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庙在这里 陕西考古最新发现

新京报讯 据“陕西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16日,据陕西省文物局消息,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对白水县田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时,找到了蔡伦庙遗址的具体位置。

该遗址位于白水县尧禾镇太香村以北约两公里洛河右岸的槐沟河村,地处偏远,庙址在洛河二级台地上,紧靠断崖,砌石基础裸露外显,地表散落有大量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砖块、瓦片、陶器残片,文化层厚度大约60厘米。

“重修蔡侯伦庙碑”(残)。图/“陕西发布”微信公众号

早在今年4月,渭南市博物馆考古部就征集到清代早期“重修蔡侯伦庙碑”(残)。该石碑属于“蔡侯伦庙碑”的下半部,灰色页岩质地,碑宽50厘米,残长55厘米,厚度6厘米,字体为小楷,刻文300余字。从刻字内容判断蔡伦庙属于重建,始建时间不详,立碑时间应在清代乾隆年间,距今260余年。

据了解,“白水四圣”中仓颉庙、雷祥庙、杜康庙至今尚存,唯蔡伦庙早已无存。此次发现的蔡伦庙遗址基础清晰、范围确切,意义十分重大,弥补了白水县四圣庙之缺,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白水县地域传统文化,为县域文旅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白水四圣”即与白水县有关的仓颉、杜康、雷祥、蔡伦四位圣贤。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伦造纸,“四圣”文明渊远流长。

刘梦婕


蔡伦发明了什么?

蔡伦,中国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字敬仲。 大约公元75年(东汉明帝刘庄永平末年)到了洛阳,随后进宫当了太监。 公元79年,和帝刘肇即位,把蔡伦提升为中常侍(宦官中较高的官职),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后兼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监督制造宝剑和其他器械。

在担任尚方令期间,蔡伦经过认真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技术,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使用和推广造纸术。 因此,后世人都传蔡伦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195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长安县灞桥发现了一座古墓,发现了一面铜镜下放着成叠的纸,共有88张残片,被命名为“灞桥纸”。 这种纸主要是用麻和少量芒麻纤维制成,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1987年底,我国研究造纸史的专家潘吉星先生将西汉几种纸样送到日本有关科研机构鉴定,均确定为植物纤维纸,其中“灞桥纸”较为原始。 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的造纸术早于蔡伦200年。

蔡伦在担任尚方令时,主管尚方的各种事宜。 这样蔡伦就有机会经常和手工工人接触,他们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对蔡伦有深刻的影响。

蔡伦本人善于赋诗作书,需用大量的纸张。 他深知缺纸的苦处和书写上的困难。 他决心克服困难,攻克难关,改进造纸术,提高纸张质量。

蔡伦首先想到,缣帛很轻便,但价值昂贵,必须利用一些价值低廉的原料来造纸。 蔡伦在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用各种植物造纸的经验以后,改用了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代替原用麻布、丝帛、芋麻、线头等原料,这些原料货源丰富,到处可以找到,价钱便宜。 首先解决了以前原料价格高、原料少的问题。 这样做,不仅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价格,而且为大量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用树皮做原料,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另一方面,蔡伦在造纸工艺上也有重大突破。 据考古情况推测,当时造纸时,先把原料洗涤切断,浸渍沤制,并加入适量的石灰浆升温促烂和蒸煮等工序,以后反复大力舂捣,分离出纤维纸浆,再把这些纸浆用细帘子捞取,漏去水分,晾干,揭下来,压平砑光。

改进工艺后生产出来的纸张,具有体轻质薄、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特点。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这批纸献给朝廷。 汉和帝看了这种纸,十分赏识蔡伦的才能,并马上通令天下采用。 从此,造纸术在我国推广了起来。

新纸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并逐步取代了旧的书写材料。

蔡伦对造纸术的主要贡献有两条:一是他使以前比较粗糙的植物纤维纸变成质地优良、堪作书写用的植物纤维纸;二是他使造纸材料的来源大大地扩大了。 他不但用麻、破布、鱼网,而且还用树皮作原料,这大大降低了纸的成本,从而使纸的运用普遍推行开来。 晋人傅成在《纸赋》中赞美说:“夫其为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真。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说蔡伦的纸实在很美,令人珍爱,又廉价、方便、洁净,深得人们喜爱,从根本上改变了纸在社会上的地位。

蔡伦的造纸工艺对现代造纸术仍有直接影响的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在草木灰水中蒸煮,这是现代碱法化学制浆过程的滥觞;二是纸模的设计,要能使它的孔与纸浆中的纤维尺寸相适合,既能很快地使水漏下,又能使纸浆纤维留在上面,形成均匀的薄层。 当时,虽然用的是细密帘子,却是现代纸模即抄纸器的雏形,而抄纸器是长网造纸机或圆网造纸机的主要部件。 可以说,蔡伦的造纸工艺不过是现代造纸工艺的原始形式。

蔡伦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东汉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技术也不断提高。 东汉末年,东莱(今山东黄县)人左伯造出了质量很高的纸,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造纸能手。 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加光洁细腻,成为当时名贵的书写材料。

在“蔡侯纸”的推动下,东汉人孔丹还发明了著名的“宣纸”,它因盛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 宣纸又叫“四尺丹”,是为纪念孔丹而得名。 它是国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使我国的国画艺术兴盛两千年而不衰。 19世纪末,宣纸还曾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

蔡伦用自己的非凡才华,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但是,东汉时期政治腐败,到了安帝时,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互相倾轧。 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4),窦太后因蔡伦长期保卫宫廷有功,封他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故后人又称蔡伦造纸为“蔡侯纸”。

安帝让蔡伦主持校正经传文字。 公元121年,有人向汉安帝告发,蔡伦从前奉窦太后的命令,曾参与谋杀汉安帝祖母的事件。 蔡伦获悉后,不愿意受此侮辱,服毒自尽了,草草终结了一生。

为了纪念蔡伦的万世功德,人们为他造庙塑像。 在蔡伦的故乡桂阳(今湖南郴州),元朝曾重修蔡伦庙。 在他的墓地陕西洋县龙亭辅,也有祠庙,每年有地方政府代表致祭。 过去国内和日本的造纸工人都奉他为祖师。 蔡伦的伟大功绩,将永远受到人类的尊敬和纪念。

自公元3世纪至4世纪,纸张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了我国惟一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各个时代都生产出有代表当时工艺水平的纸。 晋朝时的“侧理纸”;南北朝的“凝光纸”;唐宋时期四川的“十色笺”和“薛涛笺”;北宋时期的“澄心堂纸”;南宋时期的“金粟山藏轻纸”;明清时期的“宣纸”等等。 其中“左伯纸”质地匀净细密,色泽鲜明而很受人们的欢迎;“澄心堂纸”色彩种类很多,纸面砑磨光滑,以半透明而平滑的纸面上隐现出鸟兽花木形象(水纹纸)而闻名;“宣纸”以洁白光润,坚韧细密,长不变色等优点名驰中外,享有“纸寿千年”的盛誉。

造纸术由中国首先传到了朝鲜和越南,大约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由朝鲜又传到日本。 往西又传到撒马尔罕,以至巴格达、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 到了公元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始造纸,这是欧洲第一个造纸工场。

1212年罗马教廷征服了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班牙之后,造纸业才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这比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年代整整晚了1000多年。 直到18世纪末,西洋纸仍然几乎全用手工制造。

现代的造纸业虽均已改用机器打浆和抄纸,但它的基本原理,还是与中国旧造纸方法相同。 造纸原料的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使用蔡伦所用过的破布、鱼网、麻头和树皮等原料。

英国著名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评价“四大发明”时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贫不及素的素什么意思

“贫不及素”中的“素”指的是白色的帛在纸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来写字记事。 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 商周时代,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在石头上,叫做钟鼎文、石鼓文。 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书写记事材料,叫做“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 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上、石头上,比铸在青铜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连篇累牍,十分笨重。 当时,也有用绢帛作书写材料的,故《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圣人都说:“贫不及素。 ”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 汉代一匹绢帛(长约10多米,宽不及1米)的价格相当于720斤大米。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最终发明了理想的书写材料,那就是纸。 我国造纸术的发明,长时期以来一般都归功于东汉时的宦官蔡伦,这是因为《后汉书·蔡伦传》明确记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 ”自此,人们常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那一年——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作为纸诞生的年份,蔡伦也因此而被奉为造纸祖师,差不多所有产纸的地区都为他塑像造庙。 在他的故乡湖南耒阳县,元朝曾重修蔡伦庙;在他的墓地陕西洋县龙亭铺(蔡伦于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侯),也建有祠庙;日本等国的造纸工人,也奉蔡伦为“纸神”。 蔡伦受到国内外人们的纪念和崇敬,蔡伦发明造纸术似乎也成定论。 但是,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千余年来盛行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 首先是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上发现了一片古纸,这是一片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纸面可清晰见到麻,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因此,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的公元105年早了一个半世纪。 其后是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罗布泊的纸还要早约一个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而且有数十张之多,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 在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 再后是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年文、景二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了多张麻纸,其中3张纸上还书写有文字。 以上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 东汉蔡伦虽然不是纸的最早发明者,但他改进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根据东汉麻纸的质量所做的模拟实验表明,造出这样的纸来至少要经过浸湿、切碎、浸灰水、蒸煮、洗涤、舂捣、再洗涤、打槽、抄纸、晒纸、揭纸等十多步工艺流程,如果用鱼网等作原料,还必须有碱液蒸煮这样加强对纤维的腐蚀度和净化度的工序,这正是后世的化学制浆技术的滥觞,因此,蔡伦作为伦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其功亦不可没。 纸的推广使用,使书籍、文献资料的数量猛增,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另一方面,科学文化和图书事业的发展,又需要更多更好的纸张,从而推动了造纸技术的进步。 纸还是我国另一项重大发明——印刷术出现所必需的物质前提,而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著述的增加引起了抄书之风盛行,则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汉字字体的变迁。 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水墨和彩墨绘画,也是和纸的特殊品种——宣纸密切相关的。 魏晋以后,纸逐渐取代帛简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 中国的造纸术于7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8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了阿拉伯,欧洲设厂造纸则是12世纪以后的事了。 在18世纪以前,我国造纸术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世界各国沿用我国传统方法造纸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可是,最早发明纸的中国人现今的造纸业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纸张纸浆需要从国外进口,而我们一些中小型造纸厂都成了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源头,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猛省吗?

蔡伦关于造纸术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蔡伦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发展,但“造意用树肤以为纸”者,倒有可能是蔡伦或其尚方下属。 皮纸用树皮纤维制成,其技术难度比麻纸更大。 蔡伦的贡献就在于使皮纸生产在东汉发展起来。 麻纸及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网友要求出周边 杨奇揭秘黑神话成就图标制作过程
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第1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