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 以独特视角描绘对生活的所思所想 她们

女性艺术家如何以独特视角描绘她们对生活的所思所想?即将在上海友谊商店三楼艺友空间(真光路1219号)揭幕的"乐在其中"——素墨、丁阳、严志刚、曹敏洁作品展,提供一个观察的窗口。此次展览汇集四位女画家60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趣味盎然,呈现出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充沛的艺术才情和多元化的作品面貌。

四位女画家都师从海上知名画家乐震文,乐先生强调:"学古而不拘古,重视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四位女画家深谙其中的道理,不断践行,孜孜以求,最终都找到各自艺术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作为一直生活在温州的素墨来说,学艺之路颇为不易。为向乐先生请益,每月都往返于温州上海两地,风雨无阻,寒暑不辍。素墨坚持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其作品峰峦秀起,云烟变灭,晻靄之间,千态万状,让观者真切的感受到身心融化于大自然,体味与山林泉石神遇,感一草一木之情。

丁阳的作品让人感受到"笔墨当随时代",她把日常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融汇到绘画中。无论是狂野的非洲动物,诱人的美食佳酿,还是宜人的山川美景,都是她创作的源泉,也是她的生活态度。正如丁阳所说画画是对生活,自然热爱的最佳方式,通过笔墨留存美好的瞬间。

严志刚有着扎实的绘画基础,笔墨简洁朴实,色彩明亮绚烂,有"乐家山水"的影子:将笔墨隐藏与水墨烘染之中,画面四季分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具有幽深的意境和飘逸的美感。其远山,幽谷,溪流,暮雪,烟村给人可观可游的意境美,将乐家云水的旷达,婉约,清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年纪最、轻入门最晚的曹敏洁,进步有目共睹,其山水作品深耕于传统,师法宋元,与古为徒,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细心经营。观其作品布局疏朗,笔墨细腻,设色清雅,画面给人以唯美静谧,超然出尘之感。山水之外,其所绘制的猫乐图更是令人眼前一亮,猫的古怪、可爱、机警活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展览呈现出四位女画家不同的基调,传达了她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她们有着不同的阅历,对待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对艺术真挚的爱。

"乐在其中"作品展不仅展示四位画家各自的优雅与魅力,同时也体现出女性艺术家视角下的柔美与坚韧,更映射女性的独立与自信。四个人,四张面孔,真挚的友谊使她们聚合在一起,以画会友,互相切磋,携手前行,对她们而言艺术之门才刚刚打开,不久的将来定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次展览由上海友谊商店主办,将从11月22日展至12月1日。

:李婷


归园田居的作品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其一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 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 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其二这首诗集中地描写了归田之后的日常生活与自适心境,诗意脉络清楚,结构次第有序。 开头四句为此诗的首层,它从正面写“静”。 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叙说归隐郊野之后,罕与尘世往来,了却心头尘俗之想。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 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 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下面四句为此诗的中层,着意描写田园生活的动态,继说与之交往者都是农夫,相谈的都是桑麻。 与上层的静态相呼应,充满一种纯朴的动人氛围。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披草”一词浅俗到家,但用于此处则极为传神,既写出其田园的质朴,又暗与上层“轮鞅”相对照。 诗人钟情于与农夫“披草往来”,而疏远于与官吏“轮鞅”交游,其自我肖像已在其中。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 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 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 最后四句是此诗的末层,说明了此时心中亦乐亦忧的乃是作物与耕地。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 在这两句中,诗人已抛开了“士人”的身份,完全向着劳动人民的方向转化。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句紧接上句,农民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 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首中末三层内容前后紧密相连,层层向前推进,从而将个有静有动的整体田园生活,把个有乐有忧的诗人全部心境,活生生地展现了出来,归隐后的形象鲜亮亮地跃然于纸上。 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其三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 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其四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 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问;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其五这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篇。 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全诗可分做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 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 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若将《归园田居》组诗做一整体阅读,便会发现这里的开端“怅恨”,是紧接上诗凭吊丘垄荒墟,人生终当归于空无的感叹而来。 “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 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 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最后六句为第二层,全力叙述归家之后的一些活动。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 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 此二句诗,描画出了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 他依躬耕垄亩维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即已足矣。 从中亦可见,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 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 “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此篇在组诗中,取材独特,既非描绘田园风光,亦非陈述劳动状况,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为题材,相当于今天所谓“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为内容,来表达他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 其视角新颖,另辟一境,与前四首连读,可以见出组诗实乃全面深刻地再现出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 其六“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 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 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 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 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 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 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 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 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今《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总评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此五诗衣被后来,各大家无不受其孕育者,当与尔哉!”近代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品格》:“《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其一宋代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现代朱光潜:“如秋谭月影,彻底澄莹。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起首一句:名言;凡人百思千虑,不能得。 ”其二清代王夫之《古诗评选》:“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布置悠悠而有转折,妙甚。 ”其三宋代苏轼:“以‘夕露沾衣’之故而违其所愿者,多矣!”清代查慎行:“前言桑麻,此言种豆,皆田园中实事,亦有次第。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五古中之精金秀玉。 陶公本色,于这样诗可见。 ”其四现代朱光潜《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 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终当归空无”,岂可不领林野娱乎?其五明代黄文焕:“欢来映洗怅恨,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 ”“荆薪代烛,真致旷然。 ”清代方东树:“不特章法完整,直是一幅画图,一篇记序。 ”清代孙人龙:“田家真情,令人悠然。 ”其六宋代苏轼:“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此篇甚佳。 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 得非太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集耶?”

《以…那样生活》的满分作文

7 我们同于先祖,只有在绿色自然中才能生息。 我们又不同于先祖,当下生活逼我们追寻身边的绿,更追寻心田中的绿。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翠水碧,绿意无垠。 为滚滚红尘添绿色,是正视生命的本质,必能享智者之乐,得仁者之寿! -简评 面对“绿色生活”的命题,优秀考生的思考,并不停留在对“低碳”、“环保”的无力赞美上,也不作向往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无病呻吟,而是紧贴现实,立足未来,由生态到心灵,在绿色生活的内涵上作了深度的开掘。 正如文中所述,提倡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要逃离现实、重返原始,因为“我们不可能逆转潮流使现有文明倒退”;提倡绿色生活,不只是珍视保护身边来之不易的绿色环境,更是要执着追寻体现生命本真的心灵的自我救赎。 这位考生深刻、独到的解读,高人一筹,给我们以诸多的启迪。 薛明德绿色生活 时隔多年,我依然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怀念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 那是奶奶住进城里的第一年,带来了田里一年的收成,也带来了锅碗瓢盆一系列家当。 奶奶最喜欢那口绿瓷盆,天渐热的时候,她便会烧上一整壶的开水来泡茶。 茶水本是浅浅的黄绿色,但装在墨绿的瓷盆里,总觉得那绿鲜艳而又饱满,似乎要溢出来一样。 这时候,奶奶便会招呼我们姐妹二人:“走,咱卖茶去!” 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阴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 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那清澄的绿不等人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 “大妈,这凉茶„„” 妈妈总是不等人问完就接话:“自己家煮的,两毛钱一碗。 ” 从来不见有人还价,每每都是举起一碗咕嘟咕嘟咽下,颇有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然后掏出两枚细硬币,道一声谢,消失在人群中。 偶尔也有渴极了的人,一连灌下三大碗,奶奶也只收取5角钱,也许她深谙做生意讲求回头客的道理,抑或是她的本性就只是为了方便他人。 瓷盆里的水渐渐浅了,奶奶便使唤我们去楼上把晾凉的另一盆拿下来。 同样的绿,同样的清,在这样的午日,散发沁人的茶香,让人分不清这绿是茶叶的绿,是瓷盆的绿,或者是生活本身的颜色。 孩子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当我们叼着冰棍一蹦一跳回来时,奶奶正在招呼一公车的客人。 那时的公车是随停的,窗口伸出许多瓶子,奶奶便乐呵呵地把它们一一灌满,象征性地收取一些钱,那浅绿色的瓶子就注入了些许夏日的清凉,也注入了奶奶淳朴的热情。 最后的收入是有限的,去掉那些茶叶钱所剩无几,可我们却乐在其中。 很多年后的现在,我只是望着马路上无数辆汽车扬起的灰尘,看着瓶瓶罐罐花花绿绿的饮料,看着奶奶慈祥的照片,怀念那记忆中的绿色。 朋友,若你在旅途中拧开一瓶绿得不真实的茶饮,是否也会希望路边有一位老奶奶,摆着一口绿瓷盆,煮着一盆绿茶„„ -简评 通过怀念奶奶当年用绿瓷盆、茶碗等工具在路边卖茶这一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诠释:真实的、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生活才是心目中的绿色生活。 这样的视角是独特的,这样的故事是鲜活的,这样的表现是智8 慧的。 加之文中几处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和不动声色的场面片断的对照比较,使得文笔轻捷灵动,文意独特而耐人寻味。 蔡明 绿色生活 ──奶奶的心事 刚到村头,抬眼望见圩子上那片浓绿的白杨林,三叔便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放声痛哭起来。 他双膝跪在地上,仿佛有千万斤重,怎么也抬不起来。 一声声“妈妈”的呼喊,叫人为之动容。 奶奶有三个孩子,三叔最小,爸爸最大,还有那与我未曾谋面的二叔,在一场意外中遇难了。 不知怎么的,奶奶最疼三叔,临终前,还不忘千叮呤万嘱咐,一定要找到三叔。 而我对三叔终究也了无印象。 只知每到春节,奶奶总会呆坐在卧房里,对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自言自语老半天,其间不时用手绢擦拭眼角,若有所伤。 虽然人影模糊不成模样,但我隐约察觉奶奶的心事──我起初把它归于去世已久的爷爷。 爷爷本是村子里当家人,后在一场大水中为救村民献出了村民。 为此,已经怀了三叔的奶奶哭昏了好多天才醒过来。 村子以前很大,水灾之后,就定居的人就越来越来越少了。 或许也正因为这场灾难,邻里之间的相当和睦,彼此也算是知根知底吧,家家几乎无话不谈。 但奇怪的是,每提及三叔的话题,村里人就会摇头,顾左右而言它。 直到那年春种,家家大忙,而我们家只有妈妈、姐姐和我忙前忙后,独不见爸爸。 我信口问帮闲的奶奶,她近乎平淡地说:“到圩子上看看去,你爸该在那收拾白杨林呢!”我心里直犯嘀咕“一片破草坪比粮食还重要?”果不其然,偌大的圩子上,只有爸爸正一铲一铲给树苗培土,还不时俯身观察长势。 对此,我便习以为常了,却冥冥中觉察到这片白杨林和我们家定有某种特殊的关系。 这个谜在奶奶弥留之际才得解开。 在三叔十五岁的时,村子又发生了一场灾难。 但邻居们从不当我面讲起他,而出于好奇,我多少次在梦里虚构了场景,几多凶险,几多恐怖。 从奶奶的话中得知,这场灾难和我们家有着严酷的关系:我可怜二叔就受死于这场灾难,而这一切却缘于我神秘的三叔。 我们村地势低洼,土质疏松,只要稍微摸一下,就是一层厚厚的土。 爷爷生前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圩子上植草坪,以此固住土层。 大家按此法在圩子上种植了草坪,村子的状况还真一天好过一天。 人们看到圩子上的绿色,就像看到希望,似乎幸福正向我们招手。 让人没想到的是,如此美好的愿望,竟然被我那调皮的三叔毁坏了。 三叔脑子灵活,他鬼使神差一般用药药鱼虾,不曾想废弃的药瓶丢在草坪上,从瓶子里流到草坪上,便将一片茂盛的草坪杀死了。 三叔最初也不知道,到来年春天,村民发现圩子老不见绿,始终一片荒凉。 更可怕的是,这一年洪水泛滥,席卷了整个村子。 二叔为救不会水的三叔,也被洪水夺走了生命。 事后有人就把三叔药鱼虾的事情讲了出来,认定他就是灾难的罪魁祸首。 奶奶没作辩驳,一面长跪在村里人面前,一面给遇难的二叔烧纸。 三叔挨了村里人的打,奶奶的骂,就急了,逃离了村庄,至今未回。 爸爸和妈妈外地打工,幸免一劫,当知道这事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 从此,奶奶和爸爸就承担起了村头圩子上种植白杨林的责任。 讲完这段往事,奶奶嘴唇翕动,似乎想要说什么。 爸爸会心地点点头,猛一转身,眼泪夺眶而出。 奶奶才闭上眼睛。 她是要爸爸保护好圩子上的白杨林,另9 外一定要找到三叔。 其实,三叔和爸爸一直有联系,每年的树苗也是他买的,他只觉心里有愧,不敢回来。 我见到他时,还不到四十岁的他,却已是双鬓斑白。 三叔一声不吭,沉重的双膝已诠释了一切。 那一片绿色的草坪温柔地布满了圩子,就像一枚枚大大的印章,刻满了生者对亡者深深的怀念,和对绿色生活的真诚的期许。 注:这是一篇考场上感动较多阅卷老师的佳作,因为它准确的描写与小说的表达,让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异常突出。 一是描写与表述中传达出的语言特征:雅语。 这是文字修炼功底,二是全文主题传达出的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与传统精神:保护自然与保护人际和谐,这是从古至今,中国人追求的生活的“绿色”。 而这两点,恰恰是谭蘅君老师主张的“新文化作文”的判断标准:一是雅语,一是文化精神。 因此,这是谭蘅君老师对“文化作文”理论突破所强调的“生活化呈现”方式。 写作,不管它运用什么材料,古代也罢,当代也罢,历史文献也罢,生活现场也罢,实景也罢,虚构也罢,材料只是一种载体或手段,关键是文章里有没有文化精神与文化情怀,以及作为文章,其语言文字,有没有雅语特点。 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确认这是一篇“新文化作文”,用生活化方式呈现的佳作。 本文之所以感动何永康教授,本质的原因是文章揭示的人物品质与思想情怀。 从中我们也看到“新文化作文”从广义的文化层面进行理解与延伸,从文章自身的特点来思考,对以往旧传统作文在文章品质与人格方面的影响与要求。 绿色生活 当哥本哈根大会在无果,无奈与无声的叹息中结束时,我不禁感慨,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当捕鲸船再一次出海并满载而归,当孤独的北极熊再一次无助地望着海面,找不到一块落脚的浮冰时,我不禁惊慌,无情的现代化正在唤醒沉睡的碳魔,以摧毁让我们无比怀念与痛惜的绿色生活。 你看过春天的雪吗?它轻盈,柔美,还记得那年春天,我来到城外的绿草地上放风筝。 瞬间,漫天的蒲公英将我团团围住,我兴奋地伸手去捕捉飞舞的飘絮,顽皮的它们却一次次地从我的指间溜走,又一次次地从我的面颊跳过,这些充满生机的风的使者在恣情地舞动着动人的华尔兹,那一刻,蓝天与绿草相映成趣,共同搭建了只属于它们的百老汇舞台。 可这绿色的生活也终究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返。 放灰色的混凝土成为城市的地标,就算是刺耳的玻璃反光也无法再现充满生机的绿色,这一刻,我只能用回忆甜蜜我的心,用怀想温暖我的情。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的后院是我的迪斯尼乐园。 尤其是夏天,我总喜欢躺在夹杂着些许绿色的紫葡萄藤架下欣赏夜空,数着银河里的星,想象着牛郎织女的情。 现在只要我一闭眼,就能立马感受到那份清凉,清幽的绿色。 可一睁眼,炫目的霓虹又将我拉回到现实。 那花花绿绿的彩虹显然不能重塑以往那宁静的绿色生活,它除了带给人奢华,就一无是处了。 星星再也不能为迷路的孩子照亮回家的路了。 当这充满生机的绿色生活真的离我而去,我们也只能祈祷月光宝盒的存在„„.. 10 其实,真正沉睡着的魔鬼并不是地底深处的碳,而是人们心中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思想,它比现代化更具有杀伤力,却也更难解决。 当死神真的穿着黑衣,手持镰刀来将绿色的生活从我们身边带走,它也只能草草地与这个世界告别,而我们也将更加无可奈何。 也许到那时,“天人合一”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因此,朋友,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为了和谐的绿色生活一起努力,让它们不再离我们而去。 评语: 文章开篇“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即不同凡响,引发人们的深思。 全文以绿草地上飘絮纷飞的蒲公英与灰色的混凝土成为城市的地标,奶奶家后院的欢乐与霓虹给人的奢华等对比展开,镜头变换中透出对工业文明的侵扰使绿色生活不再的深深忧思,立意深刻,表达自然,判为一类卷上,得分68分。 绿色生活 那是一块地,一块青草地。 那时的生活是绿色的,因为,有这块地。 总怀念那天高云淡,总怀念那芳草青青。 曾几何时,那片绿地躺在城市的近郊,尽情地呼吸,恣情地生长,没有人能打扰它的安宁,它的欣喜,它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下去,蓬勃而淡然,我也以为。 那片地上什么草都有,参差而杂乱,远比不上城里的景观草坪美观,但我总觉得这里多了些什么,一种自然,一种蓬勃,一种生命的本真。 那时的我总爱在这里,一坐一下午,这块地踩上去软绵绵的,但却厚重,不像城里的水泥地,虽然坚硬,但我总觉得踩上去空荡荡的。 看那些草恣情地生长,任生活被绿意染透,绿得闲适而舒畅。 城市像发酵的馒头,像是要吞没一切,推土机轰鸣着,翻起那一层层的泥土。 我看见泥土被掀起,那原本蓬勃的青草已然发黄,干枯,它们的根裸露着,任风摆弄。 我愣在那里,心中一阵痛,泪无声的漫出眼眶。 为什么?为什么要夺走这块地,夺走这一片绿意?夺走这春天的芳草依依,这夏天的繁花满地,秋天金黄的热烈,冬天莹洁的静谧。 我不明白。 绿色,澄净,闲适,却似乎与这现代化的社会格格不入,人们拼命地追逐,追逐着名,追逐着利,一刻也不放松,人们喜欢红色,红色代表着财富,代表着利益,“煮酒话桑麻”已成为一种奢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草渐渐飘散,蛙声早已消逝。 没有人原意停下脚步,欣赏一路的风景,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心境早已失落。 我怀念那片地,也怀念绿色的生活,绿色的人心。 当城市将我们包围,我们是否还能做一个绿色的人,过绿色的生活? 突然想起一个人来,那个凤凰小镇吊脚楼房的身影,沈从文。 一切的尘嚣到他的心里都寂静了,只剩下水的纯粹,泥的厚朴,只剩下一片盎然的绿。 不为名,不为利,静静地,只为寻求生命的真谛。 让心情变得疏松些吧!稍稍放慢些脚步,给心一片澄明与自然,这样便会感到阳光与雨露。 淡泊,安静,这便是绿色的人。 澄澈,透亮,静静地坚守,静静地追寻生命的本真,这,便是绿色的生活。 11 评语:这是一篇紧扣命题,主题鲜明的文章。 引文从一块充满绿色的青草地切入,描写绿色生活的闲适和舒畅,和后文因现代化进程中绿色生活的渐行消逝而失落,惋惜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章语言流畅,表达自然,构思独到,极言生活气息的描写中体现了目光的深邃和思考的深入,判为一类卷上,得分69分。 你可能喜欢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 高中记叙文写作指导 合肥二模2012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2010满分作文绿色生活2012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之忧与爱集锦8页免费2012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及点评6页免费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 《忧与爱》(江苏)2页免费2012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051页免费2012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041页免费更多与“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相关的文档>>©2013 Baidu 使用网络前必读 | 文库协议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0 财富值加入会员!获取文档下载券/11

翻译古诗游月陂

游月陂,程颢笔下,月陂堤畔,我四顾徘徊,北面百尺台屹立天际。 万物更迭,秋意浓重,一樽晚凉酒,是我与时光的对饮。 水心云影轻柔相照,林下泉水悠悠自流,闲静之美,让人心旷神怡。 世事纷扰,何足挂齿,唯愿佳节,与友人共聚,乐在其中。 这首纪游诗,理趣交融,程颢借景抒情,以淡泊之心,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画卷。 水心云影,闲静相照,林间泉声,宁静自流,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宁静与闲适。 在忙碌与喧嚣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认为无需计较世事,只要在佳节时,能与朋友相聚,便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诗中,程颢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月陂堤边的景致,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 无论是云影照水,还是泉声入耳,都是他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喜悦。 他通过描绘这样的场景,传达出一种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生活态度,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超脱与豁达。 程颢以他独特的视角,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哲思与感悟。 在《游月陂》中,他以一首简短的诗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与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在忙碌与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程颢通过这首诗,提醒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学会在繁忙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满足。

在蓉首演 苍生为念 大型历史题材话剧 清廉报国不负家
清代五彩花觚 一笔一划皆是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