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博昊/制表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孙璐璐 江聃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时报经济眼:2024年三季度经济学家问卷调查”,受访者包括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知名院校的权威经济学家。
本期问卷分别从三季度经济政策感受、经济形势研判和四季度宏观政策预测三个方面设计问题,特别邀请受访经济学家评价9月下旬以来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截至10月16日,共收集到61份答卷。在人员构成上,受访者有35人来自金融机构,7人来自政府部门,19人来自高校、智库以及非金融企业相关人士。
受访经济学家对一揽子增量政策评价积极,看好增量政策落地见效改善经济基本面,推动楼市销售回暖,吸引外资流入,推动四季度经济企稳向好。多数受访者认为,四季度经济工作的关键是落实好一揽子增量政策,尤其是增量财政政策要尽可能在年内发力。受访者看好年内提高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或提高预算赤字,还建议提前下达部分明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额度。
一揽子增量政策
改善受访者预期
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全球经济逐渐降温等因素影响下,7月、8月多项经济指标走弱,反映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对于2024年三季度经济发展表现,70.5%的受访经济学家感受偏冷。对于三季度经济增速水平,63.9%的受访者认为处于4.5%至5%区间。
9月下旬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调查显示,95.1%的受访者对一揽子增量政策力度的打分评价集中在3至5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政策力度越大),反映受访者对一揽子增量政策评价整体偏积极。其中,27.9%的受访者打3分,50.8%的受访者打4分,16.4%的受访者打5分。
调查还显示,对于一揽子增量货币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支持政策,分别有55.8%和65.6%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力度大超预期。对于房地产支持政策,有60.7%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力度符合预期。
随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创设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一揽子增量政策在近日陆续落地,受访者对未来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转好明显。11.4%的受访者预计中国经济在未来半年将表现为“偏热”态势,62.3%的受访者预计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此外,认为未来半年经济运行将“偏冷”的受访者占24.6%,较上季度下降27.9个百分点。
受访者的预期转好还体现在“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走势上。根据本期问卷调查结果编制的2024年四季度“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为45.85%,较上季度大幅上升10个百分点。
看好楼市销售热度提升
股市汇市预期偏积极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较快,“十一”假期市场消费旺盛,部分城市楼市成交量回暖……多项先行指标显示,近期市场预期明显改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四季度民间投资信心、房地产销售热度、跨境资本流动以及股市景气度预期较上一季度问卷调查结果更加积极。
对于四季度经济基本面,93.5%的受访者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继续上涨,其中有70.5%的受访者认为2024年末CPI涨幅不超过1%;59%的受访者认为四季度就业形势有望企稳,城镇调查失业率或与三季度保持基本一致。
日前,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均明确释放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信号。调查显示,相信四季度民间投资信心将小幅提升的受访者占比达到50.8%,较上季度结果大幅提升27.8个百分点。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是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点方向。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四季度房地产销售热度的预期偏积极,有68.8%的受访者认为四季度房地产销售热度将小幅提升,较上季度结果大幅提升35.9个百分点。
考虑到主要海外发达国家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叠加我国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落地,72.2%的受访者预期四季度跨境资本将保持净流入状态;82%的受访者认为四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部分时间将保持在6.9至7.1区间内,而上季度多数受访者对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预期区间是7.2至7.4。
对于四季度的股市景气度,54.1%的受访者打4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景气程度越高),较上季度调查结果大幅提升49.2个百分点;还有39.3%的受访者打3分,整体显示受访者对四季度股市景气度预期偏积极。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邱冬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推出的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组合拳”已显著改善市场预期。一系列金融政策释放的信号迅速激发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促进了交易量的增长和大盘的稳固回升。这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并非资金匮乏,而是信心不足。
增量政策落地是关键
希望年内提高预算赤字
在受访经济学家们看来,一揽子增量政策能否落地见效、房地产市场能否筑底企稳是关乎四季度中国经济企稳的关键因素。
展望四季度中国经济形势,83.6%的受访者认为增量逆周期政策落地见效,将推动四季度经济行稳向好;54.1%的受访者还指出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有助于改善全球流动性和融资环境,提升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活跃度。此外,32.8%的受访者看好四季度房地产市场将边际回暖。
此外,有65.6%的受访者担忧增量逆周期政策实施成效在四季度不及市场预期,也有50.8%的受访者担心房地产市场跌势延续。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已经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态,国家发改委将和各部门、各地区一起,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力争年内见到更多实效”。
由于待履行法定程序,部分增量财政政策在实施规模与落地时点上尚未确定。有77.0%的受访者认为,财政部有必要提高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额度;65.6%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提高今年的财政预算赤字。此外,还有63.9%的受访者建议,提前下达部分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以更大力度支持宏观逆周期调节。
“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的目标,四季度的财政支出是关键。”北大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何晓贝对证券时报记者说,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财政乘数显著高于政府投资。若能在本年的债务限额范围内安排2000亿元—3000亿元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更有助于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经济学家蔡昉表示「现在最紧迫的目标是刺激居民消费,把钱发到居民腰包里」,你怎么觉得?
我觉得经济学家这个想法很好,这个观点是基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之下的考虑。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表现为消费增长放缓、投资增长放缓、出口增长放缓等,同时人口老龄化、经济结构转型等也对经济产生了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刺激居民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1.通过刺激居民消费,可以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居民消费的提高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刺激居民消费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2.刺激居民消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有稳定的收入作为支撑,因此需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等因素对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
3.刺激居民消费不仅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市场手段来促进。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品质、优化消费体验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促销活动、让利措施等方式来刺激居民消费。
4.除此之外,促进居民消费还需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可能较为悲观,因此可能会出现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减弱的现象。 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积极消费。
消费要促进恢复,投资要有效扩大,新信号进一步利好楼市
从中央到地方,一场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更为急迫的经济“稳”字保卫战全面开启。 5月25日下午,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通知到各省、市、县(区)。 会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 国务院(5月)26日将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专项督查。 ”是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明确要求。 这6方面33条稳经济措施,是在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从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链、能源、就业和房地产等8个方面稳住经济基本盘。 具体包括: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 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 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剩余约2.3万亿元)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 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商用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 今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元。 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预计提供再贷款资金超过1.4万亿元。 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已授信贷款的放款进度,拟新增政策性开发性信贷额度8000亿元。 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 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 ——简单测算,以上所涉资金合计约10.8万亿元。 5月中旬,总理在云南考察时强调,“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月份能出尽出”。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再次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狠抓落实,有关部门要对一揽子措施尽快逐项细化并公布实施。 如总理所言,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一旦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要想再拉回来,不付出巨大代价和更长时间将很难做到。 “(各级政府)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潜力,帮扶市场主体纾困、稳岗拓岗等政策能出尽出。 对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要一视同仁。 ”李克强强调。 此次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在强调全国稳住经济大盘同时,还释放出强烈的稳楼市信号。 据记者获悉,央行行长易刚在此次会议上对于房地产方面有两个重要表述,其一,督促金融机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矫正对民营房企信贷收缩的行为。 其二,因城施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民营房企融资难问题仍未缓解。 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房企境内、境外债券融资累计约2350亿元,同比下降41%。 其中,境外债券规模约442亿元,同比减少65%;境内融资规模约1908亿元,同比减少30%。 民营房企的债务压力却是最大的。 据安信证券统计显示,2022年全年共有6806.2亿元地产债务到期,每个季度到期规模分别为1741.2亿元、1785.3亿元、2037.3亿元、1242.4亿元,前三季度到期压力明显较大。 境内债方面,民营房企全年共有2300亿元地产债务到期,其中第三季度有748亿元到期;国企地产债务全年到期规模为1246亿元。 境外债方面,2022年民营房企共有417亿美元到期,前三季度到期压力相对较大,均在110亿美元左右;国企地产美元债全年到期量仅80亿美元。 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是不争事实,销售回款困局难解。 于房企而言,要防止其债务违约继续蔓延,拯救行业信用,恢复房企正常融资迫在眉睫。 此次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的召开让业内看到了希望。 “转折点要来了,预计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将通过不同方式出台各种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恢复融资。 ”一位房企人士认为。 同时,旨在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也将更大力度推出。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预计,房地产市场宽松政策将进一步发力,从需求和供给两端针对各地房地产市场差异化特征,进一步推出有力度的政策举措,着力释放市场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伴随中央政策调整,地方房地产政策也将逐步转为适度宽松。 他认为,住房信贷方面,商业银行将进一步提供稳定的信贷支持,居民房贷利率仍有适度下调空间;将有更多城市下调房贷首付比例,包括重点二线城市和部分一线城市。 监管部门将创造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对资质优良房企加大直接金融支持,包括运用债券、信托、REITs、信用违约掉期或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工具,引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缓释房企现金流和债务压力。 部分重点城市将松动土地拍卖规则,取消或调整竞高标准建设方案,盘活土地市场。 放松预售资金监管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企资金压力,提高拿地和开工积极性。 就在5月25日下午,在组织收听收看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后,湖北省、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等地政府随即召开会议,部署贯彻落实措施。 “按照‘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要求,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各项政策,一项不漏、一点不漏,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让市场主体早受益、真解渴。 ”浙江省省长王浩表示。
“金融16条”促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房地产行业迎来金融领域的重磅支持。 近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涉及开发贷、信托贷款、并购贷、保交楼、房企纾困、贷款展期、租赁融资、个人房贷和征信等方面共16条措施。 这是央行和银保监会在房企规模性出险1年多来,首次就房地产金融问题出台专门性文件,被称为“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以下简称“金融16条”),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保交楼”专款专用对于“金融16条”的规定,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力度之大、内容之全堪称今年之最。 近1年来,房地产市场面临诸多困难。 一方面,需求端疲软,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捂紧钱袋子,商品房销售额降幅明显。 另一方面,在供给端,开发商资金紧张,个别楼盘交付延期,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烂尾楼现象。 “保交楼”一直是有关部门工作的重点,此前,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已经设立“保交楼”专项借款,规模预计达到2000亿元。 这笔专项借款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 针对消费者最关心的“保交楼”问题,《通知》强调,支持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资金用于支持“保交楼”,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 其中指出:“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项目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融资商业银行或其牵头组建的银团,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专项借款支持项目提供新增配套融资支持,推动化解未交楼个人住房贷款风险。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表示,“保交楼”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稳民生的重要体现。 《通知》再次强调要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反映了有关部门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 给予房企融资配套支持资金一直是房企发展的命脉。 近年来,在房地产信托违约风险频发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房地产融资的监管力度,例如设置房企融资“三道红线”等。 在稳定房地产融资方面,《通知》明确指出,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 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基于商业性原则自主协商,积极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项目完工交付。 根据要求,自《通知》印发之日起,未来半年内到期的,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1年,可不调整贷款分类,报送征信系统的贷款分类与之保持一致。 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参与,《通知》还对金融机构进入项目、退出规则、尽职免责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表示,该政策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力度超前,首先,展期是金融机构防范贷款违约、防范不良贷款率的重要举措。 通过展期模式,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贷款政策稳定,是化解当前房地产企业风险非常有必要的方式。 其次,此次展期的年限为1年,客观上也说明,到明年相关主体也依然要大力支持房企“保交楼”工作。 各类金融机构要理解这个时间点的设置,用足、用好政策,主动扶持房地产企业的“保交楼”工作。 延期还贷顾虑减轻此次政策对于购房者延期还贷的个人征信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通知》指出,对于因疫情住院治疗或隔离,或因疫情停业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以及因购房合同发生改变或解除的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机构可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购房人自主开展协商,进行延期展期等调整。 个人住房贷款已调整还款安排的,金融机构按新的还款安排报送信用记录;经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认定应予调整的,金融机构根据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等调整信用记录报送,已报送的予以调整。 金融机构应妥善处置相关征信异议,依法保护信息主体征信权益。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记者表示,确保延期还贷工作顺利推进,也是保民生的重要体现。 一些符合政策的延期还贷行为,在征信方面不会受到影响,确保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住房租赁再获支持近年来出台的各类房地产政策通常都会提及住房租赁,《通知》也明确了要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通知》表示,要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自持物业型住房租赁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各类主体收购、改建房地产项目用于住房租赁提供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向持有保障性住房租赁项目认定书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发放的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 支持住房租赁企业发行信用债券和担保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专项用于租赁住房建设和经营,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柏文喜认为,住房租赁在解决大城市居住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加大对住房租赁层面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住房租赁发展的资金来源,使得相关住房租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的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建设,补齐住房租赁短板。 利于市场稳定“‘金融16条’的出台,对于当前房地产行业来说非常必要、及时,也将对未来发展产生积极且重要的影响。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行业是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重大的民生需求。 “金融16条”的出台,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具体体现,金融政策也从“保需求”“保项目”的两保扩展到“保需求、保项目和保房企”,支持对象范围更广,涵盖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融资需求,可以有效防范房地产行业发展失速的风险。 那么,“金融16条”的出台将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张波认为,第一,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信托贷款、债券融资等多种渠道的助力下,房企的项目交付和资金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 第二,优质房企的融资需求得到进一步保障,受困房企的风险处置出清将加快,房地产开发数据快速下滑的局面有望得到控制。 第三,从购房者角度来看,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稳定信心,推动置业者加快入市的脚步。 “当然,单靠‘金融16条’的政策拉动,市场全面回升依然有难度,但政策的出台,非常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张波对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表示,“金融16条”并不意味着楼市政策转向,而是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金融管理部门把一揽子稳楼市、促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帮助优质房企纾困解难,让刚需购房者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