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原标题: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向好因素累积增多)

前三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需求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9月份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好转,市场预期改善,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7733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61362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530651亿元,增长4.7%。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9%。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总体平稳

前三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全国夏粮早稻产量合计17795万吨,比上年增加346万吨,增长2.0%。秋收进展顺利,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7044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牛肉、禽肉产量分别增长4.6%、6.4%,猪肉、羊肉产量分别下降1.4%、2.2%;牛奶产量下降0.1%,禽蛋产量增长3.5%。三季度末,生猪存栏42694万头,同比下降3.5%;前三季度,生猪出栏52030万头,下降3.2%。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7和3.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长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3.9%;私营企业增长5.5%。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8%、26.0%、25.4%。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59%。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0%。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527亿元,同比增长0.5%。

三、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3%、10.1%、6.8%、6.3%、5.4%。9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1%,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1.4%、9.7%、6.5%。1-8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9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9%,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4.6%。其中,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保持增长,升级类商品销售向好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564亿元,同比增长3.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5869亿元,同比增长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7695亿元,增长4.4%。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314149亿元,增长3.0%;餐饮收入39415亿元,增长6.2%。部分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9%、4.5%;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9%、9.7%。全国网上零售额10893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0721亿元,增长7.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7%。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比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9%。汽车、家电等商品销售向好,9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0.5%、12.3%、10.0%;汽车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均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7%。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8978亿元,同比增长3.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1%,制造业投资增长9.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702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1%,降幅比上半年和1-8月份分别收窄1.9和0.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68880亿元,下降22.7%,降幅比上半年和1-8月份分别收窄2.3和0.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7%。民间投资下降0.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4%。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4%、11.4%。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4.1%、10.3%;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8%、14.8%、14.8%。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65%。

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32325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147亿元,增长6.2%;进口137104亿元,增长4.1%。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9043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9.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0%,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7.1%。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3%。9月份,进出口总额37480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出口21653亿元,增长1.6%;进口15827亿元,下降0.5%。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4%,衣着价格上涨1.5%,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4.7%,粮食价格上涨0.2%,鲜菜价格上涨3.3%,猪肉价格上涨5.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环比持平。

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0.6%。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8%。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6%。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8小时。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9014万人,同比增长1.3%。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83元,同比名义增长4.5%,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同比名义增长6.6%,实际增长6.3%。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5.7%、6.4%、1.2%、4.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5978元,同比名义增长5.9%。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主要经济指标近期出现积极变化。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推进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见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均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4年三季度环比数据、2024年9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23年各季度及2024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8%、0.7%、1.5%、1.3%、1.5%、0.5%和0.9%。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个体户)、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个体户)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个体户)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6)服务零售额指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给个人和其他单位非生产、非经营用的服务价值总和,旨在反映服务提供方以货币形式销售的属于消费的服务价值,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服务活动的零售额。

(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9)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1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11)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附图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失业率5.1%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的断层线风险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遭遇到不少预期内和预期外的冲击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组合,使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生持续改善。 预计2015全年GDP增长6.9%,CPI涨幅1.5%。 展望2016年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受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明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宏观政策和加快推进改革加以应对,仍可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全年经济运行总体特征2015年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是稳中趋缓、稳中有进、稳中有忧,各领域分化加剧,动力转换过程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结构性衰退和结构性繁荣并存。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二产10.8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增长较快,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但行业景气度差异较大。 一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十分困难。 资源类、重化工业普遍陷入困境,增速大幅下滑,煤炭、钢铁、水泥等产品产量明显下降,行业总体库存压力较大,仍处在调整探底发展阶段,要彻底走出困境尚需时日。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计算机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制造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长速度大幅快于传统制造业。 三是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延续近两年高增长态势,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表现尤为抢眼。 三大需求趋于平衡发展,内部分化逐步凸显。 2015年以来,消费增长保持稳定,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出口增速换挡,三大需求趋向平衡发展。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4%,高于投资15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从三大需求内部看,分化逐步凸显,萧条与旺盛并存。 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月度投资已现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制造业投资缓中趋稳。 消费方面,网上商品零售、通讯类商品、旅游等领域消费高速增长,而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大幅衰退。 出口方面,一般贸易出口保持正增长,而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传统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下降。 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显著,多速增长格局出现。 一些产业基础好、结构多元化、调整步伐快、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经济仍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而一些产业结构落后单一、产能过剩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下行速度较快。 重庆和贵州两地逆市上行,实现了10%及以上的超高速增长,领跑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相对平稳,保持在7%—9%中高速增长区间;辽宁、山西等资源型、重化工业大省下行压力较大,减速幅度大,增速低于3%,甚至其省内部分地市出现负增长,情况极不乐观。 企业景气分化,同一行业内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一些大型企业、上市企业紧抓市场、政策机遇,发挥其规模、品牌等优势,发展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量大面广的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生存难、转型难的困境。 民生持续改善,收入就业指标表现较好。 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5.2%。 居民收入实现了“两个高于”的要求,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达到元,同比实际增长7.7%,高于同期GDP增速0.8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1%,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1.3个百分点。 价格水平总体平稳,结构性通缩压力加大。 受新拉涨因素不足,及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全年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低于2%,个别月份低于1%,物价总水平平稳。 但受国内需求总体偏弱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生产领域中原材料、燃料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45个月负增长,且降幅较大,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风险已较为突出。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1—11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4.7%,较上年同期下降8.8个百分点。 特别是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更低,新开工大项目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受到融资平台清理、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及经济增速下降导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资金来源受限,致使部分稳增长措施难以落地。 同时,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到位,主动服务意识差,仍然存在投资项目需要各部门串联会签审批现象,审批环节多、行政效率低也影响稳增长措施的落实。 二是市场出清困难。 截至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5个月负增长,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负增长记录,且伴随经济增速下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局面缓解难度进一步加大,过剩行业有扩展之势。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恶化。 1—10月份,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到386.3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10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48家亏损,亏损面扩大至47.5%。 10月份,全国22个城市5大类品种钢材社会库存环比有所上升。 其中钢材市场库存总量830.81万吨,比上月增加26.93万吨,上升3.35%。 当前急需通过市场出清恢复市场供需平衡。 但受过剩产能行业重资产技术经济特征、地方政府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化解产能过剩和清除“僵尸企业”仍面临种种困难。 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三是就业压力逐步凸显。 今年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就业稳定,但受资本市场波动、总需求低迷影响,非制造业的景气度也在下行,10月份非制造业PMI指数已较7月份的年内高点降低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 且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部分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目前勉力维持的就业局面可能会被打破,部分隐藏性失业可能会显性化,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可能将对明年的就业稳定造成影响。 同时尽管网上商品零售、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分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必须注意到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 调研中反映,图书、服装、家电等产品的实体店受到冲击最大,部分实体店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关闭潮。 部分传统的百货商场也受到较大冲击,经营景气度持续下降,这对相关群体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四是金融风险加大。 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企业效益恶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等实体经济的问题开始向金融领域传导。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季上升趋势,目前已经连续16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由2012年第一季度的0.94%上升至2015年第二季度的1.50%,三季度进一步升至1.59%,环比上升0.09%,同期拨备覆盖率由287.40%下降到190.79%。 融资难融资贵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集资问题抬头。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导致金融风险上升。 ●2016年经济增长趋势分析2016年投资增长可能降至9%左右。 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下降1.5个百分点,约拉低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 一是企业经营景气度下降影响投资积极性。 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变化的60%可由上一年的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解释。 2015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较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利润恶化抑制企业扩大投资。 且上半年受益于股票市场持续活跃,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若去除其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利润数据显示的还要差。 二是产能过剩依然突出,新增投资动力不足。 从今年行业统计数据来看,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且伴随经济下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行业有扩展之势。 三是高新制造业规模尚小,难以提供足够投资支撑。 全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出全部制造业投资近4个百分点,但其占比不足10%,对制造业投资增长拉动较弱。 房地产投资可能降至零增长。 一是当前的资金来源结构难以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 虽然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3%,增速连续多月提高。 但从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都连续多月负增长,仅有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正增长。 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负增长。 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1%。 三是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仍未全面恢复。 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上行是结构性上行而非整体上行。 从区域看,一二线城市景气上行,三四线城市低迷。 从房屋购买结构看,改善型住房景气度高,而刚需房和高端房类的景气度相对较低。 10月份以来房地产销售增速已经出现下降。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可能回落2个百分点。 一是资金来源受到限制。 受经济下行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且若明年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再次下降,则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将受到极大约束。 二是部分改革措施短期内可能抑制地方政府投资扩张。 新预算法、限制地方招商引资竞争和地方司法、纪委体系改革强化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衡约束,短期内可能抑制地方投融资扩张。 消费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减速。 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7%,高于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 但年度比较来看,却是持续减速。 二是受失业显性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信心可能有所减弱。 三是一些热点消费可能减速。 首先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效应减弱。 其次,今年受黄金价格波动及股市波动引发的避险情绪增强的影响,三季度以保值增值为目的金银珠宝类消费大幅走强,平均增速达到13%,但不具有可持续性。 出口可能略高于今年。 一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报告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复苏会有所减弱,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速度在2016年有所回升。 二是政策环境优化和低基数可能提高出口增速,进口可能低速增长。 今年进口之所以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所致,进口数量降幅不大。 预计明年进口数量将窄幅下降,价格影响降低,进口实现低速增长。 总体来看,明年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回落。 2016年宏观政策选择2016年宏观政策的重点仍是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平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供需两侧发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有力度。 第一,建议进一步扩大赤字规模,提高赤字率,新增赤字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 第二,建议考虑加大中央国债发行规模,并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继续适时推进债务置换工作,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为地方腾出部分空间用于其他领域支出,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供给,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进一步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金,统筹用于交通、水利、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 第四,适当加大针对东北地区及其他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配合其他相关政策,增强其自主增长动力。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松紧适度。 第一,建议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在资本外流增多的情况下保持流动性充裕,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在保持汇率总体走势基本稳定的大局下,根据市场情况,继续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减轻出口部门压力。 第二,稳定股票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宽进严出,防范资本大规模流出风险。 第三,发挥好定向调控作用,进一步扩大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规模,支持重点领域建设。 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降低各类企业成本,引导“双创”活动走向纵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建立地方政府在改革和发展中的正向激励机制,克服不作为倾向。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的新型竞争机制,既要保障公平公正,也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外贸企业希望人民币贬值吗

当前,一边是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一边则是加速复苏的GDP数据,但人民币汇率似乎不为所动,反而从一季度的6.7附近一路贬值至6.92左右,再度来到了7门前。 5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以美元计4月出口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预期,但较上月的两位数高增长回落;进口降幅扩大至7.9%。 实现贸易顺差902.1亿美元,扩大82.3%。 此前,中国首季GDP增长4.5%,大超预期,且各界预计二季度增速有望超出7%。 “最近人民币疲软,部分因为出口商一直不愿出售美元,这导致了自2019年6月以来最大的外汇结算净赤字,年初至今外汇存款也持续增加。 美元存款利率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达到了5%。 ”巴克莱宏观、外汇策略师张蒙表示。 但她认为,复苏的中国经济和疲软的美元应该会限制人民币贬值空间,甚至助力人民币在未来转强。 机构预计第二季度结束时美元/人民币汇率为6.9,然后在2023年底回落至6.7。 人民币暂时与经济数据脱节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在北京时间5月9日16:30官方收报6.9275,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跌109点。 截至同日北京时间18:45,美元/离岸人民币报6.9253。 在GDP大幅反弹的背景下,近期人民币却意外走贬,再度陷入了6.9区间,数据参差不齐和地缘政治扰动或是主因。 同时,出口商的行为也造成了汇率的下行压力。 张蒙表示,中国出口商囤积美元应收款项的迹象明显,而不将其兑换成人民币。 这种行为是受到内地美元存款利率提高的影响。 “出口商只兑换足够支付必要开支(如物流和工资)的部分金额。 据企业反馈,剩余的金额被存入银行。 这一情况在外汇结算数据中得到了反映。 ”“3月,银行代表客户进行的外汇收款达到了2980亿美元,这略高于其12个月移动平均水平(2940亿美元),远高于2019年的月均水平(2230亿美元)。 然而,中国企业的外汇售出/收款比率降至60.5%,是过去一年中最低的水平。 因此,我们认为6.95是美元/人民币的首个阻力水平,因为出口商可能会在这个水平上出售其美元持仓。 ”在外汇存款高增的同时,中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贸易顺差,这似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4月13日,中国公布的出口数据大超预期。 3月中国出口增速达14.8%,大幅好于市场预期的-5.1%,尤其难得的是,同期韩国出口(-13.6%)、越南出口(-13.2%)仍然保持弱势;中国以美元计4月出口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预期;进口降幅扩大至7.9%。 实现贸易顺差902.1亿美元,扩大82.3%。 此外,就中国进口商方面来看,3月银行代客外汇支付达到2870亿美元,这超过了其12个月移动平均水平(2830亿美元),仍远高于2019年的月均水平(2190亿美元)。 进口商的购汇/支付比率保持在68.2%,远高于2021年的平均水平(63.5%)。 这导致外汇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美元需求。 事实上,虽然贸易顺差被认为是推动人民币走强的真金白银,但关键在于这些出口创汇有多少被转换为人民币,否则并不会对市场构成推动。 数据显示,净外汇结算赤字对第二季度的人民币施加压力,赤字幅度也达到了2019年6月以来的最大值。 企业的套期保值比例从2022年的月均24%,下降至3月份的21%,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压力。 进一步贬值空间有限但这种情况可能会迅速转变。 机构认为,外汇存款在今年以来一直在增长,如果动量转变,这些存款的下降可能会迅速使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低。 “实际上,我们的外汇存款敏感性分析表明,人民币因素往往比利率差异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美元/人民币汇率下降1个百分点,可能会导致外汇存款在一个月内下降80亿美元。 我们认为这更可能是下半年的故事,更强的经济和更高的收益率或推动人民币重新走强。 ”巴克莱认为。 此外,机构也并不认为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股息支付需求会对人民币构成太大的不利影响。 机构估计,今年将支付总额为800亿美元的股息,其中约70%将在7月和8月进行。 企业可能会卖出离岸人民币来购买美元或港币以支付股息,但压力应该是温和的,原因在于——总体股息规模并不惊人;公司在利用外汇存款方面有其他选择。 那些存放在海外银行的美元存款可能是首选。 2021年和2022年7月至8月的总体美元存款下降分别为200亿美元和290亿美元。 二季度,经济数据的持续复苏可能也将提供情绪支撑。 多家国际投行纷纷上调中国全年GDP增速预测至6%以上。 一季度,中国服务业强劲复苏,出口和贸易顺差大超预期,外加各界此前似乎低估了低基数的效应,这也解释了这一波预测的上调。 各界认为,在更低基数的影响下,二季度GDP增速或达7%以上。 “二季度相较一季度而言是一个‘甜蜜点’(sweetspot),原因在于去年的基数更低。 由于去年疫情导致基数大幅下降,加上今年线下服务业持续强劲复苏,我们预计第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长将进一步明显反弹。 我们维持二季度同比GDP增长预测为7.6%,但我们认为风险偏向上行。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 不过,二季度开始,复苏质量将迎来考验,例如,内需反弹的可持续性和幅度仍待观察,结构性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地产行业逐步走出“谷底”,销售“回暖”传导到投资端还需等待;考虑到信贷增量的空间和节奏的问题,后续自发融资需求的改善在二季度或仍偏慢。 据了解,目前投资者对中国宏观经济也存在一些疑问,例如,GDP和信贷强劲增长,而PMI和CPI环比走弱。 最近,假期消费推动小额消费上升,但由零售贷款支持的大笔消费看起来不算强劲,消费全面复苏仍需时间,可能要到三、四季度,这取决于更稳定的就业市场和资本市场增强财富效应,进而带动消费者信心复苏。 中国外贸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年提升,但同时也需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贸易环境和政策。 同时国内进出口企业可以借助一些可靠的信用服务是为国内进出口企业助力关键,这类型好的产品也有很多,例如进出口企业可以通过银行的外贸贷款,英联金科通关数据信用贷,银关易邮储e贷,进出口易贷等等。 关注美联储政策和美元走势汇率永远是相对的,因而海外政策的变化也将对人民币走势产生关键影响。 美联储上周四(4日)凌晨宣布将利率上调25BP至5.00%~5.25%区间。 更关键的是,声明中删除了对未来加息的描述,暗示6月可能暂停加息。 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抗击通胀的任务毫不松口,亦坚定地否定了近期降息的可能性。 随后上周五的数据显示,美国非农就业岗位4月份增加了25.3万,失业率降至3.4%,显示就业市场在银行业动荡、利率上升和高通胀的情况下依然坚挺。 这也导致美联储加息前景存在变数。 鲍威尔此前强调,加息将是数据依赖的。 目前,美国的数据也存在一些矛盾的信息。 “ISM制造业和服务业调查数据都在下降,美国消费者和小企业信心调查也显示疲软,这些软数据预示着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预兆一致。 然而,硬数据(例如就业数据)并未将这种恶化反映到同样的程度,需要继续观望。 ”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Eric Robertsen)表示。 未来,如何权衡抗击通胀和维持金融稳定,也将给美联储提出挑战。 近期,美联储最新公布的信贷调查(SLOOS)显示,主要银行在第一季度收紧信贷标准,而消费者和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在持续下降。 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银行危机的蔓延,这一情况或将延续,但调查并不认为在短时间内将发生信贷紧缩。 美元指数维持在101附近。 10日晚间即将公布的美国CPI可能会影响市场,各界预计4月整体数据将稳定在年化5%,而同期核心通胀率预计将从年化5.6%收窄至5.5%。 “截至4月28日,美元指数实际值是101.66,我们的模型评估结果是高估。 未来美元指数将与欧元维持一个较为平衡的关系。 日元、英镑、澳大利亚元的表现不能被忽视,它们的份额虽小,但积小成多,短期内的作用是有一定分量的。 ”某大行国际业务专家朱延桦表示。 他认为,人民币汇率经过去年第四季度与今年第一季度创纪录的高波动之后渐渐平复下来。 “这种平复可以视作为下一次动荡前的窗口期。 横盘近2个月,从时间层面来看还稍欠一些。 需要警惕下半年,方向择明之后波动率的再次放大。 ”注:文章部分内容来源第一财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何说城镇调查失业率更真实反映就业现实?

4月17日,一个与很多人有关的数据——城镇调查失业率首次亮相。 据统计局网站首次公布的失业率数据显示,1月至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0%、5.0%和5.1%,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0.2、0.4和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4.9%、4.8%和4.9%,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0.1、0.2和0.1个百分点。 一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88万人,增长1.1%。

国内外对于失业率的关注已有时日,原因在于失业率所指向的意义巨大。 它是指一定时期满足全部就业条件的就业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 失业率与经济增长(GDP)、物价指数(CPI、PPI)和国际收支指标一道,被称为四大宏观指标。

此前,中国也有相应的失业率数据公布,只不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但这一统计方法存在某些固有缺陷。 比如,相关部门主要把没有工作并到劳动部门登记的人员算作失业者,而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口则游离于统计数据之外。 尤其是部分农村闲散劳动力,在以往统计中很难被纳入其中,容易造成数据与现实的脱节。

此次首次亮相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亮点就在于,统计方式与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标准接轨,样本和统计方式都更为科学。 通过针对全国城乡的家庭户与集体人口抽样调查,增加了调查覆盖面。 而为了避免调查样本老化,每个调查户两年内完成4次调查就退出,补充新的样本,搜集数据经用户认可后,报送到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系统。 国家统计局加权生成全国和各地的调查失业率等各项数据。

随着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公布,政府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劳动人口就业变化趋势,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制定更为精准的政策。 比如失业金发放、失业者专业技能培训、地方与企业联动提供部分就业岗位等,进而在投资、消费等更为宏观的决策上相应调整。 可以说,没有失业人口的统计基础,政府公共决策和执行就无法达到精准效果,经济社会整体规划也缺乏前瞻性。

而让更多劳动人口及时获得来自政府和其他层面的关怀和支持,尽快获得技能提升和就业机会,能够让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制度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正面临人口转型的窗口期,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人口数量相应减少。 而最大限度激活现有具有劳动力的人口资源,可以创造更大经济、产业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发展普惠性。

如果将视野扩展到更宏观的国际层面,这个数据也是中国对外展示经济透明度的窗口之一。 让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真实的劳动人口就业现状充分加以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有利于未来国际间进一步加强在经贸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可以说,城镇调查失业率首次亮相意义重大,于国于民,于内于外,都会发挥多重作用,为更多人带来政策福祉。 我们也相信这一更加科学严谨的调查方式,将在以后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数据。

山水间绘就绿色未来 福建泰宁 调研中国·高质量发展
快给大润发找好接盘侠了 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