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伟冰 四季度小米手机毛利率将从全年最低点反弹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奇杰 11月18日晚间,小米集团(01810.HK,下称“小米”)披露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期内,小米营业收入925.07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62.52亿元,同比增长4.4%。

经济观察网注意到,小米的整体毛利率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20.69%降至第三季度的20.41%,为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值。

手机业务毛利率下滑是导致小米第三季度整体毛利率下滑的主因。小米在财报中披露,由于核心零部件价格上升及竞争加剧,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由2023年第三季度的16.6%减少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11.7%。

小米集团总裁在业绩会上称,小米全年的手机业务毛利率在第三季度达到最低点,在第四季度一定会反弹。他表示,内存和屏幕的价格从2023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上涨,在2024年第一、第二季度快速上涨,在第三季度涨不动了,在第四季度开始已有一些下滑。

此前,小米迫于成本压力,已将年度旗舰机小米15系列手机的售价调高。其中,小米15手机标准版12GB+256GB版本的起售价为4499元,比上一代同样内存版本的价格涨了200元。

光大证券、方正证券等证券公司在小米业绩前瞻报告中已预测到了小米毛利率的下滑。方正证券在报告中表示,根据第三方机构Trend Force数据,闪存(NAND)的平均售价(ASP)在2024年第四季度将出现3%—8%的下滑,预计手机产业上游物料清单成本将从第四季度开始逐步改善。

小米在财报中还披露了汽车业务的情况。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97亿元,经调整净亏损15亿元,毛利率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15.4%增加至17.1%。小米将该业务毛利率的增加,归因为ASP增加以及核心零部件价格和单位制造成本减少。

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的ASP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每辆22.86万元增加4.4%至每辆23.87万元,主要是由于当季度交付的Xiaomi SU7 Pro及Xiaomi SU7 Max两款型号汽车的占比增加。

卢伟冰认为,随着小米汽车的规模效应和工厂满产率增加,这项业务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还会有所改善。

11月18日,小米董事长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汽车提前完成2024年全年交付10万台的目标,新目标已改为全年交付13万台。

陈奇杰经济观察报记者

TMT新闻部记者长期关注并报道TMT(科技、游戏等)领域重大事件,擅长人物专访、行业分析报道。邮箱:chenqijie@eeo.com.cn 微信号:Q1191278317


官司赢了美国!财报业绩爆表!雷军为何笑不出来了?

5月26日,中国 科技 圈最开心的人,当属雷军,一边是诉讼官司赢了美国,被移出制裁名单,一边是2021年Q1捷报传来,总营收769亿、净利润61亿创小米史上最好成绩!但双喜临门的雷军,笑容背后,尽是焦虑——小米的高端梦仍存变数!

01,斩获史上最佳季报,雷军笑早了?

2021年5月26日上午,雷军第一时间转发小米被美国移出制裁名单的好消息,随后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秒速跟转,并佐以“我们赢了!”的文案,在异国他乡,凭法律武器,赢了官司,也难怪小米高层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就在小米上下一片欢腾之际,5月26日晚,捷报再度传来,小米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正式揭晓,营收和净利增长创单季 历史 新高,雷军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骄傲,连发多条微博“奔走相告”,一度表示要喝一杯“庆功酒”。

作为中国知名 科技 公司的小米,赢了美国诉讼,又斩获史上最漂亮的单季业绩,确实值得鼓励,小米一季度财报细看之下,我们发现除了营收和净利创新高之外,还有两大亮点:

一个是小米的核心主业智能手机,在Q1收入高达515亿元,同比增长69.8%,毛利率高达12.9%,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4940万台,排名全球第三,增速高达69.1%。

另一个是IoT设备和生活消费品业务表现强劲,综合收入高达182亿元,同比增长40.5%。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雷军十年磨一剑,给小米定下的“手机 AIoT”核心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小米集团的大方向走对了。

但是,也不能报喜不报忧,这份漂亮的季报背后,仍然能看出雷军笑容背后的隐忧:

早在2020年开年,小米就启动了全力冲刺高端市场的策略,并且将红米打包交给卢伟冰专攻下沉市场,小米数字系列和MIX系列等全力往上攻。 主力机型售价也飙到了3000+,彻底宣告1999时代的结束。

然而依据小米2020年财报估算,小米10系列在2020年前十个月全球总共出货约350万台,这个成绩还远远算不上站稳高端,那究竟旗舰机卖多少才算立稳脚跟?业内没有明确的标准,这确实给一些公司留下了营销的空间。

但,我们可以参照公认的高端品牌,苹果、三星和华为的出货规模来评判,苹果单款新品(iPhone系列)年销量在6000~8000万规模级别,三星双旗舰(S系列+Note系列)新品年销量也在6000万+级别,华为的双旗舰新品(P系列+Mate系列)年销量也在3000万~4000万+级别。

而这三个品牌的机型,均价最低也在5999+级,最高更是+。

所以,当雷军拿出价格统计口径3000+的数据,而且全球才300万台的单季量(就算后面三季都能达到这个量级,那撑死就是1200万的量)摆到台面,说高端站稳之时,多少有些缺乏说服力。 当然,相比小米自己,进步是巨大的,基本在3K+价位,一个季度卖出了过去一年的量。

而小米拿下国内4000~6000元价位段安卓手机的销量第一还有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华为被制裁,整个2021年一季度都没有新机可发,并且,连老旗舰都严重缺货,三星国内市场江河日下,OPPO和vivo在5K+价位段表现乏力以及小米11系列诱人的配置和极限性价比。 此外小米并没有统计具体的出货台数。 所以300万台中,售价在4000~6000的机型在国内共卖出了多少台?成了待解之谜。

我们虽无法精准测算小米卖了多少台4000~6000价段的机子,但是通过一些电商平台的数据,还是可以反估销量情况的。 依据2021年4月份的《京东自营手机销量排行榜》,我们发现,高端机型真正上榜的只有iPhone 和严重缺货的华为。 Redmi和荣耀X10这些低端千元机不作为统计对象。 而去年秋天发布的Mate 40 Pro仍然能斩获10万+的销量,小米的新品11/11 Pro/Ultra未见一个上榜。 注意,Mate 40 Pro售价是6499元起。

华为商城、天猫、苏宁等电商平台的数据就不再一一统计了,基本也跟京东的表现出入不大,均价远低于Mate 40 Pro的小米11新品系列,月销量仍远不是华为老机型对手。 这似乎也佐证了一条:真正的高端话语权,小米仍未拿到。

堆料拉满,配置豪华,定价厚道的小米为何卖不出比华为更高的价?还有一点比较可怕的是,华为缺货都有人加价买,而小米11 Pro/ Ultra才发布几个月就被迫“降价”卖,某平台降幅高达600元,这背后的逻辑才是雷军焦虑的深层次原因!

02,剑指全球第一!小米凭什么?

尽管3000+就开始计算为高端机区间,这个统计口径存疑(因为在国内市场,随便一台今年新出的中端机,都可以卖3000+的价),也尽管小米11系列后劲不足(尤其是 Pro和Ultra的降价促销),但不妨碍野心勃勃的小米,公开提出拿下全球第一的大目标。

2021年5月24日,在小米2021年度校招生集中培训会上,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信心满满地公布小米大目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手机业务实现全球第一!现在小米全球排名第三,比较大的概率,在6月份结束之后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

超过苹果,如果单纯从出货量上来说,不是没可能,苹果每年一机打天下,小米加红米每年推出的机型至少几十款,援引小米财报,2021年Q1共出货4940万台小米,而我们已知,这其中3000元以上的总共才出货300万台,也就是说剩下的4640万台都是3000元以下的低端机,这也刚好佐证了第二组数据

上表为2021年Q1全球手机利润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一季度全球手机行业利润突破了一亿美元,这其中,单苹果一家,就干走了42%的份额,就问你恐不恐怖?排名第二的是三星,拿走34.4%的份额,小米排在第5,份额为13.3%。 不算三星和苹果,在国内,小米的盈利水平也是在OPPO和vivo之后的。

所以,大体可以得出第一个推论: 小米在牺牲利润换规模,为出量而出量。

而恰恰因为盈利能力所限,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米的研发水平,我们继续看数据,欧盟委员会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版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依据全球企业2019年财报统计出了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公司,其中中国共有624家中国企业入榜:

华为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2019年研发投入1326.99亿元,结合2021年3月31日华为发布的2020年度财报数据,2020年,华为研发总费用为1418.93亿元,超过了BATJ国内四大 科技 巨头的总和。

小米排名中国第15,全球第187,2019年研发投入70.47亿元,另据雷军在2021年1月7日的小米百万美金技术大奖颁奖典礼上透露,2020年,小米总共投入了100亿人民币做研发,排进了中国公司的前20名。

所以,我们就能看出,在研发投入层面,小米和华为相差了1300多亿的鸿沟。

小米研发投入虽然也不低,但跟真正的高端手机厂相比,没有任何优势,那注定在智慧成果的产出上会严重受限。

这也是影响小米产品溢价能力的最核心原因—缺乏一流的自研核心技术。

拿最核心SoC芯片层面的技术积累来说,华为和苹果三星等一流巨头均拥有自研SoC的能力,而小米的最新突破,也仅仅是在MIX Fold发布会上展示了自研的ISP。

什么意思?就好比华为能造一个房子,小米目前只能造这个房子里面的一面镜子,ISP之于SoC远不是最难的,CPUGPUbaseband……哪个都能卡住小米的脖子,所以,小米当下只能“坐享其成”花钱从高通买。

问题来了,小米能买,OPPO和vivo等同样能买,小米如何能做到在用同一计算平台的基础上体验吊打友商?谁研发实力比小米弱呢?这就决定了,在最核心技术层面,小米拉不开与友商的差距。

软件系统上,都是基于Android的深度定制,各有特色,谈不上谁碾压谁,唯一的变量,先卖个关子,留到文末讲。

另一方面,小米配置是上来了,但是手机的ID与CMF设计,总还差点意思。 跟其余的高端机型比,会有品质感稍逊的落差,这也小米需要继续攻坚的。

高端要打通,还有一块核心层面,即品牌认知度(品牌力),提起高端,大家会想到苹果三星和华为,但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小米,用户心智的攻破靠的是硬核科研实力与综合产品体验的支撑。 所以研发实力与品牌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

即便不谈华为(毕竟已经被迫退出手机赛道了),在国内,还有OPPO和vivo等家喻户晓的国民手机品牌,而且,大众对OV的产品没有什么性价比的执念,OV的全面高端化,同样会形成对小米的制衡。

山中无老虎(华为)、猴子也难称霸!

由是,在研发和品牌力不足以领先国内友商一个身位之前,遑论全球第一的豪言?超越华为之路漫漫,小米仍需努力。

后记:手机江湖惊天变!

饱受制裁的2020年,华为仍拿下了中国第一的份额,实属不易,小米紧随荣耀之后,排名第五,同样也是年前,任正非挥泪“斩”荣耀,独立后的荣耀与华为正式分家,但也带走了希望的“火苗”。

华为的星星之火,是什么?是人才,荣耀带走了8000华为干将,这其中有4000名是原华为手机部门核心研发人员,不夸张地说,不谈华为,当前国内研发潜力最强的手机公司,极可能是新荣耀。

(另有消息显示,荣耀也有可能在后续获得适配华为自研的鸿蒙系统的权限,相比之下,这也算一个差异化竞争卖点)

这就是国产手机江湖希望的火苗和最大的变量,荣耀目前渠道和供应链均已恢复,而研件平台也选择了跟小米和OV同样的高通,接下来就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也正因为新荣耀这个“破局者”的存在,小米和OPPO及vivo谁都不好说会称霸中国或世界。说来也巧,当承袭了华为的技术研发底蕴荣耀喊出—目标国内和全球第一!的豪言时,胜利的天秤最终会倒向哪边?

腥风血雨的手机江湖谁会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1,小米2020年财报和2021年一季度财报

2,华为2020年财报

3,Trustdata、欧盟委员会、countpoint、京东等机构数据

4,新浪 科技 /微博/老板联播等相关图证

“山寨机教母”翻盘

国产通信市场从来不缺故事。 二十余年间,有先行者湮没在大浪淘沙中,也有后来者居上。

在诺基亚称雄的年代,被称为“山寨机之王”的天语手机,2007年出货量达到了1700万部。 次年,被誉为“山寨机教母”的天语创始人荣秀丽,还以42亿元的财富首次登上了胡润IT富豪榜。

在各大财富榜单中,荣秀丽早已不见身影。 不过,她并没有远离手机江湖,只是隐匿在了手机产业的上游,变成了小米、OPPO、vivo等手机品牌的射频器件供应商。

主营射频前端芯片业务的唯捷创芯(天津)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唯捷创芯”),已提交科创板IPO注册。 这意味着,马上60岁的荣秀丽,即将在A股迎来人生的第一个IPO。

从手机到芯片,荣秀丽的人生起落,可以看作是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963年5月,荣秀丽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从小要强的她,16岁时就考上了湖南大学,学习内燃机专业,成为班级中唯有的4个女生之一。

大学毕业后,荣秀丽被分配到国营单位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担任工程师,负责对拖拉机进行各项测试。 她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已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按照这个轨迹,荣秀丽将在国营单位中安稳度日,直到退休。

安稳的另一面,是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 荣秀丽意识到,自己才29岁,但上升空间已十分有限。 当时,研究所的领导十分优秀,年纪轻轻就担任了所长职位。 这也就意味着,荣秀丽的职业生涯“天花板”很可能就是研究所的副所长一职。

经过几番思考,创业成为了荣秀丽“求变”的第一选择。

但是,荣秀丽并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那时候对未来的世界、对未知的商业机会还是感到非常的无知、一片茫然,不知道从哪里去入手,就选择了一个逻辑:那我先去学习一下吧。 ”

1992年,恰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国内招生,并为学生提供每月150元的优厚奖学金。 荣秀丽顺势选择抓住机会赴北京深造,就读对专业背景要求不高的通信终端相关专业。

拿到MBA学位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一家经营电话交换机的公司担任销售岗位。

在这里,荣秀丽与手机行业结缘,开启了自己的第二个职业人生。

1993年,芬兰最大的手机代理商百利丰有意进入中国市场,找到荣秀丽所在的公司进行市场调研。 当时,市场上的主流通讯工具是BP机(寻呼机)。

经过约一年的调研,荣秀丽认为,相比BP机,手机的即时通讯功能更为突出,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 因此,荣秀丽建议老板拿下了芬兰百利丰在中国的代理权。

可是,手机推广哪有荣秀丽想象的那么容易。

当时的“手机”因为外型较大而被称为“大哥大”,不仅自身售价贵,话费也高达一分钟三四元,超出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短时间内难以打开市场。

到1995年初,“大哥大”库存积压严重,荣秀丽任职的公司在这桩生意上亏损了160万元。

“大哥大”推广不畅,荣秀丽的老板想要认赔出局。 出于责任和不甘,荣秀丽选择承担下这160万元的债务,同时接手“大哥大”的存货和百利丰的手机代理权。

此前,荣秀丽的工资只有几百元,160万元无疑是一笔巨款。

对于这个选择,荣秀丽曾解释道:“这主要归结于那时自己MBA刚刚毕业不久,当时MBA(毕业生)非常少,毕业生都很自我膨胀,我认为肯定能挣回来。”

凭一腔孤勇走上手机代理创业之路的荣秀丽,成立了北京市百利丰通讯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当务之急,是为大哥大开拓销路。

一番尝试后,荣秀丽意识到,手机滞销,问题不仅仅是售价和资费的昂贵。

在回访老客户过程中,她发现“大哥大”时常出现电话无法接通的情形,但之前的业务员并未向上反映,而是一瞒再瞒。

为解决这一问题,荣秀丽迅速召集百利丰的50多家渠道商,联名给芬兰厂商写信,要求补上售后漏洞,并对客户承诺“从百利丰购买的每部手机,打不通都可以以旧换新”。

自此,北京百利丰迎来拐点,还清160万的债务也不再是难题。 到了1998年,荣秀丽已经是北电、三星和爱立信三家手机品牌的中国区代理,每年的销售流水超过10个亿。

手机代理让荣秀丽挖到了第一桶金,但她并不满足。

在手机行业,代理商处于行业下游,利润率无法和上游的研发、制造商相比。 在摸清门路后,荣秀丽动了向中上游产业链延伸业务的心思。

2002年,天宇朗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以租用手机生产牌照、贴牌生产(ODM)的方式经营,也就是俗称的山寨生意。 作为第一批国产手机创业者,荣秀丽“山寨机教母”的头衔由此而来。

荣秀丽并非不想打造自有品牌。 2002年,作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的小灵通盛行,民营企业想要拿到手机生产牌照难上加难。 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山寨机厂商纷纷成立,形成了一个草莽江湖。

一个例子是,在天宇朗通成立同年,另一家老牌国产机厂商金立也注册了。 两家公司缠斗近10年, 天宇朗通多名高层管理人员还曾“集体跳槽”金立,其中就包括卢伟冰(现已为小米集团合伙人) ,但这是后话了。

(卢伟冰)

对于想自研手机的荣秀丽来说,贴牌、山寨只是权宜之计。 荣秀丽理想的手机,要“又便宜又好”。 为此,从公司成立伊始,她就邀来电子学博士、当时受雇于微软的著名芯片程序工程师詹军坐镇。

起初,自研之路并不顺利。 大笔资金投入换来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但实验室中的测试结果并不等于工厂中的良好品控。

山寨机厂商们大多采用“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厂房内的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并不先进,也没有建立起优良的产品测试体系。 这样的背景下,“大神”詹军可以带队在实验室里搞出当时的“黑 科技 ”,但天宇朗通的制造技术还跟不上趟,产出的手机次品率极高。

一时间,天宇朗通厂房里积压了一堆半成品手机。 荣秀丽一度想放弃。

绝境之际,不懂技术的荣秀丽决定亲自上阵参与研发工作,同时还要参与采购、生产链条,重塑实验室研发、供应商采购、物流、工厂生产的全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荣秀丽的思想逐渐转变, 开始推动天宇朗通从一家“研产销”一体的手机厂商,转变为“轻资产+集成商”的模式。

2005年,荣秀丽遇见了拥有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芯片商——联发科,通过采购后者的芯片,天宇朗通手机研发进度大幅加快。 随后,荣秀丽又先后与比亚迪(电池供应)、富士康(生产代工)等企业牵手。 一番改造下来,天宇朗通的产品质量开始获得市场首肯。

2006年前后,随着“手机牌照核准制度”的全新牌照审核方式开始实行,天宇朗通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手机牌照,天语(K-touch)品牌终于破茧。

同时,荣秀丽创造性地采用了“买断销售”的销售模式。

不同于此前的“总代理制”由手机厂商定价,“买断销售”指的是把手机以固定价格卖给代理商,代理商想卖多少钱自己说了算。 这种模式下,代理商主动性更强,厂商还可以节省营销费用。

凭借前期的积累,天语手机势如破竹。 2007年,出货量达到了1700万部。

(2007年,天语手机电视在播放电视剧节目)

2008年,美国华平投资集团以5.3亿元投资天宇朗通,进一步抬高了天宇的江湖地位。 彼时,荣秀丽豪言,天语要做“中国的诺基亚”,向中高端手机市场进军,同时谋划上市。

同年,天宇朗通成为唯一挤入中国市场手机销量前五名的国产手机厂商,仅次于诺基亚、三星和摩托罗拉。 荣秀丽也以42亿元的身家,登上2008年胡润IT富豪榜排名的第11名。

不过,谁都没有料到,这一片辉煌景象,来得很快,去得更快。

2009年,中国进入3G元年,联通率先引入两款iPhone,拉开了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序幕。

同时,运营商对手机销售渠道的把控力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提供手机资费套餐的服务方,运营商就像是“正规军”,对手机销售天然具备把控力,也更能赢得消费者信任。

如何重塑渠道推出运营商定制机,如何打造智能手机,成为天语不得不解决的两大问题。

手机厂商做定制机的好处在于不必花大力气做渠道推广,代价则是丢掉了定价权。 这与天语此前推行的“买断销售,门店定价”原则相悖,一时间引起渠道商的不满。

在推广智能机方面,荣秀丽则不小心“站错了队”。

智能化转型之初,天语动作迅速,通过组建了一支近600人的研发团队,到2009年5月就推出首款3G智能手机。 但是, 天语3G智能手机选择搭载微软操作系统,而非安卓。

荣秀丽的判断是,谷歌自己都要退出大陆市场,那谁还会用谷歌开发的安卓系统呢?

相比安卓,微软操作系统使用体验并不符合消费者预期,短时间内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操作生态,因此市场反响平平。

天语也曾短暂转向安卓系统,推出了相应机型。 但是,这一策略没能贯彻下去,原因是2011年前后,互联网厂商掀起手机系统热潮,荣秀丽将“宝”错押在了昙花一现的阿里云OS上。

同时,老牌手机厂商“中华酷联”还在安卓之路上狂奔。

在智能手机的风口上,新的“生力军”也在快马赶到。 典型代表如2010年成立的小米公司,2011年6月份发布的首款智能手机小米1,当年出货量就达30万台。 之后几年,增长更为迅猛。

反观天语,一再踏错节奏,迟迟摸索不出智能化的名堂。

天语手机最后的高光一瞬,是2012年发布“大黄蜂二代智能手机”。 彼时雷军还曾发微博庆贺“国产手机行业就应该一起冲击高端智能手机”。

(雷军2012年8月8日微博,图源网络)

曾经的国产机龙头,就这样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里。

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手机出货量前五名为小米、华为、中兴、OPPO和vivo。 同年天语传出“员工放假、工资停发、公司变相裁员”。 尽管荣秀丽亲自辟谣,但天语的没落已是事实。

在一些销售渠道,天语手机仍在售卖,不过主打机型已经变成老人机。 市界发现天语手机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中,有货在售的27款老人机产品售价均在300元以下。

此外,2015年,天宇朗通子公司维太创科(天宇朗通已注销)在香港上市。 其主要从事海外市场ODM手机业务供应,荣秀丽任董事长,与丈夫倪刚共同持股56.54%。 截至2月22日,维太创科总市值仅2.12亿港元(约合1.72亿人民币)。

如今,当雷军喊出“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时候,荣秀丽的重心,已经不在手机市场了。 雷军依然活跃在微博上,而荣秀丽的微博,已经停更7年了。

天语败退,荣秀丽曾向华平投资承诺的上市,也不了了之。 但是,另一个IPO却在赶来。

2010年,天语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一再挣扎之时,荣秀丽创办了唯捷创芯。

一块手机的主板上,有1/3的空间被用于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共同作用,完成手机接收、发送信息的过程。

手机射频前端芯片需要集成功率放大器(PA)、滤波器(Filter)、射频开关(Switch)、低噪声放大器(LNA)等元器件。

唯捷创芯所从事的主要是射频中的功率放大器(PA)模组,相关产品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占比达到97.27%。 根据CBInsights发布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榜单2020》, 公司的4G射频功率放大器产品出货量位居国内厂商第一 。

全球主要PA模组供应商为美国公司RFMD、Skyworks等,选择空间有限。 手机和芯片行业的周期性行情决定了,PA模组时常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唯捷创芯初创时部分研发人员正是来自射频老厂RFMD,主要研发2G射频PA产品。 从这一角度解释,荣秀丽选择切入射频市场,部分原因在于满足天语的需求。

不过,与天语错失智能手机市场机遇不同,2010年成立的唯捷创芯一脚踏上射频芯片风口,甚至在射频市场中“击败”了曾经的天语“故交”联发科。

2017年,联发科以公开收购的方式将络达 科技 收入麾下。 络达 科技 成立于2001年,产品线十分广泛,包括手机功率放大器、射频开关、低噪声功率放大器、蓝牙芯片等。

为了抢夺市场,荣秀丽与曾经的“老朋友”联发科打起了价格战,最终以联发科退让而收场。

2019年4月,联发科通过100%持有的Gaintech公司,战略投资唯捷创芯,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时解散络达旗下PA部门,宣告了唯捷创芯在国内PA市场中的地位。

2020年,哈勃投资、OPPO移动、维沃移动、小米基金等也入股了唯捷创芯。 唯捷创芯的实际控制人为公司董事长荣秀丽与董事、总经理孙亦军,发行前,二人合计持有38.29%的股份。

唯捷创芯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的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小米、OPPO、vivo等主流手机品牌厂商,以及华勤通讯、龙旗 科技 、闻泰 科技 等移动终端设备ODM厂商。

从2018年至2020年, 唯捷创芯的营业收入增长很快,但是,严重依赖于大客户——对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高达99%左右。 而且,归母净利润在连续亏损, 这主要是因为,公司毛利率较低,大额股份支付费用与高额研发费用等期间费用支出大。

2018 2020年,唯捷创芯主营业务毛利率在17% 22%间徘徊,2021年上半年,提升至26.61%。 相比之下,国内同行业可比公司同期平均毛利率为39.10%,而美国Skyworks高达49.69%。

除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系和日系射频前端企业,国产PA厂商竞争也十分激烈。 而唯捷创芯最核心的产品为毛利率较低的4G PA模组,2020年营收占比仍近89%。

招股书显示, 2020年,唯捷创芯4G型号PA模组的销售单价为2.93元/颗,毛利率为16.53%,远不及5G型号5.11元/颗的单价、31.17%的毛利率。

唯捷创芯同时还提到,公司尚不具备5G高集成度射频前端架构方案的完整能力,面临4G向5G迭代过程中更高技术挑战的风险。

在2018年与2020年,唯捷创芯实施了3次股权激励和1次股票期权激励。 其中,2020年,公司确认股份支付费用1.74亿元,受此影响,当期归母净利润为-0.78亿元。

因实施股权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唯捷创芯将于2021年至2024年逐年确认大额股份支付费用,预计2021年确认股份支付费用约6.4亿元,预计归母净利润仍为负。

商业市场颇有些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意味。 天语手机败退,荣秀丽一个转身站在了手机产业的上游,与曾经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 不过,这一次转身,前路依然充满了挑战。

参考资料:

1、《天宇朗通:去山寨化之路》,中国企业家,刘建强 秦姗

2、《从打工到做老板 女强人从负债8000万到收入80亿》央视网 财富故事会

3、《天宇朗通:开放的秘密》,搜狐IT,丁晓磊 申音

4、《“国产机王”天语的没落:10年前与华为比肩,今以老人机求生》,21世纪商业评论,叶映橙

5、《半月谈(共筑中国梦大型系列访谈活动)》,半月谈网

6、《酷派智能机靠运营商定制:省渠道成本丢定价权》,投资者报

(丨董温淑 丨雷彦鹏)

小米15啥时候发布附小米15售价及配置参数

去年,首发搭载高通骁龙8 Gen3处理器的小米14系列取得了十分亮眼的销量成绩。 小米手机2023年第四季度销量也因此同比暴涨38%,力压华为、荣耀、OPPO、vivo等品牌,一跃成为国产手机品牌当季第一,小米15系列居功至伟。

今年年初,雷军宣布将全身心投入到小米汽车业务之中,之后将由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兼任小米品牌总经理,今后我们将很难在小米手机发布会上看到雷军的身影。

这一举动令部分米粉开始担心小米手机接下来的发展,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雷军就是小米手机的灵魂。 不过从随后发布的小米14 Ultra、小米Civi 4 Pro来看,小米手机的迭代主线仍十分稳健,没有受到人事变动的影响。

接下来小米最受观众的莫过于年度旗舰小米15系列。 在经历多方爆料后,小米15系列核心配置和发布时间也愈加清晰。 在没有雷军加持后,小米15系列能否延续小米14系列的出色表现,将是今年手机圈的最大看点之一。

雷军不再操刀,小米15祭出至少6大重要更新

1、极大概率首发骁龙8 Gen4。

作为骁龙8 Gen3移动平台的首发机型,小米14系列凭借出众的性能、强悍的影像和均衡的配置,成为2023年年末最热门的智能手机系列。 或许是看到了小米14系列的成功,今年的小米15系列也将延续前代的操作,首发骁龙8 Gen4移动平台。

数码博主@智慧皮卡丘表示,小米15手机将继续首发搭载骁龙 8 Gen4,并且可能提前到10月左右发售。 结合高通预计在9、10月发布骁龙8 Gen4处理器的相关爆料,今年小米15系列或许会比小米14系列要来得更早。

图源:微博

作为参考,小米13系列于2022年12月11日发布,12月14日首销;小米14系列于2023年10月26日发布,10月31日首销。 不难发现,小米近两年的新机迭代节奏有加快的迹象,所以即使小米15系列在10月初发布,也不足为奇。

回归手机硬件配置,小米15系列的最大亮点无疑是首发搭载骁龙8 Gen4处理器。 对比前代,骁龙8 Gen4处理器的提升幅度非常大。 这颗芯片由台积电3nm工艺打造并且采用自研Oryon内核,核心架构升级为“2+6”的全大核方案,预计CPU和GPU性能将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最直观的性能跑分也已经出炉,在GeekBench 6跑分中,骁龙8 Gen4单核2845分,多核分,对比骁龙8 Gen3处理器单核2200分,多核7200分的跑分成绩有明显提升,这也是高通历史上首个跑分过万的移动平台处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骁龙8 Gen4处理器还支持高通最新AI引擎和LPDDR5T,小米15系列在AI方面的表现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2、大概率支持单点超声波指纹技术。

除了核心处理器外,小米15系列最吸引人的另一卖点可能是支持单点超声波指纹技术。 相比于小米14的短焦指纹和小米14 Pro、小米14 Ultra的超薄屏下指纹技术,单点超声波指纹技术优势在于识别效率和安全性更高,并且受湿手和污渍影响较小。

图源:OPPO

超声波指纹技术在2015年由高通公司提出,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一直只有寥寥几个品牌的部分机型选用了该方案,例如vivo X Fold、魅族21PRO。 据悉,国产品牌汇顶科技在不久前研发了全新的单点超声波指纹方案,预计会在小米15系列上首发。

3、大概率继续采取直曲双尺寸。

而在屏幕方面,小米15系列大概率和小米14系列直曲双尺寸的策略保持一致,将分为直面屏和曲面屏设计。 小米15标准版采用6.36英寸OLED直屏,屏幕黑边将进一步缩窄;小米15 Pro则采用曲面屏,具体参数有待揭秘。 直曲屏双尺寸的策略在小米14系列上已经得到过验证,确实能满足消费者更多元化的购机需求,在屏幕越来越大的手机市场,一台好的小直屏旗舰手机已经成了稀缺产品。

继小米14 Ultra首次使用卫星通信技术后,小米14 Pro钛金属版也搭上末班车,成功用上了卫星通信技术。 从小米这一举动来看,卫星通信技术下放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图源:微博

4、有可能标配卫星通信技术。

有消息称,小米15 Pro将支持卫星通信技术。 如果爆料属实,那么小米15 Pro高端属性又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但卫星通信是否会对小米15 Pro的销售产生正面影响,或许还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此前就有部分网友对加价支持卫星通信技术的小米14 Ultra表达了不满,他们更倾向于无卫星通信版的小米14 Ultra。

如果小米15 Pro仍采取加价策略,小米15 Pro的售价将会与小米15标准版拉开更大的差距。

5、或将用金沙江电池提升续航。

小米14 4610mAh的电池容量对于小屏旗舰来说,表现已经相当不错。 但对比其他大尺寸机型,更小的机身空间代表着先天劣势,续航表现也稍显逊色。 参考小米14 Ultra最新搭载的金沙江电池,其采用了最新的硅碳负极技术,能让电池体积降低8%,同时电池最高能量密度提升至779Wh/L,续航提升了17%。 如果小米想提升小米15的续航表现,那么金沙江电池将很大几率被应用到小米15系列上,届时小屏旗舰也能实现更长的续航时间。

6、更强大的主摄方案强化影像优势。

影像方面,小米15系列还将采用更强的主摄方案,由小米14系列的豪威OV50H升级为OV50K。 小米15 Pro还会用上OV64B潜望长焦,而超广角镜头大概率仍是JN1。 小米15受限于机身尺寸限制,并不会加入潜望长焦镜头。

图源:雷科技摄制,左为小米13 Pro,右为小米14 Pro

至于高刷新率、高频护眼调光、IP68级别防水防尘等外围参数,小米15系列也不存在缺席的情况。

总之,与小米14系列相比,小米15系列在性能、影像、指纹解锁、续航等核心配置上均进行了升级,并且小米15 Pro还新增了卫星通信功能。 对于今年有换机需求的朋友来说,小米15系列确实值得期待。

然而,在高度内卷的旗舰手机市场,小米想让小米15系列重现小米14系列的热销景象,或许还需要提供更多才行。

延续小米14辉煌,小米15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1、定价:涨价概率高,能否卖得动?

雷军在小米14系列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小米14将是最后一个3999元起售的旗舰机,未来小米将不再局限于这个价格段。 并且随着小米15 Pro加入卫星通信功能,加价500元的传统也有可能得到延续。

图源:小米

这意味着小米15系列的起售价将进一步上探,有预测认为,小米15将取消8GB版本,让12GB+256GB版本成为起始配置。 而小米14 12+256GB版本售价4299元,我们暂且认为小米不涨价,那么小米15的起售价将来到4299元。

近些年小米冲击高端市场颇见成效,回顾小米2023年前三季度财报,单机利润的提高,令小米在营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增长。 众所周知,大多数手机品牌的高端旗舰机型利润都十分微薄,主要还是要靠线下手机「回血」,而对于小米来说,主打线下市场的小米Civi系列销量、口碑表现平平,难以创造更高的收益。 小米14系列成功让小米成为能够靠高端机型盈利的品牌,接下来的数字系列机型自然需要在定价上更为谨慎。

2、AI:小米在AI手机上依然在观望。

2024年,除了小米与华为外,头部手机厂商无不在重注AI手机战略,其中OPPO、vivo、荣耀、魅族都在战略上对AI以及AI手机进行投资,比如荣耀提出“四层架构”的独特的AI硬件理念,OPPO也高调宣布拥抱AI。 国际巨头三星与苹果也在重注AI,三星提出AI For All,最新旗舰Galaxy S24通过与网络等合作落地AI手机概念,苹果停止造车项目转而All In AI(甚至被传欲与网络AI战略合作)。 然而华为和小米在AI手机上却给人感觉比较低调,甚至可以说还在观望。

说起小米的AI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必然是小米14 Ultra上的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 除此之外,植入生成式AI大模型的小爱同学、相册图片智能清除等AI功能也让人印象深刻。 据小米官网介绍,其MiLM-6B大模型在百亿内参数大模型排名第一。

图源:小米

不得不说,就现阶段而言,小米手机在AI方面的探索是足够的,但各家手机品牌的AI手机其实并没有拉开太大差距,并且还不断有领先技术出现。 比如马斯克旗下AI 初创企业 xAI官宣正在开源3140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Grok-1、苹果公司研发团队公布了300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MM1。

正如上文所说,小米手机目前在AI摄影方面的探索已足够亮眼,但想要让小米15系列复刻小米14系列的销量表现,还是得给消费者足够多的惊喜,至少小米应该展示一些它在AI手机上的理念、认知和实力。

总的来说,小米15系列目前已知升级还是相当有诚意的,在处理器、指纹解锁、影像、续航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提升,并且还保留了小米14系列特色的直曲屏双设计方案,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而小米15系列在提高定价后是否会失去这部分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又是否能跟小米14系列一样成为用户换机的前几选择,一切还是未知数。

数字系列是小米手机最核心的产品线,手机业务则是小米的大本营业务。 在小米SU7开售的关键时刻,小米手机业务作为“大后方”不能有任何闪失。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强调“人车家”独特理念,而“人”的场景离不开小米手机、小米平板、小米手环等个人随身设备的加持。 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小米15也将在“人车家”即如何与“车”更好地互联协同上,给出新的答案。

七对CP 适配度 晓婷和栋哲排在第三位 排名 小巷人家
16系列国内前八周销量 同比减少14% iPhone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