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厦门底气何在

厦门城市风光。视觉中国 图

今年以来,厦门频频上演“人从众”模式。

在刚过去不久的国庆黄金周,厦门入选国内热门目的地榜单前十,成为入境游十五大热门目的地之一,包括鼓浪屿在内的多个景点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

在此前的暑假期间,厦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70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370亿元,同比增长18.5%,接待游客数和游客总消费金额均高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水平。

2024年10月1日,福建省厦门市,中国国庆假期第一天,国旗扮靓的厦门中山路步行街游客如织。视觉中国 图

各大景区人流如织,演唱会、各大专业会展也是人头攒动,无数客商、游客蜂拥而至,上月初举办的“98投洽会”,更是吸引了1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境内外政府机构及工商企业团组、近8万名客商参展参会。

一个个文旅打卡点,一次次演唱会,一场场大型会展,激活了整个厦门的消费热潮,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活力,为经济回升向好带来更大支撑。

目前,我国正在从要素驱动迈向消费驱动时代,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几乎所有超大特大城市的共同追求。集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旅游休闲地、国际会展名城、文化中心、音乐之岛、艺术之城等定位为一体的厦门,成为最有力的竞逐者之一。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当前,文旅产业正在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无论对于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均衡发展,还是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都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老牌网红城市”,早在“十一五”时期,厦门就将文旅产业列为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2010年进一步升格为“十大千亿”产业链之一进行重点培育扶持,近年来更将文旅创意产业列为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今,文旅产业已成长为厦门重要的千亿级产业之一。根据规划,到2025年,厦门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旅游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

这一目标靠什么实现?厦门何以打造成为文旅强市?

一方面,厦门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有着“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高颜值”,加上“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电影之城”的人文底蕴,从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之上。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近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500亿元,位居国内第一梯队。而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645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旅游总收入820亿元,同比增长23%,各项指标稳居全省第一。

高起点意味着更大的探索重任,要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文旅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就不能停留于现有的成绩,而要勇于突破,锐意创新。

近年来,厦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抢抓文旅融合的时代机遇,率先将文旅与演艺、影视、赛事、美食、会展、商贸等多元业态融合在一起,全面发挥“文旅+”的乘数效应。

“文旅+演艺”,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厦门本身就充满浓浓的文艺风,素有“音乐之岛”的美誉,近年来金鸡奖的落户更让其晋级顶流影视之城,影视、音乐、艺术与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让厦门成为演艺经济的领跑者。

2024年7月26日,厦门,任贤齐2024“齐迹再现,音浪不止”演唱会在凤凰体育馆举行。视觉中国 图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今年以来,厦门几乎每周周末都有大型演唱会,全年演唱会总场次预计超过50场次,外地观众占比近7成。

每一场演唱会,带来的不只是直接的门票收入,更能拉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方方面面的消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和消费效应。

另一方面,文旅产业,正在成为厦门扩大消费的关键一环。

近日,厦门出台《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加快发展动能转换若干措施》,将“持续激发消费活力”放在首位,提出落实好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会展经济加快发展,打造消费新模式新增长点。

其中,针对不断走热的演艺经济,厦门提出鼓励演出经营单位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等营业性演出活动,对举办营业性演出的,按规定给予适当财政奖励。

事实上,面对后疫情时代文旅消费复苏的大势,今年初,厦门印发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并把2024年定为“旅游品质年”,同时大力实施文、旅、商、体融合计划,做好“演艺+旅游”“音乐+旅游”“会展+旅游”等,多元拓展新兴业态。

国庆长假期间,厦门精心策划150多项非遗经典、时尚潮玩、音乐演艺等文旅活动,共计700多场次,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献上精彩的文旅“大餐”,引来央视等权威媒体广泛关注。

2024年10月1日,厦门园林植物园狮山园举办市集,上演泡泡魔法秀、闽风快闪等活动,为市民游客增添不少打卡乐趣。视觉中国 图

这几年,网红城市如过江之鲫般层出不穷,但往往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周”,多数都陷入昙花一现,最终能够“长红”的并不多,而厦门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外有一流的文旅资源禀赋,内有文旅产业多元融合的探索,厦门最终得以将“泼天的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和经济增量。

厦门文旅产业的发展实践再次说明,真正的网红城市,靠的不是一次两次的出圈,而是文旅全方位的融合,是独具特色的城市特质,是一以贯之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国际化营商环境。

打造“国际会展名城”,给厦门带来了什么?

在近日厦门出台的新一轮综合性稳经济政策中,“促进会展经济加快发展”成为“持续激发消费活力”的重要一环。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触摸世界的窗口”之称,前者指向的是会展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表明,会展经济每创造1美元收入就会带动其他行业9美元。

后者体现的是会展汇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的意义。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凡是能称得上“国际会展之都”或“国际会展名城”的,无不以国际大都市或世界城市为定位。

厦门就是如此。

日前,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启幕,展览面积扩大至85000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数达4300个,国内外参展企业总数近1500家,规模更是再创新高。

这是今年厦门会展业持续升温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厦门累计举办各类展览近百场,无论是展览数量还是面积,双双创下新高。

这些展览,既有以“98”投洽会为代表的国际级大型展会,也有以国际工业博览会、国际光储产业博览会等专业大展,也不乏以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国际茶博会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消费大展……从工业到贸易,从消费品到前沿科技,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可谓无所不包。

2024中国厦门国际茶包装设计(秋季)展览会5月10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启幕。视觉中国 图

正因为各类大型专业会展的存在,厦门多次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会展城市”“中国最佳会议目的地城市”等称号,在全国会展界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会展,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展览,而是与商务、旅游、文化、科技、餐饮国际等产业深度融合,犹如催化剂、兴奋剂和黏合剂,对于扩大消费、促进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升级乃至提升城市知名度、助力城市长远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且不说会展本来就能带来庞大的人流量,而这些人流量最终将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流量,从会展直接延伸到住宿、餐饮、交通、旅游等方方面面,发挥“会展+”的乘数效应。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厦门举办展览77场,举办会议2035场,实现经济效益138.7亿元,同比增长22.4%。

在人流、物流之外,大型会展还能带动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从而为招商引资带来更多可能。尤其是在新能源、光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展会,为厦门建设“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更多的招商载体和投资平台。

更关键的是,每一场展会,都犹如一次大型城市宣传,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客商云集于此,既能扩大厦门的开放能级,为链接全球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更大空间,也能进一步提升厦门在全球的知名度和显示度。

办好一个展,带活一条链,提升一座城。当前,厦门正在深入构建 “会展+生态”,推动“会展+区域经济”,以会展打造新业态、助力新消费,促进不同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厦门,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多远?

从文旅到会展,从演艺到影视,从传统商业到新型消费,厦门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的消费新格局,向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步迈进。

与国家城镇体系的“国家中心城市”、科创体系中的“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类似,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被认为是消费领域的“塔尖”城市。

如果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战场,那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战场,作为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和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在消费驱动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目前,我国只有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5个城市获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而包括深圳、厦门、成都、武汉、杭州等10多座城市都加入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竞逐战。

在这场新的竞逐战中,厦门有何优势?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集消费实力、商业发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为一体,厦门在这几个方面有着综合优势。

从消费实力来看,厦门虽然受限于人口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一线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其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却跻身全国十强之列。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人均消费支出4.65万元,位居第7位,超过苏州、南京等地。

敢消费、能消费、愿意消费的背后,正是经济实力、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的集中体现。

2024年5月17日,厦门,“中情中意 消费一夏”消夏之夜购物节举行。视觉中国 图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虽然土地面积、人口规模都不大,但作为闽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粤闽浙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其消费辐射力从来都不局限于一城之地,而有了引领全省、辐射东南亚的突围优势。

从商业发达程度来看,厦门集旅游、会展、港口为一体,获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夜间经济示范区、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城市、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消费业态丰富多元,历来都是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的追逐地。

论商贸之繁荣,全国四大供应链企业,三个来自厦门;2020-2023年“百个福建首店”名单中,厦门占了46席,接近半壁江山;而中国便利店最发达的城市不是北上广深,而是厦门……

从国际化程度来看,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和陆海枢纽,厦门自古以来就是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近年更成为金砖国家深化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一批重量级盛会的落地,更进一步提升厦门在全球的知名度。从金砖国家峰会到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到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无不彰显厦门的国际化水平。

根据知名评级机构Gawc的世界城市名册2022,厦门与成都、杭州、南京、武汉等共同位列Beta级,全球排名从114位上升到105位。

因此,强劲的消费实力、多元且繁荣的商贸业态、一流的国际化水平,共同助力厦门走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最前列。

产业强则城市强,消费强则发展支撑强,借助创新、消费“双轮驱动”的齐头并进,厦门将会继续勇立潮头之上,阔步迈向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年来 厦门税务助力厦门进出口总额实现年均增长19.5%

厦门税务这十年

自2012年以来,厦门全市出口企业由家增长到家,增长率达到86%;截至2022年7月,厦门税务累计办理出口退税接近3000亿元。

●2015年

开始推行出口退(免)税无纸化管理

●2017年底

实现全市三类以上出口企业全覆盖

●2019年

无纸化事项扩大至各类证明开具等

厦门网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厦门稳中有进推进外贸转型发展。 回望这十年,厦门外贸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9.5%。 厦门外贸腾飞的背后,离不开“税动力”的保驾护航。 最新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厦门全市出口企业由家增长到家,增长率达到86%;截至2022年7月,厦门税务累计办理出口退税接近3000亿元。

跑出退税加速度 提振信心底气足

厦门外贸经济发展的十年,见证了出口退税办理速度的大幅提升,2021年厦门出口退税办理时限平均仅需7个工作日。 今年,税务部门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通过自动受理、自动推送、智能分流、批量处理等功能,加快退税速度。 2022年6月20日起,一、二类企业正常出口退(免)税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实现出口退税再提速。 据统计,该政策落地两个月以来,已有1.36万户次一、二类出口企业在3个工作日内收到出口退税60亿元。

越来越快的出口退税速度,持续吸引海内外人才和市场主体扎根厦门。 作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厦门台企数量位居福建首位。 成立于2019年5月8日的厦门万物弥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台商投资的企业,主营铝制把手出口。 该公司财务负责人何水旺告诉记者,企业刚成立不久就遇到新冠疫情,在这最艰难的时候,大陆出口退税政策支持着公司的发展。 “退税速度一直在不断提升,到现在平均只需要3个工作日,真是帮我们解决了资金周转这一最棘手的问题,也坚定了我们发展壮大的信心。 ”何水旺说。

出口退税的直达快享给外贸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退税红利的直达快享为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厦门税务持续升级出口退税服务,通过实施新办企业“首单辅导制”、优化备案单证管理、提高电子证明便利程度、简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办退税备案流程、完善出口退(免)税收汇管理等举措,优化出口企业其他综合业务的办理,压缩退税申报前的准备时间,整体提升办退流程内外的速度,不断提升出口退税便利化水平,激发外贸市场主体活力。

便捷办理无纸化 暖心惠企添活力

出口退(免)税业务从纸质办理走向无纸化,是令外贸企业印象深刻的一件大事。 厦门市 进出口商会姚木中说:“以前去税务局办业务时,财务人员总要抱着厚厚的好几叠发票和单证,数量多的时候累得腰酸背痛。 自从推行无纸化申报后,不再需要带着大量纸质材料来回跑,在公司电脑上就能一键申报,给企业带来了极大便利。 ”

据介绍,厦门从2015年起开始推行出口退(免)税无纸化管理,2017年底实现全市三类以上出口企业全覆盖,2019年无纸化事项从出口退(免)税申报扩大至出口退(免)税备案变更、各类证明开具等。

随着无纸化申报在行政区域、适用业务范围、适用企业范围上的不断推广,如今,厦门税务已经实现了99%的出口退(免)税业务可无纸化办理,最大程度简化并加快企业退税申报速度。 而去年上线的出口退税新系统更为出口企业提供了离线申报工具、电子税务局和标准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出口退税在线申报等多样化的申报途径,业务办理实现“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切实让企业“少走马路,多走网路”。

2016年起,厦门税务还与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共同推出了电子退库方式,并先从外贸企业开始实行。 电子退库突破原有纸质退库局限,实现退税资金从银行国库到企业账户“T+3”至“T+0”的提速,即退即到账,让“真金白银”的红利第一时间送达企业。

支持外贸新业态 锻造增长新引擎

十年来改革春风吹遍,外贸行业也踏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厦门税务积极与财政局、商务局、自贸委等部门开展合作,支持外贸转型升级,助力外贸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 2016年起,厦门开始推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2018年10月起,对厦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零售出口货物,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 过去几年中,厦门税务还依托行业协会或商会组织,通过税企沙龙、专题走访等方式对健身器材行业、跨境电商行业等进行“精准滴灌”,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政策指导。

厦门飞飞鱼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主打电子商务模式运营的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从2019年5月开始从事跨境电商业务起,累计出口额约1021.64万美元,共申报及办退的退税额约554.43万元。

在2020年疫情背景下,厦门税务党员突击队上门提供辅导,帮助其分析厘清在国内供货环节、国外客户拓展环节及出口退税环节存在的难点和痛点,并针对企业在电子商务新业态出口模式中遇到的涉税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鼓励飞飞鱼公司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尽快达到管理类别的晋级标准,以缩短退税周期、加快资金周转。 2020年6月,企业的分类管理类别由三类提升到二类,退税速度大大加快。

打造治理新格局 精诚共治促发展

从2015年5月开始,厦门税务部门开始对全市出口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出口退(免)税分类评定,实现精准监管、精细服务。 厦门税务通过大数据筛选全市高信用低风险企业,开辟专属“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业务预约、快速办理”等出口退税服务。 除了对一类企业“亮起绿灯”外,厦门税务以法治为准绳,严查高风险企业,通过辅导性检查、纳税评估等手段,帮助外贸企业抓好规范经营,营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目前厦门一二类企业在正常申报企业中的占比已达到93%以上。

你认为长春成为东北中心城市的几率有多大?

大连各方面都不错,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不行?因为位置太偏。

沈阳各方面都不错,为什么几次申请不批?因为不仅是大连偏,沈阳是“外甥打灯笼,照舅”,同样偏。 当然不能批。 沈阳环渤海湾,和天津是一伙的。 怎么能成东北的中心?

哈尔滨,就不说了。 除了和沈阳,大连一个毛病以外,经济状况已经堪忧。 哈尔滨人自己都没有一点底气。

长春市,其实就是东北和东北亚的中心。 这个不是争来的。 这个是九十多年前,外国人看出来的。 所以,他们在大豆高粱地里建设了长春市。 从那时起,到如今,长春市始终在发展崛起。

有人说,中心城市不一定在地理中心点上。 这没有错。 比如上海,广州都在边上。 但要有一条,你要足够强大,比别人大很多,大特别多才行。 象上海和广州那么大才行。 沈阳,显然没有那么大。

如果比别人大的不太多,而位置又不好,没有带动作用,而这个距离,还是可以赶上来的距离,并且已经出现了赶上来的趋势,长春市就正在赶上来!最近有多项好运气关照长春市,长春市现在正在“冲刺”。你们说,综合看,你们选谁?我们虽然说了不算,但说了算的人,都是更聪明的精英,难道还会错吗?

1、国家有国家的战略,地方有地方考虑,时机到了自然几率就大了

2、现在吉林省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包括工业,旅游,影视,医药,科技,基建,通讯等,毕竟长春属于年轻的城市,需要慢慢来,年轻就有潜力

3、珲春口岸已开,已经建立图们江区域珲春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向北延伸已经初现雏形,日本海经济正在复苏

4、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已批复目的是为以后俄、日、朝、蒙合作建立基础

5、临空经济示范区也已经相继批复,目的是为了打通空中航线,因为贸易的往来需要强大的交通物流做支撑,国家战略已经考虑到了

6、综上对于是否成为国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其次成为国中有利也有弊,利是提高国际影响力,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及投资,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我觉得并不是好事,消费高了,竞争多了,房价上涨,生活忙了,幸福感降低,生活质量降低

个人认为以现在长春的发展速度最好,不缓不慢,对普通人有缓冲时间,不要去争,做好自身,未来一定美好。

国家在东北的中心城市,当然是长春市。

长春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后,肯定会不负众望,众望所归,归心似箭,箭中靶心,带动整个大东北再一次高速发展。

富豪困在摩天楼

文|内幕君

高处不胜寒,富豪不信邪。

新旧世纪交替的1999年,德国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提出一个新理论:

摩天大楼立项,经济过热;摩天大楼建成,经济衰退。

根据理论所说,每当有大楼刷新世界高度时,一般会伴随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并且多数时候哪里建高楼,哪里引发危机。

比如,1929年到1931年,纽约立起3座刷新高的摩天楼,包括帝国大厦,然后就开始了由美国引发的,最终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

再比如1996年,吉隆坡石油双塔封顶,452米把世界高度向上又拔一截,没多久亚洲金融风暴就来了,马来西亚被卷入。

2009年初,盖了5年的迪拜塔宣布最终高度828米,妥妥世界第一。同年底,迪拜债务危机爆发,重挫欧洲股市……

因此,劳伦斯建议大家:根据“摩天大楼指数”来预测经济衰退。

摩天楼左右经济周期,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劳伦斯魔咒”。对此,曾经计划在长沙郊区盖世界第一高楼的张跃放话:

胡说八道。

张跃说,高楼不代表别的意义,高楼就是一个高楼,十几栋楼的造价而已。他说这句话的2013年,国内很多城市正在热火朝天盖高楼:

北京,计划高度超500米的中信大厦开工;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在建,最终落成时总高599.1米;上海,上海中心大厦结构封顶,最终定格在632米。

大城市追逐高度与激情,连小城市也不甘寂寞。

那年很多九江人看过一条新闻:九江要建江西第一高楼。

不知道九江人民怎么想的,反正九江领导挺兴奋的。

2013年12月30日,九江市领导带着四套班子去八里湖畔,出席九江国际金融广场项目的奠基仪式,项目包含这栋“第一高楼”——国际金融大厦。

九江国际金融大厦效果图

仪式上,市长代表政府讲话说了“三个最”:

市长说,建成后的金融大厦将高达333.33米,主楼共77层,将成为全省第一高楼,在中部地区也是屈指可数。

比在建中的南昌双子塔还高30米。

项目的投资主体东方伟业,老板林端生是个福建人,当年还算小有名气,在福建、上海、江苏等地盖了以及在盖很多综合体,按照他们自己说法,有28个之多。 有媒体把林端生称作“福建商业地产的领航人”。

但这位领航人太让领导们失望。

7年过去,金融大厦没建成江西第一高楼,项目在停工和复工间来回摇摆。 按照九江八里湖新区管委会此前的说法,项目施工进度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一个九江老表说,一开始就是错的。

“九江和南昌争‘全省第一高’有什么实际意义?建就建吧,也不找个大企业来。 让小公司投资,一旦资金链断裂只会劳民伤财。 ”

摩天大楼未必影响经济周期,却可能反噬企业,特别是底子薄的。 如今江湖已经没有东方伟业和林端生的传说。

张跃不信“劳伦斯魔咒”,但高楼足以困住富人。

厦门,鼓浪屿对面,繁华的鹭江道上。

一栋1997年就已通过规划的建筑,至今还没落成。

2010年,42岁的福建人李柄江买下这个烂尾多年,都快被厦门人遗忘了的项目,代价是20个亿。 大家都说这个年轻人胆子真大。

因为在他接手之前,这个项目“相亲”4年,政府帮着去北京、天津、福州招商,都没找着合适的“对象”,最低的时候“聘金”只要5亿起,但也没人来提亲。

李柄江接过盘,厦门市规划局松了好大一口气。 一个局里人表示,我们乐见其成,不然在黄金地段,项目烂尾影响不好。

这栋建筑前身是厦门邮电大厦,规划之初高249.7米,加天线总高342.2米,建成后将是厦门第一高楼,也是福建第一高。

但规划刚过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1998年邮电分家,“第一高”划归邮政系统,邮政努力用5年时间盖了8层群楼,然后表示没钱了,留下烂摊子让海风吹拂了7年。

李柄江接盘时还不叫李柄江,叫李榕新,他的公司京鹏国际还叫永榕集团,主业是电力。 之后项目更名“厦门国际中心”,规划总高339.88米。

谁想,楼盖着盖着,李柄江也没钱了。

2017年9月厦门金砖会议期间,这栋再次徘徊在烂尾边缘的摩天楼上了灯光秀,楼体外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央视直播镜头中美轮美奂。 这是李氏时代最后的高光时刻。

几个月后,大楼门前被债主喷漆,红色大字写着:

李柄江还我血汗钱。

还有人拉着维权横幅,说“京鹏集团李柄江网络诈骗数千人盖大楼”。 原来,李柄江搞的P2P平台崩了,投资人兑现无门。

李柄江大举转投金融是2016年前后,公司及本人名字也在那时候改了。 狗蛋说,他打小就知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李老板一把年纪还改名,估计找大师算过。

改名却没改命。

媒体曝出,李柄江关联的东宏金融和金和所疑似自融,资金部分流向“厦门国际中心”。 难怪大家说他骗钱盖大楼。

投资这栋“第一高楼”,李柄江除了掏出自有资金20亿,还向银行贷款46亿。 危楼高百尺,资金坑很大。 实力不允许,所以蒙拐骗?

总之,“厦门第一高楼”又烂尾了。

2018年10月,厦门中级人民法院给李柄江发执行公告,公告写着:

因你下落不明,现依法向你送达限制消费令。

摩天楼还没落成,李柄江先淹没在了万丈红尘里。

过阵子,厦门第一高楼及其副塔楼又要被整体转手了,以公开竞拍的形式。

关于竞买方,这回要求可比十年前高多了:

可调控资金至少50亿,而且光有钱不行,得讲资质。 竞买人最好为中国地产开发500强企业,是央企加分,是世界500强加分。

23年来,厦门房价翻20倍了吧,却没整起一栋楼,这实在令人脸疼。 如今他们明白过来,“招女婿”不能大意。

狗蛋说,可惜九江人还没领悟。

去年底,八里湖新区到北京开招商推介会。 会上,他们正式签约九江智慧大厦,一个359米高的双子座项目。

“江西第一高楼”金融大厦还没整明白,这回他们的目标更高了:想盖“全国第一高”的双子塔。

找的投资方是一家叫金利来源的企业。 在公司官网上,金利来源列了19项业务,其中包括房地产开发、矿产、 汽车 、金融、互联网、企业策划、影视、酒业、餐饮。 如此多元化,首富“二马”看了都害怕。

官网还说,公司在职员工2000多人。

张跃要盖世界第一高楼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说了,这有可能是个骗局。

狗蛋表示,他替九江人民也捏了一把汗。 没躲过胡建人林端生,回头又撞上江西老表周子涵。

拥有中国第一架私人飞机的“远大”老板,郴州人张跃,也被质疑资金链问题,但更多是技术问题。

因为他说,要用7个月时间在长沙盖一座838米高的“天空城市”,又名远望大厦。 这个高度比哈利法塔还多10米,但人家的建设周期超过5年。

概念中的天空城市

所以很多人说张跃痴人说梦,牛皮吹上天。面对质疑,张跃霸气回应道:

我没有做不成的事。

同时,他写了一篇名为《天空城市正能量》的长文,3000多字回应外界8大质疑。关于“7个月建筑周期太短是炒作”,文章列出一堆数字自证实力:

远大可建公司及外协厂共2万多名工人在工厂生产4个月,再有3000多名工人在现场安装3个月,用这200多个工日,做96万平米地上建筑,时间十分宽裕。

张跃的底气来自远大研发了快速建造技术:工厂预制建筑然后现场安装。 2011年,他们曾用6天时间建好50米高的“新方舟宾馆”。

狗蛋说,这黑 科技 要是能用来搞住宅,张跃妥妥成为世界首富,因为房企闭着眼睛都会“OMG买它”。

一个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打破了狗蛋的设想,他说:这种装配式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长了可能会渗水。

快建的房子,很多人表示不敢住,张跃就说,天空城市盖好我自己会住进去。

“同时让家里人全住进去。”

7年过去了,只有豪言壮语在长沙人民的耳边回荡。 据说用地已被收回。

打年轻时起,张跃就是个不甘平凡的人,确实,他有过“我没有做不成的事”的时候。

上世纪80年代,张跃在郴州一个中学当美术老师,教几年书觉得没什么意思辞职了,和哈工大毕业的弟弟搞研发。 一个文科生偏偏喜欢工科活。

之后哥俩靠研发无压锅炉赚到第一桶金,再之后又研制出国内中央空调行业的第一台直燃机。 1992年两人创办远大空调,开始走向人生巅峰。

1997年,远大空调销售额达到20个亿,那一年,张跃取得中国(大陆)第一本私人直升机驾照,顺便买了架直升机,成为大陆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富豪。

别的富豪喜欢买车,张跃喜欢买飞机,最多时拥有7架。 他说,“我开飞机享受的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美感,就像自己长了翅膀在飞翔一样轻松自由。 ”

狗蛋觉得有点可惜,天空城市没落成,不然住在最高的第202层,张老板每天都有飞一般的赶脚。手可摘星辰,兴致来了还能高歌一曲:

王石和张跃

张跃不喜欢说自己是企业家,他总觉得自己是发明家。 好基友王石退休的时候,他喊王石到远大当董事长,说“你来了我就是CTO,只管研发。 ”

王石喜欢挑战极限,张跃说自己更爱慢生活,比如,晚餐吃上3小时。

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快的男人,做过一场7个月起838米高楼的梦。

但狗蛋想说,梦是做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

高楼百尺今休上,望著佳城空泪垂。

曾经香港十大富豪之一的潘苏通,比张跃失意多了,梦做到一半才醒。 而资金已经砸入上百亿。

停工、复工、停工、复工,凉凉……

唧唧复唧唧,过去的13年里,天津117大厦把烂尾项目必经程序熟练操作一遍,潘苏通的命运如同坐上了过山车。

2007年初,松日控股先用20亿买下一组位于天津西青区和滨海新区中心的地块,2010年又在附近拿下2幅地。 松日控股即后来的高银地产。

在高银眼里,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一定可以乘风快上,化身国际新都会。

潘苏想象着天津的无限潜力,再结合个人“爱马”兴趣,觉得这组土地应该开发三种功能:中央商务区、高端住宅、国际马球会。

在建时的117大厦

其中,中央商务区规划一栋超高层办公楼,结构高度596.5米,仅次于结构高度601米的哈利法塔,将是中国结构第一、世界结构第二高楼。

给日本松下代工发家,对各种奢华生活方式痴迷,被称为“暴发户”的广东人潘苏通,未能免俗地做着一个摩天大楼的梦。

《易经》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代表活力和创造力,于是潘苏通把这栋楼叫作“117大厦”。

事实证明,它更多代表着“费力”。

自从2008年117大厦开始动工,有2个疑问一直悬在公众视野。

一个是这栋楼什么时候能建成?

他们用4年完成地下室,用3年完成结构封顶,然后用6年在资金链断裂、烂尾、被接盘的传闻中挣扎。

另一个疑问是,潘苏通到底有没有钱?

2014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前50名净资产门槛是10亿美元,潘苏通榜上无名。 但仅用一年,潘苏通就上到第11位,资产61亿美元。 2016年榜单,潘苏通甚至杀到前十,以122亿美元资产排第六,仅次于“四大家族”和刘銮雄。

太迷幻了,香港股市勒了这场造富神话。

2014年夏天,潘苏通旗下两个上市平台——高银金融、高银地产的总市值不过300亿港元,到2015年5月20日,它们的市值已达3000亿。

太迷幻了,香港股市又打破了这场造富神话。

5月21日那天,高银系两只股票暴跌,企业市值跟着一泻千里,一天之内共蒸发1200多亿港元。 按潘苏通个人持股换算,他的财富一天缩水了877亿港元。

有业内人士直言,炒作太甚,涨得多自然跌得多。

高银地产巅峰时市值千亿港元,一度比恒大、龙湖还“值钱”。 但狗蛋很迷惑:千亿高银那会只有一个地产项目在运作,总资产只有300亿,2013年全年营业收入只有27.94亿。

高银地产市值暴涨前,规模大概在160亿港元,这没有妨碍潘苏通喊出口号:

天津项目投资100亿美元。

身价缩水,财富暴跌,潘苏通不以为然地说:

一个真正的富人不会每天数他有多少钱,把我的名字从富豪榜上拿下来更好。

然后,他转头于2016年找中国信达借90亿盖大楼,2017年找长实借102亿还债,年利率高达8%。

三个月前大家发现,“真正的富人”潘苏通欠信达15亿还不上,被信达提起诉讼。

由于资金问题工程施工缓慢。

没有劳伦斯魔咒,城市的雄心与富豪的壮志,还是困在了摩天高楼里。

潘苏通曾经畅想着“300年或者400年后,人们会问这是谁建造的?他们将会知道是潘苏通建造的”。

一位天津前领导曾经畅想着“该楼盘将让这个城市登上世界版图”。

张跃则说,天空城市将是人类最向往的地方。

故事都很美,像迪士尼的童话。但人到中年的狗蛋早已明白:

童话都是骗人的。

香港豪宅市场进入春天 14年后再允许购房移民
真有你的任天堂!毫米波这种黑科技不用在switch2竟然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