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科技《态度》栏目
|定西
小米 真的不一样了。 2024年,作为小米“人 车家全 生态”战略正式闭环的元年,可谓出道即巅峰。
正如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 卢伟冰 在财报电话会所言, 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在实践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闭环才刚刚开始,未来小米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和想象力。
眼下,是小米交出的二季度业务报告,堪称耀眼。8月21日,小米集团发布今年二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4Q2小米集团实现人民币889亿元,同比大增32.0%。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62亿元,同比增长20.1%,营收均迎来高位增长。
外界最为关注的小米汽车业务业绩迎来首季开门红。营收和交付量都远超市场预期。
小米集团24Q2电动汽车及其他创新业务营收人民币64亿元。 24Q2单季累计交付新车超2.7w辆,并且6月、7月已连续两个月月交付量破万辆。
网易科技观察,小米汽车的成功也推动了小米品牌高端化进程,有效带动小米基本盘业务再获突破性增长。本季度内,小米 智能手机 、IoT业务、互联网业务实现大幅增长,营收分别为465亿元、268亿元和83亿元。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雷军 称这是小米历史上最出色的季报!
取得这些亮眼数据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之一便是用AI赋能增长的坚守与投入。
雷军曾表示,小米在AI方面的投入是毫无保留的,将持续投入500亿,助力“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并称未来每家技术公司都将是人工智能公司。
稳固的人车家全生态“基本盘”
稳固的基本盘是小米集团的底气,也是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最大倚靠!
在2024第二季度,受益于产品力和品牌力的持续迭代创新,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在季度内实现新突破。根据Canalys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220万台,同比增长28.1%,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排名稳居第三,市场份额为14.6%。
全球市场方面,小米在全球58个市场排名前三,在全球70个市场排名前五,国际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尤其在拉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均实现市场份额的大幅增长。其中,小米手机出货量在日本市场出货大增359%,首次升至第三。在拉美市场,小米更是凭借出货量620万部的成绩跃居市场第二。
这也是小米在该地区的出货量创下历史最高记录,首次突破600万台大关。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在24Q2实现强势增长,达人民币465亿元,同比增长27.1%。
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Q2零售价人民币3000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至22.1%。其中在人民币3000-4000元价位段、4000-5000元价位段、5000-6000元价位段,智能手机市占率分别为16.8%、20.1%和8.9%,均实现同比提升,小米高端持续向上突破。
不仅如此,据卢伟冰介绍,得益于“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深化推进,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季度内实现了突破。财报显示, 24Q2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3%至人民币268亿元。
其中,大家电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7%,小米空调产品24Q2出货量超330万台,同比增长超40%,小米冰箱、洗衣机产品也实现大幅增长,出货量分别超60万台和超40万台。
小米互联网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收入达人民币83亿元,再创佳绩。随着小米持续深化扩张在全球市场的合作网络,24Q2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达人民币27亿元,同比增长32.9%,占整体互联网收入比例同步提升至32.1%。
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同比增长25.6%,达8.22亿,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同比增长24.2%,达1610万。 截至2024年6月,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16.8%,达9690万,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这都是小米集团的基本盘,成为电动汽车可以施展拳脚的最大靠山。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米现金储备不降反增!达到人民币1410亿元,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至此,伴随着基本盘业务及小米汽车的多箭齐发,小米形成了“人车家全生态”构建的全产品矩阵,即包括以人为中心的智能手机,以家庭为中心的IoT,以及围绕移动场景的汽车。
AI赋能,业务迸发强劲增长活力
小米的长期主义,在基本盘稳扎稳打之外,还有对AI等新技术的投入。小米坚持用AI全面赋能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本季度小米研发支出达人民币55亿元,同比增长20.7%,研发投入继续大幅增长。
据了解,小米AI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不仅带来用户体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也证明了小米“AI全面赋能”的先进引领。
在手机产品方面,本季度小爱同学多模态识别和理解能力得到升级,支持AI文档问答、AI智能成片、路人消除、AI 扩图、图片问答等功能,不仅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和便捷的智能体验,也为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小米AI技术也广泛应用在汽车领域,为小米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以及小爱同学语音交互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网易科技了解到,小米智驾系统Xiaomi Pilot全系技术自研,全部支持体验领先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使用了端到端大模型,即感知、决策、规划一体化。除了优秀的常规自动驾驶体验之外,已经实现5cm精度的极窄库位泊入和可用性极高的23km/h最高巡航速度代客泊车。
在座舱语音交互方面,得益于小米自研「MiLM-1.3B」端侧大模型与全车感知多模态融合,小米 SU7语音交互全链路升级,不仅车上用手控制的功能小爱同学都能覆盖,更能让汽车像人一样理解真实世界,2024年7月,小米首次发布的声音大模型也将首次搭载在Xiaomi SU7系列上,提供车外唤醒防御功能,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驾车体验。
然而,AI的赋能不仅体现在产品力提升层面,更是深入到了小米智能制造的全流程。可以说,小米智能工厂本身就是一款“AI产品”。
在汽车工厂, 小米通过自研的AI仿真系统,配合业内顶尖工程师的深厚积累,成功研发出“小米泰坦合金”,成为大压铸成功的关键保障;在缺陷检测上,通过自研缺陷检测算法,实现了工业场景中质量的严格把关。
同时小米基于高转速电机的研发经验,通过先进的电驱机电性能AI仿真模型, 高效进行了仿真迭代和多轮样品试制,联合打造小米超级电机V6、V6s,并且经过小米电机研发团队的持续探索,进一步推出小米自主研发的超级电机V8s。
无独有偶,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全面升级。2024年7月小米正式对外发布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小米昌平智能工厂”。
在这里,年产能达1000万台旗舰手机,通过制造设备深度自研,实现关键工艺100%自动化,同时软件自研率达到100%,组测包装备自研率达96.8%,并且获得了“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认证。Xiaomi 14海湾蓝、Xiaomi 14Ultra、Xiaomi MIX Fold 4、Xiaomi MIX Flip等热门旗舰机型的工艺创新验证和生产均出自该工厂。
AI能力几乎在小米无处不在,决胜未来,小米真投入、敢下场,坚决自研。
就像雷军在一次直播中谈到的,小米手机走过的弯路,智能汽车不能再走,只有自研,才能让小米成为伟大的车企,实现全球前五的目标。
是的,知易行难,小米在做难而正确的事,且步伐坚定,越走越远了!
小米汽车什么时候发布
12月28日,小米汽车举办技术发布会,小米SU7亮相。 新车定位中大型纯电动轿车,官方表示新车将拥有非常不错的运动属性,并将配备单/双电机以及多种续航可选,最高续航可达800公里。 本次发布会还发布了5大技术,分别为小米超级电机、小米自研CTB电池技术、超级大压铸、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
外观方面,新车采用了海湾蓝车身配色,车头采用了三角形样式的前大灯组,内部双层LED灯组结构形成“米”字样式,使得新车具有不错的辨识度。 同时,新车前包围两侧配备了纵向布局三角形样式的通风开口,中间的散热开口则采用了复杂的双层嵌套式设计,整体搭配使得新车具有不错的运动感。
从侧面看,小米SU7的车身线条流畅,呈现出轿跑车的风格。 溜背式尾部设计和外扩的轮眉让人联想到某德系跑车品牌的元素。 此外,该车还配备了无边框式后视镜、半隐藏式门把手和花瓣式轮圈等高级配置。 前轮还装备了四活塞卡钳,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车身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4997/1963 /1440mm,轴距为3000mm。
尾部设计上,小米SU7采用了流行的贯穿式尾灯设计,上方带有xiaomi标识,提升了识别度。 优美的上翘小鸭尾和电动扰流板功能增添了动感。 下包围两侧的设计十分夸张,采用车身同色,引人注目。
内饰方面,小米SU7配备三幅方向盘,驾驶模式切换按钮周围有红色装饰,凸显运动感。 屏幕方面新车采用7.1英寸翻转式仪表屏和16.1英寸中控屏,分辨率为3K。 小米汽车搭载56英寸HUD,最高亮度nit。 值得一提的是,SU7也保留了大部分物理按键,常用功能操作更方便。
小米澎湃OS将会搭载于SU7的车机系统中。 小米SU7搭载骁龙8295芯片,小米平板可无缝上车,做为后排拓展屏使用。 小米SU7支持五屏联动,应用生态涵盖主流车载应用、平板应用和手机应用,支持carplay和airplay,并且支持苹果iPad上车。
动力方面,小米SU7提供前后双电机和单电机版本。 前者前后电机功率分别为220kW和275kW;后者电机功率为220kW。 动力电池有73.6kWh和101kWh两种容量可供选择。 其中,73.6kWh是弗迪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采用400V电压平台,续航里程分别为628km和668km;而101kWh是宁德时代提供的三元锂电池,采用800V高电压平台,续航里程分别为800km和750km。
·小米超级电机
小米带来了自研的超级电机,电机在转子材料,定子,碳化硅等技术上都有创新。 电机分为HyperEngine V8s、HyperEngine V6和V6s三个型号。 V6最大功率299马力,峰值扭矩400N·m,采用400V架构。 V6最大功率374马力,峰值扭矩500N·m,采用800V架构。 V8s最大功率578马力,峰值扭矩635N·m,最高效率98.11%。 功率密度10.14kw/kg,将于2025年上车。 此外小米开发的超级电机转子预研技术,在实验室已实现rpm最高转速。
·小米自研CTB电池技术
小米SU7采用871V碳化硅高压平台,集成效率达到77.8%,成熟体系中最高可支持132kWh容量,1000+km CLTC续航。 平台上限最高可支持150kWh容量,1200+km CLTC续航。 小米自主研发了CTB(Cell to Body)电池技术,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其采用地板上盖二合一、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极简线束等,使集成效率整体提升 24.4%。 最大电池容量可达150kW,理论CLTC续航1260km。
电池安全方面,小米采用了行业首创的“电芯倒置”技术,泄压阀朝下,极端情况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 在物理防护方面,其采用14层防护;并搭配独特的散热及隔热设计;同时还配备全栈自研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池云安全,多管齐下保障电池安全。 小米电池采用17层高压绝缘防护,双大面积主动水冷,电芯侧面165片气凝胶隔热材料,14层物理防护。 同时配备车云协同安全预警,电池管理软件全栈自研。
·超级大压铸
小米自主设计了“9100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从铝锭到成品铸件全栈自研自造,包含9大工艺,60个设备,精密控制433个工艺参数。 实现小米汽车后地板72零件合一,焊点减少840个,减重17%,同时生产工时减少45%。 小米还发布了72合1一体化压铸后地板,重量减轻17%,车内降噪2分贝。 此外,小米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泰坦合金”,这是一种高强高韧的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在配方中添加稀土和锆等微量元素,进一步提升材料强度。
·自动驾驶技术
小米自动驾驶系统搭载了1个激光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和两颖 NVDIA DRIVE Orin芯片,算力高达508TOPS。 小米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搭载变焦BEV、道路大模型、超分辨率占用网络等先进技术,更有来自超强算力芯片和感知硬件。 小米自动驾驶系统拥有高速领航、城市领航、代客泊车三大种类27项功能。 小米明年将开启100个城市的城市NOA,并宣布2024年小米智能驾驶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 智能座舱
12月27日,小米澎湃OS启动新标识,以全新的形象与大家见面。 澎湃OS是小米系统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底层重构,这套系统不仅适用于手机和智能家居,而是升级到了人、车、家全生态。 小米还介绍了NPU技术,使其大模型可以在终端布置,而非云端,实现真正的大模型上车。
雷军表示,随着小米汽车SU7的发布,“人车家全生态”终于闭环,迎来了“跨越”一刻。 即全面打通“人车”、“家”场景,实现硬件设备无缝连接,实时协同,带动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创以人为中心、主动服务于人的超级智能生态。 小米澎湃OS 凭借Xiaomi HyperConnect跨端互联框架,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200多个品类,高效连接全球超六亿设备,覆盖了用户95%以上的生活场景,让智能可以细致入微地服务每一个人。 同时,因为AI的赋能,人的操作习惯又会让“人车家全生态”变得更聪明。 Xiaomi HyperMind作为智能中枢,可以感知和学习人的日常习惯,提供主动智能服务。
雷军:小米澎湃OS启动新标识 “人车家全生态”正式闭环
易车讯 12月27日,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分享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小米澎湃OS启动新标识,将以全新的形象与大家见面;二是随着即将发布的小米汽车,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正式闭环,迎来了“跨越”一刻。
雷军写道,小米澎湃OS标识将广星系进发,表达为中心旋开的点阵。 点阵中的人与设备,都以鲜活的形态,在澎湃宇宙中完成感应与连接。 我们致敬真实的宇宙和生命,让每一个心意,都自由奔流。
关于什么是“人车家全生态”呢? 雷军表示,全面打通“人家”场景,实现硬件设备无缝连接,实时车”协同,带动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创以人为中心主动服务于人的超级智能生态。
小米澎湃OS凭借Xiaomi HyperConnect跨端互联框架,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200多个品类,覆盖了用户95%以上的生活场景。 同时,因为AI的赋能,人的操作习惯又会让“人车家全生态”变得更聪明。 Xiaomi HyperMind作为智能中枢,可以感知和学习人的日常习惯,提供主动智能服务。
雷军还提到,让小米澎湃OS成为更开放的操作系统,让“人车家全生态,成为包容更多可能性的开放生态。 即将发布的小米智能汽车,将成为下人车家全生态,闭环的最后一步跨越。
12月25日,雷军宣布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将于12月28日进行,发布会只发技术,不发产品。 随后雷军撰文,表示当下汽车工业的全新使命就是打造“移动智能空间”,这就是小米汽车的出发点。 12月26日,雷军再次发文称,小米SU7正在试产爬坡阶段,正式上市还需要几个月时间。 关于定价,我们还没有最终决定。 不过,小米SU7确实有点贵
小米SU7车型回顾
外观方面,新车车头设计比较低趴,机盖两侧隆起的线条可以进一步凸显出力量感。 车灯的造型很有意思,上下有四颗LED主光源,同时内部还有两条纵向的LED光源,可能会作为驾驶辅助功能的指示灯,整个头灯设计略微抽象化小米两字。 同时,新车也将会搭载激光雷达并具备高阶辅助驾驶能力。
车身侧面整个呈现较为流线型的造型,在车后翼子板上营造出了宽体的效果。 新车还加入了时下流行的内凹式门把手设计,这也使得汽车的风阻系数进一步降低。 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997/1963/1455mm,轴距为3000mm。 轮毂方面,新车拥有19英寸和20寸两种轮毂可选。 通过申报图可以看到,新车配备了brembo高性能刹车卡钳。
尾部方面,新车则采用上翘式设计风格,搭配贯穿式尾灯和内凹的造型,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我们还看到,新车尾部标识为“北京小米”,同时新车标配主动式尾翼。
根据公告信息来看,小米SU7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将会配备73.6kWh以及101kWh两种电池包选项,其中73.6kWh是弗迪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采用400V电压平台,续航分别为628km和668km,电池组总质量为579kg;而101kWh是宁德时代提供的三元锂电池,采用800V高电压平台,续航分别为800km和750km,电池组总质量为645.8kg。
根据此前工信部的车辆申报图信息来看,小米SU7车身尺长宽高分别为4997/1963/1440mm,轴距3000mm。 动力方面,配备磷酸铁锂电池的小米SU7为单电机驱动,电机功率为220kW;配备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的,将采用双电机四驱,前后电机功率分别为220kW/275kW。
打开易车App,点击首页“智能化实测”,多角度了解热门新车科技亮点,获得选购智能电动车的权威参考依据。
一体大压铸,壁垒究竟有多高?
一体化压铸,绝对是当下汽车行业的一个热词。
但其实,从2020年9月特斯拉首次提出一体化压铸的概念至今,也不过才刚刚三年,能用上一体化压铸工艺的车型,数量不仅少,而且价格不菲。
原因很简单,一体化压铸彻底颠覆了车身多个零件分别冲压、焊接的工艺流程,将数十个乃至上百个零件合而为一,是能够引发新一轮汽车制造革命的工艺。
当然,这样的工艺颠覆,就会意味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和资金投入。 如果传统车企想要加入一体化压铸,也必须要改变已经存在几十年的设备与流程。
所以,一体化压铸的门槛,是很高的。
但对于新进入汽车行业的小米而言,它却没有这种顾虑,反而是这种既有颠覆,又有门槛,技术投入、资金投入、创新投入都非常巨大的工艺,特别符合小米汽车的定位。
2023年12月26日,问界M9上市,采用当时量产车中最大的9000吨级一体化压铸技术。
但仅仅过了两天,这个纪录就被小米打破,小米发布了9100吨级的超级大压铸技术——Xiaomi HyperCasting。 但其实,9100吨这个数字,远不是小米超级大压铸技术的核心壁垒。
真正的壁垒,来自于小米在一体化压铸领域的know-how。
小米为什么要自研一体化压铸?电动汽车与一体化压铸,是一对共生共荣的兄弟。 一体化压铸,为电动车带来诸多产品力与体验上的优势;而电动车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体化压铸找到了它最适合的应用场景。
对于用户而言,也许他们不了解车身结构,也看不到藏在车身外表里面的工艺。 但是他们对电动汽车的要求一定有:低能耗、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甚至还有下好订单后能尽快拿到车的急迫。 而这些,恰恰就是一体化压铸在电动汽车上的价值所在。
相比传统车身制造工艺,一体化压铸大幅减少了车身的零件数量和连接焊点数量。 由此,车身减了重,电动车的能耗得以降低;车身的强度增加,电动车的安全性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生产流程简化、效率提升,电动车的制造周期就会缩短,用户也能够更快拿到车。
一体化压铸是一项能够切切实实创造用户价值的创新工艺,也一定是电动车上无可争议的大趋势。
目前汽车行业中,绝大部分车企并不具备生产一体化压铸件的能力,如果他们想引入这项工艺,通常会采用技术成熟的供应商外供的方式。
但是,因为性能、效率与成本优势,一体化压铸又会成为电动汽车制造的核心工艺,车企将其掌握在自己手中,绝对是具备战略意义的行为。 也只有把一体化压铸抓在手里,才能最大程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的价值。
所以,哪怕困难再大,小米汽车坚定地要自己来干这件事情。
小米究竟自研了什么?当小米决定自研一体化压铸后,摆在小米面前的有两大难题。
第一,是构建由高锁模力的一体压铸机设备为核心的制造体系;第二,是适合一体化压铸的合金选型。
首先是压铸制造体系。
压铸机是压铸工艺最核心的设备,而锁模力则是压铸机首先确定的因素,也就是给压铸磨具的锁紧力。 压铸件的尺寸越大,相应需要的锁模力也就越高。
特斯拉采用的一体压铸机,锁模力是6000吨级别。 但是小米所设计的压铸件,比特斯拉的要大17%,6000吨级别难以满足小米的需求。 所以,小米最终选择定制了9100吨级的压铸机,去压铸一体化的后地板。
其实,现在汽车行业已经开始卷锁模力的吨位,2024年吨级乃至更高指标的压铸机也会在汽车行业应用。 但是压铸机吨位应当和铸件的设计紧密相关,也需要平衡性能需求与成本控制,并不是一件以数字大小论英雄的事情。
所以,小米并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这个9100吨级上,而是在定制压铸机的基础上,做了一件更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自研了整套压铸岛流水线。
压铸机就好比是航母,但想要航母真正具备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航母战斗群。 而小米自研的这一套设备集群系统,就是航母战斗群。
这套占地面积有两个篮球场的设备集群里,一共有60台设备,控制433个工艺参数,全套流程和标准,都是小米自主制定、自主掌握。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自研的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可以在2秒内完成压铸件的质量检测,是人工效率的10倍之多。
然后是材料选型。
一体化压铸的零部件,有着复杂的曲面构型和结构尺寸轮廓,传统的热处理带来的热胀冷缩,很容易引发零部件尺寸变形或者表面裂纹,导致产品良率急剧降低。 所以,一体压铸一定是和免热处理材料相生相伴,为一体压铸研发专属合金材料,才能达到更高的良率和更好的性能,一体压铸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而这个免热处理的材料配方,自然就是一体化压铸工艺中,小米需要掌握的另一项极为重要的核心技术——压铸合金。
为此,小米的材料团队和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将AI与材料学紧密结合,自研出一套多元材料AI仿真系统,可以模拟出不同材料配方组合的性能。
经过1016万次的模拟仿真实验,小米最终筛选出一组兼顾强度、韧性和稳定性的合金,小米把它命名为“小米泰坦合金”。
而这也意味着,小米与特斯拉一道,成为了目前世界唯二自主设计大压铸集群+材料的汽车制造商。
通过设备集群和材料的自研突破,小米几乎完成了大压铸产业链里所有环节的自主掌握。 而在小米首款车型SU7上,小米成功地打造了72合1的一体化压铸后地板,焊点减少840个,重量减轻17%,生产工时只需要原本的一半左右,如此坚固的一体化后底板,使得整车刚度能够突破Nm/deg,这相当于传统油车的两倍。
这种级别的压铸件,以往只出现在大尺寸的SUV或者MPV上,而小米第一次在轿车上实现了后地板的一体化。
在这个汽车变革的时代里,很多新技术、新工艺都处于探索中,没有哪个供应商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或者能轻松满足汽车厂商的要求。 尤其是对于小米这种对硬核创新技术极为看重的企业而言,很多事情都必须要自己亲自下场,通过自研掌握know-how,才能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成果。
一体化压铸,怎样让用户满意?2022年,特斯拉一则“天价维修费”的新闻登上热搜,车主在倒车时不小心撞到了墙角,原以为只是简单的磕碰事故,事故鉴定后发现一体压铸的后减震包受到冲击,维修费高达20万元。
也许一个行业专家,可以用一万句话说出一体化压铸的千般优点,但是唯独维修成本高,是消费者难以接受的致命缺点。
如果简单的擦碰,就会产生天价维修费,有多少用户愿意为之买单?如果一家汽车厂商只做了一体化压铸,却没有为降低维修成本考虑,也很容易被消费者打上“割韭菜”的印象标签。
显然,这并不符合小米公司一向对用户的价值观。
而为了解决一体化压铸部件遭遇碰撞后必须要整体更换的问题,小米在一体化压铸后地板独创了三段式分区碰撞策略——从后向前分别设计了可拆的低速溃缩区和中高速溃缩区。
这样设计后,如果后端发生低速碰撞,后防撞梁及吸能盒首先产生变形,只需更换低速溃缩区的零部件即可,从而降低维修成本。 而如果发生中高速后碰撞,挤出铝安装梁会通过形变参与到吸能中,确保大压铸件不受到碰撞影响,同样是为维修成本考虑。
那么,这样的三段式后地板设计,在大压铸件不被损坏的前提下,能够承受多高速度的后碰标准呢?小米给出的答案,是90km/h。 也就是说,当同向行驶的两辆车相对速度在90km/h以内,发生后碰撞时,用户都不必为大压铸件的成本买单。 这一速度,不仅超过了全球的最高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也极少能够遇到两车相对速度如此之高的场景。
所以,或许一体化压铸工艺在行业人士看来非常先进,但从先进到用户满意,中间需要跨越无数个用户思维。 降低维修成本,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而小米虽然在汽车行业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但论用户思维却早已是多年深耕的老手。 在全自研的流程工艺与材料的基础上,小米的用户思维,让他对一体化压铸的思考,比很多人想象中要更加的全面。
或许有些人觉得小米并没有经历汽车行业的复杂性,但从一体化压铸这件“小事”上,我们足以看出小米有能力去“管理”这种复杂性。 因为作为一个跨界而来的玩家,小米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既能坚守汽车产业百年来固有的一些规律,才能将自己在消费科技领域积累而来的思想与方法论,应用到汽车产业如今的变革中。
写在最后小米从手机行业跨入汽车行业,远不只是说要给市场多造一台车。
当我们今天看完小米在一体化压铸工艺上的投入,由此以小见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米是在用自己的能力去赋能制造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小米选择用一场技术发布会,正式开启小米汽车面向市场的征程,既是向行业传递自己的造车理念,也是向市场传递自己的造车信心,更是给所有的用户传递了一种责任感。
当所有人都在关心小米造出的车,如何好看、好开、有科技、有智能、有生态时,小米同样在那些表面看不到的地方,通过深耕自研、掌握核心技术,给用户提供一份安全、一份可靠、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