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如何看待我国今年前10月财政收支情况

(原标题:如何看待我国今年前10月财政收支情况?专家解读)

昨天(18日),财政部公布了今年前10月财政收支情况。

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8万亿元

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5%,增幅继续回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志勇:10月份财政收入有了积极变化,特别是税收收入上面,税收收入10月份同比增长1.8%,是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还有公众所关心的证券交易印花税,10月份是大幅增长,增长1.53倍。

综合来看,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981亿元,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全国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罗志恒:财政形势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总体上看,1—10月份的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速回升,这反映出我们经济运行总体在筑底回稳,这离不开我们前期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尤其是“两新”“两重”政策的生效。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资金3000亿元已全部下达

财政部18日还公布了今年以来财政支持“两新”工作的情况,截至目前,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的3000亿元资金已经全部下达地方。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资金3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同时,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分领域实施细则,明确“两新”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在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下,相关政策正在逐步发挥效益。

从投资来看,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1—10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从消费来看,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比9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电、汽车、文化办公用品、家具类商品合计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2个百分点,拉动幅度比9月份明显扩大。

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7%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7%,重点领域支持得到保障。

支出方面,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1465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1%;

农林水支出增长10.4%;

城乡社区支出增长6.6%;

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5%。

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罗志恒:从支出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同比回升,这反映出我们财政在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的功能。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主要是侧重在民生保障和补短板的一些领域。

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基本发行完毕

财政部昨天发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各地累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发行进度达到98%。其中8—10月发行2.1万亿元,超过1—7月发行总额。具体投向3万多个具有较强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与此同时,1—10月,各地用作项目资本金超3000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重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财政部已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下达各地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已于11月9日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下达到各地,部分省份已经启动发行工作,加快政策落实落地。此外,财政部正在制定提前下达部分2025年新增专项债券限额工作方案,更好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助力经济回升向好。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伴随一系列经济数据公布,中国经济基本面究竟如何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人民日报》最近引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观点,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保持乐观判断,认为“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马建堂主要用经济增速、物价变化幅度、就业状况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四个指标判断经济基本面。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9.9%,这个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均增速,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形成鲜明对比。 物价变化方面,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8.7%的高点,从5月份开始已持续7个月回落,11月同比涨幅已回落到2.4%。 今年以来,新增就业状况比预期好,1~10月,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45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9%。 国际收支方面,1~10月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增长21.9%,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 2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 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1.9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支付能力最强的国家。 马建堂认为,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我国仍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形势是好的。 央行副行长易纲上周在“2008中国金融论坛”上表达了和马建堂相似的观点。 易纲从“四本账”的角度判断中国经济形势。 “四本账”分别是居民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负债表、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 易纲认为,这四张资产负债表透露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出现恶化,明年GDP增速将达到8%左右的水平。 易纲认为,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超过20万亿元,而包括汽车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在内的贷款一共只有3.7万亿元,说明中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相当健康。 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比较健康。 另外,包括证券、保险在内的中国金融业整体状况现在是在一个相对好的水平,金融业就可以更好地支持经济。 易纲介绍,到去年年末,中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为22%。 同期这一比例美国达到71%,欧元区达到67%,日本更是高达163%。 同时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更在低位,尽管明年的财政赤字略有提高,但总体上跟其他国家比,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我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 尽管前三季度的数据支持马建堂等官员和经济学家的观点。 但也有经济学家以最近两个月的数据为依据,对中国经济发出预警。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为4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其中,第三季度GDP增长9%。 至此,GDP连续5个季度下降。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5亿美元,下降2.2%;进口749亿美元,下降18%。 对比可知,出口为2001年6月以来首次负增长,进口为2005年2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出口负增长表明我国出口形势异常严峻。 据此,李稻葵等经济学家认为,“向下走”是三季度经济数据的“集体表情”。 随着全球性经济衰退日益加深,中国经济可能陷入“深度调整”。 应该说,“乐观”和“悲观”并不矛盾,从此前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确实不错,但从最近一两个月大幅度变化的数据看,中国经济基本面出现重大变化并非杞人忧天。 观察经济形势一般至少需要看两个季度的数据状况,因此,中国经济明年上半年后半段的表现尤为重要,届时或可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做出更确切的判断。

关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解析及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提出,未来几个月我国仍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深入认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处理好速度、结构、价格之间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出现剧烈波动属小概率事件 □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农业农村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这些表明中央关于今年加强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效的。 展望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我国仍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也有不少来自国际国内的不利因素需要认真加以应对。 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 今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 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德、法经济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 日本受强震影响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 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 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 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 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是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 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 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这些风险是否会集中显现,导致经济“硬着陆”,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形势?

问题重述: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形势?问题解答: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上半年经济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呈现上升势头。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 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这一轮经济增长,从2002年底开始,进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或略高于10%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伏。 今年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幅基本在1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 二季度经济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比预期要好,近期IMF已将今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从4.7%调高到5%。 加之部分企业对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的提前反应,抢在7月1日前突击出口,使二季度贸易顺差增加较多。 下半年随着异常因素的消除或减弱,出口增速归于正常,从年度看,增长有望回复到正常水平。 近五年,是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波动较小的时期。 其间,我们克服了“非典”的冲击,消除了国际市场原油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应该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四年多来,国际市场原油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从2003年海湾战争前的25美元/桶左右,跃升至70美元/桶以上,平均价格水平超过了60美元/桶。 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都程度不同地上涨。 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年均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7.6%,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只上涨2.1%;核心CPI基本稳定在1%以下。 2004年CPI的短期上涨,今年5、6月份CPI的上涨都与农畜产品的价格波动有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对我国传导性影响,加上去年肉价偏低,导致生猪存栏、出栏下降。 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 因此,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 总起来看,总供给、总需求关系并没有发生突变。 回顾1973年和1982年两次石油危机对当时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的冲击,对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说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的目标之一,在一个13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尤为重要。 2003年至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四年内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 今年以来,我国在面临就业高峰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就业人数仍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 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就业增加,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稳固的基矗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 从2005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弹性,两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8.6%左右。 同时,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促进进口。 全面清理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放宽居民、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我们既要看到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综合表现,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劳动力就业,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增加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客观反映,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关。 从历史看,一些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 美国在1874至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是顺差。 德国在1952年至2005年连续54年保持贸易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我国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就业压力比较大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关系中,求得协调和平衡。 总之,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增加较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有的已经有效缓解,有的正在采取措施,形势是好的。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过去四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采掘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轻纺工业相互促进,快速发展,投资大幅度增加,仅制造业投资就有9万亿元左右,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工业制成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 与之相适应,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加强。 四年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而且随着提速,总体运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169.2万公里,特别是高速公路增加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 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使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不断释放。 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过去四年,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年均增加1874万人。 城镇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有效扩大了社会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食品等一般消费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 这些需求都扩大了市场的容量。 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也明显增强了要素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保证了要素成本没有过快上升,提高了总供给能力和水平。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过去四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逐步缓解。 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贷款下降,内控能力增强,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股权分置改革卸掉了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包袱,直接融资能力明显提高。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控制力、支撑力、带动力增强,盈利能力提高。 与此同时,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活力增强。 微观经济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过去四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8%。 累计引进外资2374亿美元。 对外开放度明显扩大,这一方面有效增加了总需求,也改变了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总供给能力。 在我国出口总额中,2006年,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8.2%;进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占比达到59.7%。 过去五年,是近三十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既有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今年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将达到5%。 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在2.2%左右;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将接近2.3%;日本经济快于上年,全年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亚太、东欧、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体接近上年的增速。 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四年多的快速发展是总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总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是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矛盾、消除发展瓶颈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的重点。 今年以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变化。 投资和消费关系初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收窄。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 上半年,中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19.1%,比东部地区快1.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9.7%,比东部地区快1.6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5.6%,比东部地区快1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0.2%,比东部地区快7.9个百分点,呈现出东部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 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 上半年,重工业生产增长19.5%,轻工业增长16.4%,重工业生产增速快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缩小0.9个百分点。 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2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此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 财政收入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3.9个百分点。 企业实现利润在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成就。 过去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随着就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人数继续增加。 总之,尽管经济运行中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但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过去四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的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短期内还很难根本缓解。 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 发改委报告: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仍应稳中偏紧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再次呈现增长“偏快”的趋势,宏观经济运行再次面临由“偏快”向“全面过热”转化的风险。 在一些旧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中又出现通胀压力有所加大、资产泡沫由房市向股市蔓延等新问题。 在持续紧缩的宏观背景下,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经济运行出现反复性“偏快”的根本症结在于持续性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张,两股强大力量的结合给宏观调控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有效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未来一段时间,应采取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重点运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资及资产价格过快增长。 同时,要把节能降耗作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在适当时机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国民经济既好又快发展。 ——谢伏瞻: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问题补充:详情可以参阅《2011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一书,该书由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中俄艺术家版画联展北京 观往·知来
让古村落活起来火起来 用 喜文化 喜镇苏庄打造连理树下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