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熊猫宝宝”“瓷娃娃”“蝴蝶宝贝”,这些名字是不是听起来很美丽?
其实,这些名字的背后却是一些不那么美丽的困境。他们代表的是各种各样不为人所知的 罕见病 ,是从全世界范围上说万分之六的可能会遭遇到的不幸。
01一天骨折二十多次
“你知道骨折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吗?”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冷静地提问,“但我经常能听见。”
这个小女孩就是一个“瓷娃娃”,也就是患有“成骨不全症”的人。这是一种结缔组织的可遗传疾病,标志性特征是骨骼脆弱,容易骨折,某些患者的身高、听力、皮肤、血管、肌肉、肌腱和牙齿可能受到影响。
所以,他们与普通人的不同,在外观上就能一眼看出。而这,正是让他们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普通人都在调侃自己是社畜,痛恨为什么会有上班这件事的时候,有那么一些特殊的人,却渴望着能够获得工作机会。
比如云辉,一个靠自己能力获得500强公司工作机会的男孩,前途听起来一片光明和美好。但之后在公司受到的待遇,却让他觉得世界对他的恶意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他工作努力,认真负责,在总部培训的九个月里,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干最多的活。可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同事顺利通过培训期,前往分公司正式工作,停留在原地的他多少有些不解。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只培训一两个月就能获得正式的工作机会,而他,明明业绩够好,呆的够久,却依旧得不到这个机会。
只因为他患有的“成骨不全症”,给他留下了莫大的后遗症——身高停留在了1米3。出奇矮的外形,成了领导认定他无法胜任工作的铁证。
明明他相比于其他病友来说,已是足够幸运。他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文凭,并步入就业的人生新阶段。但他还是得不到他想要的尊重,实现平等地与其他人一起工作一起竞争的愿望;他也还是得不到他想要的尊严,完成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并养活自己的梦想。
02组个乐队吧,就现在
其实,对于罕见病患者们来说,疾病带来的痛苦只是一方面。更残忍的还是因为疾病,他们很多时候得不到该有的尊严和尊重,怎么办?
总有些人天生一身傲骨,社会想不起来给的尊严和尊重,她们自己去挣。
34岁的崔莹,不仅是一名成骨不全症病友,还是一个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这个乐队名叫8772,成立于2015年。而乐队的成员无一例外,都是世人眼中的弱势群体。要么是罕见病病友,要么是残障人士,反正世界上罕见的存在,在这倒是不太罕见。
为什么叫8277呢?其实这是“BTTZ(病痛挑战)”的数字变体。玩摇滚出专辑开演出,崔莹和她的队友们使劲折腾,为的就是给罕见病群体发声。而乐队的成员无一例外,都是世人眼中的弱势群体。要么是罕见病病友,要么是残障人士,瓷娃娃、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白化病患者……反正世界上罕见的存在,在这个乐队里倒是不太罕见。
而这也是她们希望向世界表达的,罕见病人只是得了一些不太常见的疾病,但作为患者的她们本身,也只是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何必用特殊的对待和奇异的眼光,将他们与世界隔绝开来?
她们想要的从来不是同情和怜悯,所以她们也从来不唱《感恩的心》。她们要的是尊严和尊重,让大家看见这个群体真实的样子。
03尊重!尊严!
在 公益 演出的现场,她们热烈着唱着自己的原创曲目《从不罕见》,“没有阳光就去看星光,不被看见就用力地歌唱……这样的我从不罕见!”。当大众单纯欣赏这首歌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她们的身份是什么,身体到底有没有残缺。她们是乐队成员,她们是音乐人,她们是千万普通人中的一个。
当罕见病人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一个在社会存在的支点,他们所苦苦追寻的平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支点或许来自他们的爱好,也或许来自于他们的天赋,但无论如何,都是一些证明他们是普通人的事实。
当她们拥有这样一个支点后,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能力。8277乐队是这样,“潮汐”济困中心的女性们也是这样。
这个济困中心创办者的初衷是为“瓷娃娃”提供一些手工工作的机会,让她们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收入,养活自己。而她们的表现一点都不让人失望,甚至还展现出了更强的学习能力,达到了更高的制作速度。
当浪花集结,就会有潮汐的力量。后来,这个济困中心的成员从残障人士,拓展到了单亲妈妈、农村留守女性、重症患儿妈妈、重病患者、服刑人员妻子等等。所有处于弱势的女性,都是被帮助的对象。
这份收入的意义远不止于支撑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她们被平等对待的可能。这份平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她们是平等地在社会上用劳动换取生活必需品的普通人,拥有自己谋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家庭。而这其实更为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视她们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因为疾病不得不依赖于家里人,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其实家庭地位很多时候会不可控地变低。
但多了这份收入,或者多了一份被认可有成就的爱好,有了人生的支点,一切就都变得不一样了。
所以,这背后的意义是,给予弱势群体一份底气,让他们把自己当作普通人,维护应有的尊严,也让他们有理由要求其他所有人都把他们当作普通人,得到必须的尊重。
本文来源:网易公益责任:俞樱_NBJ5734网易跟贴
注册 手机发跟贴 登录并发贴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少有人走的路
——· 关于本书 ·——《少有人走的路》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心智走向成熟的道路。 通过自己近二十年心理医生的从业经验,指出阻挡人心智变成熟的是人内心的懒惰,一个人心智要变成熟需要靠发自内心的爱,全面的自律,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世界观,这是一个相当漫长,充满艰辛的过程。 ——· 关于 ·——本书的M·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又在同样是美国名校的凯斯西储大学获得医学博士。 他曾经在美军中做了九年心理医生,在他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治愈了成千上万的心理疾病患者,被美国国内称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 本书金句 ·——1.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 2.你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3.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 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 4.我们常常会害怕改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懒了,懒得去适应新的环境,懒得去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但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如何能让自己成熟起来呢?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20万字,我会用 两天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人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心智变成熟。 在2016年的“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公布了来自我国卫生部的这样一组数据:我国13亿人口中,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约有1.9亿人,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 而在美国,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某种程度的心理疾病。 人们这种心理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并不是只出现在中国,美国,在全世界都有。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2017年2月27日公布这样的数据: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遭受心理、精神疾病的影响!心理问题已经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怪不得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 而在众多心理问题中,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心智不成熟。 比如自以为是,逃避责任,没有担当,害怕成长,这些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那么,一个人要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心智变成熟呢?听完这本《少有人走的路》 你就知道了。 在这本书中,M·斯科特·派克认为,人心智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内心和精神世界,不断成长,不断进化的过程。 人的心智之所以不成熟的是因为懒惰的阻挡,而心智想要变成熟就得靠着爱,自律和正确的信仰,世界观,这是一个相当漫长,充满艰辛的过程。 在正式解读这本书之前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这本书的M·斯科特·派克,美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又在同样是美国名校的凯斯西储大学获得医学博士。 他曾经在美军中做了九年心理医生,在他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治愈了成千上万的心理疾病患者,被美国国内称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他在1978年,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写出来的。 这本书出版后虽然没做任何宣传,但仅靠口耳相传就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排行榜,并且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全球畅销,而且至今长盛不衰。 就连在中国,也连续十年,位列全国各大书店,心灵励志类畅销书排行榜前三名。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自律是人心智成熟的工具第二个重点:爱是让人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第三个重点:人心智的成熟需要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自律是让心智成熟的工具。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始衰老,直到死亡。 而人的心智却不是这样。 这里的心智不是指心脏,而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在人的一生中,人的心智可以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化,没有尽头,直到人的生命结束,而不是像人的身体一样,成长到一定阶段就停止成长了。 所以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就是指这个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不断成长,不断进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反映在生活中,就是不断的解决人生中面对的各种问题的过程。 因为人生在世,一生都在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学业,就业,职场,结婚,生子,教育孩子,养老等,人们在解决掉这些问题的同时促进心灵的成长,有利于心智的成熟。 然而人们并不是在问题出现时就马上去解决,大部分人首先选择的是逃避,不想承受因为面对问题带来的痛苦,这是由于人天生的惰性决定的,人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没什么好丢人的,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 这种逃避问题,不想也不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拖延症,直到拖延最后,不解决不行了,再去想办法,但是旧问题不解决,就会产生新问题,这样新旧问题加在一起,就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人也就更加的想逃避,如此恶性循环,人生也很难实现成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事事都拖延的人会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有,M·斯科特·派克在书中给出了解决之道,这就是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自己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问题,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同时解决问题。 我们早已经在网上和朋友圈里看惯了《自律的人有多可怕》这样的文章,一边羡慕别人怎么能做到那么自律,一边想象着自己自律以后美好的样子,然而三分钟热度过后,还是老样子,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好像自律距离你很远,你根本没有办法做到一样。 其实只要遵循了下面的原则,做到自律也没有那么难。 首先是推迟满足感。 满足感是指人贪图享乐,做事想先甜后苦的想法。 推迟满足感就是要放弃暂时获得的短暂的快乐,先苦后甜,或者先承受短暂的痛苦,避免因此造成的长期痛苦。 这是一种眼光放长远的表现。 比如让人去完成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一部分很有难度,一部分没有难度。 很多人会选择先去完成没有难度的那部分,然后把有难度的部分放在那里,直到拖的最后不得不解决,选择草草完成了事,也不管这部分项目的完成质量怎么样。 这是很多拖延症者的表现。 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先完成没有难度的那部分可以给自身带来做事的快感,而有难度的那部分则需要绞尽脑汁的去想解决的办法,会带来痛苦,谁不喜欢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讨厌让自己痛苦的事情呢?所以,很多人对于这样的问题都会选择忽视,逃避。 可是,问题可以被忽视,却并不代表它不存在,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新问题,带来新痛苦,不及时解决的话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而如果把推迟满足感这条原则应用到这个例子上,在面对这个项目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正视有难度的那部分会带来痛苦这件事,然后把贪图先甜后苦的想法推迟,反过来先苦后甜,先集中火力解决有难度的那部分项目,再解决没难度的那部分就很容易了,这样也不用再承受因不去面对问题而带来的痛苦,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就会缩短,完成质量就会提高。 其次就是要承担责任。 每个人根据自身角色不同,都有自身该承担的责任。 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为人丈夫要挣钱养家,为人妻子要照顾家庭,为人父母要教育子女,作为员工,要尽职工作,作为老板,要带领公司盈利。 每个人又都是这些不同角色的组合。 所以,承担责任就意味着要承受这些角色直面问题带来的痛苦,但承担责任的同时不仅只带来了痛苦,也给我们带来了回报,比如美好的家庭,丰厚的收入,人生之路的每个阶段都很完整。 如果一味的推卸责任,也就意味着把影响自己人生的机会推到别人手里,比如如果你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不去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最后又通过孩子影响到你。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心理学上了,逃避责任是心理障碍,一味的为自己强加责任,把不该属于自己的责任强揽到自己身上也是心理障碍。 然后就是忠于事实。 承认自身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勇敢面对,而不是自欺欺人,比如收入不高,身体太胖,对子女教育不够等各种问题,尽管这样会带来短暂的痛苦,但总比不敢面对问题一直承受痛苦强,越直面现实,越能真正了解问题所在,越能一步步的解决问题。 事实上,实现自律所有的原则都是建立在忠于自身现实的基础上。 最后就是保持平衡。 人生中其实有许多互相冲突的目标和责任,我们要在这些冲突之间学会取舍,保持平衡。 比如前面提到的对自己要忠于事实,但有些“善意的谎言”对外还是可以说的,不能一味的死脑筋;我们既要承担我们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要学会拒绝不该我们承担的责任;我们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目光放长远,也要学会享受眼前的生活,让生活中的快乐多与因为推迟满足感而带来的痛苦,这样才会觉得人生有意义。 而保持平衡的诀窍就是放弃,适当的放弃会带来短暂的痛苦,但总比整体上失去平衡要好。 就像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到了拐弯的时候,就必须要放弃风驰电掣的快感,提前减速,不然车子肯定会失去平衡。 人生也是一样,只有适时放弃一些东西,才能让人生始终保持平衡,一直前进。 比如一些互相冲突的目标,就像一个人又想减肥,又想毫无顾忌的大吃大喝是不现实的。 以上就是自律要坚持的四个原则,说到这里呢,我们应该也明白自律是一项艰苦而又复杂的事情,可是,自律跟心智成熟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自律的四个原则,分别对应是回避问题,逃避责任,不正视自身现实,不会放弃四种情况。 这些都是引发心理疾病和障碍的诱因,自然也会妨碍心智的成熟。 因此,要想心智成熟,首先就要纠正这些在心理上的错误认识,这个纠正的过程反映在生活中就是靠自律不断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总不能说要想心智成熟,就每天什么都不干,坐在家里使劲的啃心理学书籍吧,那样从根本上也解决不了人生任何实际问题。 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自律的伴随,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努力,而且充满了艰辛,贯穿了人的一生。 这也正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自律正是人用来实现心智成熟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M·斯科特·派克在书中做了一个比喻,他把上面人生心智成熟的过程比喻成一条艰难的旅程,复杂,艰巨,而且是毕生的,能够一直坚持到底的人很少,所以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也是书名为什么叫《少有人走的路》的原因。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自律是让人心智成熟的工具。 自律,就是自己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问题,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同时解决问题。 自律要做到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也是自律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努力,充满了艰辛,贯穿了整个人的一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要点:爱是让人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 我们前面说了自律是人们实现心智成熟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那为什么人会愿意自律呢,这个原因就是爱。 “爱”这个字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说过了很多遍,小的时候说爱爸爸妈妈,谈恋爱的时候说的就更多了,做父母后又疼爱孩子,但如果问我们到底什么是爱,让我们给爱下一个定义,恐怕我们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清楚。 关于什么是爱,M·斯科特·派克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认知,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对于某人或者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会让我们在爱护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不断拓展自我认知的边界,完善自己,我们的心智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成熟。 所以爱正是促使人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说到这里呢,我们需要说一下另外一个概念—熵。 这样也更加理解为什么说爱是促使人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 M·斯科特·派克认为宇宙中的能量是不断分散的,就像水流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不断的分散,直到最后分散的不能再分散,宇宙中的秩序也会随着能量的分散从有序向无序打乱,这种能量完全分散到沉寂,秩序完全被打乱的最后状态就是“熵”。 而这种能够让能量和秩序从高向低,不断分散,增加熵的状态的力量就是熵的力量。 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从低向高进化的,熵的力量是从高向低的,刚好是阻挡进化的力量。 如果我们把心智成熟的过程比作心灵的进化,那么也会有阻挡心灵进化的熵的力量。 这个熵的力量就是懒惰。 M·斯科特·派克认为懒惰是阻碍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最大阻力,并且把它称为邪恶的力量,只要能够克服懒惰,其他阻挡心智成熟的力量都会迎刃而解。 因为懒惰会给人带来恐惧,让人害怕成长,害怕解决问题时必须承受的痛苦。 在心智成熟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做对抗。 正是由于懒惰这个阻碍心智成熟熵的力量,太多的人沉浸在懒惰中无法自拔。 而一个人心智越成熟,也越能意识到自身的懒惰。 那么有没有一种让人能够克服懒惰,帮助人心智走向成熟的力量呢,也有,这就是爱。 对于我们自己的爱,会让我们自律,对于他人的爱,会让我们更加的自我完善,而这种自我完善的爱,可以生生不息的传递,领会这种爱的人还会再继续去传播爱,这种生生不息正是进化的力量,也就是在进化中抵抗熵的力量,这才是让人类不断进步的真正力量,也是促进人类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 既然爱是让人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M·斯科特·派克从爱的定义出发,认为真正的爱能够使他人和自己产生自我拓展和完善,而且不只是这样一种意愿,还需要奉献和投入,需要发自内心的实际行动,需要不断的付出努力,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关于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 而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所以最能直接体现爱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我们下面就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来举例。 比如一个刚刚读小学一年级7岁的孩子,说起话来总是没完没了,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怎么做最好呢?有的人会让孩子直接闭嘴,有的人会不管不问,随便孩子去说什么,有的人会假装在倾听,以此来应付孩子,有的人会有选择的去听,尤其是当孩子说到某些重要信息时,还有人的会选择认真的从头到尾去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然后尝试理解这些话背后的意思。 在这些处理方式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方式呢?你可能会以为是最后一种,因为最后一种更加更花费精力,也更能体现对孩子的关注。 其实不是的,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根据孩子说话时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五种方式,毕竟孩子还小,有用的信息少,用最后一种方式一直倾听的话,大人也会很累。 而综合运用这五种倾听方式的话,就考验孩子的父母在听与不听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尽可能的满足孩子需要倾听的需求。 而这种平衡点是很难把握的,因为用心去倾听一个7岁孩子的讲话,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很难有耐心去为了倾听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到底在讲什么而去大费周折的。 当然,这种真心爱孩子的行为也不会白费,孩子会在这种倾听中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更加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看到父母在倾听,孩子也会更加努力的表达清楚他想表达的信息,增强表达能力,更愿意跟父母交流。 父母了解孩子的信息越多,愿意教给孩子的也就更多,也更加会教育孩子,孩子也就学到的更多,越可能成才。 整个过程,父母和孩子都是互惠的,这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 如果说的再具体一点,父母对于孩子,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婚姻,尤其是倾听,很多夫妻之间也就是因为不懂得倾听,沟通困难,才会让婚姻产生危机。 认真的倾听需要付出耐心和努力,这个过程甚至是枯燥的,又要花费很大精力,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些去努力的倾听,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这本身已经战胜了懒惰,不管是父母之爱,还是夫妻之间的爱情,如果不是爱支撑,根本做不到这些。 现在回顾上面父母倾听孩子的这个过程,忠于孩子需要倾听的事实,勇于承担起父母的责任,推迟随便打发孩子带来的满足感,找到并保持听与不听的平衡点,自律的四个原则一个都没少,原来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其实就是自律。 同理,其他表达爱的方式也是一样,也是自律。 这样爱与自律的关系就很好理解了,爱才是让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 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但是想爱不等于就能去爱,爱的想法也不等于爱的行动,自律就是将爱由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第二个重点:爱是让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 爱的本质是一种促进他人和自我不断完善的意愿,是对抗懒惰,促进人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自律只是将爱由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 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人心智的成熟需要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一提起信仰,我们可能不自觉的认为跟神灵,宗教有关,其实不是的,信仰就是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并不一定非要去相信宗教才算是有自己的信仰,我国人民相信唯物主义,相信无神论也是有自己的信仰。 此外,还有一个经常与“信仰”一起被人提起的一个词—世界观。 对于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看法与信念,这些就被称为“世界观”。 我们前面讲了心智成熟需要爱,需要自律,在爱的影响下,随着自律的增强,心智得到发展,获得的人生经验也更多。 但是M·斯科特·派克认为心智成熟仅靠爱和自律还不够,还需要不断的增加认知,扩大视野。 为此,他还在书中把宇宙分为“小宇宙”和“大宇宙”。 其中“小宇宙”是指在童年时期,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信仰和世界观。 “大宇宙”则是指这个充满科学知识的现实世界。 而心智成熟,一定要经过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过程。 我们信仰和世界观的形成,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父母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 我们受此影响,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们从父母那里得知的世界,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会依据过去从父母那里学到的经验去解决,却没有意识到,那种解决方式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 这个过程用“盲人摸象”这则寓言来描述最为形象,每个盲人心中的大象都是他们自己手中摸到的样子,而我们就像那些在摸象的盲人,那些最初受各自家庭影响形成的信仰和世界观,就是我们各自心中摸到的“大象”,也就是前面说的“小宇宙”。 而现实中的“大宇宙”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着,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抛弃过去狭隘,陈旧的认知,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和世界观,也就是进入“大宇宙”。 但是这并不代表心智成熟之路到此就结束了,心智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在学习了科学知识,客观的认识了这个世界后,还要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用怀疑的态度不断的去质疑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直到面对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都能够冷静的分析,怀疑,验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仰和世界观,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所以,心智成熟,除了需要爱和自律之外,还要从受家庭影响形成的信仰和世界观里走出来,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直到能够冷静的怀疑,分析,验证自己遇到的一切,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要点。 首先我们讲到了自律是让心智成熟的工具。 自律,就是自己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问题,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同时解决问题。 自律要做到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也是自律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努力,充满了艰辛,贯穿了整个人的一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其次,我们讲到了爱是让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 爱的本质是一种促进他人和自我不断完善的意愿,是对抗懒惰,促进人心智成熟的根本力量,自律只是将爱由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 最后,我们讲到了人心智的成熟需要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心智成熟,除了需要爱和自律之外,还要从受家庭影响形成的信仰和世界观里走出来,不断的学习知识,增加认知,扩展视野,直到能够冷静的怀疑,分析,验证自己遇到的一切,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大部分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为什么第一反应是闭眼睛?
大部分人遇到危险之后,第一反应是闭眼睛站在原地不动而不是跑,尤其是在碰到一些快速袭来的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身体已经迟钝了,我们的大脑已经想象到了危险发生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的那种场景,我们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了。
危险来临的时候,大部分人是闭眼睛而不是跑,是因为他并没有经过后天性的有意识的去纠正,因为人的先身体先天性的遇到危险之后就是闭眼睛,因为眼睛是很脆弱的部分,然后闭眼睛似乎也就看不到危险了,就不那么害怕了,这是大部分人的一种天生的做法,但你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来达到一个快速反应的效果。 遇到危险过后,我们可以快速的跑动或者换位置来规避危险。
人先天性的反应是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的,但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来得到改变,比如说人天生不会什么搏击的技巧,就是生气了就想着用拳头打对方,但是并不会什么规律的技巧。 但是你可以通过后天性的搏击技巧的训练来达到一个快速闪避以及发挥自己关节攻击力的效果,你的战斗力会呈几何倍数提升,这就是一个意识的问题,这个意识你改变过来了,你一个人打两个人都不成问题,但是你要是没有这个意识,一个人打一个人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很多习惯是先天性的,是大脑给我们的,是潜意识性的,我们是很难短期内改变的,碰到危险过后,我们下意识的想要闭眼睛,但是你应该是强烈性的督促自己快速离开,无论说是汽车的撞击,还是说一些外在的物品对人身造成的威胁,你第一时间不应该是闭眼睛,而应该跑哪里安全往哪里跑,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规避方法。
很多人都觉得压力山大,现代社会的致压因素到底是什么?
想到一个套用的格式语来描写现代社会的压力:压力面前,人人平等。
如今,谁也逃不开压力的眷顾。 可是,每个人实际感受到的压力又是千差万别。 概括起来,现代社会的致压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的话如大家所见,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物质的、精神的,工作的、生活的,等等很多方面都可能是让人感到压力。 这里就不汇总赘述了。
我们看看什么是形成压力感的内因。
有这样一种人,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其实也不一定是老牛,也不一定夕阳晚了,有些人天生就会自我施压、自我要求。
这种自我施压又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不用扬鞭自奋蹄这种属于积极的,自我驱动力特别强,对自我的要求比较高,自动自发地鞭策自己去实现。 虽然会有压力,但是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还有一种消极的自我施压。 很多时候不用过于急迫,也提出没必要的过高的自我要求。 他们会制造出一些假想敌,把一个纸老虎摆在脑海里,被那个纸老虎苦苦追赶。
比如,赶时间赶习惯了的家长,在周末休息带孩子去公园玩一趟,都要急吼吼地催孩子麻利早出门。 其实,完全可以放下平时的紧张节奏,真正享受一下休息时光的悠闲特质,但是,他却放不下那种惯有的急迫,好像一直被一直焦虑的纸老虎追赶着。
很多人不是被困难打到的,而是被自己吓倒的。 纸老虎本身不可怕,如果勇敢走上去,问题可能很容易就搞定。
当自己内心和谐的时候,外在的压力会真正成为一种动力。
微信公众号:心暖花开心理,终生成长路上的支持者、陪伴者、见证者;ID:xinnuan-hua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