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时18家VC追着投 90后博士创业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

|张昊

少有创业者能像刘波这样,公司成立三年来,如此“顺利”,都在按照他预期的节奏运转着,尤其是在大起大落的合成生物学赛道。

今年8月,他创办的微元合成获得了超3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且有不少国资背景的资金参与,这也是这家合成生物明星公司从去年中期至今拿到的第3笔融资。

来源:受访者

前几年合成生物赛道在一级市场爆火。通过微生物的基因,使它们在代谢中“生产”人类需要的原材料,能够比传统的化学工艺更节能、高效。 最热的时候,创业者都高喊着“万物皆可合成”,似乎在医药、农业、能源、消费品等多个领域,传统公司都要被新技术所颠覆。

刘波显然算不上是“典型”的合成生物创业者。1990年出生的他,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之后数次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热潮之下,被投资人“挖掘”,辞职创业。但干了十几年了,他自己都没看懂,如此成熟的一个生态体系和生意逻辑,怎么就被合成生物这一个概念给搅得这么“疯狂”了。

他并不觉得微元合成做了多少特别的工作,就是按照市场需求,用储备的生物技术研发出产品,继而实现比传统工艺成本更低的产品,最终拿到订单。在他的理解里, 万物的确是皆可合成,但如果没有体现出成本优势,那花资源合成出来有什么用呢?

果真,短短两三年,行业开始冷却。不少创业公司甚至还没走到规模化生产环节,就在选品和商业模式上“栽了跟头”。2022年底以来,美国合成生物三巨头几乎全军覆没,直接给行业浇了一盆冷水:登陆纳斯达克的Zymergen被合成生物平台型公司Ginkgo并购,结果今年5月,股价持续下跌的Ginkgo也收到了退市警告,行业鼻祖企业Amyris则直接于去8月宣告破产。

国内,今年也出现了首个破产的合成生物企业,专注麦角硫因原料及相关系列成品的中科诺识生物因未能实现产业化申请破产清算。合成生物创业公司开始拿不到钱,有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中国合成生物学赛道融资事件数逐年下降,并在2024年骤降。

都是瞄着化工、能源等性感的大赛道,也都是要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这当然是投资人最喜欢的团队模板。但在一个都没有明确定义的新兴领域,这对应着巨大的风险。

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在2022年时便曾评价:“现在的合成生物,和电动车起步早期有点像,也许是下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关键还是在于突破大规模生产的瓶颈,在于选品有实际大规模需求和高附加值, 这也是从技术到商业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通用性问题。”

刘波在中国科学院时,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跟企业做技术输出,见过太多失败的例子,技术的落地始终脱离不了市场规律。

在创业之前,他对不同品类产品的市场规模、资金需求进行过非常全面的评估:“投入几亿元,产业化就很容易实现。一上来就投入50亿元的规模,不合适。生产规模再往大,到了几百万吨的生产规模,需要几百亿元,哪有这么多钱?”

他定的产品管线全都是那种下游不需要太复杂解决方案,也不用太多资金支持,但技术壁垒很强的品种。而且,他把主要市场定在人类营养和动物营养领域,这并不是合成生物最热门的细分场景。

但他就是“按部就班”地在走,很少开“盲盒”。用他的话说,今天公司做的项目,与第一天同投资人讲的,“几乎没有变化”。

基本上每年融一轮,解决每个节点的关键问题。这两年是建工厂,微元合成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阶段,离“从研发到生产到市场的闭环流程”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这就是个生意,想清楚靠什么赚钱,别走偏了,这就是刘波的底层逻辑。

“所有的路都试过了”

微元合成办公区的入口,有一幅巨大的细胞代谢图,密密麻麻的分子结构写满了一整面墙。“吃的包子、馒头,怎么转化为身体组织的一部分,就是通过代谢。”刘波说。

摄影:谭丽平

这是他对外公开的“商业机密”,用他的话说,之后微元合成能上市的产品都在这张图上。这个极为复杂的生命体运行路径,是其恩师、微生物学领域知名科学家陶勇研究了一辈子的内容。

刘波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研究微生物的代谢,去“制造”出食品、添加剂、保健品、药物等各式各样的产品原料,“过去都是纯化工生产,现在生物也能干这事”。

可以说刘波天生就适合做这个项目。

28岁,他就主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横向或纵向重大项目,同时拿到了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特别研究助理“特别资助项目”,可以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下,科研人员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用他的话说,“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就不会出来创业”。他在本科就发表了3篇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写了5个专利,微生物科研这条路完全属于他的“舒适区”。

但他的无力感越来越强。私下聊天时,他们经常会提到一个令行业痛心的事实:食品、药品、化工等多个领域都依赖“发酵”,我国一直是发酵大国,有3000万吨的产能,占了全球的一半。可就是不赚钱。“我们看到的是,从国外进口回来的是EPA(二十碳五烯酸,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素),我们卖出去的是很便宜的氨基酸, 相当于别人1吨产品卖100万元,我们只卖3万元,消耗的资源却是一样的。

刘波说,我国有原料优势、工程师优势、庞大的市场,也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供应链,但就是缺技术,做出来的都是低端产品。这么庞大的产能,流程都不需要太大的改变,只需要嫁接一个好技术,用更先进的菌种,就可能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至少他一开始是信心十足的。

因为中国科学院并不缺技术,比如常常被行业所称道的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就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开创的。上世纪70年代,研究所的专家们探索改进当时主流的“莱氏法”,最终发明了“二步发酵法”,不仅简化了生产步骤,缩短了生产周期,还大量减少了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工原料使用,打破了国外厂商长期的产能垄断。之后的1985年,更是以550万美元的价格授权给国际巨头罗氏,创下当年中国最大的单项技术出口交易额纪录。

刘波所在的陶勇团队很高产。在中国科学院的十余年,团队发了上百篇文章、写了一堆专利,技术储备很充足。而且陶勇对团队的要求并不是纯理论,“凑”论文,还是要以产业价值为导向。

但落地就是特别难。刘波曾参与过不少企业项目,有的项目真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即便有了在全球都领先的技术,国内很多企业也“接不住”, “有的合作方比别家企业早三年拿到技术,但最后人家都已经把市场占满了,它还没完成产业化”。 不得不说,国内传统制造企业过去并没有太多将原创技术产业化的经历,中国科学院的团队一撤出,项目就没办法维持运转了。

而且,合作中乱象丛生。原本谈好了技术转让走销售分成的路径,结果很难实现。同时菌种太容易复制了,责任的追踪几乎不可能,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根本无从谈起。

“技术授权干过,联合研发干过,所有的路都试过了,最终都搞不定。”他说。

他碰到的这些问题,事后复盘来看,也在Amyris破产上被验证。作为行业的领先公司,技术起家的Amyris,股价曾在最高峰时期达到487美元/股。一度,它也想成为一家轻资产公司,类似于芯片行业的ARM,做最上游的IP、架构、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然后授权给合作伙伴生产销售。

但这就是一个大宗商品制造业,无法掌控下游,就无法掌控毛利。“ 如果只做技术开发,只做授权转让,其实是很难变现的。 ”刘波说。

要想改变这一切,就一定要做“全链条”的事——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全做。刘波不服气,开始萌发创业的念头。

选品定生死

刘波尤记得合成生物概念最热的2019年到2022年。

那时“万物皆可合成”的概念迎来了第一波浪潮,一批初创公司涌现。2020年8月,凯赛生物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合成生物学第一股”。2021年9月,生物技术公司Ginkgo Bioworks通过反向收购上市,巅峰市值高达250亿美元。

刘波就是在此背景下被投资人“发掘”出来的。

VC通过上市公司的公开材料,溯源技术源头,结果发现不少重要技术都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参与了很多技术转化项目的刘波,自然就被列进了热门名单中。他也才刚有了些许创业的想法,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还是被各家投资人拉着“将中国科学院附近的餐厅吃了个遍”。

来源:受访者

彼时,赛道还太新,大家对“合成生物”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 医疗、能源、消费品等各个赛道的投资人都在抢机会。甚至一家顶级投资机构,有6个团队都找到了刘波, 他一时间“不知道该跟谁谈”。

刘波骨子里是“求稳”的人,他对于融资的理解比较纯粹:投资人必须足够专业。在他的概念中,合成生物有着自身的规律,从研发到建厂,再到建厂后续的推动,没5年时间很难跑通,但投资人非得要求一两年就搞出来,那势必就会“掺假”。

刘波得保证投资人能看得懂他在干什么,也就不会在一些节点上催进度,以及失去耐心。在天使轮阶段,原本投资人想投2亿元,他只拿了1亿元,甚至到最后“还有18家投资机构想进来”。在他的理解中,本来只是想拿几千万元把实验室建起来,已经超额很多了。

后续的轮次里,有一些国际行业巨头想要战略投资,让刘波“站队”,都被他拒绝了,“一旦成为股东,任何事情都需要他们签字,很麻烦,我们有技术,完全可以挺直腰杆去跟他们谈合作”。

4年过去了,合成生物在一级市场上的热度弱了不少,已经有企业开始走在生死边缘。刘波却还能“按部就班”地每年拿一轮融资,而且几乎都是老股东包圆。

他是典型的投资人口中的“倒推式”创业,一开始就把终局和路径设计好了, “现在公司所做的项目,与第一天同投资人讲的,几乎没有变化”。

所以,合成生物行业大面积出现的选品问题,在他这里至今还没出现。

2023年8月,Amyris宣告破产,被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选品失败。“它最早做法尼烯的时候,是要做替代石油的燃料,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市场。但由于控制不好成本,再加上美国页岩油革命成功,导致石油价格大跌,最终也使得Amyris的产品没有任何吸引力。”

据刘波介绍,后来Amyris又开发了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转向做疫苗佐剂和个人护理产品,甚至还做了自己的品牌,但都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且为时已晚。最终很多核心成员离职,公司分崩离析。

第一批的合成生物明星公司大多瞄着大赛道,都是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刘波并不觉得这是合理的状态,“这个产品市场好,但是技术端做不出来也不行,即便产品技术端能做出来,还要看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否有成本优势,能否在市场上推得动。”

刘波有时候也挺“纳闷”。当前很多化工原料,都可以通过生物的方法做出来,但就是没有大企业选择这样做,“难道不去看看原因吗?”

他举了一个例子,生物基聚合物的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熟了,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巨头大规模进入,就是因为成本太高了, “全球范围内,生物基聚合物的渗透率不到1%,生产成本决定了其能否规模化应用,一旦生物基成本高出石化基3倍以上,那就是一个概念性的产品,市场很难买单。”

再比如,不少全球精细化工品巨头已经将很多原料的成本控制到很低了,它也有全球渠道、做应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还有很强的品牌议价能力,初创企业很难“打进去”。

一开始选错品类,后续更换赛道就难了。“技术的积累很慢。”刘波说,尽管从外部看,赛道热起来不过几年时间,发展很快,但行业技术的壁垒其实很深,“不包括发表的论文,真正能做出来全球领先的产业化技术的团队,全行业也不多。” 这个行业比的就是技术和成本,而且两者还缺一不可,否则都没有市场机会。

刘波刚开始融资时,只跟投资人讲了3条产品管线,都是他最有把握的品类。微元合成瞄准的是人类和动物营养领域,在他看来,生物制造在这个领域的渗透率是最高的,在一些细分品类中甚至可以超过一半。并且,这种渗透率还在提升,过去一些化工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生物产品替代了。

这个赛道在那个阶段并不算性感,行业的几个巨头公司在消费者端都知之甚少。以帝斯曼、芬美意两家“百岁公司”为例,一家是维生素巨头,一家是全球最大香精香料公司,在二者合并之前的2022财年,帝斯曼实现营收83.9亿欧元,芬美意的营收为47.23亿瑞士法郎,合并后营收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

许多知名品牌酸奶最核心的菌种来自于科汉森,快餐店炸鸡的淀粉、鸡精中的食品添加剂来自于希杰、嘉吉,DHA、EPA这些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来自于帝斯曼-芬美意这些全球巨头。 ”刘波说。

这是个高频,且受众极大的领域。对比之下,生物制造在传统化工领域(大宗化学品)的渗透率大概不到3%。“能用生物制造方法来生产,和真正能产业化完全是两个概念,很多大宗化学品在实验室里都能通过生物制造来生产,但成本、价格都太高了。”

这就是刘波选品的底层逻辑,在这之上,他又设置了几个标准: 技术壁垒最强、下游解决方案不需要太复杂、生产规模不需要太大、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支持。 沿着这几条路径,微元合成设置了最早期的管线矩阵,包括了甘露醇、木糖醇、阿洛酮糖等糖醇与稀有糖系列产品,叶黄素、玉米黄质、番茄红素、辣椒红素等天然色素系列产品,动物营养、食品、保健品等功能性原料产品。

非典型创业者

创业这几年,刘波很少有“开盲盒”的感觉。

进度最快的甘露醇完成了中试,在代工厂规模化生产,已经有了多家医药、食品等行业的终端客户。微元合成在全球第一个实现了用生物法量产甘露醇,据刘波介绍,第一代技术的成本只比传统化工技术降低了百分之三四十,到了现在第五代技术,已经能够降低百分之六七十。

另一款核心产品为阿洛酮糖,作为一种自然界少量存在的天然糖,甜味与蔗糖类似,但几乎没有热量。在他看来,这个产品可能对应着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在诸多消费赛道,“无糖”已经是核心卖点。“全食品行业都在找这个东西,几十年了,没有一个能替代白砂糖或者果葡糖浆的。”刘波说。

他和微元合成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把厂子建起来,此前的订单都是靠“租”别人的工厂完成的。用刘波的话说,他们的菌种比较“皮实”,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但赚钱还是要靠大规模生产,不建工厂是不可能的。

来源:受访者

去年,微元合成在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开始建设工程放大中心和小规模生产工厂,主要就用于阿洛酮糖等产品。北戴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金是去年那一轮融资的投资者,把工厂建在这里给刘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连工厂都是当地政府代建的”。

在国内建个发酵厂并不是多复杂的事,行业有着五六十年的建厂经验了。刘波只是提高了一些标准,对标一些国际型大厂,不论从安防,还是动线效率设计,都要更细致一点。

对于多数创业公司来说,涉及到固定资产投入,都是天大的事,创始人会尽量通过股权融资,让外部投资人来“承担”风险。刘波虽然把这件事当成他创业以来“最大的挑战”,但看上去也云淡风轻。

他甚至跟记者讨论用债权融资盖工厂的打算。他对产品有足够的自信,比如阿洛酮糖,只要做出来就一定能卖钱。接受采访的前两天,他刚从秦皇岛工厂回来,“真的是每个人都干劲十足,气氛特别好,因为这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也从没见过这么高的转化效率。”

微元合成的商务团队人数并不多,刘波从外企挖了一个总裁级的行业专家过来管团队。客户在哪里是明确的,需求也是明确的。他特自豪,销售出去谈客户都是“挺着腰杆”,即便是面对巨头公司。

这个行业有它的特殊性,很多时候需要跟潜在的竞争对手合作。许多知名食品公司采购原料不是买一个,而是一套。“ 很大程度上,都要进入到像嘉吉这样大公司的供应链里,你的产品只占到3%,终端客户不可能跳过大公司跟你签约。 ”刘波说。

那怎么才能进入到采购名单中呢?就是用技术“打击”对方。之前有跨国公司来实地考察,“产品拿出来,技术直接给他们吓坏了,他们没想到有人能做出来,现场检测,确认技术的真实性后,直接就下了订单。”

“它没有这个技术,也需要这个产品,许多大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也不是每个产品都自己生产的。”刘波说这个行业技术就是底气,跟客户少有寒暄,看产品就能马上拉近“距离”。

他现在还做不动大宗产品,因为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可以涉及到大宗市场,那里才是主战场,“目前只能做管线储备,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推进产业化”。

刘波对每一个产品的竞争态势、成本结构都了如指掌。他的老师陶勇曾在美国杜邦工作过13年,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又研究了十余年,去年10月退休后选择加入微元合成,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有这两个人把关,团队发展方向清晰明确。

在他的逻辑中,排斥一切“华而不实”的事情。投资人让他用一句话介绍微元合成,他会说——以合成生物技术为基础,为客户提供生物制造的各种原料和原料解决方案。这听起来不酷,完全不像媒体描述的“生物极客”。

有电视台要给微元合成拍纪录片,跟了他一个月,一直想找到他更多元的那一面。但用他的话说,他就是挺“无聊”的,没什么特别值得回忆的事。

唯独触动他的点,就是跟着他创业的这群人。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等院校,不少是刘波曾经的同事,甚至有的从国外大学专程离职回国,将人生30岁到40岁这最重要的10年交给他,不选择创业或许对应的是更舒服的生活。

因此,刘波要求在公司内部维持中国科学院那种简单的科研为主的文化和氛围,他拒绝狼性文化和卷,不鼓励加班。 他认为这是一份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的工作,“打鸡血”没有丝毫意义。他对HR的最大要求就是“把大家都照顾好”,尽可能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 创业几年,公司几乎没有一个人主动离职过。

他感到自豪的,是在创业第一天就知道公司靠什么去赚钱。他认为这是当下合成生物赛道不少公司没想明白的事, 所有的商业模式回归到最后其实只有一个问题:你是什么生意,靠什么赚钱。

赛道开始冷静下来,刘波并不觉得是坏事,或许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互联网公司在创业初期,VC投入大量的资金,它们占的股份额度是怎么确定?那创始人的股份会被稀释到很小吗?

最简单的模型是一个美国连环创业家确立的,创始团队(如5人) 占51%,剩下49%分别给一轮、二轮、、三轮融资,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估值增加,每笔股份也越来越值钱,一轮融资如果1000万能占20%,二轮融资时可能3000万占的没20%多。 另外51%,最简单的是在随着公司扩大的过程中分给每层员工,初创团队担的风险最大,可以拿10%,公司金字塔往下每层分10%,但是越往下人越多,每个人分得的越少,这与每层担的风险是对应,越后期加入团队的人担的风险越少,前期草创时的人理应拿的多。 最后是股权与控制权问题,美国试行双重股权,最经典的如facebook,创始人占得不是绝对多数股份,但把股权与控制权分离,如一个人股份占20%,但投票权站占60%,风投股权占25%,但投票权只有一点点。 这样做的最合理的地方是让懂行的人既能融到资,又能掌控公司,外部投资大多是短视的,投资者催促创始团队追逐短期回报是一种自杀行为,这也是很多人不上市的原因,阿里这次在香港上市受阻就是因为香港没有这种双重制度。 所以找投资最好找一个信任、有远见的,这种人太难找了,谈的时候都会说支持你,真正入股就不一样了,谁都熬不住不回本。 以上的模型比较简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吧,也要看创始人是如何谈的,这里有死的模型,最终得多少股份,也要考虑创始人的谈判能力,和投资者的关系,还有需要钱的程度。 你可以查查现在各个公司的创始人的股份。

90后创业成功者

创业就像种植树木,只有持之以恒地投入泪水与汗水,最终这棵创业的树苗才会越长越高,参天大树的养成也是创业者成功的见证。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90后创业成功者相关文章。

90后创业成功者1

90后CEO陈皓,一个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如何年入百万美金

1992年出生的陈皓,微世界教育协会创始人,卓识成就CEO,2015年,2015年得到500万美金的投资,这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分享一些在创业这条路上自己的一些理解,看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做到年入百万美金

先来认识一下这位90后白手起家的CEO

陈皓简介:

陈皓,微世界教育协会创始人,1992年04月16日生,出生于山西太原。

高中就读于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曾任太原外国语学校模拟联合国主席,山西省高中生模拟联合国秘书长等职务。 在此期间,他意识到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缺失,因此立志要为中国中学生打造一个中国领先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及实践平台。

高三保送至上海理工大学后,开始创办上海卓识成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中国中学生商业启蒙教育的开拓者。 目前,“卓识成就”已成功举办了9届全国未来领袖峰会,学员覆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109所城市、600所高级中学,超过5500名优秀中学生参与。

他为中国青少年搭建起了国外的商业教育比赛平台——全美最高规格最多人数的中学生商业挑战赛DECA ICDC和 FBLA NLC。 帮助了中国青少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智能创新领域,“卓识成就”已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学会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科普创新教育基地。

身为一名90后创业家,曾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年轻的CEO”,第一财经日报、搜狐网、中国新闻网、澎湃等都对陈皓进行过采访报道。

如今的“卓识成就”已成为一家唯一覆盖全国,提供多品类学习、比赛和考察实习的权威青少年素质教育平台。 公司也已经从6人的成员,发展成为了拥有近150名员工的企业。

2015年,“卓识成就”受到成为资本的500万美金的投资,该机构的资金主要来自常春藤校友基金,代表着美国一流名校对“卓识成就”及其视野的认可和支持。

以下是90后CEO陈皓的创业独白,看他如何年入百万美金?

原文如下:

我叫陈皓,生于1992年,白羊座,是一个教育领域创业公司的CEO,2015年7月顺利从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毕业。 没错,虽然我很不愿意,但还是会被扣上“90后CEO”的帽子。 然而,我没有讲过要给员工发一个亿,但是现在员工大概150人;我没有和投资人说我会成为第二个马云,不过2015年顺利融了500万美元;抱歉,因为是男的而且颜值不高,所以就更不能靠什么“大胸”去卖情趣用品;我的出身和这一代大部分的孩子一样,普普通通的双职工家庭,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悲惨故事,希望今天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在创业这条路上自己的一些理解。 当然如果你说我的理解是错的,哈哈,你是对的就好。

三个创业关键点

在创业这件事情上,我应该比这一波90后创业者中的大部分行动要稍早一点。 每当有人问我,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时候,我总是讲“其实我是高中创业的。 ”因为机缘巧合,我在高三的时候获得了保送生资格,所以豁免高考就可以进入大学,那个时候是1月份,距离大学开学还有8个月的时间,我的创业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那我做什么呢?

19岁的陈皓蠢萌蠢萌的,什么都不懂,那个时候并没有微信、并没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没有“互联网+”,我看到了一个特别特别细分领域的机会——“中学生商业教育”。 这来源于我高中时参加过的一个活动——“模拟联合国”,当时我发现有家公司把中国的中学生聚集到一起开会,收会费,把中国的高中生送到美国去参加美国的模联大会,收会费,竟然一年可以收到几千万!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几千万对于一个来自二线小城市的小盆友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想都不敢想。 于是,我做了一个非常非常主观的判断:“模拟联合国是一个模拟政治的活动,主要针对的人是将来希望从政的学生,那想当企业家、老板的人不是更多?要不我做一个模拟商业的活动吧!”

现在回头看,虽然这个判断特别特别的简单粗暴,也没有用到什么SWOT分析,甚至更多的可能是一个19岁高中生的“主观臆断”。 但幸运的是,幸亏没有被什么“风口”、“互联网+”、“补贴”、“烧钱”、“平台”等等现在高大上的流行语迷惑。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选择做一件“别人做过且现金流充沛且我自己熟悉的事情。 ”每当有人跑到我身边来问我,特别是和我年纪相仿或者是比我还要小的创业者的时候,我总是建议他们从三个方面下手:

1、“别人做过”=“模式已经被验证”,只要把别人在某个领域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平行的领域就好,你完全不用去尝试其他的模式,因为人类商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你没可能在一开始就撞大运找到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颠覆的模式;

2、“现金流充沛”=“不借助任何融资你也可以活下来”因为你太小了,投资人一点都不傻,他们看track record,你什么都没有,所以不要指望你会从VC那里拿到一分钱;

3、“自己熟悉”=“我就是自己产品的客户,我知道客户想要什么。 ”这一点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你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市场费用、人力成本、销售费用上的花费。 可能我自己也想不到,

这三点,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懂、蠢萌蠢萌的19岁的小鲜肉来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特别特别的爱刷存在感,那个时候是微博和人人网的时代。 “我在首都国际机场,这是今天跑的第三个城市,努力的人最美!”,“加班到12点,整栋楼只有我们办公室的的灯是亮着的。 坚持下去!(旁边还配着一碗泡面)”,“这是第三个通宵了,团队的小伙伴们都好辛苦!”。 但是,当我创业到第三个年头的时候,发现一件对我人生观有特别大影响的事情:“努力是很好,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此处应该有笑脸表情)世界上谁的工作最辛苦、最努力?是早晨四点就出门的清洁工、是站岗到凌晨的交警、是你家楼下摆早餐摊的夫妇.....我丝毫没有冒犯的意思,我很尊敬这些辛苦劳动的人。 但是大家会发现这些人除了特别的努力、特别的辛苦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收入比较低。 如果你努力就能做出一家伟大的成功的公司,那这些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商业帝国。 可惜并不是。

哥们儿,你是在创业,并不是做一个具体的工作,做一个从确定的A到确定的B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是只要熟练并且努力不断的复制就好。 你做的事情是一件在此之前,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是一个从确定的A到不确定的X之间的事情。 所以,相信我,努力真的没有什么卵用。 如果你特别特别的努力、拼命,业务仍然没有特别大的起色的时候,停下来,看看是不是你的战略有问题吧。

什么?你说自己是小公司,有什么战略不战略的。 我曾经也这样觉得,当我尝试着调整了一些做法的时候,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从此我就爱上了去停下来认真的思考战略,那个时候我们只有五个人。 Taobao可以打败Ebay并不是赢在了努力上,而是赢在了支付宝这一中国化的工具上;Iphone能把三星最后的一口饭都吃掉,并没做什么特别努力的事情,只是把屏幕变大了一点点而已;好未来(学而思)能成为中国最牛的教育公司,并不是什么努力、什么互联网+,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每个课程的模式就是特别良性的......真的,请相信我,努力在创业这件事情上起到的决定性占比估计也就百分之五。 不信你去问陌陌的CEO唐岩,他在陌陌上市前加过几天班?我可怜的同仁们,不要用努力来安慰自己啦。

融资那点事

融资?我本来是没计划写这一part的,因为我觉得完全用不到。 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讲过,现金流充沛帮了我很大的忙。 是的,我极其不建议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白手起家、年纪轻轻的创业者,选择第一个项目是“平台型”、“整合资源型”、“补贴型”的业务。 饶了我吧,不要再拿马云、刘强东来和我举例子,说他们也come from nowhere,但是在创业的时候融到了特别多的钱。 我想说的是,他们一开始做的生意都是赚钱的生意,你看到的融了很多钱的结果,那已经是他们把赚钱的生意变成了近乎平台的样子的时候才得到的。

什么?你和我说李彦宏一上来就是烧钱的业务?那好吧,除非你所处的时代和个人背景堪比处于互联网人口红利时代早期的北大本科+海归。 VC在你的业务开端时,不会给你一分钱,因为在你凭着商业计划书忽悠他们之前,他们可能已经被忽悠掉几千万美金了。 所以相信我,不要被什么政府扶持创业贷款、某某90后基金所忽悠,你仍然拿不到一分钱。 踏踏实实做好你的业务吧,等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后,再去找VC聊聊,这个时候给你的建议是:不要相信他们嘴巴里任何和你说过的“协同效应”以及任何可能带给你的资源,因为然并卵。 每个基金的投资经理在决定投你的时候,他们的角色就成了自己基金的“销售”,他们会告诉你各种自己“独特”的优势,然后希望你在估值上或者条款上有所让步。 不好意思,在你这个阶段,投资人基本上是帮不了任何忙的。 因为同样的许诺,他们一年可能和100个人讲过了,你算算一年中他们有几天时间可以留给你?

所以,融资的时候,谈钱就好。 最好在自己不缺钱的状态下去融资,摆出的姿态就是“你愿意给钱,我很开心,谢谢!但是你不愿意给钱,爷也可以活的很好。 ”如果你对业务足够有信心,在面对质疑的时候,礼貌地有逻辑地回答完问题后,他们仍然不相信,并且试图证明他们是对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们“世界上找不到一家公司是壁垒足够深、跑道足够长、毛利足够高、增速足够快、团队足够强的公司等着你们来投资的。 ”讲完这么多,我仍然希望你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指望有人给你投钱。

Think like a businessman

请在你要决定创业的那一瞬间,就把后面的所有决定都看成是商业决策吧。 Think like a businessman,所谓商业决策,就是把一切的决定都当成投资,并且利用投资回报率来计算这个决定是否应该去做。 最简单的,这个人应该雇佣吗?雇佣他的话,他会给你业务带来哪些成长,这个成长是不是你付给他工资的十倍?或者是估值上的成长?复杂一点的,你应该去追求这个女孩子吗?你要在她身上花多少时间?投入多少钱?她带给你的幸福、欢乐、面子、性、安慰、帮助等是否值得你的投入?好吧,你一定会说我特别的冷酷无情,不解风情,肯定是个单身狗吧。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你决定创业那一刻开始,你所做的决定真的会实实在在的影响到和你一起做事的兄弟姐妹,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家庭。 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身上背负的责任和压力并不只是来源于你自己,还有整个团队。 所以我提的要求是:希望你永远都做最理性的选择。 Think like a businessman,抛开你的个人喜好、抛开你的主观情感。 我知道这很难,但是你仍然得做。

BUY and HOLD

坚持非常非常的重要,创业的路上,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 因为你总会忽然发现上周和我在一个论坛上扯淡的那个土里土气的傻X刚刚融资并且是你的两倍,然而在你看来,除了选择的跑道比你的稍微长一点以外,其他并无长处。 于是你特别的焦虑,我要被人超过了。 再或者,你忽然发现某个傻X公司新上了一个业务,给他们在短期内带来了充沛的现金流,你特别的眼红,恰好这哥们儿最近还买了一辆新款911,然后车里还竟然坐了个网红,于是你坐不住了,因为在你看来,这个业务特别的Low,而且最应该做这个业务的人明明是你。 于是你又特别的焦虑。 哈哈,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也经常为此苦恼。 就只能拿巴菲特老爷子的话来安慰自己了,BUY and HOLD,买入并且持有。 从长期来看,这反倒让我获益很多。

别人融资很多,可能是这个行业正处在一个风口上,竞争异常的激烈,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这哥们儿很大程度会死掉;别人的业务短期来看带来的现金流非常充沛,会有更多像你这样的人看到,于是一窝蜂的冲上去,大家都没钱赚,911最后可能当二手车卖掉,网红嘛,自然也没了。 创业这件事情就是看你做的事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否会产生共振,如果共振越大,你成功的几率以及你成功后所得到的成绩就越大。 如果你相信你的业务属于这样一个类型,那就什么都别说了,坚持下去吧。 公平的上帝会把高额融资、911、网红加倍的还给你。

对了,最后忘记和你说了,请忘掉你的90后,95后甚至00后创业者的身份吧。 你的员工在向你要求涨工资的时候,不会因为这些而少问你要一分钱,倒是可能会欺负你年幼;你的客户不会因为你的年纪而在你犯的错误上给你第二次机会,反倒会说“我早就说年轻人不靠谱”;你的投资人呢?真是苦了他们了,你在电视上说了你要给员工分一个亿,事后在别的地方骂起他们是一群傻X投资人特别好忽悠后,他们还是得站出来替你说“我们特别看好这个创始人和他的团队”。

90后创业成功者2

20岁的“创业家”:90后和他的“全球充电网络”梦

心有多大,舞台就多大。 22岁的Kenneth Lou从大学就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现在他正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为其发布的新产品Amepere筹资,但他的梦想不止于此,他想要建立亚洲第一个无线充电网络。

按常理来说,一位22岁的年轻创业者是不会有如此大的抱负、不会有如此广的人际关系、创业准备不会做的如此充分;因为和这些大学生创业者们比起来,还是一些年长企业家创业成功机率要高,毕竟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经验。

但是新加坡企业Novelsys的创始人Kenneth Lou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是个例外。 他认为他的使命就在于“为世界提供能量”。

当Lou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公司的发展计划时他说道:“我把所有的东西都做成了幻灯片。 ”谈到他学生时代的创业历程时,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幻灯片——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上学期间,他曾停学一年来创业。 然后他又打开了另外一个幻灯片,向我们介绍了他们这个创业团队成立的始末。

Lou是个非常有进取心的年轻人,他足智多谋、精明能干。 Novelsy的雄心是很多老练的企业家所不及的,Lou的想法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现在,Novelsys正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为其发布的新产品Amepere筹资,Amepere是一款移动电源,但它和普通的移动电源有所不同,它支持Qi标准的无线电技术。 Qi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有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

这款产品着实是一款用户友好型移动电源,因为相比现有的移动电源,它不需要顾客随身携带长长的数据线。 它还有一个更加智能的功能,它自带一个配套的移动应用,这个应用可以让用户知道什么时候该给自己的设备充电,什么时候设备已经完成充电任务了。

Ampere是专为智能手机设计的,它比Mophie(一家屡获殊荣的移动智能设备及配件设计商和制造商)充电背壳更具灵活性。 你只需要将支持Qi无线充电标准的智能手机放入Ampere皮套内,手机就会自动开始充电。 像iPhone这样不支持Qi无线充电的智能机,Ampere给它们配备了特殊的充电皮套和一个可移动的接收器。

Ampere的电池容量是2700mAh,零售价是99美元,它的价格似乎比小米和其他品牌的移动电源要高许多。 普通移动电源的售价是Ampere的五分之一,电池容量反而是Ampere的四倍左右。 Lou希望在今后的量产阶段能把价格降下来。

就算Ampere以其高价会销售的很好,新加坡的另一家创业公司Pirate3D仍然认为Lou公司的发展会十分艰辛,因为他觉得一旦某种产品的销量有所下降,众筹公司间的潜在冲突就会暴露无遗。

对于一家新兴企业来说,在生产软件产品的同时又要生产硬件产品是相当困难的。 一旦生产环节出现一丁点问题,企业的产品就可能面临着无法如期交货危险。 这种情况下,顾客会对生产商极其不满,大量的顾客甚至会要求退款,这会让企业陷入资金流动短缺的危险处境。 Ampere就面临上诉的危险,因为这款产品只是对市场上现有的同类产品的进行了改进,在创新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事实上,目前Novelsys每卖出一部Ampere,都会亏损几美元,但是Lou认为销售量的提高可以弥补这部分亏损。 他在采访中说道:“这次Ampere在Kickstarter上进行众筹,实际上是一次代价很大的市场营销活动。 ”零售也是弥补亏损的一种重要方法,只不过它的效果显现地有点慢。

Ampere看似是Noverlsys公司推出的主要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Noverlsys实施其宏伟计划的一个小小的开端。 Lou正在构思他的第二步计划,这次就不仅仅是生产一款简单的硬件设备了,而是要采用Noverlsys技术建造的一个无线充电网络。

这个计划暂时叫做Juice,他们计划在城市内建立无线充电站,尤其是在城市的咖啡厅和餐厅。 顾客只要下载他们的应用并进行注册,就可在有无线充电站的地方为其设备免费充电,安装这些无线充电站的咖啡厅或其他场所需缴纳一定的费用。 要是你的电池是可充电电池,下次使用时无需重新连接,可以直接使用无线充电。

作为回报,那些咖啡厅、餐厅老板能得到什么呢?他们可以投放目标广告,并以提供更多的充电时间为由,向顾客收取费用。 这个想法在亚洲还是第一次出现,但它并不新鲜,因为在世界上已经出现过了。 星巴克和Duracell Powermat在2014年就开展无线充电网络实施了合作,旧金山200家星巴克的店内安装了无线充电板。 星巴克将在不久后,在其亚洲的咖啡店内也安装无线充电板。

Lou在采访中表示:“Ampere和Juice会创造出一个无线充电系统,有了这个系统,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为自己的设备充电,无须再为自己的设备没电而担心——我们就是希望每个人的设备永远都保持在电量充足的状态。”

要想让Juice成为一个可行的计划,Lou必须出手要快,要尽快占据亚洲市场。 他预计2015年6月能在新加坡城区内推行这个计划,在年底前将其推广至新加坡的各个地区,届时他们会和一些大型的餐饮连锁店进行合作,比如Coffee Bean、星巴克、麦当劳等。 他计划在2016年中期进军国际市场,那时Novelsys就会成为像Powermat这些著名的无线充电公司的收购目标了。

毫无疑问Lou已经不下数十次了在自己脑海中构思这个计划了,他也毫不遮掩的将自己的计划广而告之并为此付出行动。 他觉得新加坡志在成为一个智能国家,而实现这个目标要靠三种重要的资源。 第一种是数据;第二种是电力——城市的居住者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充电的地方;第三种是咖啡,为城市的建造者们补充能量,咖啡店最好是做到像星巴克和Coffee Bean一样出色。

但是一家初创企业要想沿着创业者制定的计划发展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还未统一的情况下。 Powermat无线充电技术公司使用的是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而Ampere是基于Qi标准。 在19世纪80年代晚期的电流大战中,交流输电方式战胜了直流输电方式,从那以后这种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在无线充电技术行业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人总是倾向于不同的电流输入方式。

即使到了今天,该行业仍未确定究竟该订立何种标准。 在电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出现具有创新竞争力的新技术,从石墨技术到电子皮肤技术再到远距离能量传输技术。

上面这些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技术可以让Novelsys公司的技术黯然失色,但是Lou却不以为然。 他在采访中说:“我们并不是一个科技团体,我们只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他说MyRepublic公司的副总裁Greg Mittman是他们团队的导师。 这家公司正在采用云计算技术来降低亚洲电信行业的网络运算成本。

Lou在采访中表示,在众筹开始前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他向我展示了许多他使用过的数据材料,在准备过程中,他计算了每个产品所需的成本,还预计了销售盈亏的状况。

在进行众筹之前,Lou还咨询了许多新加坡硬件新兴企业。 他在采访中表示他和著名的游戏设备生产商Razer以及无线扬声器企业X-mini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从他们那里获得了有关一些生产方面以及怎么与合同制造商联系的建议,还请教了分销渠道的事。

Lou还向新加坡创业公司Vibease(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振动器)和Pirate3D(新加坡3D打印初创公司)请教。 他们之间的谈话使Lou坚信应该把首批产品的销售地点选在新加坡国内,以此避免和深圳推出的产品销售发生冲突。

他计划在新加坡国内生产第一批Ampere的产品数量为4000部。 如果市场的需求量超过了4000,将会由印度尼西亚的生产商进行生产,该生产厂家位于印度尼西亚的Batam岛上,距新加坡很近。 Lou从深圳听到了许多恐怖的故事,比如产品的零件是如何在生产过程中被换掉,产品的设计理念是如何被抄袭,还有产品是如何被仿造。

由于首批的生产量较少,Lou认为没必要进军中国市场。 他们之所以选在新加坡国内,是因为他们比较了解国内的生产线,产品质量也好掌控,还能和生产商及时沟通交流。 Lou表示只有当订单量超过1万时,他们才会考虑中国深圳的厂商。

为了全心全意经营Novelsys,Lou选择了暂时休学,还组建了一个8个人的团队。 他们团队在iJam(新加坡的一个加速器)举办的活动中获胜,为Noverlsys筹集到了6万美元的资金。

Lou此前有过创业经历。 他曾经推出过一个每日一购的应用,该应用支持全球性服务;但是他的合伙人却中途退出,导致这个应用没有能够发展壮大。 他的第二次创业经历是成立了一家公司,整理那些供人们下载和试用的应用,但是这次创业也以失败告终,因为他当时的联合创始人欺骗了他。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了一个肯特岗奖学金(创业奖学金),学生可以通过竞赛获得这笔资金。 Lou开始在校园内四处张贴海报,寻找联合创始人,海报的标题则是:“你就是下一个Elon Musk(世界上最励志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但是没有人与他联系。 后来,他给学校的电子工程系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就这样,他认识了现在公司的联合创始人Mark Keong,Keong后来成为了这家公司的工程灵魂人物。

Keong又找到了他在新加坡学习时结识的工业设计师Delane Foo。 就这样,三个人参加一系列新的创业竞赛活动,并赢得了学校的奖学金。 但是要建立起一家真正的企业,光有商业计划是不行的。

有一次Lou的导师问他:“你是想赢得更多的商业计划的比赛,还是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就是这一问点醒了他,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随后他获得了iJam的资助,还获得了8.2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他现在的目标是从SPRING TECS那里获得45万的科研补助金,预计在两年内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450万美元。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想创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但是Lou不同于一般的学生。 他是Pilip Yeo Initiative项目三位成员中的一位,这个项目是以新加坡一位著名的政府官员命名。 这项计划让Lou有机会接近Philip Yeo和他的社交圈子。 如果你想在一个由政府主导国民经济的国家实现你的伟大抱负,那么接近一个政府官员将对你有巨大的帮助。 因此,Lou可以得到他创业所需的帮助。

“我才22岁,我总喜欢鼓励和我差不多大的青年人去创业。 因为我们没有车贷、没有房贷;我们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我们不需要承担家庭责任。 我们可以一心一意的创业。 ”Lou在采访中说道,“我们需要学习,但是我认为我们所接触到的人、我们建立的社交圈子远比一个学位要值钱的多。 ”

找vc时如何避免创业策划书被泄密

一般不会的,vc一个是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最主要的是这些大的投资公司不会冒险去复制你的项目的,一个是不知到你的确实想法,另一方面是风险只能自己担了,(风险投资要找的项目一般都是风险都是很小的项目);他们的盈利模式就是:可以投钱投更多的中后期项目,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融资上市套现退出,他们靠时间和项目大小和数量来增大盈利空间(有时你得换位思考一下)建议:1、vc一般都是投中后期的项目,你要是太早期的项目他们一般不愿意投的,因为风险太大了2、你得强化你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可复制性特强证明你的项目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建议你先做好基础工作(申请一些创业基金先启动项目,在启动的过程中再去找资金,如果前期你都不敢投入的话谁也不愿意给你投资)3、融资渠道,一般的风投是不会上一些网站去看你的项目计划书的,你直接把项目计划书发到他们公司的网站邮箱里,如果合适他们肯定会给你联系的(他们也喜欢好项目:)),如果真在网站上发的话可以换一种说法,这样既不泄露的商业机密是又可以传递信息。4、放大你的共享心态,这一点挺难的啊,呵呵,不过如果你担心现在有人复制你的模式那将来融资了也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其实有时多给别人说说你的项目,一个是能逐步完善你的项目另一方面你还可以找到很多的朋友,发动这些朋友去帮你找资金是很快的

外专谈乌镇峰会
反正超AI玩!ROG游戏手机9系列新品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