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团·猪妈妈
“一小时就写了6个字,我真的快顶不住了。”
一位妈妈跟我哭诉。
他儿子四年级,近来问题越来越多。以前考试还能拿个90多,现在每天全力抓学习,也只能考70、80分。
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帮他分析了,写作角度、分哪几部分,也都和他确认了,结果他一小时就憋出6个字。
“做作业,在旁边看着就还能做,但你只要不守着,他能把那橡皮给戳通!”
情绪上来了,她骂孩子会骂得很凶。但她说,她儿子就跟“树”一样,一动不动,也没回应。
“树还有皮,我有时觉得他怎么‘没脸没皮’的。”
而更让她心态崩溃的是,邻居家孩子跟自己孩子同校同班,状态却和他儿子完全不一样。
家长并没怎么操心,孩子自己就成长得很好。
“从来不强制他学习,更别说像我这样守着。但他孩子就自己很主动地要学,考不好还哭。奥数还拿奖......有时候就是命。”
很多家长花了大量心力、财力在孩子身上,却收获无几(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反观一些学霸家庭,好像孩子都是高自尊,又自律,根本不用监督,自己就有目标,自己就知道努力。
时间长了,很多家长难免怀疑: 学霸是天生的吗?有些孩子是不是再怎么教,都很难成才?
美国《时代》周刊曾做过一期观察,那些发展很好的孩子,确实多半是“放养”。
但这只是一部分事实,并不是全部真相......
“放养”不是选择题
而是比重和质量问题
我们经常听学霸父母说,“我很少管孩子”——那是不是我们也像他们那样“放开手”,孩子就能越来越好?
显然不能。
如果把学霸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放养”只是你看到的,它迎着阳光肆意生长的部分。而在你看不到的地面之下,还有着发达的根系、肥沃的土壤。
在《小日常,大奇迹》一书中,做了很清晰的划分,叫做: 放养、自养和寄养。
自养——顾名思义,就是家长自己带、自己教。
通常是很多家长用来守着孩子做作业,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那部分;学霸家长通常会把精力更多花在早期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上(比如,亲密关系、通识教育、思辨力、专注力等)。
寄养——是我们把孩子委托给别人(学校、机构、社会,或者长辈、阿姨等)。
比如,我们把孩子送去上学,给孩子报培训班,把他放到夏令营,或者直接请长辈看管等。
放养——是完全任由孩子自由活动、学习。
像孩子自己阅读、完成作业,自己玩玩具、发呆、画画、搞“发明”等,都可以称作“放养”。
这三部分加起来,才构成对一个孩子的全部养育。
这样一划分,你就至少会有2个洞见:
1、再“放养”孩子的父母,他们都会有自养和寄养孩子的部分(没有绝对的“放养”)。
2、不同家庭,因为育儿观念,时间、精力、资源的不同,自养、寄养、放养的效果、分配比重会各有不同。
“放养”从来不是一道“是or否”的选择题,而是分配比重和执行质量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学霸都是被放养长大的”,真相实际是:
这三种养育模式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高效率、高质量执行,才造就了部分孩子的“学霸”特质,才让他们的父母,能够把自己解放出来——
实现高质量的“放养”。
高质量地自养、寄养
培养孩子自驱力
《小日常、大奇迹》的王潇,是一位精英女性。她既有自己的企业,又有自己的写作事业,同时还追求高标准的自我成长。
可以想象,她能分给孩子的时间很少。
但她确实又把女儿培养得很好——不光是学霸,还是壁球冠军,还自己开画展、设计产品,组建小朋友的自律小团体。
除此之外,她和女儿还有着融洽的亲子关系。
同样一天24小时,她怎么能做到这么多呢?
从她的育儿分享中,我们可以窥见,很多学霸父母是怎么付出有限时间(很多时间在“放养”),就培养出优秀孩子的。
而就这点来说,即便作为普通父母,他们的视角和方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王潇告诉我们:她会用三种养育方式,去规划孩子的五种时间。
她认为,孩子终究是要离开大人和原生家庭的,需要自己学会掌控时间、自己做每一个关键决策、自己面对生存和社交。所以,在养育的每一天里,她都在为孩子的离开和独立做准备,都在培养孩子“自动巡航”的能力。
比如,在宝贵的自养时间里,她认为养育的质量,比绝对时长更重要。
她不会一直去抓学习、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影响孩子。
比如,她擅长画画,就会每周安排一个时间跟孩子“交换画画”;孩子爸爸擅长数学,周一到周四,都会有父女俩的亲子数学时间。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自养,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闪闪发光”,成为榜样。
另外,在能解脱自己的寄养部分,她会把心思花在如何为孩子找到更适合的寄养资源上。
比如,制定“家庭会议制度”,去调动家人合作育儿;利用“兴趣班考察清单”,帮孩子找到更靠谱的机构;建立“儿童时间管理体系”,帮孩子明确方向、规划好时间等。
她为孩子规划的五种时间是这样的:
健康时间——帮孩子爱上运动、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好玩时间——让孩子长存好奇,给孩子自由呼吸的时间和空间;
生存时间——让孩子掌握方法,克服逆境,变得自律、坚韧(比如,完成好学业);
成就时间——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核心竞争力,变得自信、强大(比如,发展持续的特长);
心流时间——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变得专注而高效。
她用这五个领域的目标去牵拉,倒推孩子在某时某刻,应该由谁陪着(或者自己)去干点啥。
而当有了这些高质量的自养和寄养后,孩子能“放养”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多——
有好的习惯,好的能力,有好奇心,有韧性,有自信,有专注力......孩子就会有好的自体感,好的自体感又会催生出强大的自驱力,自此进入良性循环。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学霸孩子都在被“放养”。
但事实是,“放养”只是那个结果。
人家的“好钢”(时间、金钱、精力),早都用在了刀刃上。
真正敢放养的父母
都在用“场域育儿法”
最后,“放养”似乎是最好操作的——不就是“甩开手,随他去”嘛。
但学霸父母的“放养”,真的是让孩子爱干嘛就干嘛?
这背后也有大智慧。
要做到真正“放养”,你得先排除自己内心的不安:
孩子安全吗?和孩子接触的人靠谱吗?没有人盯着,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吗?他会把时间花到让自己有收获,而不是让自己越来越“down”的事情上吗?
为了解决这些,王潇在书中也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叫“场域育儿法”。
“场域”这个词,来自社会学,指的是人们所在的物理环境、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被“场域”影响。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域下,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做出不同的事情。
也就是说,场域有着无法言说的“氛围与气质”,它直接作用于孩子的行为。
在“场域”里面,大人不需要对孩子做额外的管理和要求,只是自然地向孩子传递正向的信息,孩子就会跟着来。
比如,当你们全家都爱刷手机,总是抖音开很大声,那孩子就会觉得吵闹一点、不尊重别人也没关系,玩手机躺平也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你们都可以,我不可以,那你反而是在剥夺我的权利。
相反,如果家人都爱看书,家人都爱运动,家人都很有时间观念,那他就会不自觉悄声细语,或者感觉自己如果不动起来,就会很“不合群”。
所以,你很忙,你很不满,不是唠叨孩子你赶紧去做什么事,做什么样的改变。
而是,你先有点儿你期望他的那个样子,哪怕是一起努力。
养育孩子,就是重养自己。
家长要学会只为孩子付出有限时间,同时发展自己。
(如果你总对孩子还抱有更高要求——)
这不是奢求,而是必须。
培养出哈佛学霸的家庭:孩子的未来,隐藏在这5件小事里
“哈佛妈妈”方莉将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部送进了哈佛大学。 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有一个还在“慢班”待了好几年。 在她的 育儿 经验中,有三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对孩子多说“我爱你”。 可能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向孩子表达爱意是非常难为情的,也怕太多的赞美会让孩子骄傲自满。 起初方莉也这样认为,觉得和孩子们说我爱你实在是“太肉麻”了。 可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非常重要,最能直接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 在后来出版的书籍《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中,方莉写道,来自父母的期待和夸赞是孩子积极进步的动力。 后来她经常和孩子说“我爱你”,甚至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不忘说一句我爱你。 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在情绪沮丧时也不会有抗拒情绪,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做错了,妈妈依然是爱自己的。 美国心理协会成员Carl Pickhardt曾指出,缺乏自信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事,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其他人失望。 作为家长,请不要吝啬你的爱,像方莉一样大胆的对孩子说爱吧。 何江曾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代表,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同台的还有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他也是首个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人。 何江的父母都来自农村,为了不让两个儿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选择留在农村陪着儿子们,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外出打工。 他们也非常喜欢陪伴儿子读书学习,妈妈不识字,就让儿子们将课本中的故事讲给自己听,还会向他们请假讨论没有听懂的地方,两个儿子都非常乐意给妈妈“上课”。 父母的教育方式虽然朴素,但对何江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何江来说,将所学所知分享给父母并得到父母的认可,是一种认知上的正反馈。 方莉在教 育儿 子时,也采用过同样的方法,她则是刻意装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事事向儿子请教,一方面树立起了儿子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刺激儿子更加努力学习。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当我们在教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在学习。 分享知识无疑是高效学习的方法之一。 时代杂志的特约撰稿人Annie Murphy Paul在文章中指出,学生们学习是将将自己当作老师,比那些仅仅学习的学生,在实验结果中得分要高很多。 如果你在为孩子的成绩担心,不妨让他把所学的知识和你分享,说不定他会有很大进步。 美国生活的华人妈妈米歇尔将大女儿送入哈佛大学经济系,两年后小女儿也顺利就读哈佛。 除了学习成绩一流,两个女儿还都是美国竞技体操运动员。 米歇尔非常相信精英教育,对两个女儿的要求都非常高。 在她的眼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必不可少,对孩子和家长都很重要。 大女儿是个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小时候参加竞选时,准备了很长时间也还是怯场了。 站在演讲台上,大女儿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呆呆的站了十多分钟。 走下演讲台,孩子简直要崩溃了,放声痛哭。 站在一旁的米歇尔却并没有上前安慰,只是教导女儿要调整好情绪。 在米歇尔眼里,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学会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危机。 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未来是不能接受哈佛大学的挑战的。 大女儿也很争气,在后来的生活中越挫越勇。 在后来参加社团活动时,也敢硬着头皮去采访不认识的同学、老师甚至校长,加上出色的文笔,最终成为了校报的骨干。 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很难被接受,当年的虎妈蔡美儿也曾受到很多批评。 但是当女儿们长大了,却纷纷在公开场合对母亲表达感谢,小女儿甚至说自己以后也会成为一个虎妈。 当然,挫折教育也要符合孩子的个性,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要打压孩子的积极性,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虽然丁丁患有脑瘫,但是在邹翃燕的教导和自身努力之下,他还是成功进入了哈佛大学。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两个细节非常值得深思。 丁丁小学开学后,妈妈邹翃燕送给丁丁一本《新华字典》,从此遇到不认识的字,丁丁只能去查字典,就算是问妈妈,她也只会甩给丁丁一句“查字典去”。 邹翃燕也从不辅导丁丁作业,即使是老师说让家长完成的部分,她也交给丁丁来完成。 当时老师要求家长给学生出卷子、批改并打分,邹翃燕先是让丁丁自己出卷子,丁丁做完以后直接打了100分,最后还是老师检查出来了两道错题。 邹翃燕还毫不客气的批评丁丁怎么好意思错,一定要提高正确率。 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丁丁逐渐养成了独立自主写作业的好习惯,这种独立的特点一直影响他后来的生活。 在考上哈佛大学后,他有备战司法考试,每天有8-12个小时都是在学习。 当代家长很容易产生教育焦虑。 孩子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试错的成本太高,对教育方法没有足够的了解又希望孩子能够有大出息。 对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慎之又慎,于是恨不得将手中所有资源都堆砌到孩子身上,完全按照家长设计好的道路生活。 相反, 邹翃燕面对天生有缺陷的孩子,放手让孩子成长,却让孩子有了独立的人格。 丁丽晴收获了得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五所世界一流名校的录取。 在她的印象中,五年级之前爸妈完全没有提过学奥数的事情,虽然她身边很多小朋友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奥数了。 爸爸妈妈都是尽力提供最好的平台,但是她喜欢什么事情、要做什么,父母从不会过分管束。 在丁雨晴看来,想要达到一个目标,需要孩子自己的主动性。 自发想学的东西,别人想拦都拦不住。 她特别喜欢划船,但是每天不到五点就要去训练。 爸妈心疼她,让她别太辛苦,她不喊苦不喊累,一直坚持了下来。 即使是全程陪读女儿的肖永莲,也没有对女儿的生活大包大揽。 在她看来,父母要做的是要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后续的努力还是要孩子自己来完成。 她主动带着女儿到哈佛大学游览,让她切身感受哈佛大学的名校氛围,是否能够考上哈佛,则要靠女儿自己的努力了。 后来女儿为进入哈佛大学做准备,也都是自己主动完成的,她最终也以音乐为桥梁,进入了哈佛大学。 《放养的女孩上哈佛》一书的说, “通过试错法自己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真正放手的爱。 这样的做法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家长的悟性、耐性和毅力,是一种大智慧。 ” 教养孩子的模式并不固定,但是让孩子成为 健康 、快乐、自信的个体,相信是每个家长都期望的。 船王赵锡成的6个女儿,有4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另外两个也分别就读于美国知名学府威廉和玛丽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 赵锡成在教育孩子上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不给孩子们设限。 赵锡成曾经对大女儿赵小兰说:“你总统是做不到的,因为你不是美国生的,可是你有希望当个部长,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更好,一步一步来,就可以达到最高那层。 ” 赵小兰后来不仅考上了哈佛大学,还曾任美国劳工部部长,是美国 历史 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 贷款百万也要上哈佛的詹青云,小时候经历了六次转学,从乡村学校一路走到了重点中学,小小年纪就让自己迈过一个又一个台阶。 在谈及自身受到的教育时,她说到父母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她的培养,竭尽全力提供最好的平台。 在父母的影响下,她也想要看看外面更广袤的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模仿和学习的过程,父母的举止言行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样子。 孩子未来的格局受到父母眼界的影响,孩子以有远见的父母为榜样,才会向往更广阔的天地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孩子的未来可能就隐藏在日常的生活的每件小事里。 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爱好和性格也迥然不容,家庭教育也不可能千篇一律,适合孩子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读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各位家长朋友,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选择题。
在孩子日常家庭教育中,您属于哪种类型的家长了?
A有责任心、懂教育“智慧性”教育的家长。
B没责任心也不懂教育的“放羊式”教育家长。
C非常有责任心但不懂教育的家长。
现在就公布答案吧。
如果您是A类型的家长,您一定有一个优秀杰出的孩子。
如果您是B类型的家长,虽然不能给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帮助,但也不会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因此,在这种放养式下成长的孩子,可能有一半的人反而会成才。
如果您是C类型的家长,将是最糟糕最可悲的父母。 这类型的家长,责任心超强却不懂教育,控制孩子心理强烈,很喜欢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事无巨细的为孩子做好任何安排,根本就不管孩子的成长规律,摧残着孩子弱小心灵,反而把孩子变成了问题娃儿。 这类父母在当今社会占比大、为数也众多。
大家是不是听了这分析,特别是BC类型的家长,心里面开始着急了?我该怎么办?我要做什么?无数的问号在脑子里涌出来。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将会为您解开心中谜团,指导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究竟该怎样去行动,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贾容韬老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实力派家庭教育专家,全国资深戒除网瘾专家。
该书讲述了贾老师在面对教育出现问题的儿子时,痛定思痛,作出离职陪读决定。 他首先从自身去改变,陪读期间不断在书本上学习提升自己,看了上千本书,做了80多万字的教育笔记,不仅用智慧让年级倒数第一名,还差点被学校开除的儿子,最后考上全国重点大学,而自己也在蜕变过程中,从之前的一名草根父亲,到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家教专家。
书中贾老师自己摸索的教育方法简单明了实用,很贴近每个家长朋友们的阅读需要。
该书2013年出版,期间进行了23次印刷,历经数年后仍旧是优秀家庭教育书籍中的典范,并得到了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晓东的强力推荐。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共七章58节327页21万字,现在就给大家归纳为三个重点进行分享。
杭州6岁女孩十几个兴趣班日程表曝光后,女孩在接受采访时说,不喜欢妈妈在家,原因是,自己可以多玩一会儿。 孩子的话戳中妈妈内心,顿然泪如雨下,作为全职母亲的自己,每天24小时围着女儿转,到最后换来的却是女儿的不理解和疏远。
近日,武汉地铁站10几岁女儿因母亲带着她上错车,在公共场合当场发飙,对着自己的母亲又骂又踹。 在网友指责女儿太过分时,母亲却在替她开脱。 谁之过?
前几日,江苏一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视频引起轰动,网上说压跨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老师家长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对985、211毕业的家长,以为自己是学霸,负负为正,孩子学习也不会太差,所以并不太在意学习这事儿,让孩子一路傻玩,一个字不识,一个数不会算。 当现实给他们当头一击时,才意识到自己误解了“快乐教育”教育理论,看着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家长的内心几乎崩溃,发出了如果有下次教育孩子的机会,一定不会再放养的感慨。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上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长出问题了,才会有目前的问题孩子。
家长很着急的去纠孩子的错,殊不知最应该改变的是作为家长的自己。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开篇就在第一章节直接切入全书的核心主题,提出: 父母需要率先改变自己。
家长和孩子都是第一次扮演这角色时,毫无什么经验可言。
因此,家长孩子在这世上有失误、出问题就再正常不过了。
唯一有区别的是,多数家长对待谁出的问题,给了双重标准。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或许就一笑而过;但如果是孩子犯错 ,那就得有错必究、给孩子上纲上线了。
父母面对问题的孩子,到底该怎么做了?自己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改变,如何去打破现有错误的育儿经了?
在书中,给出了以下答案。
首先,孩子犯错,反而是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最好时机。
的儿子曾经在考试中作弊,他知道后立马赶往学校与老师深入沟通。 临走时,只是和儿子一起吃饭,买日常用品,对于考试的事至始至终只字未提。 要放在以前,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打就是骂。 儿子感受到了的变化,觉得再不刻苦努力学习,就对不起父亲了。 儿子内心的这种变化,转化为行动,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名次不断提升,最终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这就是抓住了孩子犯错后最好的时机,获得的最好的效果。
如果是我们,遇到这样的事,会是什么反应了?
多数家长通常是暴跳如雷、喋喋不休,甚至更为火暴的行为是狠狠的体罚孩子,仿佛是世界末日来临。
认为: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只有不会处理的家长。 如果处理得法,反而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应该先控制好情绪,再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协助改进。
其次,和孩子建立共同的语言、话题和爱好,孩子就是朋友。 常听到家长说,现在孩子的玩法五花八门,从线上到线下;和家长说话,随时脱口而出的就是网络语言,家长想多一些了解,多问几句,孩子就不耐烦地说你们OUT了,说了也不懂。 顿时感觉孩子和我们就不在同一个星球上。
书中讲述到,为了更好地构建亲子关系,主动地教孩子打乒乓,主动去培养自己热爱足球的兴趣。 从之前的父子间三言两语,到后来儿子对态度的改变,不仅让儿子刮目相看,而且父子间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认为: 爱孩子就是要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家长若能用平等的姿态去对待孩子,你们就是朋友。
最后分享的是:家长和学校要建立良好沟通。 前面提到的“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那位家长,我们估且不去谈论做法是否妥当。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父母才是家庭教育里最该用心的人。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孩子读多少年级多少班?孩子的班主任是谁?孩子的家长会参加了几次?最近一次和老师沟通是在什么时候?如果孩子成绩考差了,除了责怪孩子还会做什么?
谈到,家长和学校需要建立良好沟通,要尊重老师、要赏识肯定老师、要虚心向老师学习、要和老师探究教育。
呼吁家长朋友,积极投入家教实践,并尽可能和老师多接触吧。
说, 家教误区的本质就是:用错误的方式,试图达到一个正确的目的。
1、如果孩子犯错,家长采取惩罚,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大家可以想想,曾经你都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去责罚孩子?责罚的初衷是帮助孩子改正,结果犯错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多?
这就值得父母反思了。 孩子却认为,反正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为这次错误也买单了,反而有了解脱的感觉。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诺特博士说“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藏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 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次要更小心,而不是更诚实、更负责”。
2、鼓励胜过奖励 滥用物资奖励,只能让孩子变得浮躁和虚荣。 这种奖励形式,在绝大多数家庭存在,是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
谈到, 物资奖励非但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还带来了如下的负面影响。
第一、物资奖励给孩子的是消极心理暗示。 孩子表现好了,才奖励,言下之意,你现在表现得并不好。
第二、物资奖励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家长把奖励当诱饵,条件是需要孩子达到既定的要求。 其实是在培养孩子患得患失、虚荣浮躁的功利心。 让孩子认为,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
第三、物资奖励让孩子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 为了得到奖励,孩子会很努力。 但一旦达到,父母又不断加码,为了再次得到,反而让孩子心事重重,希望得到,但却总不能达到,导致最后孩子变成厌学和憎恨。 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会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
3、赞赏孩子的学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内心最本质的愿望是希望得到赞赏”。 赞赏是家庭教育里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
如果说,家长朋友不会使用赞赏,你一定会反驳,说好话谁不会了。 如果你说的好话,夸大其词,反而会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
书中提到, 赞赏是有原则的。
第一,要赞赏孩子的努力和态度,不要赞赏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第二,多用描述性赞赏、少用评论性语言。 评论性赞赏空洞、描述性赞美具体。
第三,赞赏应具备三个要素,有内容、有感受、有评价。(描述你所看见的、表达你的感受、把值得赞赏的行为浓缩成一个词)
首先,培养优秀孩子的秘密是什么?
书中写到, 培养优秀孩子的秘密-“吸引力法则” ,法则内容就是:你关注什么,关心什么,就能把什么吸引到你的周围;你在乎什么、聚焦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什么。
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想想,你心目中优秀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不是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那么在教育孩子时,就不会倾其全部精力,就不会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排除万难的决心。
在乎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这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家长把孩子教育视为头等大事、有坚定孩子定能成才的信心,家长的人生愿景也一定能达到。
其次,什么是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就是讲道理。 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说教。
如果家长朋友还想用谆谆教导、苦口婆心试图去影响和改变孩子,可能真的有些过时了。
书中说, 黄金法则的核心是:当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父母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并提到了两点建议:第一,表现出对孩子学习的淡然、超然。 第二,对孩子玩游戏,不仅不表现出反感,还要表现出兴趣,甚至鼓励。
总之,不干涉、不限制。 培养孩子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一点儿也不为过。
如果要想给孩子一杯水,家长就需要一桶水。
孩子在成长,家长也需要增长智慧、提高德行。
最后,家庭教育需要远离功利。
就如前面讲到的杭州6岁女孩一事,因为望女成凤,“直升机“母亲,象直升机一样一直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地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稍有异常,立马降落。 可当这过度养育未达到家长预期效果时,家长心态直接崩溃。
在多数家长的意识中,不留余力地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创造成才条件,孩子就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孩子成绩好理所当然,成绩好就是优秀,才有资格获得父母的爱。
这种付出需要有回报就是 典型的功利思想 。
书中提到:大多数父母胸中也有一些爱,但只有一条爱的小溪,泉眼太小,水量不够。 他们流给孩子一部分就很在意,很容易计较, 这是很多父母培养孩子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真正拥有父母充盈、纯粹的爱,孩子才能轻而易举步入成功的殿堂。
好了,《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以上内容,我们讲到了三点:
第一,要教出好孩子,首先需要改变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复印件,父母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将会终身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第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长需要自身修炼好内功、破除传统的教育方式,源源不断地给到孩子知识、耐心和爱。
第三、家庭教育需要智慧,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用无条件的爱去浇灌和培养孩子。
各位家长朋友,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需要终身学习。
只有当父母的率先改变了,孩子才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怎么把放养当散养才能成就学霸
怎么把放养当散养才能成就学霸
怎么把放养当散养才能成就学霸?怎么变成学霸,要选择对的方式,放养也是途径之一。 我就要说各位家长要注意,放养不是散养,不能让孩子为所欲为,完全没有规则,就跟我来看看那些方法。
怎么把放养当散养才能成就学霸1
1、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
勇于让孩子自己做第一次,比如穿衣服、问路、做饭等等。 家长可以在旁边鼓励孩子,但不要插手。 切记也有规避项,有关道德、原则、礼貌等问题。 比如,偷东西、打架、骂人等。
2、有一定的处事规则
制定规则,在必要时可小惩大诫。 在对待事情上,让其独立发展,在错误的方面及时纠正。 把握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可以通过一些小知识、小故事让孩子懂得道理,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3、放养的底线
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独立性、自主性上进行放养,在道德以及规则上要进行约束。 选择正确的方向,才能让子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得到更大的思考以及探索空间。
当你学会放手,你会发现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逐步增加,且孩子会更加的自信。 这样会让孩子愿意去尝试更多的新事物,就算到了新的环境,也会有自己的规划和适应力。 在育儿路上矛盾的爸爸妈妈们,不放试试有规则的放养模式吧。
怎么把放养当散养才能成就学霸2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那年,我做了校长,用他的话说是被妈妈“放养”长大的。 刚刚做校长,那份忙碌大家是可想而知的,这也成为我对儿子“放养”的客观理由吧。
有的人用“可怜”来形容我儿子六年的小学生活。
学习从来没管过,老师让听写,因为妈妈没时间,孩子学会了自己默写;老师让家长给出口算题,孩子知道妈妈没有时间就自觉地自己给自己出题,小学六年书包从来没有背回家过,从来都是在学校写完作业就到操场去打球。 天黑了,操场上就剩下一个打球的身影那一定是我儿子。
每到冬天,他的小脸被吹得皴皴的,小嘴被舔得红红的,俨然一个山里的孩子。 现在每每回忆起我的“放养”教育,儿子对我是感恩的。 他说,小学六年他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管理自己,从来不会被逼着上“奥数班”,每天操场上打球、疯跑让自己拥有了一个好身体好身材。
有人说,“放养”不就是对孩子不管或者少管吗,这个可以做到。 其实不然,“放养”不等于不管,而是管在当管处。 要从小给孩子设底线立家规,夯实做人的基础。
我们家的家规挺严的。 家规、家教对孩子是“养根”“育心”的教育,正所谓“庄稼养根,育人养心”,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壮叶肥。
在儿子四五岁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什么是家规,什么是底线。 当然不同的成长阶段底线也是不一样的。 儿子曾经问我:“妈妈,我要是不小心忘记了家规和底线犯了错误怎么办?”我说:“就一个字——打。 ”
很多人都好奇地问过这样的问题:“你打过你儿子吗?”儿子小的时候还真的没挨过打,第一次挨打是在他20岁时。 一米八七的大个子,说真的是有些打不动了,我是拉着先生一起打的,每个人照着屁股狠狠一巴掌。
打完了,我和儿子好好地聊了两个多小时,我说:“等你50岁的时候妈妈就80岁了,如果违背了家规,触碰了底线,你跪在地上也要让我打。”
虽然儿子小的时候管的不多,虽然长大了还挨过打,但如今已留学归国的儿子和我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有无数的话题,古今中外,谈天说地,儿子也经常会陪我逛街,请我吃饭。
这样的母子关系被很多人羡慕。 有人向我讨教育儿经,总结起来就这样一句话吧:以尊重为前提,底线在左,宽松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