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时代同行 出人出戏出影响力
——上海文艺界部分代表畅谈对新时代文艺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10周年之际,上海文艺界部分代表昨天在本报举行的座谈会上畅谈对新时代文艺事业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和感受。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上海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著名主持人张民权,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名誉院长蔡金萍,著名影视演员吴玉芳,解放日报第81届文化讲坛总顾问吴孝明与会。以下为发言摘要。
茅善玉
唱好“上海的声音”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年前的今天,我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了这次重大会议,亲耳聆听了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指示和方针,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对文艺工的殷切关爱。
作为亲历者和实践者,这十年来,我与新时代文艺事业共同奋斗,共同拼搏,带领“上海的声音”——沪剧向着“出人出戏出影响力”不断深入推进,与上海这座城市同频共振,落实总书记要求的“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打开了沪剧“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的新的发展格局,让我们的作品从高原迈向高峰,沪剧接班人不断涌现,传统艺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
今年是我从艺50周年。1974年,我和其他50个同学懵懵懂懂考进了上海沪剧团。我们当年受到了诸多沪剧大家的启蒙和指导,他们把对舞台的一腔热情都倾注在我们这批孩子身上。他们教导我们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进艺术的殿堂,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
如今,当年的小小少年已陆续步入了花甲之年。我们“74级”差不多有300个人,这一代人仍然激情满怀,不忘初心,继续为上海文化艺术的发展、海派文化的发扬,贡献我们的微薄力量。
张民权
千帆过,归来仍少年
1974年,我进入上海歌剧院学馆歌剧班,那一年我18岁。
“74级”是在特殊年代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现象。我们这批人真正成长起来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又一次走向繁荣,文艺百花园灿烂绽放。老一辈艺术家竭尽全力教我们,使我们得到了充分的艺术滋养,用评弹演员秦建国的说法,就是“奶水吃得很足”。
“74级”中涌现出许多剧种的领军人物,比如茅善玉、蔡金萍、王作欣、秦建国、陈燕华、周洁等。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文艺的春风使我们这些学生能够受到很好的滋养,更要感谢我们的老师们扶着新人上马。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今年10月,时逢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一周年,我们这些当年非常青涩、带着稚气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我们也要向老一辈学习,竭尽全力帮助年轻人,薪火相传。60岁是一个甲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愿意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蔡金萍
继续播撒艺术的种子
感谢上海这座温暖的城市还记得我们“74级”这批人。“74级”是值得总结,也是值得让上海文化骄傲的。
我们儿艺馆当年共有38名学生、52位老师,多么奢侈啊。我们有文化课老师、民间舞老师、芭蕾老师、艺术体操老师、声乐老师,还有乐理课老师,以及许许多多的艺术讲座。是上海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汇聚的优秀老师培养了我们。
我们这一批人是与时代同行的。当我们走上管理岗位后,也传承了老师们的一些好作风,把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就拿儿童戏剧来说,我们近些年创作了一些与世界名著有关的作品,我们的年轻人获得了一些奖项,崭露头角。
步入花甲之年后,我们可能不在一线舞台上,但依然在播撒艺术的种子。我们进社区,打造大美育课堂,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艺术在我们心中,感恩这座城市。
吴玉芳
承上启下的一代人
我不善于回顾和总结,但是这几天情不自禁地在脑子里闪回半个世纪前的事情。那时候,我还是个11岁的小孩子,一些情景就像电影画面一样闪现在脑海里。
现在再回顾,我觉得当时五年的基本功很扎实,以至于我到现在还很受用。一些影视剧里需要我唱歌、唱京剧、跳舞,甚至是翻跟头,多亏“74级”给我的艺术人生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年龄过了一个甲子,但不是结束,而是另外一种开始。我们这代人得益于老师们的精心培养,也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人。60岁算什么?不仍然处于黄金时代吗?我们还可以继续发力,继续为上海的艺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孝明
“千年的树”“当下的叶”
上海正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亚洲演艺之都。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体两面的系统工程。过去的观众往往是通过一部戏、一个演员,了解一段历史,而今天的观众大都是高素质、高学历,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我们要处理好“千年的树”和“当下的叶”的关系,一定要有根基,才能更好地去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怎样坚守传统,对我们也是一个考验。比如,上海的戏曲流派保存得相对完整,唱腔特点保留得也相对完整。今天我们仍要思考一个问题:流派怎样为人物服务,唱腔如何为人物服务?在塑造人物的同时,唱腔一定要为戏曲的整体发展服务,为这个时代服务。戏曲从大众开始走向小众,如何让它从小众再奔向大众,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记者 陈俊珺)
艺界怎么造句
1、那个演员在演艺界只是昙花一现。 2、他20岁出版了第一部文集,初露锋芒便引起全国文艺界的重视。 3、十年前的他是演艺界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现在他已经黯然失色。 4、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5、李燕:文艺界的人太不靠谱了,这岁数了,他们都是宝,咱们都是草。 6、现在这个发现已经引起了世界园艺界的轩然大波,大家都希望亚伯拉罕先生可以繁殖这种植物卖给杜鹃收集者。 7、在文艺界混了几年,岁月蹉跎,苗而不秀,至今没有像样的作品问世。 8、文艺界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这是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 9、狼是演艺界的大明星。 狗找到他说乐意为他服务:端茶递水铺床叠被还分文不取。 狼被侍候的舒舒服服。 一天他终于忍不住:这样做你有啥好处?狗一脸诚恳地道:弟弟我也想学演戏,啥时让我做你的替身吧10、演艺界许多明星都是择祸从轻,只有功底深厚才能永葆艺术青春。 11、在这里,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匈牙利艺术家李斯特,柏辽兹,意大利音乐家贝利尼等新浪漫主义的拥护者。 12、张国荣是亚洲演艺界的一代巨星。 凭著俊朗的外型、多方面的才艺和个人的魅力,他疯魔了全球无数的歌影迷。 13、我还需要允许进入现场交易电子艺界那些谁已缴纳月租费。 不付款,他们的访问被切断。 14、它涉及四十年代上海文艺界一大批重要人士,是沦陷时期的上海文艺界的一个缩影,对研究整个沦陷区文学的具有标本式的意义。 15、杰西卡翻阅了自己收集的大量演艺界的趣闻轶事资料。 16、电子艺界一位发言人称这种行为是“寄附营销”。 17、他继成名的胞兄尔后,也走入演艺界。 18、是的,哈农考特是演艺界的“一代”先锋,一位极严肃的音乐家,还是在一年一度纷繁的新年演出中通常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明星指挥的对立面。 19、众所周知,演艺界有其肮脏的一面:滥用品、堕落腐化、酗酒等等。 20、但是,理论界文艺界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相当严重的混乱,特别是存在精神污染的现象。 21、情场失意,职场得意。 恋爱顺遂、婚姻美满的女人往往容易失去斗志,试看政界、商界、文艺界,有几个顶尖女强人能与丈夫举案齐眉。 22、文化大命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万马齐3,这种情况在思想和文艺界尤其突出。 23、面对千变万化的电影江山,他始终以潇洒的态度应对,一生作品不断,可谓华人影艺界不可多得的风流人物。 24、不仅可作为与艺术家沟通心灵默契的艺术欣赏场所,更可以成为高端商务洽谈、艺界名流聚会的私属品鉴交流所在。 25、目前,周通过自荐的方式,已让爱思网与BBC,VOA,CRI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和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邀请到国内外文艺界、翻译界、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在网站开设人文专栏。 26、引言部分阐明了研究侯孝贤与杨德昌的原因,并综述了目前学术、文艺界对二者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7、同样的还有演员周润发,歌手许巍……这些,那些,都是演艺界最真实的声音和影像。 28、弦乐器琴弦的振动中包含基频与泛频,在一定位置上可抑制掉某些频率,便会出现演艺界定义的“泛音”效果.29、给一些相关情况,电子艺界图表排行榜中进化模拟游戏孢子花了三个星期的好时光才达到200万的区域。 30、韩国警方、文艺界把影星崔真实自杀归咎于网络。 31、据悉,“7.27”工体大型演唱会在香港演艺界引起强烈反响,众多艺人纷纷要求参加这一活动。 32、他放弃会计师的工作,加入浮沉不定的演艺界。 33、该剧集合了老舍之子舒乙、名导林兆华以及著名演员李成儒、雷恪生等北京文艺界大腕,让南京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地道的“大师腔韵”。 34、对于自己从演艺界到书法界的角色转换,杨在葆称,演员跨界应该考虑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应该“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 35、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 36、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文艺界一直存在着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 37、少摆谱、多贴近,是树立文艺界良好风尚的初步,连摆谱都改不了,遑论其他。 38、日本女星宫泽里惠1992年11月与相扑手贵乃花订婚的新闻,就让她一夜之间成为演艺界的顶尖偶像。 39、昨日,成都某酒楼内,7名年轻人在众多曲艺界人士见证下,向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罗大春磕头敬茶,拜其为师。 40、你们问我,其实也是问道于盲呀,对演艺界的事情,我可是两眼一mo黑,你自己的问题回家自己解决好了。 41、由本报、雅趣茶道、上海阿木林滑稽剧团联手创办的“雅趣相声俱乐部”即将成立的消息昨天见报后,引起沪上曲艺界的强烈反响。 42、2001年5月反町隆史和松岛菜菜子结婚,成为21世纪日本演艺界第一对新夫妻。 4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曲艺界涌现了李德才的扬琴、贾树山的竹琴、曾炳昆的相书和李月秋的清音,被誉为四川曲艺界的“四绝”。 44、上海文艺界要出大作品出大家,文艺工。 45、日本演艺界友人中山秀征、岛田绅助等700多人,以及约1500名粉丝参加了告别会。 46、本报讯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女演员宋允儿近日接受采访时发表了自己对演艺界潜规则的看法,并坦言自己在新人时期拒绝了多个深夜陪酒的邀请。 47、堂本刚,日本演艺界著名男性偶像、演员及歌手。 48、10月17日上午,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上海文艺界学习总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座谈会。 49、中国国家话剧院的“80后”的青年演员丁俨向中新社记者表示,是之先生是演艺界的泰斗,他的离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50、今天上午,著名演员李默然的遗体告别式在北京八宝山大礼堂举行,众多演艺界明星到场悼念。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摘 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秉持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姿态,提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保障措施。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强调通过多种方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体系,定位于符合人民生活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合理利用;基本方向一、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弘扬当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进行了定位,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处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制定本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意见》的内容则更明确、更具体,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禀赋、道德价值和传统生活蕴含的丰富正能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接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跨族际、跨地域等方面具有交流、交往、交融的强大力量。 作为民众生活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们的多元、多向流动而得以生产、传承,反过来,人际交往、族群往来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民众的生活更加紧密,情感更加亲近,彼此之间凝聚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生活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共同体生活的记忆资源和符号标识。 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我们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依据,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是我们民族特质、民族性格的体现,同时也是其他民族认识中华民族的标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价值追求,不同时代的人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力量,涵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产力、创造力,突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生活力量,能够充分展现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自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关涉历史、现实、民族、国家、生活等多个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根基性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创造的无限活力和创新的无穷魅力。 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同样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价值的代表性、典型性,社会活动的集体性、多样性,聚焦于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新时代社会建设、民众生活质量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方位不偏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十万余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人民以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共同编织中华文化发展谱图。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国境、族际和地域的属性,发挥着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作用,延续、巩固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关系、情感关系。 大批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得到尊重,当代价值得到弘扬,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政府、社会团体、学人的推动下深入人心,并且嵌入人民日常生活、乡村振兴和旅游事业,全面系统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 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 人民是文艺之母。 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传承、传播以人民为中心,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得到全面系统的彰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民的创造力、人民的生活实践、人民共享的传统。 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进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根本的是通过各种措施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基因,使其适应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实践。 我国在十四五之前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计87万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没有被采集,没有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命名,基于此,新时代我国将在民众生活的广度和历史的纵深上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对于边疆、边远地区的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要下沉到乡村、家户和个人,通过多方渠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完整、系统的采集和科学、有效的统计,摸清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保护,谋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道路。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管理制度化,数字化建设提档升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实物、资料进行保存。 十三五期间,我国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将一些高龄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传承生活、传承方式及其对于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以影像、语言和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基本面貌。 这项工作在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媒介资源的方式要更加深入、细致、有效,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的记录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生活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俗生活、文化生活的形式出现,建立在人民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 新时代应该制定并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战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融入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 立足于民众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综合性特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非单一的,而是民众生活实践的综合体,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项目个体进行合理归类,构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 应对纳入政府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况进行评估,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保护有力、传承效果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鼓励和奖励。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责任,加强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实施奖惩制度,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真正地担起责任。 2006~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有1557项、3610个子项,每个项目及其子项的传承保护依法依规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构成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名录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名录保护系统化生活实践不断延伸和拓展,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宗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实践保护,极大地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 加强分类保护,精准施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精准施策,针对性越来越强。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制定相应政策进行保护,比如,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和表现特点不一样,自然就不能采取一刀切一个标准。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境遇分类保护,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比如,薅草锣鼓、江河号子和劳动号子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抢救性调查记录办法。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应根据其历史传统、生活环境制定具体保护传承办法,精准施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民众生活。 目前,我国民间工艺类和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措施,比如《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从政策保障上极大地推进了民间传统工艺和传统戏曲的复兴。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需要在已有保护传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全面推开,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 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推动传统体育、游艺纳入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每种类型、每个项目的历史传统、生活形态,更加科学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发展。 《意见》强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办法与管理制度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实践、文化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主体、传承主体的重视。 人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在人民中生产、传承,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情感、意志和智慧等。 在科学方法指导下,我国经过不断探索,建立了四级结构的传承人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已经认定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068名,省级、市级以及县级传承人就更多了,这些传承人中有些因为年龄、疾病或其他原因离世,有些丧失了传承能力,真正具有活力的传承人并不多,尤其是民间文学、民间游艺、民俗类传承人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在村落、社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村落、社区,是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像传统节日、传统舞蹈、传统游艺等,并非个人能够独立传承。 也就是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须依靠集体。 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就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创、共享、共情的过程,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精神,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积极性。 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 传承人研培研修从2015年开始,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各地培训传承人10万人次,涉及到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技艺类为主。 各地开展的研培研修探索出了较为明确的教学体系、实践模式、工作规范与管理方式,相关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保护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新时期继续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我国有121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推进、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承人创新实践,加快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民族民众生活、融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扩大了非遗传承人才队伍,促进了非遗保护理念的社会传播;提高了传统工艺设计制作水平,改善了一批项目保护传承情况;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手段和方式,推动了一批示范性项目和探索性项目。 同时,在振兴传统工艺、促进曲艺传承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经过培训,传承人拓展了眼界,丰富了创作内容,提高了传承创新的技艺,出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实现了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的目标。 新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将传承人个体与传承群体保护有机结合,从物质和精神等层面加大了对传承人的支持,调动了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建立了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保护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保障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传统,离不开多样化生活传统实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区域性整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目标是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23个,每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政府和民众均在以多种方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并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采取各种办法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传承质量。 城镇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而是要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非遗在乡村非遗在景区非遗在生活。 守护、培育和利用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 同时,将国家以及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融入民众生活,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充分利用社区、乡村以及各类场馆等历史文化空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活态传承、活跃传播的多元化、系统性实践,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局面。
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展5月20日开幕
新时代,新思路,新篇章,盛世书画。 民族复兴,艺术繁荣,思想与艺术的碰撞。 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盛世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离不开新时代艺术的火花、创作的滋养、灵魂的洗礼。
此次画展《艺路同行·共绘盛世华章——中国画名家作品全国巡回展》由著名画家范扬先生题写展名,携手当代艺术创作之路上及代表性的书画艺术家去到江西新余、云南红河州等地举办写生、画陶、展出等活动,作品题材涉及山水、人物、花鸟,多元创作百花齐放,将呈现艺术家们对于艺术创作的不断追求、书写时代精神,为收藏家、艺术文化爱好者提供一系列盛大的书画文化艺术、衍生品等观赏交流学习机会,展现中国书画艺术在盛世繁荣时期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变化。让我们艺路同行,共绘盛世华章!
参展艺术家介绍:
刘保申
1937年生,河南南阳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协理事,陕西省花鸟研究会名誉会长,美国纽约花鸟研究会会长。 国务院批准特殊贡献专家,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蔡超
1944年6月生,上海嘉定人。 历任江西省南昌市文联主席,南昌画院院长,南昌美术馆馆长,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博物馆馆长,江西书画院院长兼书记,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评委,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97年中国画坛百杰,全国文艺界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等多项全国性荣誉,被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聘为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中国画人物画兼攻山水花鸟,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展览奖及国际奖,被授予首届徐悲鸿美术成就奖,首届黄宾虹美术成就奖。 擅长中国画人物创作,兼攻山水、花鸟以及连环画。 代表作品《集思》《扶臂》《吊装》《天地间》《众志成城》《毛主席在农村调查》等。 作品《顶梁柱》《钢筋铁骨》等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
汤立
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导师、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汤立中国画工作室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汤立花鸟画工作室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师范大学启动书院艺术顾问,人民书画院名誉院长。 其大写意花鸟画笔力雄健,格调高雅,大气磅礴。 是业内公认的“当代传承有序且极具个性的花鸟画大家”和“能承接以八大山人、齐白石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灿烂历史的代表性艺术家。 2015年,在“境界·人民眼中的艺术家”网络评选中,被评为最具网络人气的“中国十大传统艺术家”。
汪国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文化部中国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农工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央文委会副主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联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主任,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中国作协会员,最高法院特约监督员,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以长篇巨制和表现重大历史题材著称。
巴秋
本名洪东兵,一九四七年生于江苏泰州。 作家、书法家、画家。 泰州市文联原主席。 出版中篇小说集《水荡是面镜子》(中国文联出版社);由中国保利贵宾部总策划,出版个人画册《心象物语》(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巴秋个人画册《师古图今.中国画名家档案.巴秋卷》(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集《荷戟楼记事》(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画册《造化情缘--巴秋中国画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地、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散文一百多篇。 文化部《艺术市场》画院画家,现为北京荣宝斋画院老圃工作室助教,厦门巴秋美术馆名誉馆长,北禅写真院常务副院长。 画作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众多机构及藏家收藏,多次在香港保利、香港嘉德、北京保利拍卖、北京嘉德拍卖、英国邦瀚斯拍卖。
杨永家
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人。 中国画坛大漠画派领军人物。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毕业于内蒙师大美术系,首都师大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文艺家画院副院长,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 中国大漠山水创作研究院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漠山水专项课题高研班导师。
张金玲
1951年生于河北沧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曾在山东、辽宁、广东、江苏等地举办个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 出版有《张金玲影画集》《张金玲百花集》。
范扬
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 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 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初中海
字抱道,号一道、道公、予虹、斋号弘堂、海墨斋、一道堂等。 1955年生于山东,一道北京画馆馆长、现为黄宾虹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初中海山水书法工作室导师、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艺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翟晖
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宝鸡市美协副主席,专职画家。
北海
北京人,室名怀云堂。 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世界收藏联合会书画艺术顾问,中国水墨研究院副院长,中外名人艺术院副主席,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祥云画院院长。
王晓卉
研究生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院长、北京凤凰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导师、北京大学美丽中国书画高级研修班专家委员、文化部中国美术创作基地副主任、先后就读和进修于石家庄师范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国家画院、清华美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版有《王晓卉个人画集》,《笔墨卉道》《心源卉道》《北京国画艺术家》杂志等,并有多篇论文及美术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金融时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读者文摘》《大地》《人民艺术家》《赤子》《美术论坛》等报刊杂志。 绘画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党政领导。
李耀春
1958年12月出生于天津,198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驻会秘书长,天津文广局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青年美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家志愿者协会会员,梁斌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常务副社长、副总。 作品及论著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术展览获奖,并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 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出版有《墨道悟禅——李耀春画集》,天津电视台为其多次拍摄专题片,作品被国内多种刊物专版介绍。
陈嵘
1958年11月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首届人物精英班。 现为天津画院艺委会委员,创作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 中国国家画院、首都师范大学刘大为工作室执行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嵘工作室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院导师。 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优秀奖,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最高奖),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韩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陆天宁
1959年出生于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首都博物馆画院副院长。 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院士。 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部画家。 中国西部画院副院长。 中国名家画院副院长。 1987年-1995年长期深入西藏高原从事宗教艺术的创作研究。 1996年-2006年先后任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美术。 作品被中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瑞典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作品入选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8年应邀为国家体育场“鸟巢”创作巨幅中国画《惠风和畅图》(与画家师恩钊合作)陈列在“鸟巢”金色大厅。 2008年10月-2009年2月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交流,创作。
朝鸿
1960年1月25日生于北京,1985年7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87年随军艺师生赴永乐宫临摹壁画。 1994年3月东渡扶桑赴日本考察游学, 1996年赴欧洲英法意三国考察西方美术,1998年3月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院日本画科研究生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获日本冈本国际文化财团奖学金,获财团法人朝日啤酒美术奖学金。 2005年再次赴欧洲比利时荷兰德国进行考察,对中世纪古典绘画产生极大兴趣,开始研究东西方色彩的共融,2006年亲赴丝绸之路考察壁画艺术,2009年10月结束海外游学归国。 2011年4月至今任教于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过海外二十年的经历,在大学校园里着重研究(大陆,东洋,西洋绘画三方之比较)这一课题。 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重彩水墨与工笔岩彩画风。
黄三枝
又名黄怀宁,号知山。 毕业于中国美院,获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艺术硕士。 结业于张旭光书法研究工作室。 现为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联谊中心理事,现居北京。 在书画上黄三枝常以扬州第一闲人自娱,王伯敏先生曾为黄三枝题赞:“近古流传,气韵大象。 ”吴为山先生也曾题赞:“以书法之意写之,文心若水,穷造化之变幻,得草木形神韵之万态。 ”其近300幅作品被各大机构、画廊及私人收藏。
邹立颖
吉林东丰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长城书画院执行副院长兼艺委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邹立颖水墨人物工作室导师,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骆晓萌
字逸夫,北京人。 生性散淡,一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长问道而未得真悟。 八岁习画,十四岁参加北京市美展。 少时也曾投笔从戎,但仍不改游山玩水之性。 回京后曾长期从事美术创作、教学与业余美术创作辅导工作,八十年代起先后师从于周思聪、韩国臻、刘大为、王迎春、杜滋龄、李延声、刘牧等先生。 一九八七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二零零五年入国家画院人物画高研班刘大为工作室。 现为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宇华
江苏无锡人。 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无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太湖画派”研究会副秘书长,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术交流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水墨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画家,荣宝斋画院导师组导师,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
范一冰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 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水墨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机关美协理事。 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理事。
王巨亭
字恒泽,河北清河人,1980年参军到北京至今,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国画系贾又福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曾任北京军区专业画家,上校军衔,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青绿山水画院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秘书长、北京市陶然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市石景山区美协副主席(高级艺术顾问)、北京军区书法美术研究院创作员、北京饮鹿池艺术区名家工作室教授(导师)、一级美术师、博宝艺品万家签约艺术家。
包洪波
字一冉,1964年出生,山东临沂人。 中央国家美协艺术顾问,副主席,民革中央画院副秘书长,世界和平大使文化部全国青联委员。 首都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培训部部长,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书画院副院长。
张立奎
山东临沂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水墨人物研究生班。 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解放军美术创作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高研班成员,九悟堂艺术馆馆长。 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金奖、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大展最高奖、炎帝杯国际艺术大展金奖。 多次参加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中央电视台、俄罗斯、泰国等领导人以及众多藏家及美术机构收藏。
出版当代中国名家张立奎卷(大红袍)等多部画集。 2013年7月精品水墨人物画在北京保利举行拍卖专场。 2012年央视书画频道专访。 2012年11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笔墨从戎”巨幅作品个展。 中国画坛六○后最具收藏价值10杰画家。 当代最具学术活力的青年画家之一。 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国画杰出人才。
葛洪强
字子愚,号东阁山人,生于1963年,国际艺术家,国内著名画家,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艺术系学士学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获奖者,多次获得中国美协举办的各类画展大奖,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所特聘教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抚顺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铁抚工笔画院院长,翰墨书画研究院院长。
崔树轩
又名新江,字树轩,醉藤轩斋主,1963年出生山东。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进修于清华美院花鸟画高研班,中国书画研究院花鸟画院专业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东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贾广健
河北永清县人,一九六四年生。 一九九四年天津美术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现为天津画院院长、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国画院研究员、院艺术委员会委员、青年画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执行会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聘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理事、天津市青联常委、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政协委员、全国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评委、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 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文艺名家。
李旺
1964年生于天津,1985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七届版画展,并被上海美术馆收藏;作品《乐人》之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乐人》之三被鲁迅美术馆收藏;曾多次在韩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地举办奖个展。 2017年10月作品《中国式家庭结构》入选第十一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并获洛伦佐艺术奖。 2017年10月获得新华社《收藏投资导刊》第二届艺术品市场价值建设奖评选的“最具收藏价值奖”!
王世利
1998年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修山水画理画论。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民主建国会会员、人民大学画院特聘艺术教授、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北京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理事、黄河绘画创作代表性人物。
郭慧庆
生于河北黄骅,字铑三,茯园主人,现居北京,中国国家画院贾广健工作室首届研究生,北京大学贾广健工作室首届研究生,现为荣宝斋画院贾广健工作室教学助理、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艺术》总策划,艺术总监、北京容珍堂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东区艺术馆馆长,秦皇岛郭慧庆美术馆馆长,中国国家画院贾广健工作室画家,清华美院花鸟画高研班导师。
李连志
笔名墨溪,山东沂水人。 曾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武警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全军高评委。
郭则潭
1967 年生于河北省霸州。 1987 年入伍,1989 至1991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7 年8 月,作品《夜空》入选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 周年,全军第九届美展;1998 年12 月,作品《不垮的江堤》入选抗洪精神赞一全军美展;1999 年12 月,作品《寒光照铁衣》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同年入选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军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2001年6 月,作品入选全军写生画展;2002 年8 月,作品《华夏之光》、《大漠连太空》(合作)入选纪念建军75 周年第十届全军美展。
李洪涛
1967年出生,雄安新区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雄安新区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导师。
陈敬友
原名陈晶友,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曾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于文江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艺品万家签约艺术家。 被多家艺术机构评为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的画家之一。
演旭
画僧释演旭,字心道,剃度于慈云寺,1968年生,启慧佛学院副院长,慈云禅意书画院副院长。 他的画作以静、禅为特色,禅机风雅,意味深长,用佛门视角诠释佛教人物内心的纯净与善良,用僧人的智慧,以绘画形式弘扬佛法,传播人类的真、善、美,他是中国当代禅意画大师,当代中国画僧的再传人,正所谓,画僧为艺,且艺术涅槃,唯留绘画舍利。
曾慧玲
子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云南省陶瓷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国家民族画院院聘画家。 《水墨视界》学术主持。 现居北京。 200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课程班2011年-2013年就读于教育部高教司博士课程班。 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的奖项。
张浔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新余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二级美术师,新余市文联组联部主任。 2011-2012年在北京凤凰岭书院龙瑞工作室精英班学习两年(5人班);2013-2015年到中国美院仁量教授山水班学习;中国美院郑宇老师学习传统山水画,后进千竹书院向方严老师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研究所、北京长青藤文化集团、北京凤凰岭画院、山东青州魏仕集团画院、北京香山画院,北京伯通书画院画家。 主要作品有纪念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奖最高奖。
付洛红
出生于河南省栾川县,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 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萍工作室。 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当代工笔人艺术创作院副院长。 出版:2010年出版《华彩溢香·中国重彩画解析》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1年出版《工笔人物画法》由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4年出版《意韵·付洛红工笔人物》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6年出版《画语心境·付洛红工笔画人物精品集》由当代工笔人艺术创作院出版。
曹娜
大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师大临汾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山西省学术学科带头人,2014年聘为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曹娜·意象工笔重彩”专项研修班导师。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创作研修班导师。 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京华女子十二画坊秘书长。
周剑
新余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江西省陶瓷教育委员会副会长, 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余市美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1994年毕业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工艺美术系装潢设计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央美院“当代艺术与批评”高研班结业。 曾获江西省第二、三届平面设计双年展金奖,中国文联举办的国庆六十周年书画大展优秀奖,入选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书画展等,在艺术核心期刊《艺术评论》《美术报》《艺术品鉴》等专业杂志上撰写了大量美术及艺术设计评论。
陈忠洲
字润卿,号圣贤斋主人,山东昌邑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文化委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忠洲被评为2013年度和谐中国特别贡献艺术家、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 任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
李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笔画协会秘书长。 2012年《殷实家风》获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铜奖;2013年作品《听雪拾光》获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14年《敦厚家风》获“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14年《淳朴家风》获“重温精典”全国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15年米兰世博会意中联合馆邀请展并获优秀奖.米兰;2016年《中国梦》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资格奖)。
王一帆
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现任空军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海淀区美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长城书画院常务理事。 其创作的国画作品曾先后入选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在全国、全军入选并获奖。
李亚
1977年出生于河北省晋州市,现居北京。 别署二石精舍、鹤庐。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结业于清华大学首届霍春阳传统绘画研究室。 国画主攻花鸟、人物,书法擅长篆隶。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霍春阳先生入室弟子兼助教、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画学会河北分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石韵玉雕艺术指导。
刘乔乔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台北长流美术馆特聘画家、《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北京长城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会员。
孙永猛
1980年出生于河南周口。 字恒,斋耕耘轩。 中国首位水墨皮影创,为荣宝斋画院贾广健研究生、北京著名画家郭慧庆工作室入住画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为浙江省收藏协会会员、杭州红荔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际美术研究院院士。
赵永夫
1982年生于甘肃.临洮,现居天津。 自幼酷爱绘画艺术。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何家英硕士研究生班获助教资格。 在校期间从霍春阳、杨沛漳、贾广健等教授研习人物及花鸟画,尤以工笔人物画见长。 其后又受冯霖章先生的教导,领悟甚深,艺术视野更加开阔。 作品入选纪念邓小平诞生100周年画展,入选建国60周年画展,并获奖。
宋宏家
祖籍辽宁岫岩,现居北京。 2004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200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贾广健教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贾广健工作室画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贾广健研究生工作室画家,《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白光
1985年生人,祖籍山东阳谷。 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花鸟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荣宝斋(天津)高研班导师,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术交流委员会执行委员、河南周口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特聘画家。
关杜平
2003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天水师范美术系,2012年求学于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室,2013年深造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范治斌高研班,2016年在北京画院李小可工作室学习,2017年赴意大利考察学习,并于罗马美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师承范扬,范治斌,李小可老师。 现为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