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消息,在巴伦资本集团举办的年度投资峰会上,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格温·肖 特维尔 (Gwynne Shotwell)透露, 星链 (Starlink)系统即将进行升级,届时其 卫星 互联网服务将为用户带来高达2Gbps的网络传输速度。
肖特维尔表示:“在下一代星链技术中,我们将采用更精细的波束设计,这些波束将具备更高的容量和更低的延迟。”
她进一步指出,SpaceX在卫星通信技术上的进步速度堪比摩尔定律(Moore's Law)。摩尔定律曾预言,计算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肖特维尔说:“我们的容量增长周期基本与芯片技术的演进周期一致,大约每两年实现一次容量倍增。”
此外,肖特维尔提到,目前部分星链用户通过配置多个天线已实现千兆(Gbps)网速,但这并非普遍现象。目前,单个售价349美元的星链天线通常可提供100Mbps至200Mbps的下载速度,具体取决于用户所在的地理条件。
SpaceX预计,随着新一代卫星的研发和部署,单个星链天线未来将无需额外硬件即可支持千兆网速。
肖特维尔解释道:“如果用户配置多个天线,现在就能实现千兆网速。而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进卫星信号和接收性能,使用户即便仅使用单个天线,也能轻松达到每秒1Gbps甚至2Gbps的传输速度。”她还透露,星链的全球用户数量已接近500万。
自2016年起,千兆网速便一直是星链的核心目标。而近期,随着SpaceX下一代飞行器 星舰 (Starship)的成功试飞,公司对实现这一目标更具信心。星舰不仅承载着将人类送往月球和火星的宏伟使命,还设计用于携带更重、性能更强大的星链卫星进入轨道。
尽管星舰在正式商业运营前仍需进行更多试飞验证,肖特维尔表示:“如果未来四年内我们能够完成400次星舰发射,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我们期待更多的发射,因为有大量卫星需要部署。”
至于用户是否需要更换星链硬件以享受提速服务,目前尚无定论。不过,SpaceX已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交申请,寻求批准其卫星使用更多无线电频段以传输互联网数据。
此外,SpaceX还提议将星链卫星的轨道高度降低,使其更接近地球,并计划在地球轨道上部署近3万颗卫星,数量远超目前在轨运行的约6600颗卫星。(小小)
新风口卫星互联网:战火早已熊熊燃烧
4月20日,卫星互联网首次被明确列入“新基建”的范围之内。
互联网,人们很熟悉,但是加上卫星二字,就变得难以理解。 其实卫星互联网,指的是利用大量的卫星组成通讯网络,利用卫星通信覆盖面广、容量大、不受地域影响等优势,有效解决边远、分散地区以及空中、海上用户的互联网服务问题。
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一同构成了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就是所谓的“新基建”。 搭上“新基建”顺风车的卫星互联网,也成为了一个不小的风口。
新基建风口
新基建的春风猛烈,也为卫星互联网这个风口带来了一阵不小的春风。
在政府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当日下午卫星互联网概念股走强,多家相关公司股票股价上涨。 截至当天收盘,中国卫通涨停,中国卫星上涨7.83%,华力创通上涨5.25%,北斗星通上涨4.5%。 此外,航天信息、四维图新、航天电子、航天发展均有小幅上涨。
卫星通信是目前仅有的可同时实现抗毁性强、覆盖范围广、部署快速灵活、传输容量大、性能稳定可靠、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的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可以实现有线电话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均无法实现的广域无缝隙覆盖,尤其适用于传统陆地通信不宜覆盖的地区。
对于广大低业务密度地区与通信基础设施严重缺失地区人口来说,搭建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来使其接入全球互联网是核心解决方案之一。 而根据联合国披露的关于全球互联网接入数据显示,全球有49%的人口依然未进入互联网世界。
可想而知,如果卫星互联网真的可以将这近一半地球人口开发成其用户,将会取得何等的收益。
而卫星互联网的这种覆盖率刚好和即将商用的5G实现互补。 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5G保证了大量用户同时使用的高速网络,而在5G覆盖较少的偏远地区,诸如大海、沙漠、林区等人烟罕至的地区,卫星互联网确保了区域之中用户的网络使用。
卫星互联网:商业沃土
广袤的太空不再是一片神秘空间,而是一片商业沃土。
2019年,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营业总收入总和为1.41万亿元。 按照“太空狂人”马斯克推出的“星链”系统客户约占传统电信用户的3%—4%比例来估算,未来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20—560亿元。
当然,卫星互联网也将为全产业链提供投资机会,从卫星制造到火箭发射,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充满了商机。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由卫星制造及火箭发射、地面基站及终端设备和卫星通信运营三部分。 按照美国卫星协会(SIA)的预测,三部分的市场规模占比约为7.5%、44.6%和47.9%。
因此,与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相关的公司将首先受益,与终端设备和卫星通信运营相关的公司将在后期受益,但市场空间更大。
根据天风证券预估,我国卫星互联网年产值将有望于2028年达到0.4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卫星制造年产值403.62亿元,火箭发射年产值180.7亿元,地面设备1716.1亿元,卫星应用1733.9亿元。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已经到达3600亿美元。 不难看出,未来在这方面的市场仍然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然,如此巨大的市场中,早已经是风起云涌。
率先发力的国外 科技 巨头
虽然人类出生在地球、生长在地球,但是人类的眼光却不仅仅局限于地球。
马斯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5年,马斯克正式提出“星链计划” ,计划将在2019-2024年间发射约1.2万颗卫星组成“星链”网络,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服务。
2019年5月,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用猎鹰9号火箭将“星链计划”首批60颗卫星送入轨道。 截至2020年3月,SpaceX已成功将第六批60颗“星链”卫星送入太空。 根据报道,SpaceX今后将计划每两周发射一批卫星,以完善其“星链计划”。
虽然与计划的1.2万颗卫星相比,已经发射的180颗卫星仅仅是九牛一毛,但这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业卫星 星座 。
此外,OneWeb公司作为星链计划的主要竞争对手,其造星能力也不容小觑。
OneWeb公司声称,它是第一个利用商业化和批量生产技术大大降低卫星生产时间和成本的公司。 相比于行业内制造每颗卫星一般需要12—18个月的速度,OneWeb卫星公司的卫星制造速度高达每天2颗。
同样发力卫星的还有亚马逊。 其“柯伊伯项目”计划将3236颗卫星发射入轨,并为全球提供低延迟、高速度的太空互联网服务。 尽管亚马逊官方还没有表示何时发射其第一颗柯伊伯卫星,但根据亚马逊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了为期7年的频段来看,卫星升空指日可待。
而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公司也正在研发卫星网络技术,试图找到将数据(如互联网连接)直接传输到其设备上的方法。 报道中提及,苹果已经拥有约12名相关行业的工程师,预计五年内部署其成果。
无论是SpaceX还是OneWeb,或者是亚马逊和苹果,他们早已经瞄准了广袤无垠的太空,正在或是已经建设了其卫星互联网体系。 这也让他们捷足先登,抢占了市场。
穷追不舍的国内企业
当然,仰望星空的不只是马斯克他们,在国内,依旧有不少的企业将目光汇聚在了头顶的那片天空。
尽管在卫星互联网这个赛道中,相比于美国的建设进度,中国落后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但目前两国仍然同处于第一梯队。
央企集团方面,早在2015年中国航天 科技 和中国航天科工就分别提出自己的低轨通信项目“鸿雁 星座 ”和“虹云工程”。 这两项工程均在2018年底发射了自己的首颗验证卫星。
鸿雁 星座 计划由30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可以为用户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 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计划组成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天 科技 下属的上市公司中国卫通,作为一家从事卫星运营服务的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
除了这些“国家队”之外,同样发力的还有民营航天公司。
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成功发射其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该卫星可通过卫星终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 九天微星则计划用72颗卫星,构建低轨物联网 星座 。 按照计划,九天微星的物联网卫星 星座 ,将在2022年前完成部署。
而 汽车 企业吉利 科技 旗下的时空道宇公司,也着手招聘火箭工程师,预备涉足火箭领域。 并得到了吉利 汽车 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的证实。
虽然我国对商业卫星产业规划及低轨小卫星组网技术的 探索 起步相对较晚,但目前国企和民营卫星 星座 计划整体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多点位的格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起步晚的不足。
卫星互联网早已是一片红海
不难看出,这一片风起云涌的市场,早已不是一片蓝海。 但是身处“新基建”的风头浪尖之上,难免会有人被热情冲昏头脑,失去理智。
事实上,所谓太空互联网或者卫星互联网并非是一个新兴概念。 在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就推出了由11条轨道、每条轨道7颗卫星组成的低轨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铱星计划。 其理念和如今的卫星互联网计划别无二致,都是通过卫星网络来保证通信。
但是铱星计划本身的优势并没有掩盖掉高昂成本带来的劣势。 在铱星计划还没有完成卫星网络布局的时候,通信运营商已经实现了蜂窝移动通信的全覆盖,在加上网速的提升和费用的下降,直接让铱星公司在本世纪初宣布破产。
同样深陷破产危机的还有之前提及的OneWeb公司。 在疫情影响之下,OneWeb正在考虑申请破产,以解决在应对高成本和激烈竞争之时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
不难看出,成本问题依旧是卫星互联网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此外,尽管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想在市场中保持一席之地,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还有如何在竞争中生存。
卫星这种硬 科技 行业,需要的不是噱头和风向,而是 科技 含量和技术壁垒。 这片市场早已被头部玩家占据,如果不能确保自身的 科技 实力和差异化竞争能力,仅仅将卫星互联网作为噱头,那还是远离这个行业为妙。
新风口的风很大,未来的市场也同样巨大,卫星互联网更是不可否认的未来趋势。 但这个行业并非想象中的蓝海一片,市场中的竞争依旧十分剧烈。 新基建的确吹来了春风,但是能不能顺势而上,需要的却是更加基础的实力。
消息称SpaceX星链服务在法国降价一半,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法国政府出台了公平使用政策,要求识别公司在法国提供与美国本土相同的服务水平。
卫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当一个国家有能力发射卫星时,说明该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而且卫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尤其在日常出行以及定位导航这一方面能够及时向用户推送实时位置。 除此之外,许多军事装备及导弹的发射都是离不开卫星定位的。 可是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独立自主建设卫星系统,毕竟在这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以及资金。
SpaceX公司星链服务费在法国地区降价。
根据外面的报道,该公司向全球提供卫星定位服务。 但是用户需要每月缴纳一定的服务费,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权限。 在之前法国地区的用户每月需要缴纳九十九欧元,但是随着法国公平使用政策的推出。 星链服务费在法国地区的价格也有所下降,截止目前为止已经下降到五十欧元每个月。
存在拉拢法国的嫌疑。
我认为该公司之所以要降低星链服务费,存在着拉拢法国的嫌疑。 毕竟马斯克还需要将自己的特斯拉汽车卖到欧洲地区,而在这其中法国无疑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 因此,马斯克出台这样政策是为了向法国政府示好而已。
为了应对我国北斗系统的冲击。
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成功,在一些进度上已经超过了美国的GPS。 因此在卫星民用领域这一方面,美国已经失去了与我们竞争的实力。 甚至一些欧洲地区的国家,也开始在私底下使用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 这对于美国而言是无法接受的,即使欧洲地区有伽利略导航系统,但是在精度这一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商用,对中国5G的冲击有多大?
无论是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又或是英国政府投资的OneWeb,他们所涉及的太空通信领域正在加速发展,而他们的目的相较于5G、6G的意义已经产生升维的影响——全球不限位置的高速低时延低成本互联网。
文丨AutoR智驾?王硕奇
本来是技术路线的竞争,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变局所有的竞争正被蒙上一层政治色彩。
马斯克的特斯拉股价在一路高歌猛进之时超越所有车企并向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进发之时,他打造的星链互联网也正一步步接近商用。
星链互联网在中国互联网论坛经常会被问及,它是否会替代5G?
而从建设速度而言,星链互联网似乎进展更快。
仅用了一年的时间,SpaceX就已经发射了近600颗Starlink卫星上天,目前已经有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
伴随着这1584颗卫星上天,星链已经可以开启部分应用,并在一些地区已开启测试,据星链官网介绍目前,星链的alpha测试只针对华盛顿州的乡村地区开放,这些测试将给SpaceX提供数据,来评测该平台在市场上的表现。
Beta测试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从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开始,然后再是高纬度地区。
太空互联网或者说星链互联网的好处已有很多人讲过,最大优势是地球再无死角,无人区不会有人迷路和孤立无援,乘坐飞机也不会失联。
因为中美之间的竞争,星链互联网也一直被网友视为美国跳过5G网络建设的一个替代方案。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个星链互联网的原理和建设过程。 星链不仅与5G有竞争,而且这种太空互联网的建设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2015年由马斯克旗下的SpaceX第一次发布了Starlink——星链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建设由数以万计的星链人造卫星组成的网络,使所有卫星连成一个“星座”,为全世界每个角落提供可靠的互联网连接。
据有关文件显示,该公司还准备在目前已发射的1584颗的基础上再增加3万颗,最终使卫星总量达到约4.2万颗。
我们来看这下面一组图,按着顺序大概能了解星链卫星被发射上太空同时布满天空的整个过程:
1、60颗卫星一次安装进火箭↓↓
2、发射上太空↓↓
3、卫星与火箭分离↓↓
4、在太空形成星链↓↓
这个夏初世界不少地方有人肉眼看到了星链出现在太空中。
在夜空中如此闪亮引发了外界批评星链对人类的夜空造成了光污染。
据说此后最新发射的卫星增加了面向地球一侧的遮光板,很多人想像的会有一个完整的星链布满地球的一幕在将来应该不会出现。
2021年是这一计划最终完成的时间结点,届时其服务范围迅速扩大到接近全球。
此外,类似的计划还有两家公司在做,世界首富贝索斯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商业太空运营业务公司蓝色起源(BlueOrigin),而蓝色起源的卫星发射计划ProjectKuiper,计划发射3236颗宽带通信卫星至近地轨道,为偏远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
据CNBC报道,英国政府已承诺5亿美元,重振破产卫星创业公司OneWeb,决心以此超越马斯克的星链,和马斯克的星链一样,OneWeb的目标也是建立一个卫星网络,向全球各个角落传输高速、低延迟的卫星互联网。
谷歌的ProjectLoon气球计划
扎克伯格的无人机互联网计划
几年前FACEBOOK的扎克伯格也尝试过通过无人机来打造全球互联网,不过目前已经没有了下文。(详见:《放卫星、无人机,盘点大伽们的天空互联网极智方案》)
整体而言在打造天空互联网方面,有三种技术路线,无人机、气球、卫星。
这张图展式了这种三种模式对地球的覆盖程度,目前来看,卫星模式最具商用应用的可能。
而从现实的推动进度而言,以上几种与马斯克竞争的公司无论是进度还是发射数量,都无法与马斯克的星链相提并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布局仍然是0。
能代替5G吗?
5G的优势是网速快与延迟低,缺点是覆盖范围小。
很显然根据三家公司的描述卫星计划,最实用的是偏远地区,并且覆盖全球,因此5G技术的缺点就是星链技术的优点。
再来看网速与延迟。
按照马斯克最初的设想,星链的网速最高可以实现1Gbps,是目前平均网速的180倍。 但根据目前的测试情况,理想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今年3月,马斯克就公开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网络延迟低于20毫秒,这样用户就可以用我们的网玩视频游戏了,而且打游戏水平不会受到影响。
看来这个目标已经接近实现了!
根据美国网友的测试,目前最快的下载速度达到了60.24Mbps,最慢的为35.49Mbps。
上传速度则从最低的4.58Mbps到17.70Mbps不等。 而延迟则从31毫秒到94毫秒不等,多数时候在50毫秒以下。
星链卫星距离地南只有550公里,而普通卫星一般都高达1000公里。
因此还达不到5G的理想的网速和延迟,但目前看4K视频和玩游戏已经没有问题。
不过目前的5G网速也达不到宣称,目前大部分5G基站采用nsa非独立组网,是在原有4g基站上改装升级的,速度和延迟与星链接近。
因此两者目前的表现属于同一水平线。
但是SpaceX的官方测试数据显示,星链的网络下行速度可以达到1440Mbps,在飞行的C-12运输机上检测到了610Mbps,因此目前星链的卫星数量还不够完备也是影响速率的一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下行峰值速率为:1540Mbps。
因此两者未来的理想网速也处于同一水平。
成本与资费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据公开资料显示,16年的FASTER海底光缆,长1.1万公里,带宽60T,耗资3亿美元,预期寿命25年,只有4个出入口。 现在全球海底光缆总长90万公里,可以估计建设成本大概300亿美元/25年的数量级,而出入口的数量大概三位数,最多也就四位数。
Starlink只要能在批量生产卫星之后把组网成本降到60亿美元/5年(卫星寿命5年)左右,那么即使完全不考虑个人接入,地面只支持四位数的大型地面站达到几十T的速率,也已经可以开始和海底光缆竞争。 目前这批实验星的成本已经低于发射成本,按1.3亿美元60颗包发射计算,60亿美元够打2800颗,离完成组网的一万两千颗数量还有距离但是已经很接近了。
按照摩根士丹利的估算:假设每颗星链卫星成本100万美元、每次发射成本5000万美元(合计每批部署的总费用1.1亿美元),全部部署完成4.2万颗的话,SpaceX大约需要投入840亿美元。
SpaceX有自己的内部账:马斯克和格温·肖特维尔今年都曾流露过,每颗星链卫星制造成本已经远低于50万美元。 如果按照25万美元/颗、每次发射成本1500万美元(复用一级火箭、复用整流罩状况下,合计每批部署的总费用3000万美元)来估算,全部部署完成4.2万颗,大约只需要投入230亿美元。
因此特斯拉完成所有计划的成本还没有一条海底光缆高,并且直接省略掉基站。
目前按照马斯克的想法,星链未来向3%的美国偏远地区用户提供服务,预计资费为80美元/月,美国现在商业用户宽带计划大概是1000-3000美元/年,飞机邮轮和大型用户1万-10万/年。 也就是说星链资费低于美国目前的互联网资费。
但对于中国便宜的5G资费来说,80美元的价格还是有些偏贵了。
如何使用?
外媒报道,目前,星链的alpha测试只针对华盛顿州的乡村地区开放,这些测试将给SpaceX提供数据,来评测该平台在市场上的表现。
Beta测试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从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开始,然后再是高纬度地区,想要参与测试的人员需要符合这些要求:
1、所在北部地区天空视野开阔;
2、所处地区纬度在44度-52度范围之内;
3、愿意并能够在2个月内完成有关服务的多项调查,同意接收和正确安装设备。
所有参与alpha和beta的测试人员将免费获得这项服务,但需要支付1美元来测试Starlink的计费系统。
根据服务条款,Beta测试者被要求每天平均花30分钟到1小时测试Starlink服务,并定期提供反馈。
SpaceX公司将通过调查、电话、电子邮件和其他方式等提出反馈需求。 不参与反馈可能导致终止您的测试,您必须返回您的星链套件。 此外,Beta测试者将不允许公开分享他们使用该服务的任何信息。
在设备方面,星链套件指的是星链碟形天线、Wi-Fi路由器、电源和系统支架组成。
而这个天线,大概相当于以前的卫星锅,不过对于中国境内的个人消费者,安装这种卫星接收器存在政策上的限制。
因此相较于5G而言,星链计划的最大痛点在于设备能不能小型化,便携性不足。
不过对于商用用途来说,并不会产生影响,而如果将星链作为接受基站来讲,与5G使用便利性也一样。
总结来看,星链计划无论是网速、延迟、资费都与5G相当,而最为关键的覆盖范围和全球分布,更是5G技术难以企及的,但星链因为要使用接受设备,因此并不适合随时随地的小型化设备。
在民用层面存大不小的门槛。
马斯克从来没说过星链替代5G之类的传统通信,星链从来就没有把生活在市中心密集区的居民当做潜在客户,所以星链和5G、6G、7G更多的是互补关系。
而目前对于星链可能造成过多的太空废品,影响太空飞行,星链公司也在技术层面进行过回应。
像它利用美国国防部碎片跟踪系统的输入自主进行机动,可以避免与空间碎片和其他航天器相撞,这一此功能大大减少了人为失误,为避免碰撞提供了更可靠的方法。 而当卫星寿命终止时,卫星将在几个月内利用其机载推进系统进行离轨。
在极少数情况下,推进系统将无法运行,卫星将在1-5年内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这大大低于高海拔地区需要数百或数千年的时间。
伴随着星链即将进入正式商用化运营,这一互联网会无疑会创造一个信息更加自由流动的世界。
但是它是否真能如其所计划的那样为无论贫富的国家和群体打造统一的不受限制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想必在将来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但即便是这样,对于飞机船只、科考探险、海岛边境的使用人群,它的商业化前景也能让马斯克赚取巨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