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天,“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礼”系列,通过一个视频、一组大图、一篇报道介绍江西如何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视频带你看
组图带你看
从2018年起,江西在全省教育系统持续开展“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图为活动现场。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支月英和孩子们在一起。
江西职业教育课程实行“一课双师”,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组成搭档,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红宁(左三)在指导学生团队实验。
吉安市遂川县禾源中心小学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
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报道带你看
江西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把“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
在井冈山革命遗址,井冈山大学的实践队员在一处处实物前沉思,感悟井冈山精神;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九江学院“爱江护豚”小分队通过调研、实地走访等活动,坚定了以实际行动助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共迎绿色未来的决心……
今年暑假,江西的大学生有点“忙”,他们奔赴村庄、社区、企业,围绕“山、河、江、村、社、企、校、瓷”8个关键词,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江西的足迹串联起来,结合全省高校“一线课堂”“红色走读”“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等教育活动,在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中了解社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厚植家国情怀。
近年来,江西省聚焦办好思政课关键课程,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打通教学难点、堵点,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用好立德树人“大课堂”。现如今思政课建设实现了从课堂到社会实践、从高校到全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问题清单”打通教学难点堵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抬头率不高、点头率不高……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不少难点堵点。”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吴永明看来,讲好思政课,关键要创新思政课的讲授方式,把“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
如何聚焦难点,打通堵点?江西省创新路径,通过挖掘问题、构建专题、组建团队跨校授课等方式,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2019年,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启动。
“成立由省委常委担任组长的推进小组。省级领导干部听思政课、讲思政课、调研思政课建设达百次之多。设立专项经费,每年拨付2000万元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特别是2024年增加至2400万元,5年累计投入1.04亿元。”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王宣海介绍。
江西一方面向学生征集了2000余个问题,形成了包含38个专题、128个问题链的教案课件;另一方面由5所省内综合性高校各牵头一门课程,通过挖掘问题、构建专题、组建团队跨校授课的方式,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教学体系,打造前后衔接又相对独立的问题式专题。
“以问题导向引导,思路打开了,逻辑明晰了,不怕课上不好了。”在参加完江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千人同备一堂思政课”后,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说。通过建立“省级+片区+校内”的“三级备课”责任制、“一专题一备课”、集体备课观察员等制度,提升教研合力。
“以我校承担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最终凝练出53个问题链。”南昌大学思政课教师蒋田鹏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化教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南昌、九江、抚州等地18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组建了江西省最大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共同体,常态化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除了共同体内的学校,我们还经常跨区域、跨课程组织‘课堂练兵’和‘课堂教学竞赛’,不断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机制完善方面出实招。”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始发教授说。前不久,南昌大学组织来自武汉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职业大学、南昌大学附属学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分别展示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如何有针对性、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和专题研讨。
书本上难懂的“大道理”转化为一个个“小故事”,借事说理,以理说事,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满意度不断提高。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下“加速键”
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王钰鑫展示的一张巨幅图片引起学生们的思考:PPT上只有一大片未收割的稻田,而时间落款为12月份。
“这难道不浪费吗?有没有人知道原因?”“提示一下,图片拍摄地是鄱阳湖。”越来越多的学生随着王钰鑫的话语,抬起头,参与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得出了结论——是当地政府出台粮农补偿政策,保留了部分水稻作为候鸟越冬的食物。
“以前觉得思政课很无聊,但问题式教学真的很鲜活,学习的劲头一下就起来了。”一名学生评价道。
在江西师范大学,王钰鑫的思政课是学生们争抢的“金课”。可2018年他刚到江西师范大学时,时常为学生们心不在焉的听课状态烦恼。
在一次次的比赛磨砺和集体备课的交流碰撞中,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才能打通思政课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不绕着问题走,甚至奔着难题去,才是年轻人喜欢的课程打开方式。
为此这位“85后”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收集学习资料,建立资料“厨房”;保持读新闻的习惯,手机上安装了10多个新闻资讯客户端;将交响乐与党史相结合推出“党史百年与交响乐”,变一名教师一讲到底为“一课多师”“双师课堂”“师生同台”……
如今王钰鑫已经是学校的“网红教师”。
在江西的各大高校,“网红思政课”和“网红思政课教师”还不少。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了让有组织的教研成为常态,江西省组织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全员“晒课”、学生“评课”、媒体“寻课”,一大批优秀教师凭实力“出圈”,一大批优秀教案、课件涌现出来。
同时,江西建立片区课程统一协调、师资统一调配机制,打造了116个“专职教师+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课多师”团队,采取一人一讲、多校联动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享受“别人家的课堂”,覆盖师生已达89万人次。探索“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与优秀党员干部、革命先烈后代等共谈政策、共话成就、共议热点,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悄然间,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池春水在赣鄱大地上涌动起来。
师资短缺曾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增加数量、提高保障,近年来,江西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下“加速键”。
在江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推动下,江西省印发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完善编制保障,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在绩效工作总量内设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项目。建立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动态化配备机制,思政课教师配比达到1∶303。
此外,江西省以服务思政课教师成长为导向,出台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政策,保障思政课教师各项待遇落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让思政课教师有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的关怀。
越来越多的“85后”教授、博导和“90后”教学名师也正在凭实力“出圈”。
红色传承让思政课有了跨越时空的魅力
用红色故事、红色朗诵、红歌教唱、红色剪纸教学,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6月5日,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的师生代表以“轻骑兵”形式走进南昌红岭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课。
红色是江西最深沉的底色。江西的每一段红色足迹都凝结着革命先辈艰苦卓绝、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值得深入挖掘、广泛传扬。
编写红色教材、打造红色精品课程、举办红色文化创新赛事、推进红色艺术精品巡演……为发挥资源优势,江西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在全省高校开展“红色走读”,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和“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培育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红色班级、红色文化精品课,构建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红色资源成了串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教材与纽带。
江西通过全省层面改革教研组织,重构五大课程组、划分14个教学片区,形成5个省级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常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活动。
为了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课程、转化为育人力量,江西一体推进大中小幼红色文化课程建设,连续3年举办红色文化课程师资培训班,红色文化课不但开足开齐,形式还因地制宜,创意十足。如今,江西省创建高校“红色班级”27个、“红色文化优秀团队”15个、大中小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199所。赣州、景德镇等地还结合红色文化课打造“红军小学”“少年军校”。
红色传承,思政课有了“灵魂”和“生命力”,也让思政课有了跨越时空的魅力。
今年6月,上海、江西、湖南、贵州、陕西、河北、北京等七地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领导来到红土地,签署合作备忘录,发出《关于建设全国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的倡议书》。
现如今的赣鄱大地,从井冈山上的挑粮小道到于都河畔的长征小道,从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成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大学生们现场实地走读体验的大课堂。
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
课堂上我观察到了一个非常怪异的现象,往往在教学c第一课时的时候,班里的孩子总是小手林立,可是一旦加深难度,孩子们的小手就不由的退缩了回去,举起的小手马上消失一半。 制定的奖励措施他们完全不放在心上,依然保持沉默。 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个班级课堂气氛一直沉闷,无论你怎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就是不举手发言。 有一天,我让学生背诵课文,其实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会背了,可他们就是不主动举手要求背诵,我灵机一动,要求全班同学都起立,说:谁先背诵就先坐下,谁先来?同学们互相看了看,先是一个同学勇敢的举起了手,我及时进行了表扬,接着越来越多的同学举起了手。 第二天,我又采取了同样的方法,这一次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一个平常很内向的女生居然同时举起了两只手,一个同学竟然高举着右手,嘴里还喊着:我!我都对他们及时进行了表扬。 就这样没过几天,大家都养成了举手的习惯,课堂气氛显然比以前好了许多。 发言固然重要,可是孩子不爱发言,我该怎么办?大道理她是听不懂的。 娃娃的妈妈,您好!您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我们一起讨论和研究,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在这里,作为教师,您一定有更多的经验,我们大家多交流吧!谢谢! 1、我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说话! 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讲话,然而,这是一个人早晚要面对的问题,一些爸爸妈妈们是不是也因为这事苦恼过呢? 我原本也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后来到了大学,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总算是可以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啦!哈哈! 解决办法:想帮助孩子克服这个障碍,从家庭训练开始好了,爸妈和宝贝轮流发言,开始时,话不要求多,也不要求正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2、我都没用心听课,发言说什么? 孩子上课时的专注力不够,思想没有跟着课堂上老师的节奏走,这样,也不会对老师的问题有什么化妆品商城想法,也不会感兴趣。 解决办法:提高孩子的专注能力!从小事上做起,从五分钟专注力训练做起。 家务、作业、自理等都可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3、老师的问题太幼稚!我可不是幼儿园的孩子了! 孩子学前学的东西较多,上课内容引不起孩子的关注和兴趣,而老师的提问又过于简单,所以,一些孩子对老师的问题不太在意。 解决办法:引导孩子试着回答一下,当作游戏了!这样会发现,自己认为自己懂得了的内容,也不一定就能说得明白。 越是自己懂得内容,越要讲解得精彩! 4、那种发言我不会! 我们得承认,个别老师对孩子们的发言,没有要求真情实感的表达,而仅是一些做作的词藻堆砌,一些求真的孩子会有抗拒心理。 解决办法:鼓励孩子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5、上次发言回答错了,老师和同学都笑话我! 一些内向些或不太自信的孩子,好不容易举手发言了一回,解决正是由于紧张等原因,回答并不完善,结果还惹来了大家的笑话,这种敏感对孩子是一个打击。 当然,这也是需要我们爸爸妈妈们帮助孩子克服的一个心理障碍。 解决办法:跟孩子交流,上课发言,就是要检验同学们是不是都弄懂了,回答错了没有关系,我们是学生嘛!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我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 学会了男士护肤品课程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当孩子发言调整和进步时,就及时鼓励孩子。 6、我会了就行了,发言干什么? 一些孩子认为自己学会了,听明白了,而对于发言没有兴趣了。 解决办法:越是自己会的东西,越是要发言,这样,老师才能往下讲,讲更多更有趣的内容啊!否则,老师还以为大家没有听懂呢,还在讲来讲去的。 7、别的同学都比我说得好! 有些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些孩子则差一些,这也是缺乏训练的结果。 解决办法:从家里的表达交流着手,鼓励孩子把话说得完整、清晰。 孩子从家里得到信心,上课就会逐步去尝试。 对任何事情,人人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8、举手总是白举! 的确,课堂上老师自觉不自觉会产生一种倾向,总是找后进或特别先进的同学来发言,而处于学习中流的孩子往往被忽略了。 其实,课堂上举手,对老师有两个功能:根据举手的比例,来判定孩子们是不是都听懂了;二是挑选个别同学来检验,是不是真弄懂了。 解决办法:跟老师有一点沟通,让老师关照一段时间喽! 9、发言不发言,跟我没关系! 孩子在宠惯的成长环境长大,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对错大家都是表扬,没有建立学习方面的荣辱观(帽子扣得大了些哈)。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而不愿意被牵着鼻子走,更不愿意被别的评判,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评判。 这些孩子表现为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意见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是外交官本事装作没听着或听不懂。 解决办法:显然,这已经不是上课发言与否的问题了。 家长朋友要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们交流,共同游戏,关心别人的想法,在交流中,平等相处,懂得尊敬别人,同时也会表达自己。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能再宠惯孩子了,尤其对于孩子过分或无理的要求,给予限制。 这样,孩子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想在群体当中生活,就要适当地遵从群体法则。 当然,也需要适可而止,不要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控制好教育引导的分寸。 10、其他原因 列出此条,是希望家长朋友们不要把问题简单化,认真了解和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上课不爱发言的真正原因(我上面所谈的肯定不够全面)。 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上课发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一件事情,但后面可以写着孩子成长方面的某些缺憾,家长朋友要尽早发现,并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难关。 有些问题在小时候容易解决,如果负面的经验积累太多,就真把孩子培养成内向的人了,这样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不是很有利的。 周末在外面的进修学院上英语美容护肤产品课,算是帮朋友的忙才接受这个差事的,多少也是能赚点水电煤费用的。 教授新概念英语,其实我最怕教年龄小的学生的英语课。 那些小朋友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在学校里接触的是不同的教法,不知是否接受我的教授方法。 有这个顾虑也是由于以前在别的学院上课,被学生家长检举没有给学生布置足够多的作业,于是院长跟我谈话我不买账就走人了。 这次却不一样,同学们反响不错,其实我也是在为减负添砖加瓦,学生周末来上课本身就是负担过重,还忍心加重他们的负担吗?反正我是不忍心的。 一天下午,一位女生的爸爸送她来教室,一再叮嘱:上课认真听老师的,不要说话。 女同学回答:知道了。 我就在想:上课不能说话吗?那来干啥?就在家看教学录像或者听英语广播好了。 小孩子生下来家长就盼望他们开口牙牙学语,否则就成了哑巴;学英语本身就要开口,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听说领先,有问题就主动提问并解决就会有何多收获。 我就跟那个同学说,你爸爸那样说只是要求你要认真、配合老师,你该要说还是要说的。 没想到她居然很活泼,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我想,学生在年幼时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学习兴趣消磨掉,对于学好英语这是个前提。 但是事实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就在做这种消磨学生兴趣的事情还洋洋自得,认为自己了不起呢。 那天偶然看到一群小学生排队去做操,有个小孩说话了,年轻的老师立刻凶巴巴地说:你再说就让你家长来。 嗨,动不动就家长,能解决问题吗?孩子说话是天性,能压制吗? 其实都是教育的问题,家长和老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未来。 我们的确应该跟现实中的很多教育方法斗争,当然会惹众怒的,但为了孩子的未来,有何惧怕的理由呢? 有一点需要提醒朋友们的是,孩子不愿意听大道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抓到了问题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说到了孩子的心坎里,即使是大道理,孩子也是喜欢听的,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在帮助他切实解决买化妆品问题呢!是吧? 我曾经以为,这和平常孩子们的阅读积累,以及孩子自身的素质等有很大关系。 但是经过不断的反省,我知道这和老师平时的引导也有很大关系。 那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有话可说呢?我觉得下面的几点可以学习学习: 一、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 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 二、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 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 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 三、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 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 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有位教师遇到这种现象,就与班级中的活跃分子约定:为了照顾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让他们都有答题的机会,以后你们举三次手才可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权利,如果答题有创意,可以再奖励一次。 这位教师的做法,既限制了这些活跃分子的发言频率,又避免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同学享有了公平的话语权,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总之,小学生不善发言只是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作为教师,以后在课堂上,当没人举手的时候,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千万不能急躁,我们只要正视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与教学手段,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没本事的妈妈才和孩子“反复”讲道理,不仅收效甚微还会起反作用
三流的家长还在抱着老一辈人的教育方式, 不是对孩子拳打脚踢,就是朝着孩子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殊不知, 社会 发展的大环境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应该相应地发生一些新变化。
特别是父母的“讲道理”式 育儿 ,在现在的这个大环境下更是没有意义,甚至还会招致孩子更大的反感。
邻居家的小孩皮皮是小区出了名的捣蛋鬼。 别看刚刚读小学,就已经学着有些坏学生厌学。 这在脾气一点就着的皮皮爸爸眼中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坚持“ 棍棒底下出孝子 ”的皮皮爸爸没少教训孩子。
可在皮皮妈妈看来,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厌学情绪再正常不过,她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 就要和孩子讲道理,孩子懂得道理自然会好好学习。
可这大道理一讲就是整整两个月, 皮皮的厌学情绪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还大胆地装病逃学。
这不,前两天皮皮刚被老师叫了家长,刚一回家皮皮妈妈就把孩子拉在沙发上,翻出之前说了几百遍地东西,不厌其烦地对着皮皮唠叨,可还没说一会,皮皮的一句话直接让皮皮妈妈寒了心:
这让皮皮妈妈感到很崩溃,看 着孩子油盐不进的样子,她恨不得像皮皮爸一样胖揍孩子一顿 。她不明白,自己明明说得很投入,怎么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难道是孩子听不懂吗?
重复多次的道理让孩子感到厌烦
宝妈总以为自己讲出的道理会让孩子醍醐灌顶,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口中的道理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并不会产生涟漪。
甚至于说,当宝妈经常把大道理挂在嘴边的时候,这反倒会让孩子觉得这是“唠叨”。 大人重复多次的道理让孩子心理免疫,进而感到无比厌烦。
强势的道理说教让孩子心生抵触
当宝妈把讲道理变成强势地说教后,孩子可以从道理中领悟到的内涵将会随之变得十分有限。 宝妈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孩子无法倾诉心中的真实想法, 久而久之,这种不平等的讲道理的姿态会“逼”得孩子越发地沉默。
孩子对宝妈的教育引导感到抵触,亲子关系由此受到影响,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不接地气的道理孩子听不懂
从孩子以后的理想到将来的成绩再到将来的工作,这些不接地气的内容在孩子看来远没有今天晚上多加一个鸡腿来得更有效。
如果说一次两次孩子还可以忍受,可一旦时间长了, 孩子自身的逆反心理就会主动地去排斥这些大道理。
【第一点】:听懂孩子内心真实的心理需求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宝妈先别急着对孩子说教,耐心地听听孩子怎么说,这样才更加能够让孩子心理的诉求被看到、被理解。
高情商的家长更懂得倾听,这样才能够把道理说到孩子的心坎上,才能够让自己少一点对孩子不必要的误解。
【第二点】:先控制情绪,再进行管教
很多宝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被负面情绪牵着走,于是她们常会有“越说越生气”的教育体验。
被情绪控制的宝妈很容易口不择言,所以想要让自己与孩子间的沟通更加顺畅的话,宝妈们一定要坚持“ 在情绪稳定时才教育孩子 ”的原则。
【第三点】:教育要就事论事,简单明了
宝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顺带着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也一股脑地搬出来,甚至还会轻易地给孩子定性为“不懂事”。
但是其实宝妈应该有一个宽阔的心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该针对事情本身来进行分析探讨。 与此同时, 简单明了地教育输出更加有助于孩子抓住重点,明确原则。
讲道理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长们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同时也需要其对教育尺度有所把握。 父母能够把道理说进孩子心里,这才会让教育发挥作用。
如果仅仅是想当然地夸夸其谈或者是不接地气的自我感动,那么这无疑是在浪费孩子对于父母的信任,消耗孩子对于父母权威的尊重。
金华一老师连续15年写文为高考生加油,你如何评价他的文章?
金华这个老师的文章,文字朴实不华丽,文章里面流露出他对学生的期望,整篇文章充满了爱。
高考对高三学子非常重要,甚至有的人因为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每年老师在高考期间都会变着法鼓励学生。 金华这个老师,为了鼓励高三的考生,他每年都会写一篇文章,通过自己的文章,让很多高三的学生感受了的温暖,让他们受到了鼓舞。
一、整篇文章文字朴实没有说教,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很多鼓励高三学子的文章都非常热血,让很多人看了之后都热血沸腾,但是过后就会忘记,尤其是很多大道理,学生都知道,他们在高考时期,已经不愿意听太多说教。
这个老师的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措辞,也没通篇大道理,而是通过文字,表达了对高考学子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 很多学生听到文章之后,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整篇文章透露出对学生的鼓励和期望,让学生受到了鼓舞。金华这个老师的文章,文字里面通篇都是对学生的鼓励和期望,学生透过文章,感受到了老师的殷切期盼,也对未来产生了各种美好的想象,很多学生都受到了鼓舞。 他们在毕业之后,回到母校依然记得老师的文章,可见当时这些文字对他们的影响。
三、写文章鼓励学生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让学生正视高考。高考对人的一生影响非常巨大,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高考是甚至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很多学生压力都非常大。 写文章这种形式,其实只是温和的鼓励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不给自己太大压力,能够正视高考,放平自己的心态。
文章虽然朴实,但是却说到了高三学子的心坎上,对他们是一种鼓励。 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