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课 交流课 导读课 何捷 推进课

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让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群的实施得以保障。一线教师在具体设计与执行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情以及整本书阅读的实际需要,做好设计方案,确定执教的频率、课时数等,为整本书阅读做好整体规划。

| 何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设立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主张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要分学段、持续地进行整本书阅读课程实践,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是“新课标”第一次将整本书阅读正式纳入语文教学的课程体系。至此,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将进入课程化、系统化推进的时代。很多一线教师将整本书阅读课分为三种课型,让课程组织形式有了具体的呈现方式。

第一种课型:导读课

新课标指出,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因此,我们主张在整本书阅读之前,进行导读课教学,进行集体导读。导读课的大致“规定动作”有:出示书本的封面、目录,介绍书本;展示具体的章节、片段,与学生一起欣赏文字;提供与书本相关的信息,如书评、推介语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继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听取学生意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热情;布置阅读任务,设定阅读打卡等监督机制。导读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阅读。

第二种课型:推进课

在学生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教师要穿插进行授课,并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新课标”在这一方面也有相关的要求:(教师要)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推进课的交流形式大致如下:汇报阅读进度;结合不同的章节进行研讨;针对书中不同的人物进行分析,绘制人物图谱;选择书中特殊的情节进行讨论、改编;收集阅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分享或深入研究。

推进课意在通过中途的鼓动、蓄力,推动阅读持续进行,直至学生读完整本书。

第三种课型:交流课

交流课一般安排在整本书阅读之后,学生围绕着阅读中的具体感受、体会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成果的产生和转化,如转化为读后感、阅读推文等。在交流课上,教师要设计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对一本书中的各个方面予以总结。例如,绘制人物图谱、填写情节单、创意书本插画等。“新课标”对此也极为重视,给出的提示为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交流与分享,意在让阅读的成果最大化,持续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基于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执行,我们不折不扣地上着这三种整本书阅读课。在美国教师阿里尔·萨克斯所著的《整本书阅读如何做:从阅读方法到语文素养》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主张。笔者借鉴书中的观点,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三种课型的执教进行了以下辨析。

辨析1:是否要上导读课

阿里尔·萨克斯不赞成事先导读,他主张先读完整本书,再进行交流。他在书中是这样表述的:请你想象下面的场景。你在去电影院看电影之前,已经听说你即将看的是一部好电影。你坐在电影院里,灯光熄灭、电影开始,你体会到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独有的兴奋和激动。

针对这一观点,笔者也有自己的思考。看电影前,自然不需要人来打扰。此时的讨论是让人厌烦的。但看电影和读整本书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会去看这部电影的人,是喜欢这部电影并且想去看的人。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情绪、情感支持自己看完这部电影。而学生阅读整本书,缺乏的正好是这样的状态。此时,教师执教导读课,意在引导学生阅读。在导读课之前,学生很可能不知道这本书的优点,或者说只知道要读这本书,却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自然就少了阅读的动力。其次,阅读整本书是学习活动,必定会有具体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在事先的部署以及兴趣的激发上,教师要有所作为。更何况,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因为喜欢,所以大家主动买票聚集在一起。而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否都喜欢这本书,都愿意去阅读这本书,却是未知的。因此,导读课还是有必要上的。

辨析2:是否要上推进课

阿里尔·萨克斯不赞成上推进课。他在书中叙述了电影看到中间,刻意让电影停止放映的案例。灯光亮起,有个人拿着麦克风站在前面,请大家说说自己对电影的感想:你觉得导演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做出那样的行为的动机是什么?电影的结尾会是怎样的?那个站在前面的人开始收集大家的看法。你努力去听别人的发言,可你还是对电影本身更感兴趣,不太关心电影院里这些陌生人的观点。那个站在前面的人开始谈到电影里的一个人物,说这个人物让他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你邻座的人小声对你说:“我才不在乎别人是怎么想的。我是来看电影的!”于是,你们就开始聊起别的来打发时间,等待电影继续放映。最后,那个人说:“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明天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我们再来观看后面的内容!”你还会来吗?笔者也在心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所以,笔者也不太赞同频繁执教推进课。在学生未读完一本书的前提下,贸然打断他们,并要求他们进行讨论,这会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破坏他们的阅读体验,剥夺他们的阅读乐趣,妨碍他们深入理解整本书。

整本书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本来就具备完整性、连贯性、关联性。读者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因为作品的属性就不支持频繁将其切割,针对局部进行讨论。即使展开讨论,结果也是偏激的。整本书相对于单篇文章而言,篇幅长、容量大、内涵丰富,片段分析对阅读整本书起到的作用不大,更多的是误导。尤其是较长篇幅的作品,在创作时,就试图和读者共度美好时光,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经历磨难,读者的体验是私有化的,不能也无须逐章讨论。

《整本书阅读如何做:从阅读方法到语文素养》一书的是这样表述读者阅读时的心理体验的:让自我长期形成的警惕心理放松下来,心甘情愿地暂时搁置各种怀疑与判断,持一种相信的态度继续阅读。可以想象,这样的心理体验,对享受阅读和理解内容都至关重要。教师在执教推进课时,满怀好意地希望学生得到作品里的一切,因此在执教时,教师更想去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的特点,但这可能导致学生带着紧张和警觉去阅读,从而不利于学生享受故事。频繁执教推进课,是一种过度教学,这将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由地阅读,才能放松地拥抱作品。相反,如果时不时打断学生阅读,即便教师纯粹出于好意,得到的结果也往往与预期不符。

辨析3:是否要上交流课

《整本书阅读如何做:从阅读方法到语文素养》一书的并没有对是否要上阅读交流课做出表述。相反,他用了较多的章节描述如何组织学生在读后进行交流。可见,是主张读后交流的。

笔者认为可以执教此种课型。从任务群属性来看,需要提示的是,除了交流之外,还应有所测评、有所检验。检测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收获,交流可以推动学生重复阅读、深入阅读。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说,学习之后必须有评价,以评促读。评价,除了检测这本书阅读的结果外,还可以促进学生持续阅读。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浙江省的梁娟老师设计的以评促读的检测题,具有任务群特征。她在班级开展“关注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的《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交流活动。

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

【积累性阅读·回忆识别】请根据名著内容,将下面的故事情节进行排序。

下面的文段属于上述哪一件事?

我选择的住所地点必须符合几个条件:第一要卫生,要有淡水;第二,要能遮住太阳的暴晒;第三,要能避开凶猛的生物,不论是野人还是野兽;第四,要能看见海,为的是万一有船只经过时,我不至于失去获救的机会,因为我始终希望有这个机会。

任务二:感受人物品质

【理解性阅读·推断分析】同学们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发现,版本不同,封面设计也不同。“封面一呈现了鲁滨逊为了生存,搬运旧船上可用的物品到荒岛上的高地帐篷中,主要突出了他的智慧与绝地求生的意志;“封面二”定格了鲁滨逊流落荒岛之后的孤寂生活场景,突出了他不被磨难打倒的品质……如果请你为这部作品设计一个封面,你打算选定故事中的哪个场景?为什么?

封面一

封面二

我选定的场景:

理由:

任务三:推荐经典名著

【研究性阅读·运用创新】以下是这本书的作品评价,请你结合阅读感受,为本书写一份好书推荐单。

这三个任务以“关注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为主线,涵盖了阅读能力层级中的“识记、理解、批判与建构”,即“读过、读懂、读出”三个方面。梁老师通过整合《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部分内容和名家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关注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品质,多元化、多角度、有创意地评价人物。

任务一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通过测试学生对名著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来确定学生是否读过“新课标”规定的必读名著,是否读了精彩情节,是否读完了整本书。任务二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测试学生对名著的人物、情节、内容的阅读情况考查学生的推断、分析能力。任务三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迁移与创新能力,以好书推荐单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名著。从测试内容上看,论述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具有一定篇幅的推荐理由,这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鉴赏等能力,而且考查他们的表达能力。

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让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群的实施得以保障。一线教师在具体设计与执行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情以及整本书阅读的实际需要,做好设计方案,确定执教的频率、课时数等,为整本书阅读做好整体规划。

单位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 【关注】 & 星标 & 【转发朋友圈】

| 白衣


联动周更 || 88 何捷老师《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堂实录

以下是何捷老师的授课实录,他的教学方向是指向写作式的课堂设计,摘录下来,以作学习资料。 本案为统编六下第四单元第11课。 本单元课文均为革命历史文化题材。 单元学习目标为“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目标对文本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执教中,应努力回避对文本内容层面的浅层且耗时费力的教学,着力于“借助文本,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能力的提升。 同时,基于文体的独特性,本案教学时,可以将其当做学生学习“回忆录”这类特殊文体的样本,了解文体样式,探寻写作密码,开拓写作路径,为课后能够真实参与回忆录文体写作做准备。 此案所叙事件,处于特殊年代,这一“时间差”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因此,教学时应特别关注学情,鼓励事先预习,查找资料。 课堂执行中,应让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深入文本的细节,了解一段特殊历史,认识历史伟人的革命情怀,受到精神与思想的洗礼。 课堂实录 一、漫谈回忆 (一)回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 师:让我们从回忆开始吧。 本文所回忆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说到那一段历史,我们有必要先回忆这些革命先烈,这些带给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人。 请看,他们来了:毛泽东、董必武、李达、李大钊、何叔衡、陈潭秋、周恩来……请记住他们,没有他们当初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也没有我们安稳幸福的生活。 生:汇报搜集的材料,共享信息,牢记人物。 师:我们今天这篇课文,主要是回忆其中一个人,他叫李大钊。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是学者,是革命家,在我国革命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本文的正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 来读一读关于她的介绍。 生:(朗读)1927年4月6日与父亲李大钊同时被捕。 参加党的工作后,因病双目失明,仍坚持出版了整本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单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于1943年,正值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 (二)认识回忆录 师:大家注意到了么,李星华所写的回忆中,有成本的,也有单篇的,看来回忆录的写作方式大概根据篇幅划分为几种? 生:两种,单篇回忆录,整本回忆录。 师:好。 什么叫回忆录呢?我们先看已经出版的各种回忆录。 有的和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相关。 例如很著名的回忆录就有《法国大革命史》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中国的革命史》也是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回忆录。 历史总是在重要的节点上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 因此,读这些回忆录有什么好处呢? 生:了解历史。 生:牢记历史。 师:是的。 还有不少名人也写了回忆录。 比如《泰戈尔回忆录》《李敖回忆录》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汲取成长的养分。 普通人也有写回忆录的,记载平凡人生的。 总之,谁想写都可以。 接下来,谁来概括回忆录是什么? 生1:回忆录就是记载历史事件的书。 生2:回忆录就是记载人生的一部书。 生3:回忆录就是留下历史痕迹的一部书。 …… (三)认识单元学习目标 师:本单元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两个目标,大家看看。 (课件出示) 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生:(齐读目标) 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文中关于李大钊的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品质。 同时,还要借助资料,深度了解文字中蕴含的意义。 【解析:从回忆开始,了解回忆录。 认识文体基本特点是学习文体的首要条件,阅读教学要有规范的文体意识,让儿童在学习中真正面向文体,面向文学,面向文化。 】 二、沉入“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自由读,自由生发感受 师:自由读全文,沉入十六年前的回忆中。 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同桌分享。 生:(读书后交流) 生1:我读到这句话,很有感受。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非常繁忙,工作辛苦,也很危险。 生2:“这是我的妻子。 ”他指着母亲说。 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父亲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我感受到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不希望他们因为自己而受到伤害。 生3:我从“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感觉到有点不对劲。 生4: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可以感觉到父亲受了迫害。 …… (二)教读,理性欣赏文本 师:好的回忆录写作有个三亲原则:亲见,亲闻,亲历。 李星华和李大钊同时被捕,这三亲都经历了,有了非常扎实稳固的写作基础。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回忆录是清晰的,完整的,也是真实的。 这也是我们今天欣赏这单篇回忆录的要点,看看细节是否清晰,故事情节是否完整,革命者的气节展示是否真实。 先看第一个关键词:清晰。 请看要求 (课件出示) 1.快速浏览,标注,感觉“恍如昨日”的清晰细节。 2.分享朗读,朗读,带读者亲临现场,亲闻细节。 生:(读后交流) 生1:这段话让我感觉的回忆很清晰:“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连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而且家人在做什么也说得很清楚。 生2:回忆了父亲说的的话,比如: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说什么都能回忆出来,说明回忆很清晰。 生3:我看到这段话“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关于父亲的动作,回忆得很清晰。 生4:也清晰地回忆了敌人的样子。 比如这句: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 生5:还有这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的神态回忆得很清晰。 …… 师:请看摘自《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的部分,李星华的回忆从来都是如此的清晰。 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感受,具体的话语,让人感觉就在现场。 清晰的细节,就是好的回忆录的标志之一。 (课件出示) 傍晚,父亲教我们唱《国际歌》。 我们专心致志地学唱,父亲一遍又一遍地教。 他的声音低沉有力。 父亲还给我们讲解了歌词的意思。 我印象最深的是: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劳动者现在没吃没喝,受苦受罪,将来觉悟了,翻了身,就是世界的主人。 那些不劳动、只知道享受的人,是剥削别人的寄生虫。 ” (李星华《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144页,有删改) 师:接下来再来关注回忆录中情节的完整问题。 请看要求: (课件出示) 1.发现“故事碎片”。 整篇中读到哪些“小故事”? 2.探究“串联方法”。 此篇中碎片串联的三种方法。 ①首尾呼应 ②时间线索 ③“我”的在场。 生:(读后交流) 生1:我读到父亲整理文件的小故事。 生2:我读到父亲保护家人的小故事。 生3:我读到父亲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的小故事。 生4:我读到李星华在法庭上机智勇敢的小故事。 生5:我读到父亲不肯转移的小故事。 …… 师:这些故事不是零散的散布文中,李星华用了三种方法串联。 其中第一种“首尾呼应”和第二种“时间线索”,一说到名称大家就很熟悉,再配合文本一看就知道,我们就不讨论了。 重点看老师提出的第三种“我”的在场。 我事先做了统计,本文共1826字;32段;却有53个“我”。 请问,既然是回忆父亲李大钊,可是写了这么多的“我”,有什么用呢? 生1:让人感觉真实,因为我在场,写的就是看见的。 生2:用“我”作为线索,串联全文。 生3:我还可以评价,让回忆好像正在发生。 生4:我和父亲对话,让父亲的形象也变得生动了。 …… 师:看来,我的在场让回忆变得真实可信,也串联起一个个小故事,真是管用的好办法。 最后来看看李星华是如何在本文中表现李大钊的革命气节的吧。 请大家检索课文8至17自然段,标注带“枪”的五处内容。 生:(检索,标注) 师:请大家思考,敌人这里是“一阵尖锐枪声”“每人一把手枪”“夺过父亲的枪”。 而李大钊却只是“一把闪亮的小手枪”。 你觉得李星华写军阀与父亲持“枪”对峙的细节,表现李大钊的何种气节? (课件展示)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生:我觉得李大钊取出手枪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自杀! 师:你是如何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生1:他早就听到外面的嘈杂声,枪声,敌众我寡,此时硬拼是无济于事的。 生2:敌人每人一把手枪,而父亲只是一只闪亮的小手枪,武力反抗是没有结果的。 生3:父亲的小手枪擦得闪亮,说明父亲早有准备英勇就义。 生4:从敌人的夺枪言行中也能感受到。 …… 师:分析得好。 此时,你是否更加钦佩李大钊了? 生:是的,他有一种对革命事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师:中国有气节的人都是视死如归的。 老子说:名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李大钊真是铁骨铮铮的好男儿。 让我们再还原一段历史吧。 想一想,这么一段有力的历史资料,为什么不在这篇文章中出现? (课件出示) 李大钊4月6日被捕,4月28日与其他20位革命者被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年仅38岁。 其间敌人许诺高官厚禄,他不动摇;施电椅、老虎凳、拔指甲等酷刑,他没有泄密。 李大钊说:“大丈夫生于世间,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国民日报》:受刑时,每人约十八分。 《北洋画报》:李大钊二十分钟始绝。 目击者:李大钊受刑三次,四十分钟。 生1:因为当时李星华没有在场。 生2:因为当时李星华不知道这些,她只写自己亲闻,亲见,亲历的。 师:是,这就是李星华这篇回忆录最可贵的真实。 现在,你了解了这段历史,你会有什么变化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将来的打算? 生1:我会更加珍惜。 生2:我也想走走红色之旅,看看革命故事。 生3:我想多读读一些革命回忆录。 生4:我要多读历史,了解历史。 …… 师:你会不会对这一批人多分崇敬,他们叫革命老兵。 生:会。 师:你会不会对侵华历史,日本教科书事件多一份关注? 生:会。 师:好,还给历史一些真实,让今天的人们更加清醒。 (三)总结梳理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这篇回忆录,同时也记住了写回忆录的一些方法。 大家一起回忆—— 生:(借助板书总结梳理学到的知识要点) 师:其实,当我们知道回忆录写作要点,知道如何欣赏一部回忆录,知道了回忆录写作的难点时,真是一种比阅读一两篇回忆录更大的收获。 因为这叫得其法。 学习,最为可贵的就是得法。 【解析:本环节安排自由读,教读,读后梳理总结三个环节。 儿童在自由读的环节产生初浅,宽泛的认识,形成初步感受;教读中运用方法检验,对照,辨析,深度研读文本,对之前形成的感受进行再加工;总结梳理环节则是应有的归纳整理,总结收藏,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所得,能有“带得走”的收获。 】 三、跳出文本去实践 师:有了方法,就去实践吧。 同学们可以写哪些回忆录? 生:校园生活回忆录。 生:童年回忆录。 师:我还给大家找了两幅图,教大家如何为他人写回忆录。 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请跟着图,自己选择好需要写的人或者事,按部就班去实践吧。 祝你好运,祝福你的回忆录早日诞生。 专家点评 何捷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既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创造性落实,也是对单元人文主题的创新性弘扬,大气不失精致,理性又有激情,给人以知识的力量,也给人以精神的陶冶。 此课其实是有三条教学线索交织而成。 第一条,将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贯穿始终——“由外貌、神态和言行体会人物品质;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条,将单元人文主题的弘扬贯穿始终——“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第三条,将“回忆录”这一文体知识的习得贯穿始终——“亲见、亲闻、亲历;清晰、真实、完整;情节、细节、气节”。 执教者的高明与独到之处在于,一是有意回避拿常态的第一条或者第二条作为教学主线,而是以陌生化的鲜为人知的第三条作为教学主线;二是三条线索的展开过程并非各自独立、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以第三条主线为核心将其余两条线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拧成一股饱满有力的教学脉络。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融共性任务与个性目标中,既彰显了文本作为“这一篇”的独特品质与意义,又有机地完成了文本作为“这一类”的共同任务与使命。 以文体意识的唤醒与文体知识的习得作为教学主线,是本课的最大亮点。 执教者通过“自读,对回忆录形成初步感受”“教读,在深入研读中体察回忆录的特征”“理读,借助板书整理回忆录要点”等环节,引导学生亲历回忆录学习的整个过程,形成亲身的知识体验,获得亲切的知识建构,最终使学生对回忆录的阅读与写作有一种“带得走”的收获。 围绕主线的逐步展开,有关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人文主题这两条线索也得到了有机的落实与融合。 在品读回忆录细节的清晰性的过程中,外貌、神态、言行等细节的清晰性充分呈现,对革命先烈李大钊这一人物气节的把握就有了扎实、充分的依据;两段文献资料的引入,既强化了学生对回忆录清晰性这一特征的认知,又深化了“我”的在场与真实性这一特征的把握。 单元语文要素,水乳交融一般落在了文体这条教学主线上。 同样,在文体主线的展开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着先烈的革命信仰与革命气节,润物无声一般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浸润与陶冶。 单元人文主题,与文体教学这条主线浑然一体。 (王崧舟 点评)

2021年2月读书心得——《一篇一篇解读统编》四五六年级卷

暑假期间邂逅何捷老师,被他幽默风趣的教学理念所打动,后来,找来他的这本新书《一篇一篇解读统编》这本书开启了这个寒假的阅读之旅。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板块,教学解读,是针对统编教材中,老师们的疑惑,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他所提出的各项问题都是教学中经常遇见的一些难题,非常接地气。 第二板块,教学实录,针对统编教材经典内容进行课例展示。 第一板块的好多教学问题,值得老师们深思,其中“如何让教学设计新颖有效”这篇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教学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头疼的要数教学设计了,要是遇上公开课更是一筹莫展,何捷老师从三点入手,分享了如何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设计。 第一步,指向认知势能,这是设计前应有的总体思路。 听起来比较难懂,说的简单点就是在设计上要有一个明晰的主题(主题具有包容性,起到统领全局、辐射各部、牵连细节的作用),还有有一条主线(体现顺势性,让教学按线索一环扣一环,各自关联。 ),另外,各个环节之间要由浅入深,逐级递进,体现层次性。 把握住了主线,整个设计不会跑偏。 例如,在设计四上《蝙蝠和雷达》一课中,这是阅读策略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教学的主题就是——探索提问的角度,根据主题,设计了五步,认识批注中的问题,认识批注中的问题——学习批注中问题的提问角度——切换各种角度不断追问——总结归纳提问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角度尝试提问。 抓住了要点,教学设计才不会跑偏。 二、设定清晰的学习项目,这是设计方式的重大改变。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设定清晰而明确的学习项目,将会带来课堂结构上的重大优化。 在设计时要设计有挑战性需要学生动用多种能力才能完成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过程要牵涉到三类知识的交替出现,陈述性、概念化知识的补充,这一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我要做什么”;第二类,程序性知识的运用,主要告诉学生“我该做什么”,第三类,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中,提出一个问题——评述诸葛亮其人,发现了什么?虽然问题简单,但要完成这个问题确不容易,需要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需要关联文中诸事件统筹思考,需要联系《三国演义》《三国志》综合考量,还要倾听同伴发言。 三、形成教学的关联之链,这是设计理念的硬核。 设计中不仅要打磨好每个步骤,还要关注每个步骤的细节联系才行。 例如三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设计时这样设计。 第一步,讲故事;第二步,讲解故事(解读故事的大概内容,发现故事中的可贵细节);第三步,编故事;第四步,读原文。 课堂就是按照这个步骤一步步的推进。 这三点教学设计就是我们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遵循的要点,可以不断实践。

脚踏实地勤钻研 砥志研思再攀登(汇报稿)

——持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五个一”活动交流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五台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一校区的张振婷,是一位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语文教师。 感谢领导给我这样的机会进行交流汇报,我深感荣幸。 在县教科局“五个一”活动引领下,我努力着,成长着,收获着,有幸被评为“县教学能手”。 现将我个人的工作从三方面进行汇报,欢迎大家指正。 一、本人本学期参与“五个一”活动情况: 本人在本学期听同年级同学科公开课10节,参加教研活动18次,名师讲座9次,班主任沙龙8次。 我个人所讲的课有9月份的推门课和第一轮公开课,10月作示范课,11月进行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展示课,两个月讲课共计四次。 二、具体工作情况 下面就我的具体工作进行一一汇报 (一)脚踏实地搞教学 立足学科谋发展 1、公开课总结不足展示中磨砺提升 学期开始,在教科局持续深化“五个一”活动下,我校的“三课一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在推门课、公开课中我发现自己不足并及时调整授课思路。 在10月底公开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我采用绘本的方式驾驭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分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同学们逐步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2、悟国学润泽心灵品阅读提升能力 我校在创设书香校园路上探索出国学与阅读两种教学模式。 我设计的《弟子规》国学课,利用我校的“三环七步”国学模式将国学、礼仪、舞蹈、说唱融为一体,在别样的课堂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绘本是语文课程的有效载体。 本学期我讲授的《米莉的帽子变变变》是一节三种阅读课型中的交流指导课,以图培养学生观7察、思考、想象能力,用文字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让孩子展开想象。 3、字正腔圆爱朗读综合实践结硕果 在“双减负”政策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了泥塑、折纸、口才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课。 我负责的是我们年级的朗诵小组。 在课程开始我从朗诵的礼仪入手,手把手指导学生的站姿与朗诵夹的正确拿法,教给他们朗诵的基本功。 如何用嗓子,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让孩子们爱上发声,爱上朗读。 在安排了部分文学作品朗诵之后,我带领学生诵读《建党100周年》少代会致辞,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豪感与自信心。 在实践课的开展中,我自己的个人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二)集体备课显成效 教学研讨共提升1、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集体备课众筹智慧每周二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老师们进行课例研讨,周周清测试反馈。 从整体的教学设计到具体的细节处理、板书设计、语言过渡、问题引导等,在集体备课中都作了具体规划。 每日作业设置都由一个老师负责,按照双减负政策要求适量布置作业,侧重于实践性作业。 周三的第二节是我们的专题教研时间,每周一个主题。 2021年11月3日由我主持开展了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张校长亲自参与并作了指导。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我们展开教学的指挥棒,学习并把握好课标才能更好地教学。 通过课标的学习我们对本学科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 此外,我带领我们教研组老师,积极参与忻州市“三优”活动评选,并被评选为优秀团队。 (三)课题研究勤钻研 砥志研思再攀登教学之余,我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在省基础教育“十三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统编小学语文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我作为我校课题组核心成员、联合体实验校代表、在忻州市作“国学教育、课外阅读指导、语文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研究”子课题阶段实验工作汇报。 通过立项、开题,交流汇报,我对自己的学科认识又上了一个层次。 深入思考后,我决定从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入手,让作业成为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课余负担和心理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减负体质。 (四)外出培训取真经 校区交流促提升 采它山之石以攻玉,纳名家之长以厚己。 在我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奔赴太原新时代双语学校,参加了何捷团队山西大课堂“好玩的设计”研修活动。 在教学设计擂台赛环节,我作为组长带领我校教师组队打擂,用思维导图完成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受到专家与在场教师的好评。 此外,我积极参加校际、校区交流。 各种听评课活动、各级各类培训为我打开一扇窗户,拓宽了视野,引进新观念和新思想,很好地促进我的专业成长。 三、努力方向 “学然后知不足”。 作为一位中青年轻教师,我将不断学习,虚心进取,将“五个一”活动精神领会于心,付诸于行,将工作做细做精。 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总结方法。 力求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把平时教学中的经验写成论文、案例。 精准摸排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将语文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五个一”活动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领航作用,让我们在历练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逐步向智慧型教师转变。 在今后的教育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牢记担当,昂首挺胸,阔步向前!我的汇报完毕。 感谢大家!

山东68所大学2024届毕业生升学 考研 率PK
双一流院校研究生 毕业薪酬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