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现距今约5000年大墓&nbsp 推测为古国君主墓葬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发现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大墓,该墓葬 出土遗物350余件,是目前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

△图为M27大墓出土的纹饰繁复的象牙制品。(考古队供图)

新发现的M27是一座特大型大汶口文化墓葬,总面积逾17平方米,从墓葬规格来看, 墓主地位显赫,推测为古国君主之类。M27大墓长约4.8米,宽约3.68米,墓室有棺有椁,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各类陶器、玉饰300余件。

△图为王庄遗址考古发掘出土部分遗物,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依次为玉钺、玉鼠、玉坠、绿松石坠。(考古队供图)

截至目前,2024年度王庄遗址共出土各类器物一千余件, 从器物形制来看,遗址文化面貌复杂,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因素。

目前,该遗址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总台记者 田萌 王涛)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渑池是什么文化的发源地

是仰韶文化...... 距今约5000~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1916年6月当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继续的现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 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 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 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 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 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 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 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 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 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 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 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 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 这些与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相吻合的。 在我国中原地区,河南省泥池县境内仰韶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片和人群居住的遗址,它昭示了华夏大地的历史悠久及中华民族创造出的灿烂文明。 古代中国是原始文明、艺术的开创地区,但经过数千年漫长的岁月,当时画在人体、兽皮、织物、木器上的图纹、文字都已荡然无存了。 由于陶器的耐腐蚀性较强,虽然埋藏于地下数千年之久,而上面的彩绘图案和文字的雏形仍然清晰可辨。 陶器是应农业定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是古代农业发源地,在黄河、长江流域蕴藏着许多彩陶,在早晚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同烂漫的山花,缤纷多彩。

如何看待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5000年前仰韶晚期城垣?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部,距今7000年,延用3300年,经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代等多个文化时期,涵盖仰韶文化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全过程。 大河村遗址涵盖的仰韶文化可分为七期,已发掘的建筑遗址多集中于仰韶文化第三期、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 上述建筑遗址数量多、质量高、保存好,是研究仰韶文化晚期建筑的重要实例。 大河村遗址的考古工作历经数个阶段,以1972—1987年考古发现的房址数量最多且公开出版《郑州大河村》,信息详细在仰韶文化第三、第四期大河村遗址的建筑格局主要包括双间排房和单体式建筑2种形式。 1)双间排房 此种建筑格局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在豫中和豫西南地区出现,如淅川下集遗址F1、F2,尉氏椅圈马(三期)F2,荥阳点军台(一期)F1等,有双单间、内外套房2种形式,从中可看到大河村双间排房的原型。 仰韶文化晚期的双间排房继承了仰韶文化中期豫中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 进入仰韶文化晚期,同属豫中地区的巩义双槐树遗址也出现双间排房;豫西南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更是发现多间排房,如邓州八里岗遗址、淅川下王岗遗址等,考虑到豫西南地处南北文化交汇地带,其建筑形式也可能受到南方屈家岭排屋影响。 上述现象表明在仰韶文化晚期,连排房已成为河南地区流行的住宅建筑格局。 大河村个别双间排房在建成后又继续加建连成更长的排房(F1~F4、F6~F9),可能也受到该时期豫西南地区普遍流行的多间排房影响。 2)矩形单体式建筑 此种建筑格局在仰韶文化中相对更常见。 由矩形平面、中央烧火台或火塘、内部对称的立柱以及围墙组成基本平面形式,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地穴单体式建筑,如姜寨遗址(一期)、大地湾遗址(二期)、半坡遗址等,经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建筑发展,建筑规模更大、建造工艺更先进,但其基本的建筑构造逻辑一脉相承。 可以说,大河村遗址的矩形单体式建筑是仰韶文化早期常见的半地穴单体式建筑格局的地面式演化。 综上所述,在建筑格局方面,大河村遗址双间排房和矩形单体式建筑的格局体现出仰韶文化晚期典型的建筑特征,其中双间排房有明显的豫中地区特色;在建造技术方面,第三期房址的木骨泥墙技术和第四期房址多层铺垫含料姜石三合土的地坪铺垫技术均为仰韶文化晚期典型的建造技术,其出色的完成质量是仰韶文化晚期建筑技术发展成熟的代表。

河南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发掘出距今5000多年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专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最早北斗九星遗迹,位于发掘现场的7个大小不一的罐子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另外还有两个罐子分别放置在两侧。 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表示,北斗九星中的辅星和弼星一般被放置在北斗七星左右,起辅助作用。 这处遗迹的九个罐子大小与5000多年前北斗九星的亮度相符,罐子大小可能代表了星星的亮度。 专家通过对照星图发现,遗迹中斗柄西南方的辅星在星图中没有显示。 古籍《河图》中有“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的记载,专家推测这颗星可能是古籍中记载的景星,目前天文学家正在进行进一步研究。 青台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环壕聚落,附近还有用来祭祀的圜丘和不同时期的墓葬、祭祀坑等。 2019年6月20日,国内30多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这处遗迹进行了现场考察和研讨,认为这处遗迹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天象指导生产生活,举行祭祀,表达对北斗北极星天体丰收和护佑的崇拜,祈祷丰收。

关于伊利丹的五个超冷门知识 高端的你知道哪几个 魔兽世界
泰山队5人出战 张玉宁阿兰双枪 国足首发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