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余人次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校

(原标题:2100余人次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校)

中国西藏网讯 近年来,一批批教育援藏工满怀热情、接续奋斗,跨越万水千山,扎根雪域高原,将知识和智慧播撒在高原大地,让西藏的教育事业不断呈现出新面貌、新变化。

记者从8月22日召开的援藏三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6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启动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2019年中央组织部把“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纳入援藏干部人才选派总体计划,17个对口支援省市已累计派出2100余人次教育援藏人才以组团方式对口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校,受援学校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持续走在全区前列。

图为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中学教学楼 摄影:贾华加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采守宽介绍,八年来,各援藏团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聚焦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发挥传帮带辐射带动作用,受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辐射带动全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较好实现了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的目标。

图为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中学学生们在上信息技术课 摄影:王淑

采守宽介绍,八年来,各受援学校探索推动课堂模式由“优质课堂”向“深度课堂”转变,优化教学方法200余项。采取“送教下乡”、“送培到校”等多种方式,受援学校与各县(区)学校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开展教学示范引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八年来,各受援学校援藏人才发挥“传帮带”示范引领作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同向发力,帮带本地教师2500余名、团队150多个。同时选派了八批次共2400余名西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赴对口支援省市开展为期一年的跟岗培训,学员返岗后均很好地发挥骨干作用,为西藏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下一步,西藏将进一步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深度协作,持续有力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不断提升“组团式”援藏工作整体实效,为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西藏网 记者/德吉卓玛)


为什么要西部大开发?????急急急!!!!!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1、开发西部关系中国现代化全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东部,而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最终可能也是在西部地区。 因此,开发西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战略任务。 整个21世纪都应该注重西部的开发问题。

2、全国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地区差距问题基本上是城乡差距问题,也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却是在农村。 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几亿农业人口非农化或城镇化的问题,必须研究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西部开发中需要研究非农化或城镇化的特点。

扩展资料: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2%。 2015年,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7%;地区生产总值14.5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0.1%。

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也是中国贫困的多发区。 5年来,中国重点抓好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 支持陕甘宁、贵州毕节、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以及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特困民族自治州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 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各举其力,脱贫致富。

以云南省为例,该省有26个民族,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到总贫困人口的44.95%,脱贫攻坚的任务尤其艰巨。

2012年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总量是804万,而到2016年,这个数字降到363万;贫困发生率从21.6%下降到9.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65元增加到2016年的7847元;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通电、通电话。

云南省出台了5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 脱贫工作由基层59万名干部职工完成,精准挂帮159万户贫困户;此外还选派接近4万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实现“挂包帮”定点扶贫全覆盖。

这5年,云南省已投入各级扶贫资金400多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05亿元,支持7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 上海、广东等较发达省市亦协作帮扶云南各贫困地区,共同助力脱贫。

在中国西部许许多多的贫困地区,几乎都有着类似的故事。 这5年,中国共有5000多万人摆脱贫困,西部这个“主战场”功不可没。

铜陵市五中的情况

安徽省铜陵市第五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铜陵市狮子山下,学校成立于1968年,更名于1971年,是铜陵市教育局直属完全中学,现为市级示范高中、安徽省教育援藏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平米(约54.9亩),建筑面积平米。 现有班级33个,其中高中21个,初中12个,在校生1800多人。 学校教职工编制数129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24人。 其中研究生学历12人,拥有硕士学位14人,在读博士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近30人;中学高级教师30人,中学一级教师45人,专任教师学科结构总体合理。 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活动室以及通用技术实验室、电子白板教室等设施完备先进;学生宿舍楼和食堂条件优越,能满足300人同时住宿和就餐;塑胶操场美观舒适;教学图书楼、逸夫楼、科学馆整洁明亮;西藏生综合楼、宿舍楼即将竣工。 公交4路、13路站紧临校门,交通极为便利。 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到处流芳滴翠,四季花果飘香。 学校坚持以“建现代化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民主、高效、规范、创新”为工作方针,以人为本,依法办学,文化育人,特色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 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多渠道培养人才。 学校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办学特色日渐彰显。 按照国家教育部教育支援西藏的统一布署和省教育厅的统筹安排,2002年,我校首招西藏插班生,计划每年招生10人。 2011年扩大招生规模,为每年40人。 至今,学校先后共招收11届内地西藏插班生157人。 157名西藏生中,有73人已分别于近年顺利毕业,并分别考取了包括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在内的全国知名大学,部分大学毕业后已顺利通过招考,在西藏从事金融、教育、农牧等专业工作并较好的适应了工作岗位,部分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 教育援藏办学成绩两次受到省教育厅通报嘉奖。 目前我校在读在籍的西藏生共84人,分别在高中三个年级就读,其中高一36人,高二38人,高三10人。 2002年以来学校与安师大美院、铜陵市书画院等联合创办了“高中美术特色班”。 2003年,我校成为铜陵市唯一一所由省教育厅命名的省级美术特色班的学校。 11年来,我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质量快速提升。 已有100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以上的艺术类比赛中获奖,参加高考8年来共有400余名艺术类考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0年,我校被评为铜陵市艺术特色教育“先进集体”。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级“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教育援藏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绿色学校”、 省“园林式单位”、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 省“厂(事)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家教名校”、省“青少年科学分院”、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 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省“退离休教育先进集体”、省“优秀教工之家”、铜陵市“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市 “文明单位”、市“厂(事)务公开先进集体”、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市“优秀党支部”、市“无违法犯罪学校”、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市“诚信教育先进单位”、市“明星学校”等称号,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浪网、中安网等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广为宣传。

当前国家的发展趋势?至今西部大开发是怎么理解?

2010 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经济遏制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8.5%左右。 2010年,世界经济将出现缓慢复苏,外需有望止跌回升,但我国经济仍面临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自主增长动力不足、银行不良资产潜在风险增大等问题,预计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8.5%左右,CPI上涨2.5%左右,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2010年,应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一、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稳定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 1、内需回升明显 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内需共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内需增长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平均9.8%的增长速度。 投资高速增长。 1-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3.3%,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6个百分点。 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本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9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名义增长38.8%,高于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82.7%,高于平均水平43.6个百分点。 同时,农业、铁路、医疗、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投资大幅提高,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消费稳步提高。 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0%,实际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 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回升至42.9%,汽车销售增长29.2%,家电、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消费形势良好。 2、工业生产加快 1-9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幅达到12.3%。 发电量呈逐月回升态势,1-9月份,发电量累计增长1.9%,特别是8、9月份发电增速回升至9%以上。 自5月份以来,货运周转量增速稳步回升,1-9月份货运周转量由1-5月的增长1.8%回升到5%。 3、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 受上年翘尾因素和总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走势,1-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4%。 但自7月份以来,我国价格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止跌趋稳,8、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了0.5%和0.4%,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6个月环比上涨。 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有助于强化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4、经济景气稳步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显示,与工业生产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9年2月份见底,3-9月份连续7个月回升,可以判断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 领先工业增长约6个月的经济先行指数在2008年11月份触底,此后连续9个月稳步回升,表明在未来6个月内,工业生产会继续回升。 反映工业企业信心的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升,连续六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2009年8月为54.0%,高于上月0.7个百分点,表明未来3-6月制造业将持续增长。 预计今年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四季度达到10%,全年增长8.5%,实现全年保8%的目标已成定局。 (2)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坚持把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21世纪头10年,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地带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二、四年多来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进展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西部地区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印发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 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四年累计4000多亿元。 四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加快增长,城乡面貌出现新气象。 2000-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7%、9.9%和11.2%,比1999年的7.2%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提高,其中2003年增长30.7%。 (一)国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开发约3600多亿元,其中,长期建设国债资金2200多亿元。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加9500多亿元。 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了5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7300多亿元。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 青藏铁路新线铺轨317公里;西气东输东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华东四省一市商业供气;西电东送新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2800多万千瓦,建设输变电线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库43座,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两河下游胡杨林开始复活;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累计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线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扩建机场30个,其中,竣工15个,在建15个。 (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从2002年起,退耕还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启动。 到2003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28亿亩,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1.08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2亿亩,造林成活率基本可达到要求。 四年多来,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粮食、种苗和现金补助收入492亿元,促进了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 退牧还草工程开始试点,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1亿亩。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展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江河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油路到县工程已基本完成总里程2.6万公里的建设;改造和新建300多个贫困县的出口公路1.7万公里;县际公路工程总里程4.6万公里,累计开工3.0万公里,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里。 送电到乡工程解决了969个无电乡的通电问题。 广播电视到村工程的实施使西部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达到97%以上。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西部地区2600万人的饮水问题。 2001年开始在云南、贵州、内蒙古、宁夏进行试点的生态移民工程,已使70万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地区困难群众得到易地安置。 (四)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累计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建设科研基地18个,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30个。 安排7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240多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中专和技校建设,重点建设25所高校基础设施和152所大学的计算机校园网、500多所县级优质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试点等工程。 支持西部地区建设260所贫困县医院、800多个疾控机构、290多个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备1190多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770多辆巡回医疗车,6万多个广播电视接收装置和一批基层文化设施。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干部的培训,与西部地区交流干部人数增多,仅2003年,省部级干部交流 17人,220名局级干部到西部挂职;454名西部、少数民族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 中央组织部、团中央、教育部等组织实施了博士服务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活动。 (五)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西部地区水电、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棉花、糖料、水果、肉类等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优势。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 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力度加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 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 四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 东西部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加强。 仅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投向西部地区的资金就达1000多亿元。 (六)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 国家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开发的范围。 国家在西部开发投资中对西藏作了重点安排,第四次援藏建设项目117个,组织有关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400多亿元。 国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气东输、水利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交通建设、商品棉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勘探等一批重点项目。 内蒙古、宁夏、广西自治区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 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在改革开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投资环境存在不少问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任务和措施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把加快改革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西部教育“两基”攻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一)坚持“五结合”,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工作重点是巩固成果,在“五结合”上下工夫。 2004年安排退耕地还林任务100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任务5000万亩。 集中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特别是江河两岸、湖泊水库周围的陡坡耕地。 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注重实效。 退牧还草工程要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措施。 2004年安排退牧还草任务9000万亩。 要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结合起来,解决好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任务。 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监管,加强江河上游水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环境保护工程。 加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环保设施建设。 (二)坚持“抓两头”,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要继续抓好关系西部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和与群众当前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 集中力量建设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在抓紧续建工程的同时,根据规划要求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2004年适时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004年再安排开工建设县际公路1.6万公里,继续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完善部分地区农网改造,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缺电县电力设施建设。 支持西部地区已通电自然村(20户以上)通广播电视建设。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三)推进“两基”攻坚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建设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 要用五年时间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集中力量支持西部未“普九”县的中小学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 逐步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除杂费、书本费,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加强贫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重点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 继续支持西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建设。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抓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要着力培育能源、矿产、旅游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 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走市场配置资源的新路子。 由国家投资或需国家批准的重点项目,只要西部地区基本具备条件,有市场,有竞争力,应当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 (五)大力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合作。 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形成社会信用制度。 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把东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地区之间企业协作机制。 要依托优势产业、重点工程、重点地带,吸引外来投资。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 (六)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认真研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加强对带有全局性和制度性的重大法律问题的调查研究。 在国家总体法制框架下,以制定《西部开发促进法》、《西部开发生态环境监督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以推动西部地区法制环境改善为中心,加大法制建设工作力度,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 制定灵活的用人政策,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加大县处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 建立大中城市专业人员到西部地区基层服务制度。 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 。 (七)研究落实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开展“十一五”西部开发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要抓紧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中,要将本届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开展“十一五”西部开发规划的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启动重点经济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 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符合实际的。 当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国的16.8%。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大坂直美 涅槃重生 降服心魔
税收数据显示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