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双减落地三年多,全国各地的减负措施仍在执行,但父母们鸡娃的力度却丝毫没有减轻半分,有妈妈感慨道,教材是越编得越简单,老师讲的越来越少,但对爹妈的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就连体测都得给娃报班学习,难怪大家都说鸡娃进入下一个level:爹妈负责教育,学校负责收割......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这两天一直忙着给娃备考体测,六年级体测计入中考分数,才发现了体育刷分,也可以有很多技巧——
比如说,跳绳是小学加分项,女生满分166个,多跳1个加2分,最多能加20分,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分数啊!
因此, 跳绳就成了鸡血老母亲们的必争之地。
先钻研装备,从竹节绳到沙绳,再到极速钢丝绳,甚至还有带轴的,几乎每家都配齐了装备挨个让娃体验做评测。
不买全了不放心。卖货的也抓住这波刚需,贴出广告都说自己家的绳子最快,连国家队都用过…
一根绳子被体测一卷,从原本几块钱的草根,卖到了几十块的价格。精装礼盒配激烈贴,还有挂绳不打结的配件,各种讲究。
结果卷猛了,某区教育部门出台政策,带轴的一律不能入场;极速钢丝绳太极速,小学生驾驭不了,也被丢到墙角落灰…
跳绳辅导班也蓬蓬勃勃发育起来了。费用从几百块到到几千块不等,班型分10人大课班、一对一私教课,幼升小跳绳班、少儿跳绳提高、花样技术等等等。
10个课时起报,有的包教包会,学不会免费继续学,有的学不会还得单买额外课程包…
帝都妈妈们搞教育的操作,永远不是凡人能想象。 所以有人断言,如果足球计入高考成绩,中国足球早就碾压世界。
小学体测难度最大的,是50X8折返跑,为追求优秀也要报班。
有个妈妈吐槽,不花钱报班你就不知道,这个项目有个高级技巧,就是转身的时候用侧滑步。我理解有点儿像塞车弯道漂移,四圈至少可以提速2秒,距优秀又近了一步…
自从有了体测计入中考成绩,体育老师的话语权节节攀升。妈妈们对体能冲刺班的讨论度,现在比语数外还高。
大家发现了没有,教育好像轮回: 学校负责提出问题,爹妈负责解决问题。
九月教材改革,家长们的感受更强烈。
从内容改革的出发点来说,教材编得更简单也更灵活,美名其曰是告别死记硬背、不抠细节,把小孩从内卷的教育中释放出来,让他们掌握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这是这几年从上而下,教育专家到爹妈都殷切盼望的结果,教育告别书呆子式的养成,然而…
结果是老师讲的越来越少,对爹妈的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比如说,现在数学不讲定理,讲推理。本来数学学习的方式是背公式、套公式,现在学数学得研究公式。
老师不讲,让小孩自己琢磨。知识点后面跟着一个反问句:通过上述讲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目的是好的。过去教育被骂了几十年填鸭,现在给你个食槽让娃自己扒拉着吃。甚至老师连条路线都不会给你指,是饱是饥全靠自己——
西城家长吐槽说,小孩二年级,语文简单的生字老师都默认你会,不教了。念一遍课本然后丢给娃自学,反正学不会也无所谓,
因为…总有「别人家的孩子」游刃有余,能英文能奥数能背唐诗三百首,谈论语背化学元素周期表…
你说气人不气人?!
课本越改越灵活,老师越来越无处下手,家长越来越热爱学习。
因为不学习不行啊!有人吐槽现在的课本,讲的什么是小麦,什么是水稻,考试考的全是如何做一个无水纯蛋奶起司面包…
还有人说,回家复习也是假的,课本上基本没有定理和公式,一圈重点全是问你「发现了什么?」,全拿小孩当哥伦布…
要是下一代真有哥伦布的能耐,那清北的教授爹妈也不用接力表态:认命。
不过就算是认命,卷王爹妈也和普通家长也不是一样的命,就算小孩的基因回归,做自由落体,那也能凭一己之力搞出一些成果——
比如综评升学路径一开,学二代小学集体搞科创,赛道百花齐放,探讨的全是研究生都拿不下的课题…
说点正经的,为什么要减负之后搞课改?
原因其实非常贴心, 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学霸家长的准入门槛,让大家主动放弃卷。
因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家长以为是培养,实际都是筛选和挖掘。社会需求的是最强大脑,越原生态越好,深加工出来的产品经常瑕疵 ,不然也不至于985大学毕业在家待业…
所以,中学一边阳光一边换个话术搞DZ,拔尖人才培养继续抢人头。老牌名校为了保住江湖地位,小升初在奥数之外现在也开始考物理电路…
大学也把手伸进了中学里捞人。比如清华邱班,初一从全国范围内开始搜刮数学天才。
不过,人家要的是天赋异禀,是玩着玩着能进清北的那种,未来搞创新不套公式一样能成功的一群…
但很多家长没觉悟啊!作为对教育最不认命的人类,会选择抢跑——
课改挑战也不退缩,宁可为难孩子、痛苦了自己,也要给教育辅导行业送上一波小阳春…
何必呢?
这次在新西兰观察了很久国外家长的状态、采访了很多学生。
发现一个小孩的成才是个自然现象, 爹妈无论怎么努力蹦跶干预,太阳还是东升西落,人为改变不了太多。
就算学霸体质、读名牌中学、升顶尖大学,最后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当上导游开个车…
有人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律很有用意义。但如果不够自律也没必要绝望,我有个朋友是插画家,自由散漫无拘无束一样很成功。
他让我一直相信,上帝关上一扇门,会打开另一扇窗。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
北大教授刘云杉:减负捆住公立学校手脚,却还是要面对选拔考试,你怎么看?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关于教育的一个演讲火了。 这让人想起之前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的一个专访。 可见大佬们对目前的教育现状,都颇有微词。
区别是刘瑜从个体的角度去看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刘云杉从系统的角度看待教育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看,刘云杉更胜一筹。
教育何以内卷?刘云杉引用了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中的一个比喻:美国上一代人进入社会,就像踏上了一座自动扶梯,站着就会自己往上走。 但是当这代人的孩子也踩上去的时候,这自动扶梯出了故障,不动了。
其实中国也有类似的问题。 踩上去就自动往上走的扶梯惠及了一代人。 但自动扶梯不可能永远向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扶梯也就自然慢了下来。 中国比美国好的地方,在于扶梯虽然不动,但它并不限制人们自己往上走。 而美国则是踏上去在哪一层就只能留在那一层。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阶级的人产生了不同的诉求:精英群体要维系自身地位,中产阶级想要防止地位下滑,而底层则希望教育平等,给他们留一条上升的通道。
当自动扶梯不走,或者走得慢的时候,就要靠人自己走了。 这个时候扶梯上没有一个人是赢家。 大家都要付出比之前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才能确保孩子站到更高的位置。
刘云杉讲得很有道理。 我们目前的现状也确实如此。
最底层的父母就算很想能把孩子往上推,但他们一没有人,二没有钱。 一方面自己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么多钱让孩子去补习。 他们中的一部分家长,虽然也很重视教育,但他们能够为孩子做到最大的限度,也不过是从农村搬到县城,从县城搬到省城。
他们已经尽力了。
再说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可能是当前教育制度下最惨的一群人。 为了不让孩子跌落阶级,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去“鸡娃”。
金钱投入就不说了。 如果有一个专门统计教育的“恩格尔系数”,这个数字一定高得吓死人。
我认识不少妈妈,平时给自己买件几百块的衣服都要想半天,给孩子报起培训班来,眼睛都不眨。 一对年入几十万的中产夫妻,为了孩子教育把自己搞成月光的,也是大有人在。
钱还不是最主要的。
在最能赚钱的年华里,父母双方要牺牲一个人全力以赴帮助、督促、辅导孩子学习。(不一定有一个人全职,但必然有一个人做出牺牲,忍受在职场停滞不前,主动调换到相对清闲的岗位)
节源开流,钱赚得少了,花得多了,结果还不能保证,怎么能不焦虑呢?
父母的这种焦虑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所以很多中产阶级,拼尽了全力,却养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钱和精力就像汽油,底层父母输在动力不足。 中层的父母虽然油加得足一些,但焦虑就像一块块大石头,载重太重,也开不快。
那么精英阶层是否就赢了?并没有!
刘云杉提到,对于精英家庭的父母,孩子更像是一个“项目”。 为了这个项目能顺利上马,爹妈绞尽脑汁整合校内资源,校外资源。 这样的父母(主要是妈妈)被称为“母职经纪人”。
海淀妈妈也好,顺义妈妈也好,实际上都是“母职经纪人”的代表。
博士妈妈也好,硕士妈妈也罢,她们人生最大的项目永远是孩子,只能是孩子。 从校内到校外,她们精心挑选着孩子的教育资源。
2019年北京光是海淀区就有3万名小升初的娃,每一对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挤进大名鼎鼎的“海淀六小强”,而这六所学校加起来招生不过1500人。 5%的概率,意味着就算有专职的“母职经纪人”,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从本质上说,海淀妈妈抢着报班时的样子,跟大妈挤超市抢大白菜的姿势没什么两样。 身为精英阶层,还要吃这样的苦,焦这样的虑,已经是输了。
而他们精心培育出的孩子,也没有赢。
精英的孩子,也不代表天赋就一定高。 他们为了抢占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得不违背本性地拼命报班刷题,靠着刷题一路被推上去的孩子,很容易把输赢胜负当做人生唯一的价值和目标。
在进入社会后,他们或者无比迷茫,不知道离开分数,自己要怎么才能赢。 或者胜负欲过重,免不了栽几个跟头。
还有一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发生了问题。 之前社会科研工曾经在中国25个地区,抽查了2679名10-25岁青少年,发现他们的抑郁倾向高达20.3%,所以刘瑜教授才会说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 (抑郁倾向和抑郁症不一样,抑郁倾向程度比较轻微)
就算这个数据不准确,但6-7个孩子里有一个有抑郁倾向总是有的。 名牌大学里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也不少。 所以说即便是精英阶层,也没有在教育的军备大赛里占到任何便宜。
公立教育被捆住了手脚军备竞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许是从减负开始。 刘云杉说:减负一面拴住了公立教育的手脚,一面壮大了校外教育市场。 但是最终孩子们还是必须面对选拔性考试,比如中考、高考。
学生吃不饱,可不就必须通过加餐和夜宵来满足需求嘛。 所以家长才不得不在校外辅导班找补。 其实回想起来,减负是没有意义的。 只要中考、高考还在,这个“负担”就减不起来。 所有减掉的内容,最后都要由家长来买单。
事实上,只有不减负,才能真正保证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 目前教育的现状,当前学生的恶劣竞争环境,北大教授看到了,清华的教授也看到了,可他们却都无可奈何。
于是清华的教授说:安于现状做个普通人吧。 北大的教授讲:人各安其安。 这不得不说是看到了症结却不得不对现实妥协的做法。
教改的根本应该在于普遍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范围,能覆盖到选拔考试的大部分内容。 这样孩子们才不用到处在外面找食来填饱肚子。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产业这么发达?
或者继续放任教育资源市场化,最终导致教育产品贵到普通人买不起(其实差不多,每月补习4500元);或者,首先用政治强制刹车,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教育的供给和安全监督时间。 我也不喜欢一成不变,但是在批评之前要先摸摸自己坐哪。 我们的文化教育市场化是疯狂的,不能用一些欧美国家平静的例子加以反驳。 过去一年的前五个月,校外机构总数为家,在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共有家,而在今年头五个月内是家。 这个市场规模日本韩国也就五六百亿元,美帝也不过是一小千亿。 一亿四千万。 在资金的流入下,教育产品价格上涨。 十年前C9学生兼职补课给高二学生(还要上58同城),一小时50元,数理化英语可以再加。 目前这价格只能在初中网络课。 上,学员要涨真题,下课后再翻真题,真题线上一对一再提升。 中学的数学在线一对一地线下推广辅导,400元一小时并非开玩笑。 这样,教育资源大量外溢,文化教育产品价格普遍居高不下。 第一,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分散;而其中较为隐秘却十分典型,就是“课下不教”。 上课时老师认真听讲,你不听。 也不能因为你的娇贵打你一顿,因为你爹妈不能让自己的宝贝孩子受委屈,因为很多地方只要有学生伤亡,校方就无条件背锅。 因此许多院校佛系,尤其是没有重点的,一点都爱学不学。 真题,,就开价,报班。 你们还要感谢那些愿意赚钱的老师。 因为现在很多老师不在乎职称,你开的价钱他不教你。 不管怎样,我觉得我们的公立文化教育水平总体是在波动。 这种现象看起来看起来不错,是因为教育资源内部也随着城市化而集中,培养优秀的一中。 无重点的地方,很多老师都是来画押点卯教纲的。 在公立学校里,教得越差,学到的公共性文化教育越少,市场化的教育事业就越红火。 第二,这一恶性循环正在疯狂。 一是年龄的下沉,沉入幼儿园。 幼儿园爱思考训练?擦洗学前班的时候,我在江西师范大学的池塘里玩土,每天晚上等祖母买小学生和盐水冰,每周末抽鼻涕去游戏中心打三国。 天哪,学前辅导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什麽叫做提前学习?还没有进入到接受文化教育的年龄。 这一阶段所教的东西其实是记不住的,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解。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正是家庭的互动,给孩子提供社交方式,巩固心性。 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小娃娃大量地挤进辅导班。 若这些家长后来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同理心、自我表达、情绪管理上有偏颇,那就先给自己一个嘴巴。 小中高不用说,疯狂地卷起。 第二,教学内容的下沉。 我认为以前的文化教育内容有三种一是兴趣类,父母用于战斗,画舞蹈小提琴(当然也有少数孩子有天赋);第二类为竞赛类,第三类为上奥数;第三类为捞差生,为考虫。 考试科目并不是绝对优势。 由于教师最熟悉讲义,教师又直接负责教学。 你们老师看了你几十卷,哪一块知识点你都背了,他肯定比课外班更熟悉。 但是现在没有。 在一些地方,我觉得真正负责教学的并非院校,而是课外组织。 学校外的机构拎着考试大纲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胡说八道,学校里负责授课的老师却一跑就跑。 那么我们要去学校干什么?在学校外换牌子吗?过去,班里是四、五人,三人是辅导班。 别的同学,又很好学地回家K题K卷,浩方走得不好。 现在一班三四十人,报兴趣班指导班,超过60%(至少在我身边)?月入两万的父母都会掏5000元,月入十万的父母敢拿出5万。 鸡娃疯了,鸡在家里躺着玩,鸡也在家里,这是一种罪行。 每一次听到都傻傻的:我高三每星期还去网吧通宵一夜,我能算个级别吗?尽管找不到任何数据,我觉得教育支出已经占到了家庭的25%,而且基本上占据了其他消费。 最终,这个项目并没有什么成果。 在我的一生中无论什么时候混到牛b,都不会让孩子在家呆着,一般都是美中不足。 一个top2博主的博学名言:实在不行,再让孩子读top2。 它们的许多路径都完全不同。 留卷了,还没卷出什么教学模式创新(网课我十二年前用QQ上过),孩子还没成为汉利安超人。 努力学习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效率的提高并不明显(我的非重点高中一天有两三套卷子,这个问题量今天也没什么变化),但作都要收费,有价格。 整体收益在哪里?市场上的敲钟是属于他们的啊。 说到录取线年年走高,那是因为国家扩招。 课外活动全部消失,都不好。 由于公立教育机构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文化教育需要。 但是现在要采取措施了,我个人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什么是强迫孩子在技校当工人,什么是有钱人可以在别墅当老师?吵架的时候,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都不做会更好吗?不管怎样,我觉得没有
(幼升小回顾)一个月冲杀私立,我是沙漠中孤独前行的战斗矮人
新一年的幼升小已临近,去年此时正值最后的冲刺,唯疯狂两字,才能形容自己彼时的状态。 这是一场恶战,考验的不仅仅是娃,还有我。 至今思来,依旧五味杂陈。 我曾想记录下这段让我蜕了N层皮的成长苦役,但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动笔。 一年来,每日鸡血与狗血混杂着扑面而来,若再不动笔,曾经的激荡也会被新的起伏所取代,在时间冲淡一切之前,我提醒自己,得抓紧了。 当初承诺了多位友人会记录下这一切与大家分享,也份承诺也提醒我该落笔了。 是的,是时候逼自己落笔了。 一切始于懵懂 懵懂的不止是娃,还有妈。 从二三线城市走过高考独木桥,一切顺风顺水,我以为我这颗小草算是在魔都生根发芽,虽谈不上什么大树,给小苗苗遮遮阳,还是可以的。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较之大都市,老家更倚重人情,枝枝蔓蔓总能找到些熟人相帮。 年轻气盛时,我曾鄙视这些世故老套,以为凭一己之力亦能勇往直前。 然而,是否真正在一个新城市扎根,除了一套房子外,还有两个考验:医疗和教育。 这涉及了人生的两大关键点。 我凄凉的发现,自己的人脉与资源依旧一穷二白。 在魔都,我仍只是新人一枚。 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而且,不够成熟。 当年买房,知道附近有所不错的附属小学,但仅限知道而已。 娃出生后,发现与附属小学学区竟隔了一条街。 不过,马路对面在造一所新的实验小学,那就再等等吧。 眼见着实验学校建成,娃入学的前一年才知道,校舍不够,要到旧校区读书,新校区留给高年级。 此时我和他爸才考虑学区房的事情,但为时已晚,且不房价离谱,即便是倾家荡产,也来不及了。 靠谱的学校至少户口满三年。 学区房的挫败依旧没给我们带来太多紧迫感,心想着大不了明年考私立。 瞅着中班的娃,看着太小样,心想准备还早。 就这样一路淡定走来,直到大班下学期开学,报名事宜提上议事日程,我才认真考虑起来。 四处一打听,人家已备战多时,早已学前班、培训班多轮轰炸,此时才着急上火,简直是个笑话。 这不是简单的拖延症,而是源自对人生残酷的认识不足。 由于结婚早,房价发疯前,在家人的帮衬下及时安了家,毫无疑问我和老公是幸运的。 但幸运却滋生出了懒惰。 由于没吃过苦头,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对未来并未曾有过任何实际的深谋远虑。 我们习惯父母在背后一路操心的生活。 小时候认真读书,考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然后买房子,生孩子。 我以为我早已自立,但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成熟与自立,不仅仅是能够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拥有能够为自己家庭长远打算的能力和远见。 在娃成熟之前,妈必须先长大!无知者无畏 当时,我觉得自己有一万个撞墙的理由,但看到小小猴那粉妆玉琢的小脸,不知愁为何物的明媚笑脸,我内心又膨胀起蜜汁自信。 能走过独木桥来到魔都,大小也算半个学霸。 虽然“学”字比上不足,但学霸关键在于“霸”,那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霸气。 就这样,绝境前,我突然有了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爹和娘都太嫩,拿不出手,那就拼娃吧。 想着终究一场苦战,不如索性大干一场。 本区当年房价亲和,教育资源口碑一般,索性在全市范围挑所好的搏一下。 彼时我还不知道,在我这样懵懂家长之外,还有一个平行世界,生活着一群勤奋努力的家长和各类神级牛蛙。 我是在参加家长面谈时,才第一次真正见识了这个全新世界,听着周边大神们侃侃神聊,言谈间充斥着各种听不懂的名词,当时觉得自己就是个文盲。 回看当年,我只能对自己说一句:“无知者无畏啊!”不过,虽有虚胖的信心,但也知道娃属于散养体质。 好歹自己当年最擅长的就是考前突击,所谓突击并非蛮干,量身定制战术是必须的。 英语这类需要长期积累的,短期拔高无望,我在选学校时索性剔除一切名字里带“外”的学校。 在我仓促搜集的信息中,我发现了这所处于上升期的学校,一些旧贴里提及录取比例在1:8到1:9左右。 较之那些动辄超过1:10的顶尖学校,看起来还有拼一把的希望。 后来,我才知道,度娘提供的信息是滞后的,我居然报了去年最热门的私立学校之一。 所以有时,人还是需要一些傻傻的大无畏精神!孤独的决战 没有经历娃升学之战,不足以谈为娘的人生! 事实上,高考过后,我再也没有如此心无旁骛的专注过一件事情。 其实,对比下来,高考算个毛。 高考时,你会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家人,学校甚至社会。 但幼升小不同。 首先,在社会舆论上,从小苦修还是放养,这本是个有争议的事情。 因为有争议,就不可能像高考那般公开透明,流程清晰(对比而言)。 其次,娃本身读的是公立幼儿园,也帮不上忙。 在工作上,更不可能因为需要鸡娃幼升小而被老板谅解。 更重要的是,家庭内部也并不统一。 听说我要考远方的私立,老爸的第一反应是:“这么远,万一考上了,那去不去上还是个问题!” “……” 既然是我信誓旦旦决定带娃一路前冲,我就必须一力承担起所有压力。 本来搜集资料并非我专长,网上能收到多少真题是多少,与其花时间深扒网络,不如自己举一反三出模拟题。 同一个幼儿园考私立的不多,我就单打独干。 至于工作,当时公司正处在新旧领导层交替的动荡期,我自动避开了所有斗争,下班就冲回家鸡娃。 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我不想被任何杂音干扰,我拒绝了家里老人的帮助。 另外,值得庆幸的是我当时并不知道有鸡血世界的存在,否则一定会被吓晕过去的。 心无旁骛的专注可以激发能量。 但我的全情投入最终却把自己逼成孤家寡人。 娃他爸守住了不添乱的底线,但仅此而已。 有一个小插曲,我在备考时,朋友问我是否报了上实,我竟不知上实为何物,做功课后才知过了报名截止时间。 幼升小结束后,我和他爸提及此事,他爸回答:“我早就知道上实呀,但想想娃反正考不上,就没告诉你。 不过现在想想其实可以试试的……” 你从头到尾都是在旁观我的笑话么……我是一个演员 在最后时刻带娃全力拼私立,我是在为我自己此前的不成熟买单。 娃没有错,他不该承担这种罪。 所以我尽了最大可能掩饰了我的焦虑。 至今思来,这或许是唯一 值得我自豪的地方。 但也因我的掩饰,让自己压抑到极点。 个中辛苦,唯有泪水与黑夜知晓。 实战应试并非玩笑,我越发觉得以往引以为傲的天才宝贝,其实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六岁娃娃。 因此,我不停地在奔溃与兴奋之间来回游走。 有时发现娃还有这么多题不会,不懂,我强压一腔狂躁,保持微笑甜蜜,“来来来,妈妈给宝宝涨知识啦~” 有时候发现娃还是好娃,讲了就懂,不亏是亲生的宝贝。 不由一阵狂喜,当然脸上依旧保持淡淡温馨。 “宝宝这个居然都会啦,来来来,我们试试下一个。 ” 为了让娃保持放松,关于幼升小,我和小小猴只有一段非常简单的对话,我甚至连学校名字,地址都是最后时刻才揭秘。 很多复习项目也被精心包装融入日常亲子内容中,尽量不让小小猴觉得突兀。 “我们要上小学了,宝宝可以学更多的知识了,开心吗?” “开心!” “听说私立小学可以比公立学更多知识,想不想再多学一点?” “想!” “那我们就去私立吧!” “好!” “不过去私立要考试,我们需要准备一下,妈妈会陪着你的。 ” “好!” “那妈妈就把睡前故事改一改,改成看图说话,不读现成的书了,由宝宝和妈妈一起编故事,好不好?” “好!”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我是沙漠中孤独前行的战斗矮人! 焦虑是一点一点加码的。 从破釜沉舟的蜜汁自信开始,我带着一身亮色杀入战场,最终却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原本仅抱着试一试,搏一把的心态。 但随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心态逐渐失衡,到最后越发在意结果,神经似乎一蹦就断。 我把自己逼上了一场没有任何援军,甚至没有退路的战争。 面对娃,我小心掩饰。 面对家人,没空解释。 面对老板同事,灵魂早已神游在各种考题中。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位在沙漠中独自前行的战斗矮人。 (不要问我出自哪款游戏,都是当爹妈的人,不怕暴露年龄了。 )矮人是游戏中最低等的兵种,升级为战斗矮人后,移动速度和抗魔能力都大大提升。 我喜欢用它做先行部队,冲在前面。 作为低等兵,战斗矮人没有太高的技能,优势是廉价,不心疼,所以可以无所畏惧的冲杀。 我亦如此,在魔都这样的大城市,除了冲劲,一无所有。 最终,我迎来了最好的结果。 感谢懂事的小小猴,至始至终都积极配合。 虽然我拼尽全力掩饰自己的焦虑,但敏感的小小猴一定也是有所感知。 考前最后一天,一向乖巧的他被幼儿园老师投诉,甚至考试结束后,他也幼儿园被持续投诉了一段时间。 我可怜的小乖乖,我理解他小小的人儿一定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 冲刺私立,一如当年的任性,以为临时抱佛教,喝个红牛熬几晚上,一学期的课程也就搞定了。 容我再大胆放纵一次,但我已不再年轻,我耗尽了我的全部力气、智慧,与承受! 值得庆幸的是,我虽在准备升学这件事上极其不靠谱,但对于小小猴还算是一个尽心尽责的妈。 我此前没有专门教小小猴认字,但我踏踏实实陪着他读睡前故事,给他讲三字经。 尽管我没有送他去学奥数,但我把数学融入了日常,吃饭上超市,都可以是数字游戏。 最终的成功,并不全因我在最后一刻使尽了洪荒之力,而是源自日常曾经的点滴用心。 裸考进名校,当最初那兴奋的潮水褪去后,现实再次展露了其残酷。 裸着的娃必须得从底裤开始一件一件补上。 别人的努力,自有收获,想要追赶,唯有加倍勤奋。 新的挑战还在面前。 所谓临时抱佛脚,全是年轻不懂事。 成功与成材,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奋。 没有日常的积累,哪有临场的发挥。 天赋是上天的恩赐,但后天的成功需要脚踏实地的持续奋斗。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成长也不是一劳永逸。 想要陪娃更好的成长,首先得自己迅速成长!此前承诺了多位友人分享我幼升小的切身经历,如今又到了战斗时刻,所以欠文还稿。 也许此文可能缺了童鞋们想看到的战术方略,从某种角度上将少了所谓“干活”。 但我认真反思前后过程,最好的战术是为各自孩子量身定制,鲜有套路。 家长的成熟度和视野魄力才是决胜的根本。 回顾幼升小,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成长心路。 在娃尚无法独当一面之前,所有的辛苦源自当娘的我不够成熟。 如有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选择如此仓促应战。 本文同步更新在我的公众号(lovelymonkeym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