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尚龙
2008年3月13日在德国上映了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叫《浪潮》。故事讲述了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在这个故事里,导演提出了一个问题: 制造一个纳粹集体,要几天?
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都笑了,心想,这二战都过了多久了,总理都道歉了,还有啥好探讨的。
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为“浪潮”。 他开始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用一致的打招呼方式和见面礼仪,穿同款的服装,还有一样的标志。最可怕的是,不允许不同的声音。 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失控了,忽然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 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甚至不让他们进教室。 经过一次次的升级后,同学们分成了两派:“浪潮组织”和“非浪潮组织”。后来,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起来宣布实验结束,组织解散。但是, 谁也没想到,一个学生竟然因为“信仰”幻灭,开枪打伤一名同学后自杀了。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样的实验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思想也从很早就有了,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因为受这种思潮困扰,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乌合之众》,于 1895年首次出版,也因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学。
有人批评勒庞,说他书里的研究不够严谨——比如说,怀疑他把个人的猜想当作结论,缺乏严密的学术论证等,但有趣的是, 他说的所有话,在二战的德国、日本都得到了印证。
勒庞很早就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他的思想达到了顶峰。后来很多领袖和主席都是他的粉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坚持要会见勒庞,他曾经认真阅读勒庞的作品。但 其中最循规蹈矩地跟随勒庞,并坚定地视他为偶像的,是希特勒。
那什么是乌合之众呢?
乌合之众,指的是一种群体,但不是说简单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是群体了。 它描述的是一群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形成的临时的心理群体,这些群体成员在集体心理的影响下,表现出跟他们作为个体时不同的行为特征。
比如生活中,一款产品或者服务上市成为爆款之后,商家都在卖,消费者都在买,甚至有的时候大家根本搞不清楚这个产品有什么用,就开始跟着买,这些跟风购买的消费者就是这样一种群体。
还有在社交媒体上, 某些话题或信息可能会迅速获得大量关注和传播,即使这些信息可能是未经验证的谣言或错误的。 例如,一条关于名人的虚假新闻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即使后来被证实是虚假的,但已经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乌合之众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群体智力的下降。 人但凡在集体里,就不容易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谁声音大就跟谁走。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许许多多的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这个群体的智力,会是人们的智力叠加的总和吗?会变得更聪明吗?换句话说,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吗?在思想方面不是。庞勒认为,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体平均智力水平的。他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 群体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分析和判断。 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简单主张,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拥护支持。因为整体的智力下降,所以 群体特别易于被暗示所误导,相信并传播荒诞不经的谣言,接受稀奇古怪的理念。
第二个特点就是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横冲直撞,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只要一件事能挑动荷尔蒙,人们就能勇往直前,不计后果。 作为个体,很多人对“胆大妄为”的事情不过是想想而已,有时候可能连想都不敢去想。就比如我一个人肯定不敢进鬼屋,不过如果有一群人跟我一起,我就敢了,而且敢肆无忌惮,奋勇直前。群体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群体行为上“人多力量大”,个体力量实现不了的目标,众多个体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轻易实现;二是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者消除了对被惩罚的恐惧。 我们理解的“法不责众”,其实也是这样,别人赋予你的力量是很大的。
我曾经写过的小说《刺》讲到校园暴力的故事。我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大多数校园暴力其实都是群体行为,如果动手的那个人周围没有围观的人,他也许不会下手那么狠。所以,对待校园暴力有个特别好的方法——把他们拆出来。他说“我们”的时候,你就看着他的眼睛,说:“别说我们,你就说你,对,就是你。你为什么要动手打我?”
当然还有更好的“拆人”的方法,当一群人跟着你的时候,你抓着一个人打,然后大喊:“跟你们其他人无关,我今天就要收拾他……”然后一边打一边跑。同理,你想让别人帮你,不是跟一群人说:“快来帮帮我。”而是要唤醒人作为个体的意识,比如你可以说:“那个穿蓝衣服的,麻烦你帮我一下。”这样,被帮助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群体的第三个特点是情绪化、敏感化,而且急于采取行动。 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传染实现的,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成为主导力量。我相信你也感觉到了,有些人一旦形成群体,就不顾事实,就想传播情绪。比如某些明星的粉丝,你跟他说明星的某部戏没拍好,他们就会成群结队地来反驳你说你知道他多努力吗。
所以,领导者对群体的动员方式,三招就够了: 断言、重复和情绪传染。
作为领导者,一定要给自己的群体提出一个主张 ,而这个主张必须是以断言的形式提出来的,简单干脆,生动明了,迎合群体的愿望。
第二项要诀就是重复,必须不断重复,面对各种情况都要重复再重复——重要的话一定要至少说三遍。 就比如小时候我们听到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句广告语为什么好。勒庞认为把断言不厌其烦地进行重复,可以让断言进入人们的潜意识中,不知不觉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还需要第三项要诀:情绪传染。领导者要依靠强烈的情绪去感染身边的追随者,再让这些追随者把这样的情绪传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通过情续传染唤起具有相同情绪的人,领导者的主张就会在情绪的作用下被人们接受。也许有些人并不十分认同领导者的断言,但是只要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最终也会成为领导者的追随者。我们经常听别人说煽动情绪,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当群体情绪失控时,真相就不重要了。
那我们顺着这本书进行一个思考:
当我们进入集体,我们的状态和判断真的会瞬间改变吗?这种理性和疯狂的二分法是不是过于绝对?乌合之众会不会在良好的领导下成为普通或者良好的公众呢?我认为你们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不过你可能会顾虑这本书是100多年前的作品,认为会有一些理论基础已经过时,但能让我们思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有四个想法和你分享:
第一,越是进入群体,越要保持独立思考。 我在一次跑步的时候,看到一群人一边跑一边喊口号。我准备跟着喊口号,但及时停住了,因为我想起我读过这本书。而这样的训练其实很重要,不从众,不跟风,不人云亦云,做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做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事。
第二,永远不要让你的情绪被别人带着走。 比如,当你看到一群人唾骂别人时,不要加入。当你看到大家都在夸别人的时候,不要盲目。特想骂人、站队、为之付出全部的时候,问问自己:是我的情绪在说话,还是我的理性在操控?
第三,无论你对某个群体有多么喜爱,都要记住,你是一个可以实现无限可能的个人。 你可以喜欢别人,你更可以成为别人或者不一样的自己,可以顺着集体走,但永远不要磨灭你的个性。但凡一个群体开始喊口号,开始限制你对外的探索,都请你格外警觉。
第四,可以喜欢一个偶像,但要有自己的信仰,别搞混。 将某人视为偶像,本质上是因为你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主要关乎情感;但信仰主要关乎原则,关乎理智——二者不要搞混。
我爱这世界,但我更爱一个独立思考的自己。
授权转自丨李尚龙《我想把这个世界读给你听》
华景时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我想把这个世界读给你听》 是畅销作家李尚龙全“心”力作,带你重读24部西方文学经典。全新解读充分展示了对当代年轻的理解,能够共情他们所面临的艰难处境,给予深深的抚慰。通过名著描述的故事、名著背后的故事、自身经历的故事这三重故事性,展示着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整本书立足于文学,但充斥对成长的思考和总结,让每个人在故事中,在故事揭示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前行的动力。
乌合之众 群体
众所周知,群体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 但是,当这些个体聚集在一起时,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群体效应。 然而,这种效应并不总是积极的,它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这就是乌合之众的概念。 乌合之众 群体乌合之众是指那些组织松散、无组织、缺乏领导的群体。 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通常是不理性的,甚至是危明乱瞎险的。 这些群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个体的判断力和理智,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首先,乌合之众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一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这些利益或目标可能是政治、宗教、经济或其他方面的。 然而,在这些群体中,很容易出现极端主义和暴力行为。 例如,一些宗教极端分子可能会制造暴力事件,以表达他们的立场。 其次,乌合之众的行为和思想通常是不理性的。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判断力和理智往往会被群体效应所替代。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群体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例如,一些股市投资者可能会跟风购买某些股票,而不考虑股票的基本面。 此外,乌合之众中往往缺乏领导和组织。 这就意味着这些群体很难达成共识,并且很难做出有意义的决定。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乌合之众经常会分裂并失去其力量的原因。 总之,乌合之众是一种危险的群体形式。 虽然这些群体可能会陪答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积极的效应,但它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是不理性的。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乌合之众的存在,并避免激空加入这些群体,以免被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伤害。
群体无智慧?《乌合之众》读后
01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当人形成一个群体时,所展现的一系列心理行为特征,往往与作为个体时表现的大不相同。 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群体之后,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个人的个性极大削弱,也容易表现出情绪化和低智商化。 群体也不全是负面的影响,因为存在即合理。 从人类的发展开始说起,远古时代,人类还是猿人的时候是很弱小的,没有尖牙利爪,狩猎、防止被狩猎,总的来说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他们开始过群居生活,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个体聚集形成群体,获得了力量,相对应的也有了泯灭个性、低智的弊端,但和生存比起来这些不太重要。 但当人类愈发强大,成为食物链顶端之后,尤其是现代,个体的作用逐渐体现,群体的负面效应开始被放大。 全书给我们的一种暗示是,群体无智慧,但并不意味着群体不能做的比个人更好,一切取决于与群亮激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但可惜的是,很多时候群体低智慧、易情绪化这个特点更多的被有心人或者组织利用,做了很多不太好如锋的事情,比如希特勒的纳粹集权、到暴力抵制日货、传销洗脑等等,当然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幸敬橡袜存者偏差思想作怪。
《乌合之众》中群体心理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行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揭示了群体行为的独特规律。 勒庞指出,生物在聚集时往往会无意识地寻求领导,群体中往往充斥着专横和偏执,这种特性使得看似不合理的选择在群体决策中显得合理。 他认为,文明的创造并非来自群体,而是少数知识精英的智慧结晶。 书中强调,教育的本质并毕闹非简单的背诵和服从,而是激发个体的独立思考。 勒庞揭示了情感在历史冲突中的决定性力量,他写道桐数团,数量并不必然代表正义,但群体中的情感冲动常常占据上风。 同时,他批判了信仰的力量,它能让人深陷自我梦想的控制中。 更深层的观察是,影响民众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事件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效应。 《乌合之众》的经典语录,尽管源于网络,但其洞察力和影响局橘力远远超出了其创作的时代,为我们理解群体心理提供了深刻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