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放缓降息节奏代价不小)
美联储9月启动降息后,对货币政策走向的表述依旧不明,还多次释放“不急于迅速降息”的信号,引起全球市场波动。不过,美联储“以数据推动货币政策选择”的做法不能让市场机构信服,放缓降息节奏的代价不小。
9月3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外称,对货币政策走向没有任何预设路线,将继续让数据指导未来的政策行动,在抑制通货膨胀和支持劳动力市场之间寻求平衡。他表示,9月降息50个基点“不意味着今年还会有更多大幅度降息”,美联储“不会急于迅速降息”。
这番表态给押注“美联储将再次大幅降息50个基点”的预期泼了冷水,市场反应剧烈。受此影响,当天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直线拉升,美元兑日元汇率短时间内大涨超1%,美股一度全线走低,交易员迅速下调了对美联储总体降息幅度的押注。有分析指出,由于美国经济数据修正幅度过大、市场对经济衰退忧虑加深以及利息支出压力攀升等因素影响,美联储从容调整降息节奏的空间并不大。
美联储多次表示,将根据经济数据来决定降息速度快慢,然而美国数据的公信力正面临挑战。今年8月中旬,美国劳工部宣布,将截至3月底的一年新增就业人数下修81.8万人,几乎将此前公布的新增就业人数砍掉三分之一。在关键经济数据上出现如此巨大的调整,无论是在美国历史上还是从全球范围看都比较罕见。数据修正幅度过大,令市场和经济学界怀疑美联储依赖数据决策的机制存在巨大漏洞,称“可能削弱人们对美国官方统计数据的信心”。因此,美联储调整降息节奏所依赖的数据基础并不牢靠。
长期处于高利率水平下的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不断增加。尽管美联储反复强调“美国经济整体强劲”,但在市场机构和经济学家看来,衰退并不遥远。高盛等多家美国投行近期提醒客户为经济发生关键的转变做好准备,“宏观经济格局的一些变化表明经济衰退概率已显著增加”。著名投资人巴菲特加速减持股票的动向更是受到密切关注。过去两年,他已抛售多只持有多年的核心股票,让公司现金储备暴涨161%,达到2769亿美元。继续维持高利率只会进一步提升放大风险,给政策调整带来更多难题。
更大的压力来自美国财政。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10月8日发布报告显示,202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为4.918万亿美元,支出总额达6.752万亿美元,预算赤字超过1.8万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加1390亿美元。其中,公共债务净利息支出总额为950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加2400亿美元,增幅达34%,占全年预算支出的14%,超过了美国国防开支。目前,美国联邦债务总额仍在攀升,如果美联储坚持放缓降息节奏,利息支付将继续激增,美国财政状况势必进一步恶化。
有分析指出,美联储对上述情况应当并非不清楚,但近期在降息问题上却持续反复,这或许有大选临近的求稳考量,又或许是为后续政策调整留有余地。不过,“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美国经济现状看,一旦犹豫不决错失政策调整时机,怕是只会引来更多麻烦。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连 俊)
中国经济为apec蓝付出多大代价
然而经济学家们指出,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艰难重拾增长动能之际,此举有可能抑制中国的工厂产出、投资和贸易增速。 除了关闭工厂外,中国政府还给学生、公务员、国有企业员工放了一个长假。 而且,汽车也被限行,许多建筑项目推迟施工。 根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估计,这种措施已经影响到了中国钢产量的四分之一、水泥产量的13%、工业产出的3%,进而可能对中国11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产生0.2-0.4个百分点的拖累。 这会使得总体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9月份的8%降至7%-7.4%左右。 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宋宇称,APEC措施已经对短期增长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不断增大的不利因素,第三季度同比增速放缓至7.3%,为五年来最低水平。 尽管经济学家们表示,他们预计北京将继续专注于定向刺激措施,但一些人表示,为实现APEC蓝而实施的各种限制会增大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包括可能降息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五个因APEC会议而实施限制的省份中,河北省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因为该省邻近北京且依赖重工业。 河北省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面积相仿。 巴克莱称,河北省下令从11月1日至11日关闭高炉作业,这影响到河北唐山市约五个区至少35家钢铁厂企业。 据北京的投资公司First Capital称,钢铁企业或许试图通过在10月份加快生产来弥补11月份的损失。 10月份官方钢产量数据要到周四才公布,不过,北京在10月初出现了三轮严重雾霾天气,这表明当月河北的钢产量可能依然很高。 除了钢铁外,APEC会议期间铁矿石价格也延续持续了一年的跌势,从10月底的每吨78.5美元降到了75美元。 一些分析师将铁矿石价格下跌部分归咎于APEC会议,但大型矿企增加供应也继续令铁矿石价格承压。 在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感到不安之际,瑞信称与APEC会议有关的限制措施还可能引发短期的市场不确定。 瑞信在一份报告中称,这可能引发围绕经济增长轨迹的新一轮争论。 宋宇称,尽管一些工厂在APEC会议开幕前和闭幕后增加产量,但仍会损失相当多的投资和产量。 他还说,暂停生产会令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贸易增长减慢。 他说,鉴于重工业依赖进口的大宗商品,进口受到的冲击比出口大。 大宗商品进口的减少可能使11月的贸易顺差扩大约70亿美元。 分析人士们表示,预计零售业受到的影响将好坏参半。 尽管一些店铺关门,但休假的员工有更多的时间购物。 数据提供商Trusted Sources的零售业分析师诺顿(Fergus Naughton)称,门店客流量出现的任何下滑,都将可能被在线销售的飙升所弥补。
2022年八月二十九日早间新闻是什么
一、当日主要新闻关注1)国际新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放鹰”:仍将大幅加息抗通胀。 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讲话表示,美联储将继续采取措施“强力”措施抗击通胀,但同时警告称强力的加息措施将为美国家庭和企业带来“痛苦”。 鲍威尔表示,尽管美联储已连续四次加息,总计加息2.25个百分点,但“没有空间可以停下来或暂停”,将通胀降至2%仍然是美联储的重点目标。 在通货膨胀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人们不应该指望美联储会迅速回拨。 历史强烈警告不要过早放松政策。 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政策会议将加息50个基点或75个基点。 2)国内新闻国务院总理向2022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中国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确保能源供应,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3)行业新闻今年前7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亿元,同比下降1.1%。 分行业看,采矿业继续支撑 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汽车行业利润回升较快。 数据显示,7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7.8%,为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外盘每日收益情况三、主要品种早盘评论1)金融【股指】股指:美股大幅下跌,上一交易日A股震荡回调,两市成交额9291.9亿元,资金方面北向资金净流入51.50亿元,08月25日融资余额减少30.73亿元至.87亿元。 由于经济数据走弱,政策有所加强,8月央行下调了MLF和OMO利率。 从技术角度来看,各指数走势仍然偏弱,主要受制于未来经济基本面预期转弱。 由于7月份以来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调整幅度大于中证500和中证1000,未来不排除权重股可能阶段性走强。 整体上,我们认为各个指数仍然以区间震荡为主,操作上短期建议观望。 【国债】国债:小幅上涨,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上行0.32bp至2.66%。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完全对冲到期资金,短期Shibor上行,资金面有所收敛,降息落地后资金面未再继续宽松。 全国各地疫情继续反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19项接续政策措施,包括增加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工具和5000亿元限额内专项债,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美联储主席表示仍将大幅加息,将通胀降至2%仍然是重点目标,美债收益率小幅回升。 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随着稳经济政策不断出台,LPR多次下调,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降低,宽信用效果将逐步显现,预计国债期货价格继续上行空间有限,存在调整压力,操作上建议暂时观望或轻仓试空。 2)能化【原油】原油: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抑制油价。 鲍威尔周五警告称,随着美联储提高利率以抗击处于年高位的通胀,美国人将进入一段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可能上升的痛苦时期,此番发言用他迄今为止最直白的语言告诉人们美国经济将面临的挑战。 与沙特阿拉伯一样,阿联酋成为最新一个支持“削减石油产量”的欧佩克成员国。 此前欧佩克轮值主席、刚果石油部长Richard Itoua表示,沙特阿拉伯新减产想法“与我们的观点和目标一致。 但OPEC减产的前提将是伊朗产能回归。 短期油价弱势向下为主。 【甲醇】甲醇:甲醇夜盘上涨0.81%。 本周国内煤(甲醇)制烯烃装置平均开工负荷在71.06%,较上周上升3.17个百分点。 本周延长中煤装置重启,其余变动不大,国内CTO/MTO装置整体开工回升。 截至8月25日,国内甲醇整体装置开工负荷为62.85%,较上周下降1.0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7.03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沿海地区甲醇库存在96.17万吨,环比上周下降4.95万吨,跌幅为4.9%,同比上涨0.3%。 整体沿海地区甲醇可流通货源预估29.4万吨附近。 预计8月26日至9月11日沿海地区进口船货到港量在49.83-50万吨。 【沥青】沥青:沥青2212主力合约周五继续跳水,夜盘收于3889元每吨,微跌20元/吨,振幅0.91%。 上周国常会定调3000亿以上政策性金融债以及5000亿专项债余额,财政继续发力。 近期原油波动性较大,但目前主要定价逻辑回归国内基本面。 8月19日至8月26日,国内山东地区生产商现货均价自4483元/吨下跌至4439元/吨,周期内价格跌幅0.99%,价格环比上涨4.01%,同比上涨30.06%。 供给方面从百川提供的炼厂开工率情况看,从炼厂利润开始走高后,明显开工率也从底部提升,最新调研预计9月初炼厂开工率会大幅提高。 需求方面,沥青高价仍,压制投机需求,刚需即采即用,市场对证金债落地速度存在一定分歧。 后续观察近期俄乌冲突是否继续升级以及基建是否再有增量政策。 操作上建议适当做空2212同时多2306合约,整体保持谨慎态度。 【纸浆】纸浆:纸浆主力合约周五夜盘冲高回落。 7月国内纸浆进口量继续下降,短期供应面仍有一定支撑。 最新公布的针叶浆外盘报价有所下调,成本面支撑力度减弱,浆价下行的空间逐渐打开。 国内下游对高价原料接受度偏低,成品纸利润仍维持在极低的水平。 在宏观走弱的大背景下,纸浆后市需求预计不会太乐观,不过短期供应偏紧格局并未改变,浆价区间波动为主,区间6200-6700。 【橡胶】橡胶:上周橡胶走势下跌,原料胶水受降雨影响相对偏强,期货偏弱,下跌明显,期现价差收缩,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海外需求预期偏弱,国内需求尚未有起色,供应端若持续顺畅,价格无有效基本面支撑,预计仍将持续偏弱。 【聚烯烃】聚烯烃(LL、PP):线性LL,中石化部分上调50,中石油平稳。 煤化工7740通达源,成交回升。 拉丝PP,中石化平稳,中石油平稳。 7850通达源,成交一般。 周五,聚烯烃期货延续反弹。 基本面角度8月以来聚烯烃供给收缩,终端开工率已经开始回升,上游库存改善。 近月逐步临近交割,远月合约反弹力度仍受制于宏观预期和近月现货的波动。 不过,在消费刺激政策下,宏观预期和实体需求转好,聚烯烃1月合约期货目前的反弹有望延续。 【聚酯】聚酯:PTA震荡偏弱,MEG震荡反弹。 成本端美原油价格反弹回落,宽幅波动为主,下游聚酯工厂开工负荷维持低位,需求进一步减弱。 产业上,PTA开工有所回升,但检修装置仍较多;乙二醇供应减产提振价格,后续或有重启装置。 下游聚酯开工负荷平稳,市场消费需求仍不佳,产销不足。 库存方面,PTA延续去库,MEG港口小幅去库。 整体上,下游消费不足,关注成本端及聚酯需求变化。 3)黑色【钢材】钢材: 站在8月底的时间点,海外加息节奏对近月10合约的影响将逐步让位于国内供需在旺 季的表现。 年内新开工总量的大幅下降制约着螺纹需求的绝对高度,拉长了看,螺纹表需在年内 的弹性也将有限。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成材走出价格和利润趋势性共振上涨的正反馈在 年内都较为困难。 但短期来说,在利润被压缩,且需求面临季节性回补的时间窗口下,去库有从 供给主导转为需求主导的可能,在此过程中价格也存在一定支撑。 螺纹10合约反弹驱动仍存,但空间或较为有限。 【铁矿】铁矿:夜盘价格小幅回落。 基本面方面,铁矿供应端收缩预期较强,同时钢厂复产较快,铁水产量有望高位运行,进口铁矿港口累库幅度预计低于预期。 盘面来看,当前估值相对较为合理,前期价格反弹主要是修复两点:一是产业自身情绪面崩塌,二是宏观预期转弱,且这两点利空因素很难再次被交易。 对比去年同期铁矿大跌是盘面在高估值背景下宏观面与基本面共振引起的下跌,但今年下半年国内经济修复及稳增长有望加速,预计后市价格有望呈现偏强走势。 【煤焦】双焦:夜盘价格回落。 焦炭方面,部分钢厂控制到货以及中间投机贸易商离市观望,焦企出货节奏放缓,厂内稍有累库。 焦煤方面,焦钢企业维持按需采购,煤矿新增订单减少,部分煤种成交价格有所回落。 需求端,当前废钢消耗量低位运行,在稳增长驱动下预计下半年铁水产量均值有望超过220万吨。 整体来看,市场对于下半年需求不悲观,预计后市价格有望呈现偏强走势。 【锰硅】锰硅:上周五锰硅01合约震荡走强,终收7424元/吨。 江苏市场价格小幅上调30元/吨至7450元/吨。 锰矿价格持续阴跌,当前北方产区的即期成本下滑至7030元/吨附近、行业利润较为微薄;南方产区仍处利润倒挂格局。 近期个别厂家复产或计划复产,锰硅日产水平有所回升。 终端需求仍显疲弱,钢厂利润扩张的空间不大,粗钢产量较难出现大幅增量,锰硅下游需求的增幅或较为有限。 近期市场库存消化缓慢,锰硅价格上方仍存压力。 【硅铁】硅铁:上周五硅铁10合约强势拉涨,终收8258元/吨。 天津72硅铁价格上调100元/吨至8100元/吨。 受陕西疫情影响,兰炭价格提涨100元/吨,硅铁平均生产成本上涨至7650元/吨左右。 行业利润情况尚可、厂家复产意愿增加,硅铁日产水平小幅回升。 然而,终端需求仍显疲弱,钢厂利润扩张的空间不大,对硅铁的需求或难以出现较大增量。 综合来看,厂家的复产进程将削弱库存的去化程度,价格的反弹高度仍需谨慎看待。 【动力煤】动力煤:隔夜动力煤09合约少量成交,收于810元/吨。 秦港5500K煤价上调10元/吨至1215元/吨。 受产区疫情影响,近期煤炭产量及发运有所下滑,北港库存持续回落,对煤价形成支撑。 气温下降电厂日耗高位下滑,但当前水电出力不足、对火电的替代作用有限,日耗绝对量偏高的情况下电厂补库需求仍存。 中长期来看,保供政策下煤炭产销有望重回高位,化工煤需求对价格的支撑有限,而电厂存煤较为充足,后市煤价的上方压力或逐渐增加。 4)金属【贵金属】贵金属:金银周五继续走弱。 鲍威尔在央行年会上继续维持鹰派言论,称长一段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终端利率,打压未来降息预期。 近期在联储官员密集的鹰派发言下,市场修正原先会在明年降息的预期,利率端上,CME联邦基金利率对年底和明年的政策利率隐含预期重新走平。 而美联储鹰派表态和中美利差扩大下,美元连续升值,尽管7月通胀见顶回落,但是仍然位于较高水平,未来金银继续上行需看到更多通胀受控证据。 金银短期震荡行情为主,未来等待8月就业及通胀数据指引。 【铜】铜:周末夜盘铜价小幅回落,受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控通胀影响。 鲍威尔周五言辞明确控通胀将不惜经济放缓为代价。 上期所库存略增加至不足4万吨,LME库存小幅下降。 前期铜价大幅回落后,全球库存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下降,表明产下游需求良好。 美联储仍处于加息周期,全球市场处于宏观利空和产业利多的阶段性平衡期。 一方面市场仍担忧美联储未来加息导致美国经济放缓及未来加息节奏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产业链供求略有缺口。 中期可能宽幅偏强震荡,长期仍受新能源需求的支撑。 建议关注国内疫情、现货需求状况、下游开工、库存等状况。
美国次级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成因: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 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 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其实银行知道你还不了。 房价降温,另一方面升息都是他们一手掌控的)一个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 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 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 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国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2008年1—5月份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 同时,人民币升值又将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增长。 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 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次贷风暴之鉴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风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间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 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 国内舆论8月以来已对此国际金融事件给予较高关注,24日以后,又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报相继披露所持次贷债券数额新闻发生,更证明了中国在危机中难以完全涉身事外。 当前,准确估计包括三大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债券投资中的损失,恰如整体评估此次全球次贷风暴整体损失之原委,尚嫌为时过早。 然而,以宏观视角细察此次全球性次贷风暴积聚、爆发、扩散之路径,已可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对资产价格泡沫畸高、资本管制将去未去的中国正是镜鉴。 现实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 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等领域的“有力者”,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国际观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风暴时普遍认为,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太远、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动荡的三大原因。 其中尤以第一条为甚。 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结束后,网络泡沫破灭、“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联储连续降息。 没有理由指责这一经济刺激政策的总体取向。 但在具体操作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处。 其最初两年降息力度过大,真实利率有时甚至为负;此后虽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美元仍处于长期的贬值阶段。 以通胀指标考察,美联储在经历了初期的成功后,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现月度CPI涨幅略高的情况, 2005年9月甚至达到4.7%。 美联储在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更形成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 由是看来,货币当局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至为重要。 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而基本面被忽略,也使风险不断放大。 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但又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 而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 在房屋市场火爆时,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对房贷衍生品趋之若鹜。 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违约涌现,危机爆发。 因链条过长,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局中人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 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可能更为惨烈。 次贷风暴还表明,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 种种报道表明,在美国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中,许多人甚至不知何为复利,亦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但仍然兴致勃勃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住进自己本无力购买的房屋。 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众性癫狂永远无法战胜市场涨跌无常的铁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创痛,首当其冲者正是误入泡沫丛中的弱势群体。 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 可以想见,从长远计,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 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 7月18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已对这些举措作了详尽阐述。 其核心是保护市场正常运行,主要手段有二:一是法治,修订旧法,颁布新规;二是信息披露,打击金融机构向购房者、债券投资者欺诈兜售的行为。 另一方面,布什在其8月31日讲话中宣布,联邦住房机构将为那些陷入困境的贷款者提供担保,使其以优惠利率获得融资;并表示,政府的工作是帮助购房者,而不是救援投机者,也不是救援那些明知没有能力仍然购房的人。 市场指数涨跌并未成为“监管指南”,市场玩家意志无法左右货币当局,正体现了“政府远离华尔街”的基本原则。 200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 《财经》曾于6月下旬出版前马来西亚央行高级官员及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先生有关专著,用意即在从邻人血泪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较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全球次贷风暴对中国既为再度警醒,又在时间和案例的层面更具贴近性。 由人民币的巨大升值压力为本,中国面对的资产泡沫只会更为庞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风险估值过低、风险防范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今天的“理论者”如何以“新兴市场”、“人口红利”等种种说法自我宽慰,清醒者没有理由不考虑未来的风险代价,未雨绸缪已再不可拖延。 不独如此,随着6000亿元特别国债发行,中国外汇投资大规模出海蓄势待发。 次贷风暴警示对于未来“走出去”的战略安排亦是意味深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可能是件幸事。 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引致未来无穷祸患。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应采取的措施当前,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我国应采取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硬着陆”。 同时,应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取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使经济仍然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以缓解就业压力。 A.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上仍然保持紧缩态势,但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防止过度紧缩,可实行谨慎加息。 当前的信贷控制在实质上已经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进一步提高利率对经济面的打击可能会很大。 B.积极的财政政策。 (1)扩大政府投资。 根据以往的经验,出口的下降对国内的投资增速将造成一定的拖累,需要采用扩大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冲这部分的影响。 投资的重点领域是受雪灾、地震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 (2) 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 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3)减免税收。 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 包括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 C.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出口产业结构。 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 同时要继续坚持不懈促进节能减排。 美国次级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次贷风险的滋生主要是源于抵押贷款机构放松贷款条件,为不具备还款能力的高风险客户提供了信贷,而投资银行创造了大量基于这些贷款的高风险衍生证券。 金融机构应强化稳健经营意识,在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 本次危机暴露出评级机构存在失误。 由于直接参与衍生产品的设计并为其提供评级,评级机构面临明显的利益冲突,丧失了独立性。 关键在于,当前的国际评级市场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性,评级结果存在对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和债券评级的普遍高估以及对其它国家的普遍低估的现象,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削弱。 报告认为应增加现有评级体系的竞争性,避免评级结果的系统性偏倚。 此外,报告指出,金融监管应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要加强对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监管,特别是,对信用衍生品等的监管要改进,要强化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机构对基本债务人的债务履约能力的监督责任。 每一次危机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来如汪洋,去也匆匆。 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7%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2%,流动性富余已经不大不错,美国次级房贷只是美国房贷市场的很小一部分,目前次级房贷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与已知的大危机相比也还相对较小。 但其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远比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时大,而且正在演变成继上世纪80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10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市场大危机。 其理由有二:金融风险指标和各国央行的反应。 先看金融风险指标:反映流动性紧缺程度的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在短时间内从5.3%就下跌到4.7%以下,其幅度超过了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的程度。 VIX指数上周(8月17日)超过30,达到危机水平。 VIX指数是描述金融系统波动性或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金融市场运行正常之下的VIX指数在10到12左右。 危机已经迫使各国央行采取史无前例的联合行动。 本次危机虽然产生于美国金融市场,但当德国产业投资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遭受危机的巨大冲击之时,欧洲中央银行被迫率先(8月9日)向欧洲金融市场注入1300亿美元。 紧接着,美联储也向美国的银行体系注入240亿美元;随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中央银行也都注资救市。 8月9日、10日两天之内,全球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3223亿美元的资金。 就在8月17日,美联储还被迫降低再贴现利率50个基点,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抵押品范围扩大到次级抵押债券,并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中央银行贴现窗口融资,来缓解危机的迅猛扩散。 21世纪新危机这场危机爆发自今年3月,在8月份来势凶猛,让全球央行似乎有点措手不及。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危机?我的判断是,这是21世纪的第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每一场危机都是新的,不变的是都有流动性危机的一面。 这里说“新”有几个含义:一是危机源自于最发达国家,然后蔓延到全球。 自1929年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基本都是源自于发展中国家,比如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 当然,美国1990年代也发生过存贷危机,德国、西班牙也出现过银行危机,但没有造成全球影响。 因此,我们把金融危机防范的重点都放在了发展中国家身上,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问题有所忽视。 但现在危机突然由发达国家爆发。 二是危机发生的机制是新的。 从危机伴随的现象看,在这场新危机中,汇率不再是主要问题。 在以前的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中,危机发生国的货币往往会大幅贬值;但本次危机中,美元还在升值。 坚挺的原因在于,美元不仅是各国政府的储备货币,也是全球交易的最重要度量单位,不可能对自身贬值。 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纷纷抛售次级放贷债券等低信用级别债券,买入美国国债,从而形成对美元的需求。 从危机发生的传导机制来看,拉美债务危机等传统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流动性的断裂,引起汇率变化,然后再影响到银行,或者先银行再汇率,最终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其传导模式是流动性+汇率+银行,或者流动性+银行+汇率。 但本次危机首先是次级信用的房贷违约率增加,引起投资于次级贷债券市场的数量分析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巨亏,然后影响到国际大投资银行,进一步传导金融市场出去的。 其危机传导的机制是流动性+信用+金融市场模式。 挑战全球央行各国央行在应对传统金融危机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法中,都比较成熟了。 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掌握防范危机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增加外汇储备、控制财政赤字,完善银行体系的监管等。 本次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以数量分析为基础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而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基金损失还相对较小。 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以数量分析工具对次级抵押债券定价,是目前金融工具最为复杂的,这让中央银行家们全面认识这场危机,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颇具挑战。 在传统金融危机中,如果银行发生危机,中央银行去救助金融机构,就是在救中小储户,使企业免予倒闭,从而避免社会更大的失业;如果出现汇率/货币危机,中央银行直接动用外汇储备(如果还有的话),或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国家央行求助,在汇率市场干预,比如1994年的墨西哥,虽然也会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但都合情合理。 在本次危机中如果央行拿纳税人的钱去救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市场,则相对困难。 参与次级贷款债券投资的都是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向中小储户开放的,“是有钱人玩的游戏”。 中央银行直接救助资本市场则相当困难,至少比干预汇率市场要困难得多。 促使金融机构之间彼此救助也不容易的,因为这些金融机构之间都是竞争关系。 当然,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时,在美国纽约联储的牵头下,被高盛、摩根等13家与之交易的金融机构巧妙救援。 但这些机构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客户关系,金融机构救助自己客户是说得通的。 现在深陷危机的都是大投资银行,他们是竞争关系,救助难以向自己的投资人/合伙人交待。 况且,本次危机给投资银行带来巨大冲击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 启示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痛定思痛,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但发展中国家如果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危机,或者“独善其身”,则答案并非如此!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只要你是金融市场中的一员,其他国家如果发生金融危机,你就很难不受影响。 在过去的一周,亚洲股市出现全面暴跌就是一个证明:韩国、日本一周下挫11.4%和9%,香港恒生指数在上周五也一度狂泻近1300点。 而就在两周前,亚洲金融市场还弥漫着乐观情绪,认为本次危机不会对亚洲造成多大的冲击。 事实上,在本次危机中,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全球的基金经理,就在全球寻求变现的机会,即使亚洲本省比较健康。 更有甚者,恰恰是亚洲经济好,面临流动性危机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要到亚洲市场变现,让亚洲的折价达到全球的水平,成为危机变现的“牺牲品”。 第二个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关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包括里面的衍生工具,以及具体交易机制,以助于采取措施应对外来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因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城门失火”,会殃及发展中国家的“池鱼”。 但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必须积极推进,除了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之外,要积极增强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健性。 第三个启示是,每一次危机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是金。 事实上,我们看到,美国在本次危机之前和初期,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都十分充裕,但到了7月就突然紧张起来,以至于后来出现流动性枯竭。 流动性是具有内生性的,来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也应该掌控节奏,让流动性留有一定的富余空间。 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上调到12%,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7%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2%,流动性富余已经不大。 同时,中国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也要留有余地,以减少外界因素突然影响对中国意想不到的冲击。 次贷危机给中国的启示和美国相比,如果经济减速,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两点优势。 首先,中国房地产市场规模远远小于美国,这意味着借款人违约数量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美国不能同日而语。 其次,即使违约率上升,大多数抵押房产的首付款和近期的升值可以抵消影响。 这将使中资银行免于遭受美国同行经受的损失。 不幸地是最大的输家是房屋所有人,因为他损失了数额可观的首付款。 最重要的教训是,资产证券化过程必须对所有投资者保持透明。 抵押贷款证券化存活得越久,他就越成功,提供其他更激进产品的愿望就越强烈。 只要购买证券的投资人能真正理解伴随产品的风险,该体系就能正常的发挥作用。 如果过程不够透明或者让人迷惑,就像美国的情况一样,而导致投资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买些什么,问题就会应运而生。 另外,中国贷款也应该找出充分获取借款人历史信用的办法。 只有在那种情况下,信用风险过度的借款人才能获得贷款。 最后贷款业应该设定较低的抵押贷款还贷收入比例的门槛。 和目前首付款要求相衔接,这个数字不能超过50%。 如果借款人被允许花费大比例的收入支付月供,且经济继续放缓,那么房地产市场崩溃的所有必要因素就都已经具备了。 经济逆转对任何国家而言,都不可避免,包括中国。 因此当经济强劲时,未雨绸缪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经济降温,这些目前苦苦经营勉强还贷的供房者,那时他们的还贷能力又将会怎样呢?中国贷款业应该从他们的美国同行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思考危机的内涵。 是时候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使任何对中国经济的负面长期影响最小化。 左小蕾:次贷危机带来六大启示左小蕾认为,全球都低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去年8、9月份采取的措施并没有意识到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仅仅是一些短线的救市动作。 同时,左小蕾认为,在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时总结一下其对金融市场的启示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 她认为,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兴市场的金融自由化要与承受能力相匹配。 “金融自由化推动的是金融资本,次级债整个就是要帮助那些金融资本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它创造了很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最后就过火了,就过分了,没有风险的时候能得到高收益,但如果有风险的时候就未必是高收益了,风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新兴市场来说你可能承受不起。 所以新兴市场的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应该与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调整的弹性、能力,特别是金融体系、风险防范的能力等等承受能力要匹配,不能够超越。 否则的话就会带来很多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还不能自救,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来拯救市场,欧洲可以通过欧元这种国际货币的地位拯救经济和市场,可是新兴市场国家是做不到的。 ”二是虚拟的经济跟实体的经济不能离得太远。 “次贷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在它的基础上又发了很多的衍生产品,一级一级的衍生上去,而且这些产品总的市值最高的时候大概是大大超过了GDP总量,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大泡泡,后果就是爆发金融危机,无非就是两个结果,第一个就是爆发金融危机,全球都在为它买单,金融市场震荡,经济可能还要持续低靡。 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救市,然后全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全球经济危机也是在高通胀下一触即发,所以这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特点制造很多大泡泡,最后结果都是经济危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金融市场的体制,金融市场是不是要走这么远?虚拟经济是不是要走这么远?”三是金融服务业是不是要回归到主营业务。 金融服务业是要追逐高风险高收益还是真正的提供服务?“把金融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最后推动经济的成长,这是金融服务业对经济的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贡献。 ”左小蕾认为,“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限度,次贷危机应该提醒我们金融行业要怎么发展?主营业务实什么?这些都要有一个根本的思考。 ”四是美元本位的问题。 左小蕾认为,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相应的国际金融体系来平衡和管理。 如果美联储根据美国的经济来实施货币政策,那么其救市行为可能会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造成全球的通货膨胀。 因此,她认为,面对美元本位的现状,必须要有应急的措施,以便将风险降到最小。 同时,左小蕾建议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五是继续完善国际游戏规则。 左小蕾认为,次贷危机以后有些国际游戏规则要改善,有些要加强,有些还要从根本上改变,还有很多的要深入探讨,比如监管体系。 至于是要严加监管还是不要监管,左小蕾表示,事实证明有进一步加强监管的要求。 六是金融市场的创新。 “金融市场的创新体现在金融产品的创造上,通过次贷危机的影响可以看到金融市场的创新需要一定的规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