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只权益类基金 反弹超30%!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方丽 陆慧婧

近期多重政策利好推动市场上涨,公募基金的净值随之迎来大面积反弹。

数据显示,以9月24日为“分水岭”,公募权益类基金的年内整体业绩从接近12%的亏损转变为超过6%的正收益。超千只权益基金在近14个交易日中净值大涨30%以上,科技成长类产品充当反弹“急先锋”。

站在当前时点,受访公募人士认为,“924”政策组合拳驱动的中国资产重估行情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目前,A股底部或已确立,未来行情或将以指数震荡向上、板块震荡分化的形式展开。

权益类基金业绩“大回血”

逾千只反弹逾30%

尽管自10月9日以来市场有所波动,但本轮行情不少主流指数和个股仍旧录得不小涨幅。

自9月24日至10月18日的14个交易日内,沪深300指数上涨22%,上证综指涨逾18%,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分别大涨43%和52%,显示出成长风格的强势。区间上涨的股票多达5285只,占三大交易所全部股票的98.67%。

受市场行情带动,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剔除偏债混合基金)业绩显著反弹。Wind数据显示,权益类基金在这波行情中整体净值增长了21.13%,大幅改善年内业绩。同时,截至10月18日,全市场权益类基金的年内平均收益率为6.23%,相比之下,截至9月23日的数据为-11.89%。

与此同时,权益类基金净值大面积收复“失地”。此前权益类基金年内普遍亏损,仅有899只产品(仅统计主代码,下同)取得正收益,占比仅13.91%。然而,截至最新收盘日,已有4605只权益基金实现年内正收益,占比超过70%。

就单只基金而言,逾千只反弹幅度超过30%,其中更有107只涨超50%,绝大多数为指数产品。这主要是因为指数基金仓位集中、风格极致,成为反弹中最锋利的“矛”。

北证50指数相关基金尤为抢眼,成为领涨先锋。例如,中欧北证50成份指数A在这轮行情中大涨100%,其年内收益也从-23.23%飙升至53.54%。此外,博时北证50成份指数A和广发北证50成份A等多只指数基金的涨幅均超过了60%。

此外,众多专注于金融科技、芯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科技成长细分领域的指数基金,以及与创业板指数、科创板指数相关的宽基产品,涨幅均超过50%,它们也是此轮行情中的主要受益者。

在主动权益产品方面,聚焦于半导体、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等硬科技领域的基金表现出色。包括同泰开泰A、东方惠新A和万家自主创新A在内的24只产品净值实现50%以上的显著反弹。

从最新的年内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榜单来看,大摩数字经济A以高达59.69%的收益率领跑,同时西部利得策略优选A、东财数字经济优选A以及西部利得新动力A这三只基金的年内收益也都超过了50%。

总体来看,这些表现突出的基金主要聚焦于高景气度的科技成长领域,这与今年的市场趋势高度一致,之前已积累了一定收益,在这轮反弹中也表现良好。此外,基金经理们的个股选择也为其业绩增色不少。

基金经理积极调仓换股

“924”政策组合拳驱动之下,A股市场应声飙涨,身处其中的基金经理们也积极调仓换股,把握其中市场机遇。

“在这一波市场大涨过程中,我所管理产品保持较高的仓位,相对更看好成长风格,比较关注新能源等相关主题,如新能源车、电池等领域。”据一位基金经理直言。

而另一位基金经理也表示,国庆节之后市场有所调整,这属于急涨之后的正常调整,“后续部分板块会继续上攻,未来板块之间会出现分化,我主要是看实体经济表现和上市公司业绩,从基本面角度去做布局”。

谈及目前的思路,兴银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袁作栋也表示,市场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深度价值个股等待挖掘。一方面对于那些完全与市场情绪相关的个股,尽管涨幅较大,会逐步退出;另一方面积极挖掘那些估值、市值等都在底部,成长空间和路径较为确定的优质个股。

汇丰晋信基金经理吴培文更细致分析表示,2024年前三季度市场出现较明显的回调。部分大市值和高股息特征的标的相对抗跌,其他多数个股的回调幅度比大盘更加显著。这种较为保守的风格在A股历史上并不常见。但也有过先例,比如2013、2018年。值得重视的是,历史上类似的市场表现之后,反而出现了偏成长风格,或偏高ROE风格的投资机会。

“因此,我们始终坚持看好成长和高ROE特征的公司并做了部分加仓。2024年三季度末,市场出现了重要转折。市场总体显著上行,并且成长风格和高ROE风格上涨更加显著。”吴培文表示。

德邦基金基金经理施俊峰表示,近期逆周期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主要集中在市场关注的稳增长、稳地产、稳市场等方面。在成交量突然放大的背景下,市场出现了轮动上涨和回调局面。中长期维度来看,红利板块仍具备比较突出的投资价值。一方面,前期深度回调数年之久的价值股正处于估值较低的水平,市场经济预期向好,这部分股票有望会被重新定价。另一方面,经过前期回调,可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优质资产。 ‍ ‍ ‍ ‍

A股的底部或已确立

或进入震荡向上的分化行情

尽管A股市场在经历“逼空式”上涨之后重回震荡行情,但站在目前时点,受访基金经理们对后市均抱有信心。他们认为,未来随着财政政策落地、宏观经济改善,上市公司业绩有望提升,A股估值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在万家基金副总经理莫海波看来,当前增量政策的定调依旧是坚持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力在保障民生、扩大内需、稳地产、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向,告别了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与之相应的,A股恐难有2015年那样的“疯牛”,更可能是建立在经济和信心持续恢复基础上的慢牛行情。他认为,A股的底部或已确立,随着前期第一波急涨行情结束,后市或将进入震荡向上的结构分化行情。

袁作栋表示,市场目前整体位置仍然处在底部。他指出,万得全A(除金融、石化)指数的PB仍然在负一倍标准差附近。市场刚刚启动、无论是消费、科技和制造业都有优质个股等待挖掘,港股市场也充满机遇。如果市场短期回调,更是积极建立和增加仓位的好时机。

不过,对于后市的市场风格是偏价值还是偏成长,基金经理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施俊峰认为,随着经济数据有所好转,叠加美联储的降息预期,第二阶段市场风格大概率会重回大盘价值。

莫海波则更看好科技成长类资产,在他看来,这类在市场信心恢复的过程中估值修复空间更大。同时,他还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线之一,受益于基本面的改善和科技革命的红利,科技类资产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可能都更具弹性和吸引力。尤其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行业,或迎来一个大爆发时代。同时,他对于基本面正在好转的种业和其他超跌之后值得左侧布局的板块也保持积极关注。

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高楠认为,后市值得关注的板块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体来看有两个细分子领域:“从0到1”的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推动的产业革命,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以及发展“从1到10”的中国优势制造业,如智能驾驶、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二是经营稳健的企业,水电、核电、公用事业等行业。三是当前经济预期较弱,导致周期类商品采购意愿弱,库存水平低。政策发力将有效防范通缩风险,周期类资产也有望显著受益。

吴培文也更偏好科技成长板块。他指出,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以及低空飞行、生命科学、商用航天、卫星通讯、虚拟现实、核能等众多重要领域,都出现了标志性的技术进展。当前技术创新正在从量变汇聚成质变。使得时隔30多年,新一轮“康波”周期蓄势待发。未来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会与这个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舰长

审核:木鱼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2022年基金亏了30%,要不要割肉还是死守? - 知乎

在面对基金投资中的亏损问题,特别是当亏损达到30%时,不少人会陷入“死守”还是“割肉”的决策困境。 回顾过去,2022年,众多基金投资者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有人在基金投资上损失惨重。 那么,面对如此巨大的亏损,投资者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在震荡行情中,基民的心态往往会出现“心灰意冷”的情况。 市场持续震荡回调,对于追逐热点或早前已经投入权益类或部分明星基金的投资者而言,账户价值难免遭受冲击。 据统计,自2022年年初至今,只基金中,超过12.66%的基金跌幅超过30%,而跌幅超过20%的基金数量更是高达1311只,占比接近13%,亏损成为了大多数基金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盲目跟风的投资者往往在热点赛道成为大众关注焦点时,选择追高买入,结果却在市场情绪变化时遭受重创。 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掩盖了投资风险,使得投资者在面临行业估值过高、泡沫风险时,仍然难以避免亏损的命运。 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时应谨慎,避免盲目跟风,而是基于深入研究和理性分析做出决策。 对于已经亏损30%的投资者,是否应该选择“死守”以期待回本?从一个中立的角度看,只要不抛售,亏损状态始终无法改变。 然而,对于初入基金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这种“死守”的策略并不容易执行。 这类投资者往往对基金和市场缺乏深入理解,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的驱动,而非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分析。 研究表明,持有基金的时间长度与赚钱概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持有时间越长,赚钱的概率越高。 例如,持有基金一个月的总体赚钱概率约为56.8%,持有三个月的概率为58.6%,持有半年的概率为61.5%,持有1年的概率为66.3%,持有3年以上的概率则在80%以上,持有5年的概率超过90%,持有10年以上的概率甚至达到99.8%。 这意味着,长期投资往往能带来更好的回报率。 然而,对于亏损达到30%的基金,仅仅依靠“死守”可能难以实现回本,投资者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如低位补仓,以降低持有成本。 此外,投资者应避免频繁操作,遵循“追涨杀跌”的投资规律,这不仅不利于长期收益,还会增加投资风险。 在面对基金投资中的亏损时,投资者应采取更为理性和系统的方法。 利用技术指标和分析工具,如“神奇色阶”等,帮助投资者把握市场趋势和时机,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 通过深入研究市场动态,识别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实现长期稳定收益。 最终,投资基金应以长期视角为主,避免情绪化的决策,做时间的朋友,与市场共同成长。

一只基金最多亏损多少?能亏完吗?

一般基金在发行时会在合同里写明:预警线和平仓线。

也就是说,当基金跌到约定的净值时,触发预警线,此时基金一般会降低持仓比例。 如果继续下跌,也会触发平仓线,直至清盘。

行业内一般在净值低于0.7时会清盘,也就是说一只基金最多亏损30%,不会亏完。

新基金用大明星做宣传,可不可能追星入手呢?

进入2021年以来,百亿体量的爆款基金纷至沓来,“一日售罄”、“百亿认购”的产品层出不穷,配售比例不断创下新低。 在2020年全年,百亿基金数量就多达40只,已经创下历年最高记录,而2020年不足一个月就出现12只,更是历史罕见。

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产品受到各路资金的追捧,1月18日,由冯波管理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全天认购总规模达到2398.58亿元,刷新了新基金发行的新纪录,资金认购的热情达到最高潮。

在近两年权益类基金发展的高光时刻,不少“新基民”在财富管理的大潮中涌入,面对前两年权益类基金的较高收益,面对千亿资金的疯狂买入,面对市场史无前例的投资热情,更应该在这个没有股市喧嚣、没有净值跳动的周末,沉下心扪心自问:新基金到底该不该买?“明星”要不要追?作为“新基民”,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被人忽悠买基金?

为此,基金君向行业发出5大“灵魂拷问”:

1、为什么权益类基金受到资金的疯狂追捧?

2、明星基金经理都值得大家追吗?

3、为何作为投资专家的公募FOF,这类产品指引明确要求,不可投资1年以内新基金?

4、同一基金经理管理,该买新基金还是老基金?

5、理财小白做基金投资,该如何不被人忽悠买基金?

工银瑞信基金FOF投资部,博时基金权益投委会主任委员张龙,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长杨媛春,中融基金,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杨晗,博时基金多元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麦静等多位基金行业机构和人士,接受基金君采访,对上述市场热点问题进行了答复。

他们认为,股市行情回暖,权益类基金赚钱,基金已经成为国民级的理财选择。 但从数据研究看,“追星策略”不一定有效,投资者不要盲目追逐明星基金经理和明星产品。 由于新基金运作期限较短等原因,作为“选基”专家的公募FOF就不买新基金。

不过,新老基金适合不同的市场,行业多数推荐“牛市买老,熊市买新”的理性做法。 他们也推荐新入市场的基民,要多学习基金投资知识,找到匹配自己风险偏好的产品,并养成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好习惯。

长期赚钱效应显现

基金成为国民级的理财选择

中国基金报记者: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热度高涨,爆款基金频发,市场追捧权益类新基金的原因有哪些?

工银瑞信基金FOF投资部:新发基金受到投资者追捧,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过去两年股市行情回暖,偏股基金大幅跑赢各大宽基指数,基金赚钱效应提升。

二是结构性行情下,由于机构重仓的普遍是基本面较优秀的行业龙头公司,在过去两年超额收益显著,而基金中位数收益明显高于股票中位数收益,炒股的散户收益远逊于买基的散户,导致部分股民开始通过买基金的方式参与股票市场。

博时基金张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转向权益资产的拐点已经到来,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按照购买力平价调整,这一人均GDP水平相当于日本1970年代中期,往后房地产再在日本家庭资产中的配置比例逐年降低,权益资产相对房地产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吸引力正在逆转。

第二,2015年股灾以后,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最多下跌了45%和70%,绝大多数普通个人投资者、私募机构的投资收益水平大幅下降,损失惨重,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打破刚兑,无法做到保本保收益,而优秀公募基金主动权益产品整体净值回撤不大,近两年又有持续大幅超越指数、超越私募和个人投资者收益水平的赚钱效应,尤其进入2020年,爆款基金频发。 公募基金发展和增长的形势是喜人的,也是广大投资者对公募基金专业投研水平的认可。

但是,如果基金规模若干倍增长,基金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后面随着市场的波动,基金持有人收益受损,这个规模增长也并不稳固。 历史上看,每次大涨行情中后段的天量发行基金,也带给广大投资者和公募基金行业带来了伤害。

中融基金:最直接的原因是权益类基金的赚钱效应,2019年-2020年两年,权益类基金的涨幅相比历史数据来看比较突出,涨幅年化收益率超过30%甚至50%的品种很多,很多基金从这几年的基金投资中赚到了较多的投资收益,那么会引发持续的买基效应,这个过程中由于优秀的基金经理历史收益相对更高,那么自然会引发更多的资金争相申购或者认购。 权益类基金赚钱效应的背后原因应该还是股市持续性回暖。

而对于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理念变化,目前看仍是一个表现形式,不属于原因。 关于渠道忽悠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如果产品本身缺乏亮点,仅凭所谓“渠道忽悠”意义也不大。

盈米基金杨媛春:从我的角度来看,和以往一样的是,一是2019年初以来的权益牛市带来的赚钱效应,不光权益基金销售屡创新高,股市成交量也持续在高位;二是持续的货币宽松,为抗击疫情,全球央行持续放水,造成全球货币宽松。 中国央行相对克制,但目前国内仍处在整体宽松的态势。

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国民级的理财选择,这么多年的投资者教育、公募基金的专业性、规范性、便利性等优势,使其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理财的首选。 另一方面,销售渠道和投资者出现了稀缺性下的反向思维,监管机构从保护投资者角度,在市场火爆期间往往会限制单只基金的销售上限,基金公司也会在发行期间明确销售金额上限。

投资者和销售渠道一般会根据近期配售比例大致预估,按照计划购买金额和预估配售比例倒推实际购买金额。 比如一个投资者计划买入某新基金20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近期的配售比例大约在10%,那投资者为了能真正配售到20万,可能会出现凑齐200万来认购的行为。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杨晗:权益类新基金受到资金热捧,主要可归功于以下几点,首先基金发行热度与市场环境息息相关,目前权益市场持续震荡上行;其次2019年、2020年权益类基金产品业绩整体出色,证实了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

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纷纷加快新产品布局速度,并借助公募基金可公开宣传的优势,共同助力新产品募集。

“追星策略”不一定有效

盲目追逐“明星”不合理

中国基金报记者:明星基金经理是不是都值得大家去追捧?

博时基金麦静:现在市场上的基金超过7000只,基金经理超过2000位,有的投资者可能会说我们买明星基金。

那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看一下追星是不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假设我们每年年初都买上一年业绩排名在前十的基金,我们坚持做十年,十年下来我们得到的回报是多少呢?年化平均回报是9.18%。 9.18%的回报我相信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回报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忍受的最大下跌幅度是多少呢?是下跌47.23%,这是一个近乎腰斩的下跌,我相信绝大部分的投资人都是难以承受的。 总的来看追星策略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面对这样的一个痛点,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让FOF基金经理和团队来选基金。 FOF基金经理和他的团队会通过专业的基金筛选,选出优质的基金,我们还需要结合对市场风格的判断,配置适合当前市场风格的基金,最后构建合适的基金组合。

工银瑞信基金FOF投资部:明星基金经理并不都值得大家追捧。 基民由于缺乏必要选基知识和甄别能力,跟风买基、追逐明星成为必然,而这带来一连串问题。

一方面追逐明星策略性价比低,超额收益持续性差,而极致的业绩往往隐含极致的偏离风险;另一方面,跟风买基往往造成产品与自身风险容忍度不匹配、与现金流需求不匹配等一连串问题,造成短期频繁申赎基金,投资收益被申赎成本大量损耗。

盈米基金杨媛春:从我个人偏好而言,我喜欢热闹,但不喜欢去人特别多的地方:人特别多的地方除了热闹,可能还有踩踏。

明星基金经理现象要辩证来看待:首先,业绩好是成为明星基金经理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市场团队的推广能力、市场风格的契合都是绩优基金经理成为“明星”的其他条件。

其次,每一个基金经理都有能力边界、每一个策略都有其容量边界。从历史来看,当绩优基金经理受到市场明星般极度追捧的时候,往往也是资产价格高点的时候:即使这个基金经理长期能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然而,能有多少追捧式买入的投资者能持有到最后呢?

中融基金:实际上,明星基金经理主要是因为历史业绩优秀才成为的明星,那么我们在考察时要分析明星基金经理的风格特点,适合的市场类型,进而判断未来是否其业绩仍具有持续性。

从概率上看,会有一部分明星基金经理未来业绩仍然具有持续性的,但是不排除有些产品未必适合未来的市场环境,风险也有可能超出预期,选择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没有错,但是盲目追捧明星基金经理是不合理的。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杨晗:明星基金经理只所以出名,一般用优异的历史业绩证明了自己的投资能力。 但历史业绩并不一定能代表未来能取得超额收益,通过对这些爆款产品的业绩跟踪,也证实并非所有的爆款产品均能表现优异。

土味剧情竟让退休阿姨氪金上亿...... 国产短剧疯了 霸总
六大建筑央企上榜中国战新产业百强 中国电建居建筑领域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