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了 新一轮中西部产业大转移

文|凯风

新一轮产业大转移,来了。

日前,国家层面印发文件, 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这些政策,置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题之下,意在通过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在国内打造更多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事实上,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转移,着眼的不只是就业,而是有着更全方位更深层次的考量。

去年底以来,多个重要会议和重磅文件强调,“优化 重大生产力布局 ,加强 国家战略腹地 建设”,“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 关键产业备份 ”。

这意味着,继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之后,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是第一次。

最远的一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三线建设”,基于国防安全考虑。

当时,大量来自东部沿海、东北地区的工厂、设备、高校和技术人员迁往中西部,为其后来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机械工业、成都电子工业、西安国防工业的壮大,多数得益于此。攀枝花、十堰、六盘水、金昌等新工业城市的诞生,也是脱胎于此。

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的东北,正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转移支付的最大贡献者,“老大哥”之说并不夸张。

最近的一次,是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东部迁往中西部,一直持续至今。

我在新书《中国城市大变局》中,将 “产业西移” “陆权复兴” 作为改变中西部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一众强省会的脱颖而出,与此无不关系。

早在2010年,国家层面印发《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产业转移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节能环保、深化改革的原则,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

受制于土地、人力等资源成本的约束,一些附加值较高且对交通成本相对不敏感的产业,开始广泛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成都、重庆、郑州、西安、贵阳等地成了最大受益者

成渝地区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河南的手机制造、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均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正是借助产业西移,加上西部大开发、天量转移支付、大投资大基建等政策带来的助力,中西部地区一众省市后来居上。

西南经济赶超东北,成都、重庆跃居TOP10城市,郑州、西安等地晋级万亿城市,无不受益于此。

新一轮中西部产业大转移,有何不同之处?

这一轮产业大转移,最大的不同在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让 “国内大循环”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成了重点。

如果说过去20多年的产业西移,更是还是市场因素驱动,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密切配合,背后不乏区域协调发展的的考虑。

那么新一轮产业转移,则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布局,对应的是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持续不断的大国博弈和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超预期事件。

因此,在全国层面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 “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就成了重中之重。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这里的“重大生产力”,指的是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中起支柱作用、在“强链补链延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生产力。

这意味着,新一轮中西部产业转移,不再局限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向 高科技产业 乃至 大国重器 等层面扩展。

换言之,中西部内陆地区,不再是简单的产业承接地,而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一定引领作用。

所以,这几年,国家在布局北京、上海、大湾区三大 科创“双中心” 之外,将 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地升格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引领周边地区发展。

同样可以看到,中西部地区先后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层面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学校。

那么,中西部 哪些地区,能够担起“国家战略腹地”的重任?

腹地,相当于中心城市和前沿地区而言,有经济腹地、人口腹地、产业腹地和国防腹地之说。

一般而言,只要不是沿海沿边地区,都可视为腹地,广大中西部地区都在其列,但不是所有腹地都能称得上战略腹地。

要想担起战略腹地的重任,必须在经济、产业、区位、能源、人口等方面有着关键的一席之地,要么资源丰富,要么人口众多,要么产业基础一流,能作为重大生产力的承载地。

在这方面,经济实力较强、工业体系相对完善、创新要素聚集、交通区位一流且拥有超大规模优势的 四川、重庆、陕西、湖北 等地,更具优势。

中西部地区产业大转移,面临着全球产业大转移的直接竞争。

这一次产业转移,最大的变局在于国际层面,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势头有增无减,是到中西部还是向东南亚国家迁移,就成了博弈的关键。

在新书《中国城市大变局》中,我用“河南的敌人是越南”、“中西部的对手是印度”来形容这种新的竞争格局。

任何产业迁移,都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但究竟是市场因素还是非市场的政治、地缘等因素,结果大相径庭。

可以看到,这一轮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抬升带来的影响,这是正常的市场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各具优势,

然而,另一方面,全球地缘格局、大国经贸博弈带来的影响,充斥着复杂的政治因素, 产业链安全 成了首要考量因素。

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主动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不具强势竞争性的地区,形成近岸制造、友岸制造的新格局,越南、印度、墨西哥成了最大受益者。

越南、印度等地之所以值得重视 ,是因为在产业转移上, 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劳动力众多、资源丰富、基建发达、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这也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向中西部广泛布局的原因所在。

近年来,随着大基建大投资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多个省份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剑指“市市有机场”,区位优势得到全面重塑。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进,在航空物流、中欧班列的助力之下,中西部地区一改内陆腹地的传统局面,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与之对比,越南、印度等国家人口同样众多,且劳动力成本更低,而且利用新一轮地缘大变局,享受 “左右逢源” 的红利。

越南尤其典型。越南一边向中国靠拢,力图吸引中国产业出海,主动提出打造“中越高铁”等跨国铁路,可参阅《又一条跨国高铁,呼之欲出》。

一边又与欧美签订自贸协定,与美国、欧盟、东盟乃至东亚国家之间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自由贸易体系。

当然, 越南GDP总量才刚超过广西 ,出口总额仅与深圳相当,综合竞争力相对有限。

而印度虽然经济总量更高、人口更多,但识字率在主要国家中垫底,基建存在明显短板,短期尚不足为虑。

但是,在产业转移方面,越南、印度都是不容忽视的对手,中西部地区要想更胜一筹,除了国家战略的支持之外,更要 强身健体、强练内功

国家战略倾斜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考验着每一个中西部省份。


80后创业怎么才能拿到外贸订单!!

看你是做那一方面的了订单,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 随着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需求萎缩,原本稳定的供需关系遭到破坏,大量订单被重新分配,许多企业的产能大量闲置。 在这一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刻,谁能及时找到突破口,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订单,从而完成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漂亮转身。 现象一:规模企业凭借实力拿订单 江苏阳光集团是国家重点企业集团和国家重点扶持的33家行业排头兵企业之一,是全国毛纺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产品品质最优、科技含量最高、技术装备最好的企业。 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秘书徐伟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当前纺织行业遭遇困境,但江苏阳光集团在过去的一年里未停工、未停产,并且今年上半年生产订单充足、工期早已排满。 在谈到为何江苏阳光集团订单如此充足时,徐伟民解释到,江苏阳光集团的内销和外销市场均具有独特的产品线,这些产品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据了解,江苏阳光集团的内销市场主要以职业装为主,包括银行、部队、公安等部门都有大量稳定的职业装更新需求,因此尽管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不高,但对其内销市场影响不大。 在出口方面,江苏阳光集团的主推产品是毛纺产品。 由于在毛纺领域积累多年,外销渠道稳定,并且技术研发能力强,其毛纺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较强,因此订单数量下滑也有限。 不过,徐伟民同时坦言,由于海外需求逐渐萎缩,加之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有所下滑是不可避免的。 纺织服装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70%的沙溪镇,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中山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据该镇经贸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大企业接收订单情况反而较前两年要好,部分企业往年订单可以安排到4月份,但今年已安排到6月份,有的企业订单甚至已排到了10月份。 通伟电脑车花制衣厂是沙溪最大的服装OEM企业,负责人林先生表示,对于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来说,今年是个好机会。 据了解,通伟公司还大力开拓内销市场,并推出自主品牌“东方儿女”。 “服装外贸企业转战内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品牌,我公司下一步准备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拓展市场。 ”林先生说。 点评:境外客商受金融危机影响,采取延长货款结算时间、分散全年订单投放、减少小型供应商订单数量等手段降低运营风险,在市场的这种变化中,大企业更有能力和实力应对。 因为采购商认为大企业资金链较为健康,突然倒闭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从企业角度看,大企业与原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也可以转移一定的风险。 现象二:靠质量从老客户拿订单 中国毛衫名镇——江苏省常熟市新港镇镇长助理窦明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质量是企业立足之本,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获得更多的订单。 常熟市衬衫厂由于产品质量优良,产品在美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客户认可度很高,所以今年的生产工期已经排到了10月份。 温州瑞安创新服饰董事长张朝国也表示,公司今年和往年一样在正月初六就开工了,而且公司的订单也已饱和,目前已经排到了6月份。 对此,张朝国总结,主要是客户关系维护得比较好,而且在质量上控制得好。 点评:凭借“老关系”获得订单,是当前形势下一些企业订单的主要来源。 经济危机导致需求下降,整体订单在减少,此时从哪里能获得订单?答案当然是老客户。 现象三:快速反应到位订单纷至沓来 面对国内地毯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山东神龙毯业公司所在地政府引导该公司改变单一的手工地毯生产模式,新上机织仿手工地毯项目。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更新设备、优化工艺、升级产品,大幅提高技术改造投入。 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他们与中央工艺美院、山东工艺美院等国内20多所工艺院校进行新产品的联合开发,并成为山东工艺美院的学生实习基地。 据了解,该公司研发的机织仿手工丝光地毯技术,填补了世界地毯工艺的一项空白;龙禧中华机织藏毯制作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龙禧华夏机织工艺地毯等200幅图案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成为皇宫地毯国家标准制定会员单位,公司两条机织生产线常年被美国客商“包销”;公司先后开发出东方波斯机织地毯、现代机织手工工艺地毯等六大系列机织仿手工地毯,花色、规格1000多个,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 目前,该公司的订单已排至今年8月。 点评: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与企业一起,建立更完善的承接订单转移的快速反应机制,时时关注行业动向、相关企业的经营动向,广泛参与国内外商贸交流活动,建立各种层次的政府间、企业间的沟通平台,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找准定位,完成转身。 现象四:拓展新渠道寻求新订单 坐落于中国针织服装名镇——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的桑阳纺织有限公司运用独创工艺及先进的生产设备,攻克了亚麻纱在针织领域的空白,研发出纯亚麻高端针织纱,公司已被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了“亚麻针织产品研发创新基地”称号。 该公司董事长陆文昌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企业年产1000吨亚麻针织纱,大约能制作300万件(套)服装。 尽管每吨亚麻纱能卖80万元,但陆文昌表示不会卖纱线和面料,只售成品。 目前,桑阳已经妥善推掉大量不赚钱的外贸订单,并逐步将内销比重提升到产品总量的70%,既规避了危机,又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据悉,从2008年10月起,桑阳亚麻针织服装已经进驻商场、超市,目前已经达到500多家,至此桑阳已完成了其经营的完美转身。 应对市场空间的萎缩,将窗帘布艺产品的消费诉求由家居日用品转向礼品也是一条变通之道。 伴随着家纺品牌的群芳争艳,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诸多家纺企业纷纷转向国内市场,将目光投向礼品渠道,开发新蓝海。 家纺用品是扮美家居的重要软装饰元素,花色繁多、材质各异的床上用品、餐厨用品、布艺窗帘配合家居装饰时尚,更成为人们节庆送礼的首选。 婚庆选择浪漫艳丽的玫瑰、象征美满的百合床品;贺乔迁之喜可根据主人喜好或家居风格,选择或简约清新或高贵典雅的床品。 据了解,不少家纺行业龙头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参加深圳家居礼品展,通过展会拓展家纺新天地,而来自世界第三大家纺中心——南通家纺基地的家纺企业也将组团参展,演绎一场缤纷家纺秀。 点评:每个企业都想拥有自身的品牌,而品牌的打造需要过硬的产品为依托。 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特色。 象桑阳这种找准定位,抓住时机,进入超市、百货店,以及家纺企业这种将布艺由家居日用品转向礼品的方式,都是为了拓展新的渠道,开发新的蓝海,从而获得更多的订单,这也是品牌的一种塑造方式。 现象五:产业转移引来国外新订单 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让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的企业在“寒意渐浓”后,因承接新订单而寻到了生机。 但这一股订单转移潮,却有着深厚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国际劳动分工在全球铺开,发达国家逐步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恰好承接了这一产业转移大潮,由此使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地区。 而在中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开始将更多、更高层次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为承接这股新的国际产业调整浪潮,近年来,国内沿海地区开始“腾笼换鸟”,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开始迁居江西等中西部地区,从而引发了沿海地区面向内地的产业转移潮。 据新宇制衣人事部主任徐凤介绍,公司今年全年的订单都已排满,大量来自国外的订单,在广东等沿海地区纺织企业减产、倒闭的情况下,纷纷投向中西部企业,从而使得青山湖区的这些企业的新订单“意外增多”。 点评:此次危机迫使下的产业调整,将成为各地经济重排“座次”的绝佳机会。 而这一机遇,对于具有江西省外向型经济龙头地位、且在国内外拥有成熟的产业承接平台的南昌青山湖而言,积极承接订单大转移,不但能迅速化解外向型经济受挫带来的困局,还能给更为长远的产业招商打开新局面;同时,也能完善集群产业的相关配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记者手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月中旬对行业产业集群地调研的一个重点内容便是企业今年的订单情况。 各集群调研座谈会上,带队领导都要把参会企业今年的订单情况详细记录在册,订单拿不到、不充足的原因更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目前订单已不仅是企业生存、开工、招人的根本,在当下的环境下已经成为市场导向的晴雨表,成为区域性产业发展的重要参照。 而今年以来的一个声音不容忽视,且令人振奋,那便是“政府帮助企业拿订单”。 在江苏常熟召开的集群调研座谈会上,该市副市长陈惠良就提出了今年常熟市要加大政府帮助企业拿订单的力度。 据了解,象常熟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已出现,而且手段之多、力度之大都是空前的,其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赘述。 当这种纯企业的自身行为变为一个区域、一级政府的共同行为的时候,上下同心,再大的困难也就不大了。 同时,这一行为的出现也体现了行业新形势下的新思路和新转变,是行业发展进程中的另一个积极因素。

我们对十一五计划的后半段有何憧憬????急~~~~~~急~~~~~~请快速回答

承前启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实基础……这些词语已经深深印入我们脑际。 《“十一五”,我们满怀憧憬》自主创新:创新路我们越走越宽在自主创新的路上,陈卫有着特殊的经历。 时光拉回到十年前。 那时,陈卫刚从海外留学归来创业,自主创新,让他激情澎湃。 十年的艰难跋涉,陈卫任总裁的信威公司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他们研发的SCDMA不仅是第一个中国人完全自主研发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也是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的起源和技术基础。 “我们是靠自主创新生存下来的,自主创新又赋予了我们旺盛的生命力。 我可以自豪地说:信威研发的SCDMA技术,从芯片到软件,每一个比特都是属于中国人的。 ”1995年,当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这条路,走得如此艰难,他更没有想到,他改变了中国电信业的历史。 2001年,SCDMA无线接入系统获得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殊荣———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时业内专家评价说:这一系统至少领先国际同类技术两到三年。 虽然得了大奖,但进入市场的路却并不平坦。 新技术的成熟需要大规模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旦出现问题,市场的大门就会马上关闭,他们必须重新去寻找新的市场。 这,让陈卫多次尝到孤独的滋味。 由于遭遇重重困难,信威的员工哭过,沮丧过,想过放弃。 但在建设大庆油田的专网项目时,大庆油田通信公司总经理郭书昌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们:“没出息!遇到困难就退缩。 大庆油田在1959年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建设,如果我们退缩了,哪还有中国的石油工业?!”被“骂醒”的信威重整旗鼓,在大庆油田开始百人会战,并取得了成功。 “有了高新技术的突破仅仅是第一步,怎样把高新技术应用于市场,解决市场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自主创新型企业面临的最难的环节。 ”陈卫今天特别欣慰,“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容忍失败,要给予时间让一个技术从幼稚走到成熟。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把创新的主体放到了企业。 ” (文/本报记者 王 晋)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资源节约: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虽然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王志轩谈起来仍然感触颇深。 “外国人的节约意识很强啊,作为这个国家十大电力公司之一的电源开发公司,每天到了中午休息时间,就会自动关掉一半的灯,当然不是为了省钱,其意义也不仅仅在于节省。 重要的是,它在事实上给人们形成了怎样的一种冲击!”王志轩,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主任,1995年被派往某发达国家工作学习三个月。 “有一天中午,吃完饭回到办公室,屋里灯突然暗了下来,我当时以为是跳闸了,但是看到身边的公司工作人员像没感觉到什么似的,依旧各做各的事。 后来才明白,中午吃饭和休息的一个小时时间里,整个大楼一半的灯会被自动关闭。 ”“关掉一半灯”,表面看也就是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但它告诉我们的是节约的“潜力”有多大。 王志轩仔细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2005年我国最新技术水平计算,发1千瓦时电约需要耗费原煤523克,水3公斤,同时排放二氧化硫约6克。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照明用电占整个用电比例的12%,如果办公室用电占照明用电量的一半,在中午吃饭休息的一个小时关掉一半灯,一年可以节电6亿千瓦时,节煤30万吨,节水180万吨,而且一年可少排二氧化硫3000吨。 这样的数字是惊人的。 它同时也提醒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消费方式必须要有根本的转变。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方方面面的节约潜力都非常巨大,总的来说,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先从减量化着手,也就是消费方式的转变,不光是个人的消费,更重要的还有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 “只有把节约变成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一种自然的消费习惯。 那个时候,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可以实现。 ”王志轩说。 (文/本报记者 王 玲)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谐社会:大伙儿像一家人一样“在北京,就跟自己家一样!”在北京方庄小区门口,保安小王说完这句话,憨憨地笑了。 小王名叫王志军,是安徽濉溪县北陈村人,来北京已经6年了。 6年前,刚到北京时,他可一点都找不到家的感觉。 “那一年我才17岁,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楼,一上电梯就怕得心慌。 北京太大了,车也特别多,陌生得让我发晕。 那时,我就暗下决心,我要在这儿呆下来,干出点像样的事儿来。 ”来北京后,初中毕业的小王被招聘到朝阳保安公司,1个多月的培训后,小王当上了保安。 在北京过得怎么样?“还不错,你看,我们统一发制服,公司给我们上了医疗险、工伤险和意外伤害险,在这里,吃住都比家里还好。 每个月能赚到1000元,这6年,我给家里邮了两万多块钱。 ”2003年,他当上了保安队队长。 现在,他花钱买了台二手电脑,学会了用电脑,上网查信息。 “6年了,北京就像自己的家一样。 今年过年,楼里的大妈还给我们端来热乎乎的饺子,送来花生瓜子。 住户对我们的关心,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从电视上,我看到大家都在说和谐社会,我觉得,城里人和农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大家相处和谐,心情舒畅,不就是和谐社会吗?”“这几年,国家的政策挺好,农业税也不用交了。 去年,村里还开始推行农村医疗保险。 也许过几年我还要回到家乡去。 说要离开北京,还真有点舍不得。 但我相信,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肯定会缩小,有一天我的家乡会像北京一样。 ” (文/本报记者 王 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域协调:不再是拖后腿的“短板”“我们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了,‘后发河源’一定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广东省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已收获到区域协调发展第一粒果实。 过去的一年,有两件事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河源的印象:一是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居广东前茅,财政收入增幅高达34.59%,位居全省之首;二是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河源,河源市显示出惊人的发展后劲和潜力。 河源市位于粤北山区,是广东经济总量最小的地级市,其城市人均生产总值一度比全国低一半,不到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4,这样的一个城市出现在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广东省,令人难以想象。 面对这种尴尬,“后无追兵”曾是河源人苦涩的自嘲。 包括河源在内的粤北山区就是广东的“短板”之痛。 尽快“补短”,广东在进入新世纪后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战略,力争使粤北山区发展从过去绿化荒山改善生态、扶贫式援助、单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走向全新阶段———通过对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等广东主要区域板块进行经济整合来提高总体的竞争力,实现各个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河源的变化正是广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河源等地区迎来了承接新一轮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高技术、精加工等新兴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发达与后发达地区之间置换,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扩散。 通过建设一小时交通圈、一区六园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扶持工业龙头企业壮大、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等系列举措,主动对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河源没有再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有的是工厂进园、集中治污、统一管理的协调规划。 “增值、增效、不增污,这是我们的准则,一些项目虽然很大,但因为排放不达标,还是被拒绝了。 ”梁伟发说,“只要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基础较差的地区就能发挥后发优势,科学发展的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河源’在演绎精彩。 ” (文/本报记者 武 力)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 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农村:乡亲们会过上舒心日子“新农村建设要一步一步来”。 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志华说:“我们村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再到建设乡村都市,花了33年的时间。 ”物质生活虽然重要,新农村建设还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刘志华认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眼光开阔了,具有一定的文明素养,才能过上新农村的现代生活。 这恰恰是最难的一点。 ”“二十几年前我们盖起新公寓,就像宾馆一样,有卫生间。 可农民还是习惯到屋外上厕所,这就是观念问题。 ”刘志华说,“要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需要改变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刘志华说,一些生活习惯现在已经改了很多,今天大家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用现代化的知识、科学的精神武装农民的思想和观点。 除了基础建设,住房、绿化等,他们还搞了很多活动。 对农民的培训,每年举行运动会、技能比赛、歌咏比赛、普通话比赛等,上北京、上海、苏杭走走。 为什么呢?就是要改变大家的观念,开阔眼界。 希望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农民素质。 “我今年60多岁了,但我精神状态非常好,激情满怀。 因为我的目标还没有达到,那就是让乡亲们过上完全的都市生活。 ”刘志华告诉记者。 (文/本报记者 乔申颖)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广东未来的增长极在哪?

前言:

笔者认为,广东未来的经济增长极,不在粤东就是在粤西!

一. 广东理论上与实际上的经济极,有多少极?

1.广东省四大地区: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共分为四大地区,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其中,广东省四大地区分别包括的地级市有:

(1) 珠三角地区 ,包括: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共9个地级市;

(2) 粤东地区 ,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梅州市,共5个地级市;

(3) 粤西地区 ,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云浮市,共4个地级市;

(4) 粤北地区 ,包括:韶关市、清远市、河源市,共3个地级市。

2.广东省理论上的经济极,是4极:

既然广东省下辖的21个地级市,共划分为四大地区。 那么广东省理论上的经济极,就应该是4个极,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极、粤东地区经济极、粤西地区经济极、粤北地区经济极。 然而实际上,广东省却并没有4个经济极那么多,这是为什么呢?

3. 广东省实际上的经济极,是3极:

广东省理论上的经济极是4极,然而实际上的经济极却是3极,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极、粤东地区经济极、粤西地区经济极。 其中珠三角地区经济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珠三角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三角都市区、珠三角一体化;粤东地区经济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潮汕城市群、潮汕揭城市群、潮汕揭都市区、潮汕揭一体化;粤西地区经济极,即平时我们所说的,湛茂阳城市群、湛茂阳都市区、湛茂阳都市圈、湛茂阳一体化。

(广东世界级沿海都市带(都市群))

二.广东未来的增长极不在粤东就在粤西?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广东省一共有三大经济增长极,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极、粤东地区经济极、粤西地区经济极。 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广东省未来的经济增长极,那么自然就是不包括广东省现在主要的增长极——珠三角地区经济极。 那么除了珠三角地区经济极外,广东省未来的经济增长极,自然是不在粤东地区经济极就是在粤西地区经济极!

(广东省四大地区)

三.广东未来的增长极——粤西,更据发展前景:

笔者认为,广东省未来的经济增长极,在于粤西——粤西地区经济极!即平时我们所说的:湛茂阳城市群、湛茂阳都市区、湛茂阳都市圈、湛茂阳一体化。主要原因有三:

1. 粤西地区的区位优势,更优于粤东地区:

粤西地区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对外,粤西地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背靠中国大陆,面朝南海,与海南岛隔泛北部湾相望。 从粤西地区出发,无论是到达东南亚地区的哪一个国家,都非常的方便;对内,粤西地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接相连、与海南省一衣带水,刚好位于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交汇处。

2. 粤西地区的GDP(经济总量),高于粤东地区:

(1)2019年,粤西地区的GDP(经济总量)为:湛江市3064.72亿元、茂名市3252.34亿元、阳江市1292.18亿元、云浮市921.96亿元,合计8531.2亿元;

(2)2019年,粤东地区的GDP(经济总量)为:汕头市2694.08亿元、揭阳市2101.77亿元、梅州市1187.06亿元、潮州市1080.94亿元、汕尾市1080.30亿元,合计8144.15亿元。

(3)由此可见,粤东地区虽然拥有5个地级市,比拥有4个地级市的粤西地区还要多出1个地级市。 但是粤东地区集合5市之力的GDP(经济总量),也不过合计才8144.15亿元。 而粤西地区虽然才有4个地级市,GDP(经济总量)合计却高达8531.2亿元,比粤东地区还要多出387.05亿元。

3. 粤西地区的辖区面积,要大于粤东地区:

(1)粤西地区4个地级市的辖区面积分别为:湛江市 平方公里、茂名市 平方公里、阳江市 7822平方公里、云浮市 7779平方公里,合计平方公里;

(2)粤东地区5个地级市的辖区面积分别为:梅州市平方公里、揭阳市5240平方公里、汕尾市 4838平方公里、潮州市3614平方公里、汕头市2064平方公里,合计平方公里。

(3)经济发展离开不了土地、离开不了资源,要想经济发展得好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源进行支持和支撑。 由此可见,土地和资源的重要性!粤西地区合计辖区面积为平方公里,粤东地区合计辖区面积为平方公里,粤西地区比粤东地区整整多出了7855平方管理。

(广东省行政地图)

结尾语:

1、以深圳为中心,涵盖惠州、东莞、河源、汕尾,潮州,汕头等城市,汕头惠州绝对是增长极!

2、以广州为中心,佛山,肇庆,清远,韶关,清远韶关绝对是增长极!

3、以珠海,湛江为中心,中山,江门,茂名为主,未来珠海跟湛江必然是增长极!

今年6月,广东提出了要构建由 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 组成的发展新格局,把珠三角一极增长转变为多极增长,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珠三角核心区: 大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测序、新能源 汽车 等领域的新兴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部生态发展区: 环境保护也是生产力,将在粤北山区筑牢绿色屏障,建设生态特别保护区,发展全域性 旅游 、特色农业等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沿海经济带: 支持东西两翼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完善国际物流、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海洋 旅游 等产业生态链,与珠三角城市共同建设沿海经济带。 东翼以汕头为中心,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延伸区;西极以湛江为中心,推进湛茂一体化发展。

随着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正 加快产业共建 ,推动同一产业、企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整体布局、一体发展,把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西北。 截至2017年8月,87个省产业园已经实现粤东西北县域全覆盖,不仅给各地的GDP带来增长,也推动了当地的产业转型,促进其成为广东新的增长极。

广东未来的增长极,在一定时间内肯定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珠三角地区,但长远来看东西两翼的粤东粤西地区也必将担此重任。

众所周知,广东是我国经济大省,近三十年连续稳居全国第一,但广东的经济发展是极不均衡的。 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面积只是全省的31%,人口占全省的53%,2018年GDP合计8.1万亿,是全省9.73万亿的83%。 换言之,占全省近70%面积和近一半人口的非珠三角地区合计GDP只贡献全省的17%!区域发展相差悬殊,可谓触目惊心! 因此广东只有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全省才能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今年年2月18日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 规划纲要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 科技 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轰轰烈烈的展开,珠三角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开发、大发展,周边城市的资源肯定会进一步向珠三角集聚,经济发展必定会有新的飞跃,因此珠三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肯定会强化广东经济增长极的功用,对全省经济拉动会越发明显,其它区域客观上与珠三角的差距会变的更大。 粤北地区远离海岸线,大多是群山峻岭,作为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和珠三角的水源涵养地,搞大规模工业开发是不合适的,应该更多的要发展生态绿色经济,但肯定会有所牺牲自身的经济发展,因此作为生态的得益者大湾区应对此作适当的经济补偿,有利长久持续协同发展。 省里可考虑粤北地区适度向珠三等地移民,并且通过更多的转移支付,帮助产业向生态和绿色经济转型。

粤东粤西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发展工业、农业和海洋经济,但过去的确发展相对滞后,与珠三角城市相差甚远。 作为粤东地区的龙头城市汕头和粤西地区的中心湛江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带动各自区域的进步。

汕头作为国家经济特区之一,广东省发改委明显表态支持汕头申报自贸区,可能不久后将会设立自贸区。 政策加持力度非常大,加之汕头本身已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较为发达的民营经济和众多海外侨胞乡亲,并且汕潮揭一体化同城化进程的加速,汕头的跨越式发展的可以期待的。 但汕头可能要克服一部分人过度重商轻工、热衷赚快钱的思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埋头实干才是发展的根本之道。

湛江也是国家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广东在粤西省级副中心城市,在本区域举足轻重。 湛江是海南自由港的登陆地,又是北部湾城市群重要一极,“海丝”面向东南亚国家的重要节点,多重利好集于一身,地理自然条件又特别适合发展重化工业。 近几年粤西地区的重化工业发展迅猛,随着湛茂城市群的建设加速推进,因此湛江为代表的粤西地区发展的潜力不可限量。 但粤西地区在发展好重化工业和农业、海洋经济的同时,必须补好民营经济这一课。

广东省经济未来增长极既要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也要看粤东粤西,尤其是各自的中心汕头和湛江。 珠三角连带东西两翼齐飞,省内的发展不均衡才能得以解决,是广东来来发展增长的真实写照。

广东的未来增长极无疑在粤东和粤西。

打开广东地图,广东最富有的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的差距就是欧洲和非洲的差距,广东虽贵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为人诟病。 那么为什么广东的未来增长极在粤东和粤西呢?粤东和粤西是广东的两翼,和珠三角可谓遥相呼应,在我国有句话叫要致富先修路,粤东和粤西之所以落后,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落后。

我们先说粤东,粤东是我国最会做生意的潮汕人聚居地,有特区汕头和潮州、揭阳等城市,这里人口达1000多万,汕头作为四大特区之一,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多,但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利益根深蒂固,外部资金难以进入,二是交通设施落后。 但是汕头的地理位置优越,在珠三角和福建海西经济区的中间,可以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而且拥有众多海外华侨,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外资,随着潮汕揭同城化的加速,又有特权政策优势,汕头的发展潜力巨大,汕头的壮大能够有效带动粤东的整体发展。 我们再说粤西,粤西有茂名和湛江两座经济大市,人口2000多万。 湛江是有名的深水港和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能够直接面向东南亚地区。 茂名是广东著名的化工和港口城市,能为粤西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持,而且茂名的滨海新区起点高,能有效助力粤西成为新的增长极。 广东为了弥补粤东和粤西的交通短板,正在加紧深茂铁路、粤西机场、广湛和广汕高铁的建设,届时粤东和粤西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将形成巨大的合力,特别是随着珠三角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粤东和粤西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拥有巨大的优势。 一个地方是否能成为新的增长极,除了地理和政策优势,一定要有完善的交通和完整的产业链,而且人口众多,上升空间巨大 ,粤东和粤西正具备这种优势,所以在广东省《广东沿海经济带规划》中,汕头和湛江被定位为广东副中心城市,随着交通的完善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链,汕头和湛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前景广阔。

广东未来10年的增长极,我个人认为还是在 产业 上。 地域方面的话,依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 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香港+澳门)的11个城市。

十三五规划中,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性的湾区经济体。 所以,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这九个城市依然是承载广东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部分。 在国家推行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方案时,广东的产业升级也有了重大突破。

产业方面:广东将会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点,大力发展 科技 研发、高端金融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为主。 一来, 科技 服务制造业设备升级,促进广东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自动化覆盖率;二来,广州、深圳金融资本注入以佛山、中山、东莞、惠州为主的实体经济企业,提高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加速实体金融服务化。

另外、广东制造业企业将会逐渐脱离广州、深圳等成本高的城市,转到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对降低的中山、东莞、佛山、肇庆、惠州等城市,这些城市承载广东实体制造业转型的基础设施及就业岗位。

在科研方面,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 该校区将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强强合作。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量子通信、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 科技 成果转化等,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力支撑广东、广州创新驱动发展。

在自贸区方面:广东与香港将在南沙自贸区建立“粤港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将紧紧围绕 研发及 科技 成果转化、国际教育培训、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服务、休闲 旅游 及 健康 服务、航运物流服务、资讯 科技等八大产业。

在服务贸易方面:商务部公布《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 以广州、深圳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为重要抓手 ,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优势,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提升广东对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努力把泛珠三角建设成为引领华南、携手港澳、辐射东南亚、面向全球的服务贸易发展高地和综合服务枢纽。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充分发挥香港、广州、深圳三个中心城市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对珠三角地区的引领和外溢作用,尽快形成一批能够媲美网络、阿里、腾讯的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和新企业,以区域融合推动产业的特色化、多元化来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

广东省将会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新型产业布局,统筹整体的区域规划,推进区域资源融合,大力培育现代化高端产业:比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高端金融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国际商务贸易,港口经济等。 这些基于数字化数据经济框架,未来几年将会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桥头堡。

所以,我认为,未来几年,广东经济的增长极依然存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澳港大湾区经济带。

个人认为,至少在未来20年内,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带动。 具体到城市而言,主要是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4座城市。

从总量看,2017年,广东全省GDP为亿元。 其中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四市GDP分别是亿元、亿元、9549亿元和7582亿元,合计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7.9%。 如果再加上中山、珠海、惠州等几个地市,整个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产出占了全省的3/4以上。 而广大的粤东、粤北、粤西等地市的经济规模还很小,还有很多地市的GDP规模在2000亿元之下。

从增量看,2017年广东省GDP增量为9024亿元(亿-亿元 )。 同年,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四市的GDP增量分别是2360亿元、1698亿元、913亿元和644亿元,合计GDP增量为5615亿元,占全省增量比重为62%。 加上惠州、珠海、中山,这个比重将达到70%。 (深圳)

所以,目前的现状是,广东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珠三角地区。 那里贡献了全省最多的经济产出、财政收入、就业岗位。 非珠三角地区一是经济规模小,二是速度较慢(非珠三角地区有很多地市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还指望不上能够对全省经济发展都多大帮助。 (广州)

广东省内的经济格局在未来20年彻底改变的可能性很小,顶多出现改观,提升非珠地区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 如果非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速不追赶上珠三角地区,那个其在全省的经济地位还将下降。 2004年,广深佛莞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为64.5%,2017年上升到67.9%,13年的时间增加了3.4个百分点。

根据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道理,珠三角地区在广东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会越来越强,也依旧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广东今后的发展是打造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引领、汕潮揭城市圈和湛茂阳城市带为支撑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通过建立双核多心的城市功能等级体系推动全省均衡发展。 双核多心即以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揭阳、潮州、阳江、茂名等为地区性中心。 通过以主副中心城市为中心建立区域城市群,整合各市资源和功能,通过主副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推动一体化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广东未来的经济增长极有三大极,由原来的主要依靠珠三角一极,增加粤东(汕潮揭城市圈)及粤西(湛茂阳城市带)两极。

珠三角增长极仍然会是最重要的增长极。 珠三角具有相当成熟和完善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产业集群,有处于世界前沿的 科技 水平和科研体系,无论软件及硬件都相当完善和发达,一体化发展程度也相当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广东自贸区建设、广深 科技 走廊建设、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等的不断推进,珠三角更如虎添翼,将继续引领广东的发展。

而广州和深圳也仍然是广东的两个核心增长极。 广州以南沙自贸区为平台,将把南沙片区打造成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将充份利用自身独有的资源和优势,在广东乃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发展动力将更加强大,继续成为广东的核心增长极不容质疑。

深圳的经济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深圳的经济一直以创新驱动而得以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深圳GDP已超越广州,成为广东的经济一哥。 深圳的举措不断,正大力推进东进战略,加紧布局和发展未来产业,快马加鞭建设前海自贸区,积极推动深港合作项目----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 科技 园的开展……目前新兴及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已授牌七个;至2017年底,前海自贸区已有约16.5万家企业注册,其中世界500强设立的企业有323家,港资注册企业有7100多家,实际利用港资占实际利用外资(44.5亿美元)的97%。 我们相信,深圳的经济的将保持快速增长,将保持广东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地位。

“东融西联、南拓北优”是广东的发展策略,粤西的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已被纳入广东的重点建设规划,今后,湛江将建设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茂名将建设成世界级石化基地、广东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及特色现代农业基地;阳江市建设成全省新能源产业基地、重要产业承接地以及现代滨海 旅游 目的地。 所以,湛茂阳必将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广东的发展规划,粤东的汕潮揭,将通过优化、整合粤东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结合自身的海洋资源优势,亦将发展为海陆关系协调的粤东沿海工业经济带,成为广东另一个新的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创造了惊人经济奇迹,这主要得益于一、国家政策资金的全力支持。 二、临海临近太平洋主要国际航道,对外联系便利。 三、比邻港澳台及东南亚,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 四、侨乡,富裕华侨的爱乡情结,对早期的开放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国际产业大转移的 历史 机遇,发达国家许多低附加值及污染产业找到了转入之地。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主要依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缺乏自主创新,随着地价和特别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广东经济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主要表现是GDP含金量越来越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持续加重,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粤北粤西发现缓慢)。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觉得广东今后经济增长区域一是借助港珠澳大桥的作用尽快出台与港澳融合战略,加快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尽快建设成“一带一路”输出基地。 二是重视粤西粤北发展,缩小地区差异,让广东全面超越小康 社会 。 广东今后经济增长领域一是应该着力于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降低低附加值产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 二是大力发展科教,建设几所世界级的大学和一批创新研究院所,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三是贸易领域,广东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阵地,应该继续借助祖国巨大的内陆经济腹地做好贸易,特别是契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贸易。 四是环境生态领域,环保生态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阳光产业。 五是大力发展 旅游 业,广东有丰富自然景观也有深厚的 历史 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临近购物 娱乐 天堂香港澳门。

限于水平只能肤浅回答这些。

展现爱国音乐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多媒体合唱剧 上演 聂耳的歌
没想到中国队踢 我们在比赛中统治了中国队 屎球 印尼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