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经济聚焦

商业银行

核心阅读

下调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改善住房信贷政策,减轻购房者还款压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效,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今年前三季度相关金融数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6.0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5.6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39万亿元。截至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02.19万亿元,同比增长8.0%,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前三季度,我国金融总量总体平稳增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支持。

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经营信心持续恢复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强化逆周期调节,优化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国债买卖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5月、7月已先后三次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

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当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从9月27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70%调整为1.50%。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和临时正、逆回购的操作利率继续在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上加减点确定,加减点幅度保持不变。

“我国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此次中国人民银行从总量和价格两方面发力,在总量上,本次降准为年内第二次降准,预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在价格上,下调政策利率20个基点,降幅为近4年最大。

一系列货币政策推动贷款增长保持稳定态势。截至9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57.71万亿元,同比增长7.6%,人民币贷款余额253.61万亿元,同比增长8.1%。量增的同时,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9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3%,比上年同期低约21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32%,比上月低约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约78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金融政策的有力支持,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经营信心持续恢复,投资活动也有改善。惠州某石化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的累积效应已在显现,企业融资成本继续下行,公司贷款利率由年初的3.2%降至2.85%,本轮降准降息后财务成本还可能进一步下降,计划将更多资源投入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及人才引进等领域。

随着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看好中国经济的企业开始增加投资。东莞某制衣公司日前刚获得港资股东增资3900万港元。该股东表示,增加投资是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巨大市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稳定的投资环境、便利的生产条件的认可和信心。广东某外企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目前已基本完工,预计今年还将再投资100亿元。该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表示,坚定看好中国、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底色更足

前不久,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携带创新无人直升机等产品亮相。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金融资金的有力支持,“无人机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现已顺利完成30%的建设进度,并陆续投入使用。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着力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让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珠海某医疗器械公司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支持下,迅速升级了3000万元产值厂房,并引入新设备以解决产能受限问题,为后续销售端开拓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0%。“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4.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经济聚焦

“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等均明显高于一般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董希淼说。

货币政策 实体经济

“近年来,金融部门出台了各种结构性政策举措,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服务,实实在在加大了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结构性政策最终还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解决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关键堵点。”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随着近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地,未来金融资源将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会更足、成色会更亮。

减轻购房者还款压力,提升消费能力

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指导商业银行再次下调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并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目前各银行已发布具体操作事宜,在10月底前统一实施批量调整。

金融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降低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通知发布后,各商业银行相继发布转换公告,并明示利率调整方案,给借款人吃下“定心丸”。

10月12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布公告,将于10月25日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根据公告,此次调整针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将对存量房贷(包括首套、二套及以上)利率实施批量调整。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利率高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30个基点的首套房贷和其他地区利率高于LPR减30个基点的全部存量房贷统一调整至LPR减30个基点。在目前存在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二套及以上房贷利率高于相应政策下限的统一调整至当地相应政策下限。

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全部存量房贷加权平均利率约为4.06%。今年前8个月全国新发放房贷平均利率为3.61%。根据倡议,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后将降至约3.55%,调整后,利率较调整前的4.06%降幅约0.5个百分点,预计降幅为平均值,具体到每个合同将各有不同。

据测算,以100万元、25年期、等额本息还款的存量房贷为例,假设该房贷利率从4.4%降至3.55%,可节约借款人利息支出每年约5600元。批量调整完成后,预计这一项政策将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每年可为存量房贷家庭节省支出约1500亿元。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推动各方面达成共识,稳定房地产市场,5月优化住房信贷政策,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9月进一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并延长部分房地产金融政策实施期限。

“前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已有积极反应。”董希淼表示,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达成共识推动本次调整顺利实施实属不易,此举将能够比较明显减轻购房者的还款压力,提升消费能力。

央行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5日 10 版)


德州银行奋笔写好服务实体经济“五篇大文章”

德州银行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承诺,通过五个关键领域的差异化策略,书写出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彩篇章。 截至5月底,该行贷款余额已达504.6亿元,同比增长显著,显示出信贷结构的优化和对重点领域的有力支持。 首先,在科技金融方面,银行针对科创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和供应链融资,支持189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0.2%,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绿色金融上,德州银行将支持“双碳”提升至战略地位,推出“碳减排贷”等产品,为绿色项目提供精准融资,5月绿色贷款余额增长16.29%。 普惠金融方面,该行聚焦“两增两控”目标,设立专营部门,通过政策利率和政策支持,使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14.44%,助力更多小微企业。 在养老金融上,银行设立老年人专属服务,提供绿色通道、上门服务及适老化设备,充分考虑到老年客户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最后,数字金融领域,德州银行打造的“智慧银行数字厅堂”采用国产密码技术,实现智能化服务,迁移40%以上柜面业务,荣获渠道创新奖项,推动了网点的现代化和效率提升。 综上,德州银行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举措,有力地践行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大行齐发公告支持实体经济,此举能否实际助力实体经济?

可以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在稳增长政策下,大银行将发挥主导作用。 预计全年社会金融平稳增长,后续经济内生动能将得到修复。 从资产投向来看,今年基建和制造业强省会更确定。 从定价来看,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对客户的议价能力会更强。 第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4万亿,六大行贡献度提高到55%。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国有大银行的参与度逐渐提高。

可以继续推进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主体、全球化为两翼的战略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金融领域,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内涵,在促进经济市场企稳回升的同时实现自身健康发展。 我们将坚持把国内商业银行业务作为集团的主战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的发展。 同时,继续巩固全球化经营和综合化服务优势,不断推进区域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为稳定宏观经济市场、促进经济稳定做出金融贡献。

再者是能够结合稳定经济市场推进会和各项政策。 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信贷扩张有望继续对四季度信贷和社会金融增速形成有力支撑,有助于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在重大服务项目方面,我们重点关注了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项目支持融资、交通、水利和能源网络基础设施、十五重点项目营销等五个重点领域。

有利于更加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强宏观政策灵活性。 引导各地各部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包括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推动绿色发展等。 在服务制造和绿色发展方面,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基础和高科技客户,优化公司信贷布局。 制造业和绿色贷款余额和增量均居市场首位。

央行发布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哪一年?

4月金融统计数据如期而至。 5月11日,央行发布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同期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 在新增社融方面,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29亿元。 整体来看,4月信贷投放季节性回落,信贷节奏趋于平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活跃度明显提升。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居民消费、购房意愿还需稳固4月信贷回落明显。 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3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 同时,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 相较2023年3月,人民币贷款大幅回落,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 而在2022年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 分部门看,4月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83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9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66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8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134亿元。 而在2023年3月,住户贷款增加1.24万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6348亿元,回到2021年同期水平;居民短期贷款更是增加6094亿元,同比多增2246亿元,达到历史高位水平。 全力推进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1月信贷实现“开门红”,此后2月、3月的信贷投放也处于较高水平,一季度整体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幅显著。 对于4月信贷投放出现回落的原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释,4月人民币贷款较3月呈现季节性回落,信贷节奏趋于平稳。 “分部门看,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对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 居民贷款再次下降,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出现回落,表明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仍需进一步稳固。 ”温彬指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直言,4月新增信贷、社融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处于偏弱水平。 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季节因素。 4月信贷、社融往往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回落;二是居民楼市销售偏弱。 4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反映当月楼市销售偏弱;三是银行金融机构调整信贷节奏。 今年政策靠前发力,4月银行金融机构对信贷投放节奏进行一定调整。 周茂华提到,从结构看,4月居民新增短期贷款同比多增,住户存款同比少增,意味着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贷款,反映国内居民消费信心和需求在较去年4月有了明显改善。 同时,企业信贷需求仍保持旺盛,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继续保持同比多增态势,反映国内企业对经济复苏前景保持乐观。 针对居民部门信贷减少这一情况,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居民部门信贷数据与4月消费修复、乘用车零售增长、房屋销售恢复有所背离,可能受金融体系主动放缓居民信贷投放节奏、按揭贷款放宽与销售之间存在时间差的影响,部分增量消费贷、房贷、车贷等可能会延后到5月放款。 理财市场回暖分流居民储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民币贷款增量有所减少外,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超过4000亿元。 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 具体来看,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0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12亿元。 图片来源:央行4月居民人民币贷款、存款双双回落,也对货币供应产生了影响。 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M1)余额66.98万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高0.2个百分点。 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当月净投放现金313亿元。 整体来看,尽管M2增速较上月末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增长。 温彬认为,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4968亿元,主要是在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回暖背景下,居民储蓄有所分流。 同时4月财政存款大幅增加,财政资金回笼也制约了M2增长。 下阶段,受去年基数逐月抬升的影响,预计M2增速还将回落。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受2022年4月央行集中上缴利润带来的M2高基数影响,M2与M1剪刀差收窄,但也反映了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活跃度明显提升,资金活化程度不断提高。 周茂华称,M2同比继续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目前货币环境继续适度宽松,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社融增速保持平稳另一方面,随着4月信贷投放量减少,4月社融增量也出现回落。 经统计,2023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29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431亿元,同比多增72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19亿元,同比少减441亿元;委托贷款增加83亿元,同比多增85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19亿元,同比多增73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347亿元,同比少减121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843亿元,同比少80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548亿元,同比多63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93亿元,同比少173亿元。 图片来源:央行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对比发现,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 尽管2023年4月社融增量较上月5.38万亿元有所回落,但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大方向下,4月信贷社融规模同比增长10%,增速与上月持平,继续保持平稳。 周茂华表示,从总量来看,我国经济依旧保持良好扩张态势。 4月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季节性回落,但同比继续多增,反映国内宏观支持政策力度不减,预示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扩张态势。 在王运金看来,4月信贷与社融增量变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相对明显的季节性变动,季度初月的银行信贷考核力度不强。 二是一季度超额投放满足了实体经济短期资金需求,4月继续增加负债的动力不强,信贷需求放缓。 三是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主动放缓信贷投放节奏,央行一季度例会表示要保持信贷总量增长、节奏平稳,一季度超额的信贷投放可能部分占用了二季度部分信贷额度,4月部分贷款与银行承兑可能延后至5月放宽。 四是内需恢复情况尚不稳固,政策需持续扩需求。 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5月11日早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 这一数据表现也整体低于市场预期。 “4月CPI和PPI数据反映当前经济内生动力仍有待加强。 ”温彬分析道。 温彬表示,就宏观政策而言,应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尤其是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持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巩固经济稳步回升的基础。 谈及下一阶段信贷总量以及货币政策走势,庞溟指出,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热度持续回暖,“五一”假期带动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强劲修复,房地产销售端的点状回暖复苏态势将进一步畅通“销售-拿地-新开工”链条,可以说社会有效需求回暖与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信心预期企稳之间的正反馈也进一步加强。 预计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社会有效需求持续、积极的修复将会继续带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信贷需求保持在合理水平。 同时,庞溟认为,由于2022年年中的调增8000亿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和7400亿基建资本金政策有可能不再延续,预计后续社融增速可能小幅回落。 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定向发力、精准发力、持续发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王运金指出,当前恢复和扩大需求仍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稳健货币政策将继续推进宽信用,短期性的节奏调整不影响扩需求的整体政策导向,信贷与社融较快增长仍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新华社权威速览丨四部门重磅部署助企帮扶政策举措 一图速览→
拼出秋收好 丰 景 太行山下遍地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