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文
制止餐饮浪费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粮食安全的大问题。如何有效遏制“餐桌上的浪费”,夯实“舌尖上的防线”?关键要多措并举、全链条发力。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制止餐饮浪费,也要从制度建设做起。2021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详细规定了反食品浪费的原则要求、各类主体责任、激励和约束措施,标志着我国把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法治轨道。从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对节粮减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到《关于进一步做好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工作的通知》《关于发挥网络餐饮平台引领带动作用 有效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指导意见》等出台,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治理力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刚性约束不断增强,为制止食品浪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粮食和食物浪费问题令人惊心!也要看到,制止餐饮浪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之以恒、持续用劲。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施治,把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的要求落实落细,才能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必须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前不久,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第七批制止食品浪费行政处罚典型案例,其中既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未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被当场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也有因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且拒不改正,当事人被处以罚款。这些典型案例反映出一些经营主体缺乏法律意识,对制止餐饮浪费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制止餐饮浪费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是餐饮服务经营者,政府机关、单位食堂、餐饮外卖平台、学校、消费者等都要明确各自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有效震慑,推动责任落实到位。
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需要盯紧盯牢各个环节。食物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损耗和浪费,一旦出现“跑冒滴漏”,就容易造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具体到餐饮领域,一方面要抓住供给端,完善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健全行业标准、服务规范是关键。另一方面要抓住消费端,引导消费者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习惯,建立消费新风尚。近年来,不少地方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推广“精细化菜单”帮助消费者明白点餐,建立制止餐饮浪费大数据监管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持续激发全社会推进节约的内生动力。
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餐饮浪费问题一直存在、时常反复,这就决定了制止餐饮浪费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面向未来,从全链条制止、全周期管理出发,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制度设计的刚性约束力、提升制度执行的有效震慑力、发挥各类监督的内外推动力,定能有效遏制食物浪费,推动节约减损取得实效。
人民网评: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全球每年都浪费掉了多少食物?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报告,每年浪费13亿吨粮食。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趋势,每年食物废品的数量将至少达到21亿吨。
1.食物浪费是所有人的事: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专家说,食物浪费是每个人的事,必须用全链条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他们的研究,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食物浪费情况相似,北美35%,撒哈拉以南非洲36%,欧洲、南美和亚洲34%,南亚和东南亚26%。 例如,在北美,每人每年浪费食物约590斤,而南亚和东南亚,人均每年浪费食物220斤,是后者的2.68倍。
2.非洲面临情况严峻:
就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食物废物而言,非洲的情况要严重得多。 在北美,58%的食物在消费阶段被浪费,6%的食物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损失;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6%的食物损失发生在消费阶段,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高达36%。 不同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解决食物浪费问题。 对非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来说,改善仓储条件和运输方式是关键。 对美国来说,观念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 有必要引导消费者购买和食用那些不好卖的食品,如有疤痕的水果、蔬菜等,避免这些食品变质浪费。
3.按量罚款:
韩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按量罚款”政策。 首尔居民需要根据所浪费食物的重量缴纳相应的“按量罚款”。 一些非营利组织回收农民放弃的作物,然后将它们分发给食品加工厂。 一些餐饮公司会根据顾客的食物浪费情况改变食物供应。 如果我们只是喊口号,或者只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不采取行动,到2030年实现粮食浪费减半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这件事关系到每一个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就是说,它与所有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此,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浪费食物的问题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参与讨论。
餐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020年,数字化转型被推上风口浪尖,要不要做转型?怎么转?什么样的企业必须转?是否有必要转?等等一系列问题,我这里用一些比较浅显的例子来简单的分享下!
如果把餐饮行业发展史简单粗暴的分成了四个时代,可以划分为:90年代的“单体大酒楼”、00年代的“重资产直营连锁”、10年代的“弱管控加盟连锁”、正在进行中的“智能化餐厅”,如果将前三个时代分别称为1.0、2.0、3.0时代,那么当前正处于餐饮的“4.0”时代。
前三个时代都是按照经营模式划分,为什么4.0时代却以“智能化”为主角呢?如果按照经营模式来说,“2.0时代”自建央厨、自己开店的重资产模式导致老一代直营连锁餐饮企业发展稳健却缓慢。 “3.0时代”则反其道而行之,轻资产大行其道,餐企总部啥都没有,依靠加盟模式快速扩张,虽然发展迅猛,但由于管控力度差,关店一样迅速。 到了“4.0时代”,这两种模式开始融合,往往采用总部与加盟商合伙开店,同时总部对加盟店采用强管控模式,这就既达到了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扩张的目的,也达到了扩张而不失控的稳健经营。
但如何能够融合轻重两种模式,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并不容易。 “强管控而不增添过重的管理团队和过多的管理成本”、“合伙制快速扩张的同时保持统一管理和战略一致”、“在确保生存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增长点”,这些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容易做到。 于是,“数字化”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1、对“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普遍误区
数字化转型,可能很多人觉得并不陌生。 因为“上系统”这件事,几乎所有的餐饮企业都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 “上系统”就是“数字化转型”吗?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上系统”的第一念头就是“收银系统”,于是,很多餐饮企业将“数字化”和“收银系统”画上了等号。 更高级一些的,再加个扫码点餐、扫码支付,貌似餐厅就变成了“智慧餐厅”,所谓“数字化转型”也就完成的差不多了。
将“餐饮系统”与“收银系统”画等号,是对企业信息化的一种狭隘认知。
餐饮信息化包括的方面很多,收银系统仅作为门店与顾客之间其中一个交易端口,除此之外,扫码点餐、自助点餐屏、自营外卖、积分商城...这些均属于“交易端口”范畴。 而无论是哪一种“交易端口”,其解决的也只是餐厅与顾客的触点,采集最初级的顾客交易信息,或者说,这仅仅实现了“交易数字化”,但还远未实现“管理数字化”。 因此,仅仅将“数字化转型”视为“上收银系统”,是非常片面的。
那么,如果将“数字化转型”理解为“上所有系统”呢?
“上系统”只是一种形式,而并非目的。 “数字化转型”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用数字化手段,将餐饮企业的交易、管理、核算、决策等各个方面,尽可能从“人工干预”转变为“系统自动”,从而规避因人性懒惰、人为错误、人力缓慢而造成的种种执行力问题。
作为管理者,也许你为企业设计了一套非常好的管理制定和流程体系,但你很快就会发现,企业管理的最大难点并非是制度的建立,而是制度的执行。 也就是所谓的“决策容易执行难”。 为什么会“执行难”?无非因为三个方面,人性的本质是拖延的、人容易犯各种错误、人的动作及运算能力都是缓慢的。 而系统则不知疲倦、非0即1、速度飞快。 所以,通过系统来解放人为,从而提升效率,才是解决执行力的关键。 无论是ERP,还是人工智能,无论是收银系统,还是线上商城,归根到底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
正如《工业4.0白皮书》中所言,互联网看似是用户体验的提升,实际上互联网的本质是“效率的提升”。 无论上什么样的系统,无论界面多么华丽友好,无论是线下应用还是O2O,互联网应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升效率而产生的应用。
同样,餐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在于你上了什么样的系统,而是在于你有没有通过系统而真正实现了企业在交易、管理、决策中的效率提升。
2、“数字化转型”的达成标志是什么?
对于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目标达成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是否实现了“四个在线”,即:组织在线、业务在线、生态在线、数据在线。
01、组织在线
组织在线,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数字化。 从HR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人力管理系统,将全企业人力结构和人资档案囊括其中,实现合同、排班、考勤、绩效、薪资管理一体化,这是宏观层面HR的“数字化转型”。
而从广义组织管理来说,还包括招聘、培训、即时通讯,例如通过企业微信,将员工日常应用工具全部嵌入,形成统一的员工办公台,从形式上消除员工办公分散性,是从微观上实现了员工的“数字化转型”。
02、业务在线
业务在线,指的是营业、营销、供应链数字化,这往往是指企业整体信息化中的“业务中台”部分。
提起“业务中台”,很多餐饮企业依然是一头雾水,这个耳熟能详的热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在这里我就来做个简单的比喻,大家应该都打到一些400售后电话,接听者往往是声音甜美的客服小姐姐。 但我们都知道,你说提出的问题,并非是这个客服小姐姐能够以一己之力全部解决的,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 这个客服小姐姐只是该企业与你接触的一个触点,她的作用在于从你这里获取到客服请求和问题,而大部分问题她无力自己处理,而是由她后面的各个业务团队来实际处理的,处理完成后,由她给予你反馈。
回过头来再看餐饮信息化,所有的交易系统(例如POS、扫码点餐、外卖小程序等),都相当于这名客服小姐姐,它们界面友好美观,如同客服小姐姐的甜美语音,给予顾客美好的体验。 但用户的诉求并非这些交易端可以直接解决,在顾客看不到“后端”,有着庞大的业务处理系统,专门用于进行订单处理、营销运算、出库、厨房指令、财务核销、异常处理等,这个庞大的业务处理系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业务中台”,而每一个声音甜美的客服小姐姐,则相当于一种类型的“前台”(例如POS、扫码点餐、外卖小程序等)。 “前台”可以多种多样,如同每一名客服小姐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和风格,而“业务中台”则整齐划一,统一处理所有“前台”收集到的指令,经过处理后再反馈给“前台”,由“前台”回馈给顾客。
在没有建立“业务中台”之前,所有的“前台”,要么是“自己接单、自己处理”,因各个前台的水平参差不齐而无法给顾客很好的体验;要么是“每个前台都有自己单独的后台”,导致各系统之间相互割裂,形成“信息孤岛”。 因此,在餐饮企业信息化越发复杂的今天,“业务中台”的建立则显得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餐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代表着餐饮企业信息系统的“中台化”。
在所有的业务中台中,有三个中台非常关键,即营业中台、营销中台、供应链中台,分别实现“连锁营业统一管理、会员营销统一管理、供应链统一管理”。 各种业务中台的建立,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实现了“前端轻而多元,后端重而统一”。 餐饮企业的每种交易类型都可以有适合自己的交易前端,而前端的多样性却不会引起后端管理的孤岛化。
03、生态在线
“生态”原本是一个环境学词汇,指的是食物链的“上下游关系”。 放到产业界,所有的商业行为均存在供需双方,“生态”则指的是供需平衡重的“上下游关系”。 餐饮企业的生态在线,主要指的是餐饮企业通过包括自营外卖平台、新零售商城、供应链采购在内的交易平台,建立以本企业为中心,连接C端消费者和B端商户的上下游关系。
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到店消费外,店外消费最可能发生的就是外卖行为和零售行为,也就是互联网领域经常提到的“到家服务”。 通过小程序形成的自营外卖平台和零售商城,顾客可突破传统到店消费的“人货场”限制,从而商家可提供给顾客“门店到家,随时消费”的能力。
除了消费者外, 餐饮企业的另一重要下游则是自己的客户或加盟店。 他们从总部进货,再从门店加工成菜品后卖给顾客。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总部的收益来源于“干线物流”,区域仓库的收益来源于“支线物流”,而门店的收益则来源于“最后一公里”,这就将总部、区域、门店串联成了供应链条,再通过门店的“到店业务”和“到家业务”连接消费者,完成最终消费,形成餐饮企业完整的上下游生态链。
04、数据在线
通过交易端实现顾客触达,通过业务中台实现业务运算和处理,通过生态完成上下游联结,而在这些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却甚少有企业能够将他们充分利用起来,更多的依然是从财务层面做一些统计报表,这无异于一种巨大的资产浪费。
其实大多数餐饮企业并不是不愿意使用这些数据,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数据。 的确,这些数据并不是通过人们熟知的“Excel”简单公式就能变得有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模型”,让这些散乱的数据星辰更对经营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那什么是“数据模型”呢?数据模型类似一个框架,将你看不懂的散乱数据套入框架,即可按照框架输出你能够看得懂的数据结果。 例如,你手中有几个G的营业数据,你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去看每一条交易的明细,但你希望能够从中指导“在营业额最好的前五个区域中,哪三种菜品销量是最高的”,这句话便是一个模型。 当在系统中实现了这个模型后,你把手中的几个G的营业数据导入到模型中,模型就可以立即告诉你想要的结果,这便是“数据在线”的意义所在。
对于数据模型来说,系统一定要实现“可定制化”和“易定制化”,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数据分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无论系统预先涉及了多少种模型,都是不够用的。 最重要的还是要让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模型,所以数据系统一定要具备模型自定义能力。 另外,自定义模型往往要求用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通俗的来说就是用户自己要“有想法儿”。 但这对用户来说,要求就比较高,所以,成熟的数据系统往往具备“敏捷建模”能力,尽可能降低对用户的要求,让用户易于在系统中建模。
当餐饮企业实现了“数据在线”,才算是真正实现了从业务到数据的一体化闭环,达到了企业信息化的最大价值。
以上所讲到的“四个在线”,可以视为餐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标志,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可以理解,所谓“数字化系统”并非“上系统”,而是通过“上系统”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提效和数据闭环的效果,因此,系统只是“工具”,完整的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当餐饮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后,将让本企业内的所有信息化系统形成有机一体,消灭信息孤岛,且具有较强的可扩展和可升级空间。 企业依赖整个信息化系统,将实现企业运作效率提升,使企业走向敏捷化和弹性化,从而增强企业伸缩性和抗风险能力。 这便是在这个后疫情时期,餐饮行业重新反思“数字化转型”的原因。
节约粮食的资料有哪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 “粮食在播种收获、储存和流通及加工环节都会有一定的损失,如何降低这部分损失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主任曹慧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创新科技的运用有助于降低粮食损耗,同时还需要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风气。 农户在收割水稻粮食是怎么被损耗的?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28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我国粮食生产将迎来第十八个丰收年景。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已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但值得警惕的是,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12%。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的粮食至少有700亿斤。 那么,这些粮食到底是怎么被损耗掉的?曹慧介绍,播种和收获是生产领域粮食损失的重点环节,其中因为播期不当、传统种植方式用种量过大等因素导致每年播种损失几十亿斤粮食;因为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适时收获等因素造成收获损失,其中人工收获损失率在10%左右,机械收获损失率3%左右。 虽然我国小麦、水稻、玉米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地区间差异大,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机械使用率不高。 种植户正在播种农户储粮环节粮食也存在着较大损失。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粮食阶段性储存在农户手中,而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量较大。 “农户和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因烘干设施缺乏,加上储粮条件较差,例如东北一些地区仍存在‘地趴粮’的方式,因鼠害、虫害和霉变造成的损失严重。 ”曹慧说。 粮食流通环节的损耗也不容忽视。 曹慧表示,我国每年粮食跨省流通量巨大,其中很多仍然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等包粮运输方式,装卸、运输当中的抛洒和包装物遗留造成的损失率较高。 此外,粮食过度加工也会造成粮食损耗,部分企业为追求粮食的外观和口感而过度追求加工精度,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损失很多粮食。 科技创新如何助力粮食减损?方案提出,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推动气吸排种、低损喂入、高效清选、作业监测等播种收获环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发展安全低温高效节能储粮智能化技术。 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 “重点是要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关键环节节粮减损的技术攻关。 ”曹慧表示,在粮食生产端,针对播种和收获环节,技术的应用能够尽量减小粮食的损失。 曹慧强调,节粮减损要聚焦粮食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用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突出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构建节约高效、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努力形成全社会自觉履行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和反对铺张浪费的长效机制。 曹慧建议,要加强方案中各项措施的执行落地,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 进一步完善全链条粮食损失浪费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数据汇总和分析评估。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减少粮食损耗浪费的成效评估、通报、奖惩制度。 如何遏制粮食浪费?节约粮食关乎每一个人,粮食损失与粮食浪费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 曹慧介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的报告,粮食损失是指收获、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包括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 而粮食浪费包括在零售、餐饮服务和家庭消费等产业链后端发生的损失,主要由人的经济行为、供应链管理疏忽引起。 “我国在消费环节的浪费最多,主要是餐饮浪费。 ”曹慧说。 中国科学院的一项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15年我们的餐饮食物浪费量每年在1700万吨到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口粮。 近些年,随着国家反浪费监管的不断加大,这个数字正在逐渐缩小。 今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食品浪费法,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 曹慧认为,要遏制粮食浪费,一方面要强化制度约束,大力提倡“光盘行动”,对餐饮行业、单位食堂、公务活动、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不同主体分别进行制度规范约束、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消费理念,把节粮减损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强化节粮舆论宣传,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曹慧表示,要创新食品加工配送模式,支持餐饮单位充分利用中央厨房,加快主食配送中心和冷链配套体系建设,同时推进厨余废品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