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刻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 无木不图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徽州三雕”是古代徽州地区流传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工艺的统称,它们均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徽州三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西省婺源县是古代徽州辖地,其境内的明清古建筑中的“三雕”,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在当地,人们习惯将“徽州三雕”称为“婺源三雕”。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在保护中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在婺源县城老街,古城修复重建工作正在展开,很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将通过修复完整保留它的面貌。走进婺源,满目的徽派建筑是秀美山水间灵动的一笔,粉墙黛瓦的层层叠院、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巧夺天工的雕刻世界更让人过目不忘。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总台央视记者 邓琦:我们在这些古老的徽派建筑中可以看到,徽州人对房屋的雕刻修饰极为看重,所谓“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因此诞生出闻名天下的“徽州三雕”。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婺源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三雕”,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三雕”在建筑中各司其职,砖雕主要装饰于民居的门楼等部位;石雕则主要用作祠堂的石栏板、民居门墙的础石等的装饰,木雕用于堂内,作用和运用更为广泛,所占雕刻比例也更高。木雕是建筑内部木结构重要的装饰部分,梁枋、格扇、门窗等构件为雕刻重点,雕刻出富有美好寓意的图画,展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婺源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汪万斌:建筑中重要的一个构建叫斜撑,我们俗语叫牛腿,它是起着建筑的大梁的支撑的作用。这个建筑斜撑是刻上了倒爬狮子跟这个荷花鹭鸶,这个非常有寓意的这种吉祥图案。还有我们的大梁,比如鲤鱼跳龙门这样的精美图案,就是励志年轻人应该奋发图强,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化鱼为龙。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手法上运用浅雕、深雕、透雕等技法加强立体效果,图案镂空层次多达三四层,甚至更多。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今年近60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俞有桂,从事雕刻行业已经有四十多年。在他看来,“三雕”技艺当中,木雕是个更为“精细”的活儿。雕刻的时候,不仅要时刻关注木头的纹理走向,还要用刀头大小不一的刻刀进行细致雕琢。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婺源历史遗存丰富,凡有古村落、古建筑的地方就有“三雕”。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多种技法并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传承人俞友桂在传承技艺和创新技法的同时,还担负起了家乡古建筑保护和修复的任务。如今,他和徒弟们已经对一千余栋明清古建筑的“三雕”进行了修复。

文化中国行丨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 看刻刀下的徽派美学

目前,婺源当地已经设立了国家级徽州三雕非遗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除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相关技艺的匠人已


版画与其他画种在工具,材料以及形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版画:造型艺术之一。 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可有限制地复印出多份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原作。 中外最早的版画的形式是木刻复制版画,如我国唐代咸通九年(868)刻制的《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等,系由技工根据画家画稿刻印的版画。 十八世纪起才开始有画家自己绘稿、自己制版、自己印刷的创作版画。 作为造型艺术的版画,是指创作版画。 由于版材受墨部位、版材性质与制版印刷方法等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品种。 ��独幅版画 ��在不经过制版的光滑版面上绘画或刷色,后再拓印为成品的一种版画形式。 ��拓片 ��直接拓墨在覆盖于凸版版面的纸张上的一种版画形式。 如石刻拓片、砖刻拓片等。 ��凸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凸面部位,其代表是木版画。 其中用油溶性墨色印刷的称“油印木版画”或“木刻”;用水溶性墨色印刷的称“水印版画”或“水印木刻”。 另有取麻胶、石膏、石块、砖块等为版材而仍用木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种凸版型版画。 ��凹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凹面部位,其代表铜版画。 其中由于制版方法不同可分为“线刻铜版画”、“干刻铜版画”、“网线铜版画”和“腐蚀铜版画”等。 另有取锌版或其他金属等版材而仍用铜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种凹版型版画。 ��平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表面部位,其代表是石版画。 由于制版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石版画”和“转写石版画”等。 另有取铝版、锌版等为版材而仍用石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平版型版画。 ��孔版型版画 ��又称“漏孔版”,墨色通过有孔眼的版材,漏泄到成品承受面,其代表是丝网漏印。 另有以丝网漏印制版印刷方法而取尼龙网、卡普龙网、金属网及其他网料为版材的孔版型版画。 ��玻璃版画 ��在玻璃上制版后,再结合摄影技术而为成品的一种版画形式。 版 画 艺 术 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 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 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 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 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 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 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 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 元代的“平话” 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 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 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 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 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 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 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 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 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 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 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 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 版画 ----------------------------------------------------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 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 在西方, 版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 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 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 指经过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图画。 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 属狭义。 沿革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 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 后来 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 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 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 能发生于隋唐之际。 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 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 版画己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 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 存在。 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 制钢笔画。 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 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 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 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 入创作版画的领域。 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 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种类与技法 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 平版和孔版版画。 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 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 在凹版版画中有 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 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 在孔版版画中有 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 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 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 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 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凸版版画:(德)丢勒《四骑士》 凸版版画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 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 故称凸版。 凸版版画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 称凸版版画。 可作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砖、 麻胶(或塑料)等。 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异,一般以 软硬适度,纹理细致者为宜。 中国古今的木刻版画都刻 木材的纵切面,称作木面木刻。 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 得精细,则用质坚木材的横断面,称作木口木刻。 麻胶 版原是铺地板用的建筑材料。 中国版画家较少采用麻胶 版画。 创作版画:(中国)谭权书《蒙根其其格》 刻凸版版画时所用的刻刀有各种大组的三角刀、圆 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 大的圆口刀和平口刀则称凿, 凿是在刀柄后加力敲击用的工具。 至于刻木口木刻,则 要用一种特制的实心钢条,造成各种不同形的刀锋。 刻 木口木刻多须借助放大镜进行。 创作木刻以刀代笔,不似复制木刻那样照刻笔画的 画稿,所以要讲究刀法,恰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 刻画 和画画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版画家应 掌握这个特点来产生与笔画不同的木刻特色。 而且用锋 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 作刀味与木味。 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 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 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 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 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 水印之分。 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 比印油色难。 套色木刻亦然。 传统的中国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余年的历史。 明末 胡正言发明□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 现代创作 木刻的水印套色法与传统不同,不再用□版,而将各种 色版刻在几个同样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个相同的 套色标记,然后对标记逐版套印。 这种作法可使版画家 心中有掌握全局(整个画面),布置色版和创造套印最 后效果的分寸。 所以版画家设计套版时需要考虑到套印 的一切条件,而不能分别只看到一块块的版。 印刷时须 选用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纸。 先将纸用水潮湿,这要 由版画家靠自己的经验去掌握,水分过多与过干都不好。 纸潮湿至何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印出的效果。 颜色可 用透明的与不透明的,又可由于用色的厚薄而加减其透 明度。 至于一色可在一个版上印成浓淡的变化,又可两 色叠印产生第3种色,变化十分丰富。 水印木刻:(中国)罗剑钊《山巅风云》 采用其他材料作版来刻成凸版版画,其基本方法与 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砖时,多用凿作辅助工具,而除木 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画 凹版与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 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 磨光的金属 版面不吸收油墨。 铜版版画的油墨可用布轻轻擦光,但 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迹,油墨便会留在那里。 现代凹 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其刻 制方法有: ①线刻法,一种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实心尖刀, 在铜版面上刻线。 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 版面可以刻得 十分精致。 以前的钞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现在的 邮票仍有少数采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画:(德)珂勒惠支《母爱》 ②干刻法,用针直接刻铜版面,刻出的线与线刻法 不同。 针尖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因此在版 面上墨时,铜屑内亦含有墨,印出后线沿带有茸毛似的 淡墨,视觉效果柔和美观。 ③腐蚀法,在铜、锌、钢等可以被酸素腐蚀的材料 版面上涂满防腐剂,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沥青、松香和 蜂蜡。 然后用针在上面刻图像,针到之处,防腐剂被刮 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 便被腐蚀。 由于腐蚀的时间长短和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 腐蚀出来的线条有深浅粗细之别。 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 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是凹 版版画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须用摇凿。 这是一种 有锋锐密齿的圆口钢凿,用手握住摇动它,把版面全面 刺伤,满布斑痕。 滚墨印出是一片天鹅绒似的黑色。 然 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伤的(即满布铜刺的)版 面,轻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浅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 复刮光则成白色。 ⑤浮雕法,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 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 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 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飞尘法,飞尘腐蚀用来造成各种深浅的灰色表面。 先须造好一个飞尘箱,箱内装有一把手摇风扇,然后将 磨光的铜版放在箱内。 箱内贮有大量松香粉,当关闭箱 口摇动风扇时,松香粉便在箱内飞扬,并慢慢均匀地落 在版面上。 到认为适当的时候,将洒满松香粉的铜 版取出,放在电炉上烤。 经热,松香粉溶化,聚结成无 数小点,冷却而凝结成一层薄膜。 将此带有松香薄膜的 铜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蚀后,印出便是一片由斑点组成 的灰色。 灰色的深浅,看松香粉的粗细及薄膜的厚薄以 及腐蚀时间的长短。 便按其艺术构思处理飞尘法而 获得所需的效果。 ⑦软地法,把用沥青、松香、蜂蜡制成的防腐剂固 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层硬质的薄膜,在防腐剂内加入适 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软化。 在版面滚上软地子后,上面 覆上一张纸,用铅笔在纸背画画,画毕,揭开纸,有笔 道的地方吸上软地子,版上便露出铜面来,其线条的性 质完全与铅笔画的一样。 亦可用一些实物如纺织物、网 纹、叶子、纸团、线等压印在软地子上面,经腐蚀便可 将实物的形象转印到纸上。 ⑧照相法,先将感光液溶入防腐剂内,涂在版面,再 取黑白分明的胶卷正片,紧贴在版面上,然后让它在强 光灯下曝光,之后在特制的溶液中冲洗。 这时地子上被 胶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渐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 却被加固而描在版画上,然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腐蚀。 硝 酸溶液只能腐蚀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浅的黑色,留着 地子的地方腐蚀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显现出来。 ⑨套色法,在几块大小相同的铜版上面,用飞尘腐 蚀法制成几块分色版。 版画家按计划选定先印那块色版, 后印那块色版。 把版放在机上压印时,先将一张厚纸垫 在铜版下面,并把这纸粘在机台上,印好后,小心取出 铜版,垫纸仍留在机台上不动。 这时在垫纸上面可以清 楚地看出第一次压印时留下的痕迹,然后小心地将上好 色的第2块版,嵌放在这个痕迹当中。 这时第1次印上画 的纸的边缘仍压在印刷机的上滚筒下面,只能揭开其离 开滚筒的部分。 然后将印上第1版的纸小心放下,覆在第 2块版上,摇动滚筒,便能准确地套印上第2版。 其余各 版同。 平版版画 主要是石版画。 石印术在19世纪中叶传 入中国,那时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书之用。 石版画的 制作方法比较简单。 所用的石版是一种质纯而细的石灰 石,有无数毛细孔,故有吸水性。 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 的道理,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上作画,画固定后,用 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 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 印 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 磨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 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镜,称镜面版。 一种加入金 刚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图画纸,称粗面版。 由于 的要求不同,可以选用粗细不同的金刚砂磨出粗细不同 的版面应用。 一般通用的320号金刚砂是最细的,80号的 是最粗的。 制版法有3种: ①药墨棒画法,药墨棒适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画,亦 可用在玻璃、金属、陶瓷上画纸的特种铝笔来代替药墨 棒。 用时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②毛笔画法,将药墨棒改变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 毛笔蘸着在镜面版上作画,也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③复写法,准备一种特制的复写纸,用药墨棒或毛 笔蘸药墨汁在上面作画,然后反贴在石版面上,用水溶 化复写纸上的粘膜,使画粘在石版上便得。 石版画的各 种制做法,在画完后都要经过稀硝酸的腐蚀和涂胶封版, 使药墨固着在版面上。 印时先抹湿版面,再滚上油墨,然 后覆上纸,通过石印机印出。 套色石版画在版面上作好 标记逐版分别套印。 独幅版画 亦属平版版画。 制作方法简单。 在玻璃 (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画,未干时即覆上 纸,用手掌在纸背压印即成。 只能印出一张,故称独幅 版画。 孔版版画 在纸版或铁皮上将一个号码刻透,压在 货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颜色,号码即能被印上去。 这便 是孔版。 现在通用的誊写版印刷机也是孔版。 版画上的 孔版主要是丝网版画。 丝网版画的材料主要是尼龙网纱。 最初采用丝绢, 故称丝网。 有3种制作法:①切刻法,先以纸或塑料作载 体,然后在上面涂虫胶,反复涂4~5层,干后用力照画 稿切刻这层胶膜,完成后,紧贴在网纱的承印面上,用 电熨斗垫布在网纱的刮印面上烙烫一下,使胶膜软化而 粘附在网纱上,揭开作好载体的纸或塑料,一个孔版便 留在网纱上。 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细,但有剪纸及木刻的 味道,亦常得版画家所用。 ②描画法,用阿拉伯胶液在 网纱将刮印面上作画,待干,涂上虫胶,然后用温水洗 网纱。 阿拉伯胶被溶化,那里的网纱便透明。 亦可用石 印药墨棒代替阿拉伯胶液作画,涂上虫胶后,用汽油洗 网纱。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涂在网纱上,在暗房中干透 后,把画好的画稿紧贴于网纱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后经过冲洗即成。 丝网版画:(中)赵瑞春《梳妆女》 丝网版画的印刷法是将制好孔版的网纱承印面(即 网纱朝下的面)与纸贴近,然后在其刮印面(即网纱向 上的面)上倾倒液态颜料,再用刮板将颜料刮过去,颜 料透过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纸上成画。 刮板是用一 条方平橡胶镶上木把手。 印丝网版画的颜料有专制的油质与水性两类,看印 在什么物质上而选用。 丝网技术在轻工业部门应用甚广, 纺织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纹, 许多都是用丝网印的。 用于印丝网版画的颜料,为了方 便,油质的可用松节油调稀油画颜料即可。 水性的用水 粉颜料、丙烯颜料均可。 印完的尼龙网可用苛性钠将上面的胶膜洗净再用。 版画家用的尼龙网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为宜。 太细,网 目易被堵塞;太粗,图像不够精致。 现代的版画家为了 探索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时在一幅版画内,按内容 需要,同时混用各种类型的版画方法,这种版画称作综 合版画。 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铜版画印,套色部分用 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丝网版印等。 现代创作版 画的形式丰富多采,不能用原有的分类作为框框来限制 它的发展

徽州三雕的工艺特色有哪些

摘要:徽州三雕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 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下面本文将详细的介绍徽州三雕的工艺特色以及传承的意义,现在一起来看看吧!古代徽州辖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 徽州三雕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 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 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一.徽州三雕的历史起源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 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 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 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 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 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 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始建于宋,大修于明嘉靖年间的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艺术就是一个佐证。 古祠木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门楼的雕龙画凤、历史戏文之外,整个落地门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种图案。 在艺术上有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各种荷花随风招展;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侣、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美观的花瓶,犹如仙境般的雕板令人陶醉。 要是从含义来看,荷花图意味着和为贵,教育后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图意在祝愿祖祖辈辈延年益寿;花瓶图象征着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二.徽州三雕的工艺特色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 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 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 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 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 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 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双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等。 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 三.徽州三雕的传承意义徽州三雕的传统制作技艺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1979年以后,一批古建园林施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三雕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开始带徒授艺。 但由于建筑材料、工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的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被人们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已经失传。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黄山市的方新中、冯有进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近日,浙江省质监局组织专家组对该局起草的《徽州四雕术语》《徽州四雕·砖雕》《徽州四雕·石雕》《徽州四雕·木雕》《徽州四雕·竹雕》系列地方标准进行了评审并获得通过。

该如何学习雕刻印章?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 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 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 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 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 (?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 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 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 (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执刀法]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 各种执刀都有利弊。 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 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 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 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 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 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 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 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选印石知识]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一青田石:产浙江青田。 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二寿山石:产福建寿山。 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三昌化石:产浙江昌化。 最名贵的是“鸡血石”。 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 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石章抛光法]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 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 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 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 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胜负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 ?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 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 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 (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 ?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 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 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 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 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 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 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 [怎样刻白文印]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 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划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 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 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 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怎样刻朱文印]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 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 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 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 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 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 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 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怎样临刻古印]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 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无曲。 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 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 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怎样临刻名家印]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 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 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 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 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怎样检查临刻效果]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 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 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 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 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书法与刻印的关系]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 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与刻印的关系]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 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在章法上的功底。 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 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联合利剑 亮剑台海!哪些重磅装备亮相 多图
青春对决 黄友政4