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乙
韩国作家韩江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先锋派作家北村道出了自己的思考。他直言:“诺奖呈现那种拥抱宇宙的文学巨匠的时代早已结束,不仅托陀二翁这种未得奖大师的标准,连马尔克斯、黑塞、辛格、福克纳、纪德这一级的‘伟大作家’也不再呈现了。”
先锋小说的坚守者
当前的文学创作和之前有着巨大的不同。现在文学容易受到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受到很多有“质量”因素的牵引,影视、视频、互联网、算法、社交媒体,可能还有人工智能与科幻的潮流。这和时代、社会、科技迭代过快息息相关,却和我们之前拜读的文学作品、受的文学教育有些格格不入。在过去,文学可能就是文学,文学就是巴尔扎克等作家与作品。但是今天,文学作为单一渠道、纯粹体裁的历史已经悄然结束。
这个时代如果谁还在延续着、陈忠实、路遥这样的原教旨文学,我认为是吕新。他和他的小说,特别是《深山》——作为吕新暌违多年、满怀真诚与悲悯的精神还乡之作,有一点文学遗产的味道。这和吕新老师常年坚守先锋这一创作模式,推进自己探索进步有关系。
作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吕新与格非、苏童、孙甘露等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被誉为“先锋五虎将”之一。迄今三十余载,作为坚守者,吕新的文学探索,超越了形式,孜孜不竭。作为个人感受,他的作品是很难被改编的,可能也难以和影视结合,甚至难以再改造成其他的形式,或者是被各种“主义”“议题”拿去做一个论据。吕新的小说《深山》是文学、小说本身,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而支撑我认为《深山》是一部杰作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立体感——这是法捷耶夫在评价《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时提到的概念。他说:“这部小说不是自始至终都有着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所非常需要的立体感,(完美的小说)应当善于在每一个情节中借助于某些笔触,暗示出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周围的事物,比如说物件、光线阴暗,人物和事物之间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好的小说应该提供一个立体感或者是空间的感觉。
《深山》是我拜读过的二十一世纪最佳长篇小说之一。它胜在于纸上建立了一个真实、还活生生的空间。这部近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文本主体不是故事事件、不是人物传奇,而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晋北山村——这一独具中国民间性的时空土壤。小说极具画面感和空间感,调用视、听、闻等通感,书写深夜、山洞、水缸、白杨树等极富诗意的民间意象,通过娴熟的艺术手法,想象描摹丰厚的中国北方的乡村细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山村百姓的生活日常、生命体悟和精神思索,色彩浓郁,干净深沉,令人得到心灵的抚慰和净化。
不落窠臼的诗性语言
其二是吕新那令人沉迷的、不落窠臼的诗性语言。我们现在写作,包括我自己写作,可能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受到太多外物的牵引和干涉,来自于文学内部的探索在失守。这里面最突出的是本雅明提过的一个概念——消息。消息指向即时轰动,它依附当下,短暂的生命力只有一瞬,犹如一个烟花马上就爆炸了。我看公众号,写会逐渐地追求轰动,追求及时的数据反应。很多人丧失对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而去选择一种更接近于消息,更接近于自媒体、短视频、网络文学、影视剧的写作方式。这不是对文学的扩充,而有可能是掏空。本雅明在近百年前面对报纸广播的媒介变革,正如当下文学之于智能手机、网络媒介的更迭境遇。
吕新《深山》的语言,匀称、饱和、清澈、有流动性,有文学本身的自然,又奔涌出汪洋般的思考,有着托尔斯泰般的气息,诗意内敛而又宏阔结实,这种语言我知道它是经过艰辛的磨炼和不竭的探索。仅举以两例:
“哪里的深山都没有门,如果在进山的地方有一扇上面生长着草木泥石的浑然一体的山门,关上后,整个山区就是一个寓言的世界,甚至本身就是一个寓言。”
“不想看你在世人面前出洋相,现蒙昧,扮老实,演猴戏,被淳朴,被山野,被遥远,被诗意,不想看你在世人面前豁牙露齿,躬身塌眉,不想听见你乱麻般的锣声,不想看见你弯腰驼背的样子,却仍然每年至少有四十页的风景描写献给你——只献给你,只秘密地献给你。”
吕新在语言的三个方面同时进行了自我探索,一是对乡土语言进行了常年的关注和常年的提炼,第二个方面是对白话文进行了自己的摸索和对他人的摄取,第三则是对文学本身用于叙事的语言的摸索——它来自“先锋”,也来自二十世纪现代作品。吕新将乡土、白话文、叙事等三种语言捏合为一种成熟而亲切、让人崇敬的语言,它不是我们日常交流的、贫瘠的粗线条的语言,而是带有文学、经验的提炼,是创新的语言。它不在我们现实空间存在,只会在文学世界存在。
和这种语言相像的是被誉为“阿根廷民族史诗”的高乔诗歌。高乔人是十七到十九世纪生活在南美阿根廷的游牧民族,“跋涉于潘帕斯大草原和陡峭的山峰,苦斗于露天、蛮荒与畜群之间”。高乔人过的是很粗犷的游牧生活,也行吟游唱,而最终是阿根廷城市诗人们把他们的日子写成了史诗,推向巅峰。
文学家在拯救我们这个贫乏的世界。如果我现在去太行山山沟沟,我不会觉得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看的,即使把我放之巴黎,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看的,这个时候就是我们需要文学家的时候。吕新是太行山的普鲁斯特,是太行山的总结人和世界神圣性的复现者。
新千年文学的新千年文学的精神品质和艺术内涵
1、新千年文学是对世界黑夜时代文学的继承世界黑夜时代,即人类文明进入超验神性失落和终极价值崩溃的时代,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渡时期。 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前后出现的“诸神黄昏”和公元十五世纪之后出现的“上帝缺席”,即是人类文明激烈剧变的两个轴心时代。 第一轴心时代出现了以“哲学的突破”为原则的古代文明,而第二轴心时代则产生了以“诗性的复苏”为特征的现代文明。 在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上帝缺席”时代里,人类文明无疑由于超验神性的又一次失落,而进入了晦暗的精神黑夜时期。 而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世界黑夜已经趋于夜半,这一时期产生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虚无主义阴影笼罩之下,人类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价值崩溃,生命异化等严重文明危机的文学艺术表现。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的出现,既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也是对拯救道路的探索和追求。 是世界黑夜精神最贫乏时刻,人类所发出的绝望呐喊和热切呼唤。 而产生于21世纪的新千年文学,是世界黑夜即将过去,人类新纪元曙光即将出现的文学。 是在继承世界黑夜时代,即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以来,一切优秀文学传统,尤其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文学。 新千年文学是第二轴心时代,“诗性的复苏”文学,在数百年发展中的又一高峰,是东西方启蒙文学发展的必然。 2、新千年文学是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深化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20世纪初的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思潮的发展,中国文学开始由古典向现代转化。 虽然在辛亥革命后的几年时间里,启蒙文学曾一度因为政治化和工具化,而在现实功利主义的影响下走向衰落。 整个文坛被消遣娱乐的礼拜六小说和格调低下的黑幕文学所占据。 但是,处于严重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中的近代中国,需要思想的启蒙和文化的批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推动文明的进步。 经过数十年先进思想文化的积累和影响,一场由进步精英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文学革命,终于在1917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从而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代向现代的彻底转型。 而中国20世纪末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对20年代文学变革和思想启蒙思潮的继承,中国文学由此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虽然在市场经济转型后的十多年里,启蒙文学曾一度因为精英化和一体化,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走向衰落。 整个文坛被娱乐快餐化的无厘头文学和趣味低下的下本身写作所充斥。 但是,处于严重价值虚无、精神危机中的后现代中国,需要思想的启蒙和文化的复兴,来重塑民族的精神价值,拯救现代文明的危机。 经过几十年思想文化的积累和酝酿,一场由民间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文艺革新运动,终于在2010年,拉开了新千年文化运动的序幕。 从而实现了中国文学向新轴文明的彻底转型。 产生于21世纪全球化消费信息时代的新千年文学,面对的是全人类在超真实拟象时代中,精神陷入极度的虚无混乱,个体遭遇严重的生存异化的危机。 为了解除种种形而上学和宏大话语对思想的束缚,让人重新认识到本真存在和生命意义。 新千年文学启蒙的历史使命,是打破各种流行观念和消费神话对心灵的遮蔽,引导个体走向精神自由的诗意栖居。 3、新千年文学是对网络信息时代文学的超越如果说中国20世纪初由古代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自秦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古代文学高峰之后,又一次巨大的文体转型和文学革新。 那么,21世纪初网络文学的出现,则是百年前现代文学转型的继续、深化,甚至是超越。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由于启蒙精神和人文理想的失落,逐渐走向庸俗化、商品化、快餐化。 而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中国文学陷入又一个低谷。 而中国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与上世纪90年代最大的不同在于,以80后为创作主体的青春写作以及网络文学的出现。 “新概念大赛”对大批80后作家的推出,使带有明显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化的青春文学,占领了世纪初文学的图书市场。 而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学,更是使大量玄幻仙侠、魔幻灵异、官场职场、言情宫闱小说,成为新世纪最热门的文学畅销书。 写的个人化、低龄化、业余化,作品的娱乐化、流行化、快餐化。 使新世纪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时尚性、平面化特征。 一百年前印刷纸媒在中国的发展,以报刊杂志为载体,推动了以文学革命和现代思想启蒙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 而一百年后电子传媒在中国的兴起,以网络论坛为载体,推动了以文艺革新和“后”现代思想启蒙为标志的新千年文化运动。 新千年文学,以八十年代出生的创为主体,网络媒介为载体,以对启蒙精神的继承和人文理想的发扬,在对“80后”青春文学的超越和网络写作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新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向。 既是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超越和深化。 新千年文学将启蒙精神与人文理想相结合,既关注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状况,又关怀人在精神世界中的存在意义。 既是对现实主义社会批判,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深化,也是对现代主义关注个体生存,后现代主义反思人类文明的继承。 1、新千年文学是对审美游戏论和思想工具论的超越,文艺诗性和哲学思性的融合。 文学自产生以来,就同时存在着游戏和载道两种功能。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审美游戏论和启蒙工具论两种倾向。 前者主要表现为“为艺术而艺术”,以纯粹审美的游戏态度出发,将文学当做创自娱和娱人的游戏消遣品。 放弃文学对社会道德、人类文明的责任。 其极端的发展形式,是为迎合大众感官欲望而写作的消费快餐文学。 后者主要表现为“为思想而艺术”,从现实功利的工具态度出发,将文学当做某种思想观念的形象图解。 放弃文学对艺术审美、诗意想象的追求。 其极端的发展形式是,为思想宣传而创作的意识形态文学。 这两种倾向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割裂了文学的游戏和载道功能,片面的向一个极端方向发展。 使文学脱离自身艺术和思想的完整统一性。 而新千年文学,则倡导文艺诗性和哲学思性的融合,艺术的审美追求和思想的人文关怀统一。 一方面,新千年文学强调文学的艺术审美,把文学创作当做一种高雅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功利的思想宣传。 以对美的发现和创造,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自由。 另一方面,新千年文学强调文学的人文关怀责任,把文学创作当成严肃的启蒙事业,而不是娱乐的消遣游戏。 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个体生存的关注,唤起人们对时代的认知和生命的思考。 而要同时做到这两个方面,必须将文艺诗性和哲学思性相融合。 而新千年文学的创们,正是在继承以往诗人思想家探索的基础上,实现了诗与思在文学创作中的融合。 使一度沦为消费快餐和思想工具的中国文学,重新回到自身的艺术和思想完整性中。 并将21世纪的世界文学,推向了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 2、新千年文学,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由来已久,直至18、19世纪,才成为西方文学的主流。 同时标志着欧洲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传统的模仿论为基础,在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道德的观察和描写中,以人道主义精神来揭露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现实主义的极端发展形式是自然主义,主张用科学的方法,从人的生物遗传方面,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浪漫主义文学,也被成为主观抒情文学,以传统的再现论为基础,在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歌颂表达中,体现对现实的悲观失望情绪。 浪漫主义的极端发展形式是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完全以对审美的追求,超脱社会道德的约束,表达消极颓废的享乐态度。 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和道德批判,但描写局限于现象层面,无法解释人性异化的本质原因。 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和诗意想象,但描写沉湎于对往昔的怀旧,脱离时代,逃避现实。 19世纪末,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各自走向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同时,其主流地位逐渐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深化,将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推进到对意识心理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超越,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升到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而新千年文学,则将后现代主义对形而上学和宏大叙事的解构,现代主义对本真存在和精神家园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并在此基础上,开创出一种全球化消费信息时代,超越东西方的“球域化”文学潮流。 3、新千年文学,是对东西方文学的超越,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 自从15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商品经济的萌芽、市民社会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的兴起,共同促进了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的欧洲近代文学走向繁荣。 而在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随着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全球性扩张,欧洲的近代文学观念,开始影响和冲击东方的古典文学。 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促使东方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这一进程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的今天,基本得以完成。 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文学影响东方文学的主要时期。 大量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作品向东方的涌入,使东方各民族在其影响下,逐渐发展出本民族的现代文学。 20世纪后半叶,东方各民族的现代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在继续接受和学习西方文学的同时,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开始传播到西方,并且产生重大的影响。 20世纪东西方文学的相互交流以及向现代文学的转化,为21世纪世界文学的出现,作出了重要准备。 当人类在全球化、消费化、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步入了公元第三个千年之际。 一种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又具有时代性、全球性意识的“球域化”世界文学时代,正呼之欲出。 而新千年文学,正是在继承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学的优秀传统,尤其是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既具有中国时代特征,又具有全球文化内涵的新文学。 是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是世界文学发展的新纪元。 1、新千年文学提倡创新求变的先锋实验,反对因循守旧的抄袭模仿。 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看,古代文学曾经出现了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高峰时期,正所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而在“五四”白话文学革命的推动下,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现代文学体裁,同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由此可见,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求变,无论是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相反,因循守旧和复古倒退,只能导致文学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走向终结。 因此,文学的发展,需要先锋实验的创新精神,杜绝抄袭模仿的因循恶习。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传统的体制内职业作家,思想落后、因循守旧,作品脱离时代,毫无新意。 而新型的网络化写手,思想浅薄、急功近利,作品类型重复、鲜有创新。 更有甚者,一些作家为了迅速成名获利,不惜抄袭复制,剽窃他人作品。 由此导致中国的新世纪文学,在数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在质量上却整体水平不高。 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因为新世纪文学,缺乏真正具有先锋实验性质创新之作。 面对中国文坛的现状,新千年文学提出以文艺革新来推动中国文学发展,创造未来辉煌的时代使命。 而我们强调的创新求变,不等于胡编乱造,必须立足于时代语境,表现社会现实;而我们提倡的先锋实验,也不是凭空杜撰,而是继承传统,面向未来。 而具体的任务,就是在全球化的消费信息时代,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探索存在的无限可能,筑造精神的诗意栖居。 2、新千年文学坚持严肃高雅的艺术创作,反对娱乐低俗的胡编乱造。 自从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文学期刊为代表的传统文学逐渐衰落,互联网络为媒介的新兴文学迅速崛起。 原来的一极化、体制化文坛格局被打破,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新格局正在形成。 文学进入了新时期以来最活跃、最混乱的时期。 无论是传统的期刊文学,还是新兴的网络文学;体制化的职业作家、还是业余化的网络写手;无论是标榜正统的纯文学创作,还是宣称边缘的个体性写作。 从根本上来说,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都为了迎合图书消费市场和大众感官欲望,放弃艺术审美追求和人文社会关怀。 进而颠覆文学经典、消解深度意义,甚至凭空杜撰故事、胡编乱造情节。 尤其是在近些年来,一些大型营利性文学网站,联合商业化图书公司,大量推出以玄幻仙侠、官场职场、军事谍战、宫闱耽美、悬疑穿越等类型文学。 这些消费化、快餐化的文学作品,不但缺乏思想深度、审美追求,而且文字粗糙、格调低下。 将中国当代文学,推向了思想匮乏、艺术低劣、模式重复、粗制滥造的“终结”和“死亡”边缘境地。 为了拯救新世纪文学的危机,呼唤中国文学在未来的新生。 新千年文学号召真正热爱文学的创们,坚持严肃的思想性和高雅的艺术性,在将文学大众化和通俗化的同时,坚持抵制娱乐化、低俗化的粗制滥造和胡编乱造。 3、新千年文学坚持思想启蒙的批判精神、反对媚俗从众的商业写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在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出现了与80年代文学巨大的不同。 从根本上来说,新时期文学的精英化、一体化、严肃性,被后新时期的大众化、多元化、娱乐性所取代。 启蒙精神的使命意识,被大众化的狂欢态度所消解;人文理想的崇高追求,被个体生存的庸常欲望所抹平;严肃作家的艺术创作,被卖文写手的文字快餐所掩盖。 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时尚化、娱乐化、平面化的时代。 流行观念的庸常、消费意识的媚俗、大众文化的肤浅、使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不断的边缘化为小众文学。 而畅销小说、流行音乐、小资随笔、时尚影视,则成为后工业消费社会,在广告策划和包装炒作下最有影响的文化产品。 商业资本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制造时尚和流行的方式,引导和操纵消费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 畅销图书、流行歌曲、时尚影视等文化产品中,渗透商品拜物教中自我中心、利益至上、娱乐无限、消费无度等观念。 以对大众感官欲望的种种刺激,来促进商品消费。 流行观念和大众文化,在现代电子媒介的传播下,以隐蔽的手段来塑造消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 针对当今的文坛现状,新千年文学不仅在艺术上提倡先锋实现,而且在思想上坚持人文精神。 倡导文学介入时代,写作启蒙人心。 因此,我们号召写们,坚持思想启蒙的批判介入精神,人文关怀的时代使命意识,反对市场化的商业写作,杜绝媚俗化的媒体炒作。 而新千年文学在当今时代的具体任务,就是解除大众传媒的精神控制,打破消费至上的虚假神话,引导个体走向本真自我,重建人类精神家园。
包括“探索”的名言段落
1、我觉得张瑞敏、李东生、任正非等很多企业家在中国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 首先,不管结果如何,他们把完全不可救药的企业,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做大做强,而且大都是国有的,为国家做事,这本身就是非常高尚的一种情操。 其次,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能够独树一帜,比如张瑞敏在海外的做法,就是在树立自己的品牌。 这个过程中,他没有选择并购,而是自己去创建。 这个方式肯定有诸多困难,要去摸索,等于在为后人做探索。 2、诗总是和喜悦相伴的;诗所接触的一切心灵,都敞开自己来接受那个与诗中愉快相混合的智慧。 在世界的童年时期,诗人自身和他们的听众都不完全理解诗的优美:因为诗超越了意识,并且高于意识,以一种神圣的不可知的方式起着作用;这里,伟大的原因和效果紧密接合,表现了一切力量和光辉,但须留给后来的世代,加以探索和估量。 ——《诗辩》3、我期待社会给予娱乐化儿童文学以理性的审视。 我相信作家们会在娱乐化形式下进行艺术的探索,进行人心的建构,相信在任何时代里,作家都不可能是堕落的一个群体。 如果说,以往几代儿童文学作家是在充当儿童的引导者或老师的话,那么今天的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在做儿童的朋友,他们发现了儿童,也发现了儿童文学在这个时代的位置。 4、高校写之所以常常给人一种探索的姿态出现,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年轻,年轻就意味着敢想敢干,就意味着敢于冲破旧的文学窠臼,敢于去做艺术的冒险者;二是因为较高的文化水平,这使得他们可能在艺术的天地里游刃有余;三是青春浪漫主义的气质,爱情、理想、希望和忧伤、失落等相互交织的情感世界使得他们善于倾诉,或者非常渴望倾诉。 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自然形成了高校文学写探索与冒险的原动力。 5、相当多的人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 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 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6、真正有学问的人就你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同样,人类经过了一切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纷纭复杂的知识和各种各类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虚之外,找不到任何坚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就抛弃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认了自己本来的地位。 7、语言的探索与封闭的知识系统的矛盾。 即一些青年作家一方面试图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但由于其缺少基本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特别是缺乏大量中外文学经典的阅读经验和对艺术理论的不消化,而且其创作的范本基本是儿童文学圈内的少数作品,缺少对东西文化的精髓的领悟,因此其创作实际上是刻意的模仿,有的甚至是粗粝的搬用。 8、佛陀“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何必执着?是的,不过我们现在人间,我们得认识人间的佛陀。 佛陀是人间的,我们要远离拟想,理解佛在人间的确实性,确立起人间正见的佛陀观。 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远离俗见,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见佛陀的体验,也就是把握出世正见的佛陀观。 这两者的融然无碍,是佛陀观的真相。 在大乘佛教的发展中,如果说有依人乘而发趣的大乘,有依天乘而发趣的大乘,那末人间成佛与天上成佛,就是明显的分界线。 佛陀怎样被升到天上,我们还得照样欢迎到人间。 人间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间,就是天上,此外没有你摸棱两可的馀地。 请熟诵佛陀的圣教,树立你正确的佛陀观:“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9、艺术写作是高校写作中一个比较高级的写作形态。 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写有艺术的自觉性,因此他会去自觉地、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和加强自己的艺术积累,在写作时不但注意挖掘生活经验,而且会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艺术才情,运用艺术技巧来创作。 高校艺术写作往往是充满探索精神和冒险意识的。 综观新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不难发现,高校艺术写的文学实验和探索一直是中国文学先锋性、探索性的主力因素。 10、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同样,人类经过了一切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纷纭复杂的知识和各种各类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虚之外,找不到任何坚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就抛弃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认了自己本来的地位。 11、每个孩子出生时,妈妈都是满怀欣喜,也自认为将最好的东西给予了孩子。 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妈妈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忽视他们的内心需求、越来越多的妈妈因为焦躁不安而缺乏耐心,导致苦闷的孩子越来越多。 每个孩子最初都是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只不过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家长压制了。 有很多家长太注重成绩、学业,扼杀了孩子体验和探索的机会。 一个孩子只有对世界保持好奇心时,才会如海绵般吸纳到各种营养,滋养他的心灵。
继承·突破·超越简介
徐亚东,文学的探索者与传承者,于1966年生于河南镇平,以其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学识,踏上了文学的求索之路。 文学博士的学位,不仅见证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更为他打开了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 现任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副教授的头衔,不仅仅是职位的象征,更是其在文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卓越贡献的体现。 徐亚东在学术研究上专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当代小说与文化,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文化意义,为读者揭示文学的深层价值。 在学术著作方面,徐亚东贡献颇丰。 《文学的星群——南阳作家群论》、《二月河历史叙事的文化审美建构》、《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等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更体现了他在文学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 这些作品不仅对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30余篇论文,是徐亚东学术成就的另一重要体现。 这些论文涵盖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知识宝库,也为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徐亚东作为文学的传承者与探索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卓越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在文学领域内的卓越贡献。 他的研究与著作,不仅是对文学价值的深刻挖掘,更是对文学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