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原标题:青春之歌 | 长沙交警石Sir的骄傲青春:在微光中守护城市脉搏)

长沙交警石Sir的骄傲青春

有一个派出所变身网红胜地,游客凌晨2点还在门口摆拍?没错,那就是《守护解放西》中的长沙坡子街派出所。

2019年,石文宇因参与拍摄《守护解放西》节目而意外走红,成为了长沙乃至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的“交警石文宇”。

在节目里,他是业务素质强、幽默有担当的人气交警石Sir;在工作中,他是一名努力做个好警察、骄傲地守护着长沙交通安全的“倔强”青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石文宇的“走红”并非一蹴而就,在交警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坚守了十年。这十载春秋,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霜雨雪,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在一线。

“加入交警10年了,这十年里面,没有改变的就是希望长沙城的交通越来越好,希望整个长沙的交通越来越安全。”石文宇每天面对的是高强度工作和各种突发事件,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与埋怨。交警作为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最直接的一个警种,常常面临着不理解或是质疑,偶有失落,但他深知每一次耐心解释、每一次严格执法,都是为了让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还担任了湖南省文明交通网络传播大使。他参与短剧拍摄科普交通知识,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交通安全注意事项,用长沙话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如果因为我们的宣传,能够减少一次事故,减少一例伤亡,挽救一个家庭。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石文宇笑道。

人生的千万个十字路口,有千万个逆光而战的“石文宇”。晨曦初露,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他们已经站在了忙碌的十字路口,挥舞着手臂,疏导着早高峰的车流;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他们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为晚归的人们照亮回家的路。

他们是正青春的人民警察!他们始终如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此刻,在星城流动着的点点星光中,石文宇和他的伙伴们正身着警服,肩扛责任,以青春的力量,守护一方安宁,为人民构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交通安全防线。

长沙市“青春之歌”系列网络思政课是中央网信办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委网信办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大思政课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通过系列主题网络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紧密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在深学笃行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青年一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时代使命、谱写青春华章。


以一二.九运动为背景的文学名著《青春之歌》的是

杨沫,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8月生于北京,1995年12月11日于北京逝世。 她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及《北京文学》等职。 杨沫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该作品描绘了一位知识女性如何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书中林道静等知识青年形象鲜明、生动。 该书1958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并据此改编成了电影。 她在1934年开始了文学创作,最初发表的作品多为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 1936年,杨沫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前往冀中参与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担任妇女和宣传工作的职务。 1943年,她开始在《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媒体担任和副刊。 新中国成立后,杨沫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除了《青春之歌》,杨沫的作品还包括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告孙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青春之歌》主要讲了什么?

杨沫,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县,1914年出生于北平一个大地主家庭。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等。 《青春之歌》是杨沫于1959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描写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 1929年,西方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对整个中国大地顿时加紧了侵华战争的准备。 1931年9月18日,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以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开炮轰击,此后,很快占领了沈阳。 历史上称此事件为“九·一八”事变。 驻守东北的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接到了蒋介石不予抵抗的命令,将拥兵10万的东北军撤入关内。 日本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占领整个东三省。 东北的3000万同胞,饱受了侵略者的欺压凌辱。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继续扩张对中国的侵略,于1932年1月28日深夜,组织大批军队突袭上海。 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19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等人的指挥下,不理睬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对日寇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阻击。 此次事件史称“一·二八”事变。 中国军队顽强地挫败了日寇多次凶残的进攻。 最终由于国民政府拒绝增援19路军,他们无奈地在弹尽粮绝之后,撤出了上海,又将我国最大的城市拱手让给了日本强盗。 1935年,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再次实施对中国进一步侵略的行动,日本军队直逼北平和天津。 国民政府派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定了国民政府中央机构撤出河北省,取缔一切抗日活动的卖国协定。 这个协定史称《何梅协定》。 此后华北局势陷入危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为了展开抗日救亡的斗争,1935年12月29日,共产党领导几千名北平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但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队血腥的镇压。 这次学生运动史称“一二·九”运动。 12月16日,北平一万多名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国民党军警的封锁和阻挠,再次走上街头举行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 北平和天津的学生还团结起来,组织了南下宣传团,到工厂、农村和军队中去宣传抗日救国,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 整个中国大地顿时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青春之歌》所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抗日救亡的活动,以及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日救亡斗争中觉醒和成长过程的故事。 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知识分子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块,才有前途。 小说中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讴歌了革命的青春。

《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几个正面人物,真实感人。 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人物介绍

1、林道静——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林道静的生命历程演绎着五四以来时代女性相似的命运和追求:林道静受过新的教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启蒙,这使她不再认同传统中国女性在父权制下屈从、依附的地位和无奈的历史宿命,而有了对个人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2、余永泽——林道静的前任男友,地主少爷出身的北大学生

在回乡探亲时救起了投海自杀的林道静。 回北平之前,余永泽通过关系,把林道静安排在杨庄教书。 和林道静同居后,很快暴露出他的自私、卑微和庸俗的个性。 余永泽反对林道静和进步青年来往,对林道静和卢嘉川的交往非常嫉妒,有意制造事端,使林道静感到难堪。

伊朗举办拉笛夫音乐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5周年音乐会
辽宁状态火热剑指三连胜 郭艾伦有望迎来首秀 广州vs辽宁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