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明之光 新石器时期鱼米之乡

薛城遗址鸟瞰图。

今天,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高淳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南京文明之光——高淳薛城遗址考古阶段性成果专家论证会"。

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十村,面积约6万平方米,距今6300年至4000年,是南京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村落,被誉为南京文明之光。

1997年,薛城遗址在新建原薛城乡卫生院办公大楼中发现,并先后由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高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于1997年、201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进行五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逐渐勾勒出南京先民们新石器时期在鱼米之乡的生活场景。

复原图。

薛城遗址展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临湖而居。 薛城遗址位于古丹阳大泽(涵盖今天的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东岸,薛城先民在此生活了2000多年,见证了古丹阳湖的变迁。

二、以渔业为主。 居址类遗迹发现有房址、灶坑、窖穴等,其中窖穴有规律地排列在房址周围,形制规整,不少底部出土鱼、蚌类等动物遗骸,推测可能用于放养鱼蚌,反映了当时早期先民以渔业为主的湖荡类型经济生活形态。

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种类繁多、特色鲜明。 薛城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标本近1000件,以平底釜、筒形罐、三系钵、彩绘豆等为代表的陶器最为典型,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周边的宁镇地区、太湖流域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已被有关学者命名为"薛城文化类型"。其中,网坠是使渔网迅速下沉的渔具,极具生活智慧,说明当时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渔网捕鱼;彩绘豆纹饰华美,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四、以扬子鳄为崇拜。 现场还发现一处蚬壳堆塑遗迹,形似一只趴伏的鼍龙(扬子鳄),是探讨史前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原始信仰、动物崇拜,以及龙形象起源的重要新材料。

五、出现原始信仰。 台型祭祀遗存平面近长方形,用纯净黄土垒筑而成。其上共发现5处祭祀坑,分别为4具猪骨坑和一处蚬螺壳坑,是薛城先民原始信仰的具体物证。

六、精心规划、长期使用一处史前墓地。 史前墓地分布在遗址区北部和东北部,共发现墓葬253座,墓地内的墓葬排列非常密集,外围发现有大型围沟,呈现出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特点。此外,部分墓葬出土随葬品超过其他墓葬,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差距。

薛城遗址跨度时间长,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距今6300-5800年、5800-5500年、5500-5300年、5300-5000年、5000-4000年,对应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文化的年代。

专家认为,薛城遗址初现南京文明的曙光,是南京乃至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的关键遗址之一,对南京文化史的研究、古丹阳湖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构筑、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的探讨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薛城遗址大量保存完好的人类遗骸极为罕见,为研究我国南方史前体质人类学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薛城遗址在生业模式、丧葬习俗、功能布局诸多方面,与周边凌家滩遗址、磨盘山遗址、朝墩头遗址呈现相似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史前时期南北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突出特征,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薛城遗址成功入选首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未来,相关部门计划将薛城遗址建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综合自南京发布、南京文旅


仙桃历史文化

沔阳民歌内容十分丰富,仙桃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据新修《沔阳志》载,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编民歌等。 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沔阳花鼓戏为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仙桃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渔鼓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 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 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 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 沔阳皮影戏沔阳皮影戏是仙桃众多的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在我国皮影戏艺术行当中,沔阳皮影戏又以玲珑剔透的影象,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幽雅动听的拌奏而独具一格。 沔阳皮影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 上路子腔借鉴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诠释了沔阳皮影的海纳百川,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 沔阳善书是一种以宣讲帝王诏会、劝人行善为内容,以韵白相间、讲唱结合为特点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渝”、“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 大致形成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流行仙桃全境及周边县市,以仙桃城区、沔城、胡场、通海口、沙湖、长埫口和西流河最为集中。 旧时的讲唱活动很盛行,常有“五里三台戏”的场景。 九十年代,沔阳善书都不乏讲唱艺人和听众。 沔阳三棒鼓是一种技艺性的歌舞,曲艺的一种,其表演方式是:腰系鼓,颈挂锣,用两端嵌有铜钱的三根木棒,轮流抛于空中,双手一边丢棒,接棒,一面击鼓,一面敲锣,同时应节而歌,这是单人的玩法;二人表演时,更为精彩,一人丢棒接棒,击鼓歌唱,一人敲锣,并为丢棒者伴唱,棍棒时儿在空中划出三条晃晃的曲线,时儿变换成一个个多彩的花环,稳稳地接住,抛起,再接住,再抛起——那种精美的表演,让人看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沔阳小曲又叫“碟子曲”,或称“内河小曲”。 汉水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音调婉转,曲风细腻,有着“江汉平原”的鲜明色彩,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沔阳小曲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二人或多人演唱。 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 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仙桃贝雕仙桃贝雕《玉龙黄鹤舟》选用淡水珍珠贝壳,运用装饰手法,吸收中国绘画及玉、牙、木、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巧,经精心设计、雕磨、组合,镶嵌、装饰而成。 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国首届旅游购物节天马金奖,载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及有关画册。 仙桃麦秆画,又称麦秸画等,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同时,麦秆画能保质上千年,不老化、不褪色,可用于家庭、办公室、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等。 仙桃麦秆画大胆吸收剪纸、贝雕、树皮画、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诸多艺术元素,制造出了既有传统技艺,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浅浮雕麦杆画,其艺术底蕴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 仙桃麦秆画沔阳高跷龙灯把高跷、龙灯结合表演,风格独特,技艺高超,为人们所惊叹,是沔阳舞龙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 高跷舞龙人必须同时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 高跷龙灯关键看舞龙头的人,重要的是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因为崇墉龙灯的下嘴是活动的,龙头向上时龙口张开抢珠,向下时龙口闭拢,活灵活现,极是好看。 沔阳高跷龙灯可玩花样、以天盘、地盘、地滚(俗称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玩五张方桌)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 玩龙灯阵容强大,威武雄壮,成为仙桃民间传统舞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沔阳糖塑。 沔阳采莲船在仙桃春节文艺活动中,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采莲船与仙桃所处的地域有关,这里湖水茫茫,莲花飘香,乃鱼米之乡。 历来盛产莲藕,因而采莲船这一艺术形式在仙桃广为流传。 仙桃采莲船又以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而闻名于荆楚大地,曾多次参加省民间舞蹈汇演,并获好评。 沔阳糖塑又称糖人模,是以食用糖为原料来塑造形象的民间食品工艺,通常供小孩玩赏、食用。 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 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 此外,搓、拉、捏和压、挑、剪也是常用的技巧。 糖塑有红、绿、黑、黄四种颜色,糖塑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沔阳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中的人与动物,滑稽活泼、俏皮有趣、寓意深刻。

高塍概述

高塍镇,位于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地处江苏省宜兴市城区北郊。 镇域面积达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4.8万人。 其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环境清新优美,被赞誉为江南鱼米之乡。 高塍镇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区,常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量1068.8毫米,日照时数1976.4小时,无霜期长达239天。 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雨热同期,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高塍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文化荟萃之地,历代人才辈出。 自宋至明清时期,这里出现了1名状元、67名进士,更曾有2位杰出人物分别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及台湾大学校长,一街双星的佳话在海峡两岸教坛上熠熠生辉。 高塍籍党政军干部及各类高级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总数超过600人,其中教授及副教授达1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19人。 近年来,高塍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荣获“江苏省星火技术密集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和“江苏省文明卫生镇”、“无锡市信用镇”等荣誉。

高塍镇地理位置优越,东邻屺亭镇,南与宜城镇、徐舍镇接壤,西与官林镇相邻,北与和桥镇为邻,西北濒临滆湖。 总面积81.2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积为4.5万亩,常住人口约为4.3万人。 镇驻地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高塍人民路,位于市政府驻地北10千米处。 因镇位于高地上而得名,自1911年设镇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88年撤乡设镇,2004年范道镇并入。

气候与产业是高塍镇的重要特色。 镇域紧邻滆湖,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高塍镇拥有6.5万亩耕地,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并形成了水产特种养殖、特禽养殖、果品、名特优反季节大棚蔬菜、经济林木等10多个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 高塍镇的鱼塘养殖面积达3.9万亩,滆湖围网养殖面积7千亩,主产淡水鱼、螃蟹等,其中滆湖螃蟹是省级无公害农产品。

高塍镇是宜兴市的经济强镇和工业重镇。 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亿元,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农业总产值3亿元。 高塍镇现有工业企业800余家,主要以环保设备制造、电线电缆、橡塑、化工、纺织、服装、电子、建材等行业为主,并形成了产业集群和规模优势。 其中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宜兴市鹏鹞环保有限公司已在新加坡主板成功上市。 高塍镇是中国闻名的“环保之乡”,为“江苏省环保产业集群区”和“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现有环保设备制造企业600多家,产品多达200多个系列1600余种规格,已占国内8%的市场份额,并远销美国、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塍镇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城镇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快速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先后被命名为“无锡市文明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文明镇”、“中国千强镇”。 工业发展方面,高塍镇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中心区建设,成功引进注册资本均超千万美元的凯普电子、罗普阀业等一批基地型、规模型外资项目,新增入区企业50多家,累计达到120家,集中区产出规模占高塍镇经济总量的90%以上。

高塍镇的工业发展迅速,从明清至民国时期仅有手工业。 50年代,镇办起铁木竹生产合作小社,小型粮食加工厂。 70年代后期,环保产业开始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环保产业崛起,并在全国独树一帜。 高塍镇工业发展注重行业的拓展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至1998年,开办三资企业11个,私营企业220个,外贸供货额达1.83亿元,1998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行政村和镇办企业达28个,有5个村、企业年产值超亿元。 1999年,高塍镇工业发展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2002年,高塍镇共有镇、村、私营三级企业421个,其中164个企业为ISO 9001:2000 版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企业,工业产值24.33亿元,环保产业产值15.61亿元,应税销售额9.56亿元。

高塍镇的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以三个“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村环境有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使群众得益的同时,兼顾到了环境效益,使广大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高塍镇经济发达,社会繁荣。 工业经济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三位,是闻名全国的“环保之乡”。 环保产业已成为高塍的特色支柱产业,环保产品占据了全国1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远销美国、东南亚、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电线电缆行业也异军突起,产值占全市电线电缆行业产值的50%,基本形成了环保、电线电缆、橡塑、电子、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较为优化的工业经济结构格局,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余家,外资企业20多家,工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

高塍镇的科技发展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环保(产业)之乡”的崛起同步。 80年代起,累计投入科技经费1.54亿元,开发新产品1600多个,技改项目50多个,引进先进设备14套(台)。 国家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24个,新产品、重点新产品59个,高新技术产品159个。 有100多个产品获得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 高塍镇1993年被省科委确定为星火技术密集区,1995年被评为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 江苏鹏鹞集团有限公司、华都绿色工程集团、江苏凯凯集团有限公司等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赛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10个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全镇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0多人,高、中职称294人。 企业办有科研机构45个,聘有各类高新技术人才86人。

扩展资料

高塍镇位于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地处宜兴城区北郊,总面积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万。 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环境清新优美,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 高塍镇距宜兴市区9千米,地处市域北部,东与屺亭镇毗连,南与宜城镇交界,西与范道镇接壤,北与和桥镇为邻,西北濒临滆湖,东南与太湖隔地相望。 地理坐标:北纬31°25~31°31’,东经119°14’~119°9’。 全镇总面积44.18平方千米,辖16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263个村民小组和7个居民小组。 2002年全镇在籍总人口人。

嘉兴的历史

嘉兴的历史: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 战国时,划入楚境。 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 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 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 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 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 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 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 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 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 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 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 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 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 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 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 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 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 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后撤并频繁。 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 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 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

三国孙吴墓葬考察纪要 寻迹江东
emission什么意思及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