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斯里兰卡国王贪图大明舰队的金银财宝,竟动兵五万劫掠,结果呢,被大明海军端了老巢,俘虏到北京。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位于印度半岛东南方向,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是个岛国,面积约6.56万平方千米,放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可排第二十八位。斯里兰卡所在的岛屿名为锡兰岛,面积约为我国台湾岛的1.8倍。从太空上看,锡兰岛像印度洋上的一滴正在下落的眼泪,美丽而忧郁。
斯里兰卡人口2203万(2023年),其中僧伽罗族占75%,泰米尔族占16%,摩尔族占9%,官方语言为僧伽罗语、泰米尔语,上层社会通用英语,居民70.2%信佛教,12.6%信印度教,9.7%信伊斯兰教。
从位置来看,斯里兰卡往马六甲海峡方向,横穿孟加拉湾,2000多千米没有海港。反过来西去波斯湾,穿过阿拉伯海,除了印度,近3000千米没有海港。斯里兰卡有得天独厚的位置,是海上丝绸之路上这一段极佳的中转站。
【斯里兰卡历史】
锡兰岛西北部与印度半岛东南部之间,在数百年前曾有露出海面的陆地,长度约48千米,当地人称为亚当桥。到近代海平面上升,亚当桥部分被海水覆盖,这才形成保克海峡。如果没有亚当桥,锡兰岛的历史将是另外一番光景。
锡兰岛上最早的原住民叫维达人,数量不多。
我国春秋时期,恒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南下,通过亚当桥来到锡兰岛。雅利安人逐渐同化岛上的原住民,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僧伽罗人。现在印度并没有一个叫僧伽罗的民族,这是斯里兰卡特有的一个混合民族,在数百年时间中,他们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经过亚当桥来锡兰岛。孔雀王朝弘扬佛教,受到当地国王欢迎,从此僧伽罗人摈弃婆罗门教而改信佛教。
西汉时期,印度半岛东南部的泰米尔人也开始迁徙并定居锡兰岛。泰米尔人信印度教,与信佛教的僧伽罗人格格不入。
从5世纪至16世纪,人口占多数的僧伽罗人占据南部大部分地区,泰米尔人也顽强地在北部获得领土,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之间征战不断,但疆域基本维持没有太大变化。
【中国与锡兰岛】
中国与斯里兰卡,历史渊源深厚。
409年(东晋安帝义熙五年),东晋僧人法显来到锡兰岛,当时僧伽罗王国的都城在阿努拉达普拉,是锡兰岛中部偏北的位置。
图-斯里兰卡狮子山
法显回中原后,根据取经途中所见所闻,写下《佛国记》。
【郑和下西洋,生擒国王】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要在锡兰岛停留,这里地广人稠,在大明舰队所到之处,仅次于爪哇岛。
锡兰男子上身赤膊,下围色丝手巾,妇人撮髻脑后,下围白布。锡兰人将牛粪烧成灰,遍搽在身体上,每天早上将牛粪用水调稀,涂在国王居所地面和墙面。
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经停锡兰岛,郑和等赍捧诏勑、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立下一块二龙戏珠的石碑,对斯里兰卡国王、头目、寺庙进行赏赐,以崇皇图之治。
郑和船队要赏赐沿途各国,金银宝器很多,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不满足自己那份,想要劫财,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郑和舰队回程再次路过锡兰岛,国王亚烈苦奈儿出兵五万,进攻明军。谁料郑和声东击西,率两千精锐衔枚疾走。夜半之际,信炮一声,明军直捣国都,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
1411年(明成祖永乐九年)六月十六,献亚烈苦奈儿与永乐帝,朝臣齐奏诛杀。永乐帝选贤者邪把乃耶,立为锡兰山国王,并将亚烈苦奈儿及家属都遣返。
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大明天子威德。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遭遇战争动手,结果怎么样了?
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正式记载的第一次远洋外交历程,按道理来讲对海外国家的访问外交任务就是联姻,但是郑和在几次下西洋期间却遭遇了几次大的军事战争,本来是外交的目的,却爆发军事战争,那么后果当然是外来的吃亏,可是很有意思的是,郑和遭遇的这几次军事战争中,都是以郑和船队全胜告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后,侄子就人间蒸发一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就有些担忧,他害怕这个侄子某天跑回来跟自己抢皇位,自己还算好,侄子搞不过自己,但是自己年纪可比侄子大很多,侄子等到自己挂掉后,然后再出现,那么自己的儿子、孙子搞得定他吗?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这是一个疑问,为了明帝国的长治久安,朱棣就开始全国各地的搜寻朱允炆的下落。 后来听探子消息,朱允炆最有可能的就是坐船逃出明朝了,朱棣就想着派人去海外也搜索一下,毕竟是明朝的骨血,自己再惧怕也不能让朱家的骨血流亡海外。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原因,大一点的原因就是朱棣希望联谊海外诸国,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功绩;但是让谁去访问诸国呢?朱棣就把目光盯向了服侍自己一辈子的三宝太监郑和。 要说这个三宝太监是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而朱棣不忍心让他一辈子呆在自己身边伺候人,于是有一天就对三宝说:“我想派你去海外和邻邦宣讲大明的友谊,你可否愿意?”三宝太监跪倒在地感谢皇帝的恩宠,后来皇帝就给他赐名郑和,于是郑和的第一次远洋即将开始。
朱棣为何选中郑和?
当然了,郑和是晓得朱棣让自己出海的另一方面考虑,他也表示会竭尽所能地去寻找;郑和一直跟随朱棣身边,所以自然而然的学习了很多军事才能,甚至还能够和朱棣谈上军事,朱棣看上他,不仅仅是他的忠诚,关键是郑和这个人够灵活,也够聪明。
不过派一个太监当正使毕竟也还要听听官员们的意见,朱棣就询问了许多官员郑和能否带队出使,大多数官员都是很赞成,毕竟郑和这个人风评很好,而且不插手朝政,兢兢业业,算是百官中比较喜欢的一个太监。
郑和遭遇战争,却成功地和爪哇建立外交关系
朱棣建造了若干艘具备远洋能力的巨舰,并且还派了近两万人的部队跟着,船队就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太平洋,第一个访问地区就是占城,也就是如今的越南一个城市,而有意思的是,郑和出事的第一个地方就遭到了军事攻击,那时候的东南亚还是部落和部落打架,西爪哇和东爪哇打的你来我往,西爪哇成功的击败了东爪哇,一时间十分的膨胀。
而郑和的船队登陆该地区,准备开始访问和贸易,谁知道西爪哇的国王以为郑和是外来侵略者,就杀掉了郑和几百号人,船队的将士们听说后火冒三丈,准备带兵去兴师问罪,谁知道郑和阻拦了他们,并且主动退回船只上,派人去和国王讲明情况,西爪哇的国王听说后十分的歉意,隆重的招待了郑和一行人,还送上了许多当地的特色货物,而郑和也根据货物的价值,留下了一些珠宝,爪哇和明朝也算正式建交。
郑和征服苏门答腊、锡兰等海外诸国
郑和陆续去苏门答腊、锡兰等国家,并且和当地的首领进行会晤,郑和彬彬有礼的表现,让这些国家对大明极为的好感,同时也开通了大明和这些国家贸易的道路;最开始还一帆风顺,但是船到了旧港地区,当地的海盗头子陈祖义看到大明的船队上金银珠宝无数,就起了歹心,他认为自己人也不少,并且善于水战,灭掉郑和一行人不是手到擒来。
不过陈祖义为了稳妥起见,就假意要投降郑和,并说自己本是中原人,再也不想当海盗了;郑和智商可不低,跟着朱棣这么多年,诈降的伎俩一眼就识破了,于是,郑和也假意让他们船队靠近自己,当陈祖义以为靠近就稳妥了,郑和直接让船队大炮齐轰,陈祖义的船直接被射沉了十只,而剩下的都是破破烂烂,陈祖义就这样被大明给抓了,而这个地区的海盗之乱也算是平定了。
当地的老百姓看到这场精彩绝伦的海战,都是赞叹郑和船队是天降之师,纷纷给郑和歌颂,而郑和也访问当地老百姓,通过等价的贸易,换来了老百姓辛苦种植的农作物和手工制品,而郑和留下了钱财和粮食交换。
郑和在这里休整了几天就继续启程,最终点就是古里王国,结束航海后,郑和第一次访问就结束了,而郑和一行人也回师大明。 当郑和船队归来之时,大明的百姓和百官都沸腾了,郑和第一次感受到这种万人敬仰的殊荣,他成为了一个英雄式人物,而永乐皇帝朱棣也对郑和十分满意,并对他说:“真不愧是朕爱将。 ”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朱棣总是把郑和当成自己将领一样看待,郑和让人搬下来一箱又一箱的海外产品,很多明朝根本不知道的瓜果蔬菜都在其中,并且郑和还使用冰窖保存法,让许多新鲜瓜果都保持鲜嫩。 不仅如此,郑和带回了许多国家的国书,他们表示愿意和明朝贸易来往,于是永乐后期,皇宫中的珍惜瓜果甜品,很多都是来自于郑和下西洋的一些国家进贡。
郑和休息了数天,于是又浩浩荡荡地去访问诸国了,这次朱棣很大方,专门装了两艘大船的丝绸和金银珠宝,让郑和赏赐给诸国;郑和通过第一次远洋,早就和船队的将领将士们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将士们开始认为郑和一个太监带领他们很不服,但是当郑和击败陈祖义的时候,将士们由衷为这个英雄感到自豪。
同样的感到自豪的不仅是将士们,还有第一次访问的海外诸国首领,特别是爪哇的首领,经历第一次的误会后,国王和郑和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国王还专程为错杀的100多号明军将士修建墓志铭。
郑和控制锡兰国都,抓住国王
又航行了两年,郑和重新归国,而郑和的脸上竟然还长出了一些胡子,这让朱棣很意外。 同样的郑和没待太久,第三次访问又开始了,最初一切顺利,不过到了锡兰山地区的时候,当地的国王觉得郑和船队金银珠宝无数,就起了歹心,就想着灭掉郑和。
于是整个国家动用全部主力去围堵郑和的船队离开道路,郑和船队陷入了被围困的命运,将士们长期在外加上这次的动荡,变得有些焦虑;郑和站在船头对将士们讲:“贼寇主力尽出,那么国都一定空虚,既然小瞧我们,我们就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郑和就派将领们攻打国都,用仅2000多号人就控制了锡兰山国都,还把国王给抓到手,最终锡兰山无奈地放郑和等人离开,而国王经此一役再也不敢招惹大明的船队。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候,又遭遇了军事作战,而很有意思的是,将士们司空见惯,甚至还开玩笑询问郑和击败他们后怎么处置,郑和也笑了笑。 因为这个地区是苏门答腊地区,当地的一些私人武装同样看上郑和船队,就不自量力的准备灭掉了郑和。
谁知道郑和仅用几个简单的几个军事操作就反歼了反叛军,还抓了他们的老大带回京师,也因为这场战役,许多国家都觉得明朝就是世界霸主,他们处置叛将是理所应当。 郑和访问西洋的国际影响力彻底把明朝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国际声望。
结尾
郑和后面陆续几次下西洋只是简单的巩固关系,再也没有国家挑战郑和的实力,而郑和观遍各国的战船后,设计出龙船的造型为明军的海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皇帝也从朱棣变成了朱瞻基,朱瞻基十分钦佩这个三宝太监,屡次化干戈为玉帛,提高大明国威,又促进了贸易交流。
第六次下西洋后,郑和也彻底隐退,而跟随他下西洋的老人们许多甘愿留在郑和身边伺候他,人数还不少,最后郑和不想别人打搅自己清修而作罢。
晚年的郑和重新被征用,宣宗希望他第七次下西洋,郑和答应了,而这一次这个男人在船上舒适的去世,据说当时许多跟随郑和的老人知道郑和去世后,很多人泣不成声,明朝远洋船只也在一片悲伤中回到了明朝,而这个为明朝奉献一生的太监也得到了明朝国家葬礼的待遇。
如果明朝不停止下西洋,会领先大航海时代吗
下西洋的核心利益是什么1405年,篡位夺取天下才不过几年的明成祖朱棣,便派遣太监郑和带上舰船240多艘,军士水手等船员2。 7万余人,展开浩浩荡荡的下西洋活动。 下西洋活动前后七次,时间跨度长度几十年,船队先后游历了从东南亚到东非的30多个国家,运回大批奇珍异宝。 过去,最为传统的观点总认为,下西洋除去一部分宣扬国威的外交活动外,主要用于为明朝上层的达官贵人们出国购买各种奢侈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明朝朝廷当时不仅对外大力推动下西洋活动,对内还在奉行非常严格的海禁政策。 在此规定下,原本在宋元时期一度发展起来的私人海洋贸易被禁止和扼杀。 大量沿海岛屿的居民被强制迁回大陆居住。 相比中国历史上之前曾经出台的类似规定,明朝的海禁还将禁止出海的范畴扩大到了渔船。 明初在东南沿海建立的各个海防基地与水师,任务之一便是定期巡逻,搜捕那些偷偷违反海禁捕鱼的船只。 到了明成祖继位,海禁政策一点都没有出现松动。 沿海尚存的船只也被改为适合在内陆江河航线的平头船。 如此一紧一松的差别待遇,造成的结果便是进口货物必须由郑和的官营船队才能运抵中国。 过去由私人贸易可以输入输出的货物,如今大部分都落入了郑公公的船队之手。 作为一种补充手段,明朝依然允许进行所谓的藩属国朝贡。 远近大小不一的国家可以定期走海路抵达广州,进行由官方全盘垄断的朝贡贸易。 由于朝贡贸易往往还带有笼络人心的外交任务,所以经常在交易过程中出现赏赐价值远远高于朝贡品本身的怪事。 这一来,中外海上商品输入就更加依赖下西洋的船队来执行了。 当时,郑和的船队在东南亚地区主要进口的货物是胡椒和苏木。 这些货物仅仅产于当地,却在地方市场上价格较低。 而一旦这些南洋商品由船队运回了无法自产的中国,价格便可暴涨20倍之多。 所以,郑和的船队实际上带有目的明确的经济任务出海的。 并且在一开始,这样受到严格保护的贸易经营,的确为明朝朝廷带来了不少的收入。 整整93年后,从抵达印度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虽然在回程路上损失惨重,却依靠从印度港口买来的二手胡椒等香料,获利60倍之多。 所以,仅从出海目的而言,郑和船队还真有那么一点大航海时代殖民者的影子。 海权帝国幻影郑和船队为了贸易的便利,控制一些关键的贸易环节,郑和船队也丝毫不会拘泥于自己和平大使的身份,动用武力。 从这点而言,下西洋的船队也有着和西方航海家类似的手段和逻辑。 例如1405年开始的第一次下西洋行程中,郑和船队曾经就抵达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锡兰,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 由于当地信奉印度教的泰米尔人刚刚击败信奉佛教的僧伽罗尔人,非常担心倾向佛教的明朝派来军队,帮助僧伽罗尔人复国。 结果,船队中的一些士兵和商人,受到了泰米尔军队的袭击。 这个误会后来很快解除,泰米尔国王也愿意以6万量黄金来赔礼谢罪。 首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并不熟悉当地情况,于是选择与对方握手言和。 但到了1409年,已经初步了解了西洋形式的郑和第三次来到锡兰,情况便大有不同。 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敕金银供器等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这对于泰米尔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因为佛教是他们的敌人信奉的宗教。 早就来过此地的郑和绝不会不了解这个情况,依然如此除了信奉佛教的皇帝命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帮助僧伽罗尔人,在东西方贸易要冲,建立一个更加服从大明王朝的藩属傀儡。 结果,双方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 郑和带着一支部队,在疑似有当地带路党配合的情况下,突袭了锡兰皇宫,将国王俘虏带走。 两年后,返回中国的船队也将这位倒霉的国王带回国内,并且关押在中国,直到老死。 而明成祖朱棣也下令锡兰人重新选出自己的国王,使得僧伽罗尔人一举复国。 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殖民者们,同样不缺乏类似的行为事迹。 例如最早抵达亚洲海域的葡萄牙人,就先后在东非和印度西部,利用当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拉帮结派,展示武力。 郑和曾经数次光顾的印度著名沿海城市--卡利卡特,就因为在当地势力最强,不愿意与葡萄牙人好好合作。 最终引得葡萄牙人与附近势力较弱的科钦、奎隆等城市联盟,共同打压卡利卡特。 双方的舰队与士兵也在海战与陆地沙场上数次交锋。 随后,兵锋直指锡兰的殖民者,也在当地拉一派打一派,逐步控制岛上很多地方。 在此基础上,一系列对西方的友好城市、要塞、商站、码头在各条海岸线上出现。 成为了早期海权思维下的战略支点。 郑和的船队也不仅在重要的锡兰直接亮剑。 1407年,经过今天印尼旧港的郑和船队也与出生中国的海盗头子陈祖义来了一次大规模火拼。 虽然郑和事先曾经发出了招抚令,却要一个已经在当地有着深厚根基的地方领袖放弃自己的权力,非常缺乏可操作性。 而针对陈祖义的计划早在船队出海经过越南南部的占城时,便已经有了端倪。 更早的时候,陈祖义这样从沿海地区逃走的三教九流,就被明朝朝廷开出了巨额通缉令。 所以陈祖义这样的私人海上利益集团的存在,无论如何是无法容忍的。 何况他占据的是,南洋群岛中非常重要的港口。 郑和对付陈祖义的方法也非常简单。 事先与同在旧港的另一名地方领袖施进卿联系,全盘得知了当地情况与陈祖义的战术。 当陈祖义放手一搏的发起突袭时,早已深陷郑和船队的陷进,在火船的连续攻击下,全军覆没。 施进卿也就顺利成为了旧港当地的新统治者,以及大明王朝在南洋群岛上的最重要藩属--旧港宣慰司。 看上去,郑和为明朝在南洋等地建立的权力体系,已经初露端倪。 看到这里,读者或许会以为郑和一手打造的明朝式大航海体系即将成型。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明朝自己因为巨大的财政压力而开始不堪重负。 利益是支撑大航海时代的相关国家与海员们不断前进的原始动力。 大部分参与其中的成员,都有看得见的收益能够分享。 例如在欧洲,早期去往亚洲的船只,都有明确的利益分红规则。 除了向支持他们航海,并发行执照通行证的国王缴纳五分之一的收益外,上至船长、大夫、领航员,下到随船商人、普通水手和士兵,都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得贸易产出。 而郑和的船队与之截然不同。 名义上大家都是为皇帝服务的打工仔,但在实际收入上并无多少吸引力。 郑和作为一名宦官,本身就是对皇权有着天然的依附性。 而负责指挥的各级官员,本身也只是领取俸禄作为收入。 至于普通水兵,都是从明朝在各地建立的卫所中直接抽调的部队。 卫所制度下的收入严重依赖士兵个人分得的土地,当这些人常年出海后,土地耕作就成了问题。 倘若土地耕作不是问题,那也与下西洋本身没有一丝联系。 他们已经是被明朝官方定为世世代代当兵的军户,很难有机会得到松动和解脱。 更多的财政漏洞还来自下西洋贸易活动本身。 虽然从南洋群岛一带进口的货物在明朝国内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当这些货物被郑和船队不停的输入国内后,价格也就随之不断下滑。 只用了短两年时间,明朝国内的胡椒价格就较之洪武年间下降了1倍。 这预示着此类商品在明朝国内的市场已经从趋于饱和,转向不断萎缩。 结果自然是大量胡椒等货物囤积在明朝官方的仓库中,越积越多。 为了让这些囤积的货物不至于最后全部腐烂在库中,明朝朝廷开始以异常野蛮的强行摊派方式,消灭库存。 被用来开刀的不是别人,正是为朝廷服务的各级官员和底层吏员。 由于下西洋活动本身就耗费巨大,加上输入货物的亏本损失,让明朝官方的收入受到影响。 所以朝廷就将这些卖不出去的胡椒赏赐给下层公务员,甚至上层文武官员,代替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俸禄。 更加骇人听闻的是,在折算成俸禄发放时,这些跌价货物依旧维持着几年前的高价格。 如此一来,这样的俸禄,无疑于给官吏们集体降薪。 但在财政不足的朝廷看来,这种变相掠夺,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敛财手段。 于是,下西洋在全国上下的反对下,又继续搞了几十年。 其次,在郑和船队每年消耗明朝大量资源的同时,明朝军队还利用邻国越南的内乱,出兵占领当地。 结果,还没站稳脚跟的明朝当局,在越南大搞异常严厉的剥削压榨和残酷统治,还滥用当地人力物力来弥补国内的财政亏空。 最终,在越南地方的强烈抵抗下,明朝军队以撤军为条件,灰溜溜的撒手而去。 而大规模用兵的消耗,也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危机,更让明朝离开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体系,越来越远。 最终在1436年,再也忍无可忍的大臣们,利用新继位的明英宗年纪尚小,经验不足的机会,永久停止了下西洋活动。 正因为没有合理的经营手段和利益分配,让郑和下西洋活动与后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渐行渐远。 换句话说,整个下西洋行动,最终获得利益的只有明朝皇帝自己,其余上至政府财政、各级官僚,下至普通小民,全部不但不能从下西洋中得利,反而变相复出了相当代价。 如果明朝不停止下西洋的活动,那么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下西洋将最终变成(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纯财政支出支撑的赔本买卖,最终拖垮明朝财政。 下西洋的最终停止,不过是明朝政府的一次止损行为。 明朝依然没有离开海洋虽然,官方主持的下西洋停止了,但在停止后的半个世纪内,明朝人并没有完全与海洋贸易经济相隔离。 虽然海禁依旧未开,但朝贡着的船队还是无法满足正常经济交流的需要。 于是,在对外贸易窗口所在地的广东,不少人开始偷偷南下出海,寻找生路。 他们有的定居外国,以别国使者的身份返回,作为商务代表接洽。 又或者直接抱团搞走私贸易,贿赂收入不高的水师部队和地方官员。 到了十六世纪初,广东地方当局索性半公开的抵制朝廷颁布的海禁政策。 不仅允许朝贡的外国船队可以年年来华,也组织和庇护专门的走私船队,直接航行到南洋的马六甲采购货物。 明朝朝廷曾经对此三令五申的要求禁止和严查,却总是抵不过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诱惑,难以实施。 但这种等级的行动,无法支撑明在南洋地区获得稳定的势力范围。 例如,郑和当年苦心设置的旧港宣慰司,就在第一代统治者死后,越来越少的参与朝贡贸易。 随着下西洋活动的废止,明朝人曾经在当地建立的商站和仓库也被废弃。 最后旧港宣慰司最终被邻国吞并,明朝官方对此也是讳莫如深,不了了之。 因而,当第一批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马六甲作为自己的据点后,明朝朝廷的反应也就在常理之中了。 当时的马六甲苏丹,曾经派特使到中国,先后在南京和北京两地告状求援。 但明朝给予的支援,仅仅是不痛不痒的口头警告。 这样的严正抗议,显然无法阻挡殖民者武装的前进步伐。 而地方势力庇护下的走私船队,因为规模小、武装差,在南洋地区必须不断依赖强权保护,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百年来,这些船舶的装备与一个世纪前的郑和船队相比,并无提升,遇到装备新颖的西方殖民船队,也是凶多吉少。 所以,如果要问:如果不停止下西洋中国会顺利进入大航海时代吗?答案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不能!除了提早将明朝送上灭王之路不会有其他结果。 而值得反思的是,在明朝选择禁海与官方垄断南洋航行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这必将在短时期内发展成完全赔本的面子工程。 寄希望于禁止自己国民与世界交流的明朝能引领世界潮流,不啻于痴人说梦。
皇帝让他去找人,他打了3仗,活捉3个国王,造就了一代世界霸主
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在经济、军事上长期领先于世界,因此,才有汉军孤 战几千里,班固36人定西域的壮举。 而下面这位,皇帝让他去找人,他沿途却没闲着,顺带打了三仗,活捉了三个国王,造就了一代世界霸主。 古代,要说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影响的范围,最强的朝代不是大唐,也不可能是蒙古人建立的大元,而是大明王朝,声威远播海外,真正的举手投足都能灭国,一言一行影响世界的地步。 而这一切源自于一个寻找失踪人口的行动。
朱棣打进南京后,成为古代几千年唯一造反成功的王爷,但是自己的侄子皇帝建文帝却不知所踪。 因此,皇位来路不正的朱棣每天是寝食难安,而听说建文帝被部下护送去了南洋。 于是,朱棣立刻派了郑和组建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而且随船装载了很多的金银玉器,茶叶丝绸,顺带恩赐沿途各国,传播国威。
但是,毕竟是满船的宝物,总有人惦记,于是,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家就开始打大明的主意了。 而当时大明的国际地位,只有四个字——不服就干。 于是郑和沿途就顺带打了三仗。
第一仗,渤林邦国国王被押送大明斩首。
这发生在1405年,也就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因为带的宝物太多,以至于到达苏门答腊岛的时候,就被一个国家惦记了,这个国家就是渤林邦国,当时的国王是陈祖义,是个中国人,海盗出身,在当地建立起了数万人的武装部队,建立了国家。 而郑和船队来到后,听说宝物很多,因此,国王陈祖义想大干一票。
因此,假意邀请郑和到其首都巨港停泊休息,还说要归顺明朝,暗地却设下埋伏,妄图一举消灭郑和,得到船上的财宝。 而郑和那是靖难之役成长起来的,因此,一看就知道,所以大胆的前往,凭借强大的舰队,将巨港几万人几乎全部消灭,国王陈祖义也被活捉,被押送到大明,被朱棣下令斩首,一国国王就此报销。
第二仗,2000人打进皇宫,活捉锡兰国王。
这个事情发生在1408年,郑和第二次出海寻找建文帝。 当走到现在的斯里兰卡的时候,当时有个锡兰国,这个国家的国王亚烈苦奈儿也十分喜欢大明的财宝。 因此,准备来一场包饺子,其诱骗郑和下船,而后集结了全国5万大军,准备等郑和离开舰队,群龙无首的时候,一举消灭这船队的2万士兵。 郑和当时也没有预料到,因此,带了2000人就下船了,没想到立刻遭到了锡兰国军队的攻击。
当时大明的单兵素质那绝对不是锡兰国能比的,而且中国的兵法那也不是白学的。 郑和想到,小小锡兰国集结5万大军来抢财宝,那么几乎是举国出动了,而此时王宫一定空虚。 因此,二话不说,带上2000人就奔王宫杀去,果然锡兰国首都没有多少士兵,郑和直接杀进王宫,将王后、王子、公主、王爷等全部俘虏。
而且此时5万大军回救首都,舰队的2万人了立刻上岸,前后夹击,这5万人很快被打残,国王亚烈苦奈儿也被活捉。 之后郑和将国王一大家子全部押送回大明,而这次,朱棣没有杀掉国王亚烈苦奈儿。 为此,锡兰国是感恩戴德,从此知道天朝的强盛,不敢再有任何的想法了。
第三仗,苏门答腊国王被押送大明斩首。
这发生在1412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 这次,南洋的国家倒是学乖了,不敢再抢大明的财务了。 但是呢这次是因为内斗,将大明卷了进去。 郑和船队来到现在的苏门答腊岛南边,那里有一个苏门答腊国,这里正发生政治斗争,一位王子杀了自己的继父,也就是国王,自己当了国王。
但是国王的弟弟苏干剌不服,自己也称国王,企图干掉侄子。 这个时候郑和船队来了,苏干剌看到郑和船队去王宫,赐给了新国王大量的财物,这苏干剌就不干了,以为郑和在帮助篡位者,因此,率领大军攻打郑和舰队。 你想,郑和舰队是那么好欺负的么?
因此,这边郑和舰队一还击,那边就立刻不行了,苏干剌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苏干剌本人被活捉。 最后又是抓回大明,被朱棣斩首示众。 这三场仗打下来,南洋各国也都知道了天朝上国的力量,一个船队可以灭掉几十国,因此,大明俨然成为超级霸主。 各国纷纷主动派遣使者,甚至国王亲自前来明朝朝贡,与明朝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外交关系。
探究历史真相,发现背后故事!对待历史,必须较真!更多精彩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