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 于戈壁地下的水利奇迹工程 水利遗产中的治水智慧丨坎儿井

新疆的坎儿井约有2000年历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新疆遗存坎儿井1500多条,其中1100多条在吐鲁番。

从2009年起,中央和新疆投资上亿元对坎儿井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固,使坎儿井消亡的趋势得到遏制,现有坎儿井水量不断增加。

同时,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它所蕴含的文化也滋养着当地各族人民。

记者:宿传义 杲均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疆坎儿井简介从坎儿井引水的是什么水?

新疆坎儿井地处干旱的吐鲁番,常年缺水,当地人就想各种办法打水。其中,坎儿井在当地非常有名,是很多当地居民都很熟悉的地方。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坎儿井的历史和目前的发展情况。坎儿井图坎儿井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灌溉系统工程。因其设计巧妙,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地下“万里长城”。这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利用稀缺水资源实践中的一大创举。在我国水利史、人文史、科技史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在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科学准确地了解坎儿井的发展和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中发展农业生产,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在古代设法吸引北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来滋润戈壁滩上的这些绿洲,同时避开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集明渠、涵洞、竖井、涝坝于一体的坎儿井。而且据考证,新疆的坎儿井工程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各类涵洞总长一度达到5000公里。因此,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旅游区:

坎儿井的概况

1.坎儿井的形成是一项独特而古老的水利工程,广泛存在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国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此外,北疆的雷姆、奇台、阜康和南疆的皮山、玉田、库车等地约有1800条公路。而北疆和南疆的坎儿井已经干涸废弃,仍在运行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吐鲁番盆地气候非常恶劣,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所以,只有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不能形成地表径流。而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滩后,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天山雪域一角因此,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借助自然地形坡度条件,利用水的势能,通过人工修建的地下暗渠,将地下水暗流排出,输送到吐鲁番盆地的绿洲。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了高温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损失,对吐哈地区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孕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坎儿井的组成坎儿井主要由涵洞、明渠、竖井和防涝坝四部分组成。涵洞是整个坎儿井工程的主体部分,按照一定的纵坡坡度可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前部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主要起拦截地下水的作用;后部输水段的一部分与当地地下水位以上的地面明渠相连。也就是地面的引水渠把水引到涝坝或者直接灌溉田地。竖井主要用于定位、进入、开挖、通风以及涵洞开挖完成后的检查和维护。涝坝是坎儿井的蓄水工程,主要用于储存多余的井水以提高灌溉水能力,可以调节各个时期的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坎儿井结构图3.坎儿井现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需水量逐年增加1966年,坎儿井工程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6.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仍有406口坎儿井能正常工作,全年总输水量2.32亿立方米,仍占全区总输水量的30%,仍是当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到2008年,当地只有214口坎儿井能正常运行,年输水量减少到1.15亿立方米。坎儿井的现状不容乐观。坎儿井坎儿井的由来吐鲁番坎儿井工程的起源没有统一的答案,关于其起源主要有三种学说。一、管仲井渠论;有历史学家认为,吐鲁番坎儿井工程的灵感源于汉代的关中井渠,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传入西域等炎热干旱地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年直接指出,新疆坎儿井工程的设计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出现,其灵感来源于中原的水井和运河。据《史记河渠书》年记载,汉代陕西关中创造了挖掘地下坑的技术,称为“井渠法”。汉武帝用这种方法把洛水带到商洛。汉朝经过西域后,长城外无水,沙土松散,容易坍塌,于是将“井渠法”传授给当地人。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逐渐完善,发展成为适合新疆情况的坎儿井。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吐鲁番。二是中亚起源论;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持不同看法,认为坎儿井工程很可能最早诞生于中亚等干旱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逐渐向东传播到吐鲁番。第三,本土起源论;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坎儿井工程本身就诞生在吐鲁番,这种巧妙的设计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根据当地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特点而做出的。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巧妙的设计,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终于建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而且近年来,随着更多专家学者对坎儿井项目的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支持“原生”的观点。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工具不管起源如何,吐鲁番的坎儿井工程是当地人民一点一滴建设起来的,滋养了吐鲁番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坎儿井的习俗和水系1.当地文化习俗在古代,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唯一的水源,深受当地人民的珍惜和爱护,围绕坎儿井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和拜水仪式。每当为新建或扩建坎儿井选择水源时,当地人都要到王静庙、王水庙等地举行祭祀仪式;借此机会祈祷当地人民选出的工人能够平安健康,能够顺利完成工程的建设。坎儿井工程完工后,将宰杀牛羊,举行盛大庆典,感谢上帝和诸神的保佑。在吐鲁番,当地人民非常看重水资源,形成了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习俗和谚语,如:“梦见在水里游泳,幸福是第一位的”、“水滚七次就干净了”、“活水可以喝,死水不可以喝”、“在水里小便是最大的罪过”等。因此,当地群众在放牧时会尽量避开坎儿井工程的竖井、明渠和水源,避免牲畜粪便污染宝贵的水源。需要洗衣服洗菜的时候,会选择从运河取水,转移到远离水源的地方清洗。更有甚者,当地年轻恋人还要在坎儿井的水边献出爱情腰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水神的保佑。吐鲁番葡萄沟村2.科学的用水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由生产大队制定了严格的生产用水制度。每年清明和秋分之间,当地农业生产大量的水。如果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坎儿井和水源,灌溉用水系统就会相对简单。比如艾丁湖乡的园林大队,下辖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坎儿井,所以灌溉用水期间每个生产队都用自己的坎儿井。但如果生产大队和生产班都有坎儿井,灌溉取水系统就会相对复杂。(注:一般以村为一个生产大队,根据生产需要将村分为若干生产队)。葡萄乡火一大队下辖3个生产队,5口坎儿井。其中阿扎提卡雷兹属于制作组的管理。这个坎儿井产水量最大,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水。这个坎儿井将承担供应三个生产队的任务。琼坎儿井也由生产大队管理,供应给二、三生产队;霍伊拉、马伊岑、克其克坎儿井分别属于第一、第二、第三生产队管理和经营,只负责向本生产队供水。吐鲁番各族人民喜获丰收。林则徐与坎儿井林则徐因虎门剿灭鸦片而成为民族英雄,但因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而贬谪新疆。在新疆期间,林则徐四次来到吐鲁番。1845年2月25日,在道光的命令下,林则徐、黄南坡和次子易从带着根特克台(俗称坑坑)来到吐鲁番。当地官员出城互相迎接,礼仪非常隆重。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南疆实地勘察后,启程前往哈密等候旨意,途经吐鲁番。除此之外,同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希拉里克视察11万亩田地时,曾两次前往吐鲁番。所以林则徐在新疆期间去过吐鲁番四次。林则徐雕像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吐鲁番的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初抵吐鲁番时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他在日记中写道:“沿途看到许多土坑,就问它们的名字叫卡京.在水中穿过一个洞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林则徐第一眼看到坎儿井这个独一无二的水利工程时的惊喜。作为水利专家,林则徐曾经在很多地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新疆也不例外。条记录:“林文忠公降伊犁,主张坎儿井在吐鲁番。地是霍州,自古不下雨。文忠下令在高原挖一口井,把它变成一条沟。引井灌溉田地,然后红土地成了沃土。”清末,特别是林则徐到新疆后的30年间,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新建坎儿井3000多口。这份地方志中清楚地记载着“林则徐首创用勘井水灌溉田地,黄继之于蓝坡,至今勘井规模受益无穷。”目前,据考证,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口坎儿井,绝大部分是林则徐考察吐鲁番后挖掘修建的。而且,为了纪念林则徐对宣传和倡导坎儿井的贡献,当地民众还称坎儿井为“林公敬”,以表达对林则徐敬仰之情。吐鲁番的风景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在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发明和建设的伟大工程奇迹。新疆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在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构筑了地下水脉系统,哺育和滋养了沙漠绿洲,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发达的农业和沙漠绿洲。

坎儿井的历史@>@

分类: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 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 (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 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 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 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 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 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 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坎尔井由竖井、暗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 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成因,是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 吐鲁番干旱酷热,水蒸发量大,风季时风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大量的农田、水渠被黄沙淹没。 而坎儿井却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 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结,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开始发展缓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图志、建置》)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清史稿,萨迎阿传》)。 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 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 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 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1300多条。 由于水位下降等种种原因,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米。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 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 竖井口长1米,宽0.7米。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 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 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是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的好地方。 坎儿井 :师巧梅转贴自:新疆日报点击数:1 坎儿井的起源 入夏,进入吐鲁番盆地,浩瀚的戈壁滩上,看得见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锥形土堆,形似坟莹;冬季,一 股股热气从地中徐徐喷出,那就是坎儿井的井口。 坎儿井是吐鲁番古代各民族群众的伟大创造。 坎儿井的起源,众说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 一 是关中井渠说:认为坎儿井起源于关中井渠,随丝绸 之路向西传入中亚一带。 清代著名学王国维《西域 井渠考》指出:新疆坎儿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已经 出现,它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二是中亚说;认为 坎儿井先诞生于中亚,之后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 三 是本土说:认为坎儿井产生于吐鲁番,是古代吐鲁番 各族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 地地形的特点,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 近年来,持“本上说”观点的人日趋增多。 吐鲁番 人创造了坎儿井,功不可没。 坎儿井名称的由来 坎儿井,伊朗称之为Qanat,伊拉克称作 Madazcha,而吐鲁番则称作kariz,三者读音显然不 一样。 在我国,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期。 《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 乎”之句。 唐代西州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 明 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 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 到了清朝乾隆年 间则称之为卡井。 由此可知,坎儿井名称源自中国。 它演变的过程 可归纳为井(周)→坎井(战国至汉)→井渠(唐、元) →卡井(清)→坎儿井(现代)。 坎儿井一—绿洲生命之源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 高温少雨,水贵如 油,可是吐鲁番绿洲却逐年扩大,城乡经济日趋繁 荣。 论功行赏,坎儿井当推首功。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 1100多道。 其中吐鲁 番市为538道,鄯善418道,托克逊180道。 这些坎 儿井,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占吐鲁番总灌溉 面积的30%以上。 坎儿井,是绿洲生命之源。 没有坎儿井,就不可 能有吐鲁番那么多的绿洲。 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 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 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因地理环境实际利用不同 而不同。 长的可达20公里以下,短的只有100米左 右。 按每条4公里计算,总长度将超过4400公里, 比摇篮之河黄河还长。 坎儿井之最 年龄最大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 吐尔, 尔 语,烽火台之意。 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 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1520年挖成, 至今已 473岁了。 最长的坎儿井是鄯善县红土坎儿孜。 该坎儿井 在鄯善葡萄开发公司东1.5公里处,全长25公里, 日浇地 58亩。 最短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阿其克村的 阿山尼牙孜坎儿孜,全长仅150米,日水量浇地1 亩。 竖井最深的坎儿井是鄯善吐峪沟乡苏贝希坎村 东部的努尔买提主任坎儿孜,全长20.7公里,井深 98米,日浇地25亩,开凿于1900年。 水量最大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吾力托 尔坎村欧吐拉坎儿孜,日水量浇地70亩! 水量最小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牙儿乡伊里木村 西面的克其尔坎儿孜,全长300米,日水量浇地0.6 亩。 坎儿井的命名方式 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 其命名 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以掘井人人名姓氏命名。 如“杨西成坎儿孜”、 “何元坎儿孜”、“艾提巴克坎儿孜”,艾提巴克是维 吾 尔族人名。 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尤勒滚坎儿孜”,尤勒 滚,维语,红柳之意;“提开坎儿孜”,提开,维语, 公山 羊之意。 以地名、地理方位命名。 如“吐尔坎儿孜”,吐尔, 维语,烽火台,因井旁有烽火台,故名。 “边西坎儿 孜”,边西,维语,地名。 以水的味道命名。 如“西喀力克坎儿孜”,西喀力 克,维语,甘甜;“阿其克坎儿孜”,阿其克,维语,苦 味。 以职务职业命名。 如“吉力力团长坎儿孜”,“木 匠坎儿孜”、“醋房坎儿孜”、“大毛拉坎尔孜”,大毛 拉,维语, 教的一种职称。 以其它方式命名的。 如“博斯坦坎儿孜”,博斯 坦, 尔语,绿洲之意。 “霍日古力坎儿孜”,霍日古 力,维语,“办事不彻底之意”。 “阿扎提坎儿孜”, 阿扎提,维语,解放之意。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约1.7 米,宽约1.2米,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竖井是出运井 下泥沙石砾的通道,也是通风送气口。 井深因地势和 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 竖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达90米以上。 竖井与竖井 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是 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 越是水源上头,间距越 短,反之,间距则越长。 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多 个,多则上百个。 竖井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 0.7米。 暗渠的出水口叫“龙口”,和地面的明渠相联 接。 坎儿井水注入涝坝,然后引入渠道灌溉农田。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位于吐鲁 番市区西北7.5公里处,1993年5月16日正式成 立。 公司下辖吐鲁番坎儿井研究中心、坎儿井开发 公司、坎儿井生活服务公司、坎儿井乐园和坎儿井沙 疗医院五个单位。 公司占地百亩,拥有固定资产2O0万元,职工 坎儿井乐园 坎儿井乐园 1993年5月16日,一座为中外旅客提供吃、 住、游、乐、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旅游定点单位—一吐 鲁番坎儿井乐园正式向国内外游人开放。 坎儿井乐园位于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占地 面积7亩。 这里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 悠 长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 研究中心展览厅、民族风味餐厅、客房一应俱全,使 人爽心悦目,胜似世外桃源。 具有 建筑风格的二层坎儿井展厅里,陈 列着丰富生动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 、王 震、赛福鼎·艾则孜、于恩茂、司马义·艾买提、铁木 尔·达瓦买提等 同志参观坎儿井的图片、 题词特别引人瞩目。 举世闻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就在这里。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 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中,名气最大的首推米衣 木阿吉坎儿井。 凡来吐鲁番的中外游客,无一不来此 一瞻它的丰采。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 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 在吐鲁 番坎儿井中很有代表性。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位于亚尔乡亚尔村,是吐鲁 番坎儿井乐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尔人米衣木 阿吉首次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这道坎儿外经过修整加工更具风采。 置身拱拜 孜型的坎儿井亭,凭栏四顾,米衣木阿吉坎儿井景观 尽收眼底。 顺曲径回廊拾级而下,或临渠啜饮一杯坎 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坎儿井水冲泡的名茶, 荡气回肠,妙不可言。 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 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则徐首次到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 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 ”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 《鄯善乡土志》说,“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 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林则徐与吐鲁番林则徐,字少穆,号竢村退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 19岁中举,26岁殿试二甲第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任江西、云南乡试正、副考官,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 在任期间,秉公执法,为政清廉,人称“林青天。 ”1840年,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招募水勇,督造战船,组织兵勇操练,禁绝鸦片,抗击英军,名垂青史。 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负罪遣戌伊犁。 其间,先后在南北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和实干精神。 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翌年1月,离疆进关,结束了3年的谪戍生活。 1850年病故。 《荷戈纪程》是林则徐赴戍新疆的真实记录。 林则徐谪戍新疆后,曾四次来过吐鲁番。 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鲁番。 领队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陆巡检郑湘出城郊迎,礼节甚恭。 这次到吐鲁番,林则徐共住了6天。 除了会见当地地方官员外,就是回复家信,一口气竞写了17封! 1845年 8月 1日,林则徐在南疆勘地后,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经叶鲁番。 这是第二次。 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托克逊伊拉里克复勘11万亩土地后,曾两次到过吐鲁番。 林则徐与托克逊在吐鲁番逗留了6天之后,林则徐到托克逊小憩,集中力量“为友人书写求件,以践前约。 ”林则徐擅长书法,“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 ”堪称一绝,为时人所重。 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在乌鲁木齐,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数。 为了办成答应过别人的事,他花了两天时间,写了50多条条幅。 伊犁将军布彦泰专门请他书写的“神匾”以及为黄冕写的行楷七言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都是在托克逊完成的。 那天正是惊蛰节。 林则徐垦荒伊拉里克 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 它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 阿拉泽浑(即今阿拉沟)河从天山东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 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万1干亩。 在伊拉里克的满卡,林则徐在新开荒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 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 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将万世流传。

坎儿井的作用

坎儿井的作用是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新疆维吾尔族世代在戈壁绿洲从事农业生产,水利灌溉至关重要。 闻名遐迩的坎儿井便是当地水利灌溉系统的一大特色。 由于坎儿井灌溉系统构造奇特,作用非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坎儿井的来源问题是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意见不一。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国家和地区,如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中国的西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西北部、土库曼斯坦、叙利亚、伊拉克、阿曼、利比亚、约旦、也门等。

青春华章
措施 海口 六停 9月5日12时起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