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父母的“鸡娃之道”,仿佛一场教育版的《罗生门》:
有的父母笃信“天赋决定论”,孩子成绩好坏全看基因;有的父母力行“勤能补拙”,鸡娃鸡到人娃都快飞起来;还有的父母在焦虑中迷茫,既怕娃被“卷”,又怕娃不够“卷”。
然而,学霸父母配学渣孩子,这种错位组合却常常出现,反差之大让人啼笑皆非。
究其原因,并非基因突变那么简单,而是教育理念、亲子关系与成长环境的多重交织,构成了一场耐人寻味的教育实验。
01 过高期望,孩子“被学习”的内耗
许多高学历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够延续自己的成功经验,于是目标设定得“高不可攀”,但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声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中,最可怕的不是严厉,而是忽视了儿童的心灵。”
孩子一旦从“我想学”变成“我不得不学”,成绩便如“熬鸡汤”,火候过猛,香味散尽。
比如,家有高学历母亲的玲玲,刚过七岁,已经把奥数三年级的书刷了两遍。
母亲感慨:“我们这代人的成功,靠的就是起跑线。”可每次见到外人,她就骄傲地夸:“我们家玲玲天赋异禀,简直是小。”
一天,小玲玲终于忍不住问:“妈妈,爱因斯坦小时候也刷过这么多题吗?”母亲一怔,接着答:“刷过,否则怎么可能成伟人!”
玲玲点点头:“那我以后就当个普通人吧。”
再比如,阿飞家规严得像高考考场,晚饭后不许看动画、不许出门、不许讲话,连狗都被勒令“停止乱叫”。
一天,家里的智能音箱突然发出:“主人,我没有WiFi,无法运行。”
阿飞父亲当即怒了:“连音箱都懒得学习,成什么样子!”
阿飞默默抬头:“爸,它跟我一样,努力得过载了。”
02 机械复制经验,忽略个性发展的价值
高学历父母的成功,往往源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努力,他们却总想用自己的一套“高考手册”去复制孩子的人生。
而孩子呢,他们是崭新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性格和才华,并不必然走父母的路。
比如一位学霸老爸,让女儿写周记,要求“字字珠玑”,还要全篇结构严谨。
女儿绞尽脑汁,交上来的作文题目是《今天的蓝天白云,为什么像我爸的脸》。老爸看完先是皱眉:“行文散漫!”
又补一句:“不过比你妈妈的脸好看点。”
女儿无奈吐槽:“怎么写都难,作业这锅你们俩还互甩!”
又比如,一位曾是名校学霸的母亲,买来全套数理化辅导书,雄心勃勃地给儿子补课。
然而儿子偏爱文学,喜欢莎士比亚胜过希格斯粒子。母亲气不过:“这么浪费天赋,你怎么对得起我的基因?”
儿子翻了个白眼:
“妈,我要是凭基因学理科,你怎么不先检讨下我的祖传文青基因?”
03 忽视心理健康,学习成为负担
高学历父母为了追求成绩,常常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结果不仅学习质量难以保证,亲子关系也逐渐冷漠疏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强调:“幸福的童年比成功更重要。”
当孩子感受不到关爱和支持时,学习就变成了孤军奋战。
比如豆豆,因为考试失利,被父亲狠狠数落:“你知道我小时候有多努力吗?!”豆豆愤愤不平,偷偷给奶奶打电话。
奶奶接到电话一脸懵:“他小时候?还不是天天挨我骂,你别怕他!”
又比如一位母亲,天天逼着孩子背英语单词,连吃饭都不放过。
孩子吞着饭粒,小声问:“妈妈,能不能不要一直让我背?”母亲斩钉截铁地说:“不行!我们家不能输在语言关上!”
孩子低下头,默默念叨:“以后长大了,我就考中文专业。”
再比如,高中生晓晓成绩优异,却突然休学。
父母急得团团转,终于找到心理医生。医生听完晓晓的倾诉,轻声问:“你最想对爸妈说什么?”晓晓叹了口气:
“能不能别再说‘为你好’了,我已经听的耳朵都起了老茧了。”
所以说作为父母,应该寻求“减法教育”,让学习回归本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高学历父母或许该尝试一种“减法”思维,放下对成绩的执念,多陪伴、多倾听,少一点计划表,多一点人情味。
试着让孩子学会发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将其变成一道道需要解决的考题;尝试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简单套用“成功模板”;或许你会发现,孩子的成长远比分数来得真实和动人。
最终,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下一个“自己”,而是成就一个“他们自己”。
你们说,对吗?
为什么学霸父母也有"学渣"娃
学霸父母也有学渣娃,成绩不好为哪般?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充分说明了遗传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也承认了,人的外貌、性格和智商都是先天基因+后天环境造就的。 那么,家有学霸,为何会生出一个学渣孩子呢?1、智商均值回归首先举一个小例子,如果按照绝对的基因理论,那么高个父母的孩子应该越来越高,而身材矮小的家庭只能生出更加矮小的孩子。 但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在测量了205对夫妻和他们的928个成年子女的身高,发现:父母身高很高的话,娃也比普通人高,但通常会比父母矮,相反也成立。 父母的极端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这个特征在后代身上,会慢慢向大众平均值靠近。 这就叫均值回归。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智商遗传上也存在这种回归现象。 简单说,就是智商高的家族,这种智商不会一直高下去;普通家庭呢,孩子也不会一直普通的。 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吧,否则学霸永远被那一两个家族垄断,怎么实现阶级流动和公平呢?2、学霸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学霸生出学渣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父母的过高要求。 因为这些父母自己就是十分优秀的人,所以在判断孩子是否优秀这个问题上,他们有更高的标准。 普通人:我家娃一岁半会说词语了,真棒!学霸:一岁半就开始双语辅导了,可是效果不好,看来孩子太笨。 另一方面,因为学霸父母的闪闪标签,周围人会对他们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值,导致父母有比较大的压力。 同时,他们把这种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在不断的攀比和焦虑中,学霸父母会更加严格的管教孩子。 而有些孩子由于一时达不到标准,反而破罐子缺扰破摔,不求进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博士JoanLuby的一项研究证明:父母干涉越多,孩子的大脑越被动、越习惯依赖父母。 反而是给予孩子更多信任和自由的家庭,孩子的大脑才能充分开发,变得聪明。 3、对智商的理解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学霸?对于孩子,大家的默认定义就是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好,才有资格担任学霸一职。 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力包括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运动、自然、自省和人际等多种因素。 所谓的学渣只是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某个领域的人才。 旷世有名的达芬奇,在幼时就被他的老师断言:这个孩子以后绝对不会有出息。 后来达芬奇的父亲发现他的绘画兴趣后,着重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才避免天才蒙尘。 Tips:一个人是否成功和优秀,并不是只有一种定义。 折断孩子兴趣天赋的翅膀,才是最可惜的。 育儿不是单项选择题有的父母说,道理我都懂,但看着孩子一点都没继承我们孝薯的智商,心里还是着急。 其实教育是长年累月的过程,所谓的育儿不是父母多教孩子几道题,考试多拿两分。 而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为他创造更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刺激与激励。 首先,要保证高质量的陪伴。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的前6年,父母一定要陪在身边。 高质量的陪伴一方面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悉心的照顾和观察,才能明白孩子擅长和热爱什么,短板在哪里?从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 也许智商是天生的,但优秀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坚持。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要用苍白的语言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你怎么这么笨呢!,这样只会引起孩子反感和对抗。 行为比语言更重要。 如果父母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认真负责,生活自律、追求进步,孩子作为模仿者,自然会不经意的学习和追随。 最后、父母需管理好焦虑。 我们打开朋友圈,发现别人不是在度假就是在血拼,似乎只有自己窝在办公室里。 实际上,大家都是社畜,只不过把最光鲜的一面展露于人。 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这样,经常逛育儿群的父母都会焦虑:月月三岁就可以英语交流了;豆豆才两岁,绘画天赋就了不得;小亮还没上幼儿园,平衡车已经拿了多次全国大奖……再看看身边的娃,恨不得反手给他两巴掌。 可是,这也只是其他父母有意展露出的光鲜面。 会英语的孩子可能连饭都不会自己吃;会画画的孩子可能跑步就摔跤。 没必要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特长去比较,只会徒增烦恼。
很多孩子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何他们的成绩还会很差?
很多所谓成功家庭,往往也会对孩子更为严苛。 有一种隐形压力叫“背景压力”,可能把孩子逼得厌学、自卑、叛逆。 因为跟父母相比,他们显得很无能、很失败,体会不到成就感。
教育的最大秘诀也许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很多时候,是成就感带来成功,而不是成功带来成就感。
世界上本没有不会学习的孩子,只有为学所伤的孩子。 最易挫伤孩子学习成就感的,是家长的这三种错误行为。 越是高知家长,越容易犯:期望过高、管得太细、操之过急。
能认识到娃的平凡,不仅需要科学精神,还需要理性。 实际上,学霸父母学渣娃并不奇怪,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世界本来就是因为多样性而变得迷人。
什么时候我们能放弃“孩子的能力应该等于父母的平均值”的想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养育孩子的快乐和坦然。
要知道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未来,是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未来。 在那个未来,成绩只是一道前菜,我们应该更在意的,是他们是否有一个充实蓬勃的人生。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学霸的后代,按道理讲也应该是学霸。
然而,世事难料,物极必反,很多事情并不按常理出牌,两个学霸的后代,也很有可能是学渣。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每个人从心底对某一件的不屑和不了解,虽然你不说,对方肯定能感受到你的情绪。 哪怕是小孩都是能感受到的。 学霸也好学渣也好,重要的是我们正面面对这件事,慢慢引导孩子,多点耐心。 其实我挺害怕,听到孩子说,因为爸爸的原因,不喜欢什么什么之类的话,会觉得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985学霸父母为何培养出学渣儿子?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是一名985的硕士,她和丈夫都是学霸,并且优生优育,竭尽所能养育孩子。 孩子倒也乖巧可爱、贴心懂事。 但是在学习上却让学霸父母不知所措,成为大家口中的“学渣”。 用尽浑身解数却无济于事。 最终无奈地承认:我的孩子,确实资质一般。 我的孩子就是成绩不好。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01学霸妈妈为何养出学渣儿子 学霸妈妈到底做了什么:给儿子报了许多辅导班,甚至请了一对一的家教;按照儿子上课进度,在家对着各种辅导书和视频,努力学习,晚上再来辅导儿子;认真分析每一篇语文课文,刷奥数题,把小时候死活搞不懂的鸡兔同笼、抽屉原理、数论现在摸得门清……甚至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频繁梦到自己又参加了高考。 面对着床头柜摆的奥数100题,重重叹气。 无奈又辛酸。 从文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很努力的妈妈,非常的用功。 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认真分析每一篇课文、努力的刷奥数题,生怕哪道题没复习到,跟不上儿子的教学进度。 但我想说:这是一位努力的“好学生”,却不是一位真正支持孩子的妈妈。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明明学霸妈妈费心费力,那么用心在辅导孩子,为什么说她不是真正的支持孩子?儿子很听话也很努力,但是问题出在哪?当儿子主动告诉妈妈:“妈妈,给我报一个语文班吧,不然我怕暑假过完,我会落后……”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没有了补习班,没有了课后辅导、没有了一对一家教,我就会落后。 当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缺乏力量的,他不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 我们为孩子的懂事而感动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孩子背后的内心感受。 这跟学霸妈妈长期的教育辅导也有很大关系。 妈妈至始至终都把孩子的事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为了孩子的学习,她太用力、太负责、太认真。 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却事无巨细一一负责到位。 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天不断地帮助辅导孩子写作业,比他还要努力的复习功课,久而久之,他的内心还会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和认可吗?甚至更糟糕的结果是,孩子的事情最终变成了父母的事情,孩子不再为这些他本应该负责的事情努力,因为在他潜意识里,这些事反正有人替我负责。 02父母的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 大多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的心态就是:着急、忧虑。 孩子学习不好,学霸妈妈去学校的时候会选择悄悄坐在角落,穿暗色的衣服,很怕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努力做功课,尽力辅导孩子给孩子报很多的辅导班、一对一家教,心理压力大到睡到半夜忽然惊醒......当我们不满意孩子的表现,不满意孩子的分数和成绩的时候,很难不表现出来,焦虑、担忧的这些心态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因为孩子天生就会观颜、察色、听音、读心,像雷达一样接受父母内心真实的信息,咱们的焦虑、抱怨和生气就会转化为一种不被信任、不被欣赏、不被肯定的压力。 父母的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 现在的家长不仅要面临工作的压力,还要面临孩子升学的压力,父母首先要先学会理解自己的焦虑、缓解自己的焦虑,才能去教育孩子。 把原来每天的忧虑转化为对孩子的欣赏。 把忧虑的负面情绪转化为欣赏他的正面情绪,给他们反馈的是他们是被需要的,他们是强大的、有力量的,培养他们内心的责任和力量感。 03妈妈弱,孩子才会强 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尝试让孩子来教爸爸妈妈。 作为父母永远用不帮助的行为去支持孩子。 “如果孩子遇到难题了,你说我教你”“孩子成绩下滑了,你说报辅导班,请家教”在孩子面前,父母和那些辅导班、家教都那么强大。 孩子怎么会觉得自己有力量去解决难题呢?一个有效的辅导方法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孩子自我价值感。 要满足孩子的基本的心理需求:觉得自己是棒的、重要的,被喜欢、被接纳、被肯定的,自己是有力量的。 父母记得不要比你的孩子努力,得让孩子清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用不帮助的行为去支持孩子。 孩子才能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所谓“建筑师所犯的错,可以拆掉;医生所犯的错,可以埋掉;助人者所犯的错和所给的爱,它却一天天地长大,因为这是一个影响人的专业。 ” 旧的教育方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家长从改变引导方式开始。 教育方式改变,孩子就会改变。 你会发现,孩子就是一个大宝藏、就是老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惊喜,每一天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