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毕业 中国最惨大学生 专业先没了

当代大学生,恐惧的事只多不少:考试不过、实习被拒、工作难找……如果要评选出之最,那还得是人没 毕业 ,在读的专业先没了,自己惨成“最后一届”。

前不久,不少 高校 都传来专业“下线”的消息。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至少20余所高校扎堆宣布撤销专业,名单涉及财政学、汉语言、酒店管理等各类型专业 [1]。

今年三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 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本科招生要撤销1670个专业,数量更是创历史之最 [2]。

高校为何大规模撤销专业?又是哪些专业在兴起,哪些专业被打入“冷宫”?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专业在消失

一到高考志愿季,诸如“文科专业都是服务业,总结就是一个‘舔’字”“学新闻打断腿”,这样出格的言论总会一次次登上热搜。

甭管是高考毕业生,还是为孩子前途操碎心的家长,又或者毕业多年的职场打工人,总免不了听到哪个专业“钱景好”“铁饭碗”,哪个专业又成了“新天坑”。

这样的讨论折射在大学身上,恰巧是说明了专业的频繁调整,从来不是件稀罕的事情。

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每年高校都在一边裁撤已经略显过时,跟不上发展的专业;一边追潮流、赶时髦,新增当下风头最盛的专业,抢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整理并统计了过去十年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4-2023年,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累计多达19994个,撤销专业5275个。

其中高校本科新增专业数量相对平稳,每年在2000个上下浮动。但同时,撤销专业的数量自2020年来屡创新高。

1

如果细看这些变动的专业分属于什么学科大类,你会发现,新增与撤销最多的都是 工学类 专业。以2019-2022年为例,工学在四年内新增和裁撤的专业数量,占到了整体的42.7% 和31.5%。

大家能喊出名字的传统工学专业,像建筑学、交通运输、生物工程纷纷“下场”,取而代之的是名字里加上“智能”“智慧”后摇身一变的新工学专业,例如车辆工程专业虽然被撤销,却又新登场了个智能车辆工程专业 [3]。

由于工学在新增专业中的数量占比远高于撤销专业,所以整体来看,工学类专业的数量,在整个高校专业的占比还是得到了提升。呈现同样趋势的,还有经济学和教育学。

1

相比之下,农学、医学、历史学和哲学就佛系多了,无论是新增还是撤销,占比变化都不大。历史学、医学和哲学在2019-2022年的撤销数量,更是少到仅个位数。

之所以会有这种趋势,一方面因为工学类专业本身细分专业就更多,相较其他专业大类的可调整空间更大。根据2024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学大类下有着277个专业,远多于其他学科 [4]。

另一方面,工学类专业在就业上的亮眼表现,也让其在专业调整中更受青睐。根据麦可思研究,202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前十的专业,均属于工学类 [5]。

数字经济受热捧,管理类专业屡被撤销

虽然学科门类具有一定参考性,但在潮涨潮落间,真正决定每一个学生未来流向何方的,还是具体专业的新增和裁撤。

以2023年为例,新增数量最多的专业并非眼下最热,隔三岔五“一夜之间颠覆世界”的人工智能,而是数字经济,增设该专业的院校有80所,远超第二名智能建造专业的46所和人工智能专业的38所。

说到数字经济,你可能觉得它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数字经济的发展,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纵横交织,小到外卖点餐、扫码付款,大到医疗、教育、交通未来的变革,所以才需要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

那数字经济到底学什么呢?参考南京大学的培养方案,数字经济可谓是个大杂烩专业,学生既要学经济学,又要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 [6]。

1

同样具有融合性质的“智能建造”专业,在2017年同济大学首个获批新增后,也迎来一波招生热潮。虽然不少高校介绍它是交叉了信息学、建筑学等知识的新兴学科,但有很多学生吐槽:

值得一提的是,新增数量靠前的专业中,还出现了运动训练和足球运动。难怪有人调侃,足球运动都正儿八经成了大学本科专业,国足啥时候能实现冲出亚洲的梦想?

至于撤销最多的专业,近十年来,主要是从属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量分别为114个和112个。

1

作为被吐槽已久的“万金油”专业,管理学看起来啥都会、啥都学,但每门知识学得比较浅,毕业后也难得对口:

并且在年轻人相继涌入宇宙尽头的今天,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想考公考编,往往只能报通用型岗位,比起有对口岗位可选的法学、汉语言、新闻等专业,显得格外尴尬。

在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专业面临同样的命运。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 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并“对连续五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 [7]。

换言之,学生、家长不爱选的专业,高校也渐渐招不到新生,被撤销是迟早的事情。

“短命”专业,惨遭抛弃

如果说,如今的学生对“天坑专业”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吐槽,以及近乎狂热地追捧热门专业,是不想在四年后毕业即失业,悔恨人生赛道开错了头,一步错步步错。

那么,高校频繁地新增与撤销专业,也是生怕没能踩中时代的节拍,落后于 社会 的节奏。

纵观过去几年各大院校的本科专业起伏,我们会发现有不少“常客”调整得格外频繁。

2019-2022年间,除去才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本科院校的深圳技术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要数塔里木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专业数量最多。

其中,作为“双一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年间共新增了29个专业,工学类专业更是占到21个,像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数字经济等新兴热门专业,哈工大更是走在了风口的前列。

1

而在撤销专业最多的十所高校中,有三所都来自云南。其中,云南民族大学裁撤专业数量位居榜首,达到24个。另两所是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分别撤销了18个和17个。

这些高校之所以会大量撤销专业,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又或者专业本就过于饱和,还有的是高校自身都还没准备好开设新专业,一时无法完成学科建设,匆匆“上马”热门专业,又不得不再狼狈地撤销。

正因如此,在频繁的专业变迁里,还有一些院校产生了昙花一现的“短命专业”。

1

我们统计了2013-2022年十年间各高校新增后又撤销的专业,发现最常见的“短命专业”前五名分别是社会工作、酒店管理、投资学、秘书学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许多高校开设这些专业后,不到四年便撤销,像商洛大学和江西警察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都只开设了三年,第一批新生还没从入学到毕业,专业就先没了,时间跨度比某些大学生恋爱的花期还要短暂。

而这些专业之所以会成为“短命”专业,也因为高校没看清市场趋势,又或市场变化太快。可能几年前还热门的专业,等高校筹备完、获批资格,眨眼间就成了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招不到学生,权衡之下只好先裁撤掉。

也难怪有人形容选专业就像玄学,谁也不知道今天的“香饽饽”专业,四年之后会不会就成了万人唾弃的“天坑”呢?

参考资料

[1] 霍思伊. (2024). 超3000专业点大洗牌!你的大学专业还在吗. 中国新闻周刊. Retrieved 29 September 2024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uGxtlomkLV7axDLjjprHHA.

[2] 教育部. (2024). 教育部公布新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Retrieved 29 September 2024 from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03/t20240319_1121113.html.

[3] 邬正阳, & 李培根. (2024). 近十年我国工科专业调整:逻辑与反思.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7(04), 65-68+87.

[4] 教育部. (202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

[5] 麦可思研究院. (2024).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6] 南京大学. (2024). 数字经济主修培养方案. Retrieved 29 September 2024 from https://njusz.nju.edu.cn/4d/80/c52756a609664/page.htm.

[7] 教育部. (2023).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 Retrieved 29 September 2024 from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304/t20230404_1054230.html.


宁磊:中国有百分之多少大学生倒霉在上大学上了?

中国大学生是最倒霉的群体,你可能不相信。 但事实确实是中国大学生是最倒霉的群体。 只要是打算上大学,就要付出百倍的劳苦,那种劳苦是世界上劳动强度最高的劳苦,时间上没有留下一点额外地缝隙让他们能轻松地喘口气,劳苦的内容上更是超高强度的,一天要十多个小时以上的坐在课桌前,冥思苦想博闻强记,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折磨和摧残,经过高考欲火重生的大学生们,实际上已经透支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健康和身体资本,就已经为以后的人生埋下了第一个祸根。 有人说有的人家里有权势,一句话就能上大学,没有透支身体健康资源,是不假,但是更不好,有权势家庭里的上大学的孩子透支的是人的本性和良心,他们自己上大学的途径都是通过特权和腐败以及金钱买卖打通的,特权专职独裁金钱万能的那一套在他们心中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而且颇具实效,他们注定以后的一生中不会有成功可言,这也正是纨绔子弟的来源。 纨绔子弟必成铁律的现实是在纨绔子弟环境中的大人和少年都不知不觉,最大的纨绔子弟是谁呢?是皇太子。 上大学的普通民众和纨绔子弟,都为上大学付出惨重地透支未来和健康的严重代价,仅此一点,就已经足以说明中国有很多大学生倒霉在了上大学上,百分之多少?百分之百吗?具体数字我不知道。 上大学后,很多大学生一下子又高中阶段的透支健康变成了糟蹋健康。 上大学后,共同的一点是家长的管理离得远了、也放松了。 由高中阶段的严管甚至是禁闭式管理到大学阶段的放手,很容易一下子就形成放纵,就如同放飞风筝一样。 大学中一半是学习一半是混生活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肯定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那样,但是那种现象也是很普遍的。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是放松不可以,但是有放松到放纵形成的游手好闲游戏人生的认识后注定会以后的人生留下很深的祸害。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不少大学生是“逃离了高中的劳顿生活,又进了大学的放纵生活。 ”前者是对身心的摧残,后者是对精神的摧残,也可以认为是对人本性的摧残。 而能够认真学习的大学生也难免要受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的影响,从这一点看,中国大学生倒霉在上大学上一点也不夸张。 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什么工作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学生一下子都要找到工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每个大学生要找到工作都会给社会产生一个消耗增加,增加的量是非常广的也是非常大的,有隐性的有现象的,这里不做讨论。 大批的大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注定了毕业后要有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而大学毕业不能工作对大学生的心身又是一次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 而社会现实情况是,在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时,很多文盲能够从事的工作却缺少劳动力,这也是不少大学上倒霉所在,社会将本来当个文盲就能幸福快乐一生的人都通过掘金的方式让他们走进了大学,让适合做文盲地人走进了大学,结果必然是,文盲能做的工作没人去做,而大学生却会遍地都找不到工作。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是侮辱人,其实这样才是尊重人。 每个人的智力有不同,典型的天才和智障,让智障去读大学,可能吗?但是一个智障也许力气非常大,他感谢力气活就会产生很优秀的工作绩效。 人跟人有很大的差异,在知识的认知和智力的天生上,也必定存在很大的差异,能达到什么水准,就做什么水准的事情,是对个人能力的真实判断,对个人的真实判断就是对个人的最大尊重。 如果还有人想不明白,那么我只能说你不适合做逻辑性强的严谨的高级的知识类的学习和评论了,如果还有人想不明白,那么在你的想法中,只有色盲患者才是和去设计红绿灯。 你的这种邪恶造成的后果是最严重的,你个人如此邪恶,别人没什么兴趣,但是请你不要将你的邪恶扩散。 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的,又怎么样呢?现代中国国家制度下的社会不需要科研不需要创新不需要有能力有智力的人,但是现代中国国家制度下社会却非常需要溜须拍马和投机钻营之徒,只要会溜须拍马和投机钻营那么就有不仅财源滚滚去,有人说很多人都会溜须拍马投机钻营也没见得有滚滚财源呢?那是表面,表面上看会溜须拍马,实则还是在溜须拍马上不怎么样,或者很多时候是拍到马蹄子上了。 这样的环境对大学生来说又是一次身心的摧残,首先要适应良心泯灭人性泯灭的社会风气,所学的专业什么的就都狗屁不是了。 结果虽然是在工作,但只是别人的工具而已,或者是上司的工具或者是制度工具,个人除了被摧残还是被摧残,就是做工具也做不好,很简单,你要是做好了,上司领导之类的能容得下你吗?于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现实是成功不可能、做工具都做不好。 而找不到工作的连这样的被摧残的机会都没有。 更糟糕的是,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连户口也都被迁到大学所在地了,如果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有父母亲朋左邻右舍的同心协力,可能还会不错,但是大学生的户口都被迁到家乡之外的大学所在地了,也就是后路给堵死了,把后路给斩断了,那意思是所,你,大学生,你在大学所在地上大学,你毕业后就是死也要死在大学所在地,而且,只要你户口在大学所在地,人就几乎必然要在大学所在地,你就是瓮中之鳖,想怎么摧残你、想怎么折腾你,你都得乖乖就范。 而现实中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正是在被社会被制度被上司被领导别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无数的东西在折磨在摧残着。 这还不算,大学生还要受地沟油的摧残。 地沟油的消费群体中大多数是大学生。 在当地的市民是不需要到各种饭店和小摊去就餐的,而到饭店和小贩摊就餐基本都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中大多数是大学生,像北京几百万流动人口中恐怕大学生占到一多半以上吧,而这些大学生都是户口转到北京的高校中在毕业后想回到家乡也回不去了,后路给堵死了,只能呆在北京天天吃地沟油了,不但身心受到上司、领导、制度、社会的层层摧残,而且还要每天吃同样是流动人口的人们制造的地沟油之类的多如牛毛的有毒食品。 中国的大学生们能活着从大学毕业又每天工作着并活着,实在是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奇迹。

看看哪个行业最吃香

金融专业 (转)金融风暴过后,影响最大的就是银行业。 银行不再是风光无限的行情,裁员大潮滚滚而至,别说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了,就算是成色再老,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这时候也只能动用自己十八般武艺,暂别银行业,为养家糊口另谋高就了。 建筑专业你还真以为学了建筑就能风风光光的搞设计?告诉你大部分毕业只能跟着施工单位外出施工,干着形形色色的打杂工作.工资还不算低,就是比较辛苦,竞争也比较大,谁叫每年都有几十W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咧?金融风波引发的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让当年奔着房地产牛市学了这一行业的大学生遗憾了。 通讯专业有人山工艺3G的推出和电信业的重组无疑给本来就已经属于高薪行业的通讯业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但是3G的推出和电信行业的兴旺跟这个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极少极少的部分人能进国家几个电信部门。 设备制造商招这个专业的人也只有少部分人干设计,而且一旦产品定型,那么你就只能干干售后服务的事了,工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理想。 计算机专业现在最没前途的专业,并不是说计算机没有前途,我是说这个由中国高校大面积催生的专业泛滥成灾,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出来找不到工作,只能改行。 或者忍气吞声的干个单位网管。 别觉得粘了IT就很前卫,很NB,告诉你我认识的朋友学的这个专业,大部分在电脑城做生意,或者改行了。 电气工程专业搞技术出身就业不成问题,说什么高薪,那是扯淡的,除了你家里关系比较硬,可以进电力部门的,其他都是苦出身。 本人就是这个专业,所以实话实说,这个专业刚毕业可能比较辛苦一点,等自己慢慢熬到能做电气设计了就能看见光明了,薪水还行,属于中等偏上。 电子商务专业这个专业蒙蔽了很多中国人,以为这个新兴的专业一定能吃香,告诉你大部分高校自己都没搞明白电子商务是什么,就开设的专业。 结果一毕业要么转行,要么失业,典型的废品专业。 现在经济不景气了,电子商务行业都迎接了自己的寒冬,更别提要庇护此专业下的无辜大学生了。 工业设计专业知识产权基本还是处于呼吁阶段的中国,即使对工业设计这个专业不了解,基于对山寨的了解,也不会看好这个专业。 国外的设计师无论多牛,都怕被国内山寨了,这样的大环境不利于中国产生自己的设计师团体,最多也只能为如果将山寨发扬光大做一些改造。 那基本上就是自毁前途了,可是又能怎样呢?国际关系专业又是一个模糊概念的专业,顶着国际两个字蒙骗无知少年,仔细想想这个专业毕业后找那个单位?驻外机构?还是驻外使馆?那除非你能把脑袋削尖了也未必能进得去。 外语比不过外语专业,涉外又没有思想觉悟优势,很鸡肋的专业。 法律专业这些行业听着很牛,但在你年轻的时候是很少有出头机会的。 谁会把自己的官司交给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谁会把自己的性命托付一个未满30岁的学生?我们单位也招了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应聘者多达30多个,结果招来就是做办公室文员,顺便研究研究劳动法,看看怎么替老板省钱。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专业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都与房地产无关,不要电视剧看多了,凭空想象。 工程管理你想毕业就从事管理?你觉得靠谱吗?想都别想。 我反正知道每年中铁局和中建局能吸收大量毕业生,待遇一般,就是辛苦,常年在外施工。 一般人哪吃得了那苦啊。 做为过来人的网友对大学生的前途职业给了一些良心的建议真正的薪酬水平是不能看专业的,要靠职业1、首推公务员。 吃皇粮,旱涝保收,一劳永逸,工作轻松,福利超好。 薪酬平均水平绝对不必金融业平均数少。 而且要是到了权力部门,更是好翻天。 2、垄断国企。 石油,烟草,移动电信,电力。 在这种企业工作稳定,收入很高,福利很多。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假设在这种企业如果你拿到8000每月,收入总和绝对超过在外企的每月。 3、冷门专业。 冷门专业的有事在于竞争人数少,如果你真能在专业里有一定的水准,绝对是到处被人争抢的人才。 假如你专攻学术,这辈子都会被学校当神一样供着,不愁吃穿住行了。 最后想说的是,职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和专业无关,而在于关系、机遇。

4年后,国内博士会供大于求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下当前的博士发现。 随着这两年硕士的扩扩招,博士下阶段扩招也是必然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来博士的总体需求供大于求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要具体进行分析,根据国家的政策,博士扩招的重点是专业博士,而不是学术博士。 什么概念呢?就是估鼓励在职读博士,走的是应用博士的道路,也就是这类博士毕业之后主要还是从事实际工作,而不是从事学术研究。 学术博士的扩招并没有想像的大,甚至有缩小的趋势,毕竟,从事纯研究的博士的需求还是比较少的!

再次要从具体的专业分析。 虽然总量上是供大于求,但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结构性问题。 文科类博士可能会供过于求,因为 社会 的需求是有限的,现在文科类博士主要进高校当老师。 这方面的需求是有限的。 但是,对于理工科博士来讲,则不会供过于求。 看看现在的发达国家也是一样,理工科博士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特别是我国目前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所以在短期内应该不会对理工科博士形成供过于求的趋势,但是文科就很难说了。

所以,4年后博士会不会供过于求,我的老看法是,总体上是会有这种趋势,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就不一样,要考虑到不同人的专业差异,专业水平等等因素!

4年后,博士会供大于求吗? 这个问题和本科生会供大于求一样,说白了就是杞人忧天。 虽然博士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我个人觉得博士的数量远远不够。 前提不对,目前博士并不是供大于求。 国家扩招博士生,就是因为 社会 缺少博士。 博士出路是否是高校?在中国首选是高校,是因为国内企业缺少对博士人才的岗位,在国外并非如此,国内身边的博士毕业更倾向于去高校。 我个人觉得,博士生如果更愿意去企业发展,对国家的贡献更多一些。 博士,意味着学术领域里一个阶段性的最高成就,承载着自己、家人乃至 社会 的无数期盼,但在光环之下博士们却很可能过着失意焦虑的人生。

目前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应该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 我国高校教师总计一百多万人,实际上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不到一半,部分一本院校、大量二本院校和地方高校教师博士学历人数更少。 同时我国大量科研单位中的科研人员博士学历也偏少。 我国博士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方面是国外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人员,一方面是国内自己培养的博士。 目前,每年国内培养加国外回来的博士人数只有几万人。 一般来说文科类博士可能会供过于求,因为 社会 的需求是有限的,现在文科类博士主要进高校当老师。 这方面的需求是有限的。 但是,对于理工科博士来讲,则不会供过于求。 看看现在的发达国家也是一样,理工科博士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特别是我国目前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所以在短期内应该不会对理工科博士形成供过于求的趋势,但是文科就很难说了。 所以,4年后博士会不会供过于求,我的老看法是,总体上是会有这种趋势,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就不一样,要考虑到不同人的专业差异,专业水平等等因素!

我国目前的博士总人数和博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含金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也足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不过从较长的时间考虑的话,随着博士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的压力也会不断地增长。 所以就目前来说,博士仍是稀缺的高层次人才,同样也是高收入的人群,只要能坚持学习深造,还是非常值得的。 现在很多学校招聘老师,都是博士起点,有的甚至要求博士后或是有海外留学背景,所以就像是以前硕士毕业,可以留校当老师的现象已经很少了。 就连很多大专院校,招聘老师很多也都是博士学历起点。 博士的数量变化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教育的普及程度。 伴随着博士生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博士的产出量早已超过了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 博士生将来也会有比较好的出路,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博士生的学历更高,专业能力更强,无论是就业、职场起点,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都要远远超过研究生。 博士生毕业后拥有较高的起点,人生成就与研究生完全不在一个高度。

高校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但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师范类及部分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比例较高,而部分工科类高校这一比例相对较低。 进入高校当老师,很多同学攻读博士学位也是为了能够进入大学校园任教当老师。 高等院校一般来说是博士毕业生的首选。 但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会有差异,师范类及部分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比例较高,工科类高校比例相对较低。 然而,许多博士毕业生反映进高校也越来越难。 因为目前进大学的待遇还是很丰厚的。 一般来说如果学历不错,进入大学都能够有比较好的薪资待遇,还会有一笔科研启动资金,学校也会提供俺家费用,解决教师的住宿问题。 同样的,在高校工作的好处也是有目共睹,工作压力不大,同事之间没有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也能够和青春活力的大学生相处。 如果老师的能力很强,能够带头做相关项目的,那么在大学就更能够如鱼得水了。

科研院或研究所,科研院所原先跟高校比较接近,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 现在的科研院所有了很大不同,研究人员的自主性差了很多。 科研不是凭研究人员的兴趣来做,而是根据研究所领导确定的方向来做。 各个研究所差别很大,有些研究所的研究做得非常不错,有些研究所连发工资都困难。 还有所以,去研究所一定要好的研究所才行。 当然,好研究所进入的门槛就高一些。 其次是去企业研究所,一流企业看重的是实际能力。 好的企业是按照能力来给你责任和相应的薪水。 这个价值观比较符合博士们常年受到的教育。

企业或公务员,现在,国内的面试机会很多,面试、应聘其实是硬拼。 毕业生择业时可以参加一些国内外大公司的招聘会,看看各大公司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国内一些不错的公司,其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国际会议是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在这里,你有机会见到一些学术界的前辈,你可以大胆地向他们推销展示自己。 由于各省市对选调生的需求越来越多,博士毕业当公务员已经越来越容易了。 实在没有好的机会也可以去考公务员,有些公务员岗位只面向博士招考。

博士生毕业后还有许多路要走。 但无论你去哪里,你一定要有两手真本领,并不要忘记继续学习,这是你立业的根本。 更重要的是,经过了博士生期间的训练,当面对新的环境时,能够使自己尽快地适应环境,提升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上来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还是大部分会近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继续读博士后的目标与大多是高校,但进政府、企业的也会越来越多。

博士,别说四年以后,最近十年来一直都是供大于求的,中国的博士近十年来一直是世界第一毕业量,而高端的岗位供应却很少,在欧美国家,博士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今年北京大学30几名博士到深圳中学当中小学教师,就反应出来博士的就业多难,如果能在大学当老师,哪个博士会去中学当老师,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吗,既然北大的博士就业都这么难,全国其他大学情况肯定更差,所以不要迷信,学历越高就业就越好,实际上学历越高,所能提供的岗位越少,竞争越激烈

目前我国的博士已经供远远大于求,以中山大学为例,目前没有编制的博士后及研究员约8000人,我就问一句,未来六年中山大学有800个教师编制吗?我估计很难,那就意味着未来六年将有7000多个年纪在35岁危险线边缘的博士加入到忧心忡忡的求职者大军,一个中山大学就有7000多人,全国112所211大学,可以想像博士的求职有多么的惨烈。 当然,如果小学老师、大学辅导员、甚至流水线工人全部招聘博士,那么博士还应该加大力度扩招。

看情况,理工科不要说四年,四十年也很难供大于求。 社会 科学现在除马哲外其它专业都严重过剩,如果把社科类马哲以外专业取消四年或许会消化一点

可以肯定滴说,4年后,我国博士不会供大于求。

我国博士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方面是国外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人员,一方面是国内自己培养的博士。 目前,每年国内培养加国外回来的博士人数只有几万人。

我国博士毕业人员去向:

(1)高校和科研院所

目前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应该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 我国高校教师总计一百多万人,实际上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不到一半,部分一本院校、大量二本院校和地方高校教师博士学历人数更少。

同时我国大量科研单位中的科研人员博士学历也偏少。

(2)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也是博士毕业生就业大户

(3)国有企业、高 科技 企业和重视研发的其他企业

三桶油、通讯、钢铁等大量国有企业和BAT、华为、中芯等高 科技 企业也是博士毕业生就业大户。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研发投入越来越大,对高学历 科技 研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4)中小学教师

近年来,越来越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老师数量越来越多,以后中小学教师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还会越来越大。

(5)医生和医疗从业人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 健康 ,对高水平医生和药品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社会 对高学历医生和高水平医药产品研发人员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6)随着国际 科技 竞争加剧,国家对 科技 投入必然越来越大,对高水平科研人员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我国博士毕业生人口缺口依然很大,4年甚至10年后我国博士毕业生都不会供大于求。

感觉现在就已经供大于求!

第一,现在博士招生逐年扩大,已经超过十万。这次不包括国外留学的,公费 自费也有一万多?

第二,中国博士就业范围很狭窄,高校等科研单位是主流,公务员等其他单位相对较少。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国内企业对博士需求量少,这更加导致供大于求。

最后还有国外来华的博士以及国外混不下去回国的,还有就是国内最早的一批迟迟没有到退休年限,位置腾不出来。

综上,我认为现在就供大于求,而且越来越加剧。

这也可以从招聘单位条件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博士随处可见等情况可见一斑。

别说四年,放到现在已经供大于求了。 对于普通的省属一本院校,目前的状况是课题组老师比研究生都多。 我自己经历的是15年一个博士师兄带领一群硕士做实验,到了21年,实验室一半以上的人是博士!我看评论摆出来数据说博士的实际人数和扩招规模相对小,但是不要忘记本来高学历或者科研岗位就少。 持续输出的话只能导致内卷的出现,即原来需要硕士的岗位改需要博士!

迷惑发言……你看看发达国家的数字再来提问吧,至少美国博士数量是中国的接近8倍……而且教育质量差距还不小

别说四年后,现在就是。 现在土博毕业你能干科研吗?还不都是海归优先。

如何影响股市楼市 财政部将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但我们必须尊重裁判的决定 西班牙进球前犯规在先 丹麦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