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赵匡胤称帝后 询问大臣如何处置柴荣的儿子 杀之以除后患

947年6月,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登基称帝,自称汉朝皇室后裔,定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后汉建立仅半年,刘知远病逝,皇位则由刘承祐继承。

刘承佑年轻,又没有军功,在朝中的威慑力相当低。当时,不少人对他十分轻视,还有大臣公然反对刘承佑。

对此,刘承佑就颇为不满。思来想去,他将这些反对他的大臣列出了一个名单,意欲除之而后快。

身为托孤大臣之一,担任天雄军节度使的郭威,也在刘承佑所列的名单之上。

然而,郭威领兵在外,刘承佑只好派重兵前去捉拿郭威。与此同时,为了铲草除根,他还派人杀了郭威的妻儿老小。

郭威一怒之下,起兵反了。

不久后,郭威兵进开封,刘承佑则在败亡途中被部下杀死。

到了开封后,郭威与一帮大臣就后汉的皇帝让谁来当进行商议。这时有人提出,郭威有兵有权,由他来当最合适不过。

可郭威却大义凛然地说,自己是臣子,带兵是来清君侧的,怎么能当皇帝呢?不行,说什么都不行。

于是,这一帮人商量出一个结果,就让刘知远的养子,也就是刘承佑的干兄弟刘赟当皇帝,同时让郭威辅政。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因此郭威就派人去迎刘赟前来京城继位。

但与此同时,边关突然传来急报,说是“贼心不死”的契丹人打过来了,并且兵力众多,情况十分危急。

对于这个急报,很多人觉得不合常理。

毕竟,按照契丹人的习性,一般都是趁着秋天战马膘肥体壮的时候才会来抢掠边境,但当时已经入冬,往年这时候契丹人是不会发动战事的。

而就在众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郭威主动站出来,要亲自带兵去教训这帮不按自然规律行动的契丹人。

此话一出,众人感动异常,之前郭将军不仅力辞皇位,如今又亲自带兵出战,真乃是后汉之栋梁。

就这样,郭威带兵出发,而大军刚走到澶州,士兵就发生了哗变。

当时,一群士兵将郭威从营帐里拽了出来,严辞厉色的“质问”郭威:今天,你当皇帝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如若反抗,那就别想活着离开。

并且,一名士兵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块黄布,当即就披在了郭威身上。由此,历史上第一次“黄袍加身”便这样上演了。

此后,郭威在士兵们的簇拥下返回开封,登基称帝。

至于那些“进犯边境”的契丹人,也许是感受到了郭威的“王霸之气”,莫名其妙地就此纷纷“撤退”了。

郭威所建立的政权,便是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

公平地说,郭威是一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厉行节俭,改革弊政,且重用贤臣,将后周打造得风生水起。

但郭威也有烦恼,就是选谁当继承人。

当初,刘承佑将郭威满门诛杀,郭威的儿子也未能幸免于难,因此在他登基称帝后,身边并无子嗣。

当然,以郭威的年纪再生一个也不是不可以。

可他是经历过五代十国混乱的人,深知自己立一个毫无根基的亲儿子,到头来皇位未必能保得住。

所以,倒不如立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威信的人来继承他的皇位。

当时,让郭威比较满意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他的外甥李重进,另一个是女婿张永德,而最后一个则是内侄柴荣。

这三人中,李重进与郭威血缘最近,张永德则是自己人,唯有柴荣关系较远,他只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

但最终,郭威选择了柴荣。

一来,柴荣确实能力较为突出,二来郭威落魄时,柴家对他帮助很大,且他与柴氏多年来也一直相濡以沫。

因此,柴荣便成了郭威的继承人。

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登基继位。

登基之后,柴荣秉承郭威遗志,先平定了后汉宗室以及后蜀、南唐等国的叛乱,又励精图治,把后周带至新的高度。

而他的那句“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壮语,便是在此期间说的。

实际上,依照柴荣的能力,他是完全可以实现此等大愿的。

959年4月,柴荣亲率大军北征,最开始形势一片大好,原辽国的部分州郡得知柴荣亲征,基本上是望风而降。

但在5月末,柴荣突患疾病,且愈加严重,不得已之下,只能班师回朝。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随行之人捡到一块牌子,上书“点检做天子”,众人皆不解其意,便交由柴荣处理.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柴荣的姐夫,即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被解除了兵权。

实际上,在归途中还发生了一件事。

柴荣病重后,张永德曾趁着夜晚进入到柴荣的营帐内,理由是查看柴荣病情,但他真正想干什么没人知道。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再加上所谓的“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导致柴荣对张永德起了疑心。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他是如何处置的呢?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或朝代更替,当朝的新皇帝对前朝皇帝及子嗣,均是斩草除根,赶尽杀绝,以至于出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这样的流传千古的名言。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坐上帝位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北宋文人王铚的《默记》中记载:周恭帝柴宗训在“陈桥兵变”之后便禅位给了赵匡胤,随后搬出皇宫到天清寺居住。 有一次,赵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时,看到跪拜在路边的原后周后宫的太监、宫女中有两人非常特殊——她们竟然各怀抱着一名男婴!赵匡胤派人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两个男婴正是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随即令侍卫将他们“提去”。 在场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应,因为任何反应都可能被现任皇帝怀疑为不忠,也更不敢替这两个孩子求情。 赵匡胤发现只有大将潘美用手掐着廊柱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你觉得不应该吗?”潘美则回答:“我哪里敢觉得不应该呢,只是于情于理都觉得不安啊!”赵匡胤随即命侍卫将那俩孩子带回来,将其中的一个交给潘美收养,这个孩子即史书中记载的潘惟吉,赵匡胤对他终生没再过问。

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便带着宰相范质、赵普及大将潘美等人首次巡视皇宫大内,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致地听取管事太监、宫女们的细心讲解,脸上难掩兴奋之情。 忽然间,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宫人怀抱婴儿,神色慌张地向他行礼,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将那位宫人叫过来,询问她这个婴儿是谁。 宫人不敢说谎,便吞吞吐吐地告诉宋太祖,怀中的婴儿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

宋太祖听后,脸上微微变色,转回头便向赵普征询意见,该如何处置这名前朝皇子。 赵普为人果断决绝,考虑到新朝初建、人心不稳,若留下这个男婴,恐怕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动乱。 所以考虑到此,赵普便做出砍头的手势,并且恶狠狠的说:“斩草要除根,否则后患无穷。 ”其他随从官员见宰相这样说,也纷纷附和,只有潘美和另一位将领沉默不语。

宋太祖觉得奇怪,便转而征询潘美的意见,但潘美却唯唯诺诺,不敢回复。 皇帝稍稍思虑一会儿,便明白潘美的用意,于是对众人讲:“朕昔日深受周世宗厚遇,本想尽力效忠周室,只因迫于形势,所以才不得不承袭皇位。 朕行此违心之事本来就有愧于周世宗,如今再杀掉他的儿子,天下人将会如何议论朕呢?”

潘美听后甚是感动,便向宋太祖解释之前沉默的原因:“臣与陛下都曾侍奉过周世宗,并深得其厚待,就此事而论,若臣劝说陛下除掉这个婴儿,则有辜负当年世宗恩养之嫌,世人皆会骂臣是忘恩负义之辈;但是若臣劝阻陛下处决他,那么陛下很可能会怀疑臣的忠心,为臣不忠者必受显戮,臣惶恐无计,所以不敢妄言。”

宋太祖听后微微一笑,接着便对潘美说:“仲询(潘美的字)所虑极是,可既然是前朝皇子,自然不能再养于皇宫之中。 朕思虑再三,觉得将他送给你为好,只是周世宗的儿子不可再做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做侄儿抚养成人吧。 ”潘美领命,将婴儿抱回家并给他取名为潘惟吉,对外则宣称是自己的侄儿。 此事过后,宋太祖便再也没有问起过潘惟吉的情况。

潘惟吉成人后历仕太宗、真宗两朝,担任过供备库使、天雄军驻泊都监等职务,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前后奉命办事皆以勤勉干练著称。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赵匡胤不但没有斩草除根、赶尽杀绝,而且还做出优待后周(前朝)皇室的决定,其宽容的胸襟气度,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并成为后世帝王效仿的楷模。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后周说起。

1、后周政权的建立。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早年是一个混混。 郭威曾经在街头跟一个屠夫发生争执,一刀把人家捅死了。 此后,郭威坐牢,被一位赏识他的刺史救了一命,并把他带到军中。

当时后唐的李存勖因为不善治国,导致军队哗变,李存勖被部下射死。 李存勖的一个妃子就被放出宫。 出宫之后在洛阳的一个逆旅时,见到郭威,非要嫁给他。 其父母无奈,只好把女儿嫁给郭威,这就是柴氏,柴氏成为了郭威的贤内助,不但从经济上资助他,在人事关系上也帮助他,让他投到了当时的军将刘知远的帐下。 而刘知远是石敬瑭的手下,石敬瑭因为跟后唐皇帝李从珂产生矛盾,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来了辽国人,从而夺了江山,建立了后晋,而他的大将刘知远成为了太原节度使。 后来,郭威随刘知远部队南下,入主中原,建立了后汉,成为了后汉的大将。

到了后汉二代时,皇帝刘承祐不满权臣操纵朝政,一口气杀了三位辅政大臣和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柴荣的前三个儿子,而郭威恰好不在洛阳,逃过一劫。 郭威带着部队回去要说法,最终打败了刘承祐建立了后周。 当时还玩了一把皇袍加身,赵匡胤此时还是郭威的一个亲兵,就在那一众送皇袍的人当中。 就此建立了后周。

关于宋太祖的一些事情 具体的一些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任禁军军官。 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为殿前都点检。 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 统一后,他通过“杯酒释兵权”,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 赵匡胤在位17年,死于976年,时年50岁,庙号太祖。 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 真是天道玄远,难以祥说。 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 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 」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武王。 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从这段评语来看,匡胤是和其他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 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地点是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 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 —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 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 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 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开封府尹柴荣的赏识,因成了柴荣的部属。 柴荣即位(后周世宗),赵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 并升任禁卫军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儿子宗训,年仅七岁便继位,第二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於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 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於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按常理推论,似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因为在杜太后降下钧旨以后,赵匡胤已命赵普拟了传位诏书,并「藏之金匮」,赵光义是笃定要继兄位登大宝的根本没本没必要搞谋杀。 究竟真象如何,由於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 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二.内政:(一)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 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他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 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於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著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 一日,禁军太将石守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 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 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 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砍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 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 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 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二)犟干弱枝:从唐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犟本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 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 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 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方镇雄?、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 在中央内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权力,军权归於枢密院,财权归於三司使,枢密院与相府合称「二府」,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於皇帝。 此外,太祖还在宰相之下增设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 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 」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 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积弱的种子。 三.外交(一)雪夜定策: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荆南、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 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赵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於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犟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和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亲征北汉: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 十月太祖亲征北汉。 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杨继业出城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於阳曲。 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 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 北汉尽得未所弃军储,共计粟三万石,茶、绢各数万,总计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宋代,赵匡胤称帝后,众臣劝杀周世宗幼子,结果如何?

赵匡胤登基为帝后,有一次在皇宫中看到一个宫女神色慌张,仔细盘问才发现她怀中有一个婴儿,这个孩子是前朝周世宗的幼子,当时大臣们都劝赵匡胤杀了这个孩子,但是赵匡胤感恩周世宗柴荣对自己的恩德,便不忍心杀害他的幼子,于是他将这个孩子将给了同为后周旧臣的潘美抚养,并且终身没有再问过这个孩子的事情。

赵匡胤是北宋开国帝王,他的帝位可以说来得比较容易,他原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可以说对赵匡胤无比信任,还将殿前禁军也交给他管理,也就是说周世宗将自己的身价性命都交给了赵匡胤,周世宗去世后,周恭帝即位,当时他年纪很小,后汉来犯,赵匡胤率兵去抵挡,这个时候这些后周的将士们不愿意为一个娃娃帝王拼命,于是便发生哗变,赵匡胤就这样受到将领们的拥护,登上了帝位。

赵匡胤的帝位是从后周柴氏手中夺来的,所以他非常愧对柴氏,他后来很善待周恭帝,当时他发现这个周世宗幼子的时候,他也很吃惊,大臣们都劝说赵匡胤杀掉这个孩子,可是赵匡胤沉默不语,他是想到旧主柴荣对自己的信任与恩德,于是他便问潘美这个曾经的老同事,潘美也是感慨良多,赵匡胤最后想了一想,将这个孩子交给了潘美,对他说以后这个孩子就是你潘家的人了。

潘美将这个孩子带回家抚养,从此以后赵匡胤再也没有问过这个孩子的事情。

花瓶美人 颜值升级 柳舟记 口碑逆转 王楚然 8个经典形象
惠州这个片区要启动城中村改造 3个村计划征地1761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