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947,阅读时长大2约分钟
导读 :默沙东中国糖尿病业务因药品集采在裁员中。
第一财经 林志吟
继强生之后,又一家跨国药企传出裁员消息。有市场消息称, 默沙东中国糖尿病业务因药品集采在裁员中。
第一财经记者向默沙东中国官方求证,截至发稿时尚未获得回复。不过, 第一财经记者从默沙东内部人士证实了该消息的真实性,但裁员幅度暂不详。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岛素产生不足或无法被有效利用时,就会出现糖尿病。血糖升高是糖尿病失控的常见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体的其它系统和器官带来严重损害,主流的糖尿病药物包括二甲双胍、格列奈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TZD类、SGLT-2抑制剂、DPP-4抑制剂、GLP-1激动剂等非胰岛素类药物以及胰岛素类药物。GLP-1激动剂是全球最大的降糖药品类。
默沙东的西格列汀是全球首款上市的DPP-4抑制剂,早在2006年获批在美国上市。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销售。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是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早年,由于长时间无竞争对手,西格列汀在全球市场的销售一度颇为抢眼,销售额逐渐攀升。
从默沙东的全球收入看,这些年受制于专利悬崖以及市场激烈竞争,西格列汀、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这两款药物的销售额已有所萎缩。
如2022年,西格列汀、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合计实现销售额45.13亿美元。2023年,这两款药物合计销售额已减少至33.66亿美元。
在中国市场,西格列汀口服常释剂型、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正被列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范围。11月1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已在开展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
根据米内网数据,西格列汀口服常释剂型2023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超过20亿元,虽然这款药物的仿制药企业数量超过30家,但作为原研厂家的默沙东销售占比仍超九成。
对于默沙东而言,西格列汀、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这两款药物一旦集采的话,将面临与其他仿制药企激烈价格竞争,其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市场份额面临被瓜分风险。
微信 |生产队的驴(拉磨中)
这家销售额800亿美金的跨国巨头,为什么把未来押注到阿里巴巴?
互联网下半场大幕开启,200多家世界500强已经做出投票。 除了阿里巴巴,没有更好的选择。 前几天,杭州下起了蒙蒙细雨,一辆从上海出发的大巴车缓缓驶入阿里巴巴滨江园区。 车上走下来一队西装革履、衣衫靓丽的人士,几个小时后,他们又登上大巴,匆匆返回了上海。 这支行色匆匆的队伍是陶氏化学大中华区总裁林育麟带的管理团队,成员来自这家世界500强的全球总部、亚太区与大中华区,涉及IT、物流以及三个业务部门的十多名总监和经理。 林育麟说:“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网站是中国国内领先的B2B线上平台,交易量是整个国内上线B2B的40%,陶氏化学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把自己的产品推广到更多的中国城市。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中国内贸事业部总经理汪海则认为,陶氏化学代表了三个越来越清晰的趋势: “首先,各大公司的全球战略版图里面,已经非常非常明确,一定要进行数字化升级。 ” “而且,数字化的阵地一定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是数字化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数字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 “如果要在中国做数字化,一定要找阿里巴巴,因为阿里巴巴是全球数字化的先锋。 ”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跨国制造企业在中国大陆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 它们过往的成功建立在供小于求的基础上,产品生产出来根本不用发愁销路,因此也削弱了它们对零售终端的理解能力和掌控能力,它们既看不到谁购买了自己的产品,也听不到市场对这些产品的赞扬或者批评。 中国大陆活跃着3000多万中小企业,它们的诉求和行业差异性非常大。 如果还像过去那样,通过传统的经销体系一层层地触达这些客户,很难精准地洞察这些终端客户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信息、交易和消费的习惯,也给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 比如,很多80后乃至90后企业主习惯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对于他们来说,电子商务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因此他们的采购也倾向于在线化,以往 那种 跑展会、看产品册选货的方式不再有效。 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开始把整个工业市场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去运行。 从2017年8月开始,陆续推出了工业品牌站、超级店等一系列业务。 “帮助工业企业进入到数字化赛道里面。 ”汪海说,“这标志着中国电商企业正式开启工业化电商进程”。 工业品牌站,一年多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国际工业品大牌上线。 截至 目前,1688吸引了3500多家全球知名品牌,其中包括200家世界500强,在线销售数十万SKU产品,每天有至少20万家企业在1688采购,一年时间交易规模增长了10倍。 德国赢创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化工巨头,网店开张第一天就有了生意,原本只上架了8款产品却吸引了大量额外的问询,这件事一下子震惊了整个行业。 于是在2018年,比利时索尔维、德国巴斯夫、德国科思创、法国阿科玛、德国湛新树脂争先恐后地跑到1688开设旗舰店。 与大多数商业精英不同,林育麟非常喜欢网上购物,他说自己的幸福指数就是随着电商发展而提升。 每当出差回到家里,看到门廊堆积的包裹,他就感到开心,“就像小时候打开生日礼物的盒子”。 林育麟是新加坡人,2003年当他第一次到上海工作,这个城市就出了一则大新闻:当地一家名叫易趣的电商平台被当时全球最大的电商网站eBay以1.5亿美金收购了,30岁的易趣创始人邵亦波还担任了eBay的全球副总裁,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新贵。 而在180公里之外的杭州,也发生了一件深刻影响了中国商业格局,但当时并不广为人知的小事:阿里巴巴的一帮年轻人在马云位于湖畔花园的四居室里折腾出了一个淘宝网。 2002年,以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为主的B2B业务帮助阿里巴巴获得了200多个国家的120万会员,并在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实现了盈利,下半年主打C2C模式的淘宝网也投入了紧张的开发。 马云后来说:“既然B2B在中国能够成功,我想在大环境改变的形势下再试试C2C。 ” 果不其然,淘宝网上线后,很快就击败了eBay+易趣的强大组合,在非典的阴霾中大获成功。 2007年,当林育麟结束中国大陆的工作,离开上海的时候,淘宝网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 5300万淘宝用户一年就创造了433亿人民币的交易额,远远高于家乐福、华润万家、物美等老牌线下大卖场。 也是在这一年,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也孵化出了雏形。 当时的林育麟并没有意识到,阿里巴巴将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8年之后,当林育麟作为陶氏化学大中华区总裁重返上海,赫然发现,“电子商务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不需要电脑,也不需要鼠标,只需要在手机上轻轻地按一按,几乎想要买的商品应有尽有。 ” 2015年,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宣布合并,全球头号化工巨头的诞生,已经板上钉钉。 而中国作为陶氏化学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在电子商务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机会。 这一年的中美CEO圆桌会议上,陶氏前CEO利伟诚就与马云探讨过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 林育麟注意到: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便捷的网络体验,和客户链接的渠道必须符合他们的行为模式。 因此他上任以后,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中之重,比如将陶氏化学全球第二家数字化中心落地到上海,应用直播等最新流行的方式向90后客户展示最新的技术和商品。 今年8月举行的阿里巴巴“2018年新采购峰会”,陶氏化学进驻1688大企业采购平台,试图通过互联网优化自身的采购流程,而1688官方旗舰店的上线,则意味着它在销售、采购两端都实现了在线化。 过去几年,陶氏在大中华地区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 林育麟说:“得益于中国高 科技 企业不断的创新,中国在数字经济的很多领域都走在世界的最前端。 陶氏化学这样的美国企业,也能够在中国获得全球最先进的电子商务的服务。 ” 1688工业品牌站一半以上的买家来自三到六线城市。 3M品牌站2017年比2016年销售额翻了13倍,“三到六线城市的复购率和购买频次都很高,尤其在各地产业园产品覆盖速度非常快”。 由于线上与线下的不均衡发展,人、货、场三要素的数据无法统一,人们会本能地区别看待线上线下,但是今天,当新零售把所有数据连接在一起,线上线下其实变成了一盘生意。 汪海说:“工业领域也是一样,无非是把所有的东西数字化了,然后用数据去串联到所有的人、货、场,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串在一块,对品牌来说就是线上线下一体化。 ” 因此,1688的出发点就是帮助企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商业体系升级。 1688品牌站负责人邱雪莲介绍:互联网提供了挖掘新客户的渠道,线上业务不大会与线下经销体系产生实质性冲突。 “只有经销商没有服务好的那些客户才会寻找其他渠道。 ” 并且,工业品的采购并不像B2C那样价格透明和固定,而是采取一客一价的灵活定价机制,1688线上建议零售价就设定了阶梯型的价格体系,这也与线下的经销体系避开了价格冲突。 陶氏化学上线1688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自身的 探索 构建数字化能力,然后才能更好地赋能经销商。 林育麟说:“线上销售渠道是现有的线下销售网络的补充,这个销售渠道多元化、数字化的尝试,可以帮助陶氏捕获长尾市场客户,带来销售增量。 ”此外,通过对线上渠道掌握的一手数据,更好地分析和捕捉客户需求,积累市场洞察能力,以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今年12月5日,陶氏化学正式上线1688之前,搞了一个月试营业,期间就收获了不少意料外的新客户。 其中有一家辽宁的制药厂,投产了一个面向出口的生产线,但是由于国际贸易摩擦,化工原料的行情出现大幅波动,如果通过贸易商采购成本较高,而且还经常出现脱节,花了很大的精力寻找供应商,最后一个不经意的搜索,在1688的陶氏化学旗舰店找到稳定的货源。
医疗器材行业跨国企业在华的营销模式是怎样的?
1. 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市场通常采用代理或经销商模式。 这种模式的原因之一是直销可能导致医院长时间压款,一般账期在3至24个月,这对于全国性业务会造成资金流的压力,即便是跨国巨头也需考虑资金成本。 2.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尚未成熟,设备操作过程的风险较大。 参照药企如GSK等遭遇国家重罚的案例,可见行业风险之高。 3. 以我司经历为例,初期在省内设立了一家全省总代A公司。 A公司为我司在省内的业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我司建立了稳固的双赢关系。 但随着全国业务的扩展,总代制度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A公司由于产品口碑良好,内部销售人员缺乏初期那种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业务增长遭遇瓶颈。 4. 面对公司内部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目标,任务极其繁重。 西区大区经理Z对A公司有绝对控制力,A公司若不做我司产品,其销售额将骤减80%。 因此,Z在省内发展了两家新代理商,将A公司表现不佳的区域交给他们。 5. 今年的经销商会议刚刚落幕,对于原有代理商的称呼有所改变,意味着责任与权力的不同。 会议传达了明确信息:若代理商认为任务过重可以选择不继续合作,但有许多公司正急于取得代理权。 6. 总代制度在市场初期效果显著,但随着市场成熟,发展会遇到瓶颈。 渠道下沉和细分市场可能会影响总代利益,因此确保对代理商的掌控至关重要。 7. 再次以A公司为例,其年销售额达3亿多,医院压款超过1亿。 这意味着大量资金被占用,无法产生利润或增值。 由于正常运营依赖银行支持,压款过多导致A公司需用自身利润补贴贷款利息。 去年8月,A公司资金紧张到几乎无法发放下月员工工资和奖金,我司为此提供银行担保,从上海招行获得1亿元贷款,以缓解其财务压力。 总结以上,描述了医疗器械行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跨国公司在我国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案例
在《晏子春秋》中有一句被后世广为诵传的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很多在华的跨国大公司,显然也发生了这种变异。 在很多国人眼里,来到中国发展的跨国公司大多实力雄厚、运作规范、遵纪守法、自觉自律,有着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但不幸的是,有些跨国公司披着光鲜的外衣进入中国后,却慢慢地发生了变异,频频患上一些富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毛病,比如行贿、比如逃税漏税、比如污染环境、比如违反劳动法、比如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这些跨国公司在国外为什么口味纯正、有着良好的口碑,为什么到了中国后却徒具其表、味道大异?我们不妨找来相关“患者”的病例,对它们好好进行一番剖析,看看到底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异?通过行贿进行权力寻租通过行贿进行权力寻租,这是某些跨国公司患上的一种典型的“中国病”。 岁末年初,德国西门子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丑闻和动荡之中。 2007年5月20日,公司突然任命彼得·罗旭德为公司下一任CEO,而现任CEO克劳斯·柯菲德将匆匆卸任。 而此前的4月20日,前一任CEO冯必乐不得不宣布辞去监事会主席一职。 这一切,源自于西门子公司一系列的跨国行贿。 早在2006年11月15日,德国警方就搜查了西门子公司在德国的近30间办公室,并以涉嫌挪用和在其他国家行贿的罪名,拘捕了数名西门子员工。 德国检方确认的涉案金额达2亿欧元,而西门子内部审计的结果则称,可疑资金高达4.2亿欧元。 如此大规模的调查行动,如此高额的违法涉案资金,让西门子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惊人的一起公司贿赂调查案。 在一系列可疑行贿名单中,共有9个和中国业务有关的公司及个人被提及,涉嫌受贿金额从几万欧元到几百万欧元不等。 检方在调查中发现一个规律:通过签署咨询合同,向第三者支付咨询费的方式进行间接行贿。 在西门子电信部门前高管的问讯笔录中,他特别提到中一个和中国业务有关的人,名叫Max Rennert,总共接收了来自西门子474万欧元的咨询费。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此人在几年前曾帮助西门子、德国电信等获得了中国一个移动通信项目合同。 而宝洁公司近来也陷入行贿丑闻之中。 2007年5月11日有媒体报道,宝洁公司在1994年到1997年之间,曾陆续向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进行捐赠,其中800万元仍在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账户上,其余200万元多用于口腔保健推广工作。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让人吃惊的,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是一个在全国几乎没有影响的社会组织,注重实效的宝洁公司,为什么会对它如此慷慨?而且在捐赠后竟然不抓住这个机会做任何宣传?据媒体披露,这个所谓的基金会与全国牙防组的人员交叉率高达50%以上,全国牙防组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张博学同时又兼任牙防基金会秘书长,而牙防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卞金有教授,也身兼全国牙防组副组长。 而在宝洁的相关产品上,赫然盖着牙防组的“权威认证”。 这就是秘密所在!滑稽的是,所谓的中国牙防组,最终被发现连法人资格都不具备,根本没权利进行认证。 宝洁公司被媒体和公众质疑,此举有变相的行贿和利用假认证忽悠消费者的嫌疑。 对环境保护睁只眼闭只眼不重视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污染,是跨国公司染上的又一项“中国病”。 2006年6月,有33家在华知名跨国公司并肩走上了一份榜单。 可惜的是,这并不是一份任何与荣誉有关的榜单,还是一份全国各级环保局综合2004年至2006年的涉及环保违规企业的耻辱榜。 登上这份耻辱榜的跨国公司有: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废水处理设施未保证正常运转致废水超标排放)、长春百事可乐公司(超标排放污染物废水)、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环保设施未经验收,主体工程擅自投入生产)、3M上海研磨产品制造有限公司(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擅自投入生产使用)、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环保设施未经验收,主体工程擅自投入生产)……除了以上几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外,其它涉及环保违规的跨国公司还有:日资上海花王有限公司,因“任意排放超标废水”被列入上海“2005年第二批该市环保系统查处违法企业名单”。 在这份名单上的还有“世界十大卫生陶瓷公司之首”的美国标准公司的在华合资企业,及美国百胜餐饮集团下属的上海必胜客等;在福建,德国诺尔起重设备有限公司投资的一家公司,因“未建污染治理设施便擅自投入生产,造成严重污染”,被列为福建省挂牌督办企业;在浙江,英国漂莱特集团在华下属的公司被列为浙江2005年省级重点污染企业之一;在湖南,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的下属独资企业,因“电镀生产线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成为株洲挂牌督办的20家“污染大户”之一……据NGO“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上述名单只涉及有水污染的企业,其它诸如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企业并未包括,所以只是在华跨国企业违规记录的一部分而已。 到了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全球最大轮胎企业——米其林公司在华投资的上海米其林回力股份有限公司又位列其间。 被点名的米其林轮胎项目涉及四项问题:未按环评要求完成对三台链条炉进行脱硫除尘改造;轮胎厂无组织排放恶臭超标;未落实锅炉在线监测装置以及厂界噪声超标严重。 公然漠视《劳动法》尽管中国的《劳动法》中,对职工的权益有着种种明确的规定,但有些跨国公司对此公然漠视,已经是另外一种严重的“中国病”。 2007年3月29日,广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针对在广东曝光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知名洋快餐店用工涉嫌违反《劳动法》的一条条例证,正式对这两个洋快餐巨头发出询问通知书。 自从媒体曝光后,洋快餐店的涉嫌违反《劳动法》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广东首个非全日制职工小时工资标准明文规定:广州作为一类地区,非全日制职工的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7.5元人民币。 但据了解,肯德基兼职工合同上的工资为4.7元人民币/小时,必胜客为5.8元人民币/小时,麦当劳最低,只有4元人民币/小时——兼职工的时薪甚至连买一杯该店的中杯可乐都不够,远远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不仅工资低廉,兼职工超时工作的现象在这些快餐店也屡见不鲜。 按照相关规定,兼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若超出该条件,用人单位就必须按全日制用工形式与职工确定劳动关系,并承担相应责任。 然而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中存在大量超时工作的兼职工,有的甚至日均工作十余小时,与全日制工人别无两样。 另外,大部分兼职的大学生与肯德基、麦当劳餐厅签订“劳务协议”后,却无法准时拿到,甚至根本无法拿到“劳务合同”。 即便是已签订的合同,餐厅也规定单方面可以进行修改,完全是“霸王条款”。 继广州发生麦当劳、肯德基支付给小时工的工资低于最低标准事件后,又相继曝出太原、福州等10余个城市的麦当劳、肯德基同样存在违规用工问题。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在中国开设的餐厅共达3000余家,聘用的中国劳工达20万人,其中大多是非全日制工人(钟点工)。 业内人士估计,该三家快餐企业所聘用的劳工中,大约有80%约人是非全日制工。 粗略计算,如果非全日制工每人每小时少发2元钱,按每人每天工作5小时,每月工作21天计算,一年下来,这三家餐厅企业每年至少少发中国劳工约4亿元之巨,这比三家企业全年向中国交的税还多。 《南方周末》也曾发布过一份“2005年世界500强在华最佳投资企业排行榜”。 这份榜单表明:在利用人力资源方面,部分跨国公司很不光彩。 在跨国公司集中的中国南方某些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保持不变。 跨国公司赚取利润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资本巨头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却没有做到让中国工人共同享受一定的发展成果。 更让我们感到不平的是,在这些资本巨头所赚取的利润中,很大一部分是以中国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换取的。 如在外资、合资企业遍布的珠三角地区,每年发生断指事故个案至少有3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根,由此竟然使当地医院的手外科异常繁荣与发达。 在一双双被机器压扁、切断、血肉模糊的手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缺乏保护的劳动条件和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漠视。 屡次陷入“质量门”事件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屡犯错误,也是有些跨国公司常见的“中国病”之一。 跨国公司被中国消费者投诉的案例变得越来越多,在近几年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轮高潮的“始作俑者”,是“苏丹红一号”。 但“苏丹红”的风头很快就被“SK-Ⅱ”、“雀巢风波”、“博士伦护理液事件”、柯达“质量门”事件等抢走。 曾几何时,SK-II系列化妆品中有一款被标榜为“神仙水”的精华乳液风靡整个亚洲。 SK-II自2004年以后一直保持者中国大陆高端化妆品市场销售排序前三名的领导品牌地位。 2006年9月份成了转折点,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宣布,在SK-I中查出禁用物质铬和钕。 消息一出,宝洁公司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专柜和专卖店立即遭遇“退货潮”,SK-II品牌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2006年12月4日,343名消费者投诉柯达LS443型数码相机存在质量问题,中消协随后召开“听证会”,该会议最终引发柯达与中消协及消费者之间的严重对立。 此后,由维权消费者组成的神秘QQ群现身,表示拒不接受柯达提出的“付费升级”方案。 2007年1月,全球咖啡店连锁店巨头星巴克卷入“反式脂肪门”事件。 反脂肪一般存在烹调油中,常用于制作饼干、面包、蛋糕和薯条等食品。 经常食用反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易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07年初,一个自称为“揭批LG联盟”的组织称,LG电子从1998年开始,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秘密的、大规模的小作坊式翻修,并重新返回正常销售渠道。 该组织声称,这些在小作坊拼装出来的LG产品包括等离子电视、液晶显示器、空调、微波炉等等,涵括了LG在华销售的大部分产品。 有消息甚至称,各地工商等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这件事情已经导致了LG在华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而知名的跨国零售巨头家乐福,也屡屡在陷入“质量门”事件之中:据2006年1月16日《北京晚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15日公布瓶装(小瓶)饮用水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家乐福自有品牌曝出不合格产品,由北京领先饮食品工业公司生产的“家乐福”牌天然泉水,因为菌落总数不合格上了黑榜;据2006年5月11日新华社报道,上海家乐福曲阳店分3次购进超过保质期限的美国进口猪颈骨肉,共计3781.66公斤。 截至监管部门进行查处时,已有1670多公斤过期肉被售出,销售金额超过1万元;据2006年4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上海家乐福超市销售的廉价女包和“LV”女包极其相似,为此路易威登马利蒂(法国)公司将家乐福超市经营者上海联家超市有限公司告进法院,索赔50万元;据2005年9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工商局通报了流通领域通信产品、家用电器、汽车配件等质量监测结果,家乐福马连道店发现了不合格家电;2006年5月《华夏时报》报道,在一家家乐福店盛咸鱼干的玻璃陶里,竟然发现了上百条大小不一的活蛆……如何防止“中国病”的泛滥在跨国公司所患的这些“中国病”被媒体或相关部门曝光时,大部分跨国公司并不是虚心接受与改进,往往是采取了傲慢的态度。 许多消费者不解,外国公司对中国消费者为何会采用“二等公民”的怠慢作法?为何当中国消费者对发达国家的名牌产品支付了昂贵的价格和预期的信任后,得到的却是不那么国际化的歧视对待?为什么我们要引进的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尊重法规、尊重市场反应、对消费者负责的现代经营理念,到了中国就变了味了呢?究其根本,既有这些企业的自妄和见利忘义,也有国人的轻信和盲从,更有相关主管部门的忽视甚至纵容。 无利不起早。 任何资本和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本性难移。 前一段时间,在企业界,以跨国公司为首,刮起了一股企业讲求社会责任的浪潮。 很多公众对这些企业的自律行为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但也有清醒之士指出:不能指望以盈利为最大目的企业自学遵守过多的社会责任,他们口头上唱得这么好听,其实从一定程度上麻醉了大家,从而让自己脱离了政府、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 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淡薄和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知名品牌的扭曲营销观和危机处理方式。 近两年来跨国公司的丑闻和质量问题时有出现,但在短暂受冲击过后,它们基本都能找回市场。 在一些跨国公司看来,中国的企业、消费者并不成熟,独立性还不足以与其进行平等谈判、对话和要价。 大公司行为的“劣化”,从另一面说明了我国在守法环境上确实大有漏洞可钻。 因此,在中国,要使外国企业遵守他们在国际市场上遵守的规范,除了依靠企业自身出于长远利益考虑的自觉外,还应该通过改革形成对企业守规的“硬约束”,“迫使”企业走入规范。 每当一个洋品牌被查出质量问题后,大多数跨国公司都会启动危机公关。 而他们找到工商部门,口气最硬、讲得最多的话便是“你们这样搞会影响地方投资环境”。 有的则具体介绍对中国做出了多少贡献,有的甚至用为政府部门或为社会提供某些便利、赞助等条件,试图换取监管部门的沉默。 跨国公司在产品出事后的“政府情结”,折射出的是我们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政府情结”。 一些地方和部门长期以来对洋品牌格外关照和优惠,无形中形成了对洋品牌的隐性保护机制。 政府部门在监管上应坚持原则,无论是公布结果还是最终执行惩罚,应更加公平、公正、公开,不要为小私而伤大众,更不要让寻租者找到空子钻,这种时候往往是检验政府办事能力的关键时刻;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一再失语和迁就,事态只会进一步恶化,而如果进行及时地干预和处理,对公司、消费者和政府形象都会更加有利。 另外,在中国还缺乏相关的法规与制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有些国际大牌公司在全球召回有缺陷产品时,惟独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理由是中国没有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 业内人士认为,我们在保护消费者方面缺乏像发达国家那样的高标准立法,对什么情况应召回和赔偿,缺乏具体规定。 当然,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也至关重要。 事实表明,许多问题就是在媒体曝光后,才推动有问题的一方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 媒体信息的透明、公众的看法和态度,不仅会对大公司形成压力,也会对相关部门秉公办事产生一定的推动力。 TAGS: 跨国公司阅读全文(117) | 回复(2) | 引用通告(0) | 圈子推荐(0) | Re:跨国公司频患“中国病”晨晨发表评论于2007-10-18 14:53:00中国制造是给外国人打工,你觉的一个打工者有权利为产品的质量等问题提出异议吗?我们只能照做而已!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Re:跨国公司频患“中国病”八月骄阳发表评论于2007-10-18 11:34:00中国制造屡次陷入“质量门”是在给我们提醒,想要告别质量门唯有做强做大品牌这样才能把信誉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