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近1 是研究生被冷落了吗

2024 年,对于众多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而言,是充满挑战与压力的一年。这一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 1179 万,如此庞大的毕业群体,使得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般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不少本科生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纷纷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他们原本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以为考上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从而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了变数。2025 年国考的情况,却犹如一道惊雷,打破了不少人的认知。随着 2025 年国考职位数的正式发布,众多关注此事的网友惊讶地发现,硕士学历在此次国考中,其实并不像他们想象中那样占据特别大的优势。

就拿具体的数据来说,2025 年国考共计 20810 个职位。其中,仅限本科学历的职位数量高达 3252 个,这一数字占到了总职位数的近六分之一。从招录人数方面进行分析,此次国考的总招录人数为 39721 人,而仅限本科学历的招录人数共计 5213 人,这个比例在整体中也是相当可观的。相比之下,仅限硕士招录的岗位只有 565 个,招考人数也仅仅只有 959 人。如此悬殊的差距,确实令人感到意外。

有网友提出:仅限本科学历,那研究生毕业的考生,也可以以第一学历——本科报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深深的误解。因为“仅限本科学历”这一要求,明确指出的是最高学历为本科。而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的本科学历虽然被称为第一学历,但并非最高学历。再者,一旦考上研究生,其身份就不再属于本科应届毕业生,因此是不符合报考条件的。

在 2025 年国考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位数共计 13866 个,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职位数为 911 个。在这些职位中,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确都有机会。但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和要求进行对比,不得不承认,硕士学历在国考中,确实不占明显的优势。

有网友对此满心不解:“为何会有那么多的职位明确仅限本科学历呢?难道研究生毕业的高素质人才反而干不了这些工作?还是说当下研究生学历已经受到了冷落?”实际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仅限本科学历的职位数较多,主要原因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人尽其才。国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要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更要为人才寻找到最为适宜的岗位。2025 年国考将持续致力于充实并稳定基层力量,在招录的 3.9 万多名公务员当中,将有 2.75 万个计划被补充到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县级以下的职位主要集中于一线基层岗位,而这些一线基层岗位往往需要工作人员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乡镇政府,工作内容多为解决村民的日常纠纷、落实各项政策等,对于学历的要求确实无须过高,本科学历已然足够。因此,仅限本科学历,实际上是一种人尽其才的表现,能够有效避免人才的浪费。毕竟研究生毕业之后,其重心更多在于搞科研、做学术等领域,让他们从事基层工作,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并非最优选择,本科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

其次,专业要求。在 2025 年国考中,许多岗位所招录的专业属于本科阶段所设置的专业,而研究生阶段并未开设此类专业,这就导致研究生无法达到岗位的要求。以某些特定的技术类岗位为例,如某些特定的工程技术领域,其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本科阶段已经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掌握。

最后,稳定性。基层岗位的工作通常较为辛苦,对于高学历的毕业生而言,他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怀揣着更高的追求。即便他们暂时投身于基层岗位,也未必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这就如同铁路系统的招聘,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方面往往更具优势,而本科生、硕士生的数量则相对少很多。比如在铁路维修的一线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往往比学历更为重要。

另外,硕士进到新单位,待遇通常都是副科级。然而,单位内部并没有那么多的副科级职位可供分配。而本科学历入职则为一级科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职位的设置。

2025 年国考职位一经公布,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哗然之声,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积极准备考研的学子来说,他们对考研的意义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2025 年国考中,仅限本科学历职位增多,恰恰说明国家在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重视优化配置。硕士毕业生凭借其更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理应能够在更高级别的岗位上,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用武之地。

亲爱的读者,对于国考近1/6职位仅限本科,而仅限研究生仅3%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应届生身份为什么这么重要?

应届生的身份非常地重要。 几乎所有应届生都是没有经验,也没有社会履历。 但是应届生身份却可以让你在校招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门槛也比较低。 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倾向于招收应届生,能给应届生更大的包容性。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应届生的可塑性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服从管理,做事学习时基本上都是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多教导和培养说不定还能成为公司的骨干人才。 公务员考试中,很多岗位规定,只有应届生才能报考,在读非应届毕业生是不能报考的。 包括一些地方的公务员考试,他们相应的单位也要求是即将毕业的应届生。 应届生就业时,学校会跟用人单位签订一个三方协议。 而学校的介入,往往让应届生的权益受到最大的保障。 很多城市都提出应届生可以直接落户,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有哪些考公务员必须知道的事?

一、 关于报考1、摸透“底子”报考前,一方面,你需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资格报考。 宏观上报考的限制性客观因素主要有:户籍、年龄等【2020年国考报考要求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2年10月至2000年10月期间出生),2019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7年10月以后出生)】此外对于岗位限制而言有:专业、政治面貌、基层服务年限、英语水平。 另一方面,你需要着重了解的是相关的招考信息。 现有的考试分为三类:国考、省考、市考。 在符合招录条件的前提下,只要考试时间地点允许,各项条件满足,三类考试你都可报考。 再一方面,你需要了解的是招录单位的性质。 以国考为例,打开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你会发现其中包括以下4个表格:①中央党群机关②中央国家行政机关③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省级以下直属机构④中央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公务员考试有必要多考吗?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付出的成本是值得的。 我身边有很多小伙伴在上岸之前都经历了公务员巡考的,一开始会限定自己非某某地方不考,再后来只要有公务员招录,都会去尝试,因为如果只限定自己考某个省份的话,基本上一年的机会只有一次。 直接分享两个小伙伴的备考经历供小伙伴参考~

1.家是浙江的,考的是安徽的公务员。 浙江公务员固然好,但是竞争力特别大,那时候正好赶上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江苏省考,上海市考,因为他是应届毕业生,学的安全工程,而安徽有他专业对口的岗位,最终以笔试总成绩73分,报考的安徽省岗位中位列第一名,最终权衡之下,来到了异地。 而就在去年,因为本地有人才回流政策,工作满三年就可以调回家乡,他果断提出了申请,同时自己家乡的接收单位也已经联系好了。 去年年底已经回到家乡了。 现在工资比他在安徽三线小城的工资要多两三倍。 所以多省巡考,有时候未必是坏事,在各地大多都有人才回流的政策,本地想要上岸不易,不妨考虑曲线救国,能够调动回去也很香呀。

2.来自山东,现在在江西定居了。 他是我的一位好友的媳妇儿,家是山东的,山东考试的竞争力很多,小伙伴都比较清楚,就是之前就听说只要国考或省考,就会有山东小伙伴的身影。 她毕业后也是先后参加了山东省的省考,安徽省的省考,江西省的省考,因为是硕士研究生,她又报考了很多地方的定向选调,像是黑龙江吉林定向选调,她都有过报考,几乎在毕业后年内他都奔波在考试的路上,来回的车票都是厚厚的一沓,正是因为充满了不确定,还有一种对未来就业的担忧,所以只要有考试,他都会排除万难去考。 后来他上岸了江西省考,本来是县市场监管局,后来又遴选到了市委生态环境局。 因为都是体制内,她就在江西安家了,目前也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 所以当充满未知的时候,不妨多加尝试,说不定可以一并收获自己的幸福。

因为各种因素,我自己考试限定的范围是加强附近,每年基本上都要参加五场以上的考试,除了国考,省考,还有各个地方的事业单位考试,我也都有参加,有的是环境不太熟,我老爸老妈还会陪同我一起前去,那时间基本上考了一场试,接着又去赶赴下一场,没想到都是屡战屡败,上岸那年本来也不抱啥信心,就是现在想想能够上岸也是得益于之前失败的经验,还有的经验。 多增加考试经验,多见见题,感受和考场氛围,对于将来考试上岸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些小伙伴,既然咱报名了,尽量就去参加考试,不问前程只管努力奔赴。 而前期所付出的都是值得的。

今年有909万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只有这一两年,国考已然结束,327的联考也已经落下帷幕,所以尽可能的利用好自己的身份优势。 多去尝试一些考试上岸可能性,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包括选调考试,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多去尝试。 很多事情就怕努力二字,虽然我身边有一些小伙伴还在考公的路上,但是他们大多目标明确,不怕辛苦,在这种状态下总会上岸。

所以建议,小伙伴在报考岗位时尽量放宽报考门槛,不要限定在某某岗位或者某某区域不考,哪怕光当前考的地域并不满意。 日后还会有调动和遴选的机会,先上岸再说。 小伙伴加油!!

我提一下中肯的建议:

1、不要盲目报考异地公务员

不是所有地区的公务员都值得报考,不少地区排外严重,外地人根本无法融入。 考生到了异乡,人生地不熟,本地人抱团取暖,互相抬轿子,自己一无资源二无人脉,搬砖干活,熬夜值班是你,提拔重用是本地人,备受冷落歧视。

即使无奈选择异地,建议不要报考比家乡经济条件更差的地区。道理也简单,人往高处走,何必为了一份工作,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差?

我有个朋友是浙江人,因为本省考不上,报考了武汉公务员,现在异常后悔,一方面武汉公务员待遇不如浙江,另一方面本地经济条件好,到武汉发现生活不习惯。

还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 特别是女生,在外地无依无靠,遇到一些挫折、困难,没有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就不想融入当地环境,特别想回家乡。

2、衡量时间、经济上是否支持巡考

巡考总归要花钱,有没有时间和经济支持巡考,如果家里条件一般,参加一下国考、本省省考就行了,因为国考可以选择本地考场,本省省考可以在本地走完笔试、面试、体检流程,考试费用和时间成本较低。

3、衡量自身考试能力能否值得巡考

有些考生对公务员认识不太客观,总觉得能参加就参加,把考试当摸彩票,多摸几次总归能中。 实际上,近十年的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2000-2009年那十年的随便考考就上岸的摸鱼机会大大减少。 自身考试能力不达标,何苦来回巡考,次次被刷?付出时间和金钱,真不如老老实实把自己实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有了比较强的应试能力再参加巡考,付出和收益会更对等一点。

iQOO 13首发搭载 vivo高通联合实验室揭幕!联手打造
广东为什么有那么多麦当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