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成功一定很酷! 雷军 造车很苦 小米卖一辆车亏6万多

造车很苦

每次说话一套一套的,什么薄如硬币的笔记本,比一角硬币还要薄,什么30多来年来没人发现前挡风玻璃可以镀银再到后面突然说是升级系统实则换前挡……


雷军焦虑,李想尴尬,2024年以来最惨的两个男人?

但成功一定很酷!

3月10日晚,小米SU7的价格仍未曝光。 开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骨折大甩卖”式降价潮,让小米汽车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毕竟雷军之前已经喊出,14.9万不可能,19.9万也不可能。 但如今银河E8 17.58万,极氪007 20.99万,极氪001 25.9万,比亚迪汉荣耀版16.98万,已经对小米SU7形成了绝对的合围。

对于小米来说,一旦SU7定价不慎,很可能会成为市场炮灰,小米的造车之路可就难了,最近雷军的焦虑也变得肉眼可见。

同样的事情,其实已经在理想汽车身上发生。 新车MEGA的出师不利,让理想的战略完全被打乱了。

小米能避开理想式尴尬吗?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理想MEGA的遭遇,玩法变了?

往前推两个月,理想的MEGA和小米的SU7,绝对是市场上人气最高的两款车。 MEGA是理想寄予厚望的旗舰车型,也是转型纯电的重要产品;SU7则赌上了雷军人生所有的信誉,同样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产品。

两家公司也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首先是创始人的人气相当高,可以说是自带流量。 其次做的事情也差不多,更接近是资源整合型的科技公司。 小米的手机等产品,核心技术大多来源于高通这些国际厂商,理想则同样依赖英伟达、联合电子这些大佬。

两者的营销也相当成功,理想MEGA从申请商标开始就赚足了眼球,去年年末到店后更是来了一波饱和式营销,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理想出了一款全新的“公路高铁”。 小米SU7同样也是如此,甚至别开生面召开了一场“技术发布会”,旗舰型电机V8s,9100吨压铸机,16.8亿个驾驶模式,都火出了圈。

如果这两款车在去年十一之前上市,大概率已经开始大卖了。 但处在如今的环境,却很有可能会被市场吊打。

理想MEGA首次亮相的时候,国内高端MPV市场的竞争还不够激烈,最强的对手无疑是岚图梦想家、极氪009以及腾势D9,这三款车都发布有一段时间了。

但在MEGA亮相之后,小鹏X9率先上市,随后问界M9也出来了,这款车的定位虽不是MPV,但与理想MEGA的价格区间和使用场景高度重合,一下子就拿下了5万+的订单。

随后理想MEGA的设计争议也开始发酵,宣传了这么久的“公路高铁”,却怎么看怎么不能被消费者接受。 同时理想的技术也备受质疑,这么大的旗舰车型,操控表现和空间设计却没有多少出彩之处。

在这种情况下,理想最终依然决定按照之前设计好的道路走,即MEGA的定位高于理想L9,价格定在了55.98万元,结果就是上市这么久还没公布订单消息。

要知道销量一向是理想的生命线,理想甚至“发明”了周销量榜单。 结果自己寄予厚望的车型直接销量暴死,这样的打击甚至动摇了理想的根本。

自从3月1日MEGA上市后,理想的股价跌了20%以上,发布新车导致企业陷入如此危机,这种情况在汽车史上可不多见。

(2)小米SU7的尴尬,进退两难

如今的小米SU7,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如果按照之前既定的战略,小米SU7的定价肯定要在22万元以上。 毕竟雷军已经喊话19.9万不可能,那就一定要往上走。

在当时,5米的C级轿车卖20多万也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小米的智能表现是很多人所期待的。

但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亚迪汉荣耀版已经做到了16.98万起,小米SU7则要证明,自己凭啥比这款经典旗舰轿车贵出那么多。

论设计,小米SU7与保时捷非常相似,但汉也同样不弱。 论三电系统,小米固然有不少营销亮点,但要说稳定性和技术超过比亚迪,相信雷军也不敢这么说。 至于车机系统,汉荣耀版同样升级了全新的DiLink 100智能网联系统,小米很难给出太多的惊喜。

如果是同样的价格,凭借小米不错的国民度,或许还能与比亚迪掰掰手腕。如果贵出了5万以上,有多少人愿意为第一次造车的小米买单呢?

再说另一个对手极氪001,它同样会是小米SU7绕不过的槛。 首先极氪001的设计就非常讨巧,新车的定位是猎装轿跑,本质上其实是空间和通过性接近SUV的轿车。 就是既有轿车的操控又有SUV的实用性,就这一点,小米SU7就无法与它竞争。

操控方面,极氪001本就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毕竟吉利可是有路特斯、沃尔沃的设计经验,这一点上第一次造车的小米无疑没办法碰瓷。

而在配置方面,全新极氪001也已经满配,没有给小米SU7留下任何空间。

根据小米之前的说法,SU7会分为400V和800V两个平台,并且并不是标配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但成功一定很酷!

也就是说,一款400V平台外加普通L2级智能驾驶辅助的新车,小米打算卖到20万+,在如今的市场会有怎样的遭遇,真的很难想象。

(3)2024年最难的一课,如何止损?

不久前的2月28日,苹果突然宣布,停掉了已经持续了10年投入百亿美元的造车项目。 理由是苹果要“聚焦人工智能”,就不蹚造车的浑水了。

苹果这个做法看似鲁莽,但仔细想想却又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苹果有资金有口碑,却没有相应的技术。 强行造车,其实大概率也是跟着市场的潮流走。 比如找高通、英伟达买芯片,找宁德时代买电池,再自己做一做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这样的车造出来,并没有多少核心竞争力,利润也不可能达到苹果的预期。

毕竟苹果能做到的,其他厂家也能做到,消费者何必多花那么多钱呢?在这种情况下,苹果直接选择不玩了,反正100亿美元苹果也不是亏不起,这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理想MEGA当时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在小鹏X9和问界M9发布后,继续推这款车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事。 因此理想也把上市时间从去年年前改到了今年3月份,就是为了补救这一点。

但实际情况没有任何的改变,推迟上市依然是尴尬。 这款车甚至影响了市场对于理想的认可度,毕竟理想之前呈现给投资人的形象,可是“爆款制造机”。

现在的小米,也面临同样的尴尬。SU7定在哪个价格似乎都是不合时宜的,除非它能比汉荣耀版更便宜,但没有产业链的小米怎么能做到这个价格呢?

有了理想MEGA的前车之鉴,或许雷军抓紧调整下小米SU7的策略,还有补救的空间。

(4)功夫拍案

去年年末MEGA“撤档”时,我们曾经聊过这个问题。 对待MEGA最好的办法,其实是认赔离场,直接放弃这款车。

在这款车上继续投入资源,绝对是个无底洞,而且收效不会太大,毕竟设计和技术都已经定型。 结果似乎也是如此,理想挣扎了多轮后,并没有什么改善,订单量迟迟没有公布。

如今已经失去了直接止损的机会,对于MEGA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坚持定价,卖一辆算一辆,让它作为象征存在即可,就像大众曾经的辉腾一样,千万别试图“翻身”。

至于小米SU7,考虑到小米的品牌形象,依然只有惊爆价才能拯救它。 别说19.9万不可能。

晒千亿家底要赌一把,雷军哽咽:造车是我创业的最后一战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小米CEO&电动 汽车 CEO雷军

“年轻人第一辆电动 汽车 要来了!”小米宣布造车之后,网友们感慨道。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第一辆电动 汽车 ”会是怎样一个名字呢?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呢?这辆车的售价会有怎样的惊喜呢?……2021年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没有给出答案,但却给出了无限想象。

关于造车,雷军赌上了一切

关于造车,雷军讲述了与马斯克的故事。 雷军透露,2013年曾经两次拜访马斯克,并且成为了特斯拉的车主。 “我们干得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而马斯克干的事是别人想都想不到的!”雷军曾如此感叹道。

雷军确认造车:手握千亿现金,不造车就愧对米粉

雷军透露,2021年一月份,董事会曾建议研究电动 汽车 的前景。 对此,雷军一开始是非常抗拒的。 因为小米好不容易将手机业务做到今天,好不容易成为世界第三,而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造车可能会带来更大风险。

而在这样抗拒情绪下,小米从2021年1月15日小米开始认真调研造车。

在造车这件事上,小米在75天之内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讨论。 最终小米决定造车。

这将是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项目。

“接下来将会压上所有声誉和成就来为小米 汽车 而战。 ”雷军表示。

为何造车,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这年头,高 科技 公司不造个车似乎已经非常OUT了。 小米宣布造车之前,网络、阿里、华为、苹果等 科技 公司已经相继传出了造车的传闻。 网络则是已经板上钉钉,与吉利联手,成立了 汽车 公司——集度。

苹果造车传闻已久,甚至一度传出了其合作厂商。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预测苹果最快将在2025年发布Apple Car,定位在非常高端的车型。

华为虽然一再宣布“华为不造车,而是使 汽车 制造商能够制造出更好的 汽车 ”,但可以看出其在 汽车 产业链的布局已经非常深。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3月5日,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深圳)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名下,以“ 汽车 、自动驾驶、雷达、地图”为关键词,已经达到357条专利。

除此之外,同为手机厂商的OV也对 汽车 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为何此时大家纷纷对造车充满了兴趣呢?

除了技术层面, 汽车 工业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大变革,让造车门槛大大降低, 汽车 智能化、软件定义 汽车 成为了可能,更是让这些本身在软件和计算力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的高 科技 企业,看到了希望。

不仅如此,智能电动 汽车 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 来自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 汽车 市场智能 汽车 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高出前者1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未来四五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需求将出现全面爆发。

如此“蓝海”市场,更是让资本市场兴奋不已。 从目前已经上市的新能源电动 汽车 企业来看,公司市值均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年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造车新势力蔚来市值甚至曾经一度超过有着上百年 历史 的宝马;小鹏、理想股价则实现了翻几番的增长。 而网络在宣布造车之后一个月,股价上涨了67%。 这将是谁都不愿意错过的风口。

而对于小米来说,这则是百年一遇的 历史 机遇。

从小米财报来看,从成立之初直到2020年小米年收入实现着不断的增长。 雷军称小米10年时间能够实现这样的收入,绝对创造了商业史上又一个奇迹。 而“造车”将是小米寻找营收不断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也是小米“生生不息”的又一动力源泉。

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曾说过,如果组织和企业能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前开始增长,弥补第二曲线投入初期的资源消耗,那么企业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

媒体报道,中信证券分析师也指出,随着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逐渐触及天花板,估值跟着受限,必然要寻找在智能领域全新的增长点。 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形来看,新能源智能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

此前,小米实现的是“手机+AIoT”的万物互联,而此后,小米将实现的是“手机+AIoT+ 汽车 ”的万物互联。 小米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会画下更大盘子。

不仅如此,无论是从跟进还是声量上来看,迫于行业压力,小米造车也是个“不得不”的决定。 毕竟华为在“造车”方面已经深入产业链核心,小米已经晚了一两年。

箭在弦上,整装待发

在此前某次采访中,雷军曾评价自己是“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小米推进的速度是极快的,而在风险不可控的时候我们非常小心。”

对于确定的智能电动 汽车 赛道,小米需要解决两个难题:资金和技术。

据了解,小米已经手握了千亿元资金入局 汽车 赛道,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现金储备量已经达到1080亿。 根据公告,小米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雷军

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200亿是远远不够的。 从蔚来、小鹏和理想的报表来看,其分别累计融资总额分别为835亿元、458亿元、362亿元。 已经成立五六年的蔚来至今为止仍未亏损状态,财报显示2020年蔚来净亏损为53.04亿元,自成立至今累计亏损已超300亿元。

可见,造车还需要准备足够充足的弹药。 而这对小米来说,这不是太大的难题。 雷军更是霸气地说了句:我们亏得起。

但难的是更强的技术积累。 据悉,小米已经开始了相关技术积累。 据智慧芽数据显示,目前小米集团与 汽车 有关的专利已达834件,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超过96%,领域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

根据智慧芽专利价值分析称,新能源车中特斯拉专利价值超过2亿美元,蔚来 汽车 专利价值1864万美元,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目前的技术积累主要在车联网以及车载服务方面,而自动驾驶等方面还有欠缺。 小米在智能电动 汽车 方面的专利与车企相比还有些距离,有待提升。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 ”雷军在发布会上给了大家信心。

小米造车 谁最紧张?

毫无疑问,新能源 汽车 市场在未来一定不止千亿规模,但忽略时间因素的趋势论就是耍流氓。

换句话说,这是绝对趋势,燃油车也必将成为过去时,但目前购买新能源 汽车 的人群还没有形成巨大的规模,预计五年内,车厂还是在抢夺一个“小蛋糕”。

据不完全估计,截止目前蔚来 汽车 全系累计交付达到8.8万辆,理想 汽车 累计交付超4万辆,小鹏 汽车 全系累计交付超5万辆,而燃油车的全年交付是千万辆级别。 中国的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量占比才能够达到25%左右。 万里长征才刚开始。

所以,如果小米发布 汽车 ,那一定会影响目前整个新能源 汽车 的盘子,尤为紧张的应该是定位相当的小鹏 汽车 、以及大众系列电动车,甚至是五菱宏光MINI EV。

而五菱宏光MINI EV的销量已经突破20万,相当于4个小鹏 汽车 的全品牌交付,价格屠夫才是真正的王者。 小米有没有可能拿下这个“发烧”的市场,能不能成为智能 汽车 的“拼多多”,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成败。

小米造车的逻辑也在这里,这些恰恰是小米擅长的东西,毕竟他的使命是为年轻人造东西,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把控,一定会交出雷军常说的“价格厚道”的智能 汽车 ,小米未来会像卖智能音箱、空调电视那样低毛利卖智能 汽车 。

参考资料:

盘点LatePost《小米确定造车》

电子信息产业网《小米造车再陷“罗生门”》

彭博商业周刊《手机厂商为何纷纷选择造车?》

南方都市报《“造车”后半场智能化竞争加剧!华为腾讯网络相继入场》

地产三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恒大 汽车 花了多少钱造车?》

相关阅读:

小米手握千亿现金流备战2021员工人均年薪45万元

静静/文

同一天,小米和腾讯均发布了其2020年度财报。 虽然处于不同赛道,但难免被拿来比较。 腾讯营收和利润自然是不在话下,小米与自身相比,也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 尤其是小米在境外市场的增长最为迅猛,同比增长了34.1%。 而且境外收入占比也将近50%,难怪雷军喊出:“小米已经成为已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纵观小米财报,各项业务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数据也是超出了市场预期。 尤为注意的是小米还实现了超过千亿元的现金储备,可以直接买下一个360。 可见,小米已经做好血战2021的准备。 2021年手机市场注定是个血雨腥风之年。

关键信息:

1、2020年小米集团收入2459亿元,同比增长了19.4%;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2.8%。

2、2020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464亿台,同比增长了17.5%,ASP为1039.8元,同比增长6.1%。

3、2020年小米境外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34.1%,占总收入的49.8%。

4、2020年小米研发投入93亿元,同比增加了23.5%。

5、2020年小米有名全职员工,薪酬开支总额为人民币99.15亿元。

向高端爬坡ASP实现同比增长

2020年小米手机收入达1522亿元,同比增长了24.6%,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64亿台,同比增长了17.5%。 同时,小米还披露了一个数据:2020年中国大陆定价在3000元以上或境外定价在300欧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1000万台。 而小米全年ASP(平均售价)也实现了同比增长,6.8%为1039.8元。

根据小米以往财报,小米智能手机ASP在2020年第一季度首次突破了千元,达到1038.0元,二季度也实现了持续上升,第三、第四季度均超过了千元,从而实现了2020年的同比增长。

这一年也是小米摆脱价格束缚,冲向高端市场的元年。

2020年年初,小米发布了冲击高端市场的首款产品,小米10系列,小米方面透露,在京东618购物节期间,小米10获得3500元-4500元价位段销量冠军。 而年底推出的高端旗舰机型小米11也在上市21天内销量突破了100万。

可见,小米的双品牌策略初见成效,但小米向高端爬坡的速度还有上升空间。

硬件占比过高 利润难有突破性增长

财报显示,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1522亿元,IoT以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621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61.9%和27.4%,两者已经占总营收的89.3%,将近90%。

而众所周知,小米早在2018年就提出“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的承诺,而2020年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依然小于1%。

这意味着在利润方面,小米很难仰仗硬件能有突破性的增长,而只能寄希望于互联网业务。 但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占比未有较大增长。

境外收入增加 全球优势凸显

2020年小米境外市场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了34.1%,占总收入的49.8%,将近50%,难怪雷军喊出:“小米已经成为已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小米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Canalys统计,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在前五名。

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市占率在欧洲市场连续三个季度排名前三。 而欧洲市场也是国内手机厂商竞争的战略高地,尤其是华为逐渐从市场“退出”之后,OPPO在2019年进入欧洲市场,vivo也在2020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来自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华为手机出货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跌43% 。 而华为空余出来的市场份额被小米、OPPO所接盘。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出货量大增85%,全年数据更是增长90%。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小米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接下了华为过去的市场份额,这也让小米成为了欧洲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小米境外市场收入占比近50%,但小米境外手机销量却超过了70%。

来自第三方数据(IDC)显示,2020年小米在中国市场手机销量为3900万部;而小米2020年全球销量为1.46亿台。 这意味着小米境外手机销量1.07亿,占比73%。

如此推算,只占总销量30%的国内市场却贡献了超过50%的收入,而国外超过70%的销量贡献了近50%的收入。 这意味着,小米大部分高端智能手机都销往到了国内市场。

手握千亿现金流备战2021

来自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现金流还只有755亿元,小米一个季度就增加了325亿元现金流。 为血战2021年做好了准备。

2021年中国手机市场注定会是血雨腥风的一年。 OV、小米、iQOO、一加等均向高端发起了冲锋。 第一季度还未结束,OPPO发布了年度旗舰FindX3,据称OPPO投入了巨大营销资金来推广该产品;而一加也推出了冲向高端主流市场的一加9系列,有人透露一加在该款手机的营销投入甚至超过了一加此前一年的投入。

小米财报也显示,2020年小米销售以及推广开支增加了40.1%至145亿元。 主要是由于宣传与广告开支,增加了63.2%,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地加强推广高端智能手机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

小米卖一辆车亏6万多

在好的产品基础上,得声势者得市场,每一分的声势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推动。

人均年收入约为45万元 腾讯81万元

同一天,小米和腾讯均发布了其2020年度财报。 虽然处于不同赛道,但难免被拿来比较。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名全职雇员,其中名雇员持有以股份为基础的奖励(股权激励占比69.59%),而小米的薪酬开支总额(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为人民币99.15亿元。

由此推算,小米人均年薪约为44.91万元,人均月薪3.74万元。

腾讯2020年有名员工,其中总酬金成本为人民币696.38亿。 简单平均一下,员工人均年薪高达81万,月薪平均6.76万。

小米员工仅为腾讯员工年薪一半。

小米造车,牺牲自己、成就大家?

时至今日,似乎什么企业跨界造车,都不稀奇。

毕竟,搞房地产的恒大造过车、做空调的格力甚至是做电视的创维也在造车。

作为中国数码行业的龙头之一,小米进军汽车制造行业,一点都不稀奇。

甚至在看过2023年年底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之后,笔者作为“老米粉”,内心都十分平静。 用“不过如此”四个字,几乎可以直接概括看完发布会之后的心情。

不过就在过年前的一段时间,一张雷军坐在小米SU7内的照片泄露了出来。 同时,这张照片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小米新车的内饰设计。

从这张照片,结合到笔者目前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我还是认为小米汽车很有聊头。 从产品再到行业,小米汽车既然我们看到了它与传统新势力相似的地方,也展现出了一些不同。

首先,从小米的“技术之根”说起

但成功一定很酷!

在去年年底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雷军满含激情地讲了三个小时,力图让大家了解到小米汽车的技术优势。

正常看下来,小米主要发布了自己的高转速电机技术、一体式压铸技术、800V高压平台技术、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技术等。 其中,尤其是小米自研的泰坦合金,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让大家直呼“强大”。

其实笔者想对大家说的是,无论这些技术在PPT上展现得多么强大、出色,但只要这些技术还没有在实车上赋能于产品力,都不要过于“轻信”。

在汽车制造行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技术不是靠买来的、不是一夜之间生根发芽的,而是需要时间作为药引,经验作为前提,去慢慢积淀。

上一个,号称“可以买技术”的车企,是来自恒大的恒驰汽车。 而恒驰汽车最终的结局如何,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

所以笔者坚定地相信:小米作为一个刚进入汽车制造、研发行业还没有几年的“新人”,很难在一夜之间成长为“技术大拿”。 所以,“小米汽车性能赶超百万级”、“小米技术很强”这些论调,可以适可而止了。

毕竟,一个成立还不到五年的汽车厂商,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那些拥有数十年甚至超百年历史的一线厂商去竞争技术。

虽然说小米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成为汽车技术领域的大拿。 但是,小米却拥有成为“用户型车企”的机遇。 简单来说,在发展前期,小米可以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解读,打造出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并且吸引用户。

从产品来看,小米的确有“用户型车企”的底子

雷军在一次发布会上,表情有些尴尬地说道:“今年MIUI系统BUG很多,粉丝把我们骂惨了……”

一个企业的掌门人,能够这样以亲民的形象出来承认错误。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家用户型企业所必备的要素。 敢于面对批评、承认缺陷、弥补错误,当一家企业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不管它的技术是否“遥遥领先”,至少在企业亲和力形象的塑造上,是成功的。

不过,造汽车与造手机有很大的不同。

说白了,手机再怎么也只是一件快消品。 即便有问题,影响的也不过是消费者的心情,造成的损失也不过几千块钱,企业可以并且有条件去很好地弥补用户。

但是在造车的过程中,一旦出现BUG,所面临的往往会是人身安全的问题,一旦遇到,很难弥补。

所以我们也看到,小米在造车之前,就希望尽可能地去避免问题的出现。

笔者举几个小例子,譬如在小米SU7的设计维度,其实就很谨慎。

车辆的门把手,采用了类似于宝马2系的“内嵌隐藏式”设计,在冬天不会像隐藏式门把手那样被薄冰卡柱。

而且在内饰设计中,小米SU7仍然保留了一定规模的实体物理按键,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盲操作的便利性,这也是一个令人“觉得还不错”的小细节。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小米汽车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的问题,在后续落地的实车上,出现一些问题。 其实客观地来说,这些问题,在所有造车企业中都难以避免。 关键在于,最终暴露出的问题,到底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

笔者倾向于小米能够踏踏实实地去造好一台车,至少在核心机械素质与安全性方面,有所保证。 至于屏幕延迟、装饰件异响等潜在会出现的问题,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按照小米对于消费者的态度,笔者甚至可以预见一两年之后的一幕:

雷军在年度改款新车发布会上,表情继续“尴尬”地对大家伙说道:“第一款SU7的小问题有点多,粉丝把我们骂惨了……但是我们会改进这些问题……”

小米造车,成功的概率几何?

其实我们要明白当下市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2024年的消费者,不会再像七八年前那样,直接信赖一个初创造车品牌。 在大家经济收紧的时代,买车越来越理性。 不会说“我是小米手机的粉丝,就一定要去支持小米的汽车”。

所以,摆在雷军和小米面前的,其实是更多的困难。

造车难,卖车更难。

摆在小米面前的,或许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性价比路线。

不过从实际行动来看,小米似乎更愿意走高端化路线。 在去年的发布会之后,雷军曾直言“小米新车不可能14.9万元”。

而且在过年前不久,雷军还发布了一个关于“你心中最美50万以内轿车”的微博投票,而其中的选项多为三十万左右的车型。 笔者认为,这其实也间接说明:小米首款新车SU7就是奔着三十万价位去的。

可想而知,小米SU7如果真正卖到了三十万价位区间,将会面临十分险恶的竞争。

另外针对SU7的产品力,我们其实不难预测:这款车的性能版或许会有3秒级加速,并且拥有高阶底盘调校;长续航版或许会有800公里左右的续航里程,并且充电速度很快;同时,高配车型的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系统也会达到业界一线水平……

基于这样的产品力,确实能卖到三十万。 但是在三十万价位区间,消费者会有更多的选择。 进,可选极氪007、极氪001甚至是智界S7这样的“大厂新能源”;退,还有BBA中型轿车可以选择。 所以,小米首款新车如果真正进入到三十万售价区间的话,很容易被市场打败。

当然,笔者更希望雷军、小米目前释放出的一系列信息,都是“烟雾弹”。

开始的时候说着贵,但最终还是要走高性价比路线。 哪怕是新车上市定价18-25万元,小米SU7也会很有“搞头”。

而且,当小米一旦进入到高性价比的竞争路径后,不仅会让自身的路越走越宽,同时也会在整个市场中扮演起“催化剂”的角色。 随着小米的性价比之路逐渐形成规模,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来拼价格、拼质量,从而有望实现真正的“油电同价”。

结语:

当然,以上价格信息只是基于笔者对现有资料的分析而进行的预测。

只能说,在小米新车上市后,两种可能性都有。 至于小米最终会选择哪一条路,笔者更偏向于小米会走高性价比路线,毕竟这也是小米的传统优势所在了。

这5个行为你以为在休息 其实非常耗精力
巴代拒绝了罗马和斯图加特;罗贝托计划去其他球队 皮米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