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张协状元》,作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登上了已有110余年历史的上海天蟾舞台。这部源自800年前的南宋戏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由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有"中国第一戏""戏曲活化石"之称。这次由南戏故里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带来的瓯剧版《张协状元》,分别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优秀青年演员翁翔领衔主演的两场演出,让观众切身领略到了这一块"活化石"悠悠岁月之积淀,民间气息之氤氲、丰富多样之手段,返璞归新之追求,不免让当代戏曲人生发出一番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见北周 庾信《征调曲》)的感慨。
中国戏曲渊源悠长,流淌至今绵延不绝,而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以歌舞、念白、科范等表演手段和舞台程式,演绎着庙堂、民间的故事。瓯剧《张协状元》就是描写落难书生张协富贵以后负心弃妻的故事。此类故事在南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书生张协赴考途中遇盗落难古庙,得贫女相助,结为夫妇。后张协高中状元,出于名节思量,迫于官场环境压力,当街"接拒丝鞭",当贫女千里迢迢寻夫至京,张协不但将贫女拒之门外,还"吝赐薄粥半盏铜钱半缗"。贫女悲痛怀怨,一路弹唱"诸宫调"哭诉责骂张协回归乡里。
两人古庙重逢,言语交锋间,张协终于道出"当初与你结亲,为的是解一时之困,我是假意,可笑你以假作真。如今你哭也无用,我只有将你恨"的实情,并失控将贫女刺伤。贫女后被枢密使王德用认作义女,张协悔不当初,与贫女破镜重圆。全剧对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世风盛,难脱俗流忘根本"的严酷现实暴露无遗,对"婚姻不是儿戏,感情不能虚假",对为官者"不许迷不知归,乌纱带偏"等历来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弘扬的正向价值加以提倡,对当下带来警示、启迪意义。
瓯剧中的张协状元,一改了原南戏中自大、虚伪、负心的渣男形象,对所谓"落魄时名节事小,得意时名节事大"的虚假丑态予以有力嘲讽,将张协复杂多面的人物内心世界,层层剥笋般地得到立体展现。就此而言,不失为瓯剧对传统张协状元这一艺术形象刻画上的一个新突破。当然,也有听到张协本来就是一个渣男,不应最终让他与贫女结合,如此会削弱这部戏的批判精神的不同声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该是中国传统戏曲改编创作及评论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不管怎样,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张协状元,这是有着非常强的现实和审美价值的。
瓯剧《张协状元》的民间气息十分浓郁。因为南戏本身就根植于民间,源自南方的民间歌舞小戏,采用的是"里巷歌谣"这些当时农村中群众熟悉流行的曲调。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中提及,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士女顺口可歌而已。"南戏故事的民间性、音乐曲调的民间性,在瓯剧《张协状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瓯剧,有史以来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髙腔、昆腔、徽调(皮篑)、滩篑、时调六种声腔唱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编创者大胆将这六大声腔融入瓯剧《张协状元》中加以运用,这是根据剧情的推动,情节的转换,人物性格及内心情感的变化,用适合的声腔来加以表现的,显得贴切自然,没有违和感。
张庚、郭汉城先生在《中国戏曲通史》中指出,"南戏在表现手段上接受了很多民间歌舞、诸宫调的因素,而在演出结构和塑造人物的手法上,也颇多的吸收了话本、诸宫调以及傀儡戏的艺术经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瓯剧《张协状元》中探个究竟。南戏在戏剧结构、表演手段上的丰富多样性在瓯剧《张协状元》中同样得到了充分展示。
如在场次的安排上,将该戏原有的53场大刀阔斧地缩编为6场(如果按照古时南戏的分场形式,目前也不到10场),删繁就简,重点着墨于需要集中塑造的人物和体现强烈戏剧冲突的场次中。全剧主要围绕张协落难、高中状元、接拒丝鞭、拒认贫女、重逢刺贫、悔时梦醒这一主要情节线,敷演了一段"张协赴宸京夺魁扬名",依此层层递进剧情,并与贫女的不幸遭遇、当时官场的嫌贫爱富,空负名节等场面交错进行,强调了故事的完整性,加强了情节的连贯性,提炼出于当下有关照意义的主题,提高了戏的思想性、观赏性及审美体验。
同时,围绕着张协(生)、贫女(旦)戏的进行,分别穿插了许多净、丑、末插科打诨,增强了戏的趣味性,将热闹轻松的戏剧场面和冷静严肃的正剧场面交替出现。演出开始前,观众进入剧场后可一眼看到没有装布完成的戏台,服装道具悬挂两侧,红底横幅上"温州瓯剧在此做场"一行黑体大字映入眼帘,还隐约可见台后区演员、乐队等正穿梭候场……"搽灰抹土,插科使砌,撺掇末泥色", 演员边唱边分别穿上挂在两侧的服装等场面,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前南戏演出的勾栏瓦肆。
南戏中本该由副末开场的安排,由扮演庙判、庙鬼的净丑充当,向观众介绍将"敷演一段张协赴宸京夺魁扬名"的开场白,一下子将观众引入规定情景,引发一窥究竟的冲动。舞台简约质朴、景随人移;演员一人饰演多个角色、发挥着多种舞台功能;表演因需转换,自然流畅;间离效果的多次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南戏对后来中国戏曲影响之广、之远、之深。
戏结尾处,演员再次把观众拉回到"九山书会,花样翻新"是"敷演一段张协赴宸京夺魁扬名"的戏文,正所谓"我是在演戏,你是在看戏"。这样的戏剧观和审美经历同样是根植于民间,留存于中国观众的集体情感记忆的。
南戏,它无愧于中国戏曲"活化石"这一敬畏之喻。而瓯剧《张协状元》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不仅仅是一出戏、一场演出,更是一次赓续文脉,革故鼎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之旅。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办节宗旨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艺术这门人类共通的语言"凝结心灵,沟通世界",不断彰显着国际性、人民性、创新性的特点,已经成为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文化码头、引领当代艺术创作潮流的国际舞台并推动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像南戏瓯剧《张协状元》等中华优秀传统戏曲,在这世界艺术百花园中,自有其独特魅力展示!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自有其独到价值所在!(系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
:沈伟民
春节联欢晚会观众席坐着的都是什么人?
1. 春节联欢晚会的观众席并非对外开放售票,而是由主办方特别邀请的观众入场。 2. 这意味着观众无法通过购买门票的方式参加春节联欢晚会。 3. 观众席的前排通常设有圆桌,部分受邀嘉宾会坐在圆桌旁边观看晚会。 4. 这些坐在圆桌旁的人通常是广告赞助商和其他行业中的杰出代表。 5. 其中包括烈士家属、有特殊贡献的运动员等,他们因其特殊身份而受到邀请。 6. 尽管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圆桌旁的座位属于高身份人士,但实际情况是,后排观众席也不属于普通民众。 7. 后排的观众通常包括央视领导和知名娱乐圈人士,他们往往能获得春晚门票,并可选择带家人一同出席。 8. 春晚以直播形式进行,为避免冷场或不可控情况,部分观众是主办方特意邀请的。 9. 这些特邀观众在节目表演时负责鼓掌和喝彩,以营造热烈氛围,确保晚会的顺利进行。 10. 因此,春节联欢晚会的观众席是不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门票无法购买。
从观众席看,舞台哪侧是上台口哪侧是下台口?
在观众席上,通常无法直接判断舞台的哪侧是上台口,哪侧是下台口。 这是因为舞台的布局和设计因场地和演出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通常情况下,舞台的布局会有一个主入口(通常在舞台的一侧),这是演员、工作人员和其他演出人员的主要进出通道。 这个主入口通常被称为上台口,因为它通向舞台,演员从这里走上舞台。 然而,没有固定的规则来确定哪侧是上台口,哪侧是下台口,这主要取决于舞台的设计和布局,以及剧场的建筑设计。 有些舞台可能会有两个入口,分别在两侧,这样演员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入和离开舞台。 如果你需要了解具体场地的舞台布局,建议查看该场地的平面图或询问工作人员。
春节联欢晚会观众席坐着的都是什么人?
春节联欢晚会观众席坐着的不是买票进去的观众,而是特意邀请过来的观众,也就是说春节联欢晚会是买不到门票的。 大家可能有过追星的经历,在偶像开演唱会或者是开其他活动的时候都需要售卖门票,有些也会在网络上抽取一部分的人送出门票,但是春节联欢晚会要显得特别的正式。 大家在看春晚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观众席的前排是一些圆桌,而有一部分人会坐在这个圆桌旁边看春晚,后面就是普通的观众位置。
坐在圆桌旁边的人
坐在圆桌上的人基本上是一些广告赞助商,有很多赞助商都会来到现场,他们的身份非常的不一般,所以就坐在这个地方。 除此之外各行各业也存在着一些非常杰出的代表,这些代表也会被安排在圆桌旁边。 而且还有很多坐在圆桌旁边的人是烈士的家属或者是有过特殊贡献的运动员,也就是说坐在圆桌旁边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邀请的观众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坐在圆桌旁边的都是非常有身份的人,那么后面应该就是普通的观众了。 事实上普通观众席当中做的也并不是普通的观众,而是一些央视的领导或者是娱乐圈里面非常出名的演员。 这些人会拿到央视春晚送给他们的门票,他们也可以选择带着自己的家人或者是亲属来到现场看春节联欢晚会,所以门票是买不到的。
除此之外春晚是直播的形式,因此也特别害怕会出现冷场或者是一些不好控制的问题,在这个时候观众席就有很大一部分群众都是特意邀请过来的。 台上在表演节目的时候这些人就需要来吆喝来喝彩,也就相当于是给表演者找了托。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春节联欢晚会更热闹的进行下去,所以春节联欢晚会的观众席是不买门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