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旺了 农民富了 乡村美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峰
近年来,新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动农业强区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乡村特色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
10月22日,沙湾市西戈壁镇十三户村村民在学习刺绣技艺。近年来,该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农牧民成立民族服饰手工坊、刺绣合作社等经营实体,拓宽增收渠道。兰玲 摄
发展骆驼养殖,让“沙漠之舟”驮起群众的幸福生活;建设日光大棚,让戈壁荒漠变身田园……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传统产业,新疆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引导乡村产业在“特”字上做文章,生产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全国。
10月22日,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江阿布拉克村村民在为骆驼添加草料。近年来,该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骆驼养殖业助农增收。杨化光 摄
小麦加工成拉条子粉、饺子粉,核桃加工成核桃粉、核桃油……新疆推进农产品生产、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副产品摘掉了“原”字帽,向价值链下游延伸。
10月20日,奇台县老奇台镇福禄手工挂面厂工人在生产手工挂面。该镇目前已有挂面生产企业5家,年生产手工挂面120余吨,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何龙 摄
10月22日,村民在泽普县赛力乡古勒巴格村“园林夜市”上卖烤肉。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驻古勒巴格村工作队积极推进综合文化夜市项目建设,丰富群众的夜生活。张昀 摄
电商直播进了村,特色刺绣出了“圈”……新疆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天山南北遍地开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新疆强化龙头企业牵引,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乡村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确保农牧民在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
10月23日,新源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在直播间推介当地农特产品。目前,新源县各乡镇村(社区)电商服务站点已达94个,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在90%以上。张文庭 摄
10月23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良种繁育场蔬菜种植基地,工人在采摘西红柿。该蔬菜种植基地现有温室大棚417座,棚均收入1万元左右。华岩明 摄
10月22日,工人在核桃交易市场分装核桃。近年来,新和县持续打造农特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该县将农特产品销往俄罗斯及中亚各国,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魏浩东 摄
精彩影像尽在视觉新疆
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重点在于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树立正确的产业效益观念,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余老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保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势头。 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决策,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渗毁伍民富。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革命性的要素,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要实现乡村振兴丛或战略,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推动农业跨越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让产业更优农民更富乡村更美
七月的涵江乡村,平畴沃野,生机勃勃。
面对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涵江区下大力气抓紧抓好,闯出新径。 该区荣获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三连优”,全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反响度”第四名。
涵江区委书记、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连向红说,该区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互融共进,让产业更优、农民更富、乡村更美,努力探索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涵江之路”。
让“党建+产业”成新“引擎”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重点是产业兴旺。
近日,在新县镇湘溪畔,一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夯基惠民共同致富”为主题的创新党建共建联建活动举行,新县镇与福建初景投资有限公司就撂荒地复耕复种项目进行集中签约。
初景投资公司是由在外打拼多年且有较好经济基础和经营经验的流动党员组成的实质性投资主体,将在新县镇白云村、泗洋村整合约66.67公顷撂荒地、荒山果岭,种植水稻、果蔬、药材等,传承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打造集农、林、药、果综合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庄园示范项目。
该项目的落地,是涵江区切实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把家乡优势、产业、资源、政策和环境推介出去,把好项目、先进技术、宝贵经验、人脉资源带回家乡,涵江流动党员很给力。 前不久,庄边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联农带农合作共富”示范项目集中签约,驻外流动党员回乡助力乡村振兴,共流转林地、撂荒地约1206.7公顷。
今年以来,涵江区主动作为,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联动等方式,进一步培育“一懂两爱三带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迈出驻外党组织和广大流动党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越来越多的在外流动党员和乡亲回报桑梓,共促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奋斗于山海,筑梦在乡野。
有独特五彩故事的萩芦镇创新方法,主动融入万物互联时代,由镇党委牵头打造全区首个区域公共品牌——“五彩萩芦”,成立文旅投资公司,对龙眼、枇杷、樟洋大米、梅洋茗茶、南坛蜂蜜等农特产品进行包装。 同步搭建“五彩优选”电商平台,借助举办萩芦龙眼文化节、云端枇杷文化节、茶文化节等活动,推出“枇杷四宝”“梅洋清茗”“五彩福粽”等一批“独一份”“好中优”的农特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打开新路子、带来新流量、注入新活力,自平台上线以来,仅枇杷的销售额就达上千万元,“梅洋清茗”茶叶还销往国外。
庄边镇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百千万”产业振兴计划,成立莆田广业里振兴有限公司,注册“望大悔江萩水”商标,着力打造农特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平台,让北部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沾着泥土、滚搏正冒着热气,落点实在、突出实效,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涵江区步履铿锵。
让数字赋能乡村“智”治
数据多进村,农民少跑腿。 一场发生在涵江田间地头的数字化变革悄然发生,赋予了乡村治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涵江区委副书记、区银漏长郑群星表示,各村居着力在乡村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创新把数字乡村文章做大做好,提升乡村发展能级,真正实现群众共建共用共享。
在萩芦镇党群服务中心,大屏幕连接“数字萩芦”小程序,这是集服务、监管、发展等功能的多位一体乡村建设合作平台,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村庄规划、建房示范、待办申请、工匠培训等10个功能模块简单易操作,村民在家动动手指,符合条件的就能申请建房,有效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破解农村建房审批难、监管难、“两违”频发等问题,不断探索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源等新路子,通过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建房审批数字化。
侨乡江口镇聚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先行先试,在全市率先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并在海星村探索“党建+积分+数治”基层乡村共治新模式,以数字赋能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海星村推出涵盖智慧党建、三农服务、乡村特色、办事指南等方面的“掌上系统平台”,引导和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村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补短板、优服务,涵江区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上寻突破,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数字化乡村治理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数字兴业、数字治村、数字惠民的发展画卷更加精彩动人。
让农文旅融合焕发活力
循着乡村振兴的方向,涵江区打好“特色牌”,引导各镇村发掘、放大、做强各自特色优势,注重农文旅融合发展,更大限度释放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个性美”,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在实处。
山区中心集镇白沙不仅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拥有多彩的生态资源。 依靠创新驱动、龙头带动、绿色驱动、村企联动,该镇积极锻造“文旅内核圈”,形成“教育+文化+生态+旅游”的新智慧文旅打卡地。
宁静的田野、清澈的蓝天、碧绿的竹木,与简洁现代的高端民宿相映成趣。 听着蛙鸣,闻着稻香,用一只风筝或一骑单车,便能在草木花香中邂逅诗情画意。 “90后”女孩林荔敏心中的幸福,与翠绿的稻苗一同拔节生长。
大学毕业后,林荔敏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山区,盘活东泉小学及流转村民的闲置用地,打造“入山随宿”民宿。 目前项目已投资1200万元,对旧校舍及操场进行改造,建设约6.7万平方米蔬果采摘园,种植300棵桃树。 接下来,她还筹划对民宿周边旧集体厝进行改造,建设玻璃观光栈道等。 “城里人愿意来这里,在村里走走、溪边坐坐、吃农家菜,融入自然,放松身心,乐不思归”。
“我在大洋有亩田”。 大洋乡盘活土地资源,让人们有机会当上“东稻主”,体验“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粮”的农耕乐趣。 这种“共享稻田”新种植模式,不仅让抛荒地成为“金土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也让大洋优质米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江口蒜溪片区东大村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深度挖掘、梳理,对村内38幢南洋特色古民居以及依附其间的各式神兽、纹饰、花砖、门楣题刻等元素,进行提炼设计,把百年侨乡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鲜明在地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IP素材库,率先在国内建立完整的乡村文化资产包,带动文化旅游美好体验,留住乡愁赋能振兴。 目前,东大村已完成第一批文化IP注册,今年将继续投资宣传推介,为蒜溪片区文旅项目注入核心竞争力。
新县镇与农康养文创项目策划运营等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乡村振兴与农创、文创、自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郑樵文化”资源,发布了镇域IP“夹漈先生”,推进相关文创产品开发。
白塘镇立足“一湖一溪一绿心”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洋尾、双福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修缮古祠堂古民居等,整合资源辐射带动一体规划建设白塘“双福—洋尾”乡村振兴示范片。
梧塘镇则对荔枝进行“文化赋能”,在漏头村流转300多棵百年古荔,集中打造“龙峰之恋”品牌,搭建荔枝交易中心,构建荔枝文化示范圈。 与此同时,该镇把握莆田大学城建设历史机遇,推动大学人文与乡村文化交融,打造高校与乡村“人文+经济融合圈”。
看变化、品特色、觅乡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两江交汇,山水一体。 灵秀南岸,以千万种姿态扮靓着重庆之美。
近年来,南岸区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满了荣誉:先后获评全市生态振兴示范区、全市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获市级通报表扬;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区,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荣誉背后,是南岸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推进“五个振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建设“饥吵强富美”乡村的目标,推动南岸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一步步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变成“实景”。
在南岸,一幅乡村振兴富美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农业更强
文旅加持助推产业深度融合
南岸区以农业农村为基础,始终探寻着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发挥主城核心区优势,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吴小平葡萄”“广阳枇杷”“南山腊梅”“南山盆景”“南山特色乡村旅游”,形成林果、花木、盆景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 同时各区域也积极布局都市现代农业,并结合当地特色着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变单一农作物种植为多渠道创新发展体系。
南岸区还依托南山、明月山、广福山自然资源,开发城郊型、景区型磨镇乡村旅游项目和线路,成功打造南山樱花节、南山腊梅节、江南枇杷节等农业旅游节会品牌,以及北斗锄禾、清谷问耕等现代都市乡村旅游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
农村更美
美丽生态为底环境治理引蝶变
南岸区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区,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全区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1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9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先导村5个。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再到“处处美”,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巧心经营。 南岸区充分结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生态振兴示范区县”。
如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气象让南岸村落散发出迷人魅力,美好风景与美好生活诗意相连。
农民更富
“三变”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
重庆市启动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称“三变”)改革。 南岸放牛村便是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村之一。
农村“三变”改革盘活了放牛村的资源和资产,村里着力发展乡村公园、花卉苗木等产业,打造了桃花、映山红、石斛、盆景、铜锣花谷等五大生态园,特色旅游业发展初显成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南岸区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南岸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绝对值连续22年位居全市第一。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南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底气十足。
绿意南山,文化涵养着它的气质,精巧雅致的民宿里,人们远道而来,只为见证绿水青山的生动诠释;长江之畔,连绵成片的枇杷树,孕育着来年丰收的希望,人们一路惊艳,只为产业发展带来生活的巨大变迁;美丽乡村,绿水掩映着白墙黑瓦瞎肢粗,洁净庭院散发着芬芳花香,人们心旷神怡,只为这一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