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雨秀 丨杜海
(本文约为2900字)
一路“买买买”的TCL系,再一次出手了。
这是一次高达百亿的收购:TCL科技近日宣布收购的乐金显示(中国)有限公司(下称“LGDCA”)80%股权、乐金显示(广州)有限公司(下称“LGDGZ”)100%股权,基础购买价为108亿元(最终收购价将据此浮动)。
这也是一场困境时刻的收购。 外部环境方面,TCL科技主营业务LCD面板市场波动明显、光伏新能源也正处于产业低谷。内部层面,则面临较高的负债、业绩下滑明显、流动性压力等不利因素。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报数据显示,TCL科技似乎正在削减少数股东的权益,进一步加剧了内部问题的复杂性。
“有意思”的TCL科技
TCL科技是一家“颇有意思”的公司: 作为家电终端企业分拆成立的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不仅涉足半导体显示领域,还一脚踏进了光伏新能源产业。
这样巨大的转型,在过往的商业案例中,其实并不多见。
更有意思的是,TCL科技在控评方面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水准。在主流媒体平台或者搜索引擎上,你几乎难以搜寻到关于TCL科技的负面信息。
这背后,离不开董事长李东生的夫人魏雪的功劳。魏雪,这位曾经的公关行业高管,在TCL面临困境时,直接卖掉自己的公关公司,选择加入当时的TCL集团,负责公益事业和公共营销。
自此以后,TCL的控评能力就显著地“起飞”了。
然而,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虽然让人津津乐道,对业绩的直接影响却也有限,毕竟故事也只是故事。
事实上,TCL系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不断的并购外延,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惨痛的教训。 早期,先后对施耐德、汤姆逊等跨国公司彩电业务的收购,教训深刻。
2009年,参与深圳市政府发起设立的华星光电。后来,多次收购华星光电股权,并最终私有化。
2019年,TCL集团完成资产重组,分拆为TCL科技与TCL实业两大板块。华星光电并入TCL科技,成为其旗下控股子公司TCL华星,专注于半导体显示业务,也是此次高价并购的实施主体。
自拆分以来,TCL科技在规模及营收上均保持了一定的增长。2019年当年实现750.78亿元的营业收入,并伴随39.77亿元的营业利润。
至2021年,营业收入再次跃升至1636.91亿元,营业利润更是高达173.72亿元,同比增长224.11%;归母净利润也达到了100.64亿元,同比增长129.35%。整体业绩创下历史新高。
或许是业绩增长的底气,TCL科技这期间的资本运作显得更加活跃。 2020年,TCL科技斥资28亿元收购茂佳国际。2021年,又以24.54亿元收购苏州华星30%股权,同时,TCL科技向TCL华星增资50亿元。
逆势扩张的整合压力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一系列资本运作之后,2022年,TCL科技的业绩出现了显著下滑,当年的营业利润仅为4.1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97.59%;归母净利润也仅2.61亿元,同比下降97.40%。
其中,TCL华星更是录得了83亿元的巨额亏损。
进入2023年,虽然半导体显示业务的毛利率由上年的0.87%升至13.82%,带动整体业务有所反弹,实现归母净利润22.15亿元,同比大增747.6%,但这与拆分后的业绩顶峰仍相去甚远。
与此同时,新能源光伏却又开始了下滑,收入同比下降11.74%至591.46亿元;分销业务也表现不佳,收入同比下降5.46%至301.09亿元。
对于TCL科技来说,最近两三年的业绩颇有一种“东边不暗西边暗”的无奈。 2024年中报显示,整体营业利润亏损5.65亿元,同比下降124.43%;净利润亏损4.68亿元,同比下降119.58%;扣非净利亏损更是达到了16.2亿元,同比下降424.47%。
其中,半导体显示业务营收498.77亿元,同比增长40.39%,实现净利润26.96亿元;但光伏新能源业务却遭遇重创,旗下业务主体TCL中环营收同比减少53.54%至162.13亿元,直接净亏损达31.76亿元。
TCL科技将业绩的严重下滑归因于市场大环境的不稳定波动。
当前,半导体显示产业仍处于波动之中。以热门产品55英寸LCD电视面板为例,wind数据显示,其价格从2021年的峰值228美元/片,到2023年跌至低谷83美元/片,跌幅超60%。
到了2024年,1月份的价格为122美元/片,此后四个月连续上涨,到5月价格来到了132美元/片。然而7月以后,价格又迎来了数月的连跌,其中7月为131美元/片,8月为129美元/片,9月为126美元/片,10月为123美元/片。
为应对这一波动,众多厂商纷纷采取主动降低产能的策略。据相关机构数据,今年5月以前,由于面板价格处于上升期,因而各厂商的开工率普遍较高,维持在80%-90%。然而,到了10月,国内主要厂商的开工率已降至平均60%-70%。
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面板行业正由过去的供给端(即产能变化)主导,逐渐转向需求端主导。市场也普遍预测,尽管面板行业有了复苏迹象,但其强周期属性(即猛涨急跌)的状况将减弱,波动时间和价格震荡幅度都将趋于平缓,整体周期性将变得更加温和。
这意味着,未来的增长将基于产业底部,并在温和态势下发展。因此,行业想达到曾经的顶峰,不仅耗时更长,而且最终能否实现也是未知数。
在面板行业发展逻辑已经发生深刻改变的情况下,TCL科技的进一步扩张,整合方面存在的压力已是显而易见。 包括文化整合、产能整合、人员整合等在内的方方面面,原本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失去行业强周期的加持后,难度自然有增无减。
值得注意的是,TCL科技并购的两家公司——LGDCA和LGDGZ,其业绩也均出现显著下滑。公告显示,2023年,LGDCA营业收入为63.34亿元,同比下滑36.84%;净利润为6.02亿元,同比下滑14.73%。LGDGZ营业收入为118.6亿元,同比下滑58.28%;净利润为5.36亿元,同比下滑11.55%。
此外,韩国媒体报道称,TCL科技收购的两家公司超过一半的客户为韩国企业,其中不少与TCL科技现有的面板客户存在重叠。因此,国际机构TrendForce预测,这些面板客户可能为了供应链安全而寻求平衡,导致TCL科技或许难以长期维持这部分订单量。
来自内部的忧患
TCL科技2024年中报显示,尽管经营现金流净额达到126.3亿元,但由于投资活动导致的174.4亿元的现金净流出,使得当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最终净流出了20.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净流出59.3亿元有所收窄,但仍未摆脱入不敷出的困境。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79.2亿元,去年同期则为277.4亿元,相比之下今年减少了近百亿元。此次收购采用现金支付,无疑将进一步加大现金流压力。
此外,TCL科技还面临高额负债问题,中报显示的负债总额高达2441.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038.5亿元,非流动负债1402.5亿元。资产负债率已63.84%,正在逼近70%负债率的财务红线。
而在偿债能力方面,TCL科技的表现同样堪忧。 中报显示,其流动比率为1.01,这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通常认为这一数值的理想范围应在1.5-2之间;其速动比率为0.71,同样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通常认为这一数值的理想水平不应低于1。
TCL科技偿债指标与现金流均堪忧的压力叠加之下,控股子公司TCL华星却依然巨资并购,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和投资人的质疑,认为此时期的扩张可能过于激进。
TCL科技的中报还揭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虽然经营层面净亏损4.7亿元,但是归母净利润却接近10亿元。公司显然更倾向于强调这一正面数据,以塑造经营向好的市场形象。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归母净利润的“亮眼”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补助,当期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高达9.73亿元。
与此同时,少数股东损益却出现了14.6亿元的巨额亏损,与2023年同期20.5亿元的盈利形成鲜明对比。而与上述归母净利润的显著落差,也引发了关于少数股东利益是否受损的质疑。公司内部利润分配、经营决策是否充分顾及少数股东权益,以及是否采取了足够措施保护少数股东利益,这些都是TCL科技需要进一步解答的问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起即承担TCL科技审计工作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近期正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还因违规行为受到处罚,这无疑为TCL科技的财务状况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