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 永远的丰碑

(原标题:微视频|永远的丰碑)

微视频丨永远的丰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东方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争气弹”“中国星”的背后,是一串响亮的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这些“两弹一星”的功臣,为了完成神圣使命,有的“人间蒸发”二十余年,有的改名换姓默默工作着。

60年后,当年核爆的痕迹难觅,但孕育“惊世一爆”的伟大精神,始终鼓舞着后人忠诚报国、矢志奋斗。

新中国核事业所经历的抉择决策、规划起步、自主创业、创造辉煌的光辉岁月,生动彰显了核事业战线“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不仅在我国科技创新的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它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也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发出耀眼的光芒。


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了哪些感人的小故事?

1、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

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金色的鱼钩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日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3、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 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

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

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 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

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 “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 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

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 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 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

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 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 “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 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

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 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 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

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

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 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 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4、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 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 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 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 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 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 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

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 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5、倔强的小红军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 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德云社爆笑版《汾河湾》,听了八遍,为何仍觉得不搞笑呢?

因为爆笑版的《汾河湾》其实就是醉酒版汾河湾,好笑的不是相声,而是演员本身。 如果你不是追星族,不是那种看到偶像就能直接得到精神满足的人,而是用相声的评判标准去听,那你是听不到任何笑点的。

车祸版汾河湾的背景

时间:2011年8月19日

地点:北展剧场

演出场次:德云社成立15周年闭幕演出

这场演出预定郭德纲于谦演出位置在二、四、六,出车祸的《汾河湾》是原定的第四个节目。 话说那天中午,于谦有朋自新疆来,而且还是于谦养马的朋友。 众所周知,在于谦的兴趣金字塔里,马的位置要高于相声。 所以马友来相会,于谦自然是把陪好他们作为自己最高诉求了。 而新疆来的朋友,不喝酒自然是不行的。 虽然晚上还有演出,于谦也尝试过推脱,但对方不是那么好商量的主儿,再加上于谦已经戒酒三个月,酒馋虫一来二去也被勾出来,于是半推半就的躺平了。

当时喝的是扎啤,于谦一个人前后喝了二十扎,按照一升一扎来算,于谦喝了四十斤啤酒。 等临近演出的时候,于谦已经醉成烂泥了。 孟鹤堂开车把烂泥于谦拉到北展剧场时,开场的烧饼曹鹤阳的《打灯谜》已经严重超时,网上传的是一个半小时,实际上是四十分钟。 但这块活加上垫话最多也就二十分钟左右,为了等于谦直接翻了倍,晚辈已经很努力了。

于谦当时稍微醒了下酒,跟郭德纲演了《白事会》,这里还没有太大毛病。 一来于谦已经睡了一会儿,再加上《白事会》是一头沉的活,大段台词都在逗哏那里,捧哏嗯啊这是去你的吧就差不多了,所以马马虎虎应付了下来。 但接下来就不行了,于谦又去睡了一个回笼觉。 醉酒的人最怕就是这种,刚开始眯一会儿还能维系住意识,一旦睡了二番,身体就会彻底进入休眠状态,而且酒精也会进入全勤状态,于谦这时候就进入断片状态了。

哪儿也不挨着的《汾河湾》

在郭德纲于谦的《汾河湾》之前,为了让于谦多睡会儿,还临时加了郭麒麟侯震的《偷斧子》,岳云鹏孙越的《怯大鼓》。 两人上场鞠躬后,开始了车祸之旅。

开场第一个包袱,郭问“台上这是什么味道?”,这里其实是相声常用的“砸前场”,把上一个节目的底包袱再翻一次,让观众的情绪保持在一个高点。 而上一个节目《怯大鼓》的底是“放了一晚上的屁”,所以郭德纲问什么味道,正确的应该是跟屁相关的翻法。 于谦答了一句“有点糊眼睛”,郭德纲再接了一句“辣眼”,其实已经有点各说各的了,没有很清晰的把“屁”这个主题点出来,但勉强也接住了,算是没出大错吧。

之后就开始走歪了,郭介绍上一场演员“他叫岳云鹏”,于谦抢了一句“孙越”,结果郭德纲又跟了一句“旁边那一只……”。 发现问题了吧,这里应该是等到郭德纲把“旁边那一只”说出来,于谦再接“孙越”,结果支棱中间去了,包袱彻底泥。 后面就进入了意识流聊天,其中两人最常用的一个包袱“驴老师”,于谦直接滑过去没翻,郭德纲这时候发出了诡异的笑声,多半意识到事情已经不可收拾了。

于谦的捧哏完全挨不上,所以郭德纲使用了迂回战术去应对,那就是他也胡说八道,外加各种大身上(提裤子、上桌子、拾掇前襟、翻跟斗等),各种怪声怪调,把包袱往日本美国方向支,试图将观众的情绪集中在自己这里,忽略于谦的醉态。 其实“王宝钏”“柳银环”不分在整场节目中,跟于谦前言不搭后语,以及郭德纲近乎癫狂的以丑遮丑掩盖法相比较起来,这已经算是最轻微的口误了。

总的说来,这场节目最展示郭德纲基本功的一点,那就是他可以让观众分不清到底是谁喝醉了。 因为郭德纲那种舞台HIGH劲儿看来,于谦如果喝了二十扎啤酒,郭先生至少喝了二十扎酒精。 这种处理方式类似于我发现家里墙壁掉了一块墙漆,为了不让视觉产生不协调感,干脆就把整堵墙都拆了。

被追星文化神话的舞台事故

车祸版《汾河湾》对于两个当事人来说,都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郭德纲被于谦前言不搭后语逼得近乎癫狂,而于谦酒醒后也后悔万分,不但亲自给郭德纲打电话认错,而且彻底改掉了演出前喝酒的毛病。 但在德云社一以贯之的追星文化渲染之下,车祸版《汾河湾》成了人民币错版,成为了不世出的经典。 郭德纲于谦两大宗师在自己至高无上的深厚功底加持下,把车祸演成了世纪经典,成为了粉丝心中永远的丰碑。

这就是粉丝文化的利好之处,粉丝买票看人,对于作品没有任何审美以及艺术要求。 为什么郭先生即使跟所有同行作对,也要去饭圈扎猛子,将德云社打造成相声历史上第一个拥抱饭圈的偶像团体。 根本原因就是只要能够建立起粉丝文化,那么演员本身就成了标准,偶像的所作所为都有天然的正确性,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 或许有人意味吃面卖票是笑谈,但在饭圈的逻辑中,吃面商演也要氪金,越荒谬的数据就越能证明哥哥的魅力值。

于是乎就这么一段错漏百出全程尬聊的相声,被吹到了神坛之上。 虽然这对于当事人于谦来说,这无疑是不尊重舞台,不尊重观众,算得上是舞台的耻辱。 但对于粉丝来说,于谦喝醉酒也上台那就是尊重粉丝,他越是胡说八道就越有艺术。 这就跟车祸版汾河湾的审美逻辑一模一样,在“图一乐”为唯一追求,在粉丝只看人不看表演的大前提之下,演员跟粉丝只要自己不尴尬,那么尴尬的就是较真的人。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 小董怕辣,没带辣椒。 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 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 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

3、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 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

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4、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 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 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

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 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 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5、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 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书法教程 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让世界发现中国书法之美
这些乡村技艺你了解多少 走近乡村工匠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