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方便面吗 希腊学者 4000年前的面条长什么样

面条

中国日报11月6日电(记者 史雪凡 孔闻峥)11月6日,中外嘉宾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这是方便面吗?”在喇家遗址展板前驻足聆听讲解的希腊学者西奥多罗斯·帕潘赫利斯打趣道。一起来看4000年中国古人的面条长啥样?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于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该展是本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推出的配套活动之一。

是方便面吗
即食面

面条是谁发明的?

希腊学者

应该是中国人发明的。 考古学家在中国黄土高原泛滥区挖掘出最古老的面条。 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条躺在一个陶土制成的碗里,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 这个装着面条的碗是在中国西北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的黄土高原泛滥区中被挖掘出来的,经过碳十四监定,这碗面已有四千年历史。 四千年前的一次地震将这个小村庄埋在了地下三公尺处。 面条已经煮过,被覆盖在一个倒扣的陶碗中,面条属于细面,长约50公分,直径约0.3公分,看起来细细黄黄,极像中国西北部经常使用的一种用小麦粉做成的拉面,这种面条用生面粉做成,并且反覆抻拉成细条。 碗中的面条在一些沈淀物上方,沈淀与碗底之间的空隙形成一层保护空间,使软面条未被压碎而保存下来。 当陶碗出土,面条因为氧化而迅速化为齑粉,不过考古学家仍设法分析出面条的成分。 当考古学家在查看面条中的淀粉粒和矿物粒时,他们发现这些古面条跟我们现在吃的不一样,不是由小麦制成,而是由粟和小米做成。 发现者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地球物理所的吕厚远指出,小麦在中国成功移植历时不短,它是逐渐从中国西北部发展到东部及南部的。 考古学上有证据可以证明,虽然在五千至四千五百年前小麦已在中国西北部出现,但直到唐宋朝才给推广起来,也就是从公元618到1279年,之后小麦才成为继大米之后中国第二大谷类作物。 该面条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叶茂林等人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掘出来的。 2002年,叶茂林等人发掘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遗址时,在齐家文化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只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有面条,以这些遗物的状态研判,当时有人在煮面,结果遇到大地震引发斗枝的洪水,全村几乎都被洪水淹没。 叶茂林等人从1999年就开始在喇家遗址进行考察。 目前叶茂林仍在当地进行发掘研究工作。 除了这碗面,陆续出缓闹土的还有人骨化石的房子、陶器、石器及玉石艺品,以及动物骨骸。 吕厚远则在2004年冬季开始搜集资料进行观察研究。 他对这些出土的面条的形状、成分、制作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采集了很多大麦、小麦和谷物的样本进行了分析比较。 结果令他十分惊奇,因为面条并不是由麦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和粟合成的。 吕厚远表示,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呢?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手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目前他们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考究。 即使是现代的厨房也难以做成如此高手工艺的面条。 不过,这还是说明了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较完善的技术对这些植物果实进行脱粒、粉碎达到足以可以制作成面条的面粉,利用面粉做成和目前拉面一样均匀、细长的面条,尽管当时面粉的质量还比较粗糙。 这些发现对于新石器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去中国人声称,马可波罗把面条从中国带到义大利,义大利人则说,在马可波罗之前就有面条,喇家村陶碗面的出土,终于有确切证据证明面条最早渊源。 在喇家村拉面出土前,在此发现之前,最早关于面条的记载是在一本东汉时期有一千九百年历史的书里。 义大利的面食起源不详,在现今罗马北方的伊楚利亚古国一幅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墓壁画中,描绘出奴仆和面、擀面、切面的情景。 不过不管是伊楚利亚人或义大利人,通常都被认为是将面拿来烤食。 煮的面条可能是在公元五到八世纪之间从阿拉伯世界传至义大利。 面条究竟是不是马可波罗自中国带回义空哪敏大利,始终是谜。 面条已是中国民俗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或「餺飥」,唐朝叫做「冷淘」或「不托」,宋朝称之为「溥饪」。 到了宋代,面条花样逐渐增多。 而中国各地的面食风味也十分不同,有汤面、卤面、油拨面、捞面、刀削面、空心面、拉面等,又有宽面、细条、银丝等不同形状,烹调方法有凉拌、烹捞、脆炸、煨烩、汤煮及炒溜等等。

面条的由来

面条由来于东汉时期的拍脊中国。

4000年前的面条长什么样

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可考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东汉时期的中国。

但是在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约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由粟制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实物佐证,很明显面条是起源于中国。

扩展资料:

面条的价值

1、面条中含有铜元素,虽然说铜元素在朋友们的身体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铜元素是作为朋友们的身体微量元敏高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条中正好就含有铜元素,铜元素对于朋友们头发的发质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们适量的吃一些面条还可以起到养发的作用。

2、面条对于帮助朋友们养胃是起到桥贺尺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对于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们在食用主食的时候可以将面条穿插到其中来食用,由于面条比较好吸收,而且汤面还能帮助朋友们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们可以多食用面条来养胃。

3、面条含热量低,面条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条煮熟后变成400克。

4、面条有抑制食欲的特点,因为面条在胃中的消化比较慢,使人长时间有饱胀感,不易饥饿。

方便面

面条是一款风靡全世界的常见美食,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说起面条的历史,中国、阿拉伯以及意大利都可谓源远流长。 但翻开历史书,人类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还是在中国的东汉时期。 加上考古实物佐证,中国出土最早的面条以粟制成,距今超过4000年,面条的起源地当属中国无疑。 今天的面条可谓种类繁多。 根据面条粗细、质地、调味以及制作方法的不同,仅在中国各地,面条品种就数以千计。 相比之下,面条在古代种类并没有这么丰富。 事实上,面条刚刚诞生时,不但与今天人们印象里的形象大相径庭,甚至连名字都不叫面条。 在汉代、察肢魏晋时期,用水和面粉做成的食品均称为饼。 刘熙《释名》中有云: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所以,面条诞生之初,最早被称作饼、煮饼、汤饼、水溲饼等。 汤饼的作法,是将面粉加水调和搅拌后搓成饼,再用水煮食,类似于面片汤。 后来,饼变为条,条再变细、变长,才面条的形象才逐渐定型。 森芹直到南宋,面条一词才正式通用。 由于古代卫生条件有限,煮沸后方食用的面条相对极为洁净,不易引起肠胃疾病,再加上面条制作简单、食用方便、味道鲜美,因而深受大众欢迎。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几乎人人爱吃。 在盛唐时代,冬天吃汤饼、夏天吃冷淘(相当于今天的凉面),甚至是宫廷常例。 随着历史发展,面条在流传中花样日渐繁多。 擀面、削面、拨面、抿面、搓面、拉面、压面等制作方法层出不穷;冷淘、温淘、素面、煎面等烹饪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元代,可以长期保存的挂面出现;明代,技艺高超的抻面出现;清代乾隆年间,现代方便面的前身--伊府面诞生。 在千年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华面条也不断走出国门。 其中面条传入日本,尤其值得一提。 明朝灭亡后,明朝遗臣、一代名儒朱舜水流亡日本,相传在公元1665年,他用面条招待了当时幕府将军的亲戚、水此没毕户藩主德川光圀,令后者啧啧称奇,惊叹世间竟然有如此美味的料理。 这是面条第一次现身日本。 但是现在日本流行的拉面,要等到明治维新之后,才从中国引进。 方便面的诞生,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战之后,日本四岛满目疮痍,经济百废待兴。 1954年开始,得益于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20年。 营养快捷的拉面也在这一过程中也迅速走红,成为日本战后一代的浓重记忆。 在这一过程中,得益于现代食品科技的进步,拉面在技术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在1958年,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了第一款现代方便面--鸡汤拉面,这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半个多世纪来过去了,方便面不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还跟随包括南极科考队、太空宇航员在内的人们一起,走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一款承载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美食,面条未来还将在现代食品科技的帮助下,不断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世界古典学大会举办古典艺术专场演出
王皓在第3局暂停时告诉王楚钦 没太起作用 打得太小心了 要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