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在身边的几件事,刷新了笔者对当下教育环境的认知。 先是就职国企的老同学跟我分享,他的一个同事,夫妻都是央国企员工,最近孩子刚上幼儿园,突然觉得压力很大。
我就不理解了,上个幼儿园有啥可焦虑的?一问才知道, 人家孩子上的是私立双语幼儿园,全英文教学,课程丰富,一个月的学费就五六千! 为了让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现在的年轻家长,真是舍得下血本啊!
这还只是其一,另一件事是发生在前几天,下班后和家人一起吃火锅,遇到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小学的儿子,妈妈和闺蜜在聊天,儿子在旁边坐数学题,他妈妈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你错一道,就得还我一道,一直做到你一道题不错为止!好几页的计算题, 孩子做到后面眼泪都把作业本给打湿了!
“新型佛系”被家长追捧:只要孩子“不跳”,将来扫大街也挺好!
更戏剧性的是,这位妈妈和闺蜜聊天的时候,提到了她的妹妹, 对方的教育理念是“佛系”,扬言:我的孩子可以不站在领奖台上,但一定不能站在天台上。 很显然这是一个看清局势的家长,也是一个怕孩子“跳下去”的家长。
当部分家长还在为了几道计算题,在火锅店逼哭自己的孩子时,很多发达地区的家长,已经开始追捧“新型佛系”教育方法了—— 只要孩子“不跳”,将来扫大街也挺好!
一位年轻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女儿二年级,在同龄人的家长,还在为孩子只考了99分儿焦虑的时候,自己却已经看开了, 这次期末考试,女儿双科都只考了10分。
但这位家长没打也没骂, 甚至还夸赞了女儿的进步,因为以前她只能考6分。 就连孩子自己也意识到,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但她会帮忙做家务,已经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了,作为家长,也觉得没必要再去强迫她。
有同样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数,评论区有家长分享:自己儿子期末三门课一共考了60分,但他仍然是自己的宝贝, 成绩差就不是孩子了吗?孩子平安喜乐对于父母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位家长附和:我儿子也是如此,人很孝顺,就是成绩差, 自己也看开了,家乡的马路总要有人扫,评论区有人调侃:那麻烦扫干净一点,因为我儿子要睡。
高中的孩子哭着说“想回家”,父母的不同选择,结局竟是天壤之别
家长们之所以追捧“新型佛系”教育,并非是不希望子女成为人中龙凤,而是太多前车之鉴摆在眼前,让他们不得不思考: 到底是孩子的健康和生命重要,还是成绩单上的分数重要。
一位家长分享:女儿读高二,有个同学就从楼上一跃而下了, 临走前打电话给家里,说想回家,如果不能回家,自己也不想活了,做父母的没当回事,结果当天晚上孩子就离开了,这样的结果令多少家长为之心痛,也不敢不引起关注。
最近两年,在网上经常能刷到这样的帖子,一般都是家长晒出来的, 读高中的孩子在高考前的最后关头,哭着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说想回家, 尽管孩子们没有解释缘由,但当父母的即使不问也知道,肯定是出了事。
不管是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还是单纯的学习压力太大, 很多家长都选择:不多问一句,而是直截了当地给老师打电话请假,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孩子接回家。
尽管知道人生的转折点近在眼前, 但高考可以再尝试,可孩子的生命却只有一次, 与其用一次的疏忽去赌孩子的选择,不如从激烈的竞争和内卷中,把孩子先接回家。
应试教育下,分数似乎真的成为了学生们的命根, 但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考再高的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 “新型佛系”教育看似是家长们在摆烂,实则是年轻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为什么很多人不以劳动为荣了?
我认为有以下升拆高三种原因导致现在很多人不以劳动为荣。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随着资本的积累,各个阶层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上出现了勤劳致富、多劳多得的质疑。
很多人从事劳动是从满足个人利益和追求财富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集体主义原则、社会效益和个人奉献。 社会多元价值取向、错误的社会观点、资本主义倡导的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不同程度地干扰了当代大多数人对劳动价值的认同,使部分大多数人仰望“金钱”,产生不劳而获的心态。
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上都是“半成熟”的个体。 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人作为网络信息世界的“原住民”,对网络信息和网络思想有着惊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当全社会大力倡导全体中国人积极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时,“丧”文化开始在青年群体中兴起,“佛系”、“躺平”、“摆烂”等词汇在大多数人中流行。 这些网络热词都是大多数人缓解压力的调侃表达。
虽然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但其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部分大多数人的意志,使这些大多数人的劳动价值认同出现偏差。
三、个人的劳动价值观偏差
“知”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行”是检验价值认同是否持久坚定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价值认定有其特殊性,强调主体的知行统一。
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渴望独立人格和自由成长。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兴趣。 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得到部分大学生的高度认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对党史和国情了解不深,辨别能力不够。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我们目标模糊,立场不够坚定。 同时,我们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劳动实践了解不够。
由于集体主义的弱化,一些大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寒暑假下乡支教时,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加学分、评职称、评奖。 自身利益越大,参与活动的意愿越强,关注的是短期的个人利益。 “知”与“行”不对等,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总之,造成人们不以劳动为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大环境因素、御信个人价值观影响以及网络影响。 劳动是实现自身价值吵尺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发挥“以劳动为荣”的精神。
我的孩子是来报恩的抖音文案(不会读书的娃是来报恩的原文)
从全民鸡娃到父母摆烂,洒脱的父母,早已接受平凡的可贵。 一个普通的孩子,也许成就平平,但没有世俗压力的加持,才会得到他们歼枯年龄阶段应该得到的幸福。 01最近抖音上,一种报恩体的语录火了。 其大致框架如此:我孩子一定是来报恩的,他怎么能写作业呢,万一学会了怎么办?他怎么可能撇下我去上海、北京读大学呢?毕竟家乡的大街还得有人扫,家乡的西北风喝起来才不会水土不服啊。 而配的视频或者图片,则是自家孩子学习时偷懒的样子,令人不禁捧腹。 没想到这样一调侃,爸妈们都开始落井下石了,请看小e摘抄几句评论:麻烦你儿子扫街时注意点,别打翻我儿子要饭的碗。 大街好好打扫,我闺女还要睡。 也别扫太干净了,我怕我孩子捡不到好废品。 和你儿子说一下,扫大街时别把纸壳扫走,那是他的被子。 以前的父母热衷鸡娃,恨不得家家户户培养的孩子都是人中龙凤。 如今这届家长则走向了佛系,你说自家孩子扫大家,我就说自家娃捡破烂竟然开始反向内卷。 02接受孩子的普通,在以往,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命题。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实现未竟的愿望,故而对其倾注无限心血;有些父母本身比较优秀,难以接受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有些父母则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阶级,故而甘愿付出一切代价。 孩子的存在价值,似乎不仅是一个崭新的生命,而更多代氏芦洞表着家庭未来发展、父母脸面光荣等等,于是一场鸡娃战役轰轰烈烈打响。 就拿前几天疯传的北京流调来看,一个孩子一周之内,上了23个课外培训班。 值得深思的是,这还是在双减背景之下的现状。 试问政策之前,该有多内卷?如此推想令人头皮发麻。 令小e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父母开始摆烂。 前有北大教授吐槽给女儿辅导功课太痛苦,宽慰自己说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不一定高知家庭就出天才;后有无数父母调侃,自家孩子以后收破烂扫大街。 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能优秀,当然最好了,普普通通也无所谓,自食其力就行了。 03一位985毕业的网友笑谈,他自认为名校出生,儿子怎么也能考个211吧,现在他上一年级,我觉得他上二级都费劲。 这样的状况屡见不鲜,令人哭笑不得。 但正如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世人都是望子成龙,却想不到龙有九子,都是虫龟鳖甲,哪有不凡之辈,只有俗人不凡的想头。 从愿望来说,父母都希望有一个杰出的孩子;但从规律和概率来说,大部分孩子都会成为无名之辈。 但那又如何呢?一个普通人,奋斗在普通岗位,有一份能养活自哗仿己的工作,再担负起照顾父母和家庭的责任,也足够伟大了。 摆烂的父母,恰恰才是最洒脱。 而洒脱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也许平凡,但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