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演25年《美人》依旧,《大教堂时代》经典永恒。”10月17—20日,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将在南京保利大剧院连演6场,作为2024南京音乐剧节重磅佳作、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外邀剧目,为观众带来感动与震撼。
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自法国文学巨擘维克多·雨果的不朽名著。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讲述天生畸形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与侍卫队队长菲比斯,都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弗罗洛深陷信仰与欲望的双重拉锯,菲比斯已有未婚妻,却还是克制不住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意。卡西莫多自惭形秽,只能把爱意深埋心中。
《巴黎圣母院》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卢克·普拉蒙东作词,理查德·科西安特作曲。该剧率先于1998年1月的法国戛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同年9月在巴黎首演,撼动人心、佳评如潮。首演未及两年,其魅力风潮就迅速席卷欧陆,在法语系国家连演130场,并在美国开启驻场演出,全程售罄。此后,该剧更被转译为十种语言风靡全球,荣获加拿大FELIX艺术奖项“年度剧作”“年度最佳歌曲”与“年度最畅销专辑”多项殊荣。
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拥有55首风格迥异的歌曲:有述尽时代更迭、人类命运沧海桑田的《大教堂时代》,有唱出欲望与信仰撕咬的《一个神父爱上他》,有道出爱的真谛的《活着》……让观众一次过足耳瘾。
同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美灯光设计,大量高难度的高空杂技和舞蹈技巧,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着观众的情感。而最打动人的,还是剧中人物彼此相互纠缠的情感和命运,将倾慕与狂恋、誓言与背叛、权利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用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建构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悲剧史诗。
10月16日晚,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主演见面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举行。主演安杰洛·德尔·维奇奥、爱拉达·达妮、杰罗姆·科莱、吉安·马可·夏雷提、达米安·萨格、艾玛·莱平、杰等与观众提前见面,分享自己与《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和情感,更现场演绎《大教堂时代》《波西米亚少女》和《美人》三首曲目。
现场,在剧中饰演卡西莫多的安杰洛表示,自己饰演卡西莫多已经13年了,不管是艺术上还是人性上,都在与角色一起成长,一起成熟。被观众爱称为“酱马可”的吉安·马可·夏雷提将在南京站扮演格兰古瓦。他表示,每次来南京很高兴,但这次是第一次作为“诗人”与大家见面,“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演出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后,南京保利大剧院还将上演诸多精彩好剧。其中,新国风·音乐剧《杨戬》以赛博东方的极致听感构建全新神话美学,陈佩斯、陈大愚父子在戏台三部曲之《惊梦》中讲述昆曲戏班和春社的故事,取材曹禺先生经典剧作的舞剧《雷雨》将掀起一场关于命运的狂风暴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
(南京保利大剧院供图)
巴黎圣母院哪年在我国上映的?
2002年,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度亮相中国,当时就引起了轰动。
《巴黎圣母院》被称作“法语第一音乐剧”,一直引领着法语音乐剧的创作模式和方向。 全剧53首金曲贯穿,一唱到底、无一句对白,所有情节均为“摇滚歌剧”般的演唱或唱诵,且唱片销量全球超过3000万张,DVD销量超过1000万,单曲超过350万的订购,被称史上“全剧最多歌曲的音乐剧”、“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也是第一个以音乐剧单曲冲击流行音乐排行榜并大获成功的法语音乐剧。 惊艳戛纳唱片大展的大爆金曲《美人》,成功带动了后续音乐剧的票房,首演即爆,并创造了全年票房的吉尼斯纪录。 此后,诸多法语音乐剧纷纷效仿先出单曲后出剧的音乐剧制作运营模式。
《巴黎圣母院》也是第一个在伦敦西区成功驻演并大获好评的法语音乐剧。 自《巴黎圣母院》以后,法语音乐剧真正开拓了世界级声誉,并带动了其后一系列音乐剧的澎湃发展,使得法语音乐剧真正能够与美国百老汇、英国伦敦西区音乐剧分庭抗礼。 该剧在全球巡演20年,8国语言版本演出超过5000场,也是世界吉尼斯纪录“史上最卖座音乐剧”。
浅析法国音乐剧市场中的优势 要求:1、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子 2、2500字 求大神。。。
法国音乐剧(spectacle musicale)的发展史,比起英美来要短得多,然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了伦敦和百老汇之外,另一个引人瞩目的舞台。 这段时间里,不仅曾诞生了完美的《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还有《十诫》,《罗密欧与朱丽叶》,《小王子》等等经典音乐剧,并保持了平均每年一部全法巡演的成功作品,前年有《阳光下的孩子》,去年有至今仍在巡演的《太阳王》。 这些音乐剧的成功,很大程度来源于法国和魁北克优秀的流行音乐土壤,许多有经验的音乐制作人,戏剧及喜剧导演,法语流行乐歌手,现代舞蹈家都乐于参与这种文化形式的表演。 大多由名著改编的剧本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法语的拉丁语系发音又适合于演唱大型曲目;没有传统舞台剧的表演束缚,法国人一开始就能接受现代的舞台造型和表现方式,耳麦,投影,甚至街舞被大量的使用,以及现场录像和CD的同时发行,促成了法国音乐剧的迅速崛起。 由于法国音乐剧的情节或是耳熟能详的名著(如《巴黎圣母院》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简单随意(如《小王子》),在角色塑造和叙事方面省去的挖掘,制作人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唱段的词曲创作,布景的搭制,和舞蹈的选配上。 在音乐方面,法国的创作不像英美,有固定系统的模式,而是直接运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幕间的转换和背景的投影也使用了不少电影手法(这里还有一个Specatale Musicale音乐剧与 Comedie Musicale‘音乐喜剧’ 的细微差别)。 . 共同点1:鲜明的“演唱会”风格 抽象的布景这两部作品,在演唱形式上,都使用了放置在嘴边的、非常明显的耳挂式麦克风,同主流音乐剧求真实场景、求演员入境的风格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这虽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我认为反映了主创人员的艺术理念,也就是把流行音乐元素放到了一个更突出的位置上来。 这表现在不只是大量的应用流行音乐的旋律风格、节奏、和声效果,大胆使用各种电声乐器的声音,选用流行歌星,而是将整个舞台风格流行化。 试想,如果所有《猫》,或者《歌剧魅影》的主唱们全都带上巨大的麦克风,会是什么效果。 猫将不猫,魅影“穿越”时空。 因为这两部代表世界音乐剧主流的作品,他们虽然是以流行元素为基础创作的(《歌剧魅影》我更愿意说是借鉴了唱法,而音乐还是以传统的歌剧模式为基础的),但是在舞台上追求的都是戏剧化、逼真化、大场面的艺术理念。 当然,这也是音乐剧这个词本身想落脚的地方。 不论是音乐剧,或者歌剧,词根都在“剧”,所以舞台风格呈现标准的戏剧模式,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正是在与主流不同的创作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看到,这两部作品的舞台风格在很大程度上褪去了戏剧的风格。 从布景到道具,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相当的抽象化、意象化。 《巴》剧中,一面砖墙,墙前两个石柱,就可以意会成圣母院;《罗》剧中两层的背景建筑更是被多个场景、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运用。 这样,主唱们从传统的戏剧环节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经历放在音乐的表现和人物的表演当中。 同时,舞台更加空旷,无论是从主唱们的独唱、合唱的表现,还是在群体剧情中方便了众多的群舞,都凸显了演唱会风格。 共同点2:歌者不跳舞,舞者不唱歌这是这两部音乐剧区别于主流音乐剧的又一大鲜明特色。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处理到底是优是劣,来分析一下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将主唱从繁杂的舞蹈中解脱出来,能够节省主唱的体力,使得他们的气息更容易控制,从而能够驾驭更难的旋律,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这显然是建立在上面已经分析过的“演唱会”模式的基础上的。 唱被放到了绝对的主角地位,以至于需要从舞蹈形式中脱离出来。 这与以舞蹈为重点的《西区故事》、《猫》等音乐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仅以《猫》举例,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莎拉布莱曼饰演的那只流浪猫,众多猫的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火车员、魔术猫、厨师猫、小偷猫……这靠的都是精湛的舞蹈技艺。 《西区故事》开头更是大秀芭蕾(表示不喜欢这种风格)。 而这两部音乐剧中,所有的舞蹈都是为音乐服务的,推动音乐的发展,音乐气氛的渲染,属于附属品,音乐才是最重要的。 在很多重要的演唱桥段,甚至都没有舞蹈出现,这非常能说明主创非常看重此刻的旋律。 在《巴》剧中,开场时游吟诗人的《大教堂时代》、游吟诗人和主教的合唱《佛罗伦萨》,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部分独唱,背景都是异常空旷的舞台。 《罗》剧中部分男女主人公对唱倾诉爱慕的情节也是这样。 这一方面反映了曲对自己音乐旋律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也放映了音乐被放在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地位。 共同点3:靠独唱撑台面 主旋律线索消失主流音乐剧,在演唱形式上和旋律创作上借鉴了很多歌剧创作的形式。 表现为独唱与合唱并重,全局音乐有贯穿始终的音乐线索。 这两点在这两部法国音乐剧中都看不到。 先说演唱形式。 两部音乐剧的故事情节经常依靠一段独唱接着一段独唱的方式进展下去,即便是合唱,也是本来就不多的几位主唱之间,而且篇幅不长,在全剧中并不占据主要影响。 合唱团的和声基本都是事先录制好的,没有现场专门的伴唱出现。 究其原因,我认为跟后面要说的一点是密切相关的。 作曲家一改以往音乐剧中交响乐式的系统创作模式,即精心设计好一个主题旋律,并不断的变化或者重现,贯穿整个音乐剧。 举《歌剧魅影》的例子。 这部音乐剧中,魅影的主题旋律几乎每次魅影出现都要以不同的方式重现,而且在魅影的演唱中变化出现,或延续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或者重复之前已经充分描绘的音乐形象。 而在这两部作品中则完全不是这样的。 各段音乐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连带关系,从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就是上面说的,可以有很多独唱,因为本来音乐就是相对独立的,主唱一个换另一个。 另一方面,从总体上,也非常契合“演唱会”的流行风格。 流行音乐本来就是以一首一首动听、有感染力的歌曲取胜的,自然创作起来要打破传统创作方式。 《巴》剧的开头,从游吟诗人到艾丝美拉达的哥哥,到艾丝美拉达……这样的好处是故事情节可以迅速展开,另一方面是给了主唱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实这也是曲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 他必须要对每首音乐的旋律都有充分的信心,每段音乐都要精心雕琢。 从《巴》剧中,我认为作曲家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 而《罗》剧除了“主打歌曲”,表现欠佳。 因为主旋律影子的消失,所以这两部作品都是凭借精心雕琢的代表歌曲作为自己制胜的法宝。 只需要看看他们返场的时候唱的安可曲,就能够判断出哪首作品是作曲家的得意之作。 《巴》剧中无疑是一开场就让所有听者都低头跪拜的《大教堂时代》;《罗》剧则是《爱》和《世界之王》。 有意思的是,这些招牌曲目都出现在音乐剧的上半场的前半部分,抓住观众之意异常明显。 这三首都是欣赏这两部音乐剧非听不可的经典唱段。 写到这里,明显能看出,这又是流行音乐的运作形式了。 歌星们不是都通过专辑中的主打曲目作为宣传手段,开拓市场么?共同点4:鲜明法国色彩的旋律、舞蹈、服装我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是法国艺术原汁原味的精彩展现。 先说旋律,我非常的喜欢《巴》剧中的音乐。 浪漫、悠扬,乍一听好像是作曲家随性的闲来之笔,再听一遍,却的确是感情饱满,非常有特色,让人过耳不忘,还要回去找来再听。 舞蹈风格,这个我就不太懂了,但是跟国标队跳的很多东西很像啊,具体叫什么我就不敢说了,但是100%没有了古典的痕迹,僵硬做作的芭蕾动作都消失了(开心)。 再说服饰,《巴》剧的服饰我认为非常符合剧情需要,既复古,又帅气。 相反《罗》剧的服装我认为几位家族长老的衣着过于华丽了,而且主唱的服装,尤其是罗密欧等三位男主唱的服饰,反光的上衣面料,紧身的窄裤子,让我怎么看怎么觉得特别现代,有穿越的感觉。 而主教的服饰又太简陋了……看着特别穷酸……
急急急~~~谁有随便一部音乐剧影评
音乐剧《猫》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纯以外,更多的还应该归功于《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和这种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对应的人群。 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着人们,从猫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 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样:在桀骜的独来独往中高贵着,在傲慢的灵性间我行我素的美丽着;智慧、敏锐而带着些许凌厉的心扉可以在永无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放纵、忘我、酣畅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着、付出着,肆无忌惮的生存;一群猫,造物的禀赋,让她们成为猫。 《猫》故事梗概:第一幕子夜的舞会使猫疯狂在一个特殊的夜晚,每年一次的杰里科族的猫的家族庆贺会上,每个猫依次向来访的人类解释他们是谁,并且指出猫有三个名字:家庭里日常使用的名字、较高雅文气的名字和秘密的名字。 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跳起了独舞请到杰里科舞会来作为开场,他们正在等待他们的领袖--英明的老杜特罗内米,今晚由他挑选一只杰里科猫,这只猫将被派到九重天上获得新的生命。 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 珍尼安尼朵茨是一只老刚比猫,她整天不是睡觉就是闲逛;兰塔塔格,是一只爱搞恶作剧、对异性魅力十足的猫;被遗弃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泽贝拉是一只杰里科猫,她已离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这次她发誓要回到家族里;强壮的布斯托夫·琼是只25磅重的猫,他把时间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阵雷鸣般的碰撞声,警笛声大作,邪恶的猫麦克维第大摇大摆地来了;蒙哥杰瑞和兰普利第泽是一个爱开开玩笑、爱搞作剧的捣蛋鬼小组,老是给他们家惹麻烦;当仁慈而英明的领袖老杜特罗内米到场时,整个家族一片欢腾。 它们准备了一些节目:群猫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进行曲下的佩克族与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战斗的戏。 猫们穿着敌对派的狗的衣服向对方狂吠。 表演被邪恶的麦克维第打断,猫们四散奔逃!老杜特罗内米平息了骚动,杰里科舞会如期开始,全体猫们跳舞欢庆。 第二幕夏天为何迟到,时光怎样流逝剧院猫格斯是一位老演员,曾经与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演员共事过,他正受着痛风之苦。 铁路猫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猫的友善大叔。 邪恶的麦克维第绑架了老杜特罗内米,麦克维第装成老杜特罗内米,有两只猫认出他来:一只是蒂米特(吓坏了的小猫),一只是最性感的大个子猫鲍巴露瑞娜(无忧无虑的女孩)。 麦克维第的恶行使他得到了一个浑名--犯罪的拿破仑;麦克维第被揭穿后与曼库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猫打了起来,他把电线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杰里科猫陷入黑暗之中。 兰塔塔格叫来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领袖。 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灯又亮了。 老杜特罗内米决定哪一只杰里科猫将获得重生的时刻到了。 此时,格里泽贝拉以回忆一曲唱起过去的事情。 家族接受了她的回归。 她被选为去九重天而获新生的猫!杰里科晚会要结束了,老杜特罗内米告诉装扮成猫的人类旁观者。 就其独特品性和差异而言,猫很像你们。 所有的故事都还在继续,这里有你,有我,都没有改变,无论是夜晚或者白昼的来临,让我们成为一只猫……一段传奇《剧院魅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 一个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 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不知道他来了歌剧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这幕歌剧,便是讲述这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 一出悲喜剧在这场歌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 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 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 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 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 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 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 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什么是爱?谁能说得清道得白呢?两情相悦的幸福,背后总有自我牺牲的悲壮。 包容是爱,宠溺是爱,暗恋是爱、依恋是爱、虐恋也是爱……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的陷入爱的漩涡。 期待着、享受着、回味着、追忆着爱。 剧院魅影,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穿的第一件衣裳。 仅仅是因为他的容貌。 他被光鲜的世界排斥了,没有尊宠、没有关爱。 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为别人猎奇的目标,甚至成为马戏团铁笼中的小丑。 ……喜爱“魅影”这个角色,因为他虽然容貌丑陋,但这掩盖不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 他爱克里斯汀,一个巴黎歌剧院里看上去默默无闻的舞者。 “魅影”为她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 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魅影”以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说是因为他向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 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对音乐的热爱)与非理性(对爱的痴狂)的追求。 当克里斯汀与拉乌尔在巴黎歌剧院的楼顶海誓山盟的时候,魅影的心碎了。 再次感到无依无靠、被抛弃。 凄厉的呼喊响彻巴黎的夜空,却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他并不想复仇,或者说,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会使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杀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为他为克里斯汀创作的歌剧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风下掩饰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剧院中,在舞台上与他心中的爱人上演这幕绝唱。 希望在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成为爱的主宰。 也许,他知道,在现实上演的悲喜剧中,他必须死。 他带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为了占有她、霸占她吗?未必。 因为当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给他深情的一吻时,他颤抖了。 我甚至能感觉到那副“怪兽”似的脸上在流泪。 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幸福。 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弃克里斯汀,让她与拉乌尔远走高飞。 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 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 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 爱的力量能促使我们忘记一切恐惧、去争取。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 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 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但我觉得,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年少伙伴的梦幻般想象。 或者说,歌剧在对他们两人爱情的刻画上多少显得有些单薄。 让人感到只是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梦幻。 甚至让人以为,克里斯汀因为拉乌尔贵族的身份和财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乌尔和克里斯汀后来怎样呢?无从得知。 歌剧开始的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拉乌尔一个人呢?克里斯汀呢?30年的时间已是沧海变桑田,但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 魅影 。 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变幻莫测的舞台,再加上专业的演员。 使得这幕百老汇的歌剧显得如此美丽。 从演出开始,巴黎歌剧院的拍卖会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1911年的巴黎。 昏暗的拍卖会现场、垂垂老矣的拉乌尔,落满灰尘的海报,有些机械失灵的铙钹,倾覆的吊灯,让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时空倒转,30年前的巴黎歌剧院一片金壁辉煌。 《汉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着肚子在演唱。 灯光照得他将军的盔甲闪闪发亮。 只有惊叹的份。 ……当场景转移到歌剧院的地下湖时,干冰营造出梦幻般的效果。 小舟在湖面穿行。 魅影此时仿佛变成驾驶贡多拉的船工,引领着克里斯汀来到他的宫殿。 当拉乌尔与克里斯汀为了避开魅影,来到歌剧院楼顶的时候,背景墙上显现的是19世纪巴黎的迷人夜景。 街巷里闪烁的烛光与满天繁星呼应。 仿佛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来到她父亲的墓前倾诉心声与困扰。 魅影出现在十字架旁。 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饰、苍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 让人也为他感到无限悲哀。 而当歌剧的最后,一个女孩来到曲折的地下室,发现魅影那件披风下的面具,拿起端详、定格的时候,忽然间感到时光流转。 这感觉不亚于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 看到这个场面,我是第一次彻底折服于剧场演出的魅力。 令人无法言表的感动,那是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第一次进上海大剧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于歌剧的魅力。 只能说,《剧院魅影》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资料:《剧院魅影》是安德鲁·劳伊德·韦伯最为成功的音乐剧, 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 《剧院魅影》的国际巡演剧团即将首次来到中国,并且会把令这出音乐剧蜚声国际的舞台特技效果一同带给上海观众,带领观众感受巴黎歌剧院在剧中里里外外发生的一切。 《剧院魅影》剧情简介 1911年,巴黎歌剧院即将被拍卖,拍卖会上各类拍卖人、购买人和出价人集聚一堂。 70岁的拉乌尔坐在轮椅上,买了一张海报和八音盒。 拍卖者展示出一个巨型的水晶玻璃吊灯,说明了此灯与歌剧院魅影有关,一道闪光过后,观众被带回了从前那个巴黎歌剧院的鼎盛时期。 第一幕 歌剧院已经退休的经理拉菲尔先生正向新来的经理弗尔民先生和安德烈介绍舞台的情况。 这时女主角卡洛塔正在演唱,背景幕布突然落下,差一点就砸死卡洛塔。 人们开始议论:“是剧院魅影干的”。 芭蕾舞女导师吉瑞夫人的女儿麦格·吉瑞建议,让她的朋友克里斯汀代替卡洛塔演唱。 克里斯汀在歌剧中的表演很成功,一位名叫拉乌尔的贵族和剧院赞助人认出了克里斯汀就是他小时候的朋友。 在演出结束后,拉乌尔来到后台请克里斯汀一同进餐,但克里斯汀告诉他不行,因为她的老师“音乐天使”对她有严格的要求。 当拉乌尔离开克里斯汀的房间,魅影出现了,引诱克里斯汀进入歌剧院的底部,在那里魅影将继续为克里斯汀上课。 魅影带领克里斯汀到他地下的居所,在那里克里斯汀看见了一幅她穿着结婚礼服的恐怖画像。 她惊极晕倒了,几小时后,克里斯汀被魅影弹奏的管风琴音乐叫醒。 她轻轻走到魅影后面,将魅影的面具撕了下来。 魅影非常气愤,将克里斯汀送回了地面。 歌剧《穆托二世》如计划进行,由卡洛塔担任女主角,克里斯汀担任女配角。 正如魅影许诺的,悲剧降临了,剧院的打杂人员约瑟夫·伯奎特被杀了,而卡洛塔的嗓子失声了。 魅影对克里斯汀的背叛感到气愤无比,在另一晚演出结束时,魅影让巨大的水晶玻璃吊灯落下,砸在了舞台上。 第二幕 第二幕的一开场是巴黎歌剧院的阶梯上举行的一个大型假面舞会。 已经有6个月没有听到魅影的消息了。 克里斯汀和拉乌尔已经订婚,但消息还没有公开。 克里斯汀把订婚戒指已经挂在她的项链上了。 突然,魅影出现了,这一次他打扮成红色死神,并交给剧院经理一部歌剧的乐谱,名为《唐璜的胜利》。 一开始,经理拒绝演出这个离奇而且怪异的歌剧。 后来在拉乌尔的建议下,他们决定给魅影设一个圈套,假装计划演出《唐璜的胜利》,让克里斯汀做诱饵,然后设计抓住魅影。 &hbsp; &nsbp;终于,歌剧《唐璜的胜利》首演了。 侍卫和警察将歌剧院重重包围,想要捉住魅影。 当歌剧接近尾声,魅影替换了男主角皮安吉登台,与克里斯汀对唱,然后再次挟持克里斯汀进入歌剧院下那如同迷宫一般的地下世界。 在最后的时刻,魅影要求克里斯汀永远和他在一起,否则他就要杀死拉乌尔。 克里斯汀作出此重要决定,同时为全剧画上了句号. 《剧院魅影》在上海大剧院演了一百场,媒体为此作了庆贺性的报导。 作为引进项目的经营,它是成功的,但对中国演艺界来说,实在是个很大的刺激。 这些年来,我们好像至今没有一个剧目连演50场以上。 据说这个在亚洲巡演的《魅影》班底还不是一流的。 前不久,在杭州看了由越剧王子赵志刚主演的《赵氏孤儿》,就故事的感人和表演的精彩,一点不亚于《剧院魅影》。 这个中国孤儿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就一直在民间流传,并被不断演绎和翻新。 迄今为止,已有各种版本,除了京剧,近年来,“人艺”林兆华搞过一个,“国话”田沁鑫也有一个,较有影响的是豫剧《赵氏孤儿》,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引起轰动,得了金奖。 但是很遗憾,至今没有一个剧种能像《剧院魅影》那样进行商业性地运作,成为中国戏剧经久不衰的保留节目,更不用说走出国门,去海外连演上百场。 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单靠创作人员和表演艺术家的热情和才华是不够的,就像韩国举国打造、包装本土影视作品一样,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文化政策、剧院的体制改革、社会的资本投入、经营者的商业模式、观众的持续培养等方面共同来完成。 这次上海越剧院的《赵氏孤儿》剧组,在体制上作了一些探索,它由赵志刚任制作人,自己筹资融资,在全国范围内吸纳编、导、演,以及音乐、舞美人才,如请来了国家话剧院的一级导演王晓鹰,编剧是福建的青年才俊余青峰,甚至把已到海外定居的越剧明星何英小姐也请了回来。 他们组成一个新团队,大胆地对传统越剧进行创新,使男女合演的越剧一改过去以才子佳人为主的题材,直面人性,探寻哲理,有一种凝重感。 在舞台设计和音乐上也注重现代效果,融民族、西洋、具象、抽象和影视原素为一体,使气氛的渲染比以往所有的越剧都更加激越饱满,连服装设计也突破了常用的轻柔绸缎面料,体现出厚重的质感,与故事的内涵和舞台的感觉相呼应,让人对越剧产生了一种新的注意力。 然而,即便如此,越剧《赵氏孤儿》的投入和推广还只能算是个小制作,与《剧院魅影》仍有很大距离。 这次它在上海大剧院只演三场,多少也受制于对这个新剧目的推广力度和对越剧潜在观众的预计。 戏曲研究所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中国近四百种的地方戏曲,除越剧这两年观众略有上升,大多数都处于低谷状态,有的几乎已“失声”,这确实让人感到焦虑。 我时常想,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听不懂的西方歌剧、音乐剧会趋之若鹜,对有自己文化传统和在民间流行的东西反而疏远呢?百老汇的成功一定有它的道理,直到今天,他们在内容生产和商业模式上还在不断创新,这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做人家的推销员。 《赵氏孤儿》的故事因其戏剧要素的经典性,一直被国际舞台看好,西方曾以《中国孤儿》的剧名作过排演。 我想,如果有一天,在这个传统的文本中融入现代理念,精心策划,倾力打造,让它像《剧院魅影》一样走向世界,连演成百上千场,那才是真正值得庆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