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大润发的再次“卖身”,阿里仍未与意向买家达成共识。
停牌超半个月后,连锁超市品牌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在10月1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于9月27日接获一名有意要约人发出的接触函,称其有意就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提出附先决条件的自愿有条件要约。
目前,高鑫零售控股股东阿里巴巴方面与有意要约人的讨论正在进行中。阿里巴巴集团也正在与若干其他人士进行讨论。
9月27日起,高鑫零售在港交所短暂停牌,最新公告指出,公司于10月16日恢复交易。高鑫零售并未在公告中透露意向要约人的任何信息,仅表示有意要约人与公司及公司任何关连人士概无关连,这也排除了阿里系的相关主体。
今年3月曾有媒体报道称,中粮集团要斥资百亿收购大润发。随后,大润发方面对收购事项予以否认。而此次市场传言的买方则指向高瓴资本、润泰集团和KKR集团,其中高瓴资本单独出手的可能性被认为最高。据悉,早在阿里入股前,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就曾个人持有高鑫零售5%的股份。
2011年,大润发与欧尚集团合并成立高鑫零售,成功赴港上市,顶峰时期市值超千亿港元。近两年,传统大卖场业态衰退,包括步步高、永辉、人人乐等地方超市龙头相继易主。
10月16日开盘,高鑫零售高开超20%,截至午间收盘,涨幅回落至约14%左右。对于上述要约收购事项是否会影响公司战略等,高鑫零售方面回应称“一切以公告为准”。
“第二次输给时代”
“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2017年,高鑫零售被阿里巴巴收购,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辞任执行董事一职时曾如此感慨。
彼时,大润发正处于由盛及衰的转折点。一方面,集团门店的同店销售增速自2014年起就由正转负,其试水的独立电商平台飞牛网也一直处于亏损;另一方面,2016和2017财年,高鑫零售营收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是中国内地市场零售业冠军。
也因此,高鑫零售最终卖出了超500亿港元的价格。其中,2017年11月,阿里投入约28.8亿美元(约224亿港币),合计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2020年10月,阿里增资280亿港元,股权比例增至72%,该交易规模远远超过2015年京东入股永辉超市。
截至最新公告日,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吉鑫控股有限公司及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间接持有高鑫零售已发行股本约73.66%,另有5.04%则由与阿里巴巴集团关联密切的投资公司持有。
事实上,进入阿里体系的高鑫零售,开始扮演前者新零售试炼场的角色,包括将盒马模式应用于大润发,并打通双方的供应链。
2018年6月2日,盒小马第一家门店试运营,项目由彼时的大润发新零售COO袁彬掌舵;高鑫零售也曾在财报中提及,集团经营的首家盒马鲜生门店于2018年9月28日开业。2018年8月起,高鑫零售还将门店的家电部门交由阿里持股的苏宁易购进行代销,门店则向苏宁收取佣金费用,这也导致其销售货品收入减少。同年,阿里着手对大润发门店进行改造,为大卖场接入线上客户和B2B客户。
在阿里的介入下,高鑫零售还加速了数字化转型。2018年2月5日,飞牛网全面改版为“大润发优鲜”,为面向c端、主打一小时送达的生鲜电商超市;同时,大润发接入淘鲜达、饿了么与天猫超市,阿里也给足了其流量。
但阿里的新零售改造没能改变传统大卖场的颓势,大润发也无法承载其新零售转型者的份量,公司业绩持续下滑。
自2018年起,高鑫零售已有超5年录得营收下滑,2022财年年中,高鑫零售首次出现亏损;2024财年,高鑫零售收入725.67亿元,同比下滑13.3%;年内归母净利亏损16.68亿元,为上市以来最大亏损。
阿里在今年2月发布的季报中就指出,高鑫零售收入下降、规模缩小、无形资产减值。随后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直言,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公司退出也是合理的。
从阿里的旗子沦为弃子,大润发第二次败给时代。
在资深零售业专家王国平看来,高鑫零售被阿里收购后,基本失去了自主权,更多是在配合阿里集团的战略。如今,阿里战略转舵,市场和消费趋势也已改变,它的处境就比较尴尬。“对超市而言,只有做好内容建设,才能发挥渠道的价值,但过去十余年,国内的传统商超大多都走在规模化和新零售的道路上。”
对于此次要约收购,王国平也指出,大润发和阿里的融合已经很深了,新买家是否要将两者的业务切割,如何切割,交易价格如何厘定等,都是个复杂的博弈过程,也增加了交易的难度。
大润发有一场翻身仗要打
传统商超大败退,阿里的新零售战略也未能真正跑通,崛起的则是以抖快为代表的直播电商,以及美团等即时零售平台。
为应对业绩下滑,过去几年大润发更多是通过关店、减少支出等方式降本增效。财报显示,2022财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2024财年(截至2024年3月31日),高鑫零售的雇员人数由12.2万名缩减至8.62万名,两年内减员近30%。2023和2024财年,高鑫零售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同比减少了9.1%、6.4%;行政费用的同比减幅则是7.1%和10.9%。
不过,今年3月林小海卸任高鑫零售首席执行官,大润发元老级人物沈辉临危受命,被外界看作是积极信号。上任后,沈辉将变革方向更多放在了商品价格上。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沈辉就强调,大卖场就是要薄利多销。
今年以来,大润发重启了大拇指系列自有品牌,定位国标以上品质市场最低的价格,1.9元的洗洁精、2.7元的护手霜、5.2元的洗面奶等低价产品开始出现在超市货架上。
沈辉透露,目前大润发来客数已经稳定,同店销售额增长,4-7月利润为正,“对于零售行业淡季而言,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这样的利润是超过我们预期的。”M会员店方面,今年8月31日,大润发M会员店全国第五店在嘉兴开业,据沈辉介绍,接下来,M会员店会以长三角为重点深耕区域,抢占县级市等下沉市场。
反映在数据上,根据高鑫零售10月15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截止2025年9月30日的前6个月,公司实现税后溢利约1.5亿元至2.0亿元(未经审计),去年同期则录得税后亏损额为3.78亿元。高鑫零售将预期税后溢利改善归功于同店来客数企稳,同店销售额实现正增长;以及降本增效快速推进,成效显着。
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7年,大润发经历了超市大卖场的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内地超市行业霸主,但被电商新零售冲击后,逐渐陷入衰退。如今,零售赛道正在经历新的渠道变革,仓储会员店、量贩零食等都在瓜分线下份额,有望迎来新买家的大润发能否追回错过的时间?
2月13日,高瓴资本在美国证监会SEC公布2020年四季度美股持仓情况。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清仓了阿里巴巴,一股没留。 同时阿里巴巴的对手拼多多,成了高瓴资本第一重仓股。 在不少股民心中,高瓴资本是“神”一般的存在。 2019年高瓴入主格力电器,格力当时大涨50%;2020年买入光伏的两大龙头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出现了引领行情般的大涨。 那,清仓阿里巴巴,又传递了什么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四季度阿里的股价在创新高后迅速闪崩。 在10月底触及319美元的高点后迅速回落,一度跌至211美元,最大跌幅超33%。 阿里巴巴到底怎么了? 2021年2月2日阿里巴巴公布了2021财年第三季度报告,也就是2020年的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 季度营收2210.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经营利润490.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 对于这样大体量的互联网巨头,这个增长率应该是蛮亮眼的成绩,但业绩一经公布,阿里巴巴股票当天下跌3%。 股票炒的是未来,我想高瓴资本也同样关心的是阿里巴巴的未来。 我们细细拆解一下这个三季度财报: 从中可以看出有几点问题: 1、阿里巴巴的基本盘淘宝天猫板块的业绩反应在“中国零售业务客户管理”板块增速是20%,并不亮眼。 拼多多最新财报还没出来,上季度的增长是89%。 2、增长最快的是“中国零售业务其他”板块,这部分包括高鑫零售、盒马、银泰、天猫超市。 增长快的原因是因为并表了高鑫零售的业务收入,要知道的是零售的利润率是无法和互联网服务相提并论的。 而且因为并表阿里巴巴员工人数从上季度末的人增加到人,人数增加了一倍,这个人力成本增加的可是杠杠的。 3、饿了吗和口碑板块业务75亿元人民币营收,增长10%。 美团2020年三季度营收354亿元人民币,增长28.8%,基本被碾压。 4、作为电商直播的开创者,淘宝直播业务2020年GMV是4000亿,并没有完成年初5000亿的目标。 而竞争对手快手2020年前11个月电商业务GMV为3326亿元人民币,招股说明书里的数据还是可靠的。 5、报告中最大的亮点是云计算和菜鸟驿站物流项目,均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 6、数字媒体及 娱乐 业务(优酷、UC浏览器、大麦、阿里音乐、阿里影业、阿里文学)仅仅增长1%。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作为互联网的核心资源的用户数量,增长的天花板已经近在咫尺。 经过双11大促,用户仅仅增长了2100万,而且距离中国网民数量9.89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天花板越来越近。 另外,2020年,阿里巴巴最有价值的业务板块蚂蚁金服(阿里持股33%)上市受挫,在新的金融监管政策下,“小甜甜”秒变“牛夫人”。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应该能够明白高瓴资本清仓阿里巴巴的原因了吧。 曾经打着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的阿里巴巴,现在强敌环伺,发展瓶颈已经隐现。 当然马老师是高手,我们且看他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