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黄河口 二月二 龙抬头 民俗文化节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4日讯近日,2024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苏州举办。开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2024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其中,东营市黄河口“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节入选并得到推介。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东营市都会组织黄河口“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节,开幕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民俗文化节上,舞龙表演是绝对的重头戏。数百条带有黄蓝色调和文化内涵的“龙之传人”健身龙,在队员们的娴熟操控下,翻腾起舞,气势磅礴,象征着吉祥如意,祈福风调雨顺。此外,还有精彩的民俗歌舞表演,队员们身着传统服饰,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展现着黄河口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黄河口“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欢乐的盛会,更是传承和弘扬黄河口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在推动优秀传统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传承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了地区文化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

闪电新闻记者 张洁 报道


山东省各个地区有什么大型活动和当地习俗.

1、青岛糖球会:

青岛糖球会在青岛海云庵举办,举办时间基本上从正月十六左右开始,历时1周。 主要举办地点海云庵和海韵广场、嘉禾路街心花园为中心辐射的周边道路。

海云庵在青岛市北区,又称“大士庵”,始建于明朝末年,正殿祀观音大士,俗称“老母庙”,青岛建市后,庙前街道就叫海运街,曾是四方一处的商业中心。

四方一带有工人也有渔民,海云庵供奉的神很多,观音以外还有关公、龙王、比干、鲁班、太上老君等。 旧时香火旺盛,往拜者多为渔民,因此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

每逢庙会,香火更盛,同时庙前庙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饮食、玩具摊贩也纷纷聚来,其中卖糖球(北京称为“糖葫芦”)的尤为众多,用山楂、软枣、山药、桔宁等制成的糖球,纷纷上市,叫卖竞争,各呈特色。 年久之后,群众便称海云庵庙会为糖球会。

2、潍坊风筝节:

潍坊风筝节(会)每年4月的第三个周六在潍坊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大型地方节会。 从198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三十三届,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

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特产有风筝、年画等,驰名海内外。 潍县自古为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科甲蝉联,经济繁荣。

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潍坊国际风筝节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 在潍县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风筝艺人扎制风筝,新颖好看,起飞高稳,远近闻名。 年年有民间或官办的风筝赛会、连许多外地的风筝商贩和风筝艺人也慕名而来。 这便是潍坊风筝比赛起源于潍坊市区白浪河大集的雏形。

3、田横祭海节:

田横祭海节主要是渔民过的节日,发源于山东省田横镇周戈庄村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 具有500多年历史。

经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这个古老的节日已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节庆品牌,更是现代人心驰神往的狂欢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及中国各地的民俗、经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慕名前来。

祭海前一天,渔民们将海边的龙王庙打扫一新,悬挂大红灯笼,摆香炉、祭案,贴对联,披红挂彩。 同时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龙门,在其上悬挂匾额,挂满彩灯,张贴大红对联。

各船船主忙着将彩旗猎猎的渔船开到村前海湾,船头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然后下锚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举行祭海仪式。

祭海仪式当天,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 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一张张供桌上摆满了面塑圣虫、寿桃、鱼、各类糖果、点心等,桌前的红漆矮桌上,一头头黑毛公猪昂首向前,一只只大红公鸡精神抖擞。

渔民们将要焚烧的黄裱纸整理好,摆好香炉,将上千挂红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东岳会庙会:

泰岳庙会始于唐末,兴于宋,鼎盛于明清,经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间艺术和商贸活动于一体的中国民俗文化盛会。

泰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佛道并存的神山。 泰山脚下的岱庙,供奉着泰山神--东岳大帝。

传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泰山神生日,历代帝王多于这天在岱庙举行封禅大典。 帝王的庆典活动、佛道的宗教活动以及民众的朝山进香活动,在岱庙一带形成了以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东岳庙会。

民国年间,每年庙会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不绝于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蜡纸锞,生意最盛。 沿途乞丐甚多。

建国后,庙会转化为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中断。

1986年泰安市恢复了泰山庙会,地点改在泰山环山路上,以红门、王母池为中心。 新的庙会保留了传统庙会的一些内容,又充实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乐、经济贸易于一体,规模和影响在逐年扩大。

5、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是山东省菏泽市一项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是由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届花会都举办大批的经贸文化活动。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举行,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举办二十六届,累计共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万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国家部委的领导人到菏泽视察。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为中国著名牡丹旅游节庆之一,近年来,曾荣获“全国花卉类节庆十强活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等称号,菏泽市也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通过举办牡丹花会,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泽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了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12年3月菏泽正式被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

花会的宗旨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充分体现菏泽“牡丹之乡”的特点。

幼儿园二月二龙抬头教案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差不多都有这种说法。 黄河口一带把这一天叫做“春龙节”。 因为阴历二月初,正当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从这一天起,开始雷鸣了,传说打雷是天上的龙怒吼或甩尾巴,龙睡了一冬天,到这一天开始苏醒,所以天上有雷鸣。 这一天正当初春季节,适宜于耕作,也因为各种虫鸟开始活动,就有吃蝎豆避免蝎子蛰的风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结合春龙节组织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龙的有关知识和民间风俗,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幼儿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好好学知识,练本领。

活动:认识龙

目的:

1、让幼儿知道龙的来历,了解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

2、让幼儿了解有关龙的传说、故事,丰富关于龙的词汇。

3、让幼儿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培养幼儿的自豪感。

准备:

课前搜集龙的图案、有关龙的传说、故事,歌曲磁带《龙的传人》。

过程:

1、引导幼儿谈话: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见过龙?(龙灯、龙船、龙袍、龙旗、商标、北京的五彩琉璃“九龙壁”等等。)

2、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龙的图案,让幼儿观察:龙是什么样子的?(龙的`形象: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可以这样理解,龙的身体各部分是许多种动物的一部

分拼凑成的,它集各种动物有力、优美的特点于一身。 这说明龙是古人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

3、老师讲解龙的来历及它的价值: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距今五、六千年前,龙就诞生了。 那时,龙的形象还不象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断改造创新着龙的形象,还赋予了龙非凡的神力。 现在,龙的形象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古人认为龙能“兴风雨,利万物”,古书中还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可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物,人们特别喜爱它。 在民间哪里有快乐的场面,哪里就少不了龙。 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雕刻在宫殿建筑上,它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在工艺图案中,则是一种瑰丽的装饰。

4、老师和幼儿一起讲述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1)先启发幼儿讲述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关于龙的故事,如:叶公好龙、唐玄宗与龙等。

(2)老师讲述有关传说、故事,并启发幼儿学说关于龙的词汇:龙船、龙灯、龙椅、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藏龙卧虎、龙谭虎穴、龙盘虎踞、叶公好龙等。

5、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欣赏歌曲《龙的传人》,听完讨论歌曲内容:歌曲中唱了一些什么词?使

幼儿知道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中国人号称是龙的传人,龙的风彩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6、要求幼儿课下搜集龙的故事、龙的商标、图案等。

民俗风情

河南的民俗风情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 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 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省的民俗风情较多,下面先介绍几个供大家浏览。 1. 葛记焖饼葛记焖饼馆的创业人葛明惠先生,是清朝满族镶黄旗人,生于1882年,他10岁进北京珂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颇得王爷欣赏。 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 当时,王府中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称坛子肉。 有一天,王爷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芜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大加赞赏。 民国初年,战乱纷纷,葛明惠携两子来河南谋生。 危难中想起被王爷赞赏的坛子肉焖饼,于是,经朋友帮忙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开了“坛子肉焖饼馆”,葛明惠亲自站灶,两个儿子打下手。 解放后,葛明惠和他的次子先后去世,长子葛云祥继续经营,他继承发扬父亲的烹调技术,使烹制的坛子肉一开坛便香气溢,达二里之遥,经其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葛记焖饼成为闻名遐尔的风味小吃。 葛记坛子肉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 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放凉后切成帘子棍形备用;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 切成2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炖到烂熟。 开坛时浓香四溢,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誉。 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 其肉香味醇厚,肥而不腻, 其饼柔软适口,老少皆宜。 焖饼时配菜除用绿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 焖饼用的汤。 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 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可口。 2. 旱船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玩的游戏,它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 开封的旱船,大多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外边用彩布蒙住,船内装一双假脚。 玩时将船套系在化了装的表演者腰间,表演者两手提着船的两边,走着碎步,晃晃悠悠,尤如坐在船上,另一人或两人,扮作船公,手拿划浆,在船后或船两边,边走边划,如同行船于水上。 玩旱船,一般由几只旱船编为一队,配上锣鼓和小曲,跑舞起来热闹有趣。 50年代前,扮演者多是男子,在船里坐的小媳妇、大姑娘也由男子扮演。 后来,女子也加入了划旱船的行列。 每逢节庆日子,往往是旱船、高跷、大头人,锣鼓等混编成队,同时演出。 3. 开封二月二开封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中和节,民间传说二月二龙从沉睡中苏醒,抬头升空,行云降雨,故民间又称“龙抬头”。 开封一带历来春季多旱,水贵如油。 旧时,开封城乡都建有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以保夏季农粮丰收。 因此,二月二敬龙的习俗在开封相沿不衰。 每到二月初二,家家吃饭时都要吃“炒凉粉”,其意为干旱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温暖多雨季节即将来临。 二月二开封当地还有食烙馍的食俗,吃时当中卷入鸡蛋、肉丝、大葱、甜酱等,认为食油煎、火烙的食物可防止各种毒虫的侵害。 4. 豫剧豫剧郑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积淀当数被列为中国十大戏剧剧种之一的豫剧。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在不同的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新条件>、《刘胡兰>、《赶脚>等;50年代后期有《朝阳沟>、《掩护>、《冬去春来>等。 6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 80年代虽然戏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现代戏却是出现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 喜爱现代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现代戏观众人数超过了古代戏观众的人数。 同时,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等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 5.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每年9月1日至9月5日,郑州都会举办以“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武术节期间,除了举行规模宏大的迎宾仪式外,还会举行大型文体表演、少林武术精英擂台赛、文艺演出、旅游观光等活动。

暗喻幻想 创单人JRPG最高记录 峰值超8.5万
米德尔顿 我不会在意外界的噪音 只要赢球一切都会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