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定要避开 这些大坑 养男孩十几年 一位过来人妈妈的心声

:主创团·牧青野

刷到前北大金融系副教授香帅提出的一个词—— “微利时代”。

指的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微小,甚至接近于无的社会现状。

评论区有网友打趣:

这说的不就是养男孩的父母吗?养得费心费力,效果微乎其微。

而且因为男孩相比女孩开窍较晚的特点,在教育前期和中期就更容易出现付出和收获差距大的情况。

就像我儿子,这些年为了他的学习,钱没少花,心血没少费,可眼瞅着就快要中考了。

虽然老母亲也希望我儿一夜开窍,一朝逆袭,考入最好的高中;

但还是不得不面对现状:

我可能得做好最坏打算,我儿子,可能考不上任何好高中!

心里有答案了,反而就没那么焦虑了。

静下心回头看这几年儿子的学习成长,才发现我曾踩过不少坑,不过幸好离中考还有一段时间,亡羊补牢,补一点是一点。

接下来,我把自己的反思,和之后的行动结果记录下来,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

其实早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的教育方式就已经出了问题。

儿子是和小区里的一个女孩一起长大的。

有了那个小姑娘的对比,我儿子各方面都显得特别差劲。

小女孩已经会挤在她妈妈怀里说“最爱妈妈”了,我儿子还在那里结结巴巴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妈,球!球!”

当时我特别焦虑,都快要怀疑儿子是不是智商有问题了。

好在偶然听了一次教育专家的讲座,他说男孩基本都是开窍晚、后劲足,老母亲只要放宽心,静待花开,就能在不久的将来见证奇迹。

他说得很真诚,我听得很认真,但问题是,我把意思完全理解偏了。

从那之后,我对儿子的很多“落后”表现开始放任自流,总觉得时间到了,儿子自然就开窍了。

就像阅读这件事,一个在小学当老师的朋友早早就告诉我,要提前抓好孩子的阅读。

但我转头一瞅,儿子正在那里撕下书壳当成大刀劈他爸,嘴里还大喊:“妖怪!吃我一刀!”

我悬着的心终于死掉了!

不过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当时觉得男孩也许就是坐不住,不如女孩喜欢阅读,等大了自然就好了,大不了到时候靠理科拉分。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被刻板思维影响,觉得男孩数理化好,文科不行,所以抱着侥幸心理,想着到了初中理科多了儿子肯定会逆袭。现在真是后悔不已!

还有,儿子上小学那段时间,我经常在群里被老师@,有时候是因为儿子上课不专心,有时候是因为作业完成得不认真。

刚开始我也犹豫过,觉得自己的方式是不是错了,是不是该给儿子培养下学习习惯,但后来想想要不还是再等等,也许真的就像网上说的,男孩到了中学就开窍了,很快就能翻盘。

说到底,男孩开窍比较晚,只是说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比女孩发育得晚些,血液中多巴胺含量高些,控制情感表达的胼胝体小些……

因为这些原因,男孩小时候相比女孩容易好动、坐不住、表达能力差。

但这不是完全放养孩子的借口。

真正为孩子做长远规划的父母,应该是把男孩开窍晚当成提前为儿子蓄力的阶段。

做好准备,厚积薄发。

如今,眼瞅着儿子都已经上初中了,不仅没有如我所想的那般,时间一到,“开关”一扭,就能奋起直追。反而因为我的疏忽,导致他的学习习惯和成绩都一塌糊涂。

尤其在看了很多专业的养育书籍和文章后,我也逐渐意识到,养育男孩的本质,是要考虑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性别和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而不是像我一样两手一摊,听之任之。

想到这里,我也觉得很对不起儿子。

如果不是我把男孩后劲足当做了放任他随意成长的理由,没有从小培养他的习惯、韧性、坚持这些品质,儿子也不会成为如今这个样子。

现在,我决定做出改变……

1、先使巧劲——抓住细节好好表扬,帮儿子重新建立信心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相比女孩而言,男孩的性格确实更跳脱,前期在学习上也容易马虎。

甚至由于体内睾丸素的影响,攻击性和破坏性也更强,这就直接导致男孩会更叛逆,更不愿意听父母的话。

所以我决定,改变儿子不能用强硬的态度下猛药,而是慢慢来。

首先,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男孩大约在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开始逐渐发展出自我中心主义,自我概念也更精确,自尊开始分化,自主性需求更强。

简单说,就是家长要多鼓励、肯定、表扬,然后引导他们自己找到合适的习惯方法。

方向明确,任务立马安排。

我把自己化身成了彩虹屁老妈,先对着儿子的月考成绩一通夸:

“上次英语考试你卷子都没答完,这次居然答得完完整整,证明你这次用心了,太让妈妈惊喜了!”

“这次数学成绩不但没有一丁点退步,最后一道大题的公式还写对了!这进步真的太大了!”

果然,儿子都是顺毛驴,在我的彩虹屁攻势下,儿子假装无所谓地挠挠头,但压不住的嘴角早就出卖了他暗爽的心情:

“这有啥难的,我不过就是以前没咋用心。”

意识到鼓励和肯定对孩子的重要性后,我开始认真观察儿子身上的每一个小的进步点和发光点,用真诚的肯定给他逐步建立信心。

不过,儿子的学习劲头确实有了,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2、再借东风——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儿子刻意培养一些好习惯

儿子现在是士气高涨,但没啥学习方法。

就拿晚上写作业来说,他以前基本都是回家后先玩手机再吃饭,然后磨磨蹭蹭地做作业,抓耳挠腮写了半天,好多题不会,效率也不高,我每次在旁边看得血压蹭蹭往上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找了很多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有两条内容让我印象很深刻:

写作业是为了检验对知识的消化程度;

把写作业当成小型考试。

我把这两条标准结合到儿子身上,用了两个方法来解决他的“写作业困难症”:

先回顾当天学习过的知识,再写作业,把写作业当成查漏补缺和复盘的过程;

写作业时使用番茄钟,在规定时间内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集中注意力专注做题,做完再休息。

你看,这些问题的根源,说到底都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才会有各种成绩问题。

坏习惯的行为模式已经形成惯性了,就需要重新刻意培养一些好的习惯。

于是,我和儿子之间有了以下谈话:

“我看到你最近写作业的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你觉得是改变了哪些习惯后才有了这些进步?”

儿子想了一会儿,眼睛一亮:

“以前放学都是先玩手机再写作业,现在是先写作业。”

“那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用吗?”我一脸期许地看着儿子。

他的回答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先玩的话,就想一直拖,而且越往后越不想写。但先写作业,心态就不一样了,就觉得赶快完成作业就能玩会了,写作业速度也就变快了。”

停了一会儿,儿子又说道:

“不过有时候作业写完了,反而没那么太想玩手机了。尤其是成就感特别强的时候。”

其实我心里知道,这是符合科学研究的,先玩手机再写作业,是先让大脑适应了快反馈模式,所以就很难再静下心去做需要让大脑慢思考的事。

而且儿子说完成作业有成就感的时候,对玩手机的欲望就没那么强,其实这也符合大脑的特性,即成就感对大脑带来的满足感,远比短平快刺激带来的满足感强。

但考虑到今天和儿子聊了太多道理,我决定先按下不说,而是让他一点点自己去悟。

从写作业这里打开突破口后,儿子仿佛被打开了任督二脉。

因为作业完成得好,儿子被老师表扬了几次,他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开始早读,睡前听听力……

到这时,我越来越相信教育心理学中的那句话了, 孩子有追求卓越的天性。

只要他在向好的方向前进了,就会一路朝好的方向走下去!

3、最后用蛮力——重视阅读和运动,该下苦功就下苦功

自打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好后,我决定把他落下的另外两项内容也抓起来——阅读和运动。

有天晚上,我翻了一下儿子的课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现在的学习对阅读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别说语文了,就连数学,新题型就融入了很多生活的实际和常识问题,每道题光题目就一大段文字,如果阅读力不强的话,解题的速度和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

我用了三个方法帮儿子提升阅读力:

守好基本——以课本为主,辅助大声朗读的方式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以终为始——主挑和课本关联度较高的课外书来拓宽认知;

以教促学——从阅读者转变为学习者,每阅读完一本书籍,就用输出的方式,记录和回顾哪些内容可以作为阅读分析?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写作文的素材积累?

阅读抓起来了,接下来就得多运动,毕竟好的体力是学习的保障。

这时候孩子他爸就起作用了。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他爸每周末都会带着儿子去打篮球。

而且我想着,让儿子打打篮球,也可以满足他的社交需求。在和同伴的相处中,他还可以学会冲突处理和团队合作。

并且,运动也可以给他提供一些即时的高刺激回馈,让他在挑战中获得乐趣,这不仅可以让他学习如何从身体到精神来控制自己,还能帮助他消耗掉一部分青春期旺盛的精力。

让我欣慰的是,之前因为和儿子的亲子关系基础比较好,儿子对于我的引导还算比较配合,所以他的进步也很明显。

但看到儿子越来越优秀,他爸坐不住了,直接来了句:

“照咱儿子这势头下去,一学期进步50分,清华北大指日可待!”

我忍住不给他泼了盆凉水:

“学习靠的是长久的坚持和积累,咱们落下了那么多,这才哪到哪?”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儿子未来会怎么样?也不知道我们的努力能不能亡羊补牢?

但我知道,即使儿子最后依旧考不上好高中,但有我们当父母的带着爱,站在他身后,他至少可以成长为一个健康、积极、乐观、优秀的人!

人生的路还长,我相信儿子!也相信我们现在的积累和努力,会成为他未来人生真正的后劲!


儿大避母,家有男孩的母亲,哪些方面一定要注意?

儿大避母,家有男孩的母亲,哪些方面一定要注意?

有关“儿大避母”,这种行为不必越境

1、分床睡

即便再不舍得,也需要很早跟孩子分屋,或是分房睡。 如此一来,可在无形之中塑造男孩的独立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她们搞清楚疏离感和界限感,从源头上防止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对男孩的身体健康更有利。

实际上3岁起,父母就能有心试着分屋,为男孩暖心的提前准备一张宝宝床,让他们有着独属自己的空间。 靠着父母的双人床,也会使孩子更有安全感,让他们知道父母永远在身边。

2、衣着得体

实际上三岁以后,孩子便会萌生浓烈的性别意识,因为我们进到幼稚园以后,针对男孩和女孩子的观念会更突出。 因此妈妈在男孩眼前,一定要衣着得体,明白忌讳才能够。

除去衣着以外,去卫生间、换衣那样个人隐私的事,也尽量避开孩子。 这时候,倘若妈妈不在乎,很有可能给孩子传送不正确的信息,尤其是在跟异性相处时,免不了发生拿不定的尺寸状况。

友情提示:妈妈给孩子冲澡这种事情,从3岁起,决然不能发生。 这般个人隐私的事,最好是交到家里同性男去完成,再不济也需要教孩子独自一人进行。

3、尊重隐私

直到如今,还有一些妈妈感觉:掌握儿子的一切,才可以有利于教育与照顾他。 很想问一下这种妈妈:孩子,他并不是独立个体吗?不该有着单独空间吗?总想要探寻孩子的个人隐私,真不是符合要求的妈妈。

小时候,孩子和妈妈无话不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不论是生理学或是心理状态,都是有不想被窥视的区域。 所以,妈妈们要学会尊重,不必试图去打听孩子的真相。

怎样才能实现“儿大避母”呢?妈妈们应当多学学

最先,要会保持距离,从生活细节开始做起。 除开很早分床睡以外,便是服装、冲澡等生活关键点,一定要多注意。 可能会在妈妈来看,那只是稀松平常的关怀难题,可是男孩但不那样对待。

次之,要学会放手,从教学方面考虑。 体面的撤出孩子的生活,这是所有妈妈们都应学习事儿,所以只有撤出,才有可能让孩子做好自己。 所以,妈妈们不要管得太多,不然就会得不偿失。

最终,要学会沟通,尝试做好朋友。 亲子互动中间,没有永远的地向关联,倘若一开始就端正态度,我想大家更喜欢做好朋友。 遇到困难,有效的方法自然也是沟通交流,特别是妈妈身份,比较容易走入孩子的心灵,做好朋友的几率更高。

赠给妈妈们的温暖合理建议:男孩要重视塑造责任感、担任、毅力和单独,特别是教她们不轻言放弃能力。 在心间提前安排教育方向,做一个心中有谱的妈妈,文化教育下去更安心。

父母为我好,但不讲理。他们的做法给我压力很大。怎么办。

家长应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不少挫折和失败的时候。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父母亲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抓住问题的关键。 其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了解并发挥自己的长处。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就更需要时间来体验挫折,享受成功,进而认识自己。 家长们除了教孩子正确分析和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外,也要帮孩子做应付困境的心理准备。 只要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付自己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会时时充满了阳光,当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总是感到自卑和畏缩了。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注重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培养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第二,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 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第三,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 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 第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他们,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第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 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第六,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 有资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过去常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孩子生下来之后心理状况也如一张白纸一样,家长的心理素质、教养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 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咨询时总是诉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病态心理造成的。 首先,家长的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会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甚至疾病。 例如,有位家长把一个七岁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训练课程,钢琴、绘画、英语、书法、下棋、作文等等,结果孩子由于过于紧张造成抽动-秽语综合症。 还有的孩子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仿佛学习考试都是为了家长,平时学习还可以,一到考试就紧张得不得了,失眠、厌食、歇斯底里发作等,有的临近考试竟要放弃。 第二,家长的过分挑剔、完美主义造成孩子许多心理障碍。 例如,家长对孩子写作业要求甚多,孩子写一笔要反复描,擦了写,写了擦,结果动作拖拉,有时考试都写不完,严重的还会造成强迫行为。 第三,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会传给孩子。 有的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家长非常担忧,经常抱怨、烦躁不安、絮絮叨叨,对孩子过分关注,结果孩子变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缩、神经质。 第四,家长对孩子总是否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 家长总希望孩子要表现得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好,甚至更好,稍有一点缺点就横加指责,把打骂当成家常便饭。 有个5岁的孩子经常发脾气,做事没有长性,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老做不好,挨妈妈说,一天要说三次,没有表扬,所以想发脾气。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容忍孩子有缺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先反省自己的问题,放松一点,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自己解决不了,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分析和矫正。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 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 7.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 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12.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家。 如何对待儿童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随着各种需要的出现,对环境的探索会不断的深入,慢慢的就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表现出任性的行为?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儿童的任性呢? 这种时候,父母只有两种办法。 首先是绝对不能满足儿童的不合理要求,第二是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拒绝儿童的要求,可能会引发儿童的一系列行为,如哭闹、打滚,以不做某某应当做的事情相威胁等等,这时候有些父母面对这些招数往往束手无策,可能坚持一会儿就妥协了,最后以孩子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万万不可的。 这样通常滋长了孩子的气焰,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学会了下次还要如法炮制,结果往往后患无穷。 孩子会越来越任性。 所以呢,父母从一开始其就要坚持住,绝对不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协,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场,千万不能认为,只有这一个孩子,让着它吧! 拒绝儿童的不合理要求的方式要尽量委婉,尽量给儿童摆事实、讲道理,用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有的家长知道不能答应儿童的不合理要求,但却采用了简单粗暴 的方式来加以拒绝,甚至对儿童体罚,这样也是不合适 的。 在儿童哭闹不休的时候,父母可以避开,没有了观众,小孩子哭哭也就累了,这时候要真的避开,可不要躲在门后偷听,一旦儿童发现你在窥视它说不定哭个更起劲了,小孩子还是满聪明的。 在儿童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而哭闹的时候,可以采取某些方法来转移它的注意力。 比如说些别的事情啊,但是这种转移注意的方式应该是中性的,不应该是一种正强化。 父母跟孩子说理的技巧 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 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讲的道理要“合理”。 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其三,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 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 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帮孩子消除心理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人奋进向上,完全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懒散,但压力太大又会使人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 目前,不仅是成年人有心理压力,孩子也不例外。 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是他们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压力呢?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是什么、压力来自何处。 所以,父母首先要聆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要专心认真地听孩子说话。 只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 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才能针对问题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有些同学做得不一样而被孤立,比如有的男孩子不愿跟着别人一起逃学、不愿在考试时跟同学一起作弊、不愿偷着学抽烟等等。 他们会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被孤立,也会由此感到恐惧、不知所措。 这时,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坚持原则,不对的事就一定不能做;要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 要孩子知道,压力人人都会有,父母也常常会有烦恼的时候。 这样,可以避免说教之嫌,孩子对父母的话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 同时,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应对困难、克服压力的,给孩子树立一个实际的榜样,以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尊 这样可以加强孩子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定力,也有助于他们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 在遇到一些具体事情时,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一些适合孩子做的事交给他们,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对一些是非问题的讨论中多让孩子发表意见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办法。 孩子有自尊就会有勇气、有胆量,就会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强迫孩子在课后去学这个、学那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他的兴趣及所长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培养。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父母能够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便会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愉快地健康成长。 当孩子有过错时,不宜在吃饭的时候责备或打骂他,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消化。 因为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对胃肠的消化功能有影响。 当进食时,由于条件反射的作用,胃肠的消化液分泌旺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很好。 在人们情绪不好时,大脑皮层对外界环境反应的兴奋性降低,使胃肠分泌的水分液减少,胃肠蠕动减弱,从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 这样就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使人没有饥饿感,吃不下饭,即使勉强吃下去,也常感到肚子不舒服。 另外,也不要让孩子边听故事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吃饭,这些都会影响消化,而造成孩子食欲不好,消化不良等。 孩子懒惰与否,不是取决于遗传因素,而是环境造成的。 其中,家长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 有的家长,孩子从小到大都如珠似宝,孩子想自己做点什么事情,不是怕它做不好,就是怕弄脏衣服,再不然怕孩子浪费时间。 结果等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时才悔之晚矣。 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应该从儿童很小的时候开始。 孩子小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总是跃跃欲试,帮大人扫地、洗碗啊什么的,这时候家长只要注意引导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在儿童自己做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管做的结果如何,也不管事情有多小,家长都要热情的加以鼓励,这样,孩子才会体会出自己动手 的乐趣。 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劳动中,比如妈妈洗衣服的时候,也要求孩子一起加入,洗红领巾之类,使工作变的有趣一些;同时也趁机教会孩子一些劳动的技能。 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密切配合老师的活动。 儿童特别喜欢模仿,可以适当的在其面前表扬一下其他孩子如何勤劳等等,同时不要忘了告诉他,“只要你愿意,也能和他一样,咱们一起试试吧?”在这方面。 老师往往做的很好,很多儿童在幼儿园或学校里都很勤快,在家却什么都不做;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向老师们学习,正确引导孩子,但是提供榜样也要适可而止,不要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 如果要观察四五岁以上的孩子自发性是否发展顺利,父母们应注意一下,孩子是否很愿意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 如果与小朋友玩得既活泼又淘气,那么就可以认为孩子的自发性发育顺利。 这样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经常会和小伙伴的意见发生冲突,出现吵嘴、打架的事情。 这种情况证明孩子有了自我主张,做父母的应当持信任的态度予以关注。 孩子们即使是狠狠地打了一架,第二天也会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又在一起玩了。 在这一点上,孩子显然与大人不同。 大人之间要是吵了架,就很难和好了,有时候甚至还会断绝交往。 当孩子发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比自己一个人玩更有趣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出这样那样的方法来解决好冲突。 如果妈妈在孩子们争吵的时候出场了,会怎么样昵? 大多数的母亲会仲裁谁对谁错。 可是,孩子的吵嘴和打架决不是坏事情,所以,被指定为坏孩子的那一方,心中会留下创伤。 还有的母亲会各打五十大板,即让双方相互说“对不起”。 然而,由于孩子的吵嘴打架并非坏事情,所以这种做法依然会在两个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 充满活力的孩子会在争吵中学会与朋友相处的方法。 争吵,然后和好———经过这样无数次的反复,孩子渐渐地能够理解对方,同时也学会设法让对方理解自己,从而建立起朋友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 过去,在空地或公园里,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地玩耍的孩子们的身影。 没有大人的介入,他们在群体里相互争吵、打架,然后又自己和好。 就在这一来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锻炼出来了。 可是,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场所,孩子们很少能够成群结队地玩耍,锻炼交友能力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说起吵嘴、打架,为此而烦恼的家庭还真是不少。 兄弟姐妹之间,年纪越是小,年龄越是挨得近,就越容易争吵、打架。 不过,这种争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得少起来,所以,只要没有什么危险,父母还是不要干预的好。 例如,妈妈看见大的孩子打了一下小的孩子,于是,妈妈就说:“是哥哥先动手的吧,哥哥不好。 ”然后就让大的孩子承认错误。 可是这却错了。 因为大的孩子出手的时候,正好被妈妈看见了,而在这之前,小的孩子已经踢了哥哥一脚了。 这是常有的事情。 事件是连续发展的,无法只取其中一部分来进行裁判,而且这种裁判的本身也并非正确。 如果要裁判的话,必然其中一方要做“坏人”,可是,父母是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坏人的。 此外,自发性发展顺利的孩子,会对家务事、特别是烧菜表现出兴趣,很想帮妈妈做事情。 这时候,如果不嫌麻烦地给他当帮手的机会,并教他烹调的方法,孩子的技术会逐渐变得好起来,甚至自己一个人也会做简单的菜。 当孩子能够独自不费劲儿地做出荷包蛋时,他们的自信心将一下子增强起来。 可是,当孩子想来做帮手时,却被妈妈拒绝:“别来添乱子了。 ”这样的话,孩子会失去做家务的兴趣,变得在妈妈想要他帮忙时也不答应了。 少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最关键的时期。 有关专家指出: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应注意三方面:第一、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尊重孩子,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第二、注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第三、家长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应注意不要给孩子“精神虐待”。 据报道,有调查表明,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4座城市里:90%以上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差,而身体好,思想好都排在后面。 可见高期待已成为我国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的重要情绪结。 这种情绪结一旦产生,就会容易产生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溺爱,也大于打骂体罚。 而有过“精神虐待”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上的障碍,比如自卑、焦虑、自私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 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 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发现了孩子的思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便采用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式来治服孩子,这极大地束缚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 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便常用挖苦的形式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照自己孩子的缺点,这使得自卑这团乌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空间。 众多的精神虐待并没有使家长感到满意,继而家长又加大了 “精神虐待”的强度,导致了恶性循环,并且诱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因此,孩子的心理发育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千万不要给孩子“精神虐待”。 在幼儿园门口,常有一些家长恼怒但又必须装着笑容哄那些哭闹着不肯入园的小孩。 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家淘气、在校胆小怕事、偏食、怕见生人,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这个年纪的孩子人际关系不佳,可能有下列几种因素:一是智力或基本能力有问题,以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意思,或表达不好,怕人嘲笑,于是更胆小;二是因交友受挫,导致害怕与人交往;三是没有交友的动机,不觉得朋友有何好处,觉得自己玩也可以,或纯粹个性内向,不喜欢与小朋友玩。 就外界因素而言,则存在以下情况:楼房代替了四合院,邻里之间不相往来;老人怕孩子出危险,不让孩子出去玩;保姆代替了父母的劳动,却弥补不了父母的情感,造成孩子的情感饥饿…… 怎样才能帮助小朋友不再“害怕”和他人交往呢? 在日常生活中,可训练孩子沟通表达的能力。 比如以非权威式教养方,让孩个多有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试着回答“你希望吃什么”之类的问题。 对小孩子要多鼓励,建立其信心。 另一方面,可多问他在学校或幼儿园的情况,让他报告一下同学们的动态,如孩子抱怨某人对他不好时,可反问他:“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同学较好?”“你不喜欢他对你这样,有没有和他说?”让孩子想想该如何确切地表达自我,让别人明白他的情绪和想法;然后和孩子“模拟”一番,在何种情况下该怎么做,怎么说。 还要经常带小孩出去与人交往,比如周末带小孩到好朋友家过夜,让小孩体味到与人交往的快乐;母亲要尽量自己带孩子,尽管孩子还不会说话,也要多与他交流,多拥抱和爱抚孩子。 如果已经出现了人际交往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解决,如让孩子在款垫子上浪翻。 爬行,用软毛刷刷孩子的身体,让孩子骑着羊角球跳等,严重的,就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下面这项练习是利用各种情绪激烈的状况,来测验母处理手法认知的能力。 它也提供你一个练习如何对孩子消极的感受做情绪辅导式的反应。 在每一个项目里,提供了一人错的父母反应。 然后要求你在这种情况下,猜测孩子的感受及讨论父母的处理方式。 最后,要求你提供一个新的、确认孩子情绪的做法。 实例:孩子在一家大的百货公司里走失了,而家长十分替他担忧,过了一会儿,一名店员寻获一个明显不安的孩子,并帮他找到父母。 错的反应:你这个笨小孩,我为了你都快发疯了。 我不会再带你逛公司了。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吓坏了,处理的方式是为了孩子安全,同时是为了防止同样的情形发生。 孩子的感受:恐惧 对的反应:你一定是受了极大的惊吓,我也被吓坏了。 来吧,让我抱着你一阵子,然后再谈谈发生的事情。 1、孩子放学回家后:我永远不再去那所学校上课!老师在我的朋友面前向我吼叫。 错的反应:你做了什么事才叫老师向你吼叫? 讨论家长处理方法: 孩子感受: 对的反应: 2.在浴盆里,你的孩子说:我恨我的伙伴。 我希望他去死。 错的反应:这话太吓人了。 在这屋子里,我们是不这样子说话的。 你不恨你的伙伴,你是喜欢他的。 我不要再听到你这样子说话。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3.晚餐时,你的孩子说:哎呀,我讨厌这道菜,我不吃。 错的反应:你有得吃就吃,你还要喜欢它!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4.你的孩子外出回来说:我恨那些小孩。 他们不跟我玩,他们对我真小气! 错的反应:假使你不是一个胆小鬼,他们会愿意跟你玩耍的。 不要小题大做。 你要起来反击?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5.你的孩子说:我希望今晚不是你来陪我,我希望×××来陪我。 错的反应:多么可怕的话!你是个不关心别人的小孩。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6.你孩子的朋友来访,我孩子说:我不想跟你一块儿玩这个玩具。 你不准玩它! 错的反应:你是个自私的小孩,你应该学习去与别人分享。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答案 1.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有杰出的表现,并且得到老师的喜欢。 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引起老师的不满。 孩子的感受:难受。 对的反应:那一定让你很难受 2.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他和伙伴和睦相处。 孩子的感受:愤怒。 对的反应:我知道你的伙伴有时候确实让你气愤和烦燥。 发生了什么事情? 3.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孩子喜欢已准备的食物,同时家长不希望再下厨。 孩子的感受:厌恶。 对的反应:今天的菜似乎不对你的口味。 你想吃些什么? 4.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与其他的小孩愉快相处,同时不要使他或她的感情那么容易被伤害。 孩子的感受:忧伤。 对的反应:那一定伤透你的心,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5.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孩子对父母今晚所花的时间与精力有所感激。 孩子的感受:忧伤。 对的反应:我能够了解你确实想念×××,我也想念着×××。 6.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孩子与访客可以共同分享乐趣,并且表现大方。 孩子的感受:愤怒。 对的反应:有时候要分享一样心爱的玩具是很困难的。 让我们把这个玩具收起来,拿别的你愿意与别人一块儿玩的玩具吧。 你应该怎样批评孩子? 儿童的教育中,批评与奖励的作用同样重要,都是塑造儿童良好行为的手段。 但是,对儿童的批评,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主要要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批评的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不要在自己和孩子都气急败坏的时候,应该在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 当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对于父母的批评往往会顶嘴,至少在心里大唱反调。 即使是金玉良言,他也听不进去。 不要把饭桌作为批评的场所,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很可能会造成儿童的厌食,而且也得不到教育的效果。 批评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尤其要避开客人和小朋友。 在客人和小朋友面前批评孩子,会大大的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往往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让孩子觉得以后没脸面对这些人。 这是个惨痛的经验,希望你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经历。 可以把孩子单独唤到自己面前,心平气和但是郑重的指出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批评要及时。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的给予批评,不然,你说什么,他却已经忘到恼后了,不记得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了,那么还有什么批评的意义呢?

男孩被举出车窗撒尿,奇葩家长酿造过哪些危险?

现在这个社会,不但熊孩子多奇葩家长也不少。 前两天看到一则男孩被举出车窗撒尿的新闻,不禁捏了一把汗。

无知者无畏,这种无畏背后隐藏着莫大的危险。 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到底有多少危险动作,是家长不能对孩子做的,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有很多家长喜欢通过摇晃去哄孩子,有些动作频繁而且力气比较大,这样会造成甩鞭式损伤,因为婴儿脖子肌肉比较脆弱,受到摇晃时大脑也会震动,经常被这样摇晃会引起慢性硬膜下血肿,严重者会出现脑水肿失明甚至是死亡。

让孩子笑是好事,但如果让孩子笑的过于强烈可能会引发危险,小孩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一直笑的不停会造成瞬间窒息缺氧,尤其是吃东西时,千万不要逗宝宝笑,会导致食物呛到气管里面。

很多男人爱抽烟,抽的时候会随手塞到孩子嘴里,引得大家哈哈笑。 吸烟会对孩子的心肺呼吸系统和脑功能造成破坏,香烟中的尼古丁容易让人上瘾,对小孩来说还会诱发幻觉和头痛。

特别多的家长因为疼爱孩子,走路的时候会让孩子骑在自己脖子上,如果一不小心没有抓住孩子的手,会造成孩子后仰,可能导致,脊椎损伤,如果家长不小心摔倒,还会使孩子往前摔,脑门着地,伤害就更大了。

我小时候也喜欢跟爸爸玩一种抓着手转圈圈的游戏,就是爸爸两只手握着我的两只手腕,然后提起来转圈。 有时候,转几圈下来,头晕眼花,在地上站都站不稳,后来知道这种游戏会因离心力的作用,导致孩子的手腕关节脱位。 那种一左一右拉着孩子胳膊玩荡秋千的逗乐,也容易将孩子胳膊扯脱臼。

坐飞机游戏相信很多孩子都玩过,就是大人双手分别抓住孩子的脖径和脚腕,用力往上举同时转圈,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贴上,快速旋转,会使孩子的脑组织与颅骨相撞,损伤脑神经,影响大脑发育。

还有些家长喜欢让孩子独自在高高的台阶上行走,自己在旁边看护着,或者把孩子放在滑行的电梯台阶或电梯扶手上滑行,还有的让孩子在后面自己在前面相拥行走,都是不明智的行为。 去年就因为这样的动作一个孩子命丧黄泉大人痛不欲生。 看起来都是小事,安全上面无小事一定要引以为戒。

韶关乐昌农村民办幼儿园陷困局 之路在何方 脱困
纪念二胡大师闵惠芬 他们从五湖四海相聚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