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入选名单揭晓,共评选出69位获奖及入选。江苏以获奖、入展13人,再次保持第一优势。其中获奖2人,1人获最高奖金奖,1人获理论铜奖;入选11人,创作方向8人,理论方向3人。成功的背后,凝聚着不为人知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优秀作品,听听他们的创作故事。
书法创作方向金奖·宇文家林
宇文家林,1966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德艺双馨文艺工,江苏省文化宣传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首届中国书法三名工程50家之一。书法作品入国展20余次。其中获奖12次,包括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翁同和奖书法提名展翁同和奖,林散之奖书法提名展林散之奖,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金奖等。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看到第八届兰亭奖征稿启事的时候,我就有了投稿的想法。这想法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2009年获得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后就再未投稿。自那以后,日常基本上处于“䃼课”和学习的状态。这一状态延续了14年多,这次积极参加也是想看看学习的效果如何。二是,我从小就喜爱写字,这一写就写了40多年。今年我58周岁,再过两年面临退休,这次投稿若上,也算是给自己“喜爱写字”这么多年的一份礼物。经过反复的梳理对比,我选择了3件手卷作为投稿的作品。其中的一件主要参评作品为《宋人咏镇江诗三首》手卷,壬寅岁夏月所书。当时我入选“2022江苏省优秀美术家”,其中有我的一个展览空间,这件手卷也展于其中。作为镇江人书写镇江诗,感觉到特别的惬意。笔随心走,一点一画间,缘着诗意的节奏。在书写的同时,注重行草相间、墨色丰富、节奏变幻,又统一于整体之中的技巧运用,更添加了手卷的烟云之气和整体耐看性。另一件小字草书《于右任诗七首》手卷,是去年应“标准草书社”主办的以于右任诗词为主题的一个展览所书写的。作品通篇能反映书写时的一些想法。还有一件中等字大小的草书《前人咏镇江诗三首》手卷,是今年七月上旬的一天所写,当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择八尺整纸横裁一分为四,一挥而就,虽未达到很理想的状态,但总体尚可。总而言之,我的三件手卷追求自然的书写、书写的自然。
理论研究方向铜奖·朱琪
朱琪,1980年生。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篆刻》编委。长期致力于中国玺印篆刻与金石书画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故宫博物院科研项目等学术工作。蝉联第七、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理论研究方向)。著有《真水无香:蒋仁与清代浙派篆刻研究》《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辑存与研究》等多本学术著作。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一不小心,这些年在书法篆刻创作与研究领域的耕耘,也算小有收获。这是我的第七本书,书的论题很小,内容却可观。“篆刻”与“文人篆刻”并非一回事情,“文人篆刻”更多强调的是篆刻家的学识层级与社会身份,或者说是篆刻的文化性。当然,有时这种界线很模糊,古代更加如此,因为彼时“文”“艺”多不分驰,“文苑、儒林、艺术,恐君难以分身”。文人、学者、艺术家,这三重身份往往集中于一体,这也为篆刻史研究提供了多重的维度。以篆刻学这样一个冷门的学科而言,搭建研究殿堂的基础构件还有很多缺失,这也造成在建筑时的各种左支右绌与顾此失彼。今天篆刻史研究的主要层面依然是文人篆刻,学科的发展,需要做的还很多,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是填坑填空,二是另辟蹊径。本书的用意无疑属于前者,但在某些篇章的细节处,读者应能窥见对后者的隐约指向。虽然脑海中已经存在了某种蓝图,但无疑需要更多有志有识之士的加入才能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写作的原点在十余年前,多年间学术兴趣的游移,造成本书内容具有相当大的研究跨度,好在写作中所用到的一些材料、方法以及得出的某些结论,今天看来还没有完全过时。现在将它们整理总结出来,应当有其价值与意义。
书法创作方向入选·朱安刚
朱安刚,民革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常务理事,江苏省2021年度十佳青年书法家,江苏省第十届文代会代表,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徐州市铜山区政协委员,铜山区书协副主席。书法作品入国展10余次,曾入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体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进京展等。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兰亭是书法人向往的圣地,兰亭奖则是书法人心中最高的荣誉殿堂。曾经在2021年入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多年在创作投稿方面,用纸不会太刻意,好纸普通纸都会拿来尝试使用,并非草率之举,而是学习书法之初,经济收入拮据,所以多次用毛边纸进行创作,而且数次在全国入展获奖取得小成。近年我在使用毛笔上也是尽量选择性价比高而且适合自己手感的毛笔。第八届兰亭奖三幅作品以三支不同毛笔创作,以求不同效果。首先创作小字行书一条屏,原以为行书是强项书体,未想到写了一百多遍才算达到预想的效果,第二幅大字楷书,内容形式已经确定好,创作一天有几十张之多,后来发现与第十三届国展作品中有众多相似之处,所以临时换书体及内容,以“二王”小草为第二幅创作作品。开始用兼毫笔书写数遍,略显线条生硬,少韵味,乏神采。过几日再以小羊毫进行创作,不但有二王之笔且有篆籀之意,距离截稿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第三幅作品仍未完成,一天晚上从外面小酌回来,立即裁纸数张,以小羊毫创作章草,心运手挥,气韵生动,枯润相间,错落有致,收放自如,欹正相生。可谓一气呵成!第二天早上起来,想要再创作一幅,就没了昨天晚上的状态了!
书法创作方向入选·汪能江
汪能江,1977年1月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书法作品9次入国展。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第四届全国扇面书法展优秀奖(最高奖),首届王安石奖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等。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魏晋以降,李唐以江左风流初统书坛,淳化中,赵宋以秘阁所藏汇刻上石,化身万千,至此,帖学既成,后世书者莫不以帖学为宗,或外事造化,夏云奇峰入于胸次,或传袭古法,铸铁为限退笔成冢,或效风雅,放浪形骸于尺素,或记时事,秉笔直书于汗青,代有佳作,各具风骚。至于明清,阁帖翻刻,以讹传讹,笔法不传,更加文网峻密,书为稻粱,学人遂寄兴金石,钩沉辑佚,所涉广及音韵、训诂、名物、制度,以为正经补史,阮伯元、包慎伯出入经籍,经世致用之余,以复兴中原古法为任,更有南海康氏托古开新,标领风气,碑帖书学,双峰并峙。究其始终,莫不溯本求源,纪功记言,更文质彬彬,发乎情止乎礼。余素以读书、作画为日常,喜稽古论艺之文,近年耽于米元章书学,每读前贤论公,会意之处,偶得效颦之句。甲辰酷暑,自鲁西南写生十余日,观五莲松涛、九仙烟云、马耳奇石、桃源村落,得稿十余,归来尚觉胸中生气郁勃,忽欲书,以前人笔记及吾日常偶记,信笔书录,余学书卅余载所悟之晋人风流、唐人法度、宋人奇思,明清意态,一时汹涌,不可阻遏,竟注于毫端,虽文辞疏鄙,然皆有所稽案,私以为不恶,故自名为风来堂卮言,遂装成三册。就教于大方之家。
书法创作方向入选·张挥
张挥,原名张辉,1977年7月生于江苏淮安。斋号风荷堂,淮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入国展25次,其中5次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我自幼学书,有幸得到诸师指导,敬畏经典,研习晋唐帖学书风,从二王到董其昌,从空海到良宽,四十年来心追手摹。清者,清为上品,惟愿观者见我书作,能有一泓秋水余清气之感。雅者,能得雅者自会不俗,多见闻,书常伴,拓胸襟,境由心造,文雅之气自现。静者,焚香品茗,磨墨展纸,指有余闲 ,逸气横出,可追虚灵之气。悠然可得,松弛闲适,体悟古人翰墨之精妙处。我以为只有技道双修,心性自然流淌,才能达于妙境。略作数语,呈我学书之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书法创作方向入选·陆晨辉
陆晨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政协书画室特聘书法家、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市书协副秘书长、苏州市政协书画室特聘书法家、苏州市青联委员、南京印社理事。首批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优秀青年、首批姑苏宣传文化青年拔尖人才。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此次参展的作品以工稳印为主,文字方面参以明清流派的篆法,同时在边款的内容上加入了一些我近年来学习书法篆刻的一些心得体会,算是让作品多了一些情感表达。在工稳印领域,成名成家享有大名者,往往胜在篆法,篆法的高低又决定了其格调的高低。技法重要,完美的技法是对传统的敬畏和膜拜,同时技法又没那么重要,拘泥于技法,则是对探索和出新的极度不尊重。
书法创作方向入选·周易
周易,号澄心阁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安徽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昆山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正字库(行书杨凝式《韭花帖》)书写者。曾获首届全国“冯友兰杯”书法作品展二等奖,第二届“砚都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二等奖,2022年书法报社“上林杯”书法报·书法海选全国作品展铜奖等。入国展20余次,包括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两体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进京展。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吾习书卅载,始则迷茫彷徨,然未改执着之爱。初时乱书,后渐有序,中有十载荒废。及见《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方悟书道之径。思之,“二王”非具象之物,实乃精神气度也。故当怀敬畏之心,溯其本源,方可得清泉之润。今逢“第八届兰亭奖”征稿,乃精心备三作。其一,为主评之作,行书二屏条,书明袁宏道《虎丘》之文。效《韭花帖》之风,昔常以“二王”书风为主,自二零一九年求变以破己,于杨凝式、智永处汲取养分。欲取《韭花帖》之萧散雅逸意境与智永之沉静厚重、内敛圆浑气象而呈之。以陈年绢纸,磨墨书就。章法布局,字距行距拉开,字之欹正、大小、疏密、纵敛,错落有致,萧散开阔,任其自然,文与章法相映成趣。其二,为册页,选《松雪斋题跋》,以“二王”逸笔草草之小行书之。笔调舒缓,娓娓道来。力求用笔简洁明快,线条爽利匀净,显优雅从容之态。其三,为楷书二条屏,书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以褚楷温醇遒逸之笔,述赵子昂书学之精髓。吾所求者,“法古求变,创新能典”,坚守取法传统、用笔为上之信念。书具天然诗性,线条、结构、气息、意境皆蕴诗性之表达。愿作品如诗,起承转合间,表高尚生命品格,使赏者感心灵共鸣与生命风采。前路漫漫,虽择《韭花帖》之幽径独行,孤寂却可静心以充实自我。
书法创作方向入选·赵立志
赵立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宿迁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本着祝枝山“学书应先破却工夫,随人脚踵,而后能不随人后”的习书理念,从《瘗鹤铭》《杨淮表记》等摩崖类入手,再到宋明诸家作品中来回穿梭,进行了多次实践后才开始创作。条幅和中堂二件作品,尽管有很多毛病,但书写起来还比较顺手,第三幅作品是对联,上联写的还比较轻松,下联则费了很大的功夫,反复揣摩创作,气息上仍衔接不了上联。三件作品均为大字,大字对用笔,结构以及才情的要求都很高,终因入古不深,悟性不济,难臻化境,未能展现出与人不同、与己不同的个性面目。
书法创作方向入选·秦健
秦健,1978年5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协会会员,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市文化博览中心副主任。书法作品入国展16次,包括全国第八届兰亭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进京展等。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我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临摹与归零,从最初的粗略模仿,到深入探索笔法、结字、气息。继而归零,周而复始。我认为写字是一种生活,是一段向自然之美致敬的旅程,也是书法本体带给我甘苦自知的探索。我沉醉于杨凝式的典雅古朴、八大山人的安静婉转、谢无量的清雅奇秀、怀素小草的绵柔激荡,以及董其昌的清正高远……从入职翁同龢纪念馆之后,我开始更加注重书写的自然与留白、线质的古朴与厚重,这一点点的变化也悄悄改变了我的书写风格。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在虞山翁氏旧宅中漫步,一面墙、一片瓦、一声鸟鸣……这些自然的美好,无不影响我的笔端,我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留白,恰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它们传递着无穷的节奏与美感,与脚下青砖小路的起起伏伏如此相似。我深信,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的展示,它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一种精神的共鸣。我体会到自然万物的艺术魅力,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心与自然相通,笔下才能真正写出那份心灵的宁静与远见。书法之路才刚刚开始,继续热爱并努力吧!
书法创作方向入选·黄明
黄明,本名黄象明。1976年7月生于江苏泰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青联常委,东南大学中国书法院副秘书长。致力于通过多书写方式,表现古典美学与当代心灵的人文观照。有主题创作《南石头记》、《触》等。有多篇论文散见于核心期刊。曾获首届林散之奖提名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第三届全军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武警部队文艺书法一等奖等。书法作品入国展10余次,其中3次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2次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在我的心目中,永和九年的那一场盛会,具有着深远美学影响与哲学揭示。掐指一算,已经十五年没有投稿。面对八届兰亭奖,我很想借此机会通过作品表达近些年的实践与思考,换句话说就是要证明一下自己,结果无问东西。这次投稿的三件作品一件草书、一件楷书、一件行书,其中主件为草书。我的习书道路早期以二王书风为主,后来广涉的过程中,逐渐归傍颜真卿。如果说羲之《兰亭序》是“润含春雨”的宇间竹笛,那《祭侄文稿》震徹心灵的苍凉追索则是“干裂秋风”的沉音大琴。美的多元与选择提示我,个人要解开当下展览的流弊,必须避开流派、风格、章法、结构等方面的同质竞争。因而在这次创作中,选用唐风草书来表达唐代的一段书法历史《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意》,考虑到这件文本字数较多,倘若用纯色纸张易造成单调,但若过度拼接,则花哨晃眼,这也是中书协十分排斥的,恐引起评委不适。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在同色调下的渐变纸张,一方面赋予文本章节空间背景,另一方面拓展从涨墨向枯墨过渡,营造比较大的虚实对比,以此衬托唐风笔法与文本意象的形、影、神交互情节。对我而言,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尝试,因此也比较兴奋。在某次酒醒,无人打扰的假日完成创作底稿后,乘兴接续写了第二遍,水墨交融中听纸面沙沙如春蚕食叶,不觉天近黎明。午醒,迷迷糊糊校对,又发现有多处漏字,此时已情怠手阑,遂在几处补上。庆幸入展的同时,现在想来,亦感汗颜。对于生活,总是想多拿到一些,得到之后却总会丢失一些。对于创作,也是一样。
理论研究方向入选·方小壮
方小壮,1965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出版著作《曾鲸〈严用晦像〉长卷考评》《林卷阿与〈豳风图〉》《〈印典〉校注》,发表论文《〈汉晋印章图谱〉版本考》《“倒薤”“悬针”辨》《〈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考析》《“八面出锋”考》《释达受的“金石禅”》《黄易仕履考》等。学术成果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本成果是以浙派宗师——丁敬及其继起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张燕昌、董洵、释达受为主要对象的清代流派印章艺术史研究,全方位展现浙派印风在清中叶后一个半世纪时空中波澜壮阔的发展消长。上下两编,从选题到写作、编撰,积十七年滴水穿石之功而完成初稿,于201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又经过七年打磨而成书出版,总字数160万字,随文附有插图1500余幅。
理论研究方向入选·金学智
金学智,1932年7月生,江苏常州人,至今定居江苏苏州。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90年任教授,1994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风景园林协会顾问。六十余年来上下求索,率先探究中国书法美学、中国园林美学等诸多门类艺术及其融通规律,为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不懈努力。出版著作有《书法美学谈》《书概评注》等二十余部,发表论文有《王维诗中的绘画美》《孙过庭书艺、书论及籍贯行考状》等二百余篇。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书学众艺融通论》为本人六十年来以书法为重中之重的文章结集。本书以书法为中心轴、主导线,广及印章、绘画、雕刻、建筑、诗文、音乐、舞蹈、戏曲、摄影等诸多门类艺术,启导读者赏美品韵,含英咀华,游艺研究,探赜发微,寻绎其艺术融通规律。书中文章,不论长短深浅,无不首先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但也以异域理论为镜鉴,为的是真正彻底解决问题。现举数例如下:1990-1991年,在《书法美的多质性探讨与历史流程描述》《形式·符号·主体》两文中,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破解中国书法的性质之谜,并居高临下地解决了有关问题;2013年,在《试说“吴门书道”》一文中,论证了“书道”不是日本的专利品,而是地道的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特色的产物,从而让“吴门书道馆”名正言顺地挂牌;2022年,在《孙过庭书艺、书论及籍贯行状考》一文中,解决了孙过庭及其《书谱》自唐太宗以来一千余年的众多有关悬案……本书采用艺术亲缘论、艺术比较论、交叉嫁接论,博综众艺,既见入位之思,更见出位之思,力求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体系,然而离开这个目标的实现还很遥远。本人数十年来的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只能见出我一颗赤子之心和一腔学术情怀而已。但是,历届书协及其兰亭奖理论奖评委,对我这个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仍能予以青睐,让我一生三获兰亭奖,让我不胜汗颜之至!
理论研究方向入选·程渤
程渤,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品照片
创作感言
《元明清三代刻帖研究》是我研究元代书法的第二本书,因为元代刻帖篇幅有限,所以扩展为元明清三代。此书构思已久,我对刻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二十多年前读硕期间,就曾以刻帖研究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此后一直关注并持续收集刻帖的相关资料。第八届兰亭奖理论方向共评选出十四项获奖及入选作品,感慨此数年间佳作频出、高手如云,我这本小书能够入选实属幸事。
魏春雷的文辑
《听燕阁文辑》目录魏春雷1. 聚沙集腋 功在不舍2. 平和心态积极进取3. 获奖作品到底有多好4. “学”自作诗与“写”自作诗5. 也说“横向取法”6. “重复”的意义7. 也说“东道主现象”8. 也说“安阳现象”9. 书法普及断想10. 书法如何进万家11. “大”的杞忧12. “启事”的启示——从“兰亭奖”到“尧山杯”13. 我看“流行书风”14. 当代书法缺什么15. “伪二王”的意义16. 看“书”说“书”17. “买椟还珠”与“买珠还椟”——兼与何朝波商榷18. 省事却因多事力 无心翻似有心来——日常书写中的“作品意识”19. “临”“帖”说20. 《书法报》话说国展:说出你心目中的国展?21. “让爱作主”——也说书法收藏22. 完整性的缺失——对当前中国画创作“诗书画印”结合问题的思考23. 书法欣赏随谈24. 让“文湖公园”多起来25. 书法别谈26. 书法乱弹27. 创作札记28. 创作琐谈29. 创作丛谈30. 书印杂论31. 扇面创作谈32. 隶书创作谈33. 题款摭谈34. 听燕阁笔记35. 听燕阁论书丛札36. 听燕阁书话37. 听雁楼随笔138. 听雁楼随笔239. 听雁楼艺话40. 梦庐呓语41. 砚边随笔(摘录)42. 硬笔书法论札43. 梦庐说画44. 有霞居随笔45. 中国画创作谈146. 中国画创作谈247. 《郭长林书法集》序48. 微瑕须细评——《浙江书法百家》读后49. 一印一世界——张公者《一印一世界》读后50. 风神凛凛 文质彬彬——《王登科书法作品》读后51. 当代篆刻的代表性文本——《西泠印社中人》读后52. 致苏忠权53. 能本色 自风流54. 致《水墨兰亭》55. 致《书法》部56. 大鹏一日同风起——“‘五四韵动’有邻书馆新四君团书法联展”观后57. 我看“‘书法第四组’——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十二人书法展”58. 吴江书坛大风起——纪念费孝通100周年诞辰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59. “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展览观后60. 诗意的居栖——“诗意的居栖——陈镜辉赖智豪书画展”观后61. 引人瞩目的“临川之笔”——“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国展获奖书家作品展”观后62. “小地方”的“大展览”——“生命与形式——全国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观后63. 水墨玉峰64. “会心不远——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2009作品展”观后65. “首届中国千字文书法大展”短评66. “‘天下第一粮仓杯’全国著名书法家50人手卷精品展”简评67. 人与书68. 丈夫未可轻年少——李双阳和他的工作室69. 不信今时无古贤——“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读后70. 依仁游艺 剑胆琴心——刘源涛其人其书71. 敛翼立千仞 凝目视万里——刘鹏印象72. 可能风骨比梅花——郑雪峰书法印象73. 因本色而可爱——王铁军的书法74. 双楫并奋 一默如雷——颜默的书法世界75. 其印其人两率真——蒋雪莲和她的篆刻76. 高石素描77.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许洪亮和他的书法78. 自弹古调作新声——杨中良书法印象79. 郑雪峰书法印象80. 张世刚书法81. 姜勇的世界82. 简约精致 古雅可人——杨明臣的书法83. 再读况尉的书法84. 刘京闻书法印象85. 质沿古意 文变今情——韩启超书法印象86. 最精彩的瞬间——马德田书法印象87. 博观约取 古韵今情——张建才的书法88. 毛国典的书法89. 米闹书法印象90. 顾工书法印象91. 充实之谓美——王厚祥大草印象92. 樊利杰的书法93. 杨剑书法印象94. 张强的书法95. 薛明辉书法印象96. 金弋书法印象97. 王之洞书法印象98. 吴炜栋书法印象99. 王勇平书法印象100. 陈虎志书印新作展观后101. 冯宝麟篆刻印象102. 倾听远古的声音——吴自标篆刻印象103. 《高石篆刻选》读后104. 到底是中良——说说杨中良的画105. 借风得韵 因月生辉——刘怀山花鸟画印象106. 勃勃生气 愈古愈新——喜读张国辉书画近作107. 格高韵古 管领风骚——吴悦石绘画摭谈108. 入古出新 当行本色——陆俨少书法摭谈109. 风骚本色 雅有门庭——陆俨少的题画诗文110. 晋唐以后无此作——白蕉书法摭谈111. 婀娜刚健大家风——邓石如隶书联赏析112. 出唐入晋 风规自远——林则徐行书联赏析113. 著手成春——张公者手札114. 《书法报》“读友赏评”(系列)115. 《书法报》“读友点评”(系列)116. 《艺苑弥珍》“名画鉴藏”(系列)117. 《艺术品》杂志“精品书画赏析”(专栏)118. 水到渠成与揠苗助长——兼评谢少承书法119. 从“必然”到“自由”——兼说蔡佰虎、董根源草书120. 金铭作品并非临作――与李庶民先生商榷121. 有限的发挥 修养 主观情感122. 中国书法家论坛:杨文浏书法简评123. 阿中书法百人百字评124. 作品点评(王德明《临米虹县诗帖》等)125. 听燕阁楹联小辑126. 听燕阁吟稿127. 听燕阁诗联丛话128. 学诗小札129. 我的楹联书法创作130. 魏春雷书自家联131. 创作手记(两岸一池行书七言联)132. 创作手记(漫展闲拂行书七言联)133. 创作手记(水云杨柳行书七言联)134. 试雪颖堂笔135. 一月书法生活——我在中国美术学院见习基地暑期书法训练营136. 一月同窗——我在中国美术学院见习基地暑期书法训练营的同学们137. 我说我印138. 我的书法生活139. 我和篆刻140. 回眸
曾德宏的社会评说
谦 谦 君 子 风 四川省宜宾市科技局办公室 陈雪萍认识曾德宏老师已有一年的时光。 在这一年里,他给我的感觉总是像柔风一缕,带来淡淡的幽香;又如谦谦君子,令人肃然起敬。 字如其人,他用心书写出每一个字,雅静宜人。 他把他的心力都交给了书法,他对书法的那种恭敬态度让人惊叹。 (一)初见曾德宏当初,报社安排我做一次采访,要我去见一个名字叫做曾德宏的书法家。 没有见面的时候,已经在一些现成资料上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了解。 也如一般定势的思维,心想素未蒙面的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我怀着一种敬仰之情出发,去采访者这位书法家。 在珠玉街6号一单元8楼,我叩开了曾德宏先生家的门。 开门的是一个30多岁的精干男子,偏分的头发,穿一件毛衣,套一件西装,眼神有些犀利,一脸的开心。 他给我让座,沏茶。 我一时真不知他是主人还是仆人。 他的一句“我就是曾德宏”,才使我从七八十岁的老人的定势中一下子醒过神来,真没想这个身材瘦小的年轻人居然就是曾德宏。 他的客厅正面挂着著名画家冯恩泰的牡丹水仙图横幅,对面是著名书法家李代煊的楷书六条屏。 过堂的地方,是曾先生自撰自书的行书木刻对联“顺逆无常,吾唯思进取;得失有道,尔当慎经营。 ”从这里,大约可以见得主人的人生境界了。 上四五步阶梯,是一间与客厅连通的工作间,层沿装着铁花栏杆。 工作间里摆一张大案桌,铺着毛毡,摆放着文房四宝。 壁上挂着著名画家王兴全的山水横幅,极有韵致。 墙的一边,挂着曾德宏老师自己的书法日课,一件是临写颜鲁公的《祭侄文稿》,雄浑,苍劲,大气磅礴,一气呵成。 一边是临写米元章的蜀素帖,风流蕴藉,典雅别致,略殊风樯阵马之态。 我全然打乱了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我们很随便地聊起了书法,侃起了诗歌,谈起了对联,论起了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 我说,想看你写字。 曾老师说好呀。 他抓起笔来,牵过一张纸,也不叠格子,顺手就写下一句“书山岂无路”;再拿一张纸来,写下一句“学海安有涯”,正好凑成一副对联,隶书,风格在《石门颂》和《张迁碑》之间,格局大,古拙,厚重。 我正心下里喜欢,他已经题完款识,说:“送给你做个纪念。 ”他的精湛的书法技艺,他的高尚的人格,特别是他的谦谦君子之风,令我迫不及待地想成为他的学生。 我说:“真想给你当学生,向你学书法。 ”他说:“欢迎。 ”我就在匆匆忙忙的采编工作之余,爱上了书法。 (二)教师曾德宏曾德宏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盖过了他在教育界的影响。 虽然他曾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虽然他是四川省青年骨干教师、宜宾市第四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宜宾市高中教师资格评审专家组成员,但是,社会各界人士说起曾德宏,一般都和书法相关联。 而教育和书法,构成了曾德宏生活的全部,撕不开,分不了。 作为一个在中学里呆了19年的语文高级教师,曾德宏对初中、高中(包括职高)语文教学可谓驾轻就熟。 他教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文学艺术修养好。 问起他的同事,都说,他的学生,普遍是字写得好,作文有奇思妙想,总分高。 2005年下期,他在宜宾市一中所教学生苏扬,作文56分,为全市第一。 同时,还有其他9名学生取得54分左右的高分。 这10名同学的考试作文,先后在《宜宾晚报》刊载,成为高中作文应试教学的典范。 2007年6月,他辅导的学生作文《一部手机引发的事件》、《大妈办证》在香港“汇知·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大赛”中获得入选奖,他本人获得指导老师奖。 说起他的学生,他说,象鼻中学91级的学生,成材学生多。 最值得骄傲的是,没有一个学生的书写不漂亮的,无论男生女生。 在曾老师的语文教学观里,书法,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格外注重学生平时作业和考试时卷面的书写,这和著名诗人流沙河在一篇散文中强调一个文人要写好字如出一辙。 当然,这种观念和实践,也为他的学生在应试中挣了分。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曾德宏老师的左面,那么书法教学就是他的右面。 他在宜宾市商职中的7年里,培养了好几个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 1991年以来,他先后在西南民族学院宜宾教学点、宜宾教育学院、宜宾师范学校、宜宾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宜宾市青少年宫兼职任教,培养的学生王连富、彭坚等考取了书法硕士研究生,培养了张涛、肖春霖、杨帆、钟卫、刘正权等成为宜宾有一定影响的书法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对学生的教育循循善诱,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他让学生大胆去写,仔细点评不对之处。 他时常忙碌得废寝忘食,但他朴素,为人和蔼,总能静下心来,和学生打成一团,在同学们一起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同学们都非常佩服曾老师,总觉得曾老师会魔法一般,毛笔一旦握入曾老师手里就变得非常听话,乖乖地书写出流畅的文字。 而在我们的手里总是不听话,怎么也写不出老师那样的感觉。 更有的学生私下偷偷地把曾老师视为偶像,立志要像曾老师学习,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曾老师那样的书法家。 (三)书法家曾德宏曾德宏老师学文出身,多年周旋在文化圈中,学养丰厚,壮士文心,确是性情中人。 他之于书法极少功利之心,全凭一个与生俱来的兴趣和夙愿,追求着艺术的真谛,享受着其中的激情和惬意。 在跟着曾老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书法的那种崇尚,用心去书写,融知识和灵性,潜心磨炼,以求得至真至美艺术圣境,真可谓清心游艺。 他的书法清气浑然,雅静宜人,充溢着灵气、才气、书卷气。 他的书法中点划起伏有序,行进中墨趣天然。 看得出他调动成法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创造精神,看似简淡的字面充实平和,气意悠远;善于融气血于字体,气势磅礴,难能可贵。 1993 年以来,他的作品17次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他也因此成为我市较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宜宾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最高文学艺术奖励中,他获得阳翰笙文艺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 2006年,宜宾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宜宾市拔尖人才”的光荣称号。 1996 年参加“全国首届行草书作品展”,他是我市唯一参展。 2002年参加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大展,他又是我市唯一参展。 他是我市参加过中国“兰亭奖”展览、全国展览、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这三大展览为数不多的书法家之一。 2003年,他在宜宾成功地举办了曾德宏书法作品展览,出版了《曾德宏书法集》,举办了曾德宏书法学术研讨会。 他还多次组织曾德宏师生书法作品展览,为推动宜宾书法事业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外,他的作品多次参加中日、中韩书法交流展和众多的区域性展览。 大浪淘沙。 中国书法热之后,坚守者,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修道者。 (四)谦谦君子曾德宏当别人都在宣称自己的能耐的时候,曾德宏老师却总是宣称他是一个农民。 诚然,农村出身的他,有着憨厚、诚实、执著、坚韧、顽强等等优秀品质。 他用勤奋点亮人生的航灯,他自己有一段自白:“余少时,以牧牛为乐,故染牛之素朴与倔强。 精骑术,好戏水,村中人无出其右者。 擅双钩及人物画,能文,善书而讷于言。 不敏,常背过于人。 行为举止有异同类。 年十四,父殁,乃自觉发奋读书。 愤世嫉俗,行侠仗义,关切时事,有换地掀天之想。 弱冠从教,门隶遍野,难以数列。 而立以来,幽居玄武山中,有隔世之感。 读‘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乃叹岁月沧桑,人事蹉跎,人已老而志未酬,荣辱得失,何复为怀?偶忆少壮之吾,竟不知今之余为谁欤?”即使是今天已经成为宜宾学院的书法副教授的曾老师,仍然是这样素朴、谦逊,平易近人,优雅如谦谦君子。 无论是全国展览的消息,还是省里边的展览或培训,曾德宏老师总是复印了资料,散发给大家。 有时,他还骑着自行车,给学生们送到家中。 气候炎热,看到他汗流浃背还乐呵呵的样子,实在让人感动。 我们说,曾老师,你说一句话就行,其余的事我们来做。 他总说,给大家跑跑路,应该的,我乐意为大家服务。 跟曾老师学习书法一年多了,从没见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说话,他总是和我们讨论怎么写。 他不像一些人那样拥有资料密不示人,他总是把他的收藏品拿出来,大家一起欣赏。 书籍、资料,也拿来大家看。 他全然没有老师的架子,他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兄长,一个同路人,一个谦谦君子。 2007年9月10日与曾德宏只有着两个小时的对话之缘,却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讶异着这小个儿农家子弟身上怎么会有那么多雄强先锋的东西?也许是艰涩贫困的农村生活磨砺出他倔强的刚性。 小小年纪便初尝人世炎凉,村干部倚权谋私,划分田土时把毗邻德宏家的好田土划到他的名下,而且把离得远且孬的田土划到德宏家。 德宏不满又奈之不何,嫉恶如仇的他在大路边的石块上写下了抨击村干部不正之风的打油诗。 他永远忘不了那场生命的炼狱。 父亲病逝后,13岁的德宏必须分担家庭担子,耕田种地。 一次大雨天,德宏驾驭着牛犁田,牛突然反常,拖着铧犁狂奔而去(拖山)。 德宏拼命地追赶,拖住铧犁,将其插入石块地,而牛却挣脱缰绊跑了。 德宏追得精疲力竭也没能追上。 过后还是家人去寻找回来的。 德宏因此大病了一场。 此事令他悟到了意志和精神上的雄强对生存的意义。 1984年考入宜宾师范,开始凸现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开拓精神。 主动担纲组织英语演讲性趣小组,成立演讲协会并主持全校演讲和辩论会,非常认真,恐自己普通话演讲水平跟不上,抓紧课余时间哪怕十几分钟骑着单车去附近山坡上独自对着寂静的山野大声朗读一阵。 喜爱文学,更热恋书法,将生活费的三分之二用于买纸墨。 倡仪成立校书法协会,上门拜罗光清、刘伯元、侯开嘉为师,受侯开嘉直接影响,加入了侯开嘉门下的十三人书法小组,定期活动,理念先行,勤奋操练,相互切磋,受益匪浅。 92年开始入展四川第一届新人新作展之后,便频频参加省及国家级展及赛事并获奖。 擅长行草和隶书,汲取先人古法之营养,也在现代名家沙孟海书艺中寻找自我取舍。 书风迭宕多姿、厚重、大气、时代气息浓。 二十多年过去了,今日的曾德宏已不是当年在耕牛拖山的威慑中稚弱的少年了。 年届不惑的德宏能主动从容地驾驭着自己的命运,正昂首执教于讲台,同时在书林中有所建树并小有名气了。 但他并不满足,仍在处心积虑、雄心勃勃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 他将自己的过去作了一个小结,正作反思、调整、充电,以备新的冲刺。 (丁芝萍)
求一篇书法鉴赏的文章,是鉴赏某位书法大家的书法,字数要求在1500-2000左右。
解 衣 般 礴 自 风 流——解析米闹的书法艺术文/西中文米闹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书法新秀。 六届、七届国展连续获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又以得分第一的骄人成绩摘得桂冠,由此得到“米状元”的雅号,米闹的书法究竟魅力何在,为什么受到历届评委的如此青睐?什么样的书法才能算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正搞清楚并非易事。 书法审美有很多要素:用笔、结体、章法、视觉构成,还有格调气息,文化底蕴等等,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前人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 杨雄说“书,心画也。 ”蔡邕说“书者散也。 ”刘熙载说“书者,如也“。 把他们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好的书法应该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书写者首先应该有一个自然平和的心态,萧散高远的襟怀,书法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境界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和晋人书法所达到的高度,后人总是感叹难以企及,原因是什么?不是说后人的技巧达不到王羲之的水平,而是在心态上达不到他那种“解衣般礴”、“东床袒腹”的自由境界。 沈鹏先生最近在一篇题为《溯源与寻流》的文章中谈到,王羲之那个时代是法帖之源,而“后来的作品是流,流可以化源洪大、宽广,终究比不上源的清纯、洁净,新鲜活泼。 ”这种看法是极有见地的。 那么后世的书法谁更接近于源,谁的境界自然就高。 米闹的书法用笔含蓄,结体疏朗,自然流畅,散淡随意,似一群在灿烂阳光下徜徉于明山秀水间的淑女才子,呼朋引类,命俦啸侣,摩肩牵手,谈笑风生,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自然和谐的韵味和情趣。 米闹书法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称许,正是由于这种萧散自然的境界吧!表面看来,米闹书法也是从米芾入手,这既是当今书坛的时尚选择,又因二人同宗同族而显得更顺理成章。 仔细分析,米闹学米,并未停留在用笔结体的浅层次,而是着重吸取米书“风樯阵马”的自由创造精神,而米芾的这种精神也是得之于二王。 于是米闹又从米芾上溯源头,从《圣教》、《兰亭》中仔细品味,把握晋人萧散的风韵。 所以米闹的书法表面看来和当今“学米大军”的路子差不多,但仔细品味,却少了几分张扬,多了一点含蓄;少了几分狂放,多了一点温润;少了几分紧结酣畅,多了一点萧散蕴藉。 在艺术的高层次上,差别就在毫厘之间。 然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毫发间的细微差别,已足以使米闹的书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总以为这种差别不过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在笔墨上多下一点功夫就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大不然,真正的萧散并非来自技法和笔墨功夫,而是来自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和解衣般礴的精神品格。 这与一个人的秉赋、性情、艺术素养、审美追求等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米闹并不是落拓狂放的人,他为人忠厚,谨于行而讷于言,凡出头露面的事他一概不感兴趣,一贯谦虚低调,不事张扬,然而其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 尤其在艺术上灵气十足,悟性极高,可以说冰雪聪明。 比如说,他以前没有写过旧体诗,后来参加了河南省书协办的一个培训班学了几天,便能写得一手颇有意境又合格律的好诗。 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决赛中,他当场写的诗曾引起沈鹏先生的兴趣,在讲话中引为例证加以赞赏。 再看他的学书自述:“古典书法博大精深,而自己凡夫俗子不解风情,不敢追求韵味意境格调等形而上的东西,只配在笔法技巧方面打圈圈。 ”在如今许多书法名家喜欢自吹自擂、故弄玄虚的时风里,米闹的自我描述也许过于直白和寒酸了,然而我却认为,米闹才真正是以最质朴本色的平常心来看待书法。 其实像他这样从最基本的笔法技巧入手,抓住实实在在的东西,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反而能够于不知不觉间进入“韵味意境格调”的高层次。 这使我想起清人杨延芝在《诗品浅解》中关于“飘逸”的题注:“飘洒闲逸,一横一竖。 ”所谓“玄妙之技”的书法艺术也就是如此平常,学书通于学禅,刚入门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既入门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待修炼到一定层次,又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待书法也应具此平常心。 平常心之可贵,在生活和艺术上竟成了一种难得的高境界。 当初王羲之就是以平常心看待郗太傅家的选婿,于是留下了东麻袒腹的佳话;宋元君的画使以平常心看待主上的召见,才有了“解衣般礴”的特行。 这种身心自由,不以物累的状态,欲书先散怀抱,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具此精神,才能达到“欲书先散怀抱”的境界,也才能真正使书法成为真实表达内心世界的“心画”。 说米闹引领书法审美潮流也许有些夸张,但米闹的成功的确引来了一批追随者,其中不乏以模仿之作成功入选国家级展览者。 书坛跟潮之风由来已久,其实那些肤浅的模仿者学得的只是皮相而已。 追风跟潮以射名取利,这本身已经违背了以平常心对待书法的自由创作精神。 怎么能达到米闹那种“解衣般礴”的境界呢?请看米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毕竟离不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支撑,个人修养的积累,人生阅历的沉淀,以及江山之助。 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辈连之门都差得很远,而修养的跟不上,直接造成最起码的笔法技巧都无法真正保证,从而步入滑坡,越写越俗。 我觉得这是目前我们这一代青年所面临的最紧要,也是最重要的课题。 ”这也可以说是米闹对模仿者的忠告吧!也许是有感于近年写他这一路的人渐多,米闹于今改弦易辙,另起炉灶。 在魏体楷书上下起了功夫。 米闹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习楷时间不算太长,而取得的成就已经令人刮目,八届国展中他即以一幅楷书入选。 其实他习魏楷,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他原自帖派入手,既有二王韵致,亦有赵董之圆熟,深恐一条路走下去,难免滑入俗道,便有意以北魏碑体为楷,求在书中增加古拙朴厚的韵味。 为此,他不惟习楷,而且于章草、汉篆等书体广下功夫。 从米闹面目多样、不拘一格的书法作品中,我深深感到,当代受到审美新思维熏陶的书坛青年,越来越自学地摆脱分庭数百年之久的碑帖对立的门派格局,他们以艺术的宽容态度和自由不羁的平常之心游刃于不同风格流派之间,于我有用者皆在撷取之列,从而打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也许正是对流派传统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广泛涉猎当然是必要的,然而我认为米闹还应守住自己,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艺术上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而变得太快也未必是好事。 变之不易,守之不易。 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一种风格的确立,完善和深入开掘,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个人能为某种有历史价值的风格在书坛上的确立作出一点贡献,亦足名垂青史。 不要怕别人指责自己“书风总是一个面貌”。 其实故意为了避开某种东西而改弦更张,也是一种“跟风”的表现,我希望米闹在广采博观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自己的风格,变与不变,一任自然。 总之,依旧一颗常心,解衣般礴,以自由的心态去追求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