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成为中国特有的戏剧现象 在川流不息的舞台上 叫停了时间

1988年,北京人艺南下上海,演出五部大戏,《茶馆》压轴。时隔36年,北京人艺再度驻演上海,这一次,《茶馆》是头炮。

自从焦菊隐和夏淳导演、于是之主演的《茶馆》在1958年首演,话剧《茶馆》和北京人艺成为一组无法切割的名词,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戏剧史里,找不到第二部作品能够拥有《茶馆》的地位——这是老舍的剧本和焦菊隐、于是之的演出构成的,更有北京人艺作为当代中国最高水准的话剧艺术创作中心的权威性作为加持。

几年前,面对孟京辉导演的《茶馆》引发的轩然大波,老舍的女儿舒济说了这样一句话:"剧已逝,剧本不会改变了,但舞台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变化。"当时,她也透露了一些罕为人知的细节:"从1966年至2016年底,在《茶馆》受到版权保护的50年里,老舍的家人并没有给北京人艺‘独一份’的授权。然而在那期间,没有任何创个人和团体提出要改编《茶馆》。"即使在北京人艺内部,林兆华导演获得"初代王利发"于是之的支持,在1999年重排了《茶馆》,现在观众看到的"二代"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都是出自这一版,但这个演出版几年后被封箱。2005年,林兆华带着这批主创描红式毫不走样地复排了1958年的首演版。从此,北京人艺演出的《茶馆》演出海报上,导演是不变的"焦菊隐、夏淳"。林兆华在他的自述《导演小人书》里写道:"《茶馆》几十年原封不动,这是中国特有的戏剧现象。"

《茶馆》首演至今66年,在中国内地的舞台上,这个剧本只有5个演出版,其中两个版本来自北京人艺,其余三个版本出现在2016年之后。

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英若诚、黄宗洛这个阵容的首演版,确定了"一部小《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也间接地让老舍的著作本和焦菊隐导演的演出本重合了。这个版本在1958年一鸣惊人,之后历经十多年风风雨雨,到1979年恢复演出,再创辉煌,在1980年赴欧洲巡演七国,为时两个月。1988年,首演原班人马的《茶馆》在上海仍然炙手可热,但最早的异议也出现在那时,评论界有声音发问:《茶馆》只有一种演法吗?1980年代的北京人艺,有阿瑟米勒亲临执导《推销员之死》,有新生代编剧何冀平原创《天下第一楼》,也有林兆华尝试的先锋小剧场《绝对信号》,这样的创作环境让林兆华大胆设想:如果焦菊隐先生还健在,他会维持1958年版吗?

1992年,年事渐高的于是之挥泪告别"王利发",林兆华记得,老领导和自己"天天混一块儿",两人谈了好几年,"他叫我一定要重排《茶馆》,我的条件是不按焦先生的排,他不敢答应"。于是之顾虑重重,从1958年到1992年,全中国除了北京人艺,没有一个剧团、没有一个导演敢排演《茶馆》。他和林兆华合计了有7年,直到1999年,时逢老舍诞辰100周年,于是之终于下定决心让林兆华做"一版当代意识比较强一点儿的《茶馆》"。在排练中,林兆华把最大的压力给到"二代王利发"梁冠华,要求他"不能模仿于是之""赋予角色新的东西""表现老舍独特的黑色幽默"。1999版采用了老舍的文学剧本,而非焦菊隐删节、改定的演出剧本。易立明重新设计的舞美强调象征意味,以歪斜的茶馆隐喻摇摇欲坠的旧时代。但这个版本没有对老舍的剧本和1958年的演出版作出任何结构性的改动,林兆华只给自己打60分,原因就是"没有做出新东西,还是延续过去。"即便是这样的"微调版",在公演后毁誉参半,到了2005年,为了纪念焦菊隐诞辰100周年,北京人艺彻底回归1958版。

2017年,《茶馆》剧本发表50周年,导演李六乙为四川人艺排演了四川版《茶馆》,这个版本除了把京片子替换成四川话,实际上仍然沿用了焦菊隐版。同年,青年导演王翀在北京的一所中学里排演了极为大胆的《茶馆2.0》,演出的"舞台"是在教室里用课桌拼起来的,观众人数被严格限制,这部勇敢的后戏剧剧场作品只在很小的范围里被知晓,五场演出的观众合计55人。这部戏没有对老舍的文本作出改动,穿着校服的孩子们说着原作的台词,一开始,语言和环境是不协调的,但是随着演出继续,老舍的文本完美地契合了校园社会的权力结构。舒济看了其中一场演出,她高度认可这个版本,她看到原作写到的种种欺压顺理成章地衍变成当代校园暴力,由此联想,类似的表演可以发生在工厂厂房或企业办公区,《茶馆》的文本并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它的鲜活的现实意义值得被不断激发。

2019年10月,孟京辉因改编《茶馆》身陷舆论风暴,舒济表达了她对孟京辉的支持,她认为他打开了一扇没有禁忌的门,让她感受到当代戏剧人对老舍的关注,以及在国际视野下,老舍作品的改编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她也承认,在目前有限的《茶馆》演出版本里,她永远难忘的仍是焦菊隐版。

戏剧评论家林克欢曾经中肯地分析过为什么焦菊隐版"翻不了篇",1958版未必在艺术成就层面"不可超越",但是它在中国戏剧史、在中外戏剧交流史中有着不可绕过的地位。"焦菊隐呕心沥血,他在舞台上所展现出来的空间非常有象征意义,把一个时代、一群人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处境,他让国外戏剧人看到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能做到这样登峰造极。"此外,老舍非凡的语言能力造就了全世界都没有的"中国式演剧"。以第一幕为例,几个重要角色其实只有两三句台词,居然能让观众记住,演员在台上坐得住,观众不觉得难受,所以西方导演们看了北京人艺的《茶馆》会感叹:"看似满台群演,实际满台主角"。林克欢进一步意味深长地点出,焦菊隐的视野与思维方式,达到了老舍的高度,这是最难的。"老舍写《茶馆》,他对于落日余晖、对一个时代的没落、对被时代抛弃的人们,充满着同情,这是《茶馆》里藏得最深的内涵。"

这一切让北京人艺的《茶馆》成了中国特有的戏剧现象,也是全球戏剧史中罕见的孤例。在川流不息的舞台上,《茶馆》叫停了时间,它宛如一枚时间胶囊,封存着王利发的时代、老舍的时代和焦菊隐的时代。同时,被当作表演容器的《茶馆》,让演员荷载了周而复始循环的时间,看着梁冠华扮演的王利发,心力交瘁的王掌柜从阴影走向亮处,又最终留下一个萧索的背影,在他的身上,老舍的文本突破不曾变化的舞台,突破时间屏障,成为每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寓言。

:柳青


《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

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扩展资料: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中国邮政发行的5米长(清明上河图)大邮票在内蒙地区哪里卖,是真的吗?

《清明上河图》系中国宋代长卷风俗画,原作为绢本,高25.8cm,长534.6cm。 是稀世奇珍,画苑瑰宝。 张择端系宋徽宗时画院高手,字正道,山东东武(今诸城县)人。 幼年离乡,赴汴梁求学,后又习绘画,本工界画,尤擅市桥郭径、舟船车较而自成一家。 此图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情景。 尤其是城郭、市肆、舟车以及结构精巧的拱桥,无一不刻划得精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杜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此图规模宏大,场面壮观,但结构谨密,人物和景致的虚实、疏密、动静具有鲜明的节奏。 笔意古雅,用界画来表现各类建筑,而人物等则以兼工带为的笔法描绘,使整个画面既规整准确,又生动活泼。 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不朽杰作。 卷后有金张著、张公药,元杨准,明吴宽、李东阳、冯保等人题记。 曾经北宋内府,元内府,明朱文徵,清内府鉴藏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 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 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 (1)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2)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 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 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 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3)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 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的专门经营,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 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轿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4) 画卷的规模: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 从古至 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 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 (5) 画卷的价值: 《清明上河图》不愧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作为高档礼品,种类繁多,包括国画,十字绣,刺绣,织绣,苏绣,汴秀,单面绣,绘画,烙画,麦秸秆,纯金版,纯银版,铂金版,挂毯,剪纸等艺术形式,是馈赠亲友和国际友人的艺术珍品。 (6)对清明上河图的探导:《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巨细无遗,却并不显得琐碎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无法不钦佩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 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有30幅。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 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 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现在这些画上都已不见。 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所绘什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 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业人员的不同活动等等,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绘)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现为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画宋汴梁的都市生活万象:首段,描写郊原景色。 枯树草桥行旅不绝。 中段,描写虹桥之景。 大船两艘穿过虹桥,桥头摊商栉比,行人云集。 末段,画城内街景。 歌楼酒市,作坊医家,人物众多,街头繁华。 全幅场面巨大、结构严整、笔法细致,是历代流传有绪的名画,画后有金张著等十三家题跋。

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详细介绍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 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 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临摹画制作精美,也是一种商业艺术,它更是你收藏,赠给亲朋好友的绝佳艺术礼品!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 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 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 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 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 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 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 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 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 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 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 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 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摩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 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 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 后被毕沅购得。 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 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 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 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 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 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 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 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 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 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 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 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书画上除了 的题跋和钤印外,往往还有收藏者的题款和钤印。 我国有这样一幅名画,上署有许许多多人的题跋,盖有密密麻麻的鉴藏印章。 可见它经过了许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 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它历经八、九百年的岁月沧桑,饱经劫难,有的收藏者为其而遭不幸,作品终于幸免于难而保存下来。 《清明上河图》的是宋代画家张择端。 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 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 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 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 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 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 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 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 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 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 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 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 《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呢? 《清明上河图》真迹惊现世间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 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 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 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 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 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 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 《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 “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 ”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 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 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 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 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 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 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 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 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 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 ”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 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根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 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界画”画法,娴熟自然。 《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 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清明上河图》 国宝《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几遭劫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曾把玩、鉴赏留下了几许妙语佳话,更有许多待揭之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 它和唐人韩�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 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 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 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 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参考资料://view/

财经早餐 欧美股市集体收涨;欧佩克预计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
姑娘带动近百人就业 超千万元! 95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