机构手上都有些什么牌?
| 破浪
| 小白
9月24日央行出台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其中就包括两大结构性政策工具——互换便利(5000亿)、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3000亿)。
这才过去半个月,市场增量资金就来了!
10月10日开盘前,央行就“急切”宣布创设首期规模5000亿元互换便利(简称“SFISF”),且后续将视情况扩大规模。
政策在快速推进,普通投资者的钱包如何搭上这列快车?
非银加杠杆,增量资金在路上
这一政策的发布,意味着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以券换券”的方式,将手中的低流动性资产从央行换入国债、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
而不少人认为,这将使得更多的资金流入到高股息资产。10月10号当天市场反应也很是迅速,10个中字头企业涨停,多只红利ETF领跑市场。
市场为何会选择高股息方向?
首先,互换便利操作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符合条件的非银机构可以将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抵押给央行,换入国债等流动性更好的资产;第二步是非银机构将换入的资产通过卖出或抵押等方式获得融资,融入的资金只能进入股票市场。
若将换入的国债资产从二级市场卖出,将不可避免导致债券市场出现大波动。因而业内不少声音认为,从央行换入的资产大概率只能通过抵押融资方式变现。
所以整体来看,互换便利存在一定成本,但会很低。非银机构的成本可能包括第一步向央行支付的费率和第二步抵押成本两类,而要做到覆盖这笔费用,且同时兼顾杠杆资金的安全性的话,理论上利好高股息标的——稳定的股息覆盖掉成本后,对非银机构而言就存在套利空间。
具体来看,非银机构中,基金公司资金多为客户的募集资金,按规定,公募产品是不能用客户的钱上杠杆的,互换便利对其影响有限。
保险公司流动性充裕,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超过3.3万亿元,占30万亿险资的11%,仍远低于险资投资股市30%的上限。
换句话来说,保险机构的自有资金仓位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借钱拉杠杆的动力不够,但险资无疑是市场未来的重要增量资金,也是真正的长线机构资金。
也就是说,互换便利工具利好更多的是券商,其次是保险,再是基金。而券商中,券商自营资金又被认为是互换便利的主要力量,他们以绝对收益为考核目标,拉杠杆的动力更强。
若互换便利的对象是自营资金,那对券商自身的资金实力要求应不小,毕竟央行也要考虑换券对手方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头部券商获批优势更大。
10月11日有市场消息称,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已上报方案,前者上报额度100亿。
当天下午中金公司直接拉涨停,中信证券盘中一度涨近4%。
总体来看,这次的互换便利,打通了央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但并不涉及基础货币的投放,央行也没有上杠杆,真正被寄予厚望上杠杆的是非银机构。
至于非银上杠杆的力度受“质押率”和对未来资本市场走势预期的影响,而最终的规模上限则由央行来决定。
通过调控互换便利的上限,央行能达到“双重效果”——在股市低迷时,提高互换便利规模,以鼓励非银机构下场托底市场;在股市过热时,央行也可通过收缩规模,将高流动性资产从非银手中换回,抑制市场情绪过热。
券商偏好周期股
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证券行业自营业务规模6.14万亿元,而券商自营盘股票仓位占比约为7%-8%,债券占比为65%-70%,由此估计券商自营可互换的资产规模可能在4000-5000亿左右,与第一期规模接近。
非银获得的资金投向,除了理论上的高股息方向外,也可以参考下他们当前手上的持仓标的。
Wind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中报,券商重仓市值前十的公司以周期股为主,前五大重仓是中信建投、江苏银行、牧原股份、中国石化、藏格矿业等,持仓市值均在10亿以上。
若以持有占流通股比例来看,盈方微、嘉应制药、国子软件、中信建投、中裕科技上榜前五,券商持仓占比均在10%以上。
敲黑板:风云君统计了最新股息率(10月11日收盘价/2023年年度每股股利)在3%以上,且券商持仓市值在2亿以上的标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再来看下此次被爆出拿下“第一单”,持有规模约100亿的中信证券。
截止二季度末,中信证券持仓市值靠前的也多是周期股,二季度新进华友钴业、中文在线、振芯科技。从持有流通股比例来看,二季度新进盛科通信、润欣科技、徕木股份等个股。
需要提示:熊市时零和博弈激烈,券商持仓有时甚至会被当作“反向指标”,但牛市因为有增量资金加持,所以对券商持股的观点要更加偏正面一些。
险资扎堆高股息股
前面提到,除了券商外,险资也是互换便利的重要参与方。
由于险资风险偏好低,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收益,从二季度末持仓来看,险资的主要配置在保险、银行、公用事业等领域,具备明显的高股息特色。
从具体持仓标的来看,险资持仓的重点在银行,持有市值超百亿的10只标的中,银行股占据了6成席位。
其中,股息率在3%以上,且保险公司持仓市值超10亿的标的中,银行股也是占据了相当大仓位。仔细对照,有你熟悉而钟爱的个股吗?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