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网下认购倍数106倍!银华绍兴原水水利REIT认购火爆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公募REITs市场迎来新品,网下机构资金认购火爆!
10月17日,全国首单水利设施REITs——银华绍兴原水水利REIT,发布基金份额发售公告显示,该只基金市场热度高涨,网下认购倍数106.07倍,创今年新高。
公告显示,银华绍兴原水水利REIT将于2024年10月21日至10月23日发售,发售价格为2.828元/份,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6.968亿元。其中,面向公众发售5569.2万份,公众投资者可通过场内或场外方式认购基金份额。
网下认购倍数106.07倍,若全部是有效认购,相当于确认比例达到0.94%,创下今年记录。从今年新发公募REITs发行情况看,网下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有效认购确认比例震荡下行,展现了各路资金对公募REITs投资价值的看好。
106倍!创今年网下认购倍数新纪录
10月17日,银华基金旗下首只公募REITs、全国首单水利设施REITs——银华绍兴原水水利REIT,发布了基金份额发售公告。
公告显示,在询价环节,原定1.3 亿份的基金份额,基金管理人和财务顾问通过深交所网下发行电子平台共收到69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186个配售对象的询价报价信息。全部配售对象拟认购数量总和为137.84亿份,为初始网下发售份额数量的106.07倍。
106倍的认购倍数,也创下今年公募REITs网下认购倍数的新纪录。
从网下投资者结构看,网下投资者中券商、保险、信托、私募云集,足见专业机构投资者对该基金投资价值的认可。
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6.968亿元
从发售规模和发售结构看,中国证监会准予该只基金发售的基金份额总额为6亿份,本次发 售由战略配售、网下发售、公众投资者发售三个部分组成。以发售价格2.828元/份测算,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6.968亿元。
其中,初始战略配售基金份额数量为4.14亿份,占发售份额总数的比例为69.06%。其中,原始权益人拟认购数量为 3.06亿份,占发售份额总数的比例为51%;其他战略投资者拟认购数量为1.08亿份,占发售份额总数的比例为18.06%。网下发售的初始基金份额数量为1.3 亿份,占发售份额总数的比例为21.66%,占扣除向战略投资者配售部分后发售数量的比例为 70%。公众投资者认购的 初始基金份额数量为5569.2万份,占发售份额总数的比例为 9.28%,占扣除向战略投资者配售部分后发售数量的比例为30%。
最终战略配售、网下发售及公众投资者发售的基金份额数量由回拨机制确定。
据悉,银华绍兴原水水利REIT底层资产是位于浙江绍兴市的汤浦水库工程,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灌溉、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工程,担负着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及宁波市慈溪市部分区域原水供应重任,截至2023年底已安全运行23年,项目公司获2023年水利部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国家级)等高标准奖励和荣誉。
根据绍兴市国资委官方信息,绍兴市拟将银华绍兴原水水利REIT建成市级唯一涉水REITs平台。同时据测算,该项目2024年(经年化处理)、2025年的现金流分派率预测值分别为7.08%和6.83%。
:黄梅
审核:木鱼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关于大暑节气的手抄报内容句子
1.大暑到,短信送,深情厚谊身边绕;花吐艳,蝶飞舞,翩翩迁迁美景妙;清风拂,细雨飘,清清爽爽无烦恼。 祝你大暑人快乐,无忧无虑无烦恼!2.大暑,是最热的`节气。 愿我的祝福送给你最美的凉意,让你拥有的运气,最火的财气,的福气,最多的牛气,最蓬勃的朝气。 3.大暑来了,气温升高,防暑降温,请您记好,瓜果水疏,凉茶多喝,预防上火,身强体健,短信一发,情真意切,多多联系,快乐无限。 祝大暑节气乐逍遥幸福罩好运绕。 4.大暑节气到酷热难耐;降暑养生精心安排:多水多粥解暑畅快;冬病夏治健康不败。 营养饮食少疾防衰;出门带伞保持凉快。 烈日炎炎短信到来;化作祝福传播关爱。 5.大暑来,祝福到,送你夏日解暑秘方:一粒快胃片,二片金嗓子,三包薄荷片,四盒肾宝,五样解毒剂,六味地黄丸,七种降温茶,八瓶风油精,九个开心丸,十分管用。 6.大暑到,快乐“暑”起了旗帜,开心不已;美好“暑”立了典型,幸福美满;生活“暑”起了自信,勇往直前;朋友“暑”起了拇指,传递祝福:大暑快乐!7.祝大暑心情愉快!8.小署,小鼠,提防小鼠,小心中暑。 署气横生,鼠性难改,年年有小署,岁岁除小鼠。 署天署地署今朝。 9.送你一棵大树,让树荫为你遮挡大暑的骄阳;送你一池清泉,让泉水为你洗去大暑的热浪;送你一条信息,让你知道“小样,别多想,心静自然凉。 ”10.愿你清凉一大暑,快快乐乐一辈子。 11.大暑了,来消暑啊!12.大暑时节,太阳毒辣,气温攀高,贴士送上:凉茶多喝,上火预防,多多锻炼,身体健康;多喝开水,防晒做好,降温防暑,莫要忘掉。 朋友,祝你大暑心情好!13.大暑慌慌心闷苦,为你特制友情菜谱,去热暑,心舒服:一盘红烧快乐,两碗凉拌好运,三碟爆炒平安,四份清蒸成功,再加一盆心想事成汤,保你健康如意,清爽“暑”不胜“暑”。 14.时至大暑,少不了暑落你几句:愿你快乐暑不胜暑,幸福不计其暑,烦恼屈指可暑,财运暑一暑二,健康永不中暑,大暑快乐!15.大暑了,愿各位亲朋好友身体健康,平安快乐!16.大暑节气来到,温馨提示送上。 全年温度最高,养生任务最重。 化湿健脾食品,摄入多多益善。 慢性疾病患者,生活处处小心。 祝你身体健康,幸福平安快乐!17.大暑,大暑,谨防中暑。 18.愿你大暑无烦恼。 19.大暑烈日炎炎照,气温高升似火烧。 防暑降温要做好,闷热烦躁统统跑。 宁神静气心灿烂,愁肠百结皆消散。 万里无云心欢笑,乐不思暑最逍遥。 愿你大暑幸福自在。 20.处暑来了,暑气消否?本地仍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气温创年内新高。 好想远离那流火烁金的闹市,坐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好好享受清凉世界,喝口冷饮,吃杯冰淇淋,静下心来感受处暑时节。
关于成交量的问题
成交量当然包括买卖的量,股市相当于是个封闭的市场,有人买才能卖的出去,所以卖出量和买入量必然相等。 我们能看到的挂单的数据,包括价格和数量,很多都是未成交的,表现出投资者的意愿,要看委差,才能做出具体判断。 更详细请看下面;关于成交量 (1) 一、关于量? 量之要,其一在势也。 高位之量大,育下落之能;低位之量大,藏上涨之力; 二、成交量的五种形态 因为市场就是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说成交量比较容易做假,控盘主力常常利用广大散户对技术分析的一知半解而在各种指标上做文章,但是成交量仍是最客观的要素之一。 1.市场分歧促成成交。 所谓成交,当然是有买有卖才会达成,光有买或光有卖绝对达不成成交。 成交必然是一部分人看空后市,另外一部分人看多后市,造成巨大的分歧,又各取所需,才会成交。 2.缩量。 缩量是指市场成交极为清淡,大部分人对市场后期走势十分认同,意见十分一致。 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市场人士都十分看淡后市,造成只有人卖,却没有人买,所以急剧缩量;二是,市场人士都对后市十分看好,只有人买,却没有人卖,所以又急剧缩量。 缩量一般发生在趋势的中期,大家都对后市走势十分认同,下跌缩量,碰到这种情况,就应坚决出局,等量缩到一定程度,开始放量上攻时再买入。 同样,上涨缩量,碰到这种情况,就应坚决买进,坐等获利,等股价上冲乏力,有巨量放出的时候再卖出。 3.放量。 放量一般发生在市场趋势发生转折的转折点处,市场各方力量对后市分歧逐渐加大,在一部分人坚决看空后市时,另一部分人却对后市坚决看好,一些人纷纷把家底甩出,另一部分人却在大手笔吸纳。 放量相对于缩量来说,有很大的虚假成份,控盘主力利用手中的筹码大手笔对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简单的事。 只要分析透了主力的用意,也就可以将计就计。 4.堆量。 当主力意欲拉升时,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几日或几周以来,成交量缓慢放大,股价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线图上,形成了一个状似土堆的形态,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产生大行情。 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玩了,在大举出货。 5.量不规则性放大缩小。 这种情况一般是没有突发利好或大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妖庄所为,风平浪静时突然放出历史巨量,随后又没了后音,一般是实力不强的庄家在吸引市场关注,以便出货。 三、市场成交量与价格的关系 1.确认当前价格运行趋势:市场上行或下探,其趋势可以用较大的成交量或日益增加的成交量进行确认。 逆趋势而行可以用成交量日益缩减或清淡成交量进行确认。 2.趋势呈现弱势的警告:如果市场成交量一直保持锐减,则警告目前趋势正开始弱化。 尤其是市场在清淡成交量情况下创新高或新低,以上判断的准确性更高。 在清淡成交量情况下创新高或新低应该值得怀疑。 3.区间突破的确认方法:市场失去运行趋势时即处于区间波动,创新高或新低即实现对区间的突破将伴随成交量的急剧增加。 价格得到突破但缺乏成交量的配合预示市场尚未真正改变当前运行区间,所以应多加谨慎 4.成交量催化股价涨跌 一只股票成交量的大小,反映的是该股票对市场的吸引程度。 当更多的人或更多的资金对股票未来看好时,他们就会投入资金;当更多的人或资金不看好股票未来时,他们就会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引起价格下跌。 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会所有的人对股票“一致地”看好或看坏。 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看法,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股票处于不同的价格区域,看好的人和看淡的人数量会产生变化。 比如市场上现在有100个人参与交易,某股价格在10元时可能有80个人看好,认为以后会出现更高的价格,而当这80个人都买进后,果真引起价格上升;股价到了30元时,起先买入的人中可能有30个人认为价格不会继续上升,因此会卖出股票,而最初看跌的20个人可能改变了观点,认为价格还会上升,这时,价格产生了瞬间不平衡,卖出的有30人,买入的只有20人,则价格下跌。 看好、看淡的人数会重新组合并决定下一步走势。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看法:股票成交量越大,价格就越涨。 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买入者,必然有一个相对应的卖出者,无论在任何价格,都是如此。 在一个价格区域,如果成交量出乎意料地放大,只能说明在这个区域人们有非常大的分歧,比如50个人看涨,50个人看跌;如果成交量非常清淡,则说明有分歧的人很少或者人们对该股票毫不关心,比如5个人看涨,5个人看跌,90个人无动于衷或在观望。 可以从成交量变化分析某股票对市场的吸引程度。 成交量越大,说明越有吸引力,以后的价格波动幅度可能会越大。 可以从成交量变化分析某股票的价格压力和支撑区域。 在一个价格区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说明该区域有很大的压力或支撑,趋势将在这里产生停顿或反转。 可以观察价格走出成交密集区域的方向。 当价格走出成交密集区,说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如果是向上走,那价格倾向于上升;若向下走,则价格倾向于下跌。 可以观察成交量在不同价格区域的相对值大小,来判断趋势的健康性或持续性。 随着某股票价格的上升,成交量应呈现阶梯性减弱,一般来说,股票相应的价格越高,感兴趣或敢于参与的人就相应越少。 不过这一点,从成交额的角度来看,会更加简单扼要。 仅仅根据成交量,并不能判断价格趋势的变化,至少还要有价格来确认。 成交量是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可能引起本质变动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市场上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个股或股指的上涨,必须要有量能的配合,如果是升量增加,则表示上涨动能充足,预示个股或股指将继续上涨;反之,如果缩量上涨,则视为无量空涨,量价配合不理想,预示个股或股指不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或难以持续上行。 个股或大盘在大幅放量之后缩量阴跌,显然是坏事,显然预示着一轮跌势的展开。 例如2001年5月18日和5月21日,沪市成交放大至200亿和217亿,之后量能再也无法放大,开始横向整理,至6月14日大盘见顶后,大盘明显缩量,6月27日开始放量下跌,7月23日加速下跌,至10月22日,跌至1514点,始于6月27日的此轮跌势共跌去700余点,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是典型的放量之后缩量导致的下跌。 但千万不能忘记,下跌初始阶段的股指是处于长期牛市之后的高位2200点之上! 与此完全相反的实例是,2002年3月8日和3月9日,沪市成交放大至238亿和213亿,经缩量回落整理后,终于爆发了6·24行情。 不可否认,6·24行情的爆发,消息面的利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6月21日,沪市成交就大幅放大,预示着新一轮涨升即将开始,只不过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重大利好大大加强了涨升的爆发力,但也大大缩短了行情的持续时间,急剧放大的成交量和场外资金的蜂拥而入使得资金面难以为继,结果导致了行情的夭折。 短短的5个交易日,沪市成交1650多亿,然后大盘缩量下跌,至2003年1月6日,股指创出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1311点,此轮跌势共跌去400余点,持续时间超过半年。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放量之后缩量导致的下跌,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下跌初始阶段股指是在创出2002年年内新高1748点之后,当时股指处于阶段性的高点,下跌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2003年1月14日和1月15日成交量放大至235亿和217亿,共计452亿,表明多头开始大举入市,之后大盘开始缩量,但是股指不跌反涨,是典型的缩量上涨,这表示1月14日和1月15日入市抢筹的投资者并未出逃,筹码锁定良好,上档抛压较轻,所以缩量仍能上涨。 与缩量下跌一样,缩量上涨一般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缩量下跌表示市场处于弱势,极小的成交量就能打低股指,下跌之后必然有放量大跌,这对于多方是极为不利的。 反之,缩量上涨表示市场处于强势,较小的成交量就能推动股指上扬,之后必然会放量大涨,大盘如此,个股更是如此。 缩量(或基本无量)上涨已经告诉我们,缩量不但能上涨,而且能大涨特涨! 成交量告诉拐点线索 (2) 成交量在魔山理论中的地位,从来就是辅助性的,它不能作为直接决策的依据,很多人认为我们有意冷落成交量指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魔山理论追求的是投机的效率,如果成交量的指标可以提高我们的投机效率,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放在我们的工具箱里呢?相反如果它不能给我们带来效率我们又何必应用它呢? 请看,这是成交量的表现,价格在跌到1311点时的表现,在它的前一日,成交和价格创出了新的低点,次日价格继续创新低的时候,成交却有所回升,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它来判断大盘出现了转折呢?相反当价格继续向上的时候成交却进一步萎缩,直到价格穿越了传统形态W底的颈线,成交才出现快速放大。 成交量具有先天的滞后性,不要相信量在价先的聒噪。 必须明确一点,成交量是价格的“衍生物”,市场资金是对价格的追捧——竞买或者竞卖形成了价格的波动,而不是对成交量的追捧,因此,成交量首要的功效在于甄别市场的容量,和市场的流动性。 除此以外,它对一些拐点的有效性的验证存在一些功效,但是这种功效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加以确定。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了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带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但是乐观前面要加上谨慎二字。 在一个拐点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个拐点的基准日,倾向于成交量萎缩。 我们通过对10年来一些重要的大盘的转折点的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屡屡出现,其概率在80%以上。 这种情况说明当拐点降临的时候,市场人气是极端低迷的,市场中大多数的人心怀绞痛,他们在这个时刻对市场形成了一致性的看法,这种悲观情绪在肆意的蔓延,在不断地打击着每一个参与者,而这些参与者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被动性“拒绝交易”,这就是成交低迷的原因。 但是一旦市场出现了转机,人们的眼球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 没有准备的人会吃惊,会关注,会等等看。 经验丰富的人,会立刻介入,而职业交易人则会全仓而动。 这样价格便会持续上升,直到观望的人介入全仓退出,而留在图表上的则是放大的成交量和远离拐点的价格。 如何观察成交量 (3) 股市中有句老话:“技术指标千变万化,成交量才是实打实的买卖。 ”可以说,成交量的大小,直接表明了市场上多空双方对市场某一时刻的技术形态最终的认同程度。 下面,笔者就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1、温和放量。 这是指一只个股的成交量在前期持续低迷之后,突然出现一个类似“山形”一样的连续温和放量形态。 这种放量形态,称作“量堆”。 个股出现底部的“量堆”现象,一般就可以证明有实力资金在介入。 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可以马上介入,一般个股在底部出现温和放量之后,股价会随量上升,量缩时股价会适量调整。 此类调整没有固定的时间模式,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所以此时投资者一定要分批逢低买入,并在支持买进的理由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有足够的耐心用来等待。 需要注意的是,当股价温和放量上扬之后,其调整幅度不宜低于放量前期的低点,因为调整如果低过了主力建仓的成本区,至少说明市场的抛压还很大,后市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2、突放巨量。 对此种走势的研判,应该分作几种不同的情况来对待。 一般来说,上涨过程中放巨量通常表明多方的力量使用殆尽,后市继续上涨将很困难。 而下跌过程中的巨量一般多为空方力量的最后一次集中释放,后市继续深跌的可能性很小,短线的反弹可能就在眼前了。 另一种情况是逆势放量,在市场一片喊空声之时放量上攻,造成了十分醒目的效果。 这类个股往往只有一两天的行情,随后反而加速下跌,使许多在放量上攻那天跟进的投资者被套牢。 区分成交量形态 (4) 技术分析可以说就是对价格、成交量、时间三大要素进行的分析,而成交量分析则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虽然说成交量比较容易做假,但仍是最客观、最直接的市场要素之一。 1、缩量。 缩量是指市场成交极为清淡,大部分人对市场后期走势十分认同。 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看淡后市,造成只有人卖,没有人买;二是看好后市,只有人买,没有人卖。 缩量一般发生在趋势的中期,碰到下跌缩量应坚决出局,等量缩到一定程度,开始放量上攻时再买入。 碰到上涨缩量则可坚决买进,等股价上冲乏力,有巨量放出的时候再卖出。 2、放量。 放量一般发生在市场趋势发生转折的转折点处,市场各方力量对后市分歧逐渐加大,一些人纷纷把家底甩出,另一部分人却在大手笔吸纳。 相对于缩量来说,放量有很大的虚假成分,控盘主力利用手中的筹码大手笔对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简单的事,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只要分析透了主力的用意,也就可以将计就计“咬他一大口”。 3、堆量。 主力意欲拉升时,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几日或几周以来,成交量缓慢放大,股价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线图上形成一个状似土堆的形态,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产生大行情。 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玩了,在大举出货,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坚决退出,不要幻想再有巨利获取了。 4、量不规则性放大缩小。 这种情况一般是没有突发利好或大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的妖庄所为,风平浪静时突然放出历史巨量,随后又复归平静,一般是实力不强的庄家在吸引市场关注,以便出货。 无论怎样,成交量只是影响市场的几大要素之一。 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决不可把它分开来看,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结果才会最准确。 均线 成交量结合看趋势 (5) 在技术分析领域里,移动平均线以它简洁明了的特点深受投资者的青睐。 人们利用不同时期的移动平均线来指导操作,特别利用不同时期的移动平均线的排列来判断是多头市场还是空头市场(在西方国家一般认为股价线在200日移动平均线以上为牛市。 反之,股价线在200日移动平均线以下时为熊市),以便调整投资者的市场思维,实施不同的投资策略。 而在选择买卖点时则运用“葛南维八法”。 移动平均线的优缺点 一、优点:运用移动平均线理论,在买卖交易时,可以界定风险程度,将亏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在行情趋势发动时,买卖交易的利润相当可观;移动平均线的组合可以判断行情的真正趋势。 二、缺陷:当行情牛皮盘整时,买卖信号过于频繁,投资者无所适从;移动平均线的最佳日数与组合,确定起来十分困难;仅靠移动平均线的买卖信号,无法给予投资者充足的信心,必须依靠其他技术指标的辅助。 成交量、股价、均线共同作用 为了投资者在运用移动平均线时能够扬长避短,从而发现成交量、股价、均线三者的共同作用,总结出:股价突破、支撑和压力的有效性与均线的角度和成交量有关。 根据这一理论,投资者可以较为有效地实施正确的买卖策略。 突破:股价突破移动平均线时,成交量必须放大,特别是向上突破移动平均线时。 如果移动平均线的运行角度与股价的运行角度互反时,突破后的股价会有回抽的要求,当日成交量过大(当日成交量比前一日成交量放大3倍以上时),若当日收盘为中线特别是光头K线出现时,这种反抽会发生在次日或者第三日。 例如,2001年10月23日沪深两市在暂停国有股减持消息的作用下,放量突破相反运行的5日均线,并当天收出光头中阳线,从而在次日才出现回抽,如果在突破移动平均线时成交量减少或者持平(特别是股价无量突破相反运行的移动平均线时),这种突破往往是假的。 支撑:移动平均线能否对股价构成有效支撑,不仅要看移动平均线的运行角度,同时也要注意成交量的多寡。 例如,移动平均线是向上运行而股价回落,这种移动平均线的支撑力度就大于走平或者回落的移动平均线,如果股价回落至移动平均线,发生支撑反弹时,必须有成交量的配合,否则投资者可视这种支撑为无效支撑。 例如:深成指在10月26日出现止跌走红,但是成交量则比前一日减少,说明这种支撑的可信度不高,投资者可不按传统的移动平均线的买卖技巧来进行。 压力:股指或者股价在下跌过程中出现的反弹,往往会遇上移动平均线的压力。 这一压力的大小不仅与移动平均线的期数有关,同时还与移动平均线的角度及成交量有密切关系。 在反弹行情中移动平均线的运行角度与股价或者股价运行角度越大,相反的压力就越大,特别是无量上攻移动平均线,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上移动平均线对不同时期都有指导意义,只不过不同时期的均线的支撑压力不同而已。 千金难买“散兵坑” (6) 实战中通常是很难区别主力在洗盘还是出货,抛早了走了一条大鱼,抛晚了又后悔莫及,恰恰是因为有此区别,才有了种种看盘技巧。 当然能够及时发现主力在洗盘是最好的,不过退一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不错,因为在刻意制造的空头陷阱构筑之后往往也容易成为个股介入的好时机,这就是千金难买价散兵坑。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散兵坑是非常安全的,因为炮弹不太可能再次炸在同一个弹坑内,前次炸出的弹坑往往成为老兵们的最佳躲藏之地。 在量价研判中有成交量的散兵坑,这是指在筑底成功时成交量往往形成一个大坑,在弱如游丝的低迷后呈现出有序的放大。 千金难买价散兵坑是指股价处于小幅震荡上行的慢牛趋势初期或中期,成交量有所放大、换手率也小幅增加,突然股价出现快速下挫,但这种下挫不会维持很久,在一至两天或一周左右的时间,股价便又重拾升势,再一次回到跳水前原有的上升趋势中,在图形上形成股价散兵坑形状,就如被炸弹炸出一般,而散兵坑出现之际将是十分难得的、千金也难买的买入时机。 这个在上升趋势途中出现的大坑,实质上就是主力在拉升之前凶悍的洗盘,此招一出,把坐在轿子里的大部分浮多都震下来。 这是个非常有效而实用的空头陷阱,实战中也确实很难把它识别出来,因此这里不研究如何识别是否为空头陷阱,而是充分利用之成为个股的介入机会。 其中有两个买点,一是在价散兵坑之内,但这是先知先觉与不知不觉,因为在股价刚刚有所企稳转强之际,任何风吹草动往往都会使人失去理智;二是在价散兵坑出现并已重返上升趋势中之际,这虽也失去了最低价买入的时机,但这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股价重返上升趋势使空头陷阱已被确认,不买地价,不卖天价,甘蔗的中间段是最甜的,看到趋势的重新确立才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顺势操作的真谛。 实战中的注意事项:1、股价要处于慢牛趋势初期或中期时,最好已有10%以上的涨幅,说明了上涨趋势已初步确立;2、股价突然间无量下挫,止跌位置相对于股价的绝对涨幅不能超过50%,最好在0.382黄金分割回吐位之内,如比例过高,向上的爆发力往往会减弱;3、在短时间内又有能力恢复到原有的上升趋势中,最好在1周内完成,否则时间过长,散兵坑的爆发力往往会减弱;4、在股价回升时候,成交量应该有所放大,快速的回升往往预示着爆发力强大;5、重返上升趋势之际,就是介入的绝佳时机。 成交量温和放大的技术含义 (7) 成交量温和放大的直观特征就是量柱顶点的连线呈现平滑的反抛物线形上升,线路无剧烈的拐点。 定量的水平应该在3%至5%换手左右方为可靠、温和放大的原因是随着吸筹的延续,外部筹码日益稀少,从而使股票价格逐步上升,但因为是主力有意识的吸纳,所以在其刻意调控之下,股价和成交量都被限制在一个温和变化的水平,以防止引起市场的关注。 对“温和放量”的理解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同位置的温和放量有着完全不同的技术意义,其中在相对低位和长期地量后出现的温和放量才是最有技术意义的。 二是温和放量有可能是长线主力的试探性建仓行为,所以虽然也许会在之后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但一般还是会走出回调洗盘的走势;也有可能是长线主力的试盘动作,会根据大盘运行的战略方向确定下一步是反手做空打压股价以在更低位置吸筹,或者在强烈的大盘做多背景下就此展开一轮拉高吸货的攻势。 因此最好把温和放量作为寻找“黑马”的一个参考指标,寻低位介入。 三是温和放量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否则持续吸筹不容易控制股价也会引起市场注意。 在不同时期参与市场的散户群体和散户心理也会有很大变化,所以一个实力主力介入个股的前期为了获取筹码,会采用多种操作手法,但温和放量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手法。 这样,在一个长线庄股的走势中出现反复的温和放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巧用成交量的变化寻黑马 (8) 根据成交量的变化寻找黑马,是投资者首先注意到的。 如果主力吸筹较为坚决,则涨时大幅放量、跌时急剧缩量将成为建仓阶段成交量变化的主旋律。 尽管很多情况下,主力吸筹的动作会比较隐蔽,成交量变化的规律性并不明显,但也不是无踪可觅。 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观察成交量均线。 如果成交量在均线附近频繁震动,股价上涨时成交量超出均线较多,而股价下跌时成交量低于均线较多,则该股就应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 因为,这表明筹码正在连续不断地集中到主力手中。 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从成交量的变化寻找“黑马”时,必须结合股价的变化进行分析。 因为绝大部分股票中都有一些大户,他们的短线进出,同样会导致成交量出现波动,关键是要把这种随机买卖所造成的波动与主力有意吸纳造成的波动区分开来。 我们知道,随机性波动不存在刻意打压股价的问题,成交量放出时股价容易出现跳跃式上升,而主力吸筹必然要压低买价,因此股价和成交量的上升有一定的连续性。 依据这一原理,可以在成交量变化和股价涨跌之间建立某种联系,通过技术手段过滤掉那些股价跳跃式的成交量放大,了解真实的筹码集中情况。 成交量堆积是另一个重要的观察对象,它对于判断主力的建仓成本有着重要作用。 除了刚上市的新股外,大部分股票都有一个密集成交区域,股价要突破该区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它也就成为主力重要的建仓区域,往往可以在此处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收集到大量筹码。 所以,那些刚刚突破历史上重要套牢区,并且在以下区域内累积成交量创出历史新高的个股,就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表明新介入主力的实力远胜于以往,其建仓成本亦较高,如果后市没有较大空间的话,大资金是不会轻易为场内资金解套的。 但如果累积成交量并不大,即所谓“轻松过顶”,则需要提高警惕,因为这往往是原有主力所为,由于筹码已有大量积累,使得拉抬较为轻松。 尽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股价不能创出新高,但无疑主力的成本比表面看到的要低一些,因此,操作时需要更加重视风险控制,股市整体走势趋弱时尤其需要谨慎。 需要指出的是,在主力开始建仓后,某一区域的成交量越密集,则主力的建仓成本就越靠近这一区域,因为无论是真实买入还是主力对敲,均需耗费成本,密集成交区也就是主力最重要的成本区,累积成交量和换手率越高,则主力的筹码积累就越充分,而且往往实力也较强,此类股票一旦时机成熟,往往有可能一鸣惊人,成为一匹“超级大黑马” 怎样研判成交量的变化 (9) 股市中有句老话:“技术指标千变万化,成交量才是实打实的买卖。 ”可以说,成交量的大小,直接表明了市场上多空双方对市场某一时刻的技术形态最终的认同程度。 下面,笔者就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1、温和放量。 2、突放巨量。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主力资金在吸筹的时候,成交量并不一定要有多大,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底部多盘整一段时间就行。 而主力要出货的时候,由于手中筹码太多,总得想方设法,设置各种各样的陷阱。 因此应该全面考察该股长时间的运行轨迹,了解它所处的价位、量能水平和它的基本面之间的关系,摸清主力的活动规律及个股的后市潜力,通过综合分析来确定我们介入或出货的时机。 虽然技术分析的指标多达上百种,但归根到底,最基本的无非就是价格与成交量,其他指标无非就是这两个指标的变异或延伸。 大家知道量价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量是因,价是果;量在先,价在后”,也就是说成交量是股价变动的内在动力,由此人们导出了多种量价关系的规则,用于指民具体的投资。 但在实际中,人们会发现根据量价关系来进行具体买卖股票时,常常会出现失误,尤其是在根据成交量判断主力出货与洗盘方面,失误率更高,不是错把洗盘当出货,过早卖出,从而痛失获利良机,就是误将出货当洗盘,该出不出,结果是痛失出货良机。 那么,在实际投资中如何根据成交量的变化,正确判断出主力的进出方向,或者说,如何根据成交量的变化,准确判断出主力是在出货还是洗盘呢? 般说来,当主力尚未准备拉抬股价时,股价的表现往往很沉闷,成交量的变化也很小,此时研究成交量没有实际意义,也不好断定主力的意图。 但是,一旦主力放量拉升股价时,主力的行踪就会暴露,我们把这样的股票称为强庄股,此时研究成交量的变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此时,如果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主力的洗盘迹象,并果断介入,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非常理想的收益。 实践证明,根据成交量变化的以下特征,可以对强庄股的主力是不是在洗盘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 首先,由于主力的积极介入,原本沉闷的股票在成交量的明显放大推动下变得活跃起来,出现了价升量增的态势。 然后,主力为了给以后的大幅拉升扫平障碍,不得不将短线获利盘强行洗去,这一洗盘行为在K线图上表现为阴阳相间的横盘震荡,同时,由于主力的目的是要一般投资者出局,因此,股价的K线形态往往成明显的“头部形态”。
【汽车人】日股刷新历史高点,港股为何走出相反行情?
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日本股市的成功。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文 /《汽车人》张恒
2月22日收盘,日经225指数打破了尘封34年的记录,收于点,超过了1989年的最高水平.44点,创下历史新高。
自1989年日经225指数触顶后,日本股市陷入了近20余年的低迷。 直到2012年,才重新开启了一轮新的牛市。 2023年全年大涨超过28%,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瞩目。 2024年以来,日经225指数继续保持强势,不断刷新新高,截至2月22日,年内涨幅已达17%。
不难发现,从疫情时期开始,日本股市和香港股市的方向截然相反,从2020年至今,日本股市只有2022年是下跌的,其余年份均实现上涨。 而港股则是连跌了四年,2024年尚未转折。 同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两大金融市场,为何日股和港股出现了“跷跷板”效应?
资本市场 “历史转折点”
不妨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两大市场的历史走势。
日本股市的代表指数是日经225指数,它由日本经济新闻社于1950年开始编制,包括日本225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日经225指数的原历史高点是1989年12月29日的.87点,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顶峰。 之后,日本经济和股市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低迷期,日经225指数在1992年8月18日跌破点,2003年4月28日跌破点, 2009年3月10日跌破7000点,创下1954年以来的最低点。
2012年,为了走出低迷的经济,日本推出了“安倍经济学”,日本央行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经济和股市开始复苏。 日经225指数在2013年11月25日重回点,2015年7月13日重回点,2018年1月23日重回点,2021年9月3日重回点,截至2024年2月22日,日经225指数收于点,刷新了1989年的记录。
香港股市的代表指数是恒生指数,它由恒生银行于1969年11月24日开始编制,包括香港50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恒生指数先前的高点是2007年10月30日的.22点,当时香港正受到全球经济繁荣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 之后,香港经济和股市受到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恒生指数在2008年10月27日跌破点,2009年3月9日跌破点,创下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9年,香港经济和股市开始复苏。 恒生指数在2009年8月28日重回点,2010年11月8日重回点,2015年4月8日重回点,2018年1月26日实现了点的历史新高。
然而2018年成了转折点,受中美贸易战、香港社会动荡、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恒生指数在2018年10月11日跌破点,2020年3月23日跌破点,2021年出现了一波反弹,最高反弹至点,2022年10月跌破点,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
2023年上半年,香港股市反弹,恒生指数在2023年3月一度重回点,但可惜下半年又跌回点。 进入2024年2月,恒生指数出现了触底的迹象,截至2024年2月22日,最新的点位是点。
疫情时期,分道扬镳
研究日股和港股是否真有“跷跷板”效应,需要对相关性进行比较。 所谓“相关性”,是指两个市场走势之间的关系强度和相似程度。 相关性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相关性越强;越接近0,表示相关性越弱。
经过对比,日本股市和香港股市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有所差异。 日经225指数和恒生指数,从日线、周线和月线的角度来看,两个市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60和0.66,说明两个市场的相关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总体上仍处于中等水平。
直观地看,疫情和疫情之后,也就是从2020年1月开始,日经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化的情况出现了加剧。
疫情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相关性为0.51,说明两个市场的长期股价走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强。 后疫情时期(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的相关性为0.38,说明两个市场的长期股价走势的相关性下降,更加分化。
疫情时期,虽然两大市场都受到了病毒扩散的冲击,但程度不同。 日本股市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日本的疫情控制较好,初期经济复苏更快。 尤其是政府和央行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令日本股市在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期间大幅反弹,累计涨幅超过万点,并在当时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高。
香港股市同期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香港的疫情控制一度失控,经济衰退更深,香港政府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导致刺激措施有限。 香港股市在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波动较大,未能突破2018年的高点。
在后疫情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较快,通胀压力较小,日本央行维持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股市在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期间持续上涨,连续创下了历史新高。
香港股市同期受到的影响更为复杂,因为香港的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更大,香港央行受到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 香港股市在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期间持续下跌,继续刷新2009年以来的新低。
从走势分析不难看出,日本股市的转折点在2012年的“安倍经济学”,而港股的转折点则从2020年疫情期间开启。 两大市场走出了不同的趋势,日股是长牛,而港股则是熊市。
日股12年长牛是如何练成的?
日本股市的长牛行情,受到了全球风险偏好、相对融资成本、股票相对估值等几大因素影响。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在2012年以前,日本股市已经长期走熊了20余年。 这为后来12年的牛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全球风险偏好上升,推动了日本股市的上涨。
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全球央行开始放水,随着疫情逐渐结束,经济复苏预期增强。 尤其是美股受到“软着陆”和“科技牛”的双重利好,创下了历史新高。 美股的强势也带动了其他发达市场股票的上涨。 日本股市与美股和欧股有很强的相关性,受到全球风险偏好的共振效应。
其次,相对融资成本下降,吸引了外资流入日本股市。
令日本股市真正“牛冠全球”的是从美联储加息后开始的,全球货币利率都随着美元的加息水涨船高,但惟独日元是个例外,日本央行则继续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就变成了在全球发达市场当中,只有日元还是宽松的状态。 这无疑成为了全球风险资产的好去处。 尤其从2023年4月以来,日经225指数累计涨幅远超过美股和欧股的涨幅。
日本股市的外资交易量占比过半,外资流向对日股影响很大。 2023年以来,由于日美货币政策的走向分化,日元汇率快速走贬。 这使得日元相对于美元的融资成本下降,激发了外资对日股的配置热情。 2023年4月以来,外资对日本股市的净买入规模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
到了2024年,海外投资者买入节奏并无停歇。 日经新闻报道显示:今年1月,海外投资者继续净买入超2万亿日元的现货日本股票。 这些海外投资不仅仅是短期套利的对冲基金,也包括“以数年为单位进行投资的亚洲、欧美养老金基金” 。
第三,股票的相对估值改善,提高了日本股市的投资回报。
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长期低于美欧股市,外资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2023年以来,日本股市的估值预期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巴菲特效应”,即巴菲特在2022年底宣布其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投资日本五大贸易商,引发了市场对日本股市的关注和重估。
二是“交易所督导”,即日本交易所在2023年初宣布将对上市公司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包括提高上市标准、加强治理要求等,以提升日本股市的质量和透明度。 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提升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并增加了外资对日股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日元贬值利好日股”。
其一,提高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日元贬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降低,从而增加了需求和销量。 同时,日元贬值也使得日本企业的海外收入换算成日元后增加,提高了利润率。 这些都会反映在日本企业的股价上,尤其是那些依赖出口的制造业企业,如汽车、电子、机械等。
其二,吸引外资流入日本股市。 日元贬值降低了外国投资者持有日本股票的成本,也增加了日本股票的收益预期。 因此,外资会倾向于增加对日本股市的配置,推动日本股市上涨。
其三,刺激日本国内的消费和投资。 日元贬值会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刺激国内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则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 在如此预期下,消费者和企业更愿意提前消费和投资,以避免未来的成本上升。 日本内需和投资的增加,也有利于日本股市的表现。
当然,日元贬值也有一些弊端,比如增加进口资源的成本、加剧贸易摩擦、削弱日本居民的国际购买力等。 而且,日元贬值的效果也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比如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转移等。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下降
香港金融市场自2020年以来几乎成为亚洲股市当中表现垫底的存在。归其原因包括:
第一,疫情的冲击。 新冠疫情在香港迅速传播,影响了香港的旅游、零售、餐饮等行业,造成大量失业和停工,导致香港经济陷入低谷。
第二,社会动荡。 自2019年下半年起,持续的社会运动削弱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三,中美贸易战。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科技战,导致国际投资者信心下降,减少了在香港的持股。
第四,美联储加息周期延长,推高全球无风险利率,加大了资金流出港股的压力。
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在美元加息周期中,港元利息水涨船高。 由于外资在香港融资的成本远远高于在日本的融资成本,所以风险资产自然会选择转移阵地。 于是我们看到了港股每况愈下的成交额几乎无法逆转,这还是在南向资金不停“买买买”的基础上,不然,港股的交易量将更萎靡。
汽车产业独立的周期行情
汽车股对于港股市场和日股市场都至关重要。 港股市场集中了中国的顶级车企,包括造车新势力。 而日本股市则有丰田、日产和本田等全球竞争力强的老牌车企。 特别是丰田汽车,是日经225指数中权重最大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行业的周期与当地股市的周期存在着明显差异。 尤其是汽车产业近年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双重变革,令汽车业的周期在一段时间内,走出了非常独立的行情,这在香股市场尤为明显。
尽管港股自2020年以来一直处于熊市,但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港股汽车板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股票,经历了一波强劲的牛市,板块累计涨幅约为3.5倍。 比亚迪作为港股汽车板块的头号龙头,在两年间股价增长了约8倍;蔚来更是实现了约55倍的涨幅。 这使得汽车板块一度成为港股市场最受关注的板块。
然而,这种狂欢并不长久。 从2021年10月开始,也就是汽车板块上涨一年半后,开始了单边下跌的趋势。 时至今日,之前的涨幅几乎全部回吐,重新回到了四年前的水平。
在日本股市中,汽车股的表现也不与整体市场同步。 在过去的12年里,日本股市有10年时间处于上涨趋势,指数从8000多点上涨到点。 但是,随着大盘上涨,只有丰田汽车的股价相应上涨,从每股500多日元上涨到目前的每股3521日元,市值破纪录地来到了47.48万亿日元,跑赢指数的同时也做出了作为第一权重股的贡献。
而日产、本田等车企在同期股价方面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及倒退的情况。 例如,日产汽车连续下跌了7年,虽然在2023年有所反弹,但目前的股价仍然远离高点;本田汽车则在过去十多年中一直处于横盘状态,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初出现了上涨,创出了历史新高,但总体上涨幅度并不明显。
总的来看,汽车行业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比亚迪主导着港股市场,丰田汽车则是日本股市的领头羊。 其他车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也有所表现,但长期看来对市场的贡献并不突出。
新一轮的博弈即将开启
《汽车人》认为,日股创出新高以及港股的持续低迷,可以归纳出一些经验。
日股学习美股,其定位与监管,首要目的是以投资者为中心,回报投资者,保护中小投资者。
港股、A股更多的则是服务于上市公司,首要目的是帮助企业融资。 虽然也声称保护投资者,但实际效果非常不佳。 长期来看,定位的不同几乎决定了一个股票市场是否能长久健康发展。
过去数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汇率的变化和全球风险资本的流向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的利息高、融资贵时,只有日元便宜,那么风险资产流向日本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可以认为是“安倍经济学”的功劳。 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失去了博弈美元周期的筹码,只能任由全球风险资本动荡。 所以,无论是和美元顺周期还是逆周期,其他经济体都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前瞻性与其博弈。
汇率、债券、地产和股市,到底应该哪个放在前面?如今日本学习美国,也把股市的地位放在前面,难道不明智吗?
随着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升温,全球新一轮的货币周期即将开始,全球经济的博弈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毫无疑问,美元是这个游戏的主导者,港元只是小跟班。 从这一点来看,香港金融市场的没落必然成为历史选择。 而日本股市,也不可能长期受益于日元汇率的贬值,也不可能长期受益于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避险资金流入。
无论如何,不能否认日本股市的成功。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任何国家都不希望其股市受到投资者的唾弃,这点毋庸置疑。 然而,监管层对于股市的定位,以及是否低估了其对经济发展和民众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更值得深思。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